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势病种优化说明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心脑病科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目录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四、2013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五、2014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六、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七、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八、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九、2013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十、2014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眩晕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眩晕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眩晕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
5.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但眩晕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
优化方案: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
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化、。
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
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化,。
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眩晕1号方、眩晕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
提高患者。
附:眩晕1号(川芎白术防风荆芥白芷黄芪等)眩晕2号(川芎白芷水蛭地龙黄芪等)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引入磁疗,由专家亲自示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推广试行。
2012症瘕病优势病种分析_评估_总结
2012重点优势病种癥瘕病(子宫肌瘤)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2012年癥瘕病(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方案比较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前下降。
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1.1临床疗效2012年共收治癥瘕病(子宫肌瘤)病人80例,80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寒凝气滞证23例,气滞血瘀证35例,痰湿瘀结证12例,毒热郁阻证10例。
均按手术方案治疗,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80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
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癥瘕病(子宫肌瘤)主要是用手术疗法,另辅以中药制剂的口服,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2012年与2011年各种数据比较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和补充完善,2012年癥瘕病(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方案比较完善,切合临床,特色明显,中医药对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要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不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该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小结:通过诊疗方案,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科室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考核措施。
2012年重点优势病种癥瘕病(子宫肌瘤)临床难点及解决方案一、确定难点及确定理由1.确定难点a)术后腹胀,排气、排便困难;b)切口愈合不良c)盆腔粘连2.难点分析部分患者在术后常常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困难,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与术中麻醉、手术操作、手术时间长短、患者自身情况(肥胖、体质)、手术创伤有关。
中医认为,术后脾虚有湿,气机湿运有关。
二.难点解决办法1.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术式。
如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各有利弊。
优势病种优化方案
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引言优势病种指的是在医疗服务中具有较大数量和占比的几种常见疾病。
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优势病种的优化管理是提高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优势病种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优势病种分析在优势病种优化方案的制定之前,首先需要对优势病种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包括对病种的发病率、治疗过程、费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哪些病种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改进空间。
2. 制定优化目标基于对优势病种的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优化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实施性。
例如,可以以减少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成功率等为优化目标。
3. 制定优化方案制定优化方案是优势病种优化的核心环节。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案来实施优化:a. 优化流程通过对优势病种的治疗流程进行再设计和优化,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患者的等待时间。
例如,引入预约挂号和分诊制度,合理安排检查和手术时间,提前准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等。
b. 提供规范化指南制定并宣传优势病种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诊疗方案和操作流程。
这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误诊率和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规范化指南也可以作为医务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c. 引入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在优势病种优化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引入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医疗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病历信息的共享、医疗过程的监控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
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d. 加强团队合作优势病种的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
医务人员间的良好沟通和团队合作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团队合作、建立团队责任制和协调机制,可以提高整个治疗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4. 实施优化方案实施优化方案需要全面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首先,需要培训医务人员,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优化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2012年优势病种疗效疗效评价
药浴专科2012年及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2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和临床疗效分析评价报告根据近一年多对我科常见病种进行分析,我科把骨性关节炎、腰椎病作为优势重点病种,突出藏医诊疗技术,特色鲜明,效优价廉,深受患者好评,现评估分析如下:一、2012年度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二、2012年度专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情况(一)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标准1、腰椎病的疗效标准①治愈:腰椎病症状消失(或停止发作),具有恢复原工作学习的可能,自知力完全恢复,适应环境良好,无明显个性改变。
②较大好转:颈项强直腰椎疼痛,躬腰不利,髂肌连线处和第十四椎穴位左右各一寸处是黑脉穴,有胀疼感,尤其行走、直立、咳嗽、打喷嚏时腰椎部位疼痛难忍,大腿后部、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的麻木、疼痛大部分症状消失。
好转:颈项强直,腰椎疼痛、躬腰不利、大腿后部、小腿外侧的麻木等以上2-3个症状消失或好转。
具有参加一定工作的可能,自知力部分恢复,有明显个性改变。
③未愈:以上症状无一改善或加重。
2、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标准①治愈: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全部消失,正常参加生产劳动和日常社交活动。
②较大好转:“隆”症偏盛,口渴、关节发热、关节肌肉萎缩、疼痛、活动受限、触动关节处疼痛加剧、关节屈伸不利、关节肿胀及发痒的症状大部分消失。
好转:以上2-3症状消失或减轻,关节肿胀、疼痛及发痒消失但屈伸不利。
③未愈:以上症状无一改善或加重。
(二)2012年度药浴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藏医临床疗效2012年腰椎病的藏医临床疗效2012年骨性关节炎的藏医临床疗效三、2012年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评价2012年我科对优势病种藏医诊疗方案进行了广泛临床应用。
(一)临床总体疗效评价2012年我科两个优势病种诊治方案,进行了广泛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
从上述统计结果表明,专科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明显。
(二)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1)腰椎病2012年专科共收治腰椎病156例,其中使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33例,使用率达85 %,实施效果:达到治愈者 79 例,好转者 41 例,未愈者为 36例,总有效率76.9 %;(2)骨性关节炎2012年专科共收治骨性关节炎156例,其中使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33例,使用率达85 %,实施效果:达到治愈者 79 例,好转者 41 例,未愈者为 36例,总有效率76.9 %;收治腰椎病61 例,其中使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0例,使用率达83 %,实施效果:达到治愈者 35例,好转者 16例,未愈者为 10例,总有效率 83.6%;以上可见,该治疗方法对优势病种治疗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本治疗方法通过优化诊疗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藏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采用包括藏药汤剂、汤散和中成药及一些外治疗法结合治疗。
优势病种优化方案
优势病种优化方案1. 引言在医疗领域,有一些特定的疾病被认为是优势病种,即在某个特定地区或医疗机构中患病率较高,且对资源的消耗也较大的疾病。
针对这些优势病种,制定优化方案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针对优势病种的优化方案进行讨论。
2. 优势病种的定义和分类优势病种通常指在某特定地区或医疗机构中患病率较高,对资源的消耗较大的疾病。
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地区和机构的特点,对优势病种的定义和分类也会有所不同。
优势病种可以按照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包括不同的疾病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群特征等。
•按疾病类型: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
•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如重型肺炎、急性心肌梗死、晚期肝癌等。
•按人群特征:如老年人患病、儿童患病、孕产妇患病等。
3. 优势病种的优化方案3.1 数据分析和预测通过对优势病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趋势,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
3.2 强化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对于某些有较高患病率的优势病种,强化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提供早期筛查服务等,可以帮助人们更早地发现患病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3.3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针对优势病种,医疗资源的分配往往是不均衡的,有时会出现部分地区或机构资源过剩,而其他地区或机构则资源匮乏的情况。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可以将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效率,并确保优势病种的患者能够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3.4 推广和应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对优势病种,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并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5 建立协作机制针对优势病种,在地区或机构之间建立联合协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可以提高优势病种的救治水平,并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大通县中医院外科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2年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中医外科学》(刘忠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多发生在初产乳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的第三或第四周。
(2)初起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期更剧。
(5)患侧腋下常有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时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1、郁滞期: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不适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减退,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呈搏动性,有压痛,疼痛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查血象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优势病种相关资料
2012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混合痔2012年,依据国家痔病诊疗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临床诊疗经验,特制定我科中医药治疗痔病诊疗方案、实施计划以及专科考核细则。
一临床治疗情况1.针对I、II期痔,门诊通过一般药物治疗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有效改善或消除症状,约90%一次治愈。
3.我科住院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及手术方法结合,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5%以上。
现痔病患者平均住院日7天,比单纯手术治疗缩短4天。
4.消痔灵注射法结合外剥内扎术,增加了治疗的效果使手术更加彻底,防止术后痔核脱落引起的大出血。
科室针对环状混合痔采取的横断缝合及括约肌松弛术很大程度减轻术后水肿及肛门疼痛,避免二次手术可能。
5.中药熏洗1,2,3号在我科使用8年,使用患者愈万人次。
有很好的消肿止痛作用,对炎性外痔、血栓外痔以及围手术期疼痛、肛缘水肿、促进切口愈合效果肯定。
6.开展了整体护理模式,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
通过以上医疗护理措施,做到诊断符合率95%,单病种中医治疗率7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8%,辨证施治准确率95%,疾病好转率 92%。
7.院内制剂止痛如神膏,加味生肌膏等切口换药,具有良好的活血生肌止痛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1.关于痔病科研课题较少,继续引进科研人才,增强我科科研力量,积极申报市级级科研课题。
2.总结整理肛肠专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应用于临床。
使住院患者中医药使用率100%。
加大中药熏洗、中药外涂、针灸、耳针、刮痧、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在肛肠科的应用。
进一步研发专科院内制剂。
3.培养本专科人才队伍,形成合理人员梯队。
4.增加业务用房,增设病床,配备相应数量的医护人员。
5.改善专科设备,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设备,购进生物反馈治疗仪、中药熏洗椅等专科设备。
6.举办宿迁市肛肠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收集全区肛肠专业人员信息,扩大我肛肠科在全区的影响力。
7.收集整理临床病案,为科研提供研究病例。
2012年中风(脑梗死)急性期分析、总结和评估
2012年中风急性期(脑梗死)分析、总结、评估和方案优化一、疗效分析与总结评估中风急性期(脑梗死)是我科优势病种之一。
2012年1—12月份共收治中风急性期(脑梗死)病人306例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西医以抗凝、改善脑供血、促进脑细胞代谢为法。
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
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50例,治愈率16.34 % 好转244例,好转率79.74%,无效12例,总有效率96.08%。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298例 有8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7.39%。
有28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91.50%。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祖国医学的针灸广泛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中,当前主要采用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病程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选用针灸、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及康复训练等多种针对性治疗措施,其中在恢复期应用活血化瘀、滋阴潜阳、益气活血等措施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疗效,需针对中医药治疗的某些优势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如开展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针灸干预的研究、中风后抑郁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研究、中风失语的针灸和康复手段等。
二、方案优化:1、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针灸及中药在急性期应用明显受限,方案整理后重点研究脑梗塞恢复期针灸和中药的参与。
2、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认识到原来中风辨证分型的局限性。
添加了痰热腑实、风火蔽窍两个证型。
3、添加了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2012优势病种疗效评价 文档
惠水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012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在2010年实施以来我科一直在改进,使疗效达到更好。
2012年1—12月份共收治病人33例,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采用解表散寒、解表清热、清暑祛湿、透表清气等中医辨证施治。
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31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93.9%。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68%显效:22%有效:8%无效:2%三、疗效评估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本科病人大约70%-80%为风寒束表型和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散寒法和解表清热法,在辨证论治准确的基础上据病情辨证选用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
加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背腧穴等。
使这两种常见的外感发热病在治疗中疗效大大提升,临床治愈时间大大缩短。
总有效率大88%以上。
四、总结本病本病的发热为主症,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是急诊的常见病种,我科在近年的治疗中除采用中医传统治疗外,还结合了中医特色疗法,但由于部分中医特色在治病时难以让病人接受,比如耳穴,穴位贴服等对治疗中脏腑功能起调节作用的疗法,由于病人的急于求成而放弃,并且在医保报销比例也直接影响到病人选择。
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表。
在发表治疗过程中容易用发汗过度或寒凉过度的药物耗伤正气,引邪入里。
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我院妇科专科从2010年成立以来,对妇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制定了常规诊疗方案,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采用中医药参与治疗。
对于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1年及2012年两次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及总结,通过近三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现就妇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估,对原方案进行如下修订,对方案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三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医生基本掌握了妇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中医药参与率,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通过三年对方案的实施,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我科部分中医优势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分析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有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
所以对优势病种进行经验总结后,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功能性子宫出血:
对于顽固性功血患者,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当配合西医治疗。
对于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须先经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提示有恶变倾向者宜手术治疗。
对于年龄超过55岁仍未绝经,崩漏又反复发作又无须手术者,可用中药或西药促其绝经。
以上措施将在新的诊疗方案中得到实施。
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里外痔(混合痔)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就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
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一、分析、总结和评估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
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2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
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辩证,分为,4型: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中气下陷。
直接明了,2012年收治病例大部分为湿热下注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
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等术式,各有利弊。
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消痔灵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
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
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
2012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2012年我科采用术后针刺关元、阴凌泉、水道、气海等穴位对术后尿潴留的预防起到一定的疗效;术后换药,创面外敷生肌散加利多卡因凝胶对术后止痛有良好地效果。
优势病种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优势病种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优势病种的疗效分析入手,总结其治疗的优点,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优势病种是指在特定的领域内,其中一种疾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这种优势主要是基于研究证据的支持,以及临床医生的经验积累得出的结论。
首先,优势病种的疗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通过对疗效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措施。
其次,优势病种的疗效分析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患者往往关心的是治疗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得到好的疗效。
通过对优势病种的分析,可以让患者更加信任医生和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再次,优势病种的疗效分析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对各种病种的疗效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和指南,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对优势病种的研究和应用,还可以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优化病种疗效方面首先,优化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此外,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患者教育和治疗合理用药。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的合作性对于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通过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理,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此外,医生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避免滥用药物或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再次,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
优化病种的疗效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团队来共同实施。
医生、护士、药师等各个职业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需要协作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治疗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团队合作机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
临床治愈11例。
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
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
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
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
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
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
临床治愈20例。
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2012年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2012年中医脑病科对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专病)项目》相关文件及要求,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遵从重点专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使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按时、按质、按量地开展完成,现将我科优势病种中风、眩晕、头痛,的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1.1临床疗效评价2012年1—12月份我科共收住院病人1178例,其中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10人。
全部病人均采用西医西药、中药、针灸、功能康复锻炼综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针刺主要采用头皮针针法、醒脑开窍针法或(和)体针针法。
其中治愈8例,治愈率2.0 %,好转 394 例,好转率96.2%,无效3例,治愈好转率98.2%。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410例,有0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100%。
有351例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服用中医治疗率为 85.54%。
在数据上分析诊疗方案疗效可靠。
1.2中医治疗难点1.2.1在所有收治病例中在接受系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前出现偏瘫侧肢体挛缩或强直的病例数为12例,故如何避免出现上述症状成为治疗中的难点。
1.2.2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3解决措施和思路1.3.1偏瘫患者的患肢静止、主动及被动时多伴疼痛,在软瘫期时做好正确的患肢摆放尤为重要,给予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或仰卧位摆放,无论哪种卧位均需2小时翻身一次及按摩受压部位。
以上方法需患者及家属配合熟练掌握。
1.3.2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1.3.3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
2012年文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一、颈椎病(痹症)[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总结优化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6)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2)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胃痛(慢性胃炎)的优化及总结 (17)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X 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
新2012年专科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年)2012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是指由于平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致痰浊瘀血内生,隐伏脑脉,气血不畅,加之情志或劳倦等诱因,使气滞或气结血凝,或阴血亏耗,血脉凝涩,痹阻脑脉,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部疾病。
西医学中的脑梗死可参照本篇诊治。
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发)(一)中医诊断依据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2、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不仁、力弱等。
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5、颅脑CT、MRI、脑脊液等检查,有助诊断。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临床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即无神识昏蒙为中经络,有神识昏蒙为中脏腑。
(二)中医证候分类(参照中国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本院脑病科临床优化修订)1、中经络(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2、中脏腑---痰热内闭清窍主症: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
兼症: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势病种
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2年3月
脾胃病科优
病种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2012年)
根据诊疗规范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在规范病种、中医病名、诊疗规范体例、疗效评价方法、突出中医特色的治疗、难点及对策的思路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及修订。
一、总结2011年制定的“内二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优点及不足。
(一)与2010年的诊疗方案相比,有以下优点:
1.根据当地居民的发病情况和趋势,总结2010年的临床工作,突出了优势病种、重点病种,确定优势病种为2个病种,胃脘痛,胃疡,制定了诊疗方案。
2.进一步规范了病名;
3.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规范的体例;
4.突出中医特色的中医中药疗法,对中医非药物疗法的进行了发掘;
5.体现专科的中医治疗特色和地方特色;
6.提高了临床治愈好转率;
7.提高了门诊病人数量及住院病人数量。
(二)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对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名有所混淆,均为胃脘痛,在临床容易造成误解;
2.缺少疗效评价标准;
3.难点分析欠完全准确。
二、对2010年制定的广西扶绥县中医医院内二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进行修订,具体如下:
(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共识意见,规范重点病种中医命名:
消化性溃疡——胃疡;
慢性胃炎——胃脘痛;
(二)诊疗规范体例调整如下:
1.根据中华中医学会诊疗共识意见调整诊断标准:
胃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8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胃脘痛——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诊断标准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诊断标准诊断。
2.疗效评价标准:
胃疡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Ⅰ、Ⅱ、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②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③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
④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
胃脘痛
(1)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①痊愈:症状消失。
②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③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④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⑤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①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②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③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④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①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②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③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④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2)评价方法
①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
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②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③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3.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诊疗方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拟定的二个优势病种中医证型及治疗方案符合地区疾病分布规律,对本地区疾病诊治具有针对性。
4.优势病种治疗特色
胃脘痛和胃疡是中医优势病种,2012年临床工作中注重发挥中医特色治疗优势,强调中医的辩证论治,在中医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如埋线疗法,灸疗、贴敷疗法、中药熏蒸,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满意效果,诊疗方案增加该项内容。
(三)难点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疡(消化性溃疡)难点分析: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
但临床使用中医药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惑,主要问题如下:
1.诊治胃脘痛已有全国较为统一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大部分的证型
和方药基本相同,临床疗效满意,患者容易接受,但大多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科学客观的依据不够,如在评估上很多时候缺乏治疗前后的胃镜和组织病理学的证据,治疗目标上缺乏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论证中医药作用靶点。
2.胃脘痛、胃疡中医的常见证型、常用方、常用药物仍缺乏循证医学的论证,临床使用比较乱散,南北派别较多。
3.HP感染人群较广,杀灭后仍容易再次感染或耐药,因此如何把握抗HP的治疗也是难点。
(四)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1.坚持诊疗方案的实施和推广,加强胃镜资料在临床治疗中的检查和评估作用,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申请课题立项,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治疗的现代科学依据和治疗靶点。
2.强化规范化治疗的同时,坚持中医个体的辨证论证,合理使用中药。
3.探讨中医药抗HP的治疗,从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来探讨HP感染的治疗和降低胃脘痛胃疡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