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守皎:文化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我校图书馆后的春华园里立着一位叫王禹偁的人物铜像,或许好多人知道有这个铜像,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其实,王禹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是值得我们菏泽人骄傲的历史名人。
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
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他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诗文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但是限于对他的研究有待深入,知名度有待提高,就出现了菏泽人读不准王禹偁的名字,甚至不知其人的尴尬和讽刺现象。
但是,就在2010年,因为他出版了一部综合型研究王禹稱的著作《王禹偁评传》,在王禹偁的家乡巨野举办了“全国王禹偁学术研讨会”,不仅使这种尴尬与讽刺永远的成为了过去,还使全国王禹偁研究迈出一大步,提高了王禹偁的全国知名度。
他就是潘守皎,现为菏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菏泽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负责人,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员。
2012年6月荣获菏泽学院第三届“十佳教师”称号。
科研: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几年前,学术界研究王禹偁还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看到同乡名人受冷遇,很多文学史研究者对宋代文学家王禹稱的文学地位认识不够,他很痛心。
作为菏泽人他想系统研究王禹稱直到为其“正名”,也为菏泽文化做点事。
当时的一个想法,成为了他日后行动的动力。
为了研究王禹偁,他搜罗来王禹偁存世作品,全部影印品,一篇篇标点句读,然后一遍遍校读,一点点研究。
他还多次到王禹偁家乡菏泽巨野采风、实地考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他出版的《王禹偁评传》一炮打响。
因为这本书的问世,同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巨野县委、县政府以及菏泽学院在巨野举办了“全国王禹偁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咸来与会。
研讨会上,全国著名古代文学专家宋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曾枣庄、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袁士硕等高度赞扬了《王禹偁评传》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并充分肯定了他把地方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相结合,为提升地方文化实力所取得的贡献。
《王禹偁评传》的成功,使他更坚定地认为科学研究不应坐而论道,应以科研为手段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用实际行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将菏泽地方文化推向全国。
自从1991年他到陕西师范大学研修,在知名教授霍松林、裴让等老师影响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并且成果丰硕。
2007年至今的几年中,他出版《王禹偁评传》《说宋词》等专著四部;在《文史知识》《齐鲁学刊》《东岳论丛》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其中7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收录。
同时,在课题立项研究方面,2007年以来,潘守皎还先后承担并完成山东社科联重点课题一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一项,另有两项菏泽学院基金课题也已完成结项。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潘守皎说自己从小十分喜欢读背宋词,到了大学对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痴迷,毕业时是以痴迷的晏几道词做的论文。
课堂: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听说过他是王禹偁研究的知名学者,但是真正认识他是在他的课堂上。
那时他教授我们《论语》。
上课前学生们设想着来教授的老师也许是个戴着眼镜食古不化满口子曰诗云的清瘦老先生,没想到一低头的功夫讲台上岿然站着个儒雅先生,还是个美男。
也许因为满腹诗书浩然之气,他态度庄重,十分有气度。
在座的女学生窃窃私语一阵儿后,不自主地闭了嘴,挺直了腰,等他开讲。
他讲话不紧不慢,如同潺潺的流水,眼睛像会说话,注视着学生也不看摊在课桌上的备课本。
本来古奥的文言经他平易地解释,伴着手势起伏,穿插风趣幽默的故事,圣人的道理也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润泽着学生们的心田。
他有时义正词严,锋芒毕露,更多时候讲授经典像是在讲述自己求学、修身的心得般平易、自如、潇洒,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学生说
听他讲课甚至分不清何者为夫子何者为先生。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被他讲的课吸引住,被他温文尔雅吸引住。
所以,他的论语课很受学生欢迎,如果晚到一会,前排已经坐满,就只能到后排去听讲了。
每周一次的论语课,几乎没有学生舍得中途离开。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有谁舍得错过一次真正的文化大餐呢?
有时受到他论语心得的启发,学生下了课还会追出教室门,唤住他请教。
他温和地态度,悉心地解答,总能使学生满意。
他还会热情地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邮箱号,临别时嘱咐你“再有疑问可以发邮件”。
有学生说:“潘老师教授的《论语》里有一句,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其实,潘老师就是这样的。
起初远远望潘老师,觉得他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他很温和,等到听他讲课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
业余:平生最爱是山水
枫丹溪清皆沉醉,平生最爱是山水。
他喜欢读万卷书,也好行万里路。
一有闲暇了他便走出书斋,开始他的文化苦旅。
他与文化学者余秋雨有同样的爱好。
塞外落日、江南烟雨往往令其沉醉不问归路。
有时他一个人从赣南走到赣北,听着伯颜灭宋的传说,摸着残损的碑额,追寻历史走过的蛛丝马迹,或一个人在写有陆游《钗头凤》的沈园默坐一晌,以文化为红线神交古人。
他默坐沉思后写下了《沈园》,表达的是对历史变迁的唏嘘,对诗人陆游永失我爱的惋惜。
2003年他漫游梅岭,写下的诗作《梅岭行》还曾获“城市风光海内外诗词大奖赛”三等奖。
他自己称这种旅游为天涯孤旅,乐于沉醉在文化中的山与水里,在天涯孤旅的行程里体悟中华文化,乐此不疲。
“旅行目的不在观光消遣,而是一个人的竹杖芒鞋的苦旅中读懂中华文化这本大书。
”他就这样,一边行走一边领悟,在潇洒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通社柳玉波伏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