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兴起2010高三用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什么?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1)教育体制: 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太学生由五 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学优为官。 B、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 育系统。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2、经过: 3、评价:
1、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 一定的作用。 2、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限制了思想 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一场文化浩劫, 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3、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成为两千年来 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2、科举制:
小知识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 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 能”。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 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 推行。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汉代教育: 2、科举制:
(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论语》 仁、礼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价值观 与统治者关系 地位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学案
第2课儒学的兴起(1课时)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焚书坑儒”2.“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而死气沉沉,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独尊地位。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各派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但汉王朝也加强了对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太学建立的影响: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4.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技制的文化影响:问题研讨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跨越障碍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
治需要;
点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 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 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 展的过程。
典例展示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 赋。 (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1、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儒学的兴起1
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课时] 一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课堂设计]导入新课: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件〕1、秦代“焚书坑儒〞〔1〕时代背景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
③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思考] 秦代“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①焚书:接受丞相李斯建议,焚毁除《秦记》及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
②坑儒: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反对自己,逮捕、坑杀了460余人。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
六、教学设计——博士官的职掌
核心材料: 战国时博士官的原始职掌是议政; 秦朝时博士官的职掌有议政、制礼、藏书; 汉武帝时在原有的职掌上又增设了教授、度策、 出使三项职掌。
(一)秦朝的儒学的地位
设计:秦朝的博士官仍以儒家为主与其博士官的哪一 项职掌有关? 意图:了解儒学思想的精髓及价值所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汉儒学地位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教学难术”点。:
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2、本课教学:
儒学的变化
问
为
题
到
生
师
具
、
理
体
史
性
料
博士官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教学流程
博
从博士官的结构的变化看
士
从博士官的数量的变化看
设计: 1、为什么汉武帝时博士官有增设教授和度策的职责? 2、当时博士官教授和度策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3、其教授和度策的目的是什么? 意图:了解汉武帝创建太学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设计——结尾
对儒学 实质 目的 的影响 秦 “焚烧坑 儒” 汉 “罢黜百 家、独尊 设计:用表儒格术比较”秦汉不同政策之间的关系与实质?
设计:司马光与柏杨眼中的武帝“罢黜百家” 有何相同之处? 意图: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消极影 响
六、教学设计——博士官的职掌
(二)汉朝的儒学的地位
材料3:董仲舒:“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 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 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3《儒学的兴起》word能力提高
儒学的兴起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2.秦朝丞相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与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二者的共同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 B.推崇依法治国C.禁止思想自由 D.提倡厚古薄今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 儒家学说与权术4.儒家思想在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是A.它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B. 它得到人民拥护C. 它吸收了其他多家思想D. 它适应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 用政治上的统一来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 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 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D. 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6.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7.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B. 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C.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D. 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 全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B. 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C. 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D.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2儒学的兴起
必修三专题一:2、儒学的兴起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兴市期中1题)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4题)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3.(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20题)《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4.(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3题)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5.(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3题)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武帝建立内朝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6.(2012年1月潮州市期末13题)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1.2儒学的兴起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1.2儒学的兴起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2009年海南高考3题)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5.(2009年海南高考4题)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6.(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2题)《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2 儒学的兴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教案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儒学的盛行教课设计人民版必修3【本课学习目标】1.经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盛行的有关内容,剖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资料及自己原有的有关知识,从不一样的角度发现问题,踊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研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虑与同别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相联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合的指导与实时而正确的评论。
3.经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行程的认识,弘扬和培养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经过对历史现象的适合评论,培养健康的审美情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打破】1.本课要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盛行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联合初期儒学的基本特色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情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初期儒学加以比较,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停吸纳各派看法的过程,以此来掌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盛行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论。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有关资料,在独立思虑的基础上,多与同学沟通,讨教教师以增补自己的论据和拓展察看视线,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剖析更靠近真切与客观。
【要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1.春秋,创办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3.秦代时候,遇到打击4.西汉初年,渐渐复苏 5 .汉武帝期间,正统思想【教课过程】一、儒学盛行的背景(春秋战国——秦代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期间,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办和发展,初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代,“焚书坑儒”,使儒学遇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虑:战国和秦代文化气氛有何不一样?原由安在?战国:百花怒放:各国纷争,还没有形成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气氛较宽松秦代:国家达成一致,成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牢固一致,一定增强思想控制(1)原由:① 秦代一致后,并成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责备时政,不利于秦代的统治。
【高中历史】儒学的兴起PPT课件3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 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 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a、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 应”. b、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
你能把四个标题联系在一起吗?
“焚书坑儒”
太学和郡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察举制和科举 制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儒学的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 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给切尼的礼 物是孔子的著作,校方赠送这样的礼物 说明了什么?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正统思想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 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陕西渭南传说中的秦朝“坑儒谷”遗 址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 力的附庸 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 作用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 低潮 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兴起
汉武帝
董仲舒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儒学的兴起
• 一、“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件) 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件) • 二、罢黜百家(标志) 罢黜百家(标志) • 三、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2.汉武帝建立郡国学校 . 3.汉武帝办学的作用: .汉武帝办学的作用:
汉代教育状况 汉代教育状况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化专制。 文化专制。
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 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 的批判。 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 焚书坑儒 之祸” 之祸”,它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 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 成了恶劣的影响。 上是中肯的。 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罢黜百家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秦始皇像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 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 制。
课堂探究2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 时受到严厉打击? 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课堂探究3 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 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儒学独尊” 2、“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仁 政思想 作用 思想统一、 思想统一、国家安 宁,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加强君权,服从 统治; 统治; 减轻负担,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改善生活
3、作用: 作用: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1)对教育: 对教育: 积极向学的风气,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扩大统治基础; 扩大统治基础;
图说历史
孔子
孟子
荀子
说说他们的对儒学的贡献. 说说他们的对儒学的贡献.
课堂探究 和战国时期相比,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 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度, 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 的学术氛围。 的学术氛围。
4)对政坛: 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 议政活动, 势力有所收敛; 势力有所收敛;
[问题探究之四] 问题探究之四]
• 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 的正统地位? 的正统地位?
①罢黜百家 ②表彰六经 ③创建太学 建立郡国学校。 ④建立郡国学校。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民族关 系方面 思想 方面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 中朝、颁布推恩令、 中朝、颁布推恩令、 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盐铁官营; 五铢钱” 抗击匈奴、建立郡县、开通丝路 抗击匈奴、建立郡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尊儒倡儒为政策制定和推行提供理论准备和 ----尊儒倡儒为政策制定和推行提供理论准备和 人才准备
大一统意识 价 值 民本意识、 民本意识、 和谐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 .
(1)性质: 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 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意义: (2)意义: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 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出为人处事标准, 提出为人处事标准, 统一 三纲五常” 4、“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特点: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阴阳等思想。 特点: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阴阳等思想。
评价: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评价: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 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理解历史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
[问题探究之三] 问题探究之三]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 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 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道理. 有道理 都是加强思想控制. 都是加强思想控制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不在六艺之科、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积极 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有为” 那么,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需要 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发挥“仁政”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 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 大一统” 解决了汉武帝国家“ 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 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董仲舒( 179 前104) 董仲舒(前179—前104)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 今师异道,人异论, 今师异道 家殊方,指意不同, 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勿使并进。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然后统纪可一,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论语》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 阴阳、法家 维护统治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问题探究之二] 问题探究之二] •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的 献策
①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正适合这 一需要。 一需要。 儒家的“仁政”具有欺骗性, ②儒家的“仁政”具有欺骗性,“礼” 有利于建立封建统治秩序。 有利于建立封建统治秩序。
(3)评价 )
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但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但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焚书坑儒”的实质怎样? 焚书坑儒”的实质怎样?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件) 一、“焚书坑儒”批判(兴起的条件) 1.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2.过程 过程 3.评价 评价
1、秦代“焚书坑儒” 、秦代“焚书坑儒”
(1)时代背景 )
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 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 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 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③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