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 物理属性 运动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运动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2. 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3. 运动的图像表示:x-t图像、v-t图像4. 实际问题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运动的图像表示。
2.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运动图像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概念:解释什么是运动,运动的分类。
3. 介绍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学习运动的图像表示:x-t图像、v-t图像,学会解读运动图像。
5.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运动描述方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2. 评估学生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掌握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 观察学生在运动图像表示上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包括能否正确绘制和解读x-t 图像和v-t图像。
4. 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学生能否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2. 学生是否掌握了描述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及其关系?3.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运动图像来表示和分析物体的运动?4.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5.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传感器收集物体运动的数据,并绘制运动图像。
测量及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测量的初步知识【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主单位:米(m),其它单位km、dm、cm、mm、μm、nm2.长度的测量工具:①基本工具:刻度尺;②精密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正确使用:①会选: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②会放:尺要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③会读: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④会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主单位:立方米(m3)其它单位:dm3、cm3、mm3、L、mL。
2.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3.量筒的正确使用: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视线要与液面齐平三、测量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2.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
错误可以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采用精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基础知识填空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的国际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m= mm= μm= nm。
使用刻度尺的规则:(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和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值,最末一位是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
引起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定义。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通过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讨论它们的物理属性。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体验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变化。
1.5 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物质的密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2.2 教学内容: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密度。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密度的变化规律。
2.5 作业: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章:物质的比热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3.2 教学内容: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测量物质比热容的实验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影响因素。
3.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比热容的变化规律。
3.5 作业:让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章:物质的硬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硬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硬度。
4.2 教学内容:硬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不同物质的硬度比较。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测量物质的硬度。
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硬度的变化因素。
4.4 教学活动: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测量不同物质的硬度。
初中物理运动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2. 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刻度尺。
2. 秒表。
3. 测量场地。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运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测量问题。
提问:“你们认为在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放置、读数等。
2. 教师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开始、停止和重置计时。
3. 教师讲解如何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
4. 教师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包括测量距离、时间等。
3. 组员按照方案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4. 组长整理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四、成果展示(10分钟)1. 各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和平均速度计算。
2. 教师点评各组成果,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
3. 学生能计算平均速度。
4.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思维: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案例分享
拓展思维: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案例分享。
一、主题本教案的主题为“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质量、密度、形状等。
2.掌握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3.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物质的性质,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方法来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主要包括:1.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合作学习: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中完成任务。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实验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如下:1.小组合作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组任务:a、观察常见物体的质量、密度、形状等物理性质。
b、查阅资料了解测量物理性质的方法和测量器具。
c、进行实验模拟,学习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等物理性质。
2.课件展示与讲解。
通过课件讲解,介绍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测量、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等知识点。
3.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完成测量物质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实验操作。
4.课堂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学习的经验,反思实验中的困难等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教案主要评价标准包括:1.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看是否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以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看是否能独立完成实验,是否能准确测量物质的密度等物理性质。
3.通过作品评价,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型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相关知识,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物质的各项性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及实践能力。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常见的物理属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及其分类2. 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3. 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属性。
2. 利用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物理属性的实际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特性。
2. 新课:介绍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讲解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属性应用实例,如为什么石头比水重、为什么夏天大地发热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操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理属性的概念,掌握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能运用物理属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深入研究。
2. 其他物理属性的学习,如导电性、磁性等。
3. 物理属性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材料研发、能源利用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具(如各种物质样品、测量工具等)。
2. 网络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
3. 生活实例,如日常用品、建筑物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案设计
教案: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物理属性的认识和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物质物理属性之间的联系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密度计、硬度计、导电性测试仪、不同物质样品。
2.教学课件:物质物理属性的相关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如物质的分类、组成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质的物理属性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质物理属性的定义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密度、硬度、导电性等物质物理属性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应用。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质物理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硬度、导电性。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物质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其他物质物理属性。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质物理属性。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六、教学延伸1.开展物质物理属性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世界。
2.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关注物质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物质物理属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密度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密度是什么吗?”学生:“密度是不是物体有多重的意思?”教师:“接近了,但更准确的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案
物体的物理属性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物体的物理属性教案目标:1. 理解物体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重量等特征。
2. 掌握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 物体的物理属性的定义和分类。
2.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属性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1. 物体样本集:包括不同形状、颜色、质地、大小和重量的物体。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他们所了解的物体的物理属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知识讲解:1. 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物体的物理属性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重量等。
示范与实践:1. 教师选取一个物体样本,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该物体的物理属性。
2.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示范,观察和描述其他物体样本的物理属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词语,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重量等,帮助学生进行描述。
巩固与拓展: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样本,观察和描述该物体的物理属性,并向其他组展示和描述。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组展示的物体的物理属性,梳理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体的物理属性的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形成良好的观察和描述习惯。
2.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物体的物理属性对其功能和用途的影响。
教学资源:1. 物体样本集。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帮助学生理解了物理属性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第六章第五节物体的物理属性教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物体的物理属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并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这些物理概念。
2. 能够区分生活中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并解释相关现象。
3.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物理属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物理属性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相关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木块、铁块、石头等)、实验记录表格。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假黄金、比较不同材质的椅子坐起来感觉的差异等,引发学生对物理属性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等物理属性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测量不同材质的物品的质量、体积、温度等,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4.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材质的物理属性差异,讨论如何将这些物理属性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六章物体的物理属性第五节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4. 硬度:物体抵抗外力压缩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探究部分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分析等。
2. 思考题: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等物理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知道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
2. 测量和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方法。
3. 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的指导。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
2. 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的指导。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和区分。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Lesson 1: 物质的物理属性概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知道物质的不同物理属性。
1.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
2. 测量和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和区分。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Lesson 2: 测量物质的质量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并能够进行质量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测量物质质量的方法。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重点:测量物质质量的方法和质量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和质量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质量的测量过程。
Lesson 3: 测量物质的体积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并能够进行体积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测量物质体积的方法。
2. 体积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重点:测量物质体积的方法和体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量筒的使用和体积的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体积的测量过程。
初中物理测量与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与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测量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方法。
2. 掌握使用刻度尺、秒表和速度公式进行测量和计算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
2. 测量时间:秒表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
3. 测量速度:速度公式,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测量与运动。
2. 提问:什么是测量?为什么要进行测量?二、测量长度(15分钟)1. 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放置、读数和记录数据。
2.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讨论数据的可靠性。
三、测量时间(15分钟)1. 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如何启动、停止和读数。
2.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讨论数据的可靠性。
四、测量速度(15分钟)1. 讲解速度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2.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速度,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讨论数据的可靠性。
五、总结与结论(10分钟)1. 学生总结测量长度、时间和速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析测量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够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讨论数据的可靠性。
3.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资源:1. 刻度尺、秒表、测量仪器。
2.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
初中物理教案之物质的物理属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
2. 使学生掌握测量和计算物质物理属性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2. 测量和计算物质物理属性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物理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属性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属性。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属性的概念和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物质的物理属性概述:介绍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概念。
2. 测量和计算密度:讲解密度的测量方法,如排水法、比重瓶法等,以及密度计算公式。
3. 测量和计算比热容:介绍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如热量法、温度变化法等,以及比热容计算公式。
4. 测量和计算硬度:讲解硬度的测量方法,如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等,以及硬度计算公式。
5. 测量和计算透明度:介绍透明度的测量方法,如透光率法、透过率法等,以及透明度计算公式。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物理属性是什么。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透明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物理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属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制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质物理属性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质的物理属性图表。
中学物理教案综合体育: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掌握运动规律
中学物理教案综合体育: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掌握运动规律掌握运动规律中学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时期,其中物理和体育是课程表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两个学科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它们实际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研究运动的规律。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学物理课程和体育课程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来掌握运动规律。
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是中学物理课程和体育课程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的规律,同时也可以深入学习物理知识,以实践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
在运动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等。
这些物理量不仅适用于物理领域,也是体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测量这些物理量的方法包括采用计时器、尺子、速度计、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也可以通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得出。
通过实验测量这些物理量,学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运动中的物理规律,也可以对运动成绩进行评估。
掌握运动规律了解运动规律是中学物理课程和体育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动力学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律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授物理中斜抛运动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铅球、标枪等项目的训练。
在同步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场景。
在中学体育中,我们学习了各种运动项目的技巧与技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跳高练习中,我们需要通过运用物理中重心、转移动量等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跳跃高度。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运动规律,提高我们的运动水平。
结语中学物理和体育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运动规律。
通过测量运动的物理量,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运动中的物理规律,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项目的规律。
希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学教育的优势。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第一章:测量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1.2 教学内容测量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介绍1.3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测量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2. 讲解:讲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演示:展示常见的测量方法和工具4.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1.4 作业学生完成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二章:长度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长度测量工具2.2 教学内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米尺等)长度的测量方法和技巧2.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长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2. 讲解:讲解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2.4 作业学生完成长度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三章:面积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面积测量工具3.2 教学内容面积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常见的面积测量工具(面积尺、量角器等)面积的测量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面积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2. 讲解:讲解常见面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面积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面积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3.4 作业学生完成面积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四章:体积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体积测量工具4.2 教学内容体积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常见的体积测量工具(量筒、量杯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体积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2. 讲解:讲解常见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体积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体积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4.4 作业学生完成体积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五章:质量测量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质量测量工具5.2 教学内容质量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天平、秤等)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技巧5.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质量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2. 讲解:讲解常见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质量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质量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5.4 作业学生完成质量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六章:速度和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速度和时间测量工具6.2 教学内容速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常见的速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秒表、计时器、速度计等)速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和技巧6.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速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常见速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速度和时间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速度和时间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6.4 作业学生完成速度和时间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七章:温度测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温度测量工具7.2 教学内容温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常见的温度测量工具(温度计、寒暑表等)温度的测量方法和技巧7.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温度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2. 讲解:讲解常见温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温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温度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7.4 作业学生完成温度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八章:电学测量8.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学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电学测量工具8.2 教学内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电学测量工具(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等)电学测量方法和技巧8.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常见电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电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电学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8.4 作业学生完成电学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九章:光学测量9.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光学测量方法让学生熟练使用光学测量工具9.2 教学内容光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的光学测量工具(显微镜、望远镜、量角器等)光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光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讲解常见光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演示:演示光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光学测量操作,巩固测量方法9.4 作业学生完成光学测量练习题学生准备下一章节的预习内容第十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来源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0.2 教学内容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来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平均值、标准差等)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测量误差的概念和来源2. 讲解:讲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 演示:演示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让学生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操作,巩固相关方法10.4 作业学生完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练习题重点解析本教案以“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为主题,共十个章节,涵盖了测量概述、长度测量、面积测量、体积测量、质量测量、速度和时间测量、温度测量、电学测量、光学测量以及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物理幼儿园物体和力教案:感知物体的属性和运动状态
物理幼儿园物体和力教案:感知物体的属性和运动状态一、引言在幼儿园物理教学中,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属性和运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感知物体的属性,幼儿可以增强对物体的认知和理解,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而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则有助于幼儿形成对运动规律的初步认识。
本篇教案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并结合适合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感知物体的属性2.1 感知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让幼儿感知物体形状的差异。
教学活动: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模型,如球、长方体、圆柱体等。
将这些物体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并用手触摸。
2.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如圆形的物体没有尖角、长方体有四个直角等。
3. 分组讨论,让幼儿自己找到周围环境中具有同样形状的物体,并进行比较。
2.2 感知物体的颜色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颜色,让幼儿感知物体颜色的多样性。
教学活动:1.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物体,如红色的苹果、蓝色的小球等。
将这些物体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并用手触摸。
2.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物体的颜色特征,如明亮的黄色、深沉的黑色等。
3. 分组讨论,让幼儿自己找到周围环境中具有同样颜色的物体,并进行比较。
2.3 感知物体的质量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让幼儿感知物体质量的轻重。
教学活动:1. 准备一些质量不同的物体,如轻盒子、重石块等。
将这些物体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用手触摸并试图抬起。
2.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物体的质量特征,如沉甸甸的、轻飘飘的等。
3. 分组讨论,让幼儿自己找到周围环境中具有同样质量的物体,并进行比较。
三、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3.1 感知物体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1. 准备一些物体,如小球、积木等。
将这些物体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并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与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与测量》实验教学设计一、引言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对运动的描述与测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测量能力。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节初中物理实验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描述与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学会运用直尺、计时器等工具进行物体的位置测量;3. 学会使用图表表示运动的变化规律;4. 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成组分配的学生(每组4人);2. 直尺、计时器、小球等实验器材;3. 纸、铅笔、尺等书写与绘图工具。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确保实验台面干净;b. 将小球置于直尺起点,准备开始实验。
2. 实验1:描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法a. 组员A担任计时员,B担任观察员,C担任记录员,D担任实验者;b. 实验者D用力推动小球使其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员C记录小球所经过的每个刻度值与经过的时间;c. 计时员A用计时器计时,记录员C根据计时员的记录,填写表格并绘制物体位置-时间图。
3. 实验2:描述物体在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a. 组员B担任计时员,C担任观察员,D担任记录员,A担任实验者;b. 实验者A将小球竖直上抛,记录员D记录小球所经过的每个刻度值与经过的时间,记录高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时间;c. 计时员B用计时器计时,记录员D根据计时员的记录,填写表格并绘制物体位置-时间图。
4. 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a.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并绘制运动图表,将数据与图表粘贴到实验报告上;b. 分析不同运动方式下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并进行讨论;c. 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描述方法,如直线运动用位置-时间图描述,抛体运动用位置-时间图和高度-时间图描述。
五、实验总结与拓展1. 实验总结:a.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b.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测量技术。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第一章:测量概述1.1 引言介绍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解释测量的定义和目的1.2 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准确度和精度的概念解释测量范围和限制1.3 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如尺子、天平、温度计等1.4 测量误差和误差分析解释测量误差的原因和类型介绍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第二章:长度测量2.1 引言介绍长度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2.2 尺子和卷尺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练习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物体长度2.3 米尺和千米尺的使用讲解如何使用米尺和千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练习使用米尺和千米尺测量物体长度2.4 测量练习进行长度测量练习,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第三章:质量测量3.1 引言介绍质量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3.2 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和电子秤进行质量测量练习使用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质量3.3 称重练习进行质量测量练习,如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3.4 密度概念的引入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第四章:时间测量4.1 引言介绍时间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4.2 停表和秒表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练习使用停表和秒表测量时间4.3 时间测量练习进行时间测量练习,如测量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4.4 速度概念的引入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第五章:温度测量5.1 引言介绍温度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5.2 温度计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5.3 温度测量练习进行温度测量练习,如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5.4 温度转换和摄氏度的概念讲解温度转换的方法和摄氏度的定义第六章:液体体积测量6.1 引言介绍液体体积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6.2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进行液体体积测量练习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体积6.3 流量计和流速计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流量计和流速计测量液体流量和流速练习使用流量计和流速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第六章:电学测量6.1 引言介绍电学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6.2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电学测量练习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压和电流6.3 欧姆表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练习使用欧姆表测量不同电阻的电阻值第七章:力学测量7.1 引言介绍力学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7.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7.3 测力练习进行力学测量练习,如测量物体的重力和摩擦力7.4 牛顿第二定律的引入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第八章:光学测量8.1 引言介绍光学测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8.2 光度计和分光计的使用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光度计和分光计进行光学测量练习使用光度计和分光计测量光的强度和波长8.3 光学测量练习进行光学测量练习,如测量光的折射率和光的传播速度8.4 光谱分析的引入介绍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应用第九章:数据处理和图示9.1 引言介绍数据处理和图示在物理学测量中的应用9.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解如何收集和整理测量数据练习使用表格和图表展示测量数据9.3 误差分析和数据修正讲解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修正练习使用误差分析和数据修正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9.4 线性回归和拟合的引入介绍线性回归和拟合的概念和应用第十章:实验设计与测量10.1 引言介绍实验设计与测量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讲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练习使用实验设计方法制定测量计划10.3 实验测量和结果分析进行实验测量并分析实验结果练习使用实验数据验证物理理论和规律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测量误差和误差分析补充和说明:测量误差可能来源于测量工具的精度、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
关于测量的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概述:介绍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长度测量:学习尺子、卷尺等工具的使用,练习长度的测量方法。
3. 面积测量:学习面积的定义,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平方米、平方分米等。
4. 体积测量:学习体积的定义,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升、毫升等。
5. 质量测量:学习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克、千克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际测量操作,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量筒、天平等。
2. 准备实际测量场景,如教室、操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3. 课堂讲解:讲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4. 演示环节: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跟随操作。
5.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测量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
3. 评价学生运用测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测量技术及其在建筑、地理学等方面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关注测量技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GPS、激光测距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意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实际测量操作时,避免使用工具不当造成伤害。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和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和运动一、引言物理是一门探究自然世界规律的学科,测量和运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量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学生可以了解到运动的本质、测量的重要性以及测量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测量和运动展开,为教师提供一份针对此主题的教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熟悉测量工具: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尺子、量筒、天平等。
2. 掌握测量的基本步骤:学生能够按照测量的步骤正确地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
3.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包括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4. 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与观察,学生能够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如直线运动、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等,以及运动图像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板书)(1)尺子: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2)量筒:详细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包括倾斜读数、对准水平线等。
(3)天平:演示如何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测量的基本步骤(口头解释)(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准确对齐测量工具。
(3)仔细读取测量数值,并注意有效数字的正确表示。
(4)记录测量数据。
(5)整理、处理测量数据,计算测量结果。
3. 运动的基本概念(板书)(1)运动:什么是运动,包括位置的变化、时间的变化、需要参照物等。
(2)速度:定义速度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3)位移:定义位移为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4)加速度:定义加速度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4. 物体的运动规律的研究(实验操作与讨论)(1)直线运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讨论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匀速运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匀速运动的特点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3)匀变速运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匀变速运动的运动规律,如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等。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一、引言本节课主要介绍初中物理中与运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理论探讨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的本质,提高他们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习目标1.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变化、时间间隔等;2.理解位移与路径之间的关系;3.学会使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4.能够进行简单的量的测量,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3.1 运动与参照系(10分钟)•定义: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系。
•实例演示:用小车在静止参照系和非静止参照系下分别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不同选择的参照系对于运动观察有何影响。
3.2 位移(20分钟)•定义:位移是指物体由起始位置到终点位置的变化。
•讲解位移的计算方法,包括位移的公式和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用测量尺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并进行计算验证。
3.3 路径(15分钟)•定义:路径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
•引导学生思考:路径与位移之间有何关系,用实例进行说明。
3.4 时间间隔与速度(20分钟)•定义:时间间隔是指物体在从起始位置到终点位置所经历的时间。
•引入速度:定义速度为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平均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实践操作:利用秒表和测量尺进行简单速度的测量,并进行计算验证。
3.5 加速度(20分钟)•定义: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实验演示:用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物体在匀变速运动中加速度变化规律。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题目:参照系对于观察运动的影响。
2.计算题目:根据给定的位移和时间间隔,计算平均速度。
3.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教学延伸1.运动图像的绘制:通过将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置用点连接起来,绘制运动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T同步【知识点】一、测量1.使用刻度尺的规则:a.使用前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测量值是由__数字_____、_____单位____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__分度_值,最后一位是____估计__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2.误差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3、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1.天平的正确使用:①把天平放在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③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④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例1.小明利用天平测一块小石块的质量.(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平衡.(2)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的是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3)图中小石块的实际质量是22.8 g.2.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公式是m/v ;密度主单位是kg/m3 ,1克/厘米3= 1000 千克/米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ρ=1000 千克/米3,其物理意义是__每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000千克______.3.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决定于物质本身,与质量、体积无关。
例2.物体a的体积是物体b的体积的1/2,将物体a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物体b放在天平的右盘,天平恰好平衡,则物体a的密度ρa与物体b的密度ρb的比值:( a )A.2:1B.1:2C.4:1D.1:4例3小华要测量水的密度,实验的步骤如下:(1)用___天平______测出小烧杯的质量m1。
(2)用__量筒_______测出适量水的体积V1。
(3)把水倒入小烧杯中,测得它们的总质量是m2.(4)计算水的密度:ρ=__(m2-m1)/v1___________(5)按这样的步骤测得水的密度会比水实际的密度大些还是小些?分析原因。
小些例4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将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盐水三种液体倒入容器中。
根据下表中提供的有关数据,试判断A、B、C三个容器中分别装的是( d )A.硫酸、盐水、酒精B.盐水、酒精、硫酸C.酒精、硫酸、盐水D.硫酸、酒精、盐水例4三、机械运动1、速度:物体在__单位时间______内通过的路程。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否则没有物理意义例5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与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兔子醒来后继续向终点跑去,发现乌龟比它先到了终点.乌龟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约为2×10-2m/s,兔子正常跑动的速度可达20 m/s以上.假设整个比赛路程为2000 m,比赛过程中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7-2所示,则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___大于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兔子的平均速度,乌龟比赛用时约为__1×105______s.3、运动和静止是_ 相对__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参照物_____.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结论可能不同.例6[2011·无锡]如图7-3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c)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T提高一、选择1.下列关于质量说法正确的是(B )A.水结成冰,质量变小了B.把铁块加热后,再锻压成铁器,质量不变C.1kg的泡沫塑料和1kg的铜块的质量一定不相等D.放学后,将物理书从学校背回家,物理书的质量要变小2.质量为1.5×106 mg的物体可能是( A )。
A. 一只鸡B.一个鸡蛋 C. 一粒沙子 D. 一头牛3.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B、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C、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D、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应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4.关于物质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密度大的物体,它的质量一定大B.密度小的物体,它的体积一定小C.密度小的物体,它的质量一定小D.质量相等的物体,它的密度不一定相等 5.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A.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B.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C. 若V 甲 = V 乙 则m 甲<m 乙。
D. 若m 甲 = m 乙,则V 甲>V 乙。
6.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烧杯中,液面如图5所示,三种液体的关系是 ( B )7.A 、B 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为1∶2,密度之比为5∶4,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B )A.5∶2B.2∶5C.1∶2D.2∶18.一个质量为0.25 kg 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kg ,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kg ,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C )A .1.0×103kg/m 3 B .1.16×103kg/m 3 C .1.2×103kg/m 3 D .1.75×103kg/m 39.由2kg 密度为ρ1的金属甲和4kg 密度为ρ2的金属乙做成质量为6kg 的合金球,则合金球的密度为( B )A.3221ρρ+ B.122123ρρρρ+ C. 2121223ρρρρ+ D. 32221ρρ+10.小东用一个最多能装4㎏水的塑料桶装满植物油,则桶内植物油的质量( D ) A .一定等于4㎏ B .可能等于4㎏ C .大于4㎏ D .小于4㎏11.(2011年中考·福建龙岩卷)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则选项中能相应表示出该物体运动的s ﹣t 图象的是( )A BC D3.C 解析:从v ﹣t 图象上可以看出,物体在做匀速运动,该物体运动的s ﹣t 图象应该是s 与t 成正比关系。
A 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静止,不合题意;B 表示物体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后静止,不合题意;C 中质量m /g体积V /cm 310 20 30 40 5010 2030 40 50甲乙第5题s与t成正比关系,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符合题意;D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越来越少,直至减小为0,不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的s﹣t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和时间成正比。
12右图展示的是翟志刚在太空中走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站在舱口处手举五星红旗的情景.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球B.太阳C.月亮D.“神舟”飞船答案:D13如图10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力G=120N,不计摩擦和绳重。
若将物体匀速提高l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拉力做的有用功为8OJ B.动滑轮的重力为20NC.拉力做的总功为120J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答案:D14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个小铁钉受到的重力约为5 NB.成年人正常步行5 min通过的路程约为400 mC.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5 ℃D.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200 kg答案:B15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经过地面引导、自动追踪、最终逼近、对接合拢四个步骤,成功连成一个整体,如图6所示。
此时以神州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的实现是利用传递信息。
答案:静止、电磁波16 图14中物体A的长度为 mm图6图14答案:1.40cm17甲、乙两辆汽车都沿公路匀速直线向东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是m/s;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
答案:20;西。
18 2012年5月22日,美国“猎鹰9 号”火箭把“龙”号飞船送人太空,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龙”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相伴而飞.空间站丙宇航员透过舷窗看到“龙”号飞船如图所示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宇航员选取的参照物是()A.舷窗B.地球C.太阳D.“龙”号飞船答案:A19.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一位普通中学生的鞋子的长度约为5cmB.普通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0.8mC.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0.5kgD.一本初中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18g答案:B20.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A.上升的电梯B.地面C.商场内的收银员D.货架上的商品答案:A21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A.战斗机B.加油机中的飞行员()C.战斗机里的飞行员D.地面上的房屋答案:D22下列数据中与实际相符的是A.中学生脚的长度为50cm B.中学生的体重为50NC.中学生的密度约为1.0×103kg/m3D.中学生站立时对地的压强是150Pa答案:C23 在行驶的列车上,推小货车行走的售货员,相对以下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窗外的树B.车架上的行李C.它的小货车D.坐着的乘客答案:C二填空题1.一钢瓶氧气,它的密度是6 kg/m3,给病人供氧用去了1/3,则瓶内氧气的密度是 4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