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评价中的“隐性”抹黑不应忽视
杜绝污蔑英雄现象作文
杜绝污蔑英雄现象作文《捍卫英雄,坚守精神家园》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时出现污蔑英雄的现象,这是对历史的歪曲,对英雄的亵渎,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伤害。
我们必须坚决杜绝这种现象,捍卫英雄的尊严。
污蔑英雄,是对历史真相的无视。
每一位英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他们的事迹是真实发生的,不容置疑和篡改。
那些污蔑英雄的人,或是出于无知,或是出于恶意,试图用虚假的言论来抹黑英雄,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更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们的不公正对待。
我们应该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了解和铭记历史,珍视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
污蔑英雄,是对民族精神的践踏。
英雄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我们污蔑英雄时,就是在否定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削弱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的精神,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杜绝污蔑英雄现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加强历史教育,让人们从小就了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如课堂教学、参观纪念馆、讲述英雄故事等,让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我们要加大对污蔑英雄行为的打击力度。
法律应该对污蔑英雄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惩处,让那些胆敢污蔑英雄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媒体和舆论也应该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揭露和批判污蔑英雄的行为,形成一种人人捍卫英雄的良好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污蔑英雄的言论和行为。
在面对各种不实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不传播谣言。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英雄不容诋毁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英雄不容诋毁(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热点背景】2021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到:“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2021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
202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施行。
【命题预测】革命烈士邱少云胞弟邱少华诉孙杰(微博大V“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的一般人格权纠纷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判决两被告向原告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对于此类诋毁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参考答案】近些年来,线上线下总有一些人披着“还原*”的外衣,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
类似的奇谈怪论一度层出不穷,而有些人、有些机构不经甄别,就“随手转发”、互动,令谬误进一步扩散,于无形中成为诋毁英雄形象的“帮凶”。
本案中的被告对邱少云的故意侵权行为,将烈士以牺牲生命为换取祖国和平、人民幸福的英雄事迹不加掩饰地进行调侃甚至侮辱,是对他人人格的贬损,是对英烈的嘲弄,更是对历史的无视。
“作业本”和加多宝公司终于低下头来道歉。
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这一道歉所彰显的正义价值,以及在社会上的标杆意义,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发酵,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和启示。
这一道歉,让英雄的尊严得到了捍卫,让民族的良知得到了守护;这一道歉,为社会传递出正向价值,让人们知道哪些底线不能触碰、什么事情不可调侃,更为理性、积极地进入舆论场;这一道歉,再次为一些人敲响了警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所有人都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隐蔽战线斗争精神 烈士事迹
隐蔽战线斗争精神烈士事迹隐蔽战线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和宝贵财富,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隐蔽战线斗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烈士事迹中的应用。
一、隐蔽战线的含义及特点隐蔽战线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身份,以达成某种目的的行动。
其特点是高度保密性、高度风险性和高度复杂性。
在隐蔽战线中,情报工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二、隐蔽战线斗争精神的内涵隐蔽战线斗争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战斗精神和精神品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忠诚与信仰:隐蔽战线斗争精神的核心是忠诚于信仰。
战士们必须对党忠诚,坚定信仰,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和命令。
2.智慧与勇气:隐蔽战线斗争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
战士们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深入敌后、深入基层,获取情报、传递信息等任务,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危险和困难,勇于担当责任。
3.团结与协作:隐蔽战线斗争需要全体战士紧密团结、密切协作。
战士们要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共同奋斗,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4.纪律与自律:隐蔽战线斗争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和规定。
战士们要自觉遵守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保守秘密,不泄露机密,做到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
三、烈士事迹中的隐蔽战线斗争精神在烈士事迹中,隐蔽战线斗争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情报工作者深入敌后,搜集情报、传递信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著名的情报员钱壮飞、李克农等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人之间,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为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反间谍斗争。
用正确的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道”,如何运用是“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循实而行,才能道术合一,道因术显,术以道兴。
任何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做法都贻害无穷。
马克思主义置身中国大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共振、相生相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觉。
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理和深层逻辑,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马克思主义描绘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国古代憧憬的“大同社会”具有理想和目标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阴阳平衡”思想有思维方式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具有立场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具有方法上的共通性,等等。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脉打通,实现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不同时代的新形态,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并非异质文化,而是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和共通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有机融合,并且必须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立足、开花结果,并创造一个个奇迹,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宏大的理论视野、开阔的理论胸襟、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务实创新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特质。
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受到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阻挠。
2022年国考行政执法类行测答案
2022年国考行政执法类行测答案一、常识判断。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以下关于新发展阶段的理解,正确的有几项?①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②新发展阶段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③新发展阶段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入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发展阶段④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发展阶段A、1项B、2项C、3项D、4项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下列举措不属于需求侧改革的是:A、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C、严格落实“房住不炒”D、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3、“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以下“七一勋章”获得者与其先进事迹表述对应正确的是:A、张桂梅——坚持志愿服务十余载,群众心中的“活雷锋”B、王兰花——点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的“校长妈妈”C、孙景坤——公而忘私,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D、李宏塔——为国守海寸步不让,带领群众共同致富4、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宝贵经验,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A、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C、爱国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
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抹黑英雄就是遗忘历史、丢失信仰
抹黑英雄就是遗忘历史、丢失信仰现在网上有一种人,叫“网红”,相信大家都知道的。
这些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黑我们的革命英雄。
说董存瑞是被班长骗了,炸药包上涂了强力胶;还有一些导演,不仔细研究历史真相,为了所谓的搞笑,肆意篡改历史事实;有的艺人,为了出名甚至在国外大肆诽谤国人。
这些人为了吸引别人眼球,昧着良心,只为了能够在网上出名,用老人的一句话说,就是“为了凉快,连裤子都懒得穿了。
”——真是不要脸!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
其实,最单纯的信仰,不是要虚构历史,对不存在的事实信以为真,而是要坚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美好与壮烈。
不因史实与个人认知或经验有差距而视而不见,这是个人历史观应有的底线。
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有的读起来惊心动魄,有的看上去扣人心弦,因为与当下的时间间隔不断拉大,超越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认知和想象,因而带有某些“传奇性”,但这并非否认英雄的理由。
不要忘记,英雄故事的历史性远远大于传奇性。
最近,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回到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作为一名亲历者讲述黄继光牺牲的场面。
“英雄就是英雄,绝对不可以被抹黑。
”李继德这么讲述他此行的目的,他知道,网络上一些刻意抹黑英雄的行为正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特意去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是一名记者采访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刘均。
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有亮,阵地上一片寂静。
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
凌晨4时20分,战斗打响。
5时25分,命令下达了,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六连的各组互相配合,敌人的碉堡一个个被炸掉,很快就攻破了碉堡群。
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顺利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记者:战斗打响后,你和董存瑞一直在一起吗?刘均:我在战斗前调出了董存瑞的班,来到了机枪班,负责为爆破组掩护。
记者:部队是怎么遇到了敌人暗堡?当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刘均:下午3点多吧,部队又发起了第二次总攻,向隆化中学发起了冲锋,一个一个的碉堡都被炸平了,就看到前边有座桥,这座桥远看是座桥,实际上它与隆化中学有暗道相通。
谨防报道失当产生“低级红”“高级黑”
谨防报道失当产生“低级红”“高级黑”作者:吴金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9年第05期不久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
文件所指的“低级红”“高级黑”,主要是指在政治生活中,一些人把党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极端化,或用低级手法、糊弄应付搞“伪忠诚”,或用隐晦方式,明褒实贬、正话反說搞“自黑”。
值得注意的是,“低级红”“高级黑”问题虽表现在政治生活中,但媒体的失当报道往往推波助澜,放大其负面影响,甚至造成舆论漩涡。
媒体报道中的“低级红”主要是指在正面宣传中,手法低级,方式简单,因不负责、不过脑,导致内容不走心、不着调,让人生疑、生厌,使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果。
“高级黑”则是指在宣传报道中认识不端正、态度不严肃、作风不严谨,在稿件中埋设陷阱,制造负面议题,导致“抹黑”添乱。
纵观近年来媒体报道失当引发的“低级红”“高级黑”舆情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过”,在“度”的把握上没分寸,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特别是在典型报道中一些媒体好走极端,不顾常情常理常识,拼命比苦卖惨,如“女子连续28天加班不洗头不换衣”“公诉人儿子坠亡照常加班”等报道其本意是突出某人敬业,结果因内容扭曲夸张让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二是“浮”,文风浮夸空洞,滥用大词,乱贴标签,看似华丽丽、红彤彤,实则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如一些自媒体炮制的“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帖文,看似提气,实则自欺欺人,不仅扭曲国民心态,还贻人口实、授人以柄,是典型的“低级红”“高级黑”。
三是“硬”,传播姿态强硬,话语简单生硬。
如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强行代理他人感受和情绪,在灾难新闻通稿中生硬加上“死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的表述,有的强扭角度,以“主题”来规制事实,硬是把负面事件当正面报,结果招致舆论反弹。
四是“雷”,低级差错频现,硬伤漏洞百出,一着不慎引发“舆情翻车”。
如何看待互联网上肆意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文档资料
被 “抹 黑” 的 英 雄 们
5
愤怒?!源头何在?!
为什么 ?
虚无主义
6
何为历史虚无主义?特点?
态度:轻蔑的、否定的
底线!
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简单的情绪宣泄
英雄 象征 信仰
7
实质?唯心主义?! 无主体的偶然结果
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 历史唯心主义
8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不能遗忘的历史 不容亵渎的英雄
” ——讨论课题: 如何看待互联网上肆意抹黑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 主讲者:李浩楠
生物医学工程
1
引例:抹黑英雄又出新案例 刘胡兰被污蔑是“小三 ”
2
被 “抹 黑” 的 英 雄 们
【 雷 锋 侠 】 网 络 热 映
3
被 “抹 黑” 的 英 雄 们
M1917 ?
生理问题? !
——龚自珍《古史钩沉
误民 论》
价值观 社会主义建设
误国
动摇民族根基
背叛
9
怎么做?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持否定的态度
“虚”“无 发挥互联网和大众文化的的优势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10
反思:英雄,不容亵渎
脊梁
11
别让历史成为儿戏 别让英雄蒙冤留泪
12
如有不足 请批评指正!
谢谢!
13
延安精神视角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对策
延安精神视角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对策介绍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文明的根基。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是近年来严重威胁国家和民族记忆的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延安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延安精神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是指篡改、否定或者淡化历史事实,削弱公众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下面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1. 刻意忽略历史事件或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会有意隐瞒或忽略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以达到歪曲历史真相的目的。
他们可能选择性地提及某些历史事件,而完全忽略其他事件,使人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偏差。
2. 扭曲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无视历史事件的真实发生和结果,对历史事件进行歪曲和美化,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无理取闹的改变,误导公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 宣扬虚假的历史理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宣扬虚假的历史理论,试图改变公众对历史的认知。
他们可能编造和宣传虚假的历史事件,制造谣言和假新闻,以误导公众,并削弱人们对历史真相的理解。
二、延安精神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对抗延安精神是指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所形成的一种思想精神和工作作风。
延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指导价值,对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强调艰苦奋斗、忠诚事业、无私奉献等核心价值观念,给予我们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保持历史真相具有重要作用。
2. 提高公众历史素养加强教育是根治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
我们应当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历史素养,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辨别能力,不轻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
3. 推动历史研究与宣传加强历史研究和宣传是阻止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当支持历史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历史真相,以推动正确的历史宣传和教育。
人民英雄决不容诋毁和调侃
龙源期刊网 人民英雄决不容诋毁和调侃作者:童少斌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5年第09期当我看到第15期《新湘评论》主题阅读中的“绝不能让英雄第二次阵亡”的文章时,感慨万千,特别是看到董存瑞的侄女董继红的一段文字:倘若他们也曾体验过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痛苦,是否还会遗失作为一名中国人最根本的良知?我更是感同深受——心如刀割。
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民族英雄在任何时候都不容诋毁,不容质疑,不容调侃,不容嘲贬。
我也是一位烈士的后代,我的外公王继增是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毕业生,为88师264旅527团一营一连连长,1937年8月15日在上海“淞沪战役”中,坚守四行仓库附近的女子学校(八字桥)时阵亡。
在战场上,外公王继增被日军炮弹击中,尸骨全无。
1986年湘民优字第(014)号和平民字(1986)7号文件将外公追认为“革命烈士”。
外公当属民族英雄,当我和身边的人们说起外公的事迹时,有人曾嘲贬地说:那他是国军。
我心里同样也是很难受的。
中华民族的后人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应该想到这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辈、先烈们应该世代受到尊重。
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历代人民英雄都是十分尊重和敬仰的,如今我们也就更应该尊重、敬仰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同时也为纪念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外公及所有的先烈们,我还专门撰写了系列文章以表心意,希望能以文传情。
并借此良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人民英雄的光芒恒耀寰宇!。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朱瑞将军加强党性修养撷英
■张惠春——朱瑞将军加强党性修养撷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红军时期的朱瑞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一位所向披靡功勋卓著、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将军就会映入你的眼帘。
他就是享有“炮兵之父”美誉的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朱瑞。
有资料显示,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共有26万多人民官兵为新中国的创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级别最高的就是时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的朱瑞将军。
纵观朱瑞的一生,堪称是自觉加强党性修为、不断提升党性觉悟的一生。
矢志不渝、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1905年9月13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五),江苏省宿迁县孝义乡朱大兴庄(今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居委会)一个朱姓的书香门第,一位男婴呱呱坠地,给全家人带来祥瑞之喜,这个男孩就是朱瑞。
朱瑞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统治者腐朽卖国之时,风雨如晦,民不聊生。
目睹这一切,儿时的朱瑞就种下了忧国忧民的火种。
中学时代他开始接触新思想,并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与志士仁人一起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真理与良方。
1924年中学毕业后,朱瑞立志献身革命事业,毅然放弃了进入国立东南大学的绝好机会,报考广东大学,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
在广东大学,“搜求进步书籍,自行研读”(郑建英《朱瑞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P10),并完全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28年赴苏留学的朱瑞,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等6人介绍,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不久任苏共炮校中国连的支部书记。
1929年9月,朱瑞奉党之命回国,由于严重的白色恐怖,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心急如焚的他在多方打听未果的情况下,不畏风险,专程从上海赴徐州寻找党组织,不料联络人叛变,朱瑞险遭不测。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寻找党组织的信心与决心。
“苍天不负有心人”,直到1930年3月他在上海的大街上巧遇邓颖超,这才与中断半年的党组织取得联系。
关于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于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思想热点话题中,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讨论频率越来越高。
毫无疑问,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一、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缺乏真实性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发达,这也导致了对于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不真实性问题。
例如,在网络上关于毛泽东的言论不仅充斥着假的说法,甚至还有很多针对毛泽东事迹的恶意攻击。
这种虚假信息的存在,不仅直接侵犯了对毛泽东事迹的理性认知,而且还会将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真实价值稀释与扭曲。
二、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缺乏全面性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把其事迹全面呈现。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忽略了做到全面呈现的要求,从而导致事迹不够客观与全面。
例如,在影视剧中,往往只选择革命先辈的某些知名事迹进行剪辑,而忽略了一些基础事实、细节和个人情感等。
这样做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理解偏差,而且也会影响到其培育的民族精神品质。
三、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过度热捧诚然,对于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崇敬是建立在革命先辈先进事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基础之上。
但是,过度热捧也会产生不良的甚至是消极的影响。
例如,有些人会在某些场合过度宣扬某一个革命先辈先进事迹,从而导致历史的失衡,并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产生。
同时,过度热捧也会误导脆弱的心智,从而让那些善于接受信息的人心生“偶像崇拜”,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公正决策。
四、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教育力度不够在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背景下,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教育可能仅仅是海报与流传口传等。
这样不仅无法让人们真正理解其真实性、全面性,也无法发挥其正面的价值。
因此,政府针对对照革命先辈先进事迹的教育,应该增加投入,并且做好教材的编制与教师的培训,让社会公民能够真正理解其价值并且付诸实践。
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党史问题上的虚无主义
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党史问题上的虚无主义作者:沈金生来源:《红广角》 2016年第7期沈金生党的历史是党之根基、国之命脉、民族之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近年来在党史领域出现的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我党的历史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我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对此,党史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深刻认识反映在党史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的极端严重性和危害性,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只有资产阶级‘启蒙’才有建设性意义;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把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史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某些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倾向的影响,在历史观、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评价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
他们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颠倒历史,混淆黑白。
他们不辨历史的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支流与主流、成功与失误、过程与规律。
他们“研究”历史,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公关探索理论版195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雄的危害及对策研究文/陈思(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00)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民族精神的英雄篇章,他们用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伟大的英雄精神。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俨然成为了一些“键盘侠”抹黑历史,攻击英雄的武器。
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蠢蠢欲动的时代背景下,旗帜鲜明地反对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倾向,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英雄 英雄精神 历史虚无主义前言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英雄是一个国家蒸蒸日上发展的希望,英雄精神是一个民族拥护、爱戴和崇敬的光。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民族英雄,更离不开伟大的英雄精神。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俨然成为了一些“键盘侠”抹黑历史,攻击英雄的武器。
因此,在历史虚无主义蠢蠢欲动的时代背景下,旗帜鲜明地反对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倾向,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显得尤为迫切。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的“抹黑”英雄者,乃胆识过人,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令人敬佩之人。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头顶正义、肩负国家的有志之士,他们展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英雄气概和信仰,他们不该背上这些子虚乌有的骂名。
(一)英雄被“污名化”现状近年来,调侃和诋毁英雄形象的言论似乎成为一种消极的网络快“时尚”。
一方面,他们通过“黑史”丑化英雄形象,在网络上肆意编撰子虚乌有的故事来误导社会大众,进而损坏英雄的清誉。
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虚化历史,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任意裁剪、拼接历史,否定英雄地位。
在这些振振有词的言论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网络舆论场上潜藏的意识形态暗流。
这股暗流背后是蠢蠢欲动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是文化的“不自信”在涌动。
而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法治手段为英雄正名,这也是在正民族魂、正国家骨,就是在捍卫民族的未来。
(二)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抹黑”英雄的主要手段随着移动数据时代的日益更新,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也花样百出,无论是诋毁时代英雄,还是抹黑民族精神,其手法越来越复杂。
抹黑红色历史行为的分析
抹黑红色历史行为的分析旗帜鲜明地反对恶意抹黑英烈行为,提防历史虚无主义侵袭,我们义不容辞。
从捏造“狼牙山五壮士”偷吃群众萝卜,到臆测牺牲官兵人数,一些人披着“还原”真相、“研究”历史的外衣,手握一些七拼八凑、漏洞百出的所谓“史料”如获至宝,言之凿凿地公开批评质疑英烈事迹,言论极具迷惑性、煽动性。
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具体的人和事,而是通过否定史实、消解崇高,最终消弭民族意识、国家认同。
在这种恶意为之的行为面前,法律之剑不容许丝毫的退让与迟疑。
也应看到,在司法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学术性的历史探究与恶意侮辱诽谤的界限。
历史事件年代久远,事实细节难免不清,这为进一步考证挖掘提供了空间。
但是,任何学术研究都应该作风严谨、基于事实。
特别是针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及事件,考证及发声必须扎实有据、慎之又慎,切不可无实事求是之意,存哗众取宠之心。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不仅要认清恶意抹黑者的险恶,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错误言论以讹传讹的传声筒、放大器。
客观来说,一些网友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及价值观教育,对英烈缺乏敬畏,常常被所谓的“秘史”“重评”等言论蒙住了双眼;一些网友抱着“吃瓜”心态看热闹,容易被那些刻意吸引眼球的言论带歪了节奏。
那些虽无主观恶意,但转发、跟帖、点赞抹黑英烈言论的网友,客观上造成谣言的二次传播,为诋毁英烈行为推波助澜,也是不应该的。
有底线才有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
从英雄烈士保护法,到民法典,再到刑法修正案,相关法律除了明确违法者必须承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也从研究宣教、纪念活动、设施管理等角度做出规定,汇聚起知敬畏、守底线、扬清风的强大能量。
此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全社会弘扬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从净化网络空间到讲好英雄故事,从丰富纪念活动到完善荣誉表彰,在告慰英烈的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更多人自觉地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火炬,让英雄不独行、精神永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所说的党史人物,指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对于党史人物的评价,并非仅是对其个人功过的评述,事关一些重大党史事件乃至整个党史的评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人们虽然对党史人物评价中的“显性”抹黑,即显而易见的颠倒黑白随意歪曲予以了一定的抵制,但对那些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评价党史人物所导致的以人论史、以言画人,甚至是以讹传讹的“隐性”抹黑,却缺乏警觉,未予重视。
本文以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10月出版的《国史札记》(人物篇)一书中的两篇文章为例,评析当前在党史人物评价中由于方法论的错误所导致的乱像及其影响。
一、“以人论史”并不能科学揭示新中国的政治走向评价党史事件,尤其是新中国政治走向这样的重大问题,是以对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的自身言行为主还是把个人的言行放到他所处的历史阶段乃至整个党史的长河中来观察评价?从道理上讲并不复杂。
时势造英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人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所以,自然应该把个人的言行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评价。
正如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中谈“伟大人物”时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1]但是,在现实的党史人物评价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通过引用被评价者的个别论述,甚至是通过对其性格的单纯解析,来解释历史的走向。
《国史札记》(人物篇)中的第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毛泽东的性格与新中国之路》。
文中首先提出:毛泽东的性格特点是“绝对自信”,“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办,一定要办到”。
然后认为:“这种绝对自信的豪迈性格,当他的决策正确的时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带来的是正面影响(如1935年的四渡赤水,1947年撤出延安);而当他的决策是错误的时候带来的却是灾难。
”[2]接下来,文章就从毛泽东的性格特征入手,论述了毛泽东从1953年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到1958年发动“大跃进”,再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一系列重大事件。
虽然文章在最后也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当然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都有密切的关系,用恩格斯一句著名的话来说,社会发展是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但无可讳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绝对自信’的性格,是这种合力党史人物评价中的“隐性”抹黑不应忽视■戴茂林【提要】在党史人物评价中由于方法论错误所导致的以人论史、以言画人、以讹传讹等“隐性”抹黑,影响深远,危害很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并不是由于毛泽东“绝对自信”的性格,而是探索中难以避免的失误;脱离具体的语境,孤立地抓住领袖的某句话来断定其性格并进而推导其权力观,只能是以偏概全;所谓的“毛泽东指示高岗暗查刘少奇的历史”与事实不符,不加分析地以讹传讹会成为更大混乱的传播源。
【关键词】人物评价隐性抹黑党史【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15)05-0011-05中一种极具分量的力量。
”但从全文中不难看出,在作者看来,毛泽东“绝对自信”的性格这种“极具分量的力量”,实际上是主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力量。
由此,也就提出了一个我们研究新中国党史无法回避的课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是由什么决定的?本文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确实走过弯路。
造成弯路的原因,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固然有重大责任,毛泽东的性格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但是,把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作为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治走向合力中“极具分量的力量”,进而用毛泽东的性格来解析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不能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本人,更不能合理地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为什么会走出那样一条曲折道路的内在原因。
我们不否认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足足领导了中国共产党40余年。
在这40多年中,我们党的发展壮大,曲折弯路,都深深地打下了他的印记。
但是,这仍然是表象。
而且历史越是有这样的迷雾,我们就更应该寻找迷雾后的实质。
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碎片化,历史的内在逻辑就会被割裂。
反之,如果我们不是以人论史而是以史论人,看似难以解析的历史现象实际上反倒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党自身而言,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线,是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过程;就党领导人民前进的历史进程而言,仍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线,是由争取民族独立到建设富强国家的历程。
第一段用了28年。
从1921年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前,属于初创时期。
这时期由于有共产国际的扶持以及其它因素,发展还比较顺利。
但从1927到1937年这十年,由于要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结果是走了很多弯路。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而这三分之一的曲折,虽然有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王明等人的“左”倾领导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要开创一条新路,实在难以避免弯路。
第二段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时间。
从1949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由于基本上是“以苏为师”,整体而言也比较顺利。
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到“一五”计划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苏联模式“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3],由此开始了独立探索。
但由于没有了样板,要开创一条道路,而且是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走出一条新路,谈何容易?结果就是20年的曲折发展,弯路大约也是三分之一的时间。
走新路,实际上是在无路可走的前提下开创一条道路,必然要历经磨难,肯定会付出代价,而且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曲折发展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是不是规律?如果承认历史已经证明了的这条发展曲线,那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走向,不是毛泽东,不是毛泽东的“绝对自信”性格,换一个人,换一种“相对自信”性格,又能怎样?除非我们不去探索,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走下去,那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走向有可能不是这样。
但历史不能假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不可能不去探索。
因为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路并不是由于毛泽东有“绝对自信”的性格,而是历史赋予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二、“以言画人”只能是以偏概全如果说以人代史是颠倒了个人是历史产物的唯物史观,那么,仅以个人的只言片语就来断定其的思想观念甚至是政治主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
《国史札记》(人物篇)中的《毛泽东的性格与新中国之路》一文,通过引用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信》中关于自己身上“虎气为主”的说法,写到:“毛泽东的权威是不容别人挑战的。
对于毛泽东要把权都抓到自己手里的这种‘虎气’或‘霸气’,杨尚昆在一次谈张闻天与毛泽东时说:‘1940年我回到延安,闻天当时就只管宣传,别的事他一般都不管。
我看他那时很苦闷,甚至毛主席在延安讲过这样的话,意思就是你又不管,你又管不了事,你还把着个位子不让出来。
闻天跟他去谈过一次,这是闻天跟我讲的,这个事情我统统交给你,我不管了,一切听你的。
毛主席当然欣然接受了。
他就是要把权都抓到手里。
”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是:“毛泽东绝对自信的性格,反映在权力的观念上就是要绝对集中,不允许有人与他分享权力。
”[4]我们姑且不论“虎气”是否就等于“霸气”,也不去追问为什么“绝对自信的性格反映在权力的观念上就是要绝对集中”。
我们仅从研究方法上提出疑问:仅凭毛泽东给江青信中的一句话,就能断定毛泽东是什么性格?仅凭杨尚昆的个人回忆,就能得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权力观就是“绝对集中”?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语境等具体环境下,说过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话。
据专家统计,毛泽东一生留下的文字有2千多万字,如果编成20万字一本书的话,至少有100多本。
这么多的文字,找出相互矛盾的语句那就太容易了,“文革”期间对立双方打“语录仗”的场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如何判断哪一句是私下而言,哪一句是策略用语,哪一句是主导观念?以“虎气”“霸气”为例,毛泽东在致家人的信中可能提到了自己身上有“虎气”,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讲到要解放全中国人民时也这样说道:“有些人会骂我们‘称王称霸’,我们就是称王称霸,是称解放之王,称解放之霸。
什么人敢不让我们解放!”[5]这种为了人民解放的“霸气”,与所谓的“把权都抓到自己手里”的“霸气”,有什么必然联系?再比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结论中,专门讲了党内的思想政策问题,包括领导问题和民主集中制问题两个方面。
在谈到领导问题时他提出领导就要预见,要能够预见就要多想。
“一个人分析不了,就大家来交换意见,要造成交换意见的空气和作风。
我这个人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问同志们,问老百姓。
”“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
”在讲到民主集中制问题时毛泽东更是反复强调:“要广开言路,打开窗户”。
“我们是干革命的,还怕民主?”“我们要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建立高度的集中。
”[6]从这些话中,能得出毛泽东的权力观就是“绝对集中”吗?实际上,以言画人只能是以偏概全,也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
评判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这是名与实关系的基本常识。
还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名与实的关系:“从前有许多人怕小孩害病或死掉,就故意起个坏的名字叫猫,叫狗。
历史上有个名人叫王镇恶,名字这样好听,可是他还是死了。
我们是不是要起一个名字使党不死呢?随便你起一个什么名字,只要它所做的还是那样,那是不会改变实际的。
”[7]借用毛泽东的句式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说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所做的还是那样,那是不会改变实际的。
三、“以讹传讹”必然制造更大的混乱《国史札记》(人物篇)一书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刘少奇与毛泽东在建国初年》。
这篇文章在讲到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建国初年的分歧时说:“毛泽东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又公开指责刘少奇擅自签发中央文件,并指示高岗暗查刘少奇的历史。
”文章的注释中这样写到:“1953年春天,毛泽东要高岗亲自查看沈阳敌伪档案中有关刘少奇1929年春天在奉天(沈阳)被捕的情况。
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经过,张秀山(时任东北局第二副书记)有过一段详细说明:‘1953年初,高岗对我说,毛主席让看一下东北敌伪档案中有关刘少奇1929年在奉天被捕的情况,要我去组织落实。
我当时问高岗这件事给其他人说过没有,他说跟陈云说过。
我又问他,东北呢?他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