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与无-叔本华自由观研究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
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
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
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
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
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
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
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
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
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
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
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人生的意义叔本华人生的意义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在解析人生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其中,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其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阐述了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深信,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满足和解脱,找到超越世俗苦难和痛苦的方法。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根本特点是痛苦。
他称之为“存在即苦难”的观点,认为人类始终处于不满和不快的状态中。
人们不断追求欲望和满足,却始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的境地。
对于叔本华而言,这种欲望和不满足感源于我们所谓的“意志”。
意志是一种无尽的欲望和驱动力,它驱使着人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断追求快乐和满足。
然而,快乐和满足只是一时的感觉,终将被空虚和痛苦所取代。
因此,无论我们追求什么,都不可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渴望。
然而,叔本华并不认为人生只是一场无尽的苦难。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内省,人们可以超越这种苦难,找到解脱之道。
他提出,解脱的方法在于消除欲望和放弃对功利的追求。
他主张要摆脱对外界物质和世俗欲望的执着,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他认为,通过冥想和修行,人们可以达到超越物质欲望的境地,找到真正的内心自由和安宁。
与此同时,叔本华还认为,美和艺术是人们实现内心解脱的重要途径。
他相信美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超越,通过欣赏和创造美,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中的困扰和痛苦。
他还主张要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因为艺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让人们更加接近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人生观强调人们寻求满足和解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欲望的束缚,通过理性思考和内省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对于叔本华而言,人们不应该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和短暂的快乐,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超越。
他的观点给予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新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心灵解脱和内在自由的追求。
然而,叔本华的观点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有些人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成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陈修佳【关键词】唯意志主义流派叔本华尼采发展观矛盾【摘要】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文史哲唯意志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都曾在人的发展观上作过诸多的阐述。
叔本华的观点及内在矛盾叔本华的观点。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 -hauer ,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开山鼻祖。
叔本华作为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将人的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两个命题,建构起了其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并以“世界是痛苦的”、“人生就是痛苦”为基本出发点,确立了其人的发展观。
叔本华认为,人为意志所支配,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生命犹如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这就是众生之相。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叔本华认为,人活着就是对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
“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
”①在人生目的问题上,叔本华认为活着是一种没有法子的事,如果人们能自己作选择的话,那么,“给我黄金亿万两,也誓不投胎。
”②在人性问题上,叔本华持人性恶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性的特征为:残忍、自私、贪婪、虚伪、嫉妒,指出正因为人类本性是恶的,所以人类必须在此世界上蒙受痛苦。
在实现幸福、摆脱痛苦的途径问题上,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良方”: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到涅磐。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到底说了什么?以下是关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简单介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是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看作为人生归宿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可以作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的解毒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在表象世界中,人作为意志的外在体现没有任何自由。
在表象世界中,人不停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殖欲望。
不管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其结果都带来痛苦一方面,短暂的满足虽然会带来稍许的幸福,但满足欲望之后,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无聊即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而满足不了的那些欲望又会带来痛苦。
由于能够被满足的欲望在所有欲望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因此整个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从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解脱痛苦的问题。
从肯定意志的角度看,肯定意志就是,人生尽管有痛苦,但痛苦过程之中也有些许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和片刻的幸福,这种片刻幸福也丰富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使人理解和承受人生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人所可能拥有的幸福。
人生是痛苦的,但其中的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否定意志的角度看,否定意志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认识有清静剂的作用,在认识的条件下,意志会自动退出意识的主导地位,人作为表象界最高级的意志体现者就会厌恶意志,主动地、自愿地压制意志,抑制欲望,形成禁欲,否定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从而解脱痛苦对于这个认识了自身本质的人来说表象和意志就意味着归于无了。
这种禁欲者虽然肉身尚存,但是其意志已经死去。
用叔本华的话说,这是一种“微弱的生存。
这种否定方式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人类的消失和世界的寂灭,即解脱了痛苦,也无所谓幸福叔本华揭示痛苦,但是不会止步于痛苦。
他的哲学在整体意义上来看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但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是有幸福可依的这种幸福虽然短暂,但是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幸福我们却是可以达到,我们也只能享受到相对的幸福。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伟大的悲观主义”,对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叔本华的思想以“意志”作为基础。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源于一个无限的、盲目的力量,这个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意志是不可满足的欲望和欲求的根源,它驱使着一切活物的行动和世界的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追逐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导致苦难和痛苦。
其次,叔本华强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现象的表象,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真本质。
他引用了佛教的“八苦”来描述人类感知世界的困难,这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衰。
人类越接近真相,就越能意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痛苦。
另外,叔本华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点颇具特色。
他认为个体永远无法在欲望满足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他建议人们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欲望的消除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他认为,艺术和美好的事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但也只是片刻的感受,无法持久。
此外,叔本华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行为和正义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法真正改变人的本性。
他对于婚姻和性爱的看法十分悲观,认为这些只是为了繁殖和满足欲望的手段。
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为了权力和资源而彼此争斗。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哲学影响。
他对于写作和表达的关注,以及对意识流的探索以及精神分析都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叔本华的一些思想也与东方哲学如佛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之,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独特,透过他的眼睛,世界显得无常、苦难且悲观。
意志的盲目驱使和欲望的不可满足使人类陷入循环之中,只有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世界的洞悉,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论叔本华对意志自由的批判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七年第二期自古希腊以来,意志自由问题就由于其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行为主体之所以要对其行为负道德上甚至是法律上的责任,就是因为他的意志(行为)本身是自由的。
与此同时,一部分哲学家却认为,人的意志(行为)也要受到因果律的支配,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并且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也不需要以意志自由为基础,而叔本华所持的就是后一种观点。
他不仅否定了意志自由,而且还认为意志自由的存在反而会让道德责任变得不可理解。
一、叔本华对意志自由的批判“自由”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又困难的问题”[1]。
叔本华把自由与必然相对,认为自由是一个否定的概念,自由就应该理解为不存在任何的必然性[2]。
“必然就是从既定的充足理由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每种必然性都是被规定的必然性”,“因为必然的东西只能是由既定理由而来的后果,而决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3]。
叔本华之所以会把自由与必然相对,把自由理解为必然性的不存在,这是由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所决定的。
因为他同康德一样,也采用二分法把世界分成了本体(本质)和现象两个部分,前者称作意志,后者称作表象。
作为本体的意志,其实就是一种盲目的、永恒的冲动(力),它是超时空的存在,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它的唯一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客观化,不断地制造表象来表现自己,它没有目的、没有限制,它是绝对自由的,他的活动完全是盲目的。
作为表象的经验世界尽管丰富多彩,但它其实只是意志客观化的结果,是意志在时空中的具体表现,它的特征就是在时空中表现作为其本体的意志,它完全受制于因果律,没有自由可言。
所以,叔本华的自由概念其实就是超验的,是经验世界中无法找到的。
他所谓必然,其实就是存在于表象世界的因果律,在表象世界,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一个原因必然会引出一个结果,而一个结果也必然是被一个原因所引起的,这就是支配表象世界的因果律。
所以,如果说到意志自由,那也仅仅是相对于作为本体的意志而言的。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及文学作家,被誉为“自由精神”的代表。
他对人生的意义持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一种新颖而深刻的观点。
在其主要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他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并阐述了人类存在的真正目的。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实质是一种无休止的欲望与追求的循环。
他将人的欲望定义为“意志”,并认为这是一个强大而无法满足的力量。
人们在不断地追寻欲望的满足,但往往发现一旦达到目标,满足感很快就会消失,转而产生新的欲望,继续无尽的追逐。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可以被归结为一连串无休止的欲望和挫折。
叔本华进一步指出,人类存在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满足,而在于减少痛苦和烦恼。
他认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痛苦源于人的内心,即欲望和追求的不满足。
只有通过摆脱欲望,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他倡导放弃欲望,逃避世俗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叔本华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一种途径来摆脱欲望的束缚,即通过艺术、美感和理性的寻求。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欲望和追求的方式,可以使人类摆脱现实中的局限,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忘却欲望的痛苦,找到精神的抚慰。
叔本华较为特别的观点是,艺术家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更加深刻的幸福,因为他们能够接触到与现实世界相隔离的境地。
叔本华的观点在许多方面与现代积极心理学有所重叠。
现代积极心理学强调寻求内心的满足、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叔本华的观点也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通过艺术和美感寻找生活的意义。
然而,叔本华的观点并不完全被现代社会接受。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通过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成功来寻求满足和幸福感。
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将物质财富和名誉冠以至高无上的价值。
这导致了许多人的内心空虚和焦虑。
因此,叔本华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意志哲学对于当代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叔本华的生平背景,解析了他的意志哲学的核心概念,探讨了他对于意志的理解以及悲观主义观点。
对于叔本华意志哲学所引发的争议也得到了探讨。
文章指出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启示,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意志和行为,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哲学、生平背景、核心概念、意志理解、悲观主义、争议、启示。
1. 引言1.1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的重要性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哲学体系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探讨了人类意志的本质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存在和幸福的思考,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在当代仍然备受关注,其对于意志、生命、幸福等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对于理解人类存在和行为,认识人类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正文2.1 叔本华的生平背景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于1788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的母亲是作曲家和歌剧演员,父亲是成功的商人。
叔本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古典文学、哲学和音乐。
他在年轻时代游历欧洲各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
他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在他的作品中,叔本华展现了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
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解析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的核心哲学思想是生存意志理论作为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西哲史上,他第一次把意志提升到哲学范畴,将它与理智完全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是非理性世界的主体,并从意志论出发,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一定层面上看,他所倡导的人生哲学对整个刹一会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的,但小可否认叔本华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乃至人生的自我拯救都是有着深层的积极影响的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做分析研究1.叔本华禁欲主义的哲学基础本华提出禁欲主义的人生哲学态度,主要是建立在两力而的基础之上,即生存意志论和印度佛教哲学康德认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此岸(现象世界)、彼岸(自在世界)之分的而我们的认识范畴只针对此岸(现象世界),它只是后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而自在之物本身虫是必然存在的,但却小为人类所知叔本华从认识主体出发,提出的两个非常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及世界是我的意志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康德的物自体被他规定为意志并且叔本华提出,意志超出了时间、空间和因果规律以外,它是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的盲目的冲动、无尽的追求、永恒的、变化着的意志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一切表象都有着意志,这一共同本质的意志是自在之物,而表象则是它的客体化,即在我们认识范畴内的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概念是求得生存的意志,具有强烈的欲望意味,他把意志规定为生命意志,并指出,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滑向了悲观主义,是由于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无庄境的欲求,而他又将生命意志视做世界的本质,从而控制了理性作用的范畴2.叔本华禁欲主义的核心思想由于人作为世界的表象,生老病死的痛苦的活着,从人的生存中考察意志的内在的、本质的命运,从而证实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痛苦在一切生命中都是本质的、小可怀疑的因此,要净除痛苦,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由此,叔本华提出了禁欲主义2.1什么是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是叔本华为摆脱人生痛苦所设计的内在超越之路,实际上是指意志的否定、取消、转向叔本华认为,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希望在禁欲的生活中完全放弃意志,以达到通过绝欲超越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不论是自我否定,顽强意志的消火(死亡),还是禁欲,其本质都是生命意志的否定正如印度宗教所说的证悟一样,这种否定得自于意志的本质的认识,进而成为意志的清净剂因此,可以说对叔本华而言,禁欲就是故意的意志摧毁由于要生命存在,整个生命意志究其可能性来说也是必然存在,并且小断挣扎着要进入现实性,而以全部的炽热又重新燃烧起来所以,禁欲即是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枉桔,摆脱痛苦的人生2.2如何达到禁欲既然痛苦是生命意志本身的必然产物,那么,要解脱痛苦就只有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解脱痛苦有两种力法:一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解脱;一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来求得永久的解脱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们摆脱痛苦的一剂良药,人类通过艺术活动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当其完全沉浸于对艺术的直观欣赏时,个体生命便进入了忘我的超然境界,使自我的主观性在对艺术对象进行的审美活动中弱化或者失去但叔本华强调说,只有少数的艺术天才才能通过艺术得到暂时的解脱,艺术活动只有短暂的时效性呢,一日艺术活动结束,生命一直所导致的痛苦又会回到人们身上,这种苦难的折磨又将重新开始因此,人们不能指望靠艺术来净除永生的痛苦痛苦人生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必须要通过彻底否定生命意志的禁欲来实现叔本华把实际的禁欲行为分为三种: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寂火在他看来,禁欲和否定意志的第一步是小近女色,放弃性欲由于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生命的繁衍,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痛苦放弃性欲等于拒绝这种痛苦的传承其次就是心廿情愿地体验痛苦,正是由于个体经验痛苦及其折磨乃至绝望之后,个体才能转向内心去认识表象与意志,进而抑制或火绝它也就好是说,人要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不断地自我忏悔和无庄境地忍受痛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心寡欲和无所企求的境界最后一种是死亡,即要获得与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火中极乐他说: 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界,剩下的既无意志也无表象,只有那个无了。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叔本华对人类意志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意志和表象。
意志是真实世界的
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力量,而表象则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由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
在叔本华看来,表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在于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受到因果律的束缚。
意志是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有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表象的方式来认识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解脱和超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
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他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在艺术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意志和
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叔本华启发了后世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基本观点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基本观点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趣的想法,这是一个叫叔本华的人提出来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觉得这个世界啊,有一种很神秘又很强大的力量,那就是意志。
这意志就像是藏在我们身体里、也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小魔法师。
比如说,小种子想要发芽长大,这就是一种意志。
你看啊,一颗小小的种子被埋在黑黑的泥土里,周围又黑又冷,可是它就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就是它的意志。
它不管泥土有多硬,不管有没有足够的阳光和水,就一个劲儿地往上顶,最后冲破泥土,长成了一棵嫩绿的小芽芽。
这小芽芽慢慢长大,变成了一棵大树,这就是种子意志的力量。
再说说咱们小动物们。
小蚂蚁大家都见过吧,小蚂蚁那么小,可是它们却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好多好多倍的食物。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有一股意志。
它们的家在一个小土堆里,也许离找到食物的地方很远很远,要走过好多好多小石块,还要翻过一些小树枝。
可是小蚂蚁们就是不放弃,它们排着队,齐心协力地把食物往家里搬。
它们小小的脑袋里就想着要把食物搬回家,让整个蚂蚁家族都能吃饱,这种意志多强大呀。
对于我们人来说,意志也很重要呢。
就像有的小朋友想要考一百分。
那他就得每天早早起来读书,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眼睛紧紧盯着老师,耳朵竖得直直的,听老师讲每一个知识。
放学回家了,也不贪玩,认真写作业,遇到难题也不轻易放弃。
这就是小朋友心中想要考一百分的意志在起作用。
叔本华的这个唯意志论啊,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我们人类,都有自己的意志。
这种意志让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去克服困难,去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
就像小鸟想要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它就会努力地练习扇动翅膀,从鸟巢里一点点飞出去,哪怕会摔倒,哪怕会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可是它的意志让它不断尝试,最后能在蓝天里自在地翱翔。
我们小朋友在生活里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意志的力量呢。
比如说你想要学会骑自行车,开始的时候总是摔倒,膝盖都擦破了皮,疼得你想哭。
可是你心里有个声音说:“我一定要学会。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如何理解叔本华的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一,如何理解叔本华的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
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
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
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
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
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
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既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
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
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
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
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
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现身。
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本体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物质或精神之类的实体,而是一种生存意志。
在主客分立的认识方式下,自我和世界都只能相对于对方而存在,而对于它们本身到底是什么,只能说不可知。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本书核心思想(推论部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充满欲望,人因无法满足而痛苦。
即使满足了也只是暂时的,终究归于空虚。
所以人生充满痛苦,要寻找解脱之道。
解脱方法:一是用艺术短暂摆脱;二是否定意志,修成圣者。
活着就像一场大梦,死亡让我们醒过来。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自然万物背后的真理就是我们的意志,意志是永恒的、唯一的。
追寻真理,就像在梦中试图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另外,明白了意志的唯一性,我们就不会去伤害他人,而是以博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因为他人的意志就是我们的意志。
以下序号对应刘大悲老师译本的相应章节,序号后的文字是我对该节内容的理解。
一(基础):世界是表象,主体世界是表象世界存在的条件。
1 世界是我们的表象。
“存在”与“可知觉”是同义词,“存在”仅仅指可被主体知觉的,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主体知觉,它就是“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色彩) 2 表象世界由客体和主体组成。
主体是一切现象、对象存在的条件。
叔本华认为一切先天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知识都属于充足理由原理的内容或其衍生的内容(如: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等。
)。
3 时间和空间的两种性质。
性质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性质二:时间和空间是构成杂多现象的两个条件(即原文“相对的存在”、“万物永远流转”、“变动不居”、“偶然性质”的意思。
)。
4 关于物质的本质。
一:物质的本质在于它的活动(因果作用);二:物质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物质想要永远存在,就必须要变化,例如:一个没有基因突变的物种迟早要被大自然淘汰;一个长期没有变革的社会迟早要灭亡。
这正表现了物质的本质。
我们无法认识其他物质本身,我们认识的只是自己身体的变化。
5 只有客体与客体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主体在因果关系适用范围之外。
6 本节是关于哲学的理论部分,比较晦涩。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间接地认识世界。
7* 唯物论和费希特哲学的错误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普通心理学》:人的意志是否是自由的
有关“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意志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在历史发展中几种观点存在激烈的交锋。
第一种观点可说是“否认意志论”,这以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
它把人的行为完全归结为“S—R”的简单联结,认为人的反应是机械被动地受外界刺激作用的结果,与内部心理过程毫无关系。
因此,行为主义根本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自然就不承认有意志过程。
当然,行为主义者这种只重外部刺激,完全抹煞内部心理过程的观点已受到后人的质疑和修正,它完全取消意志存在的观点,也被人们所抛弃。
第二种观点是“意志自由论”,认为意志是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是超越于物质之上而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我”的表现。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F.W.Nietzsche)和叔本华(A.Schopenhauer)就宣扬唯意志论,鼓吹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一切。
当代著名的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Eccles)把人的意识和大脑看做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认为“脑从意识精神那里接受到一个意志动作,转过来脑又把意识经验传给精神”。
可见,他把意识、精神、意志看作是第一性的,其他事物都是它们派生出来的。
我国在大跃进时期,有人提出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显然把人的精神和意志看做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
“意志自由论”极端片面地夸大“意志自由”,既脱离了脑的神经基础,又背离了客观现实的规律性的制约作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
第三种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意志相对自由论”,认为意志是相对自由的。
我们知道,意志是调节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行为的本源。
意志要受人的动机和需要所推动,受人的活动目的所指引,而外部的活动目的和内部动机与需要最终是受物质世界所制约,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正如恩格斯在驳斥“意志自由论”时曾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 ”3 】 它 本 华 为什 么要 用意 志代 替康 德 的 自在 之 物 , 能 是 叔 本 华 找 的挣 扎 , 且 这 是 固 有 的 非 理 性 。 L 意 志作 为 自在 之 物 , 的 可
一
把 无 植 致 的 。 第 一 个 超 验 的 唯 心 主 义 的 本 质 是 , 们 每 天 所 感 知 述 中 。 自然 界 中 所 有 事 物 分 成 了 四 类 : 生 命 的 物 质 、 物 、 我 客 体 化 的 最 高 级 别 。 为 人 类 具 有 自我 意 识 和 理 性 能 力 。 因 叔 本 华 的 意 志 虽 然 来 自 康 德 的 自 在 之 物 , 与 康 德 最 不 但
j I、
士
J
、
与 无
—
—
叔 本 华 自 由观 研 究
牛 秋 业
( 江大 学 哲学 系, 江 杭 州 30 2 ) 浙 浙 1 0 8
摘
要 : 本 华 的 自由 即是 意 志 的 自由 , 个 体 又 受 意 志 支 配 , 的 行 动 又 是 不 自由 的 , 叔 但 人 只有 消
华 倍 加 称 赞 。 “ 自 由这 观 点 上 … … 这 里 根 本 就 是 康 德 的 哲 位 置 。 个 世 界 只是 同 一 意 志 的 客 体 化 , 本 华 宣 称 在 他 之 前 在 整 叔
学 导 向 我 的 哲 学 以康 德 为 宗 所 从 出 的 那 一 点 。 … 因 为 康 德 的 没 有 一 个 哲 学 家 对 意 志 的 性 质 有 一 个 正 确 的 理 解 。 “ 志 的 ” 意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3期 2 0 年 6 月 02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 RN AI OF S HAN GQI TEACHERS COLLEGE U
v0 . 8 No. 11 3
Jn. 界 只 是 现 象 。 的 基 本 的 形 式 是 人 类 赋 予 的 , 超 越 这 个 动 物 和 人 类 。 这 些 是 意 志 客 体 化 的 不 同 级 别 , 人 类 是 意 志 它 而 经 验 的 世 界 存 在 的 是 本 体 界 ” L 。2 J
作 为现 象界 的一 切 事 物 是 服 从 充 足理 由律 的 四 重 根 , 在
关 键词 : 志 ; 意 自由 ; 无 中圈分 类号 : 5 6 4 B 1 .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2 6 ( 0 2 0 —0 0 10 6 2 2 0 ) 3 0 5—0 4
概 通 永 叔 本 华 是 意 志 主 义 的 开 创 者 , 志 在 其 整 个 哲 学 中 占 有 觉 、 念 等 中 间 环 节 而 获 得 的 , 过 这 种 方 式 , 远 认 识 不 到 意 核 心 地 位 。而 叔 本 华 的 意 志 是 从 康 德 的 自 在 之 物 发 展 而 来 本 体 的 意 志 。
的, 如 叔本 华所 说 , 理 解康 德 的 ( 粹理 性 批 判) 就 不能 正 不 纯 ,
世 界 的 另 一 面 则 是 本 体 的 意 志 , 志 是 一 种 欲 求 , 一 种 意 是
读 懂 他 的 哲 学 。 特 别 是 康 德 关 于 自 由 的 彼 岸 性 的 论 点 为 叔 本 盲 目冲 动 。 意 志 这 个 概 念 在 叔 本 华 整 个 理 论 框 架 中 占 有 中 心
灭意 志 , 无 的境 界 里 才能 达 到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自由 , 本 华 的 哲 学 通 过 否 定 生命 意 志 的 方 式所达 到 在 叔 的是无。 不免 带 有浓 厚 的 悲 观 主 义 和虚 无 主 义 色彩 。 现 代 哲 学 家 海 德 格 尔 也 谈 无 , 虽然 二 人 视 角不 同 , 对 无 的肯 定 却 是 一 致 的 。 但
在 四重 根 下 的四类 客体 组 成 了 现 象 的 世 界 , 第一 类 包括 物 理 的 相 同 的 一 点 就 是 反 对 康 德 关 于 自在 之 物 不 可 知 的 理 论 。 “ 这 一 方 面 。 ( 本 华 ) 意 康 德 关 于 概 念 不 能 应 用 于 本 体 并 他 叔 同 客 体 。 在 于 空 间 和 时 间 中 ; 二 类 包 括 概 念 , 象 的 观 念 或 存 第 抽 另 又 者 普 遍 的 东 西 ; 三 类 包 括 空 间 和 时 间 ; 四 类 包 括 人 类 个 体 且 用 概 念 谈 论 本 体 是 毫 无 意 义 的 ; 一 方 面 , 断 定 本 体 的 可 第 第
不到更 合 适的 词来表 达 他 的思 想 。
本 质 是 没 有 任 何 目 的 和 限 制 的 自 由 。 意 志 这 个 词 人 们 很 容 易
与 我们 平常 所说 的作 为 人 的 自然 动 机 之 一 的 意 志相 混 淆 , 叔
本 华一 再告 诫 人 们要从 本体 的 角度 来理 解他 的意 志概 念 。 叔本 华的理 论体 系 与 康 德 一 样 , 是 以 现 象 与 本 体 的二 也
这 终 是 意 志 , 者 属 于 不 同 的 领 域 , 能 相 互 等 同 。 “ 这 一 点 的 物 质 世 界 是 一 些 运 动 的 起 伏 , 些 运 动 的 空 间 规 模 无 限 巨 二 不 在
而 上 叔 本 华 继 承 了 哲 学 史 的 传 统 , 两 个 基 本 观 点 上 与 康 德 是 大 , 在 时 间 上 也 没 有 开 始 和 终 结 。 叔 本 华 在 对 自然 界 的 描 在
作 为 表 象 的 世 界 服 从 充 足 理 由 律 的 四 重 根 , 作 为 意 志 而
可 元 方 式 展 开 的 , 为 世 界 的 一 面 自始 至 终 是 表 象 , 一 面 则 始 的 世 界 是 不 服 从 表 象 世 界 的 规 律 , 以 说 是 无 规 律 的 。 整 个 因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