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讹变现象

合集下载

简论汉字的演变规律

简论汉字的演变规律

简论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从横向看变化总是细微的、偶然的、个别的、无规则的,但纵向观察就会发现汉字形体变化巨大,由最初的图画文字到后来的大篆、小篆,再到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汉字这样的发展变化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贺群在《形体学视域下的汉字演变研究》一文中认为,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和趋势就是简化、声化和规范化,繁化和讹变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特殊现象。

张桂光在《汉字学简论》中提及声化的两个表现:第一个是假借的普遍使用,第二个是形声字的创造和大量增加。

本文认为假借的产生和形声字的出现都是简化的一种形式。

而且这些年来国家针对汉字规范化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使汉字更简单通俗,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应用功能。

综上而言,笔者认为汉字发展规律以简化为大趋势。

一、简化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记录汉语、辅助汉语的同时为社会服务,过于繁杂的字形会影响应用功能的发挥。

而且,从认知接受角度来说,汉字作为汉语的辅助交际工具,形体理应简单,便于学习。

如“准备”和“准備”是同一個词,简化后废除“備”,群众易于学习接受,符合大众的求简心理。

因此,从运用功能角度来说,汉字必须简化。

此外,汉字自身的发展特点、书写工具与载体等是促进汉字简化的重要因素。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人们倾向于利用图画描摹事物,好像是为了强调它们和被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这时使用的主要是象形、指事和会意几种造字方法构成的表意文字,它们是通过表意表音的,人们看到图形,首先想到与其相关的客观事物,其次读出表示该事物的词的读音。

这时的文字非常繁杂,写起来像画画,既慢又难。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点不在象形性,而在于它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因而文字慢慢线条化和符号化,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阶段,汉字的笔画、笔势、结构等都大大简化,其中“隶变”和“楷化”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论文综述1 汉字字形讹变

论文综述1   汉字字形讹变

论文综述论文题目:汉字字形讹变摘要:尽管人们对讹变现象已有不少的讨论,但人们对讹变这一术语的界定却有很大分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非常规演变说、错误演变说和误解演变说等。

这些说法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综合各家定义的合理因素,给讹变作出了相对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讹变产生的各种原因,对讹变所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汉字;讹变定义;讹变原因;讹变的意义一、讹变的定义研究者们对讹变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就目前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非常演变说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的变化,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林沄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简论》中说:“在对文字的原有和组成偏旁缺乏正确理解的情况下,错误地破坏了原结构或改变了原偏旁。

这类现象,习惯上称之为‘讹变’。

”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中提到:“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不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二)错误演变说认为讹变是没有理性、规律可追寻的,是违反构字原理的非正常的错误变化。

这种观点将讹变与正变相对应,讹变完全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生的错误的变化。

董琨《古文字形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结构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然可以从字形分析字义的,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式的变化,不妨叫做‘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就叫做‘讹变’。

”林志强先生在《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中更为准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讹变,指的是某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用者把原本有理据的结构或构件误写成了与之相似而意义不相干的结构或构件偏旁,从而使得文字的形体结构丧失或脱离了原来的形义关系的错误现象。

”邓冠杰的《汉字形体演变及其构造浅析》一文也把汉字演变分成正常的变化和非正常的变化两类,其中非正常的变化就是讹变,是完全错误的变化。

有关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作文

有关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作文

有关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作文嘿嘿,你们知道吗?汉字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呢!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才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哈哈,我对汉字的演变可感兴趣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进行了一次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

我们先去图书馆借了一些关于汉字演变的书籍,然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

哎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么有
趣啊!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状、结构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嘿呀,我们发现,汉字的演变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古代,人们用甲骨文来记录卜辞和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有些汉字的形状和它所表示的事物很相似,就像“日”字就像太阳一样。

还有一些
汉字是由两个或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的意义和整个汉字的意义有关。

哈哈,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对汉字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更加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我们觉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嘿嘿,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报告啦!希望你们会喜欢哦!。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

古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体变化形式,汉字形体的讹变造成了对意义理解上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汉字形体讹变的概念、类型和阶段性等方面的介绍,引出汉字形体讹变对于解释意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而探讨形体讹变对释义作用力。

关键词:汉字形体讹变类型阶段性释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讹变这一术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演变,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如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所言:“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有的人认为讹变是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将讹变与循变相对应,循变是能从字形分析字义的形体变化。

如董坤在《古文字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构造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可以按字形分析字义的。

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的变化,不妨叫“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叫做讹变。

”金国泰也认为误解是促成讹变的重要因素,他在《汉字讹变三题》中说:“讹变欲本无目的,或源于无心,或源于误解和误改”。

另外,王梦华在《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一文中也认为,子的讹变指的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画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现象。

综合各家定义之说,字形讹变是指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

这类现象便是字形讹变。

汉字作为标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型最大的特点是据意而构形。

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即构形理据。

汉字字形的讹变

汉字字形的讹变

汉字字形的讹变
汉字字形的讹变是指因为语言发展演变、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等原因导致汉字的字形发生变化。

其中讹变指的是读音或意义上的变化,可以导致字形发生调整或改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字形讹变:
1.“马”字:原本是马的侧面形态,后来发生了旋转变化,变成了现在的“马”字形态。

2.“羊”字:原本是羊头朝右方的形态,后来发生了上下颠倒,变成了现在的“羊”字形态。

3.“鱼”字:原本是鱼头朝右方的形态,后来发生了旋转并加上了两个点,变成了现在的“鱼”字形态。

4.“舟”字:原本是两只船桨朝上的形态,后来发生了变形,变成了现在的“舟”字形态。

5.“十”字:原本是“人”字形态,后来被缩小成了现在的“十”字形态。

以上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汉字讹变示例,它们的变化可能涉及到语音、文化、地区等因素。

它们的变化使汉字字形更加丰富和复杂,也让我们更能了解到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

汉字学资料修改

汉字学资料修改

名词解释讹变,指文字演变过程,由于使用文字的人误解了某些字的字形与原义的关系,而将这些字的某些部件误写成与它意义不同的其它部件,以致造成字形结构上的错误的现象。

同源字,《汉语大词典》:“音,义相同或相近,属同一语源的字”所谓同源字,指的是具有共同的造字之源的字,同源字之间的本质联系时形义的联系。

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意的学说。

此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因为身份赴大多位于字的右侧,是王圣美首创。

填空1,声符的变形表现:省声,讹变2,目前还难以确定最早的时代,但最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汉字已经成熟。

3,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汉字。

4,通常认为汉字来源于表意的刻画符号和描摹图画,5,《说文》学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6,甲骨“四堂”罗雪堂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王观堂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董彦堂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郭鼎堂《卜辞通纂》;发明辞例7,汉子发展内部规律:简化,声化,规范化,讹变8,文字三要素:形,音,意9文字产生前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10,汉字学原称“文字学”,更早为“小学”包括音韵,文字,训诂。

11,古埃及:圣书字,朝鲜:谚文,玛雅人:图形文字,越南:喃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日本:假名12,六书: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简答古今字与通假字联系:都有假借问题,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它强调字音相同,借字与本字字义无关;古今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强调文字使用的时代不同和用法的分工。

区别:1,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异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通假字是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子与借字并存,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相替代。

讹变在古汉字发展中的阶段性

讹变在古汉字发展中的阶段性

论讹变在古汉字形体发展中的阶段性12汉语国际教育周芳 201240328129 讹变在整个古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古汉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讹变所发生的方式及原因也各有不同,形成了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在古汉字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讹变特点。

(一)殷商时期—主要讹变方式:添加试笔及变形声殷商时期是汉字体系逐渐成熟的时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汉字主要的构型方式也已经出现并逐步完善,大量假借字以及形声这一构形方式促成的大量形声字的存在,似的这一时期的汉字朝着符号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而图绘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弱。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以象形、会意为主要构形方式所造的那种形式自由、直观表意的图绘形式的字形也逐渐朝着声化、简化的方向发展,而讹变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但是,这一时期的字形任然一象形和会依为主,所以讹变现象并不严重。

这一时期讹变的发生方式都已出现,添加试笔及变形声是这一时期主要的讹变类型。

1、变形声化:旁,甲骨文一期作,从,方声,晚期作,声化为凡。

2、笔划苟简:家,一期卜辞作,从从,亦声,或作,省简为豕形。

3、变形就义:旨,甲骨文一期作,从口从匕,会以勺进食甘美之意,或作,口形讹作甘形,更突出了甘美之意,讹形为后世所用。

4、笔划构件的粘连合并:咎,周元甲骨文作,与繁饰部件口合并成“各”字,遂讹为从人,从各,各亦声的形声字。

5、笔划构件的离析分裂:寻,甲骨文作,象伸两臂量八尺之星,或讹作,将两臂分解为两手形。

6、添加饰笔:兴,甲骨文一期作,四期作,加繁饰部件口,遂似从同旁,为后世所沿袭:晶,甲骨文一期作,象众星罗列之形,后来在星形内添加饰笔,作,讹作日形。

7、形近而讹:吉,甲骨文一期作,二期作,从王从口,会王言嘉善之意,五期作,王形讹作士形,为后世所本。

(二)西周春秋时期—主要讹变方式:变形声化和变形就义西周春秋时期是汉字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汉字由于刀刻难以表达的圆弧曲线到殷商时期得以表现出来,书写面积也有扩大,减少了甲骨文因雕刻困难及书写面积局限所造成的易讹部件。

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的思考

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的思考

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的思考作者:黄何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6期【提要】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讹变现象,而通过讹变汉字也发生着变化,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能仅仅看到讹变带来汉字非常规性的变化,应对整个汉字发展史上来进行思考,其实讹变也是汉字发展的一种。

例如:行李这个词的变化,是从古代的李字本意来讲,李为李子树,而行李一詞通过讹变来,便成“同音假意”。

【关键词】古汉字字形讹变一、汉字的演变1.正常的演化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各个时期长时间的积累,从原先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化到正体、宋体。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文字和过去几千年前的象形文字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形体上,“日”一字,和过去形状极为相似。

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没有离开汉字的本源,只是通过偏旁部首的改变来完成一些正常变化。

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看作一种正常的演变,而且这种正常演变可以有利于我们对于古代汉文字的追溯研究。

2.汉字发生讹变在汉字不断发生变化时,也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产生一部分打乱原先的古汉字形状的字,这种字找不到变化的依据,人们不能够从原先古代文字中推断出一些关于它演变的相同特征。

例如:请假这一词,古代时假有伪一意,但与请并无关联,相关查证发现,其最早出现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暇,胜友如云”,这句话中的暇也作为“假”。

“休暇”与“休假”几乎是同时存在,所以从那以后,流传到民间则多用请假来代替休暇一词,人们慢慢习以为常,所以在后面也就无法纠正过来了。

二、汉字产生讹变的必然性1.讹变产生的原因由于古代社会的阶层的不同,对于汉字了解的层次也不同,有时候上位者一不小心说出一句错句来,下面的人,不会引以为然,还会有人附而拥之,一些奇怪的词汇,也就这样产生了。

这些主观因素是汉字产生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有的是因为汉字造字之初,一些文学水平较低的人,不注意书写的形体结构,写出一些形状相似的错误字体产生讹变。

2.讹变集中出现的战国时期汉字的出现主要因为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产生图像,然后逐年的积累形成的,例如:现在的日、月、山、火等字在与古文字之间进行比对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和古文字的形状相似,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现代文字是通过古时候的字逐渐演变过来的。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作者:冯玉涛彭霞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在甲骨文即已出现,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普遍存在并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古文字的讹变现象,但此后一段时期内几乎无人在汉字结构演变过程的视野下讨论讹变,直至近40年这一问题才受到重视,李孝定、张桂光等十多位学者对其概念、类型、原因、结果等有比较热烈的讨论。

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字讹变现象,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文字都出现过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讹变字形,讹变和简化、繁化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

其类型有意符讹变、声符讹变和整字讹变三种。

形成讹变的原因有六:因结构相近、因误解记号、因误解字形、因以字形附会字义、因字形断裂、因字形粘连。

讹变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而以消极影响为主。

关键词:古文字;讹变;讹变之类型;讹变之原因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4-0123-18一讹变现象研究的回顾所谓讹变,又叫讹化、异化,指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书写者把一些本来有理据的构件或整字写成了相似而意义或读音无关的形体,使字形脱离了原来的形音义理据的错误现象。

简言之,讹变就是字形结构发生了错误的变化。

讹变现象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存在,并且很多古文字都经历过数量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的讹变,有些讹变形体甚至持续至今,因而可以说讹变伴随着汉字发展之始终,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掌握、区分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了解汉字发展的全貌。

但是,除了唐兰、张桂光等少数先生在其专著中讨论汉字的讹变问题外,大多数学者在讨论汉字结构演变过程时,只分析简化和繁化,却没有涉及讹变。

汉字讹变的研究颇有历史,宋以来的说文学即涉及此,19世纪末以来的甲金文研究者或有提及。

罗振玉在《同簋跋》中说:“金文中别字极多,与后世碑版同,不可尽据为典要。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古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体变化形式,汉字形体的讹变造成了对意义理解上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汉字形体讹变的概念、类型和阶段性等方面的介绍,引出汉字形体讹变对于解释意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而探讨形体讹变对释义作用力。

关键词:汉字形体讹变类型阶段性释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讹变这一术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演变,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如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所言:“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有的人认为讹变是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将讹变与循变相对应,循变是能从字形分析字义的形体变化。

如董坤在《古文字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构造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可以按字形分析字义的。

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的变化,不妨叫“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叫做讹变。

”金国泰也认为误解是促成讹变的重要因素,他在《汉字讹变三题》中说:“讹变欲本无目的,或源于无心,或源于误解和误改”。

另外,王梦华在《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一文中也认为,子的讹变指的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画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现象。

综合各家定义之说,字形讹变是指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

这类现象便是字形讹变。

汉字作为标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型最大的特点是据意而构形。

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即构形理据。

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

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

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
汉字的讹变现象:
一、把字的组件变换
1.借用字形:把一个字组件借用到另外一个字上,由于字形外型相似,
发音不一样,使用错误。

2.把字形结合:对字形细长的组件进行合并,形成新的字,称作“字形
合拢”。

3.把字形扩展:字形太简以致于让人认不出来,需要扩展以致于让人容易认出。

二、把字的读音组件变换
1.将“声母”变换:把一个字的声调换成另外一个字的声调,使之发出“假音”。

2.将韵母换成其他音:对某个字把它的韵母替换成一个无关紧要的音,
使之发出“假音”。

3.将一个字的读音改为另外一个字:将一个字的读音和读音改为另外一
个字,使之发出“假音”。

三、把字的拼写组件变换
1.把字的部件简化:把一个字的拼写部件变得更简单,使之更容易书写。

2.把字的部件变成相似的:把一个字的拼写部件变换成相似的字母,使
之发出“假音”。

3.把字的部件变更大变小:把一个字的拼写部件变得比原来的更大及更小,使之更容易书写。

四、把字的读音变换
1.将某个字汇与另外一个字发音一致:把一个字的读音改变成另外一个字的读音,使之发出“假音”。

2.变假音:对某个字,写出无关紧要的音,使之发出“假音”。

3.变真音:把一些假音变换为真正的汉字发音,使之表面上书写正确,但实际发音不一致。

汉字讹变的例子

汉字讹变的例子

汉字讹变的例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汉字讹变的概念
2.汉字讹变的原因
3.汉字讹变的例子
4.汉字讹变对现代汉字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就包括了讹变。

所谓汉字讹变,是指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字形、字义或读音发生变化的现象。

汉字讹变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汉字的传承主要依靠书写,而书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笔误。

这些笔误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正确的,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字形。

其次,汉字的简化和演变也是导致讹变的原因之一。

为了方便书写和记忆,人们往往会对复杂的字形进行简化,或者将一个字的部分替换为另一个字。

再次,语言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汉字讹变。

例如,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字义已经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的语境,人们会对汉字进行调整。

在汉字的历史中,有许多讹变的例子。

例如,“鱼”字,原本的写法是“鱼”,后来演变为“鱼”。

再如,“鸟”字,原本的写法是“鸟”,后来演变为“鸟”。

这些讹变,虽然改变了字形,但并没有改变字义和读音。

汉字讹变对现代汉字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讹变丰富了汉字的形态,使得汉字更加生动有趣。

另一方面,讹变也给汉字的研究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由于汉字的讹变,有时会导致字义的混淆,给阅读
和理解带来困难。

总的来说,汉字讹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汉印文字“讹变”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解释

汉印文字“讹变”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解释

汉印文字“讹变”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解释吕泉烨【摘要】该文为作者《汉印文字的讹变》研究中“讹变”界定章节.本研究本着为篆刻创作提供更广阔空间、探究汉印讹变文字对于当今篆刻的意义而进行的.该研究用“艺术对比的眼光”将《汉印文字徵》中著录的文字与《金文编》中的金文、秦简牍秦隶、汉初古隶、《说文解字》的小篆等进行比较、研究、整理,得出艺术结论的同时补充了文字学“隶变”研究中汉印文字讹变的空白部分.【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7)001【总页数】10页(P113-122)【关键词】汉印文字;篆刻创作;讹变;文字学【作者】吕泉烨【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31一、汉印文字“讹变”的界定广义的“讹变”是指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使用文字时误解了或者忽略文字原意,造成了偏旁、结构或声旁的变化。

某一字体进行符合字体特点而进行规整化过程中造成的讹误变化也属“讹变”。

本文是为后文研究能够广泛、完整地梳理汉印中“讹变”文字并扩展艺术创作空间而进行的。

本文界定的汉印“讹变”文字是在广义“讹变”基础上进行的,但这个范围又相对广义“讹变”有缩小。

首先要说明的是“讹变”不等同于“隶变”。

唐代唐玄度《九经字样》、宋代郭忠恕《佩觽》,都是将“讹变”定义为“隶变”。

但用“隶变”来界定“讹变”是不科学、不严谨、不完善的,因为“隶变”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讹变”却有指向性。

“讹变”或许是“隶变”的一个分支,故“讹变”的界定应该比“隶变”更加精准、细化。

该观点可具体参阅赵平安先生的《隶变研究》。

判定某字是否为讹变文字,要确定某文字是个别、偶尔的讹错,还是普遍性讹变。

赵振铎《字典论》① 赵振铎《字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所谓讹字,又称为错字,它和别字不同。

别字是把一个字错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个字是存在的。

而讹字则是‘本无其字,因讹成字’。

异体字、俗字与讹字的关系之探析

异体字、俗字与讹字的关系之探析

异体字、俗字与讹字的关系之探析摘要:汉字里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异形现象贯穿于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

由于异体字的大量存在,对汉字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促使人们不得不对异体字的整理规范。

这就是我国古代正字法的盛行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些用于正字的专著辞书收录了大量的俗字、讹字,这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异体字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俗字、讹字的研究同异体字的研究密不可分。

关键词:异体字俗字讹字一、异体字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文字异形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而且越是早期文字,异体字越多。

比如有学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出“马”字的甲骨文就有五十个异体字,金文有四十四个异体字。

汉字异形的问题错综复杂,关于异体字的定义,较为通用的解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异体字也被称为或体、重文、俗字,或体,重文,俗字,都是我国古代语言学术语,可见异体字从古至今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象。

现代学者对异体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刘又辛先生认为用两个或多个文字符号记录同一个词的一组字都叫做异体字。

王力先生认为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刘志基认为异体字是文字形体的异构,“独体字造型的变异,合体字部件的增减、更替及位置的变化。

如果一个字仅仅因为书体的不同(如篆体和隶体、隶体和楷体之类的差别)而形成某些写法上的差异,那就不能视之为异体”。

[1]苏培成则说“异体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的字,几个字互为异体;另一个是与正体相对而言的,异体与正体只是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

尚未整理的异体字取前一个含义,对于已经整理的异体字取后一个含义”。

[2] 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给异体字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其中他把狭义异体字分为八类:1、加不加偏旁的不同;2、表意、形声等结构性质上的不同;3、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4、同为形声字而偏旁不同;5、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6、省略字形一部分跟不省略的不同;7、某些比较特殊的简体跟繁体的不同;8、写法略有出入或因讹变而造成不同。

趣说汉语“讹变”现象

趣说汉语“讹变”现象

趣说汉语“讹变”现象【俗语讹变十例】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

但若认真考察这些俗语、成语、歇后语的真实含义,会使人觉得有些“变味”,百思不得其解,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俗语等之所以含意模糊,令人费解,主要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语意发生讹变的结果。

只要把它们的原来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1、“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作“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荆山玉”,指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

2、“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本是一句歇后语,原来是“跳到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

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

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作“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

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自然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4、“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

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讹变为“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但使人听到看到触目惊心,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试问,谁家愿意、舍得为打狼抛弃孩子呢?真是笑谈。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今名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是项羽自刎的地方。

“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句俗语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但将“乌江”换成了“黄河”,使人无从索解,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6、“无毒不丈夫”。

不少人认为,“无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

度,度量。

仁赫《俗语典故精选》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

由于长期流传,此语被误解,将“度”讹为“毒”。

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讹变名词解释

讹变名词解释

讹变名词解释
讹变是指在语言传承过程中,某些词语的发音、形式或含义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词语或用法。

本文将介绍讹变的概念、原因和例子。

一、讹变的概念
讹变是指在语言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词语的发音、形式或含义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词语或用法。

讹变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二、讹变的原因
讹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语音变化:语言的发音会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口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某些词语的发音发生变化。

2.书写习惯:人们在书写时,有时会因疏忽或习惯不同而写出与原词不同的形式,从而产生讹变。

3.语义变化: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变化,某些词语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词语或用法。

4.语言接触:当两种语言接触时,往往会发生词语的借用、音译等现象,从而导致词语的形式或含义发生变化。

三、讹变的例子
1.汉语中的“酱油”原本是“酱油”,由于发音变化,变成了“jiangcai”,最终成为了“酱油”。

2.英语中的“通过”原本是“through”,由于书写习惯不同,有些人将其写成了“thru”,最终成为了一个合法的英语单词。

3.法语中的“餐厅”原本是“restaurant”,由于语义变化,逐渐演变成了“餐馆、饭店”等含义,最终成为了一个多义词。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王梦华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2()5
【摘要】汉字从古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出现字形讹误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本文列举大量字例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讹误字可以分为“混误”与“讹变”两种。

混误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

在具体的文章词句中,字形的混误对词和词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干扰的。

字的讹变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划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

讹变字不是汉字字形的合理的演变,但由于长期使用而积非成是,一般的并不会影响人对词和词义的正常理解。

文章还对混误与讹变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进一步研究字的混误与讹变的规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总页数】6页(P78-83)
【关键词】讹变;汉字形体;发展演变;汉字字形;讹误字;写作;甲骨;墨子;词义;理解【作者】王梦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古汉字讹变原因新探——以《说文解字》和《说文广义》舟部字偏旁“舟”讹变为例 [J], 彭再新;周鹏
2.谈汉字形体的讹变 [J], 汪智云
3.汉字形体讹变研究概述 [J], 陈静
4.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的思考 [J], 黄何
5.汉字形体讹变说 [J], 季素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法与三个讹变

书法与三个讹变

书法与三个讹变书法与三个讹变书法一经定位为建制性的“国学”科目,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即无疑同步发生了三个“诈伪”之变也即“讹变”,这就是“笔具的讹变”、“运笔方法的讹变”与“汉字笔划造型的讹变”,可谓一箭多鸟。

三个讹变的基本要害,是用散卓笔反对硬笔,用“提按”方法反对“平行”方法;用“刀剑形”、“骨骼状”等“疙瘩形”笔划,反对“写线型”笔划;用书法字反对硬笔字。

换言之,用笔具反对笔具,用运笔方法反对运笔方法,用文字反对文字,可以说是对董仲舒“用文化反对文化”的又一个重要发展。

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扭曲性效应,不仅渗透了社会上思想、文化等其他领域,而且增加了认知成本、增加了教育成本,祸害无可估量。

(一)笔具的讹变划至唐朝为止的以往几千年,中国人一直用羽管笔(翰笔)、古铅笔等为主的古硬笔,进行制图、绘画、造字、写字和作文等,创造了闪烁古今中外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贡献巨大。

然而,自唐王朝采用“书法绑科举”的愚民策略以来,散卓笔竟俨然成为“官笔”、“国笔”,“扬于王庭”之笔。

而古硬笔却遭到变相废黜,不仅被迫从此退出官方字坛,而且连本身名词“聿”,也被废黜了。

这就是中国用笔史上笔具的讹变。

软笔制作需要技术,成本比古硬笔要昂贵得多,仅此一点,即为一般民众设置了用笔障碍。

据旧新唐书等所载,朝廷相关部门自行配备制笔匠,少者数人,多者十几人。

其时民间是否掌握了相关制笔技术,有待探究;即使民间存在制笔作坊,其市售数量可能受到限制,且价格也未必便宜。

唐朝社会上是否有市售软笔,未可知,但从后世相关例子看,软笔的流通有限,并非人人轻易可得。

相传宋朝欧阳修少时家贫,无钱买笔,用“荻”作笔(见《宋史·欧阳修传》)。

南宋岳飞少时家贫,无钱买笔,岳母在海滩用树枝作笔,教其写字(见《说岳全传》)。

从这两则事例上看出,自唐朝至宋朝之间相隔300年之后,一般平民家庭尢其有入学适龄子女者,仍然不可能拥有一支软笔,可见其时软笔依然是世上稀罕之物,或者价格贵得惊人也说不定,两者必居其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研 究 ・
浅谈 汉 字讹变现 象
唐 禹尧
雅礼 中学 摘
社 会 因素三个方 面就 汉字讹 变这 一现 象进行 简单分析。
关键 词 :汉 字 ;讹 变 ;原 因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7
要 :讹 变是 汉字演 变过程 中一 个特 殊的现 象 ,对汉 字结 构的形成有 一定的影响作 用。本文将从 隶变、 书写材料 和


和结构产生 了极大 的外部推动作用 。 初时记事 ,比较简单 ,单简足可记事 。单简书写完后 ,

改 造和 楷 书的 形成产 生 了很 大 的影 响
这 种变 革不 仅使汉 字 的面貌 的 发生 了重大 的改 变 ,而 且也促 进 了汉字 结构 的稳定 。从汉 字演变 的历史看, 隶 书的 出现是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 。从殷商 的甲骨文一直到秦代 的小
因省简造成的讹变因偏旁同化造成的讹变受汉字表音化趋势影响造成的讹变因割裂图画式结构造成的讹变因一个字内相邻部件的笔画相交形成与别的偏旁相似的形象造成的讹变因装饰性笔画造成的讹变以文字形体附会变化了的字义造成的讹变和因时代写刻条件和习惯影响造成的讹变
2 0 1 5 年 第1 期
青 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编卷成册 ( 卷 )。 按 照人的生理习惯 , 编简时右手为主 ,左手 帮助取 简。后来记 事复杂了 ,内容多 了 ,会有先编简后写 的情况 。编好的简是成卷 的 ,在案头上 抄写仍是从右边开始方便 ,从右 边写起 可以边 写边把卷成捆 的简摊 开 ,是很 自然 的动作 ,如果从左边 写起 ,腕下垫着大 卷 的竹简 ,写起来十分碍事 ,移 动摊 开又 十分麻烦 。所 以 , 自右 而左 的行序 一直 不断得到巩固。 早期 文字 长短不 一 ,写在狭 长的竹 简上不 是很 美观 。 为 了改 变这 个情况 ,上下结构 的字有些变成左右结构 , 有些 汉字某一部 件被移人了另一部件 内,或者一部件蜷缩在文字 的一角 ,这种汉 字的讹变在某种程度上破坏 了合体字 的表意 性 ,但也促进 了汉字部件 的标号化 。 作为在汉字成 型时期 的主要 书写材料 ,简策在汉字整体 书写布局和个体 结构变化中起到 的作用是极其重要 的。假设 纸张在先秦 时期 已经得 到普及 ,那么汉字或许会延续早期汉 字竖长 的特征 ,而不会成为今天 的方块汉字 。 三、古代传抄书籍的人不能像今天使用纸张书写那样。能
自上古产生汉字流传至今 , 汉字字体也经 历了 甲骨文 , 金文 ,篆书 ,隶书到楷 书的变 化发展 。在漫长发展历程 中, 汉字形体演 变在结构和笔 画上 总体遵 循一定的规律 , 但也有 种特殊 的现象 ,那 就是 汉字的讹变 。 讹 变 产 生 的原 因有 很 多 。隶变 对 于 篆 文 文 字 形体 的
篆, 其 间尽管经历 了许多变化 , 但没跳 出图画文字 的范围, 都 属于古文字范畴。而隶书用特有的点横撇捺等笔画, 使汉字 彻底 地脱离 了图画的性质 ,成为纯符号 的文 字。汉字也 由此 进 入了近代汉字 的范 畴。因此隶书被称 为古 文字和今文字的 分水 岭。 张桂光先生在 《 汉字学简论 》中将讹变 分为以下几种 : 因省 简造成 的讹变 、因偏 旁同化 造成 的讹变 ,受 汉字表音化 趋势影 响造 成的讹变 、因割裂 图画式结构造成 的讹变 、因一 个字 内相邻 部件 的笔 画相交形 成与别的偏旁相似 的形 象造成 的讹变 、因装 饰性笔 画造成 的讹变 、以文字形体 附会 变化 了 的字 义 造成 的讹变 和 因时代 写刻 条件 和 习惯影 响造 成 的讹 够 随意修 改误抄 的字体 ,再 加上 当时汉 字形体 尚未 定型 。 变。 因此也会导致笔画或者结构的讹变 。而后抄者如果误抄误 隶 书将 篆 书的 圆转 变 为方折 , “ 篆欲 圆 ,隶欲 方” , 随。那么误抄的汉字就会作为正字保留下来。 改变 了汉字 的外 部特征 ,确立 了方块字 的基 本特征 ;隶 书用 汉 字演 变过 程 中的社会 政治 因素也 会对汉 字 的讹变产 笔画代替古文字 不规则的线条和小篆匀 圆的线条 ,减少 了文 生影 响。如五 四时期 ,为 了减少汉字 的书写难度 , 一 部分笔 字的图画性 ,使人们 无法再一眼而知文 字的意义 ;同时 ,隶 画较多 ,书写繁复的汉字被进行 了简化 、改造或者合并 。例 变过程 中产生 了大量后起的形声字 。最 初的形声字 以象形 为 如 , “ 鄙”简化成 了 “ 邓 ”, “ 烃 ”也 简化成 了 “ 灯 ” ,但 基 础 ,以后加 的形旁 和声 旁为附属 。而后起 的形 声字 由声符 是简化后就再也看不 出它们从 “ 登 ”声 的理据 了。 和形 符构成 ,两者 同样重要 。表音是一切文 字的 内在发展规 在 上千年的汉字演变历程中 ,讹变现象虽然 违反 了构 字 律 ,隶变过程 中产生 的形声 字进一步巩 固了汉字 音意文字 的 原理 ,破坏 了汉 字的表意性 ,给后人对文字 的解读带来 了一 性质 , 增强 了汉字发展 的标 音化趋 势。 定 的困难 ,从 而导致 了文字训诂 的一些混乱和错误 。然 而 , 二、汉字的讹变需要靠物质的因素来实现 ,古代的书写 正如张桂光先生在 《 古文字 中的形体讹变 》中说到 : “ 讹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材料有毛笔 ,契刀、简策 、帛、纸等等 ,这些书写材料 虽是发生 了讹误 的变化 ,但是 ,在反复淘汰 中有资格得 到幸 给 汉字 的 形成 打上 了各 自独 特 的烙 印 。 存 ,取得人们承认 的讹 变形体 ,一般来说 ,都是符合简化 、
( 一 )毛笔
在 战 国秦汉 之 际文字 发生 的隶变 中 ,毛笔起 到 的作用 也是相 当之大的 。撇捺 的产生 大概 是 由毛笔所促成 的 ,右手 隐藏 于其 背后 的诸 多社会 政治 变革 和 民族 文化发 展 中的 问 执笔 ,左行 易粗 ,右行易细 。写得美 观一些 ,就产生 了撇 和 题 。因而 ,对于讹变现象 ,我们 也应该持更 积极的态度对之 捺 。勾 的产生大概起源于连笔 ,因为运笔迅速 ,执笔 的尾 端 加 以研 究。 往往朝运笔 的尾端 冒尖 ,后来美化 固定 成了勾 。点 的前身一 般是短划 ,同样是 为了适应 书写 快捷的需要才变成了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