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合集下载

对宪法司法化的看法

对宪法司法化的看法

对宪法司法化的看法
宪法司法化是一种将宪法规定的权利和原则通过司法机关进行保护和执行的方法。

我认为宪法司法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文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安定。

通过司法化,可以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与法治。

首先,宪法司法化能够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司法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能够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追责和惩罚,增强宪法的约束力,防止政府和其他组织滥用权力或违反宪法规定。

其次,宪法司法化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司法机关可以通过解释宪法来保护公民的人权,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私人财产权等。

司法化还能为公民提供维权途径,让他们能够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再次,宪法司法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公正与法治。

司法机关通过对宪法规定的原则进行解释和适用,保证了法律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司法化还可以防止政府的滥用职权和有损社会稳定的行为,维护法治的稳定性。

但是,宪法司法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司法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以防止滥用司法权力。

其次,司法机关应该保持独立和公正,不受政治和其他利益的干扰。

此外,司法
化的过程需要与其他立法、行政机关形成良好的配合和协调,以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宪法司法化是保障宪法有效实施和公民权益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司法机关的解释和适用,宪法司法化能够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促进社会的公正与法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以确保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公正。

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

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

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一、本文概述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司法化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宪法司法化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实践与理论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旨在探讨当下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宪法司法化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当前中国宪法司法化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如司法独立性问题、宪法解释权的归属问题等。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宪法司法化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宪法司法化实践的对比研究,本文将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司法化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推动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进程。

这些建议和措施包括加强司法独立性、完善宪法解释机制、提高法官素质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本文期望能够促进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健康发展,为构建法治中国提供有力支持。

二、宪法司法化的理论基础宪法司法化,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种重要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司法权的独立性。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仅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因此,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宪法应当成为他们寻求救济的最后屏障。

司法权作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独立性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

司法独立意味着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不受任何外部干预,只服从法律,从而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公正、公平的执行。

在宪法司法化的过程中,法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法院通过受理和审理涉及宪法问题的案件,将宪法规范具体应用到个案中,从而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保障。

这种司法化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宪法的认同感和尊重度,也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和生命力。

当然,宪法司法化并非意味着宪法可以直接适用于所有案件。

由于宪法的抽象性和原则性,其适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宪法司法化再思考

宪法司法化再思考
学者 们 的 热 议 。 这 主 要 源 于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于 20 0 8年 1 2月 8 日以 “ 已停 止适 用 ” 理 由, 止 为 废
二、 宪法适用的辨识
童教 授在 他 的文章 中指 出 :宪法 适用 方 面 之 “ 所 以出现 这种 情 况 , 不小 程 度 上是 因 为我 国学 术
了《 最高人 民法院关 于以侵犯姓名权手段侵犯宪 界没 能结 合我 国实 际理 顺一 些 基本 概 念及 其 相互 关系。理J I 关的基本概念并合乎逻辑的运用这 lf  ̄H 法保 护 的公 民受教 育权 的基本 权 利 是否 应 当 承担
是 民事 责任 的批 复》 “ ( 法释 字 [0 1 2 20 ]5号 ” , 决 些概 念 , 人 们 解 决 好 面 对 重 大 课 题 的 学 理 基 )该 础 。 _ 因此 , 搞 清 楚 宪 法 能 否 司法 化 , 们 不 ”2 要 我 定 自 20 08年 l 2月 2 日起 实 施 。 紧接 着 华 东 政 4 进 法大 学童 之伟 教 授 在 《 国法 学 》 0 8年 第 6期 妨也 从这 一 问题 所 涉 及 的 一 些 基 本 概 念 谈 起 , 中 20 撰文 《 宪法 适用 应 遵循 宪 法 本 身 规定 的路 径 》, 以 宪法 实施 、 宪法 适用 和宪 法遵 守 的 区分 为切 入 点 , 对 我 国宪法 “ 法实践 ” 行 评 析 。认 为 “ 法 司 司 进 宪 行系 统 的梳理 和 阐释 , 以消 除 我 们 在 理 解 和 应 用 中的诸多偏 颇 。
关 键 词 : 法 适 用 ; 法遵 守 ; 法 司 法 化 宪 宪 宪 中 图 分 类 号 :9 1 D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2 7 20 )4— 0 6— 4 10 4 0 (0 9 0 0 8 0

宪法司法化理论与制度生命力的重塑——齐玉苓案批复废止10周年的反思

宪法司法化理论与制度生命力的重塑——齐玉苓案批复废止10周年的反思

宪法司法化理论与制度生命力的重塑——齐玉苓案批复废止10周年的反思宪法司法化理论与制度生命力的重塑——齐玉苓案批复废止10周年的反思近年来,宪法司法化理论在我国法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尊重和保护宪法权威,强化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宪法司法化理论在齐玉苓案批复废止10周年之际值得我们深思。

齐玉苓案是中国宪法司法化的里程碑事件。

该案于2000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国政府对齐玉苓案提出的行政批复废止受到了广泛质疑。

齐玉苓案的废止引发了对宪法司法化的讨论和对中国宪法地位的关注。

然而,批复废止令的发布显然是对宪法司法化理论的一次挫败。

宪法司法化理论的核心是将宪法确立为最高法律,并赋予宪法以司法保护的功能。

宪法司法化体现了宪法与法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宪法权威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

宪法司法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我国宪法司法化理论在实践层面尚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宪法修订和宪法司法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庞大的国情相比仍显不足。

许多规定仅停留在概括的层面,难以具体化和实际化,宪法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立法和司法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宪法解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宪法的解释机制。

其次,中国宪法司法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依然薄弱。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各项制度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宪法在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宪法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依法治国和宪法权威的原则常常受到侵害。

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对宪法的执行程度较低,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制约。

最后,宪法司法化理论的广泛推广依然面临挑战。

宪法司法化不仅仅是理论,还需要具体的实践和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一些宪法司法化的理论因技术性较强而遭到冷遇,限制了宪法司法化的实际进展。

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引出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引出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引出的几点思考关于“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引出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关于齐玉苓的案件引出的“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空前激活了中国的宪法学界,本文在不否定最高法院《批复》的合理性基础上,驳斥众多观点后得出该案不是宪法的司法化,而是宪法在个案中的论证,本文又从该案的背后揭露了炒作的真正原因,从而显现出了中国宪法体制的弊端,针对该弊端笔者作出了中国宪法司法化制度建设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 宪法司法化违宪审查宪法的适用宪法论证效力优先原则背景提示1990年,山东藤州八中应届毕业生齐玉苓考上了一所中专,但录取通知书却被同学陈晓琪及其父亲陈克政与所在中学共谋攫取。

陈冒齐之名上学和工作直至1999年。

1998年7月,齐知道了真相,于是就以陈晓琪、陈父以及原所在学校为被告提起了诉讼。

枣庄市中院一审认定陈晓琪,侵害了齐玉苓的姓名权,判决停止侵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金35000元。

齐玉苓不服,向山东省高院提起上诉。

山东省高院就此案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院作出了批复,指出:在此案中,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01年8月23日,山东高院终审判决陈晓琪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害,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藤州八中、藤州教委向齐玉苓赔礼道歉:齐玉苓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造成的直接损失7000元有陈晓琪和陈克政赔偿,济宁商校藤州八中、藤州教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齐玉苓因受教育的的权利被侵犯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由陈晓琪、陈克政赔偿;济宁商校藤州八中、藤州教委承担连带责任;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藤州八中、藤州教委赔偿齐玉苓精神损失费50000元。

自从最高院针对齐玉苓一案所作的《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发布后关于宪法司法化的问题,再度成为宪法学界一大热点问题,不少学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案是“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开创了“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先河”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性,但无论如何,人们对此案的关注,说明在今天宪法司法化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从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和争论中,也说明在对宪法司法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尚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目前 , 界对什 么是 宪法 司法化 , 学 以及 宪法 司 1 4 2 8号 民 事判 决 书 ; 王 红 军 不 服 阆中 市公 安 局 “
法 化在 我 国既 定 的法 律 框 架 内能 否实 施 等 , 争议 治安 管理 处罚决 定案 ” , 中 四川 省南充 市 中级人 民
颇 多 。这 些争 议 , 重 影 响 着 宪 法 的 司 法适 用 和 法 院的 ( 9 9 南 中法 行 终 字 第 16号 行 政 判 决 严 19 ) 3 公 民 的权 利救 济 。为此 , 笔者认 为 , 理论 研 究上 书 ;巫凤娣诉慈溪市庵东镇环境卫生管理站退休 在 “ 浙 应该 搁置 争议 、 同存 异 , 求 就宪 法 司法 化 问题尽 快 待 遇 纠 纷 案 ”中 , 江 省 慈 溪 市 人 民 法 院 的
江 苏 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a o in s a i &T lvs nU i ri 2 1 . o. 1 o r l f a g uR do n J ee ii nv sy 0 0 2V 1 o e t 2
8 1
我 国 宪 法 司 法 化 的 困境 及 原 因分 析
案 ” , 阳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0 3 洛 民初 字 第 中 洛 20 )
支 持 者认 为 : 般法 律 不 能 取 代 宪 法 , 门 一 部
2 6号判决 书 认 定 :种 子 法 》 《 实施 后 , 米种 子 的 法 的司法适用不能取代省农 作物种子管理条 高 法律效 力需 要通 过 司法 效力来 体现 , 《 因为“ 院 法 例》 作为法律阶位较低 的地方性法规 , 其与《 种子 是 法律帝 国的首都 , 法官 是帝 国的王侯 ” 。所 谓 宪 如 法》 相冲突的条款“ 自然无效 ” 而河南省物价局 、 法 不过 是法官 奉 为 宪 法 的法 律 , 果 宪法 不 具 司 , 那么宪法的法律属性将大打折扣 , 其权 农业厅联合下发的《 通知》 又是根据该《 条例》 制 法适用性 , 定的一般性规范文件 , 其与《 种子法》 相冲突的条 威性 也将 大大 降低 。3而 在 实 现 宪法 司法 化 的路 款亦 为“ 无效 ” 款 , 条 遂判 令 伊 川公 司 按 市场 价 格 径上 , 有学 者 主张 : 国人 大常 委会行 使 宪法 立 宪 全

关于宪法司法化问题的探讨

关于宪法司法化问题的探讨
维普资讯
上 就是法 官在 审理 案件过程 中 ,以宪法
为标 准 对 其 他 法律 和 特 定 国 家 机 关 行 为
是否 合宪进行评 判 ,对违 宪的法律不予
关 于 宪 法 司法 化
问题 的探 讨
文 /张 军 红
法 权 , 轮 不 到 司 法权 , 况 只 要 司 法 独 而 何
形成具体 的法律关 系,并最 终 由国家强
制 力 保 证 其 裁 决 的 执 行 , 才具 有 了真 正
的 实践 效 力 。
顿、孟德斯鸠 等人所倡导 分权 制衡 的制 度设计 ,司法权 与立法权 的职 能范围必
须严 格 区别 , 此恪守 “ 水 不犯河 水 ” 彼 井
即由同一个主体制定 宪法和法律 ,自然 能保证二者 的一致性 , 然而 , 法律 与宪法 相抵 触的情形 不仅存在着 可能性 ,而且 不可避免 。在法律与宪法抵触的情况下 , 法 院 的适 用面 临 “ 二难 ” 择 : 接适 用 选 直 宪法则 法律虚置 , 适用 法律则 宪法虚 置。 由于对 宪法的法律 性认识 不足 ,我们选

这意味着法 院对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 会制 定 的法律 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在我国 , 宪 法也 是 由全 国人 大制定和修 改的。 这种
体 制的设 计基 于 一种理 想主 义 的假设 :
种法律 规范 ,宪法 只有 通过法院 的适
用 直 接 与 具体 的 社 会 关 系 相 联 结 ,直 接
监 督 ,地 方 各 级 人 民 法 院 由 同级 地 方 人 民代表 大会 产生 并对 其 负责 受其监 督。
的 宪 法 变成 具 有 实 践 效 力 的 宪 法 , 宪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我国宪法监督的司法化模式思考

对我国宪法监督的司法化模式思考
运用 司 法 查来保 障这 些 权利 的实 现 。 第三 阶 段是 二 次人 战 以
后, 由于人量 黑人 羽 1 平 参 战硐 I 妇女后 方支Leabharlann 保 E D 4 家 的 影响 ,


我 国 宪法 监 督 的 司 法 化 现 状 分 析
提高了 人剁 妇 女的地 位 , 5 O 、 6 0年代 爆 发 权 运 功 I 7 0年代
长兑 u 以来 , 在 我 …形成 了宪法 不 能 作为 丧 眨 判 直接 依 据 的司 法惯 例 , 造成 这 … 现象 的原 是 多方面 的。
的程 序革 命 , 促使 最 高法 院广泛 适 用司 法 查保 护 公 权利 。 这 时司法 1 i r 查才 i 存 保 障公 宪 法权 利办 面 个面 发 作用 。
中图分 类号 : D 6 2 1 文 献标 识码 : A
龙伟林
从 荚 究政 史可 以_ 石剑 , 最 高法 院适 用司 法 查权 实 施宪
法 随社 会 的变革 而逐 步 发展 。第 一阶 段在 内战 以前 , 司法 查 通 过运 用分 权原 则和 “ 州 际 贸易 条款 ” 土 要对 去 权、 j : 政 权利 州 权行使 的合 宪性进 行 查 , 以 调节 法 、 行政 、 司法 权 的哭系 , 调 节联 邦政 府与 州政肘 的权力 灭 系 。第 阶段 是 内战 以 后 ,
对我 国宪法监督 的司法化模式思考

摘 要 随 着司 法改革 呼 声的越 来越 高,我 国司法 制 度 的各 个 方 面产生 的争 论也 不 断泛化 ,其 中一 个 重要 方面就 是 “ 宪 法监督 的司法化” 问题 。宪 法监 督 的 司法 化 之 所以被 关注有 着 多方 的原 因。笔 者从 宪法监 督 的 司法化 的现 状谈 起 , 结合 国外 宪法监督 的 经验 , 对我国 宪法监 督 的最 大 司法介 入提 出理 性 的建议 关键 词 宪法 监督 司法 审 查

实现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机遇与困境-从我国宪法司法第一案谈起

实现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机遇与困境-从我国宪法司法第一案谈起
法 院在 审理 案件 时 。 常不 能直 接 引用宪 法 条 文 。因此 , 本案 中 , 院很 可能 会 以原 告 的诉 讼请 通 在 法 求 “ 有 法 律 依 据 ” 由 而 不 受 理 。 l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根 据 山 东 省 高 级 人 民法 院 的 请 示 , 2 0 年 没 为 为 i t, 于 01 8月 1 3日做 出 了法 释 [ 0 1 2 2 0 】 5号 《 于 以侵 犯 姓 名 权 的 手 段 侵 犯 公 民 的 受 教 育 的 基 本 权 利 是 否 应 关 承 担 民事 责 任 的 批 复 》, 为 “ 某 以侵 犯 姓 名 权 的 手 段 侵 犯 了齐 某 依 据 宪 法 所 享 有 的 受 教 育 的基 认 陈
法 化 1 的 广 泛 关 注 。宪 法 司 法化 不 是 从 来 就 有 的 , 是 法 治 与 宪政 的 产 物 。宪 法 司 法 化 现 已成 为 世 界 ' 7题 它
各国的普遍做法。 因此 , 我 国 确 立 宪 法 司 法 化 有 其 必 要 性 。 在 现 实 语 境 下 , 国 实 行 宪 法 司 法 化 必然 在 但 我 会 碰 到 诸 多障 碍 。 建 立专 门 的 宪 法监 督机 关 和 扩 大 最 高 法 院 的 司法 解 释 权 是 我 国 实现 宪 法 司 法 化 的现
这起 看 似简 单 的 民事 案件 , 给法 院出 了一道 难 题 。众所 周 知 , 教 育权 在 宪法 中有 明确 规定 却 受 但 在 民法 中 没 有 规 定 , 句 话 说 , 教 育 权 属 于 公 民 的 宪 法 权 利 而 不 是 民事 权 利 。 但 是 , 国 各 级 换 受 我
非 , 在 于他们 毕 竟 为我 们提 供 了就 宪 法 司法化 这 一重 大课 题进 行 讨 论 的绝 佳契 机 , 们 所 能够 做 而 我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近年来,宪法司法化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宪法司法化是指将宪法作为一种具体、可执行的法律规范,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依据。

本文将从反思宪法司法化的问题和前瞻其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反思宪法司法化的问题1. 低效率和高度解释性将宪法司法化后,由于其本身的含糊和广泛性,法官在具体的案件审判中需要大量的解释和判断,导致司法效率低下。

宪法司法化过程中的司法判断往往涉及到对法律、社会、伦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考量和平衡,加大了司法解释的难度。

2. 偏离原意的解释法律的解释在执行中受到法官的主观影响,因此,宪法司法化容易导致宪法的原意被扭曲和偏离。

法官在诠释宪法时,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政治背景进行解释,可能导致宪法理念的偏离和衍生出符合其个人诉求的判断。

3. 对司法权力过度集中宪法司法化使得对宪法的解释和修正权力集中于司法机关,不利于合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一些批评者认为,宪法司法化过程中,司法机关可能滥用权力,对其他政府机构的工作进行干涉和限制,从而破坏了民主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二、前瞻宪法司法化的发展方向1. 宪法解释与立法的结合为了解决宪法司法化导致的解释困难和偏离原意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宪法的解释权不仅交给司法机关,还可以将其与立法机关进行结合。

立法机关可以通过颁布具体的法律和法规来阐明宪法规定的含义,减少法官的解释工作和主观影响。

2. 公众参与与民主监督宪法的司法化过程应当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民主监督。

通过公民的意见征询、公开听证、舆论监督等形式,确保宪法司法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的参与可以提供多元的声音和意见,有助于避免司法解释的偏离和滥用权力的情况。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借鉴宪法司法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不同国家的宪法司法化模式存在差异。

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借鉴,吸取其他国家宪法司法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宪法司法化实践。

4. 健全宪法规范的理论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在宪法司法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宪法规范的理论体系。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主要障碍及未来进路分析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主要障碍及未来进路分析
若 这 种 研 究 蜕 化 为 一 种 纯 美 学 的 自娱 自乐 , 则 这 种 流 变 是 值 得 学 界 警 醒 的 。 关键 词 :宪 法 ;司 法 化 ; 法律 信仰 中 图 分 类 号 : D9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5 X ( 0 9) 8 0 1 — 4 0 3 8 4 2 0 O — 19 0
每一 位 法 律 人 在 正 视 既 有 理 论 或 制 度 障 碍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客 观 的思 考 ,并 作 出制 度设 计 。

任 何 法 律 制 度 的 拓 新 必 定 是 以 确 凿 无 疑 的 理 论 为基

宪法 司法化 主要 障碍 分析
础 的 ,若 对 于 制 度 赖 以存 在 的 理 论 问 题 ,人 们 仍 处 于 一 种 激 烈 的纷 争 状 态 ,那 么 再 美 好 的 制 度 也 只 能 存 在 于人 们 自我 的 臆想 之 中 。尽 管 笔 者亦 赞 同 真 理 越辩 越 明 之 说 ,
之 口水 战 ,那 么 多 谈 亦 无 益 。其 实 ,真 理 向来 是 以破 碎
之 形 象 出现 在 我 们 面 前 的 ,否则 它就 不 配 被 称 为 真 理 。 如 果 说 理 论 论 证 的 不 足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会 阻 滞 中 国 宪
法 司法 化 制 度 的 出现 的话 ,那 么 制 度 上 与 传 统 上 存 在 的
宪 法 的 司 法 化 问题 向 来 是 我 围 宪 法 学 界 孜 孜 以求 的

他诉 讼 程 序 没有 交 叉 。然 而 .前 述 问 题 争 议 的 核 心 是 宪 法 是 否 具 有 或 者 应 当 具 有 直接 的 适 应性 ,并 不 完 全 是 宪 法 体 制 有 无 必 要 和 可 能 建 立 单 独 的诉 讼 程 序 问 题 ,而 是 宪法 是 否 可 能 在 所 有 诉 讼 程 序 中适 用 的 问 题 。 如 有 学 者 认 为 : “ 法诉 讼 是 宪 法 适 用 的一 部 分 ,它 属 于 宪 法 适 宪 用 中宪 法 的 司 法 适 用 的范 畴 , 宪 法 诉 讼 是 宪 法 司 法 适 用

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

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垒』圭塾盒竺!竺!!里型j。

篓美豳鐾翟翟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严音莉摘要宪法司法化是宪法法律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宪法发展趋势之一,但我国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宪法司法化。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司法判例引发了人们对宪法司法化的思考。

我国必须要走宪法司法化路线来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而宪法是可以而且应当具有司法适用性的。

我国宪法应当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具有直接依据宪法裁判具体违宪案件的权力,从而为各级人民法院行使宪法司法化的权力提供最终和最高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宪法司法化违宪审查司法判例中图分类号:D9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015.03一、宪法司法化在我国的兴起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可以进入司法程序,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并依照宪法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

①它与一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密切相关,事实上,我国宪法是以规定宪法监督制度的方式来体现违宪审查制度的。

1982年《宪法》既在序言中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又在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同时在第62条和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②此种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得以经常性的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但是,它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由于缺乏专任机关造成监督不力、缺乏完善的监督程序及相关规定导致我国宪法监督的实体内容成为无法运行的空洞理论等。

尤其是因为监督方式相对单一,侧重于对法律法规而忽略了对其他具体行为的合宪性监督,直接导致一方面具体的违宪案件得不到法律的纠正,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用“司法程序解决司法案件”的原则,另外对以请求方式提出审查的主体亦无救济程序保障。

再论宪法司法化——对我国宪法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再论宪法司法化——对我国宪法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构建兵团党委领导下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各部门的协同作战。

在兵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法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参与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除了党内纪律监督,还需纪委、审计、监察、等与司法机关协作,使兵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犯罪预防的独特优势。

重点突出预防贪污、贿赂、挪用及渎职类犯罪,着眼于对一些疑难问题从立法的完善到司法的适用的困难解决,从而承担起预防职务犯罪的主体责任。

#"构建兵团国有金融机构更完善的内控机制首先应当做好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严格审查。

不仅要审查拟任人的行业经验和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其法律意识。

要确保国有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稳健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管理风险,对国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动态监管是整个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应当加强对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业务行为的管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和重要业务主管人员的职务行为的监管,重视防控方法的创新。

[$]$"加强兵团在职务犯罪预防方面的国际交流目前,兵团在职务犯罪预防方面与国际的交流还停留在表面,对国外职务犯罪预防的先进经验借鉴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可以采取适当聘请国外专家进行职务犯罪预防的制度设计、参加职务犯罪预防的调查指导等措施来保障“引进”的措施顺利实施。

世界各国的反腐败经验都表明,司法机关与当事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合作,及时摸清国家公职人员的财产收入状况,是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因此兵团应当适当借鉴上述手段,建立职务主体资料信息库,对其同步监控,核实财产申报的真实性,以达到职务犯罪预防的目的。

%"努力提高兵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科技含量从哲学角度来看,对职务犯罪的打击也是职务犯罪预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在打击职务犯罪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于更好的预防职务犯罪极端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反职务犯罪的法定侦查破案手段越来越难以应对职务犯罪手段日益科技化的趋势。

论宪法司法化

论宪法司法化

论宪法司法化【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宪法制度,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

其中,宪法司法化是一种在各国法律制度中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它使宪法成为了法律权威的源头,被广泛认为是保障法制权威、保护民主自由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对宪法司法化的概念、特点、机制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同时,也将对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一些深入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宪法司法化;法律权威;民主自由;宪法精神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各国法制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和最高法律权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同时,宪法司法化也成为了各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宪法司法化的概念、特点、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现状和发展建议。

二、宪法司法化的概念宪法司法化指的是通过司法程序,以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权威来解释和应用法律。

与此相对应的是宪政体制下的宪法解释权由行政立法机关拥有,而不是司法机关。

宪法司法化让宪法成为了法律权威的源头,强调了宪法的领导地位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地位,并使宪法成为了法律实践中的指导和规范依据之一。

三、宪法司法化的特点1. 宪法权威性提升:司法机关将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权威并参照宪法解释法律,使宪法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更高的法律权威性和应用价值,为宪法的实践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法制权威保障:宪法司法化的实现,为保障法制权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司法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和适用法律,帮助确保宪法的实施和落实。

3. 民主自由保护:宪法司法化将宪法精神和民主自由制度有机结合,提供了法律保障,保护了人民的平等权利、民主自由和人权,推动了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

四、宪法司法化的机制宪法司法化机制主要包括宪法解释机制、宪法保护机制和宪法监督机制:1. 宪法解释机制:宪法司法化的第一步是确立宪法解释机制。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采用直接解释或补充解释等方式,充分利用宪法的规定,从而达到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的法治效应。

论宪法的司法化

论宪法的司法化

论宪法的司法化【摘要】本文围绕论宪法的司法化展开,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及司法化概念,探讨了司法化对宪法和司法体系的影响。

随后列举了一些司法化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司法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展望了司法化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司法化的讨论,强调了司法化对宪法实施的重要性和其不可或缺性,指出了未来司法化的发展方向。

文章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司法化这一重要话题,对于深化人们对宪法和司法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宪法,司法化,影响,司法体系,实践案例,问题,挑战,发展前景,重要性,不可或缺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论宪法的司法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背景介绍部分首先需要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宪法的地位逐渐凸显,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宪法对司法领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司法化的概念逐渐引起学者和法律界的关注。

司法化指的是宪法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即宪法规定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保障。

司法化的出现,不仅仅是司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体现。

对于宪法的司法化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和意义,以便更好地了解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

1.2 司法化概念司法化是指将宪法规定的原则、权利和义务转化为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法律规则的过程。

在司法化的过程中,宪法不再仅仅是一份抽象的文件,而是具有实际效力的法律文书,能够直接指导司法实践和保障公民权利。

司法化的概念旨在强调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效果和作用,强调宪法不仅仅是政府和立法机关的执法标准,更是司法机关和法律实施部门的指导原则。

司法化的实质是通过司法机关对宪法规定的解释和运用,使宪法的规定具体化、权威化,从而实现宪法的有效实施和维护。

司法化的概念不仅涉及宪法与法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涉及司法与政治的关系。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除两个国家外(英国和新西兰)都有成文宪法,而实行司法审查体制的国家,明确规定的有40多个,间接规定的有20多个;由宪法法院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也有37个1,这均表明了宪法监督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司法化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宪法监督司法化,它具有什么价值和功能,当代司法化发展前景如何,以及对于我国反思和选择宪法监督体制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和研究。

;一、宪法监督司法化的概念及其当代发展趋势; (一)宪法监督司法化的概念; 关于“司法化”的表述,最近两年来在法学界,特别是在宪法学界已经耳熟能详。

论者都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讨论这个问题,表示自己或赞成或反对或疑惑的态度。

应当承认,日前在中国学术界不仅对“司法化”意义的理解上见仁见智,没有也不能统一起来;而且在“司法化”的概念上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解释。

概念上的含混不清,也是导致对相关问题表述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在此对“司法化”的概念作一梳理,同时表明一下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 从字义上来说,“化”有多种含义,按《辞海》的解释,其含义达十二种之多。

与我们研究最密切相关的意义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绿化、电气化、大众化。

”;“司法化”应当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不过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其使用都用了不同的前置词,主要有两种表述,即“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监督司法化”。

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这两者之间在适用的范围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影响了人们对它们的选择态度。

; 我们不赞成“宪法司法化”的表述。

首先,因为这种表述至少部分地不能在学理上准确地反映宪法的基本意义,容易产生对宪法、宪政、宪治的误解与误导。

宪法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其基本性质至少包含政治和法律的两种属性。

其政治性是最早被设计和开发出来的,首先主要用来规制和约束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的设立、配置、职能、权限和活动原则等机制。

宪法司法化

宪法司法化

宪法司法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而宪法作为立国立法之根本,其对国家法制建设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宪法司法化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是在新的司法环境下,提倡宪法司法化,并利用各种制度实现司法化建设,才是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完整保护,推动法治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当前司法环境下宪法司法化的障碍入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宪法司法化的路径。

一、引言宪法司法化的重点是要实现司法化,那么何谓司法化呢?司法化实际上就是要利用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过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多种多样的案例出现在司法活动中,二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就是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

宪法的司法化实质上也是要利用司法程序将现实中出现的案例利用宪法的法律条文进行裁判。

在2001年的一个侵犯公民姓名权的案例中,最高院针对该案例进行了批复,并首次使用宪法作为判案的依据。

宪法司法化实质上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宪法的普适性,即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相关规定没有被其他法律具体规定时,宪法可以作为裁判的依据,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适用;二是宪法的违宪审查,即当宪法对公民权利等内容的规定已经被其他法律具体规定了,此时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那么就要对法律进行审查,从而利用宪法做出判决,否定具体法律规定的适用性。

二、当代宪法司法化发展的障碍分析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保障着关系国家命脉的重大事项的运行和实施,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是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的依据。

而我国尚未将宪法作为裁判的直接依据,而是要将宪法中规定的问题通过基本法律进行具体规定以后再利用基本法律进行裁判。

但是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并不能将全部的公民权利涵盖在内,这就使得大量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例没有可以参考的法律依据,因此限制了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价值的发挥。

(一)宪法自身发展局限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次数过多,宪法是国家运行的根基,而我国建国初期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以规定国家的属性和基本问题;随后又通过了四部宪法,并利用三次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摘要】宪法司法化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指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本文从引言部分开始,探讨了宪法与司法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然后分析了宪法司法化的背景与原因,现状与问题,挑战与发展,路径与方法,建设与实践等方面。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展望,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通过对宪法司法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宪法的实施,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民权益,增强国家法治意识。

这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宪法,司法化,关系,意义,背景,原因,现状,问题,挑战,发展,路径,方法,建设,实践,未来展望,重要意义,必要性。

1. 引言1.1 宪法与司法化的关系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司法化则是一种制度化的进程,将宪法的规定转化为能够为个体提供法律效力的具体规则。

宪法与司法化之间密切相关,因为宪法既是司法化的基础,也是司法化的对象。

宪法规定了国家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司法化则通过司法实践将宪法的原则和规定具体化,并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

宪法与司法化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宪法对司法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上。

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文书,对于司法化过程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行为都具有约束力。

宪法也为司法化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实现宪法宗旨和原则的依据和方向。

宪法与司法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宪法为司法化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目标,而司法化则是宪法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只有在宪法与司法化的关系得到充分发挥和保障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实现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

1.2 宪法司法化的意义宪法司法化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司法化就是指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直接适用和起决定性作用。

宪法司法化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宪法司法化有利于实现宪法的权威性和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司法化的第二层面是:在司法机关对个案审理过程中,能否对有违宪嫌疑的法律规范的合宪性问题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这涉及到司法机关是否有违宪审查权问题。这无疑已经不是一个技术性命题,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宪政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甚至包括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等层面。虽然司法审查这种制度在现代受到广泛的推崇,但它本来并非一条不证身明的公理。实际上,司法审查制度始终受到本身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二,“法治”与“人大至上性”的矛盾,使宪法“司法化”在现行体制上不能完全实现。——所谓“人大至上”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者说具有“决定一切职权的职权”。法治的最低标准就是保持国家法律在宪法框架内的统一,就是保证法律的合宪性,就是所谓的“治法”,如果法治排除了“治法”的硬核,那么法治的剩下含义就是“治人”了①;一旦统治者打着法治的旗号而行“治人”之时,人也就变成了奴隶,“法治”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在我国,一方面全国人大有立法权,可以制定他“认为合适”的法律;另一方面全国人大有权对宪法进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假如有人指控全国人大立法有违宪之嫌,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可能通过解释宪法而不是修改法律来“自圆其说”,以保证“宪法”的合法性,而不是法律的合宪性;即使不能“自圆其说”,“人大”还可使用"修宪"的杀手锏来保证其所制定的法律“合宪性”。在这种体制下,除非“人大”自觉地进行其立法的合宪性监督,否则,法律违宪问题是断然不可能存在的。
三、宪法“司法化”不同类型之比较
世界上现存的宪法司法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美国模式与欧陆模式;表现在审查主体上有分权的与集权的,表现在审查时机上有事后审查的与预防审查的,表现在审查方法上有附带审查的与主要审查的,表现在审查结果上有个案效力与普及效力的等等①。以下分别对两大类型的主要构成进行简单比较、说明和分析。
第一,宪法的频繁变迁削弱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①从1949年9月至今,我国先后制定和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即《共同纲领》)、和四部正式宪法,并颁布了三次宪法修正案,无论是全身修改还是局部修改,所修改及确定的内容皆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党要完成的任务及实现的目标。修宪过程主要表现为将党的政策法律化的过程。宪法的频繁变迁和修改,严重削弱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似乎不能完全归咎于立宪者的短视,症结所在是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先定为给执政党的政策披上一层法律的外衣,使其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在我国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总伴随着一次宪法的修改,如果宪法经常性地被政策而温柔地改变,那么,就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宪法化”就很难充分地得以实现,宪政秩序也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
二、我国宪法“司法化”面临的的问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9月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至今,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已走过了风风雨雨50年,有些人认为,我国宪法被视为“闲法”,人民法院判案不得引用宪法条文;人们意识中也有“宁可违宪,不可违法”的思想。在民意调查中,公民也认为与切身有最大利益关系的法律是民法、刑法等等,而置宪法于一边。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宪法“司法化”语义解析
首先,宪法“司法化”这一话语在纯理论意义上具有两个维度②:一是当没有具体法律将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落实时,司法机关能否直接适用或引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宪法“司法化”意味着宪法司法适用性。这个命题建立在公民基本权利之充分保障的宪政理论之上,即认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如果宪法权利没有得到具体法律落实,司法机关又不适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依据,无疑权利保障成为一纸空文③。因此,宪法的司法适用有最后屏障之功效。
第三,宪法的不直接适用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宪法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对国家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其假定、处理、制裁三个方面的区分并不完全,造成宪法规范缺乏可诉性和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将依据宪法制定的普遍法律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而不将宪法直接引入诉讼程序。其次,人们对宪法认识的前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宪法性质的考虑主要着眼于政治性,往往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联系在一起,因而很久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树立宪法为法的观念,让根本大法降格去解决刑事、民事等“小问题”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最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往的司法解释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其一是1955年ii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中认为,在刑事诉讼中不宜援引宪法作定罪科刑的依据。其二是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江苏省高院的批复中对是否引用宪法条文进行裁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其一,按照哈林顿(James Harrington)、孟德斯鸠等人所倡导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司法权与立法权的职能范围必须严格区别,彼此恪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但如果容许法院对法律、法规进行合宪性审查,就意味着司法权也可以进行政治目的性判断,两者的界限岂不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如果合宪性审查的结果否定了立法的效力,那么实际上司法权就事实上享有了某种程度的优越地位。在司法权高于另一权(立法权)的情形下,如何实现制衡?例如法国长期抵制司法审查制度,其理由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坚持分权制衡的体制。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 秦前红 ]——(2003-8-26) / 已阅12953次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
秦前红*
内容提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作出司法解释所引发的宪法“司法化”问题讨论尚未结束,2003年5月,孙志刚在广州被故意伤害致死一案再次引发违宪审查争议。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司法化”产生并非偶然,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了宪法不能作为裁判直接依据的司法惯例,导致了宪法的神秘化,宪法的频繁变迁削弱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宪法“司法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与美国模式不同,在欧洲大陆法系各国中,合宪性审查职能被限定在单一司法性机关如宪法法院,宪法评议委员会等集中履行,普通的各级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则无权过问。宪法诉讼在多数场合是由国家机关(包括政府部门,国会议员以及受理具体诉讼案件的普通法院)。按照特别程序来提起,因此合宪性审查与具体诉讼案件的审理是分别进行的。以合宪性审查的政治性为前提,宪法法院的构成以及人事选任方法都必须反映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审查内容也往往包括政治问题和统治行为。另外,尚未生效的法律,条约也被列入审查范围之内。二战后,英美和欧陆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司法审查制度出现了趋同化的发展①。其中最典型实例是属于大陆法系的日本。根据1947年宪法第81条的规定,日本导入了美式附带合宪性审查制度。尽管如此,由于社会和制度的背景不同,日本的实际做法最终表现出明显的特色:例如分权化的合宪性审查到1975年就名存实亡,最高法院实际上发挥宪法法院的作用,但却不采取抽象性审查的方式,而是通过具体诉讼案件的判决进行部分问题的审查,另外,审查的重点从立法转移到防止行政权力对人权的侵犯方面,在整体上倾向于司法消级主义等等,似乎介于美国模式和战后德国模式之间。
美国模式承认各级法院都有权进行合宪性审查。但这种审查只针对已经生效的法律,只能在处理各类普通诉讼案件的程序当中采取所谓的“附带审查”(即宪法问题只能作为具体争议内容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主要争议提出来)的方式。法院仅仅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作抽象性判断,因此审查结果的效力只限于本案当事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尽量避免由法官来制定法律的事态。当然,遵循先例原则使判决的效力有机会涉及其他同类案件,实际上合宪性审查的结果还是有普遍性的,法律的安定也不会因而遭到破坏。然而,这种普及效力在形式上还是仍然局限于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的具体争议。
主题词:宪法 司法审查 宪政
引 言
推行宪政的关健在于制定一部合乎正义的宪法,并且切实保障宪法作为根本规范的最高效力。宪政的主题是让国家权力特别是立法活动受到某种超越性规范的约束,避免法律实证主义的弊端,使社会正义以及基本人权的理念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得以具体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法“司法化”①最能体现和落实宪政的精神。迄今为止,中国的法院还没有获得审理宪法案件权限,不仅不能审查违宪立法,就连行政机关制定法规和规章的抽象行为是否合宪,是否合法的问题也没有资格作出判断。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就直接适用宪法条款审理涉及教育权的诉讼案件的问题做出批复启动了关于“宪法司法化”②的讨论。今年27岁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收容所被伤害致死案,导致了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普通中国公民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①从而进一步引发了法学界乃至全社会对违宪问题的关注。孙志刚案并不是偶然的,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暴所露出来的问题的反思使之能够把普遍关心的个案公正处理和收容遣送制度改革这二个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这将对宪法贯彻实施起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作初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其二,按照洛克、卢梭等人所主张的主权在民的宪法思想,即使在分权制衡的架构中,为了避免扯皮而需要其中的某一种权力具有优越性的话,那也只能是i立法权,而轮不到司法权,何况只要司法独立得到切实的保障,立法权的优势不会破坏三权分立的均衡。相反,如以“立法独立”来对抗司法权优越,势必更加违背法理。
因此宪法“司法化”的语义主要是指宪法可以像其它法律一样严格地进入司法程序,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并依照宪法进行司法审查。宪法“司法化”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法治与宪法的产物。早在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理治安法官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Marbury V Madsion)时,首席大法官马歇尔(John Marshall )在该案的判决中宣布:“立法机关制定的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此案奠定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Judicial Review),即联邦法院的法官可以以宪法作依据审查联邦国会的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命令是否符合宪法,由此开创了宪法“司法化”的先河。继美国之后,奥地利于1919年创立了宪法法院。法国在1946年建立了宪法委员会,作为宪法的监督和保障机关。1958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法国建立了宪法会议,这一组织积极介入公民宪法权利争议案件之中,以有影响力的案例引领了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德国在1949年通过基本法,建立了独立的宪法法院系统专门处理权力机关之间的宪法争议和个人提出的宪法申诉。目前,宪法司法审查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都得到广泛认同,它似乎已经成为世界名国普遍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