2020高一下学期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试题(简答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一、单选题1. 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B.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受地质作用的影响C.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D.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5倍2. 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 水土流失严重③引起全球变冷④许多物种灭绝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008年11月4日22时,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2.47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但无论结果怎样,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 气候B. 土壤C. 水文D. 生物4. 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生物多样性剧减B. 地方气候更温和湿润C. 土壤肥力下降D. 洪涝加剧5.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③陆地环境各要素可以孤立存在和发展④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下的自然带的名称是()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7. 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源体现了哪两个圈层间进行的什么能量的传输和交换()A.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B.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C. 生物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D. 岩石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8.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9. 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A.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 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10. 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有()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化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解析:1.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1)(答案及详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1)(答案及详解)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一、选择题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1-2题。

1.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

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

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

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终年炎热,干湿季分明 B.终年高温多雨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终年干旱少雨2.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A.Ⅰ B.Ⅱ C.Ⅲ D.Ⅳ【答案】1.A 2.B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答案】3.C 4.B【解析】第3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读图,回答5~6题:5.此图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C.①绿色植物②二氧化碳③动物④氧气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6.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5.A 6.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一、选择题1.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气候要素是西北内陆地理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D2.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解析: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答案:B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A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B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5题,从南方山丘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由林地转变为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增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一、选择题运用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回答1~4题。

1.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海陆差异2.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这体现了()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3.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显著的地区在()A.中、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 D.高、低纬度地区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C.我国西北地区干早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围湖造田不会对局部陆地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A.台湾山脉 B.武夷山脉C.秦岭D.长白山脉8.该山的南北坡都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酸雨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水污染9.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表”回答10~12题。

纬度30°26'S 23°26'N0°40° S 40° N雪线高度5800m 5600m 4800m 4800m 4800m10.读表推断,雪线高度各处不同的原因,正确的是()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雪线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A2.能够把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 B.生物循环 C.水循环 D.大气环流2.B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3.B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4.A 题干信息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5.C 6.A “红色荒漠”实际上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7.B 8.D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B 10.B 第9题,由因果关系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2020高一下学期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简答题)

2020高一下学期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简答题)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右图)。

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

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左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及其保护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到下列相关材料:材料1:“当你在上海、杭州等地享受着温和湿润的海洋季风时,可曾想到,大约在 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

” ——中科院院士李吉均材料2:见下图。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兴趣小组展开了研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

(1)请你帮该小组拟定一个研究课题:(写出课题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

(3)李吉均院士认为“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

你是否同意李院士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高原季风。

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请你判断材料2中高原季风环流出现的季节:A图表示,B图表示。

(5)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环流势力加强;二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东移南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降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1.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该地区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 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 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9. 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 蒸发量增加B. 降水量增多C. 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 地下径流增多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③陆地环境各要素可以孤立存在和发展④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17.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4.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A.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B.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C.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5.我省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题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答案 3.A 4.D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5~6题。

5.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5.D 6.A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训练:第五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训练:第五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训练:第五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基岩性质B.降水多少C.气温高低D.土质颗粒2.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核桃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该地区最可能是()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长江三角洲D.珠江三角洲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

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大熊猫主要栖息在()A.温带季风气候区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热带雨林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5.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D.人类的猎杀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土壤、水源B.地形、河流C.风向、地势D.光热、水源7.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沙尘暴D.洪涝灾害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下列小题。

8.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9.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1.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等。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一、选择题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解析:图示显示伴随着湖泊周围植被的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显然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物质沉积造成的。

答案:D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 )A.水文B.地形C.气候D.植被解析:从图中可知林地变成了梯田,说明植被遭毁变成了耕地,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植被的变化是引起该地区生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3.B 4.D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解析: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

答案:B6.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 )A. 彼此孤立存在的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B. 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3.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使大气中增多的化学元素是( ) A. 碳 B. 氧 C. 氮 D. 氢4.能正确地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5-7题。

5.影响稀树草原的形成最主要是()A.深居内陆,难以受海洋影响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C.终年受高压带控制D.受地形的影响6.亚寒带针叶林带属于()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7.苔原与亚寒带针叶林划分界线是()A.最冷月0℃等温线 B.最热月10℃等温线C.最冷月-10℃等温线 D.最热月0℃等温线读下图,回答8-12题。

8.关于①湖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湖泊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 B.①湖泊周围为茂密的热带雨林C.7月,①湖泊周围水草丰美 D.①湖泊西侧的河流为世界第一长河9.②、③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草原带10.有关②、③两湖所处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叙述错误的是()A.③湖所在地为世界著名产棉基地 B.②湖所在地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C.水源是两地区农业生产共同制约因素 D.③湖所在地区的光照条件优于②湖11.④湖泊所在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有()A.湖泊附近高大山脉南坡的雪线比北坡高B.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无明显的经度地带性C.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D.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12.②湖泊与④湖泊比较()A.两个湖泊都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且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也相似B.两个湖泊都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但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不同C.两个湖泊都位于降水较多的地区,但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也相似D.两个湖泊都位于降水较多的地区,但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不同1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14.世界各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15.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16.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17.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18.人们常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四幅景观图,哪一个图的树木毁坏后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二.综合题19.读下图左某地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图3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化学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化学风化最强烈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少雨B.高温多雨C.低温多雨D.低温少雨3.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B.整体性C.不可替代性D.数量的有限性4.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A.地理环境B.自然带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5.“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材料回答7—8题。

7.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8.土壤有机质含量()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9.在各种成土的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是()①成土母质②地形③气候④生物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0.干旱地区,人们常常借助植物寻找水源,是因为()A.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B.植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C.植物对环境有改造能力 D.植物分布受环境因素的制约11.目前我国农民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增加土壤的肥力,某些地区单位面积可耕地上的氮肥使用量甚至高达5000千克/公顷。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考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考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考试测试卷1 / 5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卷一、 选择题1. 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 .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 .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 .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2. 下图所示的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 .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B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非地带性规律3. 从北到南,我国居民的墙壁由厚到薄,屋顶坡度由小到大,这种文化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哪些变化( )A .降水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B .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C .热量和降水由北到南逐渐减少D .热量和降水由北到南逐渐增多4. 图为“沿某纬度所作的海陆剖面示意图”,甲点典型植被类型为 ( )A .热带雨林B .热带草原C .常绿硬叶林D .落叶阔叶林5. 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6. 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细胞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7.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 )A.物理演化过程B.化学演化过程C.大气演化过程 D.生物演化过程8.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全部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前期9. 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 )A.温室气体增多可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B.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D.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10. 地质历史上,生命出现以后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的活跃角色是( )A.化学演化 B.生物演化C.化学演化和生物演化D.以上都不正确11. 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是( )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藻类植物茂盛C.全球气候分带明显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12. 我国南方某丘陵山区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粮为纲、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 )A.土壤贫瘠 B.气候干旱C.开山破坏了原有植被 D.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大13.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考试测试卷3 / 5A .古生代早期B .中生代C .古生代晚期D .新生代14. 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A .古生代后期B .中生代C .第三纪D .第四纪15. 下列地理事象不是在新生代出现的是( )A .蕨类植物B .被子植物C .灵长类D .第四纪冰期二、 非选择题16. 下图是我国北方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状况变化,思考后将下列选项填在相应方框内。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答案 A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C.⑦D.⑧答案 B读“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图中不可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 )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B.山顶昼雨多C.河谷盆地夜雨多D.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4.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风向B.太阳辐射 C.地形D.坡向5.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 )A.气温高B.气压低 C.山风D.谷风答案 D C D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

回答6-7题。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深(毫米)与同一时段内降水量(毫米)之比6.表中甲、丁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海浪作用7.与表中乙、丙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荒漠、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针叶林C.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B C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地区位于我国(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9.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答案A D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能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 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 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 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 ④CO2答案 A11.此图还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最新2020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册 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2020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册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L5­1­1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L5­1­1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开放性C.整体性 D.差异性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网密布,径流量大C.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D.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发生频率比以前高。

据此回答 3~4题。

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

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4.上述材料说明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读藏羚羊生存环境与数量变动示意图(图L5­1­2),完成5~6题。

图L5­1­25.图中字母a、b、c、d表示的内容为上升或增加的是( )A.a、b B.c、dC.a、c D.b、d6.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 D.改造功能古代诗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A.大气环流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图L5­1­3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9~1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右图)。

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

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左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及其保护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到下列相关材料:材料1:“当你在上海、杭州等地享受着温和湿润的海洋季风时,可曾想到,大约在 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

” ——中科院院士李吉均材料2:见下图。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兴趣小组展开了研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

(1)请你帮该小组拟定一个研究课题:(写出课题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

(3)李吉均院士认为“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

你是否同意李院士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高原季风。

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请你判断材料2中高原季风环流出现的季节:A图表示,B图表示。

(5)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环流势力加强;二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东移南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降低。

(6)上述研究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性,其表现有。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2018年北京卷•节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回答下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

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5、(2018年北京卷)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18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6、(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7、(2016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1、【答案】(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总体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或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且垂直地带明显。

(2)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处断层地带,地下温泉水涌出。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黄河、长江提供水源;调蓄洪水;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2)题目给了明显提示“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岩溶地貌多溶洞和漏斗,下渗严重,地表水不丰富,可用于回答“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不冻”说明温度较高,题目中所给的提示“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说明该处可能有温泉出露。

(3)湿地的作用主要有: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鸟类的栖息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等,从中选取与该地有关的就可以了。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破坏湿地主要是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个地方是黄河重要的水源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最好的方法是设立自然保护区。

2、【答案】(1)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凡提及青藏高原对气候、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影响的均可)(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3)同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副热带,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不同意,3000万年来,海陆分布大体没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直存在,仍具备形成季风的条件。

(任答一种,合理即可)(4)冬季夏季(5)海陆热力性质冬季风(6)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各环境要素总是与其所在地区环境的总体特征保持一致;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地区乃至全球地理环境产生影响3、【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

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4、【答案】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重直地带性明显。

【解析】可迁移我国横断山区物种丰富的原因分析。

据图可知,该国纬度较低,以热带气候为主,热量丰富;且中部山区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差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物种丰富;从海陆位置分析,该国受海洋影响较大,海陆兼备,海陆生物种类众多。

5、【答案】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自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流过。

6、【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7、【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8、【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再次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

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