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经典一彭伯通《古城重庆》出版三十周年纪念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古城重庆》,是由重庆出了名的“地名通”、“活字典”彭伯通老先生整理出版的书籍,其中1981年的版本现已绝版。

本刊在这期栏目中继续刊载从《古城重庆》里选录的三篇文章。

从古城变为现代城市
重庆这个城市兴起很早,经历的时间很长,无时不在变化,但始终是一个封建的古老城市。

光绪中叶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发生根本变化的开始。

直到二十年代中期,重庆筹备设市,面貌才开始有显著的变化;经过八年抗战,现代城市的规模才基本具备,经过约二十年的发展过程,重庆由一个古老城市变为现代城市。

重庆城市发生根本变化,是从光绪十七(一八九一)年按《中英烟台条约》的规定正式开埠以及四年后又订立《中日马关条约》开始的。

比起《中英江宁条约》所规定的五口通商,迟了半个世纪。

以后重庆的殖民地化也是较为缓慢的,但根本变化毕竟已经开始。

各国纷纷来重庆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也纷纷设立,西式洋楼出现,高等华人效尤等不一而足,新的变化在开始,这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是深刻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虽然封建根子依然存在,民族革命毕竟前进了一步。

蜀军政府成立后,川东道署、重庆府署都被废了。

不久府署辟为商业场,一九二六年道署辟为第一模范市场,一九二九年学政试院辟为第三模范市场。

使重庆城市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是设市。

重庆的设市,是清末开埠和辛亥革命两次变化继续不断发展的结果。

拆除城垣,开埠新市区,打破了城池的界限;修建马路,开始改变几千年封建城市的面貌。

接着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迁来,城市建设按照特别市和临时首都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规模更加扩大。

新市区的开埠,突破了几千年的旧城区的界限,为市区扩大的开始。

新市区的范围,自南纪门沿长江到燕喜洞、菜园坝、兜子背;自通远门到两路口、上清寺;自临江门沿嘉陵江到大溪沟、牛角沱。

面积约八平方公里,为旧城区的一倍。

重庆一向是四川物产聚集地,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光绪三十年成立重庆商会,辛亥后又开埠商业场,设市条件逐渐成熟。

一九二一年刘湘驻防重庆,以四川总司令兼省长名义设重庆商埠督办,由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兼任。

此为重庆酝酿设市之始。

次(一九九二)年二月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驻重庆,改商埠督办暑为市政公所,自兼督办。

一九二六年刘湘以四川善后督办名义改市政公所为商埠督办公署,以川军三十三师师长潘文华兼任。

一九二七年又改为市政厅,仍以潘文华为市长。

重庆新市区就是在这里开辟的,设市的筹备工作更向前发展了一步。

新市区是比拟上海、天津等特别市规格开辟的。

但国民党政府颁布组织法,市分特别、普通两种,重庆人口不多与特别市条例不合。

重庆派员到南京请愿,答等四川省政府成立再核办。

重庆市于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五日公布成立,改称市政府,设官分职都按特别市规格,仅不称特别市而已。

由于重庆市按的是特别市规格,一九二八年市区又扩大:长江沿岸扩大到黄沙溪、鹤皋岩一带;嘉陵江沿岸,扩大到李子坝、化龙桥一带;又两路口扩大到佛图关。

正式设市后,一九三三年划定市区界限,将巴县城郊、南岸弹子石、龙门浩、海棠溪等渡口,以及江北城、刘家台、香国寺等地都划归重庆市,水陆面积为九十三点五平方公里。

经过这次扩展,越出了半岛的范围,向长江东南岸和嘉陵江北岸扩展,形成旧城、江北、南岸鼎足形势,奠定了市的初步规模。

新市区的开埠和马路的修建使重庆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马路修到之处,各项设施和建筑伴随而来,新市区一经开辟不断繁盛起来。

兴建重庆的马路,在筹备设市时就有一个规划。

这个规划的主要部分是南区干路、中区干路和北区干路。

到了抗日战争前夕,这个规划
没有全部完成,但南区、中区两条干路完成了。

南区干路是从小什子经龙王庙、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下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杂粮市、武备后街、白果巷、售珠市街、劝工局街、七星岗以及新辟的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到曾家岩。

这些马路,是在地方军阀统治时期修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都有限,分段动工修建,看来是非常吃力的。

当时为了便于施工,还取了一些技术名称,标明走向和方位,如南城经路、中城经路、南城纬路、北城辅助经路等。

有的分段,有的分为几路,长短不一,短的甚至只有几十公尺。

经路大体向西,南区、中区、北区干路都是经路;纬路是联系经路的,大体南北向。

辅助路就比较窄一些。

兴建马路,是重庆这个古老城市空前未有的创举,布局是适合这个山城的特点。

规划虽然没有完成,规模和格局定下来了。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次年国民党政府迁来重庆作为临时首都,正式定为特别市,与省同格。

重庆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景象自然大不相同了。

迁川工厂又随之纷纷集中到重庆,经济地位也大不相同。

市原来的范围远不能适应这种大变化的需要,沿成渝公路到青木关和青木关到北碚的公路沿线划为迁建区,市区扩大到二十几倍。

同时还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马路网,便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完成,并加大补充和发展,郊区马路也有增辟。

旧城区修了这些路,只不过使最初规划比较完善,使五条大致平行东西向的路线,比较均匀地分布上半城,又用了一些大致与之垂直的线加以沟通;但是,南区主干路从过街楼口一直到南纪门还是一条孤零零的线,上、下半城之间仍然需要爬坡下坎,赖十八梯、刁家巷等沟通,不然就得绕道打铜街,兜大圈子。

于是增辟凯旋路、中兴路、和平路、构成两条螺旋线,在上、下半城之间的中部和西部两处沟通。

这样一来,南区干路与中区干路直接联系起来,使旧城区的整个马路网络全盘灵活。

这三条路作用很大,工程也很浩大。

街道面貌的改变十分显著。

设市以后,重庆这个古城的面貌开始根本变化,经历了约二十年,现代城市的规模已具备和完善了。

以后的发展,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晌水桥、瞿家沟
响水桥、瞿家沟这两条偏僻的街道,名称一直到现在没有变,在过去无关紧要,现在仍然无关紧要。

但可以从这两条以水沟命名的街看几百年来重庆城的排水系统。

这个排水系统共十七道水沟,见于乾隆旧《志》。

响水桥街,正南北向,南口过街直出母猪巷抵城垣,已是金紫门顺城街,东转绣壁街,西转审判厅街,两街都是现在解放西路;北口过街直上瞿家沟,东转守备街,西转浩池街,在抗日战争中守备街与浩池街并入厚慈街。

响水桥街名,名实最符,阳沟一段既有流水,流得很响,上又有桥,现已不存。

瞿家沟从十八梯半腰东入,斜向东南下坡,曲折南出,交浩池街东口,正对响水桥北口,是这条街的主干。

这条街从十八梯进入后,不下坡直走,上面还有一些岔路,比较杂乱,可通小巷子、月台坝下转出守备街,上通黄土坡上较场口。

瞿家沟阳沟占街的一半,由于是坡,沟底又不平,水流湍急,响声远过响水桥,水花四溅,散发臭味,转入阴沟到响水桥。

根据乾隆旧《志》记载,当时全城的水沟共十七道,其中流入长江的十一道,流人嘉陵江的六道,构成一个很完整的排水系统。

居住在城里任何街道,倾倒废水都可以流入水沟,排到两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措施。

当时的十七道水沟按原记载如下
一、后伺坡水沟。

由府、县衙门前,合鱼市口阴沟至一牌坊,转普庵堂合大沟,出城外
太平桥入外江。

二、梁子上水沟。

由文昌宫下鱼市口、一牌坊合小沟,出普庵堂合大沟,出城外太平桥入外江。

三、神仙口水沟。

由东华观流出正街并刁家巷、段牌坊,合人和门沟,流出城外沙湾入外江。

四、三圣殿水沟。

由横街水沟流储奇门十字转火神庙大街,过金紫坊出灵璧坊正街阴沟,出城外金紫石入外江。

五、关帝庙水沟。

由杨柳坊学院衙门,合较场坝右水沟照壁后小沟,下观音岩、十八梯、瞿家沟至响水桥大沟,出城外马矢崖入外江。

六、曹家庵水沟。

由铜鼓台、回水沟出马王庙十字,合响水桥大沟,合凤凰台大沟,出城外入外江。

七、五福宫水沟。

由火药局合九块桥下南纪坊,过双烈坊出骆家沟,合凤凰台大沟,出城外入外江。

八、县城隍庙后坡水沟。

由宣化坊正街合巴字园过遇仙桥,出城外捺耳崖入外江江
九、崇因寺下小十字水沟。

由打铜街至猪市街转菜家湾合沟,出城外沙湾入外江。

十、余家巷水沟。

由江西会馆洗墨池合沟,过翠微门右小沟,出城外沙湾入外江。

十一、金沙冈水沟。

由三品京堂陕西街、过街楼、沙井湾出城外黄鱼崖入外江。

十二、木匠街水沟。

由华头嘴转姚家巷合西水坊小沟,出城外麻柳湾入内江。

十三、药王庙水沟。

由梅子坡下千斯坊,合水巷子出千斯门右土地庙入内江。

十四、东岳庙水沟。

由木牌坊、九尺软坎转福兴巷前合沟,出城外蔡家湾入内江。

十五、袁家十字水沟。

由江家巷左石板街合香水桥,出洪崖门城外入内江。

十六、莲花坊水沟。

由兴隆庵至通远坊,合莲花池大沟,出城外牛皮洞入内江。

十七、莲花池右水沟。

由大井湾从定元门右阴沟,流出城外给孤寺沟入内江。

以上水沟十七道的分布,系统分明,可以给人一个完整的概念,大致以城内山脊为起点,分别就地形地势由上而下流到两江。

记载都用王尔鉴修《志》时的街名,到现在已二百二十年了。

但现在看来,并不难懂。

有的街名现在依旧,有的街名改了但现在完全知道,有的虽然不知,但可推测大概,完全不知道的是少数。

这些水沟都在地下,响水桥、瞿家沟这两条街的水沟却有一段露出地面,都属于关帝庙水沟。

此外,还有回水沟、潘家沟、水沟街也是以水沟命名。

炮台街、书院街
炮台街即今沧白路,重庆市政协办公大楼在此,书院街在市政协大楼的右面。

市政协所在,是川东书院原址。

炮台街因炮台得名,现在可以在临江一边看到炮位,确可封锁两江。

炮已迁到枇杷山重庆博物馆去了。

书院街因东川书院在其西侧而得名。

设书院从唐代开始,宋代最为盛行,都属私人讲学。

到清代改为官办,省、道、府、厅、州、县都得设立书院。

清初,重庆设缙云书院于巴县县学附近。

乾隆三(一七三八)年知府李厚望在治平寺藏经阁左设渝州书院。

乾隆十五年巴县知县张兑和将缙云书院并入渝州书院。

乾隆二十三年,川东道宋邦绥将渝州书院迁育婴堂原址,更名东川书院,定为道设。

为重庆最著名的书院。

其次为嘉庆二十一年创建的字水书院,设莲花池。

光绪十九年,创建的渝郡书院,设来龙巷。

还有专业性的致用书院、经学书院、算学书院都在城内。

巴县四乡也有书院十几所。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旨令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改学堂,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又谕令省属书院改大学,府、直隶厅、州属改中学、县属改小学。

光绪二十九年,东川书院按照
规定改为重庆府中学堂。

在辛亥革命中成为起义的指挥部。

辛亥革命,可说从四川保路运动开始,很快就转为推翻清廷的运动,全川各地纷纷起事,声势浩大。

因清廷调端方率领鄂军来川镇压,湖北空虚,而有宣统三年阳历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

因四川总督赵尔丰集中武力在成都进行镇压,形成坐困,重庆空虚,而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和平夺取清廷川东道、重庆府、巴县政权。

这次重庆起义由同盟会重庆支部领导。

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同盟会重庆支部于次年成立,推杨庶堪任主盟。

以后逐步发展组织,以知识分子为骨干,不断积蓄力量,加强与川中各地联系,互通声气,互相策应,并联络哥老会,渗入新军,作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

宣统初决定运用各种关系掌握教育机构,作为组织力量和发动革命举事的基地。

杨庶堪任重庆府中学堂监督,张培爵任学监,朱蕴章任巴县中学堂监督,杨霖任川东师范学堂监督,朱之洪任学监及重庆教育会会长。

当时杨庶堪领导全局,于是府中成为地下指挥部,在那里研究决策措施和发号司令。

宣统三年辛亥阳历十一月五日清军十七镇排长夏之时在简阳龙泉驿聚集二百三十余人起义,因赵尔丰在成都武力尚强,便向重庆进军,沿途都有士兵参加。

发展到七八百人。

重庆清吏闻风丧胆,川东道朱有基事先潜逃,重庆知府钮传善不敢下令抵抗,只令紧闭九门,夏之时部得以和平入城。

立即在朝天观召开群众会议,知府钮传善、巴县知县段荣嘉在会上俯首投降,跪地剪辫,缴出印信,清王朝统治至此在重庆结束。

当时在场的向楚,五十年后吟诗五首纪念,其一云:“星火燎原起路潮,辽东王气黯然销,满洲三百年天下,如此江山付浪涛。

”第二天宣告成立蜀军政府,张培爵、夏之时任正付都督。

五十七州县受蜀军政府领导。

一九一二年二月,蜀军政府与成都大汉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军政府。

重庆府中学堂于一九一四年改为重庆联合县立高级中学校。

一九一八年迁到城外两路口骆家花园。

炮台街原址为联中办事处和联中同学会旧址。

一九四二年杨庶堪病逝,在此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改炮台街为沧白路。

在大门对过建“张烈士培爵纪念碑”,纪念被袁世凯杀害的故蜀军政府都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