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和重要因素。

婴儿期心理发展婴儿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他们开始建立情感联系,学会与周围环境互动。

婴儿会通过哭泣、笑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

幼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通常从2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主要集中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

他们开始学会说话,并逐渐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基本的逻辑思考。

儿童期心理发展儿童期从6岁到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进一步扩展。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

儿童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互动,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开始对抽象思维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青少年期通常从12岁到18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关键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与家庭和社会进行独立的对抗。

青少年期也是性别角色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环境和适度的社会支持都有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此外,遗传因素和个体特点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结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就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生品德发展学生的品德素养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乎到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

学校应该通过教师榜样的示范、家庭教育的引导、社会环境的熏陶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人。

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帮助弱者,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注重自身修养和修身养性。

二、学业发展学习是学生来到学校的首要任务,学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不断学习进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自觉地控制学习的时间和节奏,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身心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学校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学业上的成功。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出心理坚强、乐观向上的学生。

四、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到一个人对美的认知、欣赏、创造等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要多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劳动与社会实践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会经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转变。

首先,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通过玩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

此外,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提升。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他们开始学会面对各种情绪,包括兴奋、愤怒、悲伤等,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另外,小学阶段也是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对错和公平的概念,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他们开始学会区分好与坏,正义与不正义,并逐渐形成对于公平、友善和诚实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并对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责备感。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提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总之,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 2.培养方法 • (1)提高道德认知,加深道德情感 • (2)通过美育培养道德情感 • (3)培养移情能力,提高儿童调控情感的水平
三、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 1.发展特点 •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相适应,但不同步 • (2)道德行为由外部控制过渡到内部控制 •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性四个方面。整个小学阶段,道德意志的坚持性随着年级增高而增长,自 制性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自觉性是随年级增长而逐步提升的。小学阶段的 儿童道德意志的果断性都比较差,表现为优柔寡断、冲动或冒失。
• 2.培养方法 • (1)在实践道德行为中培养道德意志 • (2)在宣传榜样与舆论中培养道德意志 • (3)在自我管理中培养道德意志
• 2.培养方法 • (1)加强儿童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 (2)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确立牢固的道德信念 • (3)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评价活动,促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 1.发展特点 • (1)道德情感发展的阶段性 • (2)道德情感发展的不平衡性 • (3)从狭隘、模糊的态度逐渐发展到比较深刻、稳定的态度 • (4)从具体的道德情感过渡到抽象的道德情感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第二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 1.发展特点
• 儿童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以下四种特点:①从他律到自律②从注重行为 的效果到注重行为的动机③从片面到全面④从他人到自己;小学一二年级 的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差,仍然以具体形象的感性知识为主导,少数小学三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大部分小学五年 级的学生开始确立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但他们的道德信念的发展 在速度、起始时间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二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关系。
他律道德阶段(6-9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 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 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 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 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 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上)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 曼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 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 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 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 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 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 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 的。
道德认识
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情感
深化 交融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的。
◘ 他通过两个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 育的实验,得出社会学习理论。
◘ 同时他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 示范而进行的。
(一)观察学习
◘ 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 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后 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 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

1、了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①道德认知方面:个体从外部约束的他律阶段逐步走向内在约束和调节的自律阶段;②道德情感方面: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步深刻化、复杂化;③道德意志方面:逐渐表现出自觉性和自制性;④道德行为方面:亲社会行为呈上升趋势,而主动的攻击行为和报复行为则呈下降趋势。

儿童道德品质的各个成分之间也趋向一致: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也逐步协调,从低年级的言行一致逐渐发展到高年级的言行一致。

2、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什么?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道德教育、儿童研究、游戏研究。

3、道德教育推荐文本有哪些?推荐文本阅读:1.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伯黍心理学文选,李丹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李幼穗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美]谢弗著,陈会昌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12-174、品德的结构包括哪4部分?品德的结构包括这4部分; 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5、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A、刻板不变B、从刻板灵活多变向C、无规则意识D、灵活多变【正确答案】: B6、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A 、无集体观念B、满足个人欲望时才考虑集体需要C、集体观念有长足发展D、仅具有个人观念【正确答案】: C7、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正确答案】: B8、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吗?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

9、品德的心理成分有哪些?各自的内容是什么?品德的心理成分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4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4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3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 (3) 从“别人”到“自己”。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只会评价他 人,而不会评价自己,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仍较低。 (4) 从“片面”到“全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带有很大的片 面性,容易以偏概全,喜欢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
(三)社会
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在宏观上制约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 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且决定着社会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 上的反映,因此,品德在宏观上必然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与社会生产方式相比,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 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则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品德发展。
2.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培养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能否顺利引起道德行为,能否抵御外界诱惑,使正确的道 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意志。个人品德的好坏不是看他 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他做得怎样,即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标志。道德意志与道德行 为是紧密联系很难分开的,如有些学生做错事脸就红,但管不住自己,这就是道德意志 与道德行为的问题。 道德行为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 榜样示范 (3) 给予实践的机会
4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3) 可逆性阶段(8—10 岁)
(2) 权威阶段(6—7岁) (4) 公正阶段(1—12 岁)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 道德两难故事法 所谓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 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zhangshen转贴:(写于10/16/0011:54:50pm)婴幼儿期是个性的奠基时期,从这时起培养孩子快乐、爱心、正直、勇气、信仰这五种品德,将有益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欢乐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

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当放开手脚,使孩子自己找寻快感,搞他自己想要搞的事情,尽情享用人生的一切,并使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赢得欢乐,培育孩子悲观向上的精神。

爱心爱心就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

培育孩子具备爱心,就是培育其它较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正直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

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取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

1岁多的孩子就是必须依靠最初的恶搞去课堂教学正直的品德。

勇气一个人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忧伤与失利,须要勇气。

人的一生中可以存有无数次失利和挫折,存有勇气战胜失利和挫折的人,才可能将获得成功。

家长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信仰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

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第七节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发展(一)什么是品德即道德品质。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的特点: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

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个体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社会品德。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品德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相同。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品德与社会性的区别和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性表现的是个体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内涵包括品德;品德的形成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影响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的统一1、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件学前儿童不同阶段品德、社会性发展比较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主要任务和特点0-3岁适应和萌芽阶段1岁以内没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1-3岁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极不稳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

主要任务:适应社会现实。

3-6、7岁情境品德发展阶段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的刺激情境制约,道德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情境的暗示性。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

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

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

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

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

由此看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

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

说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通过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儿童道德发展特点相匹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