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后感----论幸福观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反而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关于幸福的探讨。
叔本华说,“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阿强。
阿强是一个长相普通,家庭条件也一般的人。
但他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点,那就是乐观积极的性格。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能笑呵呵地面对。
有一次,他所在的公司进行大规模裁员,他不幸也在名单之中。
换做旁人,可能早就陷入了焦虑和绝望之中。
但阿强却不这样,他觉得这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职业规划的好机会。
那段时间,他每天早早起床,精心准备自己的简历,然后一家一家公司去投递。
中午随便吃个面包,就在街边的树荫下休息一会儿,接着又奔赴下一场面试。
晚上回来,他还不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我记得有一天,外面下着倾盆大雨,阿强面试回来,浑身湿透。
我问他:“这么大的雨,今天怎么还出去啊?”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哎呀,这点雨算啥。
机会可不等人,我可不能因为下雨就错过。
”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的不是疲惫和无奈,而是坚定和希望。
最终,阿强成功地找到了一份比之前更好的工作。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自身品质,比如乐观、坚韧,真的是决定幸福的关键因素。
叔本华还强调了人在独处时的重要性。
他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独自旅行。
那是一个假期,我突发奇想,决定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小镇旅行。
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怕一个人会孤单、会无聊。
但当我真正踏上旅程,我发现这是一次无比美妙的体验。
我住在一家小小的民宿里,房间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
每天清晨,我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亚瑟·叔本华探讨了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智慧和充实的人生。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幸福的本质是减少痛苦。
他指出,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避免痛苦。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幸福并非仅仅取决于外在的物质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身的需求,并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叔本华强调了人生的本质是孤独和寂寞。
他主张在离群索居中保持自我,享受孤独。
这并不是要我们完全与他人隔绝,而是要学会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关于人生智慧的重要原则,即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快乐,而忽视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同时,也不能过度沉迷于未来的计划,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
只有在当下努力奋斗,同时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关于两性关系,叔本华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他认为,女性应该团结起来对抗男性,而男性的名誉则更多地依赖于对女性的忠诚。
这些观点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引起争议,但它们也反映了叔本华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在阅读《人生的智慧》时,我不禁被叔本华的哲学智慧所吸引。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金句如“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等,让人深思。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误解为悲观厌世。
事实上,他并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正如他在书中所强调的,真理就像植物在岩石中生长一样,虽然艰难却依然向着阳光生长。
叔本华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的挑战。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哲学著作。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一篇)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一篇)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感-论幸福观 1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
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
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
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
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
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
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
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
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
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做幸福的老师---《人生的智慧》读后有感寒假在家的时间,我认真阅读了学校推荐的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
作为一个已经从教三十年的老师,我首先被书皮中“如何幸福度过一生”这句副标题所吸引,仔细想想,我好像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每天的忙碌是为了什么?我的生活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进入叔本华的哲学世界,并浩瀚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求答案。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是“迷茫生活解救者”“悲观双鱼座”“隐士富二代”“一针见血的哲学家”,在哲学界有的享誉三个特点:很深刻,很悲观,很有钱。
正是这本写于1850年的《人生的智慧》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让人懂得"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帮助我们在茫茫人世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坦然无畏、宠辱不惊,幸福度过一生。
本书有三个比较核心的词汇:专注自我,接受孤独,享受幸福。
我认为这三者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是专注自身,然后是接受专注自我过程中的孤独,进而享受这种孤独,最终在孤独的基础上获取看待幸福的全新视角。
在叔本华的观察里,幸福和痛苦是有着这样的特性:幸福往往是短暂的,痛苦才是经常的。
简单的来说,当你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你的医生告诉你:你的身体很健康,但你可能不以为意,反而会对着自己的照片说一句,我又胖了。
换而言之,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幸福的事情,反而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将自己拖进情绪的深渊。
叔本华认为,人是无法一直处于幸福之中的。
如果想拥有幸福的一生,只有尽可能去规避或者减少那些所谓的痛苦,包括健康、情感、财富等等这些外在因素。
这些事物的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无法控制的。
所以当你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要去做好一个事物随时可能失去的准备。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的摆动,因为无聊,人们进行大量的娱乐活动,包括社交、旅行、度假等等,让自己获得最及时的新鲜感,得到短暂的快乐,但低级享乐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老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这可不是那种随便聊聊天气、聊聊八卦的闲聊,而是真真正正能触动内心、让人深思的交流。
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名誉,而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宁静。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刚刚工作不久,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为了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我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我渴望得到上司的认可,渴望升职加薪,渴望拥有别人羡慕的目光。
于是,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没有了个人生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匆匆起床,洗漱完毕后随便塞几口早餐就冲向地铁站。
在拥挤的车厢里,我被挤得像个罐头里的沙丁鱼,连转身都困难。
好不容易到了公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一头扎进工作里。
各种报表、方案、会议,把我的一天填得满满当当。
晚上下班,看着灯火辉煌的城市,我却没有一丝欣赏的心情,只想着赶紧回家倒头就睡。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特别疲惫,不仅身体累,心更累。
我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幸福,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上司的表扬,工资也涨了一些,可我却一点都不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白色的天花板,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悲。
我为了所谓的成功,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牺牲了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牺牲了原本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病好之后,我决定改变。
我不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下班后,我会去菜市场买些菜,回家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周末的时候,我不再宅在家里加班,而是约上朋友去爬山、去公园散步。
我开始重新拾起自己曾经的爱好,读书、画画、听音乐。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了,笑容也多了起来。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浮躁,而是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脸上的温暖,路边一朵绽放的小花的娇艳,还有朋友之间一次真诚的拥抱。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书中开篇就指出,“人生的智慧”在于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
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哲理。
叔本华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等,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关键。
一个拥有丰富内在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从自身找到快乐和满足;而一个内在贫乏的人,即便拥有再多的外在财富和荣誉,也难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在谈及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时,叔本华认为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
财富只是抵御痛苦的工具,而非创造幸福的源泉。
当我们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时,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疲惫之中。
地位和荣誉也是如此,它们更多地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非我们自身真实的价值。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虚名。
关于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叔本华指出,我们常常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失去了自我。
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我们戴上虚假的面具,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喜爱,反而会让我们迷失在他人的目光中,失去自我。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叔本华还强调了孤独的价值。
他认为,孤独是精神卓越之人的必然命运。
在孤独中,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人生,探索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与孤独为伴,并非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同时,书中对于痛苦和快乐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而快乐只是痛苦的短暂解脱。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最近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在读书与摘抄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这次的读感中我想谈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关于幸福感。
叔本华的观点一开始还是让我感到惊讶的,甚至有种被灌了毒鸡汤的感觉。
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其实并不正确,把幸福感建立在物质之上,或者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
但是叔本华却认为:“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快乐,而在于缺乏多少痛苦。
”我开始对这样的说法保持不理解的态度,但是随着近几日的思考,我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这也源自于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快乐二字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快乐究竟是什么?快乐与愉悦是一回事吗?在叔本华这里,快乐是具有否定意义的。
叔本华认为,绝大多数人在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世界常态为两个状态的交替循环:无聊与痛苦。
无聊多一点,痛苦就少一点;当痛苦被削弱了,无聊又像摆脱不掉的幽灵随之而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穷人总是痛苦的,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得不到好的医疗救助,每天为了挣钱还要出卖自己大量的劳动力,积劳成疾之后还是会有没钱看病的风险,可以说总是处在痛苦之中;但是倘若他通过某种机遇一夜暴富,那他大概率就会陷入到“无聊”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与之前的自己的唯一差别就是金钱收入的增加,拥有金钱之后,他缺乏自我独立与丰富的精神世界,缺乏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爱好,必然会在短暂的快乐后陷入到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无聊”之中。
既然这样,有没有可以摆脱这种不太好的常态循环的方法呢?当然有,还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从外界施力,指标不治本,能使得痛苦与无聊暂时得到缓解,并取得快乐;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从而从根本上逐渐的削弱对痛苦与快乐的感知,使自己的情绪逐渐中立化。
这就是我对叔本华所说的快乐具备否定意义的理解:快乐是暂时的否定(或者说是消除)痛苦,得到短暂的慰藉。
吃饭的快乐是源自于短暂的否定了饥饿的痛苦,男欢女爱的快乐源于短暂的否定了空虚寂寞带来的痛苦。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是哲学大师叔本华晚年的心血之作,囊括了他一生思想的精髓。
全书从幸福论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获得长久幸福的路线图,读完让人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实现终身成长。
以下是《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做的妥协。
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
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
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
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
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
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
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心中涌起诸多感慨。
这本书并非是那种充满激情澎湃的激励话语,或是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人生的真谛。
在书中,叔本华强调了人的自身对于幸福的决定性作用。
他指出,人的自身,包括健康、精神力量、性格、气质等,是我们幸福的根本源泉。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在追求外在的事物,比如财富、地位、名声,却忽略了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丰富。
当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时,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否则,即便拥有再多的外在财富,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和身体的疲惫。
叔本华还谈到了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对幸福的影响。
他认为,财富等身外之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我们生活的舒适度,但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
有些人拼命地追求物质财富,为了赚钱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然而,当他们终于获得了财富,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健康的身体、亲密的关系,最终也未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财富,将其作为实现幸福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把它当成幸福的本身。
关于人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叔本华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说,我们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我们总是希望在别人眼中是完美的、成功的,为此不惜迎合他人,失去了自我。
然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的认可。
当我们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专注于做真实的自己,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对照。
曾经,我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而感到沮丧,因为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而感到焦虑。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1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1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尚福尔本书中,所谓“人生的智慧”含义彻底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趁心、愉快地度过一辈子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书教导人们如何才干享有幸福的生存。
而这样的“幸福生存”,从客观上审视,或者更切当地说,通过镇静。
缜密的思量(因为这里涉及主观的判断),都可以定义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
既然“幸福生存”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我们依恋这一辈子存,就是因为这一辈子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着能够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不少人对不少著作已经赋予了批评,但是要完成这一类型的著作,就只能抛却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
因此,书中所作的评论是从寻常、实用的角度出发,并且保留着与此角度相关的缪误时,那末,这些议论就确确实实经过了折中的处理。
因此,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
其实,Eudamonologie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
此外,这些议论还说不上完整彻底――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所讨论的主题难以穷尽;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讨论这个主题,那末,就只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
卡丹奴斯的《论逆境》其目的与这本书相似,它可以作为这本书的补充。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掺进了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谈。
固然,普通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但是不少人却在做着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的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多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篇2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幸福的本质叔本华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人”,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他人的评价。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如健康、理智、善良等,是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石,而精神的健康则需要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思维方式来实现。
此外,他还主张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内在的丰富性和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赞扬。
二、个性的力量叔本华强调了个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其内在的本质和天赋所决定的,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同时,他也指出,个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培养来提升的。
这就需要我们审视自己,揭示并面对残酷的真相,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
三、孤独的价值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必然。
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思考和反思。
孤独不仅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培养内心的力量和独立性。
他反对过度社交和迎合他人,主张人们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孤独的价值和意义。
四、生活的智慧叔本华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
他主张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不要过分沉迷于过去或未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避免过度的贪婪和焦虑。
此外,他还强调了勤劳和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自我约束,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五、社交的原则叔本华在探讨社交问题时,主张人们要保持适度和真实。
他认为,过度社交会让人疲惫和失去自我,而虚假的社交则会让人感到虚伪和孤独。
因此,人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保持真诚和坦率,避免过度迎合他人。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要轻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六、人生的态度叔本华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积极、乐观、豁达。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晚期著作,作者在书中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幸福的本质、人生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影响内心幸福最直接的因素是人的内在,包括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
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例如财富、虚荣、名誉,对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财富是能够抵御众多可能的不幸和灾难的城墙,而不是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的许可证。
虚荣是把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作为直接的存在来加以看重的愚蠢做法。
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感到不安,其实这些看法并不直接影响我们的存在,只是我们自己把它们看得很重要。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丰富的精神思想都有助于获得幸福,而穷奢极欲、情绪压抑、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会让我们痛苦。
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
大自然赋予人们以力量和能力,让人们与匮乏作斗争;一旦斗争停止了,人就会陷入无聊之中。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乐趣,避免过度的物质追求和无聊的消遣。
对于自己,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意愿,并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从优先级的维度,了解自己的意愿是第一步,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从时间维度,我们应该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找到平衡,既要珍惜当下,又要为未来做好规划。
关于对他人的态度,人性是无法改变的,要利用人性。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期望改变别人,只能通过了解人性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避免受到伤害。
关于对命运和世事的态度,人生就像一盘棋局,命运洗牌和派牌,我们负责出牌。
一切事物都在改变,一切事物必有正反两面性,一切事情都是必然发生,我们不应为某事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叔本华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却对后来的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观点独特而深刻,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而幸福则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他的思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和观点,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幸福的定义。
他认为,幸福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痛苦和烦恼,而快乐只是短暂的瞬间。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中的痛苦,学会与痛苦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逃避或消除痛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此外,叔本华还强调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他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摆脱痛苦和无聊,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好书、思考问题、追求艺术和文化等。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阅读《人生的智慧》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常常被痛苦和无聊所困扰,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我总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自己的精神品质。
除了哲学思想,《人生的智慧》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而不是盲目追求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期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此外,叔本华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叔本华认为,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比客体来得重要。
我们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关键,因为一个人的个性会影响他所体验的一切。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外部的事物。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他还强调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愉快的心情直接带来幸福,而身体健康是心情愉快的基础。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放纵、情绪波动和精神劳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让身体充满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松和调整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叔本华将痛苦和无聊视为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会带来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则容易导致无聊。
我们应该努力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过度陷入痛苦或无聊之中。
在工作之余,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关于幸福的追求,叔本华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首位,因为心情的愉快是幸福的直接体现。
我们还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卓越,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快乐类型,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方式。
此外,叔本华还对财富、闲暇和社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追求灵魂的内在财富。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社交方面,他指出,真正的思想交流和灵魂契合才是重要的,而不是表面的应酬和纸牌游戏。
《人生的智慧》让我认识到,幸福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物质和环境,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的内在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它给予了我关于人生的智慧和启示,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从容和坚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既有部分理解,也有部分困惑。
关于人生的追求,叔本华认为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这与我的观点有所不同。
我更倾向于追求财富和名誉,因为这些能够给我带来实际的利益和满足感。
然而,书中关于幸福论的观点却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提到身体健康是幸福的重要基石,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追求其他目标的基础,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要小心看管挣来的钱财,维护名誉带来的利益,以及礼貌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实际的认识。
然而,对于叔本华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简单,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确实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我渴望的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洒脱,是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激情。
书中的观点似乎过于淡然,与我年轻的心态不太相符。
但书中关于幸福论的观点确实给了我很多启示。
幸福并非仅仅来自于快乐,而是在于避免痛苦。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确定,只有当下才是真实而可靠的。
同时,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生活,不被想象中的图景所迷惑,而是以深思熟虑的概念为行动指南。
理性是幸福的基础,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总结,不断学习真实确定的概念,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应对生活抱有过高的期待,也不应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藏愚守拙,保持低调,但不必刻意假装卓越。
此外,我们还应该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不畏惧困难,也不放肆自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智慧》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的价值观有所冲突,但其中关于幸福论和理性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身体健康,珍惜当下,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书中关于幸福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叔本华认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关注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能够享受思想快乐的人来说,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乐趣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因为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这让我想到,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忙碌奔波,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或许,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加珍惜身边的小幸福,比如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个性的绝对价值。
他认为,与财富和外在条件相比,个性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力,我们应该尊重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关于快乐和痛苦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主要状态,而幸福则是在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常常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徘徊,而真正的快乐却很难得。
他还指出,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这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考能力。
同时,书中关于道德和荣誉的观点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叔本华认为,人们对老人本能地尊重,而女性对集体荣誉更看重。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选择,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
此外,他还提到了荣誉的问题,认为荣誉不是幸福的源泉,而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评价。
这让我反思自己对荣誉的追求,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
《人生的智慧》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它提醒我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珍惜身边的小幸福,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精神世界,以及正确看待荣誉和道德。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成长,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
他区分了外在客观事物和人感受这些事物的主观能力,并指出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决定力量。
这一观点让我想到了对旅游的看法。
去看各种名胜固然好,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感受。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体验。
一个精神浅薄的人可能匆匆看完大千世界,却对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而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足不出户,却能懂得人生的真理。
这也提醒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个死敌,它们的作用范围各不相同。
精神上的丰富是抵制无聊的良药,因为一个拥有突出的智力和好奇心的人不太会感到无聊。
然而,精神丰富往往以感受的敏锐为直接前提,这就使对痛苦的敏感成为必然结果。
反过来说,迟钝的感受能力固然使人较少感受痛苦,但也使得无聊成为必然的负面后果。
这让我明白,我们需要在精神丰富和感受敏锐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平淡时刻。
叔本华还提到,拥有某种自然天赋和继承一份年金,是对一个人的双重馈赠。
前者使一个人能够发展精神领域的能力,而后者则为这种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他的时代,普通人生活困苦,大部分人都要从事艰苦的劳作,这严重限制了个人天赋的发挥。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发挥先天禀赋的基础,尽管这种基础并不完美。
大多数现代人仍然忙碌不堪,但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禀赋。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叔本华所说的自然禀赋和发挥这些禀赋所需的物质条件,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大多数人缺乏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天赋和发挥天赋的意愿,而后者在现代社会可能更加缺乏。
此外,叔本华对民族自豪感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一个人为了与一群人的共性而感到自豪是不合适的。
一个人最应该自豪的是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群体优越感的思考。
个人的自豪和群体的自豪并不一定相互排斥,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优越感往往是简单而浅薄的。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
《人生的智慧》阅读感想正如译者在序言中所言,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生的幸福源于自身,而非外部。
这一论断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推论,如排斥社会和他人、享受孤独对于获得幸福的重要性,以及拥有内在素质、发挥能力、追求精神追求和节制欲望等是幸福的内在条件。
叔本华强调了“平庸之人”追求物质和社交,在意他人看法的生活方式,并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往往导致痛苦和无聊,是不幸福的根源。
他提倡“出世”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主张拥有精神追求才能摆脱“无聊”之苦,从而实现幸福。
我认为这些观点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然而,书中关于智者不追寻快乐,而是避免痛苦的观点令我一时难以接受。
快乐诚然是短暂且无意义的,但痛苦却能让人铭记。
因此,我们不应将时间浪费在寻找快乐上,而应深谋远虑,避免不必要的灾祸。
这一观点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需要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
关于“人的性格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一观点,书中反复出现,源于叔本华的哲学体系。
然而,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我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而且,在常人的认知中,性格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的。
本书的基调是悲观的,叙述方式也带有讽刺意味。
这种悲观不仅针对人生和幸福,也针对众人和社会。
这样的作品注定不会被大多数人所重视,尤其是对于“平庸之辈”。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为这个燥热、愚昧的世界泼上一盆冷水,让人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是何等可笑。
此外,最近我也在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我认为这两本书非常适合一起阅读。
《人性的弱点》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庸人的本质,而《人生的智慧》则教会我们如何与庸人打交道。
一味地回避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戴上“入世”的面具,在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风港。
总而言之,《人生的智慧》让我对人生的幸福、自身的性格以及与他人的相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反思,但它无疑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句令我感触颇深的话:“我的幸福从来都不是我争取来的,而是逃避来的。
”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幸福究竟是应该争取还是逃避呢?就这样,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预设了快乐就是没有痛苦,幸福就是没有不幸,快乐和幸福的否定属性。
相较于乐观主义者对快乐的追求,悲观主义者更倾向于避免痛苦。
在观看某心理咨询师的“幸福课”时,我对其中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一种积极情绪。
”虽然这句话有些牵强,但它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找到了交汇点。
悲观主义者尽量压低对幸福的期望,以抵御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幸。
如果用十字图来表示,快乐是纵轴,那么乐观主义者在正向上浮动,而悲观主义者则在微负线上平稳前行。
而压低了的悲观主义者,其实是为了抵御“世事无常,人生苦难”的乐观主义者的变种。
书中还探讨了痛苦与空虚之间的双重对立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内在对立关系。
精神丰富且感觉敏锐的人容易感到痛苦,而精神匮乏且感觉迟钝的人则容易感到空虚。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
”“相比之下,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空虚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拼命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
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
”这段内容为独立性提供了一种解释。
因此,叔本华得出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而在《人生的智慧》中,“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以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为前提。
”书中将人的快乐源泉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体新陈代谢带来的乐趣,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等;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乐趣,如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打斗和战争等;第三类是施展感觉能力带来的乐趣,如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幸福不过是比较少的不幸。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往往将幸福与快乐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幸福更多地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与不幸相比而言的。
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幸福就会悄然降临。
在书中,叔本华强调了“人的自身”在决定幸福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
我们对生活、社会环境和世界的看法也取决于个人的理解。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身处困境,只要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就能够在其中找到幸福。
他还提及了几个与我们的认知常识有些许差异的词语:“人的自身”“独处”“无聊”和“孤独”。
这些词语在书中被反复提及,引发了我对它们的深入思考。
通过阅读和与他人的讨论,我对这些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的自身”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础。
无论外在的条件如何,我们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培养内在的品质,如智慧、善良和坚韧,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独处”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独处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然而,“独处”并不意味着完全与他人隔绝,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空间。
“无聊”是幸福的大敌,它源于内心的空虚和缺乏目标。
当我们无所事事时,无聊就会侵袭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意义。
“孤独”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它意味着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随波逐流。
孤独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的意见和行为所左右。
他们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认可和关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断深化,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外在的因素,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而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
然而,只有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找到幸福。
然而,叔本华的观点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用韦启昌在译叔本华的《论道德与自由》对叔本华的一些解读来开始我的读后感吧,对于任何高深、复杂的思想体系,要三言两语的所谓概括而又不损害其神韵,以致让读者先入为主,几乎是不可能的。
叔本华作品中的朴素的深刻,与那些骗子的复杂的肤浅成对照。
连韦启昌这种有学术基础和见解的学士在专门研究叔本华的哲学时,为不损害其作者思想的神韵,都尽量采用引用叔本华优美话语,我就更不用说了。
所幸我是带着自身的目的和根据我自身的素质能力来解读的,没有想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还原叔本华思想的意思。
而是像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
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我自己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这便是我的目标。
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
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
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
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
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
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
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
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
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
他说:“人的幸福
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
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
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
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
时间的力量
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
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臵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
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
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
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
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
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关于幸福观就暂到此,总结一下,幸福来自自身之内,
而非自身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