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
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
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
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
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
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加坡的有序规划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之一。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
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序规划”的城市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划学、地产学、工程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将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
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
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
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
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对郑州的启示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对郑州的启示摘要: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已经变成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力量,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接受。
现如今,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这样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不利于城市建设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针对郑州城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结合郑州的实际情况,对郑州的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智慧城市建设西方经验借鉴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490)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智慧城市(smart city)这一概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后来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和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在2000后慢慢根据时代的发展演变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
在三化协调基础上加上信息化,信息化可以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也可以支持智慧城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河南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这是李克强总理的一段话,使我们认识到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随着郑州市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框架日渐拉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增,未来承载的人口不断增长。
在郑州的城市建设方面应多学习美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扬长避短,多做实事。
具体内容如下:(一)郑州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2.促进城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3.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的需求;4.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美国,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本文将以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其特点以及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启示。
一、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的特点1.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强调地域文化特色。
美国各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这些特色在城镇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沿海城镇强调海洋文化,山区城镇强调自然生态,文化城镇强调历史和人文特色。
这些特色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考虑,使城镇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2.注重社区发展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注重社区发展和社区参与。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点放在社区层面,不是由政府主导,而是由社区居民和企业共同参与。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促进社区的繁荣和发展。
3.强调可持续发展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到交通和环境保护,都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美国特色城镇发展模式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启示1.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应更加重视发掘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在南方城市可以考虑强调水乡文化或者历史古城特色,在西部地区可以发掘草原文化和自然生态等特色。
这样可以让城镇更加个性化,吸引更多人来观光旅游和落户。
2.鼓励社区发展和居民参与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也需要注重社区发展和居民参与。
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和解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自我管理,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3.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和交通问题。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到节约能源和资源,都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美国城镇化-1修改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 娱乐;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 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表
美国城镇化进程
1.城市初始化阶段(1790-1830年) 2.城市加速阶段(1830-1930年) 3.高度城市化阶段(1930年至今)
1、美国早期的城市数量少,当时 有95%美国人在乡村。随着贸易 的繁荣,港口城市控制的腹地越来 越大, 2、1825年伊利运河通过哈得逊 河(HudsonRiver)将纽约和五大 湖地区连接起来,联系五大湖、哈 得逊河、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 的运河网络开通以后,布法罗、克 利夫兰、芝加哥、底特律、米尔 沃基等城市作为重要的批发中心 出现了。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8%,一个独立的城市体系在美国 初步形成。
位于布里奇维尔站台街,建于 1898年。从前门廊可以看到诺 伍德旅馆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位于博伊斯路
位于麦克默里路,1961年被 圣·路易斯·马里兰克教堂买 下
美国城镇化案例
美国小城镇诺伍德的社区发展
小镇建立之后的头50年,是诺伍德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50年,小镇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从建镇初期的 不足2000人剧增至约12600人。工业在这一时期完全取代了农业,原有的社区小型家庭手.工业也逐渐为规模 较大的Y-业企业所替代,印刷、皮革、油墨、纺织、建材等企业在当地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制革业是小镇 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纪晚期。经过近150年的发展演化,诺伍德制革业由仅雇佣少 数制革师傅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多家生产工厂的大型公司,成为‘-3时镇上吸纳工人数量最多的行业之 一。科技进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小镇工业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一时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革新 和设备改进纷纷涌现,并且以国家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并应用于生产。此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 这一时期陆续设立,工业小镇已初具规模。
国外农村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对新疆的启示
国外农村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对新疆的启示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疆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
本文通过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得出一些结合新疆自身城镇化发展特点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农村城镇化;经验教训;启示进入21世纪,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80%,日本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
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4.9%,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新疆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一步推进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促进整个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国外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因此,有必要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系统考察,以探求对新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一)发达国家简介1、美国。
美国是一个地多人少的国家,为了吸引劳动力,自1776年建国至20世纪初,美国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各国移民为了心中的“美国梦”蜂拥而至,移民的大量迁入满足了美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另外,这些移民带来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对美国的城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国城镇化的另一个推动力是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交通革命。
交通革命使美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通过铁路网连接起来。
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美国的西部开发和城镇化发展,而且大大刺激了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
2、日本。
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以农业为主的农村阶段。
1868年,第一产业人数占日本就业人数的87.9%,第二产业只占4.1%。
(2)城镇化的逐步推进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城镇转移。
美国旧城更新历程下的中国城市更新反思探讨
美国旧城更新历程下的中国城市更新反思探讨摘要:本文梳理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旧城改造经验,美国已经经历了城市更新的阶段,体制较为成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中国的国情及城市更新现状的特点,以启发指导中国现在城市更新的行动,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指南。
关键词:城市更新;存量规划;中国美国;对策1美国旧城更新历程1.1国家政策制度的保障随着美国旧城更新的深入,国家政策和实施保障制度相继出台和更新。
对于经济上的管控,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授权区(EZS)、社区企业的参与模式、新城镇内部计划模式。
美国通过推行一系列方式获得资金:土地银行的手段、TIF、BIDs、税金见面等政策来吸引私人资本的投资。
对于规划设计,采用弹性的区划技术、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进行空间品质的改造。
到197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000k㎡的城市土地上进行了2000多个项目,联邦政府花费了130亿美元用于这些项目,加上私人投资,投资总额是过去好几倍。
1.2不同更新思想的冲击与杂糅①注重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和活力多样性由于战后的清除贫民窟运动,居民在城市更新运动的行动中被粗暴的赶出家门,城市中心开始建立高档的办公场所、精美的家庭公寓,美国各级政府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刺激了民众去参与城市更新的运动,以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受到侵占。
为了寻求个人利益,公众参与的机制开始渗透入美国的城市更新。
②注重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美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前期的大工程的自上而下的更新过程造成了城市更新的“一刀切”的更新手法,机械的推倒旧建筑,大片单一的生产住宅,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建筑遗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肌理被清理蚕食。
美国国会1973年宣布终止城市更新计划,并在1974年以富有人文色彩的住宅与社区开发计划代替了城市更新计划。
③城市文化理论的支撑与渗透美国中心区的衰败空间由于其带有浓郁的地区特色和文化价值,遭到了许多特殊群体的中产阶级的追捧,包括艺术家群体、单身或丁克等少数派群体、同性恋群体等,相比于规整的郊区的的统一新建的house的风格,他们更喜欢独特的创造性和文化性融合的住宅风格和地区。
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新型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借鉴西方各国在历经几十年到上百年时间的发展后,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实现了城镇化。
其中,有的城镇是自然形成和发展的,有的是由政府的主动推动和促进而形成和发展的。
总体来看,政府主动干预发展的城镇,在城市布局、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方面,普遍优于自然成长的城镇。
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要起的作用体现在:科学制定城镇规划,保证其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多种方式保障城市建设资金;以市场机制满足城市土地供应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注重生态环保。
(一) 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程度和城市发展质量较高的国家,都较为重视市镇建设规划。
做到规划前对城市有详细的分析和定位,充分考虑到人文、地理、资源、建设投资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城市进行最合理的规划设计。
实践证明,城市规划的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联系越紧密.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1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国外城镇规划已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向市民参与,由理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为感性的、具体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
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以保障民众的合理权益。
英国每一种类型的开发规划制定都有法定的公众参与程序,形式有公众评议、公众审查、公众讨论、公众审核、公众意见等。
2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制定规划时大都充分考虑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美国城镇市区规划不仅强调功能个性、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
对于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政府亦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入规划的内容之中。
3通过法律约束保障规划的稳定性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法律手段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约束,防止人为原因或其他因素随意调整,从根本上保证规划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澳大利亚的城镇规划一旦在议会上表决通过,就形成地方法律,由议会监督实施。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
国家中心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及借鉴根据2017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目前世界总人口76亿人,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2050年将达到98亿人,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8%。
新增城市人口中,有近九成将居住在亚洲和非洲,并且高度集中在印度、中国和尼日利亚这几个国家,合计占到增幅的35%。
在过去25年里,中国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人口增加了2倍,到2050年,预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2.55亿人。
城市是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全球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是由城市创造的,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鼓励创新来实现。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各国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提供住房、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方面面临挑战。
建设一个包容、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需要强化政策协调和投资选择,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年,中国建设部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市体系里最高级别的城市,在国际经济交流、宏观经济发展与全国性市场建设、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国家中心城市是具备控制管理、区域辐射、信息枢纽和城市服务功能,参与全球城市网络竞争的现代化城市。
[1]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当前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标杆,特别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话语权,是国际性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在各国内部处在国家城市体系的顶端,发挥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近年来,这些国际大都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比如2011年纽约市推出了《纽约数字城市蓝图》;2013年伦敦发行《智慧伦敦计划》并于3年后再版,伦敦市长Sadiq Khan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签署《智慧伦敦》,注重协同合作,其愿景是把伦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
拉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发
拉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发■ 郑秉文/文一、拉美“过度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在一个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就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1920年,拉美地区城市化率为22%,仅次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率30%,远远高于亚洲和非洲。
1920年前后,拉美个别国家城市化率甚至高于欧洲,例如,智利10万人以上城市居住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2%,阿根廷是27.1%,而相比之下,英国和德国当年的水平仅为10.2%和10.1%。
到1950年,北美城市化率排位第一,为63.9%,大洋洲为62.0%,欧洲城市化率提高到51.3%,拉美41.4%,位居第四,依然大大高于亚洲的16.3%和非洲的14.4%,更高于世界28.8%的平均城市化率水平。
在半个世纪以前,拉美城市化进程明显开始加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终于1990年以70.3%的城市化率超过了欧洲的69.8%,1991年又超过了大洋洲。
到2010年,拉美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北美的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拉美为79.6%,仅次于北美的80.7%,但分别高于欧洲的72.8%、大洋洲的70.2%、亚洲的39.8%和非洲的37.9%(见图1)。
从城市化增长率来看,半个世纪以来,拉美实现了仅次于非洲、但高于世界任何地区和世界城市化率平均增长率的迅速发展:1950—1965年年均高于4%,1965—1985年高于3%,1985—2000年高于2%,2000—2010年高于1.6%。
到1975年,拉美城市化增长率让位于亚洲,排名处于第三位;到1998年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至今仍高于欧洲和北美。
从人口增长率来看,在过去一图1: 1950-2020年世界各地区城市化率变化比较(%)资料来源:根据下述资料由作者绘制:/unpd/个世纪里,拉美地区人口发展呈“爆炸状态”:1964年之前,拉美地区人口增长率一直在2.7%以上,是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1964年之后,非洲开始领先,拉美地区退居第二位,人口增长率逐渐放缓并呈下降趋势,但在世界各地区中仍保持在第二位。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 ! ! ! ! ! ! ! !"#$% &’#()*+,*#世界农业
! 编者按 "
目前 !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 面临的突出问题
是农业效益不高 " 农民增收困难 ! 这是长期积累和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囿于 农业内部很难真正解决 # 只有减少农民 ! 才能富裕农民 $ 从国际经验看 ! 加快农村城 市化是由落后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 ! 也是农业 % 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研究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历程 " 特征 " 速度 " 规模 " 政策等可以 为 推 动 我 国 城 市 化 ! 促进农业 " 农村 " 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 $
小 % 信息和人 的 运 动 速 度 一 样 % 城 市 半 径 一 般 不 超 过
60.1;< % 否 则 就 难 以 管 理 & 64 世 纪 中 期 % 美 国 广 泛 引
进欧洲的先进 技 术 和 设 备 % 大 大 加 快 了 工 业 革 命 的 步
3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 24456/64"
从 ?81? % ?5?5 年 平 均 每 年 迁 入 的 移 民 为 >5 万 人 # 而 同 期美国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的 年 平 均 数 为 :5 万 人 # 从 欧 洲 迁 入 人 口 与 其 自 然 增 长 人 口 之 比 为 1:01A?// $ 在 这 些 国 际 移 民 中 # 工 人 占 近 1/B #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占 近 .17 # 来自英& 德& 法国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冶铁& 纺织& 炼油和其 他 工 业 部 门 的 知 识 和 技 术 # 对 正 处 于 关 键 时 期的美国 工 业 化 起 到 了 无 可 估 量 的 意 义 $ 外 来 人 口 也 是城镇人 口 增 长 的 主 要 来 源 # 外 来 人 口 中 从 事 农 业 的 只占 ?:7 左右 # 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 $
西方城镇化对我国的借鉴和指导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黄天奕 杨州西方城镇化对我国的借鉴和指导摘要:对于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外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学习。
观古论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西方国家城镇化进程又有所不同,不能走西方的老路。
首先,探究外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再次,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外国城镇化经验;建设选择1引言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
未来二三十年,预计中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势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
2西方国家所选择的城镇化道路2.1英国选择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英国,所以在19世纪中叶它率先进入了城镇化,采用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策略。
等到其战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快速增长的汽车数量和人口数量,使其向郊区化转变。
为了逆制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对新城进行整体规划并设置环形的城市绿带。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退的迹象在大都市中出现,政府不得已推出城市复兴计划,使得衰退迹象有所改变。
2.2美国选择的城镇化道路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美国走向了城镇化。
为配合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交通建设和移民人口迅猛增加。
但到19世纪末,进入了大城市建设时期。
以东部地区为首,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海岸迅速发展壮大,波士顿、费城、纽约和查尔斯顿形成四大经济中心。
但是城市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模式形成。
3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1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3.1.1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的。
西方国家的城镇建设重点一直都是交通,在公路、铁路建筑中投入大量资金。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38 | 中国报道2013年3月 总第109期Cover Story封面故事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时借鉴。
英国英国的城镇化开始于18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启时期。
据英国史学家克拉潘估计,1300年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4%,1500年左右城镇化率不到10%。
之后城镇化加速发展,1750年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7.8%,1851年达到50%,1911年达到78%,1980年达到89%,2009年突破90%。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做足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功课。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改进,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为城镇化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城市了,成为英国近代城镇化的典型。
交通运输促进城镇化。
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
发展极大地加强了英国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城市或城镇。
城镇化吸纳转移农业人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向农村渗透。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英国城镇化教训:曾经发生过驱赶农民进城的“圈地运动”,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至今仍为史学家所批判。
与城镇化进程相伴随的环境污染,带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果。
英国的城镇化之路对我国正处于聚集发展阶段的省区,特别是中西部省区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本部分仅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简要考察,以寻求对我国,特别是对我国财政的借鉴意义。
(一)城镇化的道路选择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起步较早,他们大多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或战争(赔款)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
但由于各国人口、资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在城镇化的道路选择上,也各具特色。
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1)英国A.英国的城镇化是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据历史学家估计,早在17世纪,英国就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
这些乡村工业集中在工业村庄,其发展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后来,相当一部分工业村庄演化为城镇。
B.英国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英国地少人多,曾经是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
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同时,城镇化所需要的作为食物的农产品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
1852-1859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6.5%是靠进口满足的,1868-1875年,该比重增至48%以上。
1910年,英国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5.6%。
(2)美国A.美国地多人少,而国际人口迁移却满足了美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1851-1910年间,仅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就达2337.3万人,年均迁入达39万人。
这些国际移民中大约1/4的是技术工人,他们带来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无疑对美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B.美国与英国城镇化道路的最大不同是,美国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
镇 化 的并 行发展 ,以工业化 、产业 化 、
为推进 郊 区化 ,联邦政 府在 l 9 1 6 年
资助道路建设法案 》,改善州际道 和检讨 ,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推 信 息化 为城镇 化发展 的 内在 动力 ,积极 通过 《 探索城镇化 内涵式发展道路 。
一
路 ,完善公路 系统 ;各州也发行 巨额公路 行双轮驱 动政策 ,既强调市场化 的作用 , 《 高 速公 路法 》,在 1 2 年 内拨款2 5 0 亿美 加重视政府 的宏观协调作用 。
除 城 乡差 别 ,推 进 区域 城 乡一体化 、公 洋铁路法案 》和 《 现金补偿法 》支持铁路 以资本为导 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 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均衡发展。 建设 ,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 的铁路 ,铁路 导 ,完全按照市场需求 自由放任地推进城
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 的贷款 ,且 镇化 ,导致 了过度 的郊 区化 ,造成城镇 发
一
是 工 业 化 引导 大 量 的就 业 人 口 债券 ,带动城 市向郊 区发展 ,1 9 5 6 年通过 也注意把 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 ,更 是 为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从 第一 产业转 向二 、 产业 ,通 过人 口
. 1 万 英里 的洲 际高速公 路 。同 和产业 的集 聚 ,为 经济发 展 、社 会 民生 元修 建 了4
以工业化 、产业化 、信息化为动力 , 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美 国在推进城 镇化建设 的过程 中 , 没 有简单 地 、孤 立地进 行城镇 化建设 ,
铺轨 两旁 的土地 即归 铁路城 建商 开发 利 展规 划 结 构 性 失衡 、城 市 无 序 扩 张 蔓延 、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依托 大中城市 ,充分发 挥中心 城市 的 都市 区化 的国家。从地 区分布看 ,全 展 ,美 国在 城市 空 间布 局 上形 成 了 辐射带动 作用 ,构建集聚 度高 、开放 国形成 了三 大城 市群 :东: : 1 1 : I I 城 市群 层 次 分 明 、定位 明确 、功 能 互补 的
达2 0 0 0 亩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 0 家,
整 体 形 象 和 项 目承 载 能 力 。2 0 1 3 年,
式 、 多层 次 的 城 镇 体 系 ,形 成 了 国 际 包括波士顿 、纽 约 、华盛顿 、费城 、 城镇 体 系。
前 ,该镇 整治土地 已基本 实现 规模化 达 N3 万亩 次 。 经营 ,1 O 0 亩 以上的农业 规模经 营户 达 ̄ J E 3 4 户 。二是 调整拉 动。依 托丰富 的 自然 山水 资源 ,加快农业 内部 结构
7 1 0 0 亩 ,葡 萄 种 植面 积 达 到 2 1 O 0 亩,
速载体 建设 、强化 资源 配置等途径 ,
业 。力争一年新落户 工业项 目不少于
有机大米基地发展 1 9 0 0 亩 ,早 园竹 种 实 现 工 业 经 济 集 群 发 展 。 一 是 加 快 载 1 5 个 ,投 资 5 0 0 0 万 元 以下 进 标准 厂 房 植规模达 1 8 0 0 亩 。 三 是 龙 头促 动 。 强 体 建 设 。 高面积 平 方 公 里核 项 目5
调 整 ,扩 大 茶 叶 、有 机 大 米 、 葡 萄 、
产 业工 人达 到1 万 人 。 二 是 做 强 主 导
三 、以 园区 建 设 为 载 体 , 推 进 工 业 向 园 区 集群
产 业 。 致 力 构 建 以机 械 制 造 、新 型 材
美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经验与中国策略
美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经验与中国策略作者:崔彩贤闫阁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5期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特色小镇是绿色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探讨中美两国特色小镇的环境建设问题,对两国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环境要求,分析中国特色小镇环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再通过论述美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的经验,尝试为中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策略。
关键词:美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中国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235-04当代中国,特色小镇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环节。
世界范围内小镇林立,瑞士的达沃斯充分利用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打造了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因旅游胜地、会议中心而闻名全球;日本上胜小镇是一个建制镇,但它在全球备受关注,其宣称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首个无垃圾的生活区,目前该镇已是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资源循环利用的模范小镇;美国莫里斯小镇被《金钱》杂志列为最宜居城镇之首;英国的温莎小镇因政府对该地区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物和乡村农田景观风貌的保护,最终以温莎古堡和英国王室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而发展起来。
横观这些闻名全球且以强劲发展力而获得持续关注的特色小镇可以发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专门的特色产业是这些小镇闻名遐迩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小镇培育正在进入下半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各类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
中美两国均设置镇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但两国“镇”的含义不尽相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而我国广义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集镇的概念。
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
而国外的小镇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的小镇,如英国政府在19世纪颁布的《新城法案》,利用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来缓解英国大城市当时所面临的人口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建设中的美国经验
2012年12月28日来源:《价值中国》作者:黄力泓(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
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走向发达国家的基本策略。
然而这条路并非是那么容易走好的,前些年中国简单追求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升级,并没有使资源空间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城市的负担。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层将城镇化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如何更好推进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因而,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美国是可提供一些成功经验的。
一、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力求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整体区域资源,在保护环境、布局产业及开展项目建设方面同步发力,并且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20世纪,大都市区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数量不断得到增加,规模也急剧扩大,而与之伴随的是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突高。
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数量仅有58个,人口比例为31%,但短短的30年后,大都市区的数量就增加到140个,人口比例也上升到48%,那时美国俨然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
从地区分布看,全美形成了三大城市群:首先是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而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则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其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
在这三大城市群中,东北部城市群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
而这三大城市群构成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镇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美国的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城镇建设均衡发展
为了使大中小城市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美国于1960年代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域进行再开发。
该试验计划的目的在于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
从试验计划实施开始10年后,成效显现出来了,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约25%。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发布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
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美国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大对小(规模)、少对多(数量)的情况下,起到了较好的均衡作用。
与之同时,在小城镇的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
在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的时候,注意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消除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的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化、内涵式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生活、工作、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多元化、内涵式并重发展探索城镇化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工业化过程,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而关于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发展,则更加注重科技的引入,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解决基本的生存之忧。
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也即注重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转型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性,这样不仅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了内在活力,也促进了相关产业或企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还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的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
三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如此一来,各个产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没有形成任何的阻力因素。
四、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
进行任何建设,都离不开原料,而原料能够及时运输,则关系着建设的进展。
在美国的城镇化建设中,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就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借以支持铁路建设。
法案中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那里得到相应数额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也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
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且深入西部腹地,促进新城镇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进郊区化,美国联邦政府于1916年通过了《资助道路建设法案》,以改善州际道路和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了巨额公路债券,带动郊区发展;1956年通过《高速公路法》,并在12年内拨款250亿美元修建了4.1万英里的洲际高速公路。
同时,美国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对汽油和车辆轮胎等征收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
截至去年,美国高速公路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全世界总里程的一半,惠及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
这种交通先行的理念,以及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了美国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区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五、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
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与中期,美国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即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关系,加之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国际先进经验,城镇化率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
此时,美国政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经验,推行了双轮驱动政策,即将强调市场化和重视政府调控相结合,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并起到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一是针对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问题,实行了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
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强化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指导协调作用。
二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等。
通过政府行政杠杆发挥协调作用,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和平。
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前面提到,由于人口大量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美国的第一产业,即农业更加注重科技的引入,其实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也的确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
一是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并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还以工业反育农业,避免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
而且出台了《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美国联邦农业部对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提供了帮助,如制定改善农村地区供水与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
三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的形式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并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以此形成了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成果,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享受如同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与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方式与观念的全面升级。
同时,启动乡村社区宽带网资助计划,帮助低收入者设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这也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了现代化的操作技能。
从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开展城镇建设均衡发展、采取多元化内涵式发展形式、以交通运输建设为先导,到制定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政策和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美国城镇化走到今天,经过教训,也走过弯路,也算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率尚不足美国的一般,虽然两者的体制有着较大差异,但城镇化中的许多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注重环境保护、有效整合资源、不损害农民的利益等,如此,中国或许能够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