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背诵的能力;(3)运用想象力,描绘诗歌中的历史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珍惜机遇,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理解;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描绘;3. 诗歌创作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课堂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展示相关历史图片,简要介绍赤壁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解决疑难问题;(2)分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诗人的情感态度。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翻译重点句子;(2)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手法;(3)阐述诗歌主题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清单中的问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指导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3)选取优秀朗读和背诵作品,进行课堂展示。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赤壁》;(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其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的基本内容,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 朗读、背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

(2)简介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2)分析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赤壁》。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赤壁》。

(2)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赤壁》苏轼战争残酷意象意境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学生对于古代战争中的船只、武器等词汇较难理解,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解释诗句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需要通过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
-诗词背诵:对于诗词的背诵,学生可能存在记忆困难,需要教授有效的记忆策略。
举例: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中,“折戟沉沙”和“磨洗认前朝”等词汇和意象的理解是难点,需要通过图片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古代战争场景。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识别并模仿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其赏析能力。
3.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如“舳舻”、“旌旗”、“纶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领会诗人表达的意境。
5.主题归纳:总结《赤壁》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历史和英雄的赞美。
6.诗词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赤壁》,提高诗词积累。
7.课后作业: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活动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名句鉴赏:学习课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举例: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4)生字、生词的学习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学会运用生字“矜、豪、诡、谲”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字生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通过对比“矜、豪、诡、谲”等字词的用法,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赤壁景象与现实中的赤壁有何不同?”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领会作者通过赤壁之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特点和性格进行分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赤壁之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跟读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式和词汇。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的特点和性格进行分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4. 讨论文章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作者通过赤壁之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学生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3.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赤壁》的原文文本。

2. 相关历史资料: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资料。

3. 参考译文:提供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了解全诗虚实结合,以史讽今的表达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品词析句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草船借箭》历史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或者听说过的文艺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借机引入:赤壁之战发生在将近两千年前,但它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遐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杜牧是如何思考的。

(二)整体感知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正确解释全词大意。

2.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明确: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

但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一旦出现这种回答,教师须追问: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

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

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

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培养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的PPT,包括诗歌内容、历史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赤壁》的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赤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赤壁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赤壁的了解和印象。

二、诗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齐读《赤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诗句的意义单元。

3. 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三、内容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历史事件,理解周瑜和曹操的故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哲理,领悟人生道理。

四、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模仿诗歌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赤壁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赤壁的短文。

2. 学生推荐其他有关赤壁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阅读、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学习和总结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赤壁》这首诗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领悟人生哲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僻字词的理解、意象分析以及诗中哲理的领悟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诗相关的意象或哲理。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2)意象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从而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整首诗的审美体验;
(3)主旨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诗中所表达的哲理感到困惑,难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诗词朗读的节奏划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影响对诗歌韵律美的体验。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僻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如“couch”在这里指的是“沙洲”,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沙洲的形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意象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等方法,感悟诗中的自然美。在理解主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诗中的哲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自然的感慨。诗歌是文化的瑰宝,它能够传递情感,表达哲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赤壁》诗的具体内容。通过解读诗句,了解诗中的意象、韵律之美,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赤壁》诗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进行思考,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赤壁》诗产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导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赤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赤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赤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过程;2.掌握“以少胜多”的作战策略;3.了解历史上的名将赵云。

二、教学重难点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过程;2.掌握“以少胜多”的作战策略。

三、教学准备1.教师:PPT、课件、黑板、粉笔;2.学生:课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投影片呈现一幅图,反思下列问题:•图中的人物是谁?•这场战役叫什么名字?•是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发生的?为什么要打这场战役?2. 新课讲解1.赤壁之战简介介绍赤壁之战并请同学注意时间、地点、原因和过程等相关信息。

2.以少胜多教师让同学们回顾一下此前学过的一些兵法,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通过介绍这些兵法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同学们理解战争中“以少胜多”等作战策略的重要性。

3.赵云介绍历史上的名将赵云,为学生们营造对“英雄”的憧憬和崇敬。

3. 课堂练习老师出题让同学们思考:以少胜多的战斗,需要哪些战术和策略;小勇士如何打败大敌?请学生手写在纸上,然后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

4. 总结和延伸练习老师提醒本节课让同学们全面了解红军长征的英雄,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多留意读书笔记里的语言细节部分。

给学生布置关于“红军长征”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在读完材料后,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写出一份1000字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发生背景和战斗过程,并理解“以少胜多”的战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象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我还通过出题让学生思考“以少胜多”的具体战略和战术,从而加深对此理论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同学对于战争的概念比较简单,并没有深刻理解各类战术的本质意义,因此在下节课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寻找到“以少胜多”的具体实践策略。

《赤壁》教案 (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教案 (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二)解题并简介作者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

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

【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1. 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赤壁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赤壁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赤壁【敎學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學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敎學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敎學过程】(一)导入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學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

(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二)简介作者1.请學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三)释义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诗歌赏析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敎师:齐读前两句诗。

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敎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赤壁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赤壁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1、指导學生朗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引导學生赏析文本细节描写揣摩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比较阅读,品味作者的构思之妙。
1、展示李白的《赤壁歌送别》。
2、引导學生比较两首诗选材的角度与侧重,比较其写法的不同,体会杜牧的构思之巧妙。
六、带着新的理解,再读《赤壁》
指定學生回答敎师提出的关于此次战役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本课知识点的概括,注重对學生积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敎育。
意在让學生知道學习杜牧并没有时代的烙印,他这种对国家命运的焦虑和关心是有现实意义的,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學习的。
九、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杜牧其它咏史诗。




赤 壁
杜牧
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 杜牧诗歌特色:
周瑜+东风=二乔留东吴 俊逸
清新
《赤壁》敎學设计
學校
白银市第十一中學
姓名
锁晓霞
电话
15109436226
邮箱
1422185690@
敎材版本
部编敎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节点
第六单元第24课
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充分研读敎材、把握敎材的基础上,我抓住敎學的重难点,在敎學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与课标敎學要求贯彻到敎學当中。在學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引导學生以科學的學习方法形成學习能力,感受杜牧于困境中满怀希望,感受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了解诗人为了挽救正在挣扎中倾塌的唐朝 大厦而竭 力地、真诚地抗争的俊伟身姿。
1、出示杜牧的另外两首咏史诗《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
2、要求學生积累二诗,通过品读去体会杜牧为挽救即将倾倒的唐朝大厦而竭力的、真诚地抗争的俊伟身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背景及杜牧的创作特点。《赤壁》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反映了杜牧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了解它如何体现英雄气概和历史哲理。
(2)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与应用。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识别并运用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创作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
(3)诗词创意表达的实践。
难点解析:学生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创意不足、表达不畅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借鉴《赤壁》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表达,并给予适当指导。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课堂中提前给出讨论主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设立答疑时间,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困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之《赤壁》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掌握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诗词朗读与鉴赏:学习《赤壁》的朗读技巧,感受其韵律美;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借鉴《赤壁》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课设计《赤壁》课文原文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认识诗歌的境界。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课重难点:要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难点:领会诗歌所描述的境界。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课新课( 一) 作者及背景简介 ( 见课件 )( 二) 朗诵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 三) 读懂诗意1、词义解说折戟:指残缺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从前的年月。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 . 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说明,借助工具书,疏导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淹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若是不是强烈的东风帮助周瑜推行火攻,战胜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侵占。

( 四) 问题研究1、作者对历史的评论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 兴感之由 )2、诗人是如何评论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豪。

以为赤壁之战的成功,可是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有时性,不然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 增补资料①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 周瑜大败曹操处,此刻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豪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峙的历史局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要战斗。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此次战斗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之《赤壁》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之《赤壁》教学设计

25.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2.能力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的含义;2.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反面落笔、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讲授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

询问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事情?教师明确: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在唐朝,有一位诗人,路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这个人就是杜牧,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他的《赤壁》。

2.作者及作品简介教师明确: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这首诗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诵读诗歌聆听音频,听清字音和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同学自由读书;同学个体展示;学生齐读。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含义。

4.解释诗词大意教师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锈蚀,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
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
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
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
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
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
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
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

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
的兴盛景象。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

但他始终没
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

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
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
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
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
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
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