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环境”一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环境与文化教案(川中富燕红)

环境与文化教案(川中富燕红)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教案和反思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文化的两种形态2)、知道文化与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展示各种数据和资料,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难点:文化的含义三、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提问:哪些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文化遗产?引出文化的定义:看教材P106课文后,提问:文化的分类展示《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提问:归属于什么文化?文化是环境的产物,并且和环境有密切关系一、环境强烈影响物质文化(一)建筑:展示《四个不同地区的代表民居》提问:四个地区的民居所用材料,外观有何不同,和环境有何关系?(二)服装:展示《部分地区服装》,提问:猜一猜什么地区,与当地的气候有何关系?展示《西藏地区服装》《世界光照资源分布图》提问:什么地区的服装?为什么看到藏民着装时常只穿一个袖子,这与气候有何关系?(三),饮食也受环境影响展示《各地饮食与环境的关系》,着重分析川菜与气候的关系?二、环境影响产业分布展示《中国农业地域类型》提问:中国农业地域类型有几种,为何各地的类型不同,和什么关系很大?并分析原因除此之外,环境对采矿业,对交通运费业也影响很大三、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展示《古代文明发源地》和《现代发达地区分布》提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点:??非物质文化有深深的环境烙印展示《非物质文化与环境几张图片》、《西藏的转山习俗》《部分地方文艺、舞蹈、节日、民歌》等幻灯片,逐一理解非物质文化有深深的环境烙印。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形成的,应该正确认识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片面强调和忽视环境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了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思考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无遇到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如果碰到过的话你应该怎么办?。

朱玉兰文化与环境教案

朱玉兰文化与环境教案

专题 25 文化与环境一、教材分析文化的形成既与地理环境密切联系,也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教材中强调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必须辩证认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关于文化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是二期课改地理教材增设的,地理性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知识性趣味性突出。

二、学情分析高一同学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

而且高一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因,能够培养同学的地理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学会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特点,分析不同文化现象的地理背景,认识到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意义2、搜集更多的实例和资料,加深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意义3、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地理背景,认识到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忽视环境的作用都是错误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提问法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不同文化现象的地理背景六、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从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说起,询问学生是什么吸引人们旅游?教师:(学生的回答)既有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美景(自然风光),也有人类活动创造的结果(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题25文化与环境。

(二)新课教学1、文化的定义提问:什么是文化?(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文化的)ppt显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请学生例举文化现象 (写在黑板上)引入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2、文化的分类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把写在黑板上的文化师生一起进行分类提问:出示长城景观图,判断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3、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1)环境对物质文化的影响A.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关系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对比B.地理环境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介绍赫哲族、藏族等服饰。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教案与反思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教案与反思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一课教学设计祝桥高级中学邵佩一、教材说明本专题是上海高一地理教材第八篇“地域文化”的开头内容,由“文化”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组成,这部分内容对后面的“世界地域文化”及“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

关于文化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二期课改地理教材新增设的,地理性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知识性、趣味性突出,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使学生在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后,进一步认识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以及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并能列举身边能反映文化的事物;能说出文化的两种形态;能通过事例分析,解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2、通过对环境影响建筑、饮食等方面的分析,认识物质文化对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3、认识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增强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含义及其分类;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安排1课时六、板书设计专题25 文化与环境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2、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3、非物质文化与环境四、小结《专题25 文化与环境》教学反思这次开课恰逢是清明小长假之后,因而我利用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节庆作为我的导课材料,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学习兴趣。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分类以及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文化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对于文化,它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什么都可以说成是文化,而书本上的解释和分类是比较权威的,因而我让学生在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后,再对照课本中的描述,使学生对文化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而本节课的重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深受环境影响来讲,教材的内容较全面,但也比较浅显,所以我并未按照教材的编排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选取了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化事物(如建筑和饮食)进行分析探讨,试图让学生能更深层的挖掘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融入文化元素的自然之道课堂教案设计: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融入文化元素的自然之道课堂教案设计: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融入文化元素的自然之道课堂教案设计: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3.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事业,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描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塑料垃圾等。

2.探究传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如中国的山水画、诗歌、千古文化等。

3.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环保事业的启示,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

三、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展示法采用展示法,让学生通过展示、演讲、辩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观摩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摩学习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听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环境,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评价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2.教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和建议提出,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状态,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案例1.清明节文化内涵及其对环保事业的启示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到公园或墓园等地进行访问调研,观察人们尊重自然、绿化环保的生活方式。

同时,学生们可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环境保护诗歌创作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歌创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散文和诗歌中感受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环境保护,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初一班《环境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初一班《环境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初一班《环境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篇:初一班《环境与文化》主题班会教案第十二周主题班会:环境与文化班级:初一(1)班班主任:黄美娇一、班会主题:净化校园环境,文化你我他二、班会对象:全体学生三、班会时间:周一班会课四、班会目的:1.领悟环境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理解校园文化。

2.通过实例让学生明晰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3.通过讲解、问答、游戏等班会方式来告知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净化校园文化。

五、班会过程:(一)、情景导入1、让学生讲讲《孟母三迁》的故事;2、说出与此故事相类似的“俗语”(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t图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区别;山区与水乡处人们的区别)——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环境对人的文化有极大的影响。

(二)、明晰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净化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总结: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地理环境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又会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会衍生不同的文化。

(三)校园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分析校园周边不良文化环境的表现同学们,目前,学校周边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电子游戏室、网吧违法经营,不法书店销售淫秽的“口袋书”等不健康书刊,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营造良好校园周边环境的重要性或意义(1)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有利于核心价值的社会观的形成。

3、针对校园周边存在不良文化环境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或建议(1)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确实关闭学校周围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和书店,加强对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2)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大纲(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大纲(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

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及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做阐述,分析环境设计及建筑设计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理论(6学时)第一节中华国学一、以学科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为主流;二、以思想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儒家主导;三、以《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部为重。

第二节宗教思想一、重视人生修养,关心人的价值。

二、提供精神动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三、重视人生道德,强调心性修养。

第三节传统哲学第四节建筑理论一、周易二、道德经三、风水学第二章传统建筑哲学的应用(6学时学)第一节聚落选址一、都城选址布局二、村落选址布局三、住宅选址布局第二节城乡规划一、轴线式布局二、五行说布局三、八卦形布局四、九宫格布局五、山水化布局第三节建筑布局一、风水学环境模式二、对称式群体布局三、院落式空间组合四、严格的礼制等级第四节室内设计一、风水原理二、风水布局三、陈设与饰品第三章朴素的绿色建筑思想(6学时)第一节结合气候第二节利用地形第三节关注人文第四节顺应自然第五节整体生态第六节就地取材第四章科学地继承传统哲学(6学时)第一节认识一、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二、传统的天人关系思想三、现代认识的误区第二节摒弃一、儒家思想存在封建理念二、道家文化走向迷信误区第三节继承一、建筑形式的借用二、组群布局的沿用第四节弘扬一、天人合一思想二、天人感应的哲学观三、顺应自然的生态观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开设学期:不限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

文化环境教案设计

文化环境教案设计

文化环境教案设计第一章:文化环境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1.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的定义与特征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定义和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文化环境案例,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章:物质文化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物质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物质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2.2 教学内容物质文化环境的定义与特征物质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建筑、艺术、科技、物品物质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物质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对物质文化环境定义和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物质文化环境案例,评估学生对物质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三章:精神文化环境3.1 教学目标了解精神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精神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精神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3.2 教学内容精神文化环境的定义与特征精神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价值观、信仰、道德、艺术、教育精神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精神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神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精神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对精神文化环境定义和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精神文化环境案例,评估学生对精神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四章:社会文化环境4.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社会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4.2 教学内容社会文化环境的定义与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风俗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对社会文化环境定义和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案例,评估学生对社会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五章:自然文化环境5.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掌握自然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自然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5.2 教学内容自然文化环境的定义与特征自然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自然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文化环境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自然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评估学生对自然文化环境定义和组成要素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案例,评估学生对自然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六章: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文化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探讨文化现象如何反作用于文化环境6.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相互作用关系文化环境对文化现象的影响:价值观、行为模式、创新与变革文化现象对文化环境的反作用: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冲突与融合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的看法和理解,评估学生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案例,评估学生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七章: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环境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掌握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分析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7.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文化塑造行为、行为反映文化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看法和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案例,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与人类行为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八章: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8.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8.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行为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变迁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看法和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案例,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九章: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9.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掌握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分析文化环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文化价值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方法:政策保护、教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环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冲突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与传承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环境保护与传承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方法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化环境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方法的掌握情况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文化环境保护与传承案例,评估学生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传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十章: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10.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掌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的作用分析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影响10.2 教学内容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的作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文化创新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影响: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以及互动影响,引导学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化环境的概述:理解文化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文化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文化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环境文化教学设计

环境文化教学设计

环境文化教学设计环境文化教学设计是一种将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文化的理解。

通过环境文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加对环境的关注和了解,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到环境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和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5. 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环境污染与治理等内容。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保护的重要性。

2. 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探究:选择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学习,例如中国的农耕文化、水墨画中体现的自然景观、古代建筑的生态理念等。

通过观察、讨论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智慧和理念。

3. 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同时,还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机构到校进行讲座和交流,增加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

4. 环保主题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主题的创意活动,如环境画展、环保宣传视频制作、环保公益演讲等。

通过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5. 环境文化展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共同参与。

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利用实地考察和观察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和文化遗产。

2. 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思考环境文化问题。

文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文学与环境保护教案

文学与环境保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和环境的关系。

2.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讨文学和环境的关系。

2.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文学和环境的关系(1)文学可以形象地描绘环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环境。

(2)文学可以反映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3)文学可以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2.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1)空气污染:导致人类患病,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2)水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破坏水源。

(3)噪音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损害生态环境。

(4)土地污染:造成土地无法再利用,破坏生态平衡。

(5)应对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2)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3)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促进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讲解2.分组讨论3.活动实践五、教学过程:1.介绍文学和环境的关系。

2.分组讨论文学和环境的关系。

3.介绍环境污染的危害。

4.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应对方法。

5.活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情况。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现。

3.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态度。

七、教学建议: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3.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4.组织和引导学生一起实践环保,促进环保思想的深入人心。

八、教学总结: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文学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和鼓励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关注环境问题。

教育是环保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只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才能真正落实环保理念,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育教案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育教案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育教案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小学一年级社会教育教案主题: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引言:社会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一、目标与要求:1. 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培养对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兴趣与欣赏能力;3. 通过观察、体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生自我介绍: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包括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2. 地理环境与文化探索:老师以图片和故事的方式引入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包括:- 寒带地区:介绍北极和南极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特点。

- 热带地区:介绍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特点。

- 温带地区:介绍温带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特点。

3. 观察与思考:-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或实物,观察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特点,并做简单记录。

- 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体验不同文化:- 班级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书籍等资源,了解选定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习俗等,并进行简单展示。

5.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对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的重要性进行总结。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你有没有受到本课的启发?”6. 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并完成一份有关该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小作文。

三、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1. 自我介绍(15分钟)- 学生轮流自我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2. 地理环境与文化探索(30分钟)- 老师以图片和故事的方式引入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它们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影响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如何塑造特定的文化特征,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的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方面。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环境对文化影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传统服饰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非洲的部落舞蹈、欧洲的古典建筑、亚洲的传统服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如此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气候:讲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如寒冷、炎热、湿润、干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例如,寒冷地区的人们通常穿着厚重的衣物,居住在保暖性好的房屋中;炎热地区的人们则穿着轻薄透气的服装,建筑风格注重通风散热。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具体表现。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身边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4、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文化包容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等)对文化的影响机制。

(2)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环境对文化的复杂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文化现象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对文化影响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带领学生到具有特色文化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图片或视频,如蒙古的草原文化、江南的水乡文化、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如此不同的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30 分钟)(1)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形:以山区和平原为例,讲解地形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山区多林业、狩猎,平原多农业),进而影响文化,如山区的山歌文化和平原的农耕文化。

气候: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如寒冷地区和炎热地区)的建筑风格(寒冷地区的厚墙保暖建筑,炎热地区的通风散热建筑)、服饰特点(寒冷地区的厚重衣物,炎热地区的轻薄透气衣物)和饮食习惯(寒冷地区多高热量食物,炎热地区多清淡爽口食物)。

资源:举例说明资源丰富地区(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的文化差异,如资源丰富地区可能发展出重工业文化,而资源匮乏地区可能更注重节约和创新。

“文化与环境”一节教案设计

“文化与环境”一节教案设计

“文化与环境”一节教案设计松江一中周慧瑛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文化的内涵,影响和制约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地域文化”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处于下册教材的最后部分,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后,进一步认识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以及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文化的涵义及其分类;阐述影响和制约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

方法与过程:对比不同形式文化,归纳文化的定义。

罗列校园的特色文化并对其进行归类,把握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内涵。

比较分析我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与江南水乡文化,了解环境对于物质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针对江南水乡文化中典型代表,进一步分析文化与环境间的关系。

比较水乡建筑与上海石库门建筑,了解海派文化,理解文化与社会、历史等条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发现文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理解地理现象与地理事务间的联系,辩证地看待地理现象,认同祖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环境2. 教学难点:影响和制约文化形成的因素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事例引用:有关“中国端午节申遗失败”事件教师:同学们看过这个事例之后,一定有一些感想需要抒发吧?【设计思想】导入课题,知道传统节日属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民俗活动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借由中国申遗失败的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发学生对于如何更好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新课教学1.图片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教师:能否对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类?【设计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知道文化的两大分类,继而归纳文化的内涵。

2.学生展示:地理三分钟之松江一中校园内的文化【设计思想】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准备三分钟的展示活动,本次切合教学内容,由学生寻找校园内的文化,然后进行互动环节将其分类,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于文化分类的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认识到文化渗透在生活之中。

政治教案文化环境

政治教案文化环境

政治教案-文化环境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一、教材与学情简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则是一个超级大的课题,初三学生一方面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日趋发展,另一方面受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熟悉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二、教学假想: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多种手腕调动学生踊跃主动参与。

三、教学目标:1。

通过对社区文化环境及“上网热”的调查探险究,培育学生社会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调研材料的交流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创设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辩证地看问题深切理解本课内容,进而自觉融入社区、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四、活动准备:1。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

2。

学生搜集材料。

3。

拍摄少量校园和社区的有关图片,制作辅助课件。

4。

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五、活动进程:(一)引用已学知识,导入课题。

一、党的大体线路中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强盛、民主,还要文明,增强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需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如何创建美好的文化环境呢?(二)创建有特色的社区(泉州地域)文化泉州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泉州文化环境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期特色。

(三)开展丰硕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磁灶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二、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如:封建陋习、迷信活动……3、分析学校中的不文明言行,营造美好的学校文化环境。

(四)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传播手腕的运用中,咱们的文化建设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对“上网热”的“冷思考”一、各小组统计分析上网调查结果,二、讨论上网的利和弊(五)机动六、小结、引导七、课后反思:。

文化与环境

文化与环境

文化与环境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的含义,能正确区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理解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2.通过对中国南方和北方不同文化的分析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地理的角度正确认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能感受并例举身边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海派文化的分析,认识文化的复杂性,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和保护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含义;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教学难点:影响文化的因素三.【教学准备】在课前向学生推荐阅读易中天先生著作《读城记》和鲁迅先生的作品《北人与南人》,使学生对中国南北,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这几个城市不同的文化产生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两个人在交接一根针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怎样才能找到这根针呢?据说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找法:德国人是把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块格子,然后一个方格子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法国人是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等到灵感一来针就找到了;美国人则是找一个扫把一扫,再在扫拢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会两个人相互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一下就找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文化传统,德国人做事严谨,法国人非常浪漫,美国人性格开放,日本人讲求合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教学◆文化1.请学生阅读理解课本中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生共同分析文化的含义:(1)实践中产生、创造出的,(2)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3)是一种生产能力或财富,换言之,是有价值的。

2.请学生阅读并理解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城市、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科学理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3.PPT出示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请学生分析哪些是自然遗产、哪些是文化遗产。

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

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

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教育绿色文化教案1一、活动准备:1.选定主持人,分组找材料。

2.在教室黑板上书写“善待环境,共享蓝天”,布置教室。

二、活动程序主持人(A):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主持人(B)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主持人(A)请爱护我们的地球,主持人(B)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

主持人(A):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是哺育中华儿女的土地。

可谁对知道地球妈妈在向我们呼唤。

主持人(B):我们听到了地球妈妈的呼唤,为此召开“善待环境,共享蓝天”的主题班会。

主持人(A、B):八(7)班环保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A):下面让我们先来听几个有关环境的小故事。

有请李孝恒这组。

节目1:《麻雀与樱桃的故事》、《森林与风沙的故事》调查环境的事实:分三组报告森林状况、水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

节目2:现在听听几位废气兄弟的争论吧。

节目3:歌曲《绿茵》两人合唱(李良杰,宋志颖)节目4:环保知识竞赛,看图理解节目5:全球大气污染事件节目6:垃圾寻出路节目7:表演环保小故事《一个垃圾筒的遭遇》节目8:手抄报展览,变废为宝小制作展览主持人:环保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面对校园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分组讨论,并汇总形成八(7)班环保志愿者职责。

环保应该从身边做起,在我们校内,该怎样做呢?自愿报名成为环保志愿者,各成员如发现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吃零食,在墙壁上乱踢、乱涂抹、在草坪上追逐、破坏花木,在校园内吵闹喧哗,不节水节电,浪费资源等不符合环保的不良行为都要予以制止。

如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上报政教处。

各成员如发现地上有纸屑、果皮应主动随手捡起,要随时随地保持教室和清洁区的清洁干净。

根据环保志愿者平时表现的情况,期末要评出一名“环保小卫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不仅学得了文化的结构知识 , 而
且 在 一 定 程 度 上掌 握 了探 究 文化 与环 境 关 系 的 思 维方
题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思考。反映在地图 的阅读上,就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
来 综合 分析地 理 问题 。当学 生试 从地理 环境 的角度 解释
式 。这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
的 ,一 经掌握 就具 有迁 移价值 。

竹楼的优越性时 ,教师就给出了佤族生活区域示意图、 当地气温降水图和竹楼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从所在区 域的位置、地形、气候和选材等角度来分析竹楼这一文
化 景观对 当地 地理 环境 的适 应 。学生 的思维得 到 了很好
的特点。笔者认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十分 重要 ,但教会学生如何 用地理环境 知识分析地理文化 景观形成特点的方法更重要 。考虑到知识 内容的特 点 和高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运用 “ 文化与环境”多 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探究 ,实现 了对
更多的努力。因此在学习新课前 ,教师利用幻灯片与学
的锻炼 。
四、 以问题 为导 向 ,促 学生思 维发展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 向学生提 出了一系列 有效的引导问题。有效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 义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 ,也能促进学生敢于
三 、精 选教 学 案例 。启 发学 生 自主探 究
所谓 案例又 称为个 案 、实 例 、个 例 、事例 ,是 一
要进行的课程上去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 引发
学生对教师所设问题 积极思 维的最 有效途径 。课前 , 了解到学校所在社区刚刚举办了一个规模巨大的 “ 三林
种运 用对 实证 的描述 引入情 境 ,引起 分析 、演绎 、推
的地理思维过程 ;在检测复习的环节 ,又利用四个典型 的民居案例分析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
二 、解释 课 堂 目标 。明确 教师 期 望
教 学 中学 生需 要一个 动 机来 参 与特 定 的课 堂活
动 ,并且他们需要了解 自己应该如何表现 ,教师要在新 课之前告诉学生学习 目标以及及教师 的期望 ,这有助于
好奇心和兴奋感 ,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提问。利用文 化景观图片产生学 习情境 ,能够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 , 可以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感 、所思和所 晤,意识到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文化景
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为让学生意识到文化景 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 ,笔者选取最能体 现佤族文化这一特点的竹楼案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方法上的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他们
响 描述 。学 生 通过 对佤 族文 化 与 巨龙竹 关 系的所 观 、所
文化节”,许多同学都亲临现场 ,并拍摄了大量活动图
片。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关注生活 中的地理的好机会 ,
并收集 、精选了一些文化景观图片 。上课开始 ,教师就 利用多媒体展示了 “ 三林文化节”内容,并提出问题 : 这张图片展示的文化景观属于哪种类型 ?图片 中所展示 的内容形象具体 ,就发生在学生身边 ,许多学生有亲临 现场 。这种情境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并使学生产生
生 活 中地 理 知 识 ;以 案 例 为 突破 口 ,指导 学 生 用 眼识
图,找 出图 中蕴含的地理信息 ;用脑析图 ,训练从地 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地理文化景观特点 ,进一步认识到地
1 、给出典型 的地理 文化景观能够识 别其 所属的文 化类 型 ,解释其形 成的地理环境 : 、
理分析的方法。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 ,做到了动口、动 脑和动手,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实现了
蠢 20 第 期 熏 (年 1 ) 1
的影响 ;在知识拓展环节 ,笔者利用四合院文化对各地
民居形态的影响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认识到文化也
高地 中理
比,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 ,各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 ,对于一个问
可以影响当地的地理景观。从教学 目 标的达成来看 , 通
高 中地理
21 0 0年 第 1期
蛱照 垦
化 与 璃 , 节 教 誊 设 计 填 ?一
上海 市杨 思 中学 ( 0 1 6) 李善 斌 2 0 2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文化的影 学生在课程与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 系,激励学生付出
响,学 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当地地理文化景观形成
生分享了在学 习文化与环境 内容 中的教学 目标 ( 见下 图 ), 并对每条课堂教学 目标进行了解释 ,学生非常清 晰地了解 了他们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 ,这也帮助学生把
先前学习的文化知识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 中,同 教师讲授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 。
地理规律的 自我发现 。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 考虑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 三林文化节” 引入课堂 , 创设 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 目 。 标

2 、通 过对佤族文化寨 例 盼分析 ,学会用地理环 境
知识分析地理 文化 景观形成特点 的方法。 3 、关注生活 中的地理 景观 ,认识到 文化景观是 人
类与 自然和 谐共处 的智慧结 晶。

巧设 学 习情境 ,激发 学 习兴趣
教学 中教 师要善 于巧设 学习情 境 ,良好 的学 习情 境能够帮助学生把心从正在做的事 中收回来,集中到将
断、归纳 、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地理案例教学能够联 系实际 ,反映时代特征 ,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地理新课程要求教 师在课堂教学 中注重案例教学 ,笔者在设计这节教学时 收集了佤族文化与巨龙竹关系的文章 ,并选取学生们喜 闻乐见的生活工具如竹筒 、竹框与巨龙竹的关系入手, 进而过 渡到巨龙竹对佤族诗歌 、舞蹈和生活制度 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