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水
金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
物质结构图
分
子
原
……
物质=原子
质
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2014单选——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 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 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 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 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C )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元论: 物质、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 一元论: 宗教神学——神 唯物主义——物质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 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 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恩格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 一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论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9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天——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3)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三章)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状态 否定之否定:趋势、道路
基本环节
联系
总特征
发展
基本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哲
学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实践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2)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笛卡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才 是运动的主体。
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所处的暂时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4)静止的表现形式
第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第二、没有发生质变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 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
???
?
存在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 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 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 界观方法论。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 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中有静止, 静止中有运动
2、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 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具有 三维性。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
世界:世——时间概念
界——空间概念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 表现
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就没有空 间和时间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意识的起源
意识 是自然 界长期 发展的感应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无机物的反应特征
机 械 反 应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 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 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世界观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
法 的根本方法。
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世界观 • 2、哲学基本问题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 万事 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 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 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 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物质=物质具体形态
赫
拉
克
利
特
:
火
是
万
泰勒士:
物
的
“水”是万物的始基
本
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把“物质”理解
•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 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两种错误倾向
•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 两种错误倾向:
•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 状态,包括空间位置 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
——列宁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辩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
证
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
唯
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物 主 义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
质
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
观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客观唯心主义
朱
黑
熹
格
尔
主观唯心主义
陆
贝
九
克
渊
莱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 主观和客观能否发生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存 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由此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思维
存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的 意 义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
人的意识
动物的感 觉、心理
2、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的本质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董仲舒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连一次也不 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 了解运动。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为当时所发现的
物 物质结构的最小 质 层次——原子 培根
原 子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爱尔维修
洛克 拉美特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 原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1 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 能回避的问题。
• 2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 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 前提和基础。
• 3 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