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药物性IV度骨髓抑制的转归

合集下载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

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1. 引言肾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依赖免疫抑制药物以预防移植物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对于提高移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移植延期具有重要意义。

2. 免疫抑制药物的分类免疫抑制药物主要分为诱导剂、维持剂和抗代谢药物三类。

诱导剂用于术后早期,维持剂则需要长期使用,而抗代谢药物则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合理的免疫抑制药物组合对于预防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至关重要。

3. 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原则(1)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肾功能、移植史等,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方案。

(2)定期监测:通过定期检查患者的免疫指标和器官功能,以调整药物剂量或替换特定药物。

(3)药物间相互作用:了解免疫抑制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失效。

(4)安全性和疗效的平衡:在调整药物剂量和组合时,需要平衡免疫抑制的安全性和免疫功能的维持。

4. 免疫抑制药物的常见调整情况(1)剂量调整:根据患者排斥反应的风险以及免疫指标的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2)药物替换:某些药物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或无效,需要替换为其他药物来达到更好的免疫抑制效果。

(3)适应症变化:如患者出现恶性肿瘤、感染等情况,需要调整免疫抑制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5. 免疫抑制药物调整的注意事项(1)医生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2)遵循医嘱:患者应按时服药,避免漏药或过量服药。

(3)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监测移植物功能。

6. 结论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是肾移植术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药物调整能够降低移植物排斥风险,提高移植效果。

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在药物的调整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随访,以维持良好的肾移植术后生活质量。

肾移植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

肾移植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

肾移植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影响移植效果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并积极预防并发症对于肾移植患者至关重要。

一、感染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异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相对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1、预防细菌感染保持个人卫生是关键。

患者应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

定期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和感染。

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定期通风换气。

饮食卫生也不容忽视,要确保食物新鲜、煮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

2、预防病毒感染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但肾移植患者接种疫苗的时机和种类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常见的需要预防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车站等。

3、预防真菌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如果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注意会阴部卫生,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二、排异反应排异反应是肾移植术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分为急性排异反应和慢性排异反应。

1、急性排异反应的预防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血药浓度,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慢性排异反应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慢性排异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心血管疾病肾移植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状态、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1、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

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控制血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1例肺癌患者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分析

1例肺癌患者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分析

水肿较严重,可能存在长壁水肿,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且入院当天呕吐两次,胃纳较差,为避免延误原发病的治疗,临床药师建议该患儿先予静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同时甲基强的松龙本身为活性产物,无需经肝脏活化便可直接发挥药效,该患儿血浆白蛋白13 9g·L-1低,使得甲泼尼龙血浆游离浓度高,使得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原发病起效快。

随着甲基强的松龙积极治疗原发病,低分子右旋糖酐、呋塞米利尿消肿,百令胶囊、肾八味胶囊护肾,缬沙坦胶囊降尿蛋白等治疗,患儿眼睑、双下肢、阴茎、阴囊、腹部水肿消退,尿蛋白转阴,血浆白蛋白升高,病情好转、稳定,临床药师再次建议将激素有静脉用的甲基强的松龙序贯改为口服的泼尼松,激素是治疗NS的主要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因此改为口服的泼尼松既可以减少患儿静脉用药所带来的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也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减少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实现了药物治疗有效、经济的合理治疗方案。

3 3 糖皮质激素的药学监护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皮质激素是治疗NS的主要药物,由于长期或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肥胖、生长抑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副作用〔4〕,患儿在院期间应对其血压、血糖、电解质进行监测,以便对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患儿出院后对其家属进行用药教育:不可随便停服或改服激素治疗方案,适当控制饮食,以免因长期服用激素至胃酸分泌增加、食欲增加使患儿饮食无节制而导致肥胖,该患儿有化疗使,血浆蛋白低,长期服用激素,免疫力差,尽量避免让患儿感染,以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同时,服用期间应观察患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尿常规,以反映激素治疗的效果及病情的转归。

4 结论通过本病例的分析:虽然NS患者都存在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症状及体征,但不同的患儿其机体对低蛋白血症的耐受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因此,对于NS的患儿应对其具体的病情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剂型,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引言
该文档旨在介绍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方法。

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地分级和处理骨髓抑制是至关重要的。

分级骨髓抑制
根据血液学检查结果,骨髓抑制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以下是每个等级的定义和特征:
1. 轻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2. 中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较低但仍在正常范围。

3. 重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极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或完全缺失。

处理骨髓抑制
处理骨髓抑制的方法取决于其严重程度:
1. 轻度骨髓抑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

2. 中度骨髓抑制: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化疗剂量或延长化疗周期,以给骨髓更多时间恢复。

- 给予增加血小板计数的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

- 接受输血以增加血小板计数。

- 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接触感染源。

3. 重度骨髓抑制:需要紧急处理,可能需要以下措施:
- 停止或暂停化疗,直到骨髓指标得到恢复。

- 接受输血或血小板输注,以增加血液元素。

- 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结论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准确分级和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骨髓抑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早期介入和合理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肾脏移植术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方法,然而,由于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于新器官存在排斥反应的风险,因此免疫抑制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相关内容。

1. 免疫抑制治疗的概述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旨在减少患者对移植肾的免疫排斥反应。

这种治疗手段主要采用药物的方式,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不再攻击移植肾。

常见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2. 激素类药物的作用及使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和甲泼尼龙等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作用。

它们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在肾移植术后,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早期免疫抑制治疗,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3. 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及副作用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增殖,从而减少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然而,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

4. 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与管理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和罗非昔布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途径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在选择和管理免疫抑制剂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

5. 免疫监测的重要性免疫监测是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测患者的免疫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见的免疫监测指标包括抗体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等。

6. 免疫抑制治疗的并发症与管理免疫抑制治疗虽然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也会增加患者患上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平衡免疫抑制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

在处理并发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7. 免疫抑制治疗的长期管理肾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需要长期进行,以维持移植肾的功能。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要点《柳叶刀》发表了首个中国慢性肾疾病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疾病总患病率为10.8%,预计有1.195亿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肾病患病率逐渐升高。

肾移植作为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最理想的肾脏替代疗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

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数据中心(CSRKT)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共完成肾移植手术7131例,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的近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国内大中心1年移植肾存活率已普遍超过95%,但是肾移植的远期存活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移植后期受者的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医师对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的认识,规范国内肾移植受者管理,帮助医师在肾移植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2016版)》(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以《2009版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DIGO)肾移植受者管理指南》为主要参考,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希望能为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1 免疫抑制诱导治疗1 1 诱导治疗方案推荐1:推荐在肾移植术前或术中即开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1A)。

推荐2:推荐将使用抗体诱导治疗纳入肾移植受者的初始免疫抑制方案中(1AA)。

(1)推荐将IL-2RA作为诱导治疗的一线用药(1B)。

(2)对排斥反应风险较高的肾移植受者,建议使用淋巴细胞清除性抗体[如家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Fresenius(ATG-F)]进行诱导治疗(2B)。

1 2 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推荐3:基于临床研究证据,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危险因素如下:(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位点较多(A级);(2)受者较年轻(B级);(3)供者年龄较大(B级);(4)群体反应性抗体(PRA)>0(B级);(5)术前存在或术后出现供者特异性抗体(B级);(6)血型不匹配(B级);(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B级);(8)冷缺血时间>24h(C级)。

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近期护理

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近期护理

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近期护理摘要】肾脏移植后的早期通常是指移植手术后的1-2个月。

这一时期的护理和观察与一般性质的外科手术后的护理有些不同。

由于移植受者为终末期尿毒症,尽管术前受者均通过了充分的透析治疗,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高肾素型高血压以及循环系统不稳定性,因此,术后要特别重视心血管方面的护理;移植肾经历的离体缺血、低温灌注保存以及血循环的手术重建过程,对缺血缺氧和毒性物质极为敏感,容易造成移植肾小管坏死;移植术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可能导致受者骨髓抑制,药物性肝、肾损害,继发感染以及类固醇药物副作用。

因此应极为重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近期观察,制定缜密的护理计划,努力消除不利因素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关键词】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术后近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226-021严格进行肾移植术后护理常规。

2保持病人安全舒适,注意保暖,移植肾同侧下肢避免过度屈曲。

术后平卧4-6小时后改半卧位,以减轻切口疼痛和血管吻合处张力,必要时给镇静剂、镇痛剂,病人所住环境24小时循环消毒防止感染。

3建立有效静脉通畅,禁止在移植肾侧做静脉输液及注射,使用输液泵注射泵,确保药物输入以达到治疗效果。

4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早期持续心电监测,低流量吸氧、定期监测中心静脉压。

4.1术后病人血压维持在140-160/90-100mmHg,血压过高或过低对移植肾均不利,多数病人都用药物维持血压。

4.2心率维持在60-100次/min,慢性神功衰竭病人多伴有心衰应观察心率及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4.3体温36-37.3度,若超过37.3度在排除外科热的情况下,考虑是否有感染及排斥可能,及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过高的体温会增加病人的耗氧量。

4.4呼吸频率及SPO2的监测,术后6-8小时应遵医嘱给予面罩吸氧因手术和麻醉药对呼吸影响为保证病人集体不缺氧SPO2>95%,待麻醉清醒后根据病情改为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呼吸频率16-20次/min。

肾移植术后贫血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处理

肾移植术后贫血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处理

肾移植术后贫血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处理伴随着肾移植外科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配型技术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的发展,肾移植术后患者近期及远期存活率有了很大地提高。

然而贫血作为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关注。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贫血是肾移植术后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是死亡的独立预测标准,肾移植术后贫血的发生率可达30%-40%。

一、贫血是什么概念?医生通常是通过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此时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比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通常,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110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即可诊断为贫血。

在判断贫血时,Hb最重要。

患者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自觉乏力并偶伴头晕。

二、肾移植患者贫血的原因1.移植术后药物对贫血的影响①移植术后使用的多种免疫抑制剂均存在骨髓毒性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而且不同的药物组合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移植术后贫血的发生中起着作用。

一般认为硫唑嘌吟(Aza)可能会长期使用的患者中造成贫血;骁悉对贫血的影响与剂量和曲线下面积相关;雷帕霉素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与药物剂量以及药物浓度相关;神经钙蛋白抑制剂(CNI)类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以及OKT3使用中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是罕见的并发症,却能造成严重的贫血,也能威胁移植物的存活;激素对红细胞的生成促进作用,因此理论上移植术后激素撤减的患者中,贫血发生率会增加。

②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物的应用对肾移植术远期贫血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ACEI类或ARB类降压类药物对肾移植患者的红细胞的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伴有移植肾功能不全的情况,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监测

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监测

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监测肾移植术是一项重要的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方法。

然而,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接受肾移植的患者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和监测。

这样可以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并增加移植肾获得长期成功的机会。

本文将讨论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监测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抑制治疗在进行肾移植手术后,为了防止机体识别新器官为异物并引发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1. 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等。

该类药物通过减少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来抑制排斥反应。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和高血糖等。

2. 其他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药物:例如环孢素A、他克立替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T细胞活性、减少免疫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以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

然而,它们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肾脏毒性、高血压和肝功能异常等。

3. 抗淋巴细胞制剂:例如ATG、OKT3等。

这些药物通过破坏或阻断免疫系统中特定细胞群体的功能来发挥作用。

但是,它们使用时需要谨慎监测,并密切注意可能的过敏反应。

4. 新型免疫抑制药物:例如生物制剂。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生物制剂如BELATAcept、SIROLIMUS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较于传统药物,它们具有更为精确的靶向作用,并且能够减少某些副作用的发生。

二、免疫监测为了确保移植器官长期存活并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监测患者免疫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常见的免疫监测方法:1. 免疫细胞计数:通过测量外周血中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的数量,可以了解免疫系统的整体情况。

如果某一类免疫细胞明显减少,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

2. 免疫功能评估:包括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移植器官功能监测:通过定期检查移植肾的生物化学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可以评估移植器官的功能状态。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血细胞数量的减少,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了解骨髓抑制的分级以及掌握相应的处理原则对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骨髓抑制的分级1、白细胞减少Ⅰ级:白细胞计数(30 39)×10⁹/L。

Ⅱ级:(20 29)×10⁹/L。

Ⅲ级:(10 19)×10⁹/L。

Ⅳ级:< 10×10⁹/L。

2、中性粒细胞减少Ⅰ级:中性粒细胞计数(15 19)×10⁹/L。

Ⅱ级:(10 14)×10⁹/L。

Ⅲ级:(05 09)×10⁹/L。

Ⅳ级:< 05×10⁹/L。

3、血小板减少Ⅰ级:血小板计数(75 99)×10⁹/L。

Ⅱ级:(50 74)×10⁹/L。

Ⅲ级:(25 49)×10⁹/L。

Ⅳ级:< 25×10⁹/L。

4、血红蛋白减少Ⅰ级:血红蛋白 100 119 g/L。

Ⅱ级:80 99 g/L。

Ⅲ级:65 79 g/L。

Ⅳ级:< 65 g/L。

二、骨髓抑制的处理原则1、密切监测对于接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血细胞数量的变化。

监测的频率通常根据治疗方案和骨髓抑制的风险而定,一般在治疗期间每周至少检查 1 2 次。

2、预防感染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对于严重的粒细胞缺乏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保护性隔离,居住在无菌病房。

3、升白细胞治疗对于ⅠⅡ级白细胞减少,通常可以观察或使用一些口服的升白细胞药物,如利可君、地榆升白片等。

对于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可能需要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治疗。

GCSF 可以促进骨髓中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快速提升白细胞数量。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资料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资料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资料
骨髓抑制最常见的是化疗药物,引起对骨髓的破坏。

骨髓抑制其实最常累及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因为白细胞在血液里的生存时间是7-8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就分布到组织里。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是7天,而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是120天,所以一组化疗药给进去,影响最大最快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实际变化不快,一般到1个月左右才会看到下降。

骨髓抑制也主要是看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的在骨髓抑制当中的分级是以分为四级,一般以小板100×10^9/L为正常值,虽然现在正常值也有所上升,但是认定血小板减少还是从100×10^9/L往下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症。

一级就是75-100×10^9/L,二级就是定在50-75×10^ 9/L三级是30-50×10^9/L,四级是<30×10^9/L。

最严重的就是四级骨髓抑制<30×10^9/L。

白细胞以粒细胞为标准,粒细胞<1.5×10^9/L的时候,认为是粒细胞减少症到第二个级别,即1.0-1.5×10^9/L。

第三个级别是0.5-1.0×10^9/L,到<0.5×10^9/L 粒细胞,叫粒细胞缺乏症,就是Ⅳ度骨髓抑制。

肾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课件

肾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课件
时间。
使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等个体差 异,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剂使用剂 量。
联合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联合使用 多种免疫抑制剂,以达到更好的免 疫抑制效果。
定期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肾功能
免疫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以便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 和使用方案。
肝肾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以确保免疫抑制剂的安全使用。
做出调整。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肾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抗代谢类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总结肾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细胞因子抑制剂 其他新型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
总结肾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 剂
• 探讨免疫抑制剂在预防和治疗移植后感染及肿瘤等方面的 应用
展望未来免疫抑制剂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01
临床应用前景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个体差异 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免疫抑制方

结合新兴的细胞和生物技术, 如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提 高移植肾的生存率和患者的生
活质量
针对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试 验将加速其上市和广泛应用, 为肾脏移植患者提供更多的治
03
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
糖皮质激素
总结词
糖皮质激素是肾脏移植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抗炎和 抗过敏等作用。
详细描述
糖皮质激素在肾脏移植后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通常采用口服或 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 感染、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2024)要点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2024)要点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消化系统并发症临床诊疗指南》(2024)要点1 指南形成方法2 肾脏移植受者腹泻临床问题1:肾脏移植受者腹泻的常见病因及治疗原则有哪些?推荐意见1:腹泻的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可能存在多因素病因。

建议肾脏移植受者优先筛查感染性因素,排除感染性因素后,建议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或剂量(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

推荐意见说明:临床问题2:肾脏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导致的腹泻中,如何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推荐意见2:建议肾脏移植受者免疫抑制药相关腹泻时监测药物浓度并适当减少剂量(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更改免疫抑制方案时,建议基于吗替麦考酚酯方案者调整为肠溶性麦考酚钠或咪唑立宾(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推荐基于Tac的方案可尝试更改为CsA(推荐强度A,证据等级1a)。

推荐意见说明:3 肾脏移植受者消化道出血临床问题3:肾脏移植受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原则有哪些?推荐意见3:肾脏移植受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胃十二指肠溃疡史、急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实体瘤、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下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IBD和血管病变(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

推荐意见4:建议术前胃肠镜筛查、评估溃疡病史、避免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合理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

推荐意见说明:临床问题4:肾脏移植受者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及预后如何?推荐意见5:建议肾脏移植受者按出血病情急缓与危重情况分层管理。

慢性出血病情稳定者积极寻找病因,门诊随访(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

推荐意见6:建议肾脏移植受者急性危重消化道出血以维持生命体征、寻找病因并止血、抗排斥为原则(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

推荐意见说明:4 肾脏移植受者急性胰腺炎临床问题5:肾脏移植受者急性胰腺炎药物性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则有哪些?推荐意见7:使用T ac和替加环素为肾脏移植受者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发因素(推荐强度C,证据等级4)。

肾移植药物浓度标准

肾移植药物浓度标准

肾移植药物浓度标准肾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

通过肾脏移植手术,将损坏的肾脏替换为健康的肾脏,以恢复患者的肾功能。

然而,肾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终身使用抗排斥药物来防止新的肾脏被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

这些抗排斥药物的浓度标准对于保证肾移植的成功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非常重要。

在肾移植中,常用的抗排斥药物包括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和沙利度胺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然而,这些药物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药物浓度过低可能导致移植肾受到免疫系统攻击,药物浓度过高则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对于肾移植患者,监测药物浓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采集血样进行化验。

具体的监测时间和频率通常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特性而定。

一般来说,在肾移植手术后的最初几周,监测药物浓度的频率会较高,以确保患者的药物浓度在理想范围内。

之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稳定程度,监测频率会逐渐减少。

针对不同的抗排斥药物,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学习、免疫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敏感地测定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以帮助医生调整患者的药物剂量和频率,从而保证患者的药物浓度在理想范围内。

对于不同的抗排斥药物,药物浓度的标准范围也有所差异。

以环孢霉素为例,其理想的全血浓度范围通常在100-400 ng/ml之间。

如果浓度低于100 ng/ml,可能会导致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而浓度超过400 ng/ml,则可能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如肝功能异常、高血压等。

因此,保持环孢霉素浓度在理想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类似地,对于他克莫司和沙利度胺等药物,也有相应的药物浓度标准范围。

他克莫司的理想全血浓度范围通常在5-15 ng/ml之间,而沙利度胺的理想全血浓度范围则在50-150 ng/ml之间。

保持这些药物的浓度在合适范围内,可以有效达到预防排斥反应和减少药物毒性的目的。

肾移植后贫血定义分类、病因、治疗措施及疾病预后

肾移植后贫血定义分类、病因、治疗措施及疾病预后

肾移植后贫血定义分类、病因、治疗措施及疾病预后定义和分类肾移植后贫血定义为 Hb 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依据发生时间分为移植后早期贫血和移植后晚期贫血。

病因造血原料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的生长发育。

器官移植受者术前常因胃肠道功能淤血及菌群失调引起铁、叶酸及维生素 B12 的吸收障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迟缓,造血原料未得到有效补充会引起贫血,影响术后恢复。

肾移植术后早期贫血移植前铁库耗尽所致,随着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缓慢增加,铁利用率增加可导致贫血。

移植受者可以术前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

细菌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BK 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细小病毒 B19、疱疹病毒、结核杆菌、葡萄球菌与 PTA 风险增高有关。

微小病毒B19是肾移植术后纯红性贫血主要原因。

PVB19 通过黏附骨髓红系祖细胞表面P抗原侵人细胞,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溶解,破坏骨髓红系增生能力。

肾移植术后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抵抗力低,长时间的病毒感染严重抑制了骨髓红系印增生导致PRCA 发生。

免疫抑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肾移植后使用的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以及西罗莫等免疫抑制剂导致骨髓抑制。

吗替麦考酚酯是次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脱氢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嘌呤合成诱发贫血。

雷帕霉素抑制剂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会导致骨髓抑制和贫血,在治疗早期更加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

环孢素、他克莫司钙等调神经蛋白抑制剂对骨髓抑制作用很轻微,广泛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药物可导致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溶血性贫血。

移植肾功能不全晚期PTA发生与移植物功能受损和肾功能不全发展有关,肾功能不全常伴随着人体内 EPO产生减少导致肾性贫血。

移植后排斥反应在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可造成受者EPO水平分泌高峰迅速下降,急性排斥反应得以控制,EPO 分泌水平可恢复。

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炎症反应加重 PTA,原因为多种因素影响 Hb 转录与合成,并且铁和叶酸的结合与转运也下降。

药物在细胞中的转归及基因功能表达的影响分析

药物在细胞中的转归及基因功能表达的影响分析

药物在细胞中的转归及基因功能表达的影响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功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物在细胞中的转归及基因功能表达的影响是药物研究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药物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转归情况,以及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可以为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副作用预防提供依据。

药物在细胞中的转归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主要通过肝脏、肾脏等器官完成。

在肝脏中,药物的代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另一种是药物的结构修饰(如甲基、脱乙酰等)。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CYPs),其在肝脏中占据重要地位。

CYPs家族有50多个基因型,它们的组合与表达量不同,决定了药物的代谢情况各异。

药物转化的结果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

例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和异戊巴比妥(pentobarbital)是抗抽搐药物,但它们都可以转化为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的代谢产物,从而降低床位时间和副作用。

另外,许多药物如华法林(warfarin)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都是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的药物,与其对CYPs的敏感性有关。

药物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排泄也十分重要。

药物从血液进入细胞后会被转运到不同的细胞器官中,例如,大部分抗微生物药物可以进入细胞壁,而吗啡类药物则可以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药物在体内的种种情况,如酸碱度、体积分布等都会影响药物在细胞中的分布。

药物对基因功能表达的影响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转录因子、信使RNA和蛋白酶的作用实现。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达,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全基因组微阵列和RNA测序技术,为药物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新视角。

药物可以透过细胞膜作用于膜相关蛋白,如激酶、离子通道等,或作用于细胞内转录因子和信使RNA。

这些作用最终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例如,靛黄(indigo)和靛蓝(indirubin)是山东葛根汤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作用于JAK2和STAT3信号通路以达到治疗作用。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范本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范本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置方法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却可能由于骨髓抑制致命。

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应处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一、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一般规律及其意义: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表1)。

以前对红系抑制的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贫血的处理相对简单而且见效迅速,输血或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

但实际上贫血不仅使患者的组织乏氧导致一般状况差,而且还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效果。

对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

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

它们分别是3度粒细胞减少和3度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给予干预的指征。

表1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

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规律具有以下意义:(1)它限定化疗疗程的间隔时间。

理论上,化疗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施以最强剂量,以迅速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需要时间,故很多化疗是3~4周进行一次;(2)涉及对2度骨髓抑制的处理。

对于3度和4度骨髓抑制必须给予干预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2度骨髓抑制,何时必须干预,何时可以短暂观察则较为困惑。

利用上述规律,有助于决策(后述);(3)有助于及早发现骨髓抑制。

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规律后,能及早发现这一问题并行相应处理。

浅谈肾移植术后抗排斥用药情况及日均用药支出

浅谈肾移植术后抗排斥用药情况及日均用药支出

浅谈肾移植术后抗排斥用药情况及日均用药支出【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肾移植病人术后用抗排斥药使用情况及其日均用药支出。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2年3月份30份肾移植病人术后随诊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肾移植病人术后抗排斥药用药情况及日均用药支出。

结果: 30例肾移植处方用药中,三种抗排斥药联合使用共19例,占63.3%;两种抗排斥药联合使用的共9例,占30.0%;单一用药的2例,占6.7%。

肾移植患者术后随诊单次处方金额平均为3338.26元,单日平均用药金额为168.88元。

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处方以联合用药为主,无论采用何种联合方式,均有单一用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患者每日用药支出较为沉重且不良反应较多,所以需要做到个体化用药。

关键词:抗排斥药;肾移植;用药支出;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尤其是终末期肾病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 ,肾移植是治疗终肾病末期患者最理想的方法之一,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完善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我院肾移植的成功率也在逐年增加。

患者术后的抗排斥及抗感染极其重要,肾移植患者术后需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原则是免疫抑制剂应用中的普遍共识,事实证明无论采用何种联合方式,均有单一用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药用支出却较为沉重,所以联合用药需要提倡个体化原则,用药期间也需严格监控患者的血药浓度。

免疫抑制药物大多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

用吗替麦考酚酯片、他克莫司胶囊和皮质类固醇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白细胞减少、脓毒症和呕吐,还有频繁的某些类型的感染[1]。

接受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包括合并药物的患者,接受吗替麦考酚酯片作为部分免疫抑制的患者,发生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皮肤。

临床应根据不同个体对不同的免疫抑制剂耐受情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来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但是目前对肾移植后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方案存在诸多争议[2],所以,在肾移植术后,抗排斥联合用药虽然尤为重要,但同时也需要监测各种药物所带来的的不良反应发生,做到个体化用药,也提倡降低患者每日费用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