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利用地理原理
地理思维模式6利用地理原理
思维模式6 利用地理原理我们可以把地理事实理解为重要的地理背景知识,把地理规律理解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和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原理则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
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
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②回忆相关原理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
举例如下: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原理之一。
区位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影响人类活动的练习1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读图回答(1)-(3)题。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春小麦 B.早稻 C.晚稻 D.冬小麦(2)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主要影响因素是A.短、热量 B.长、热量 C.长、光照 D.短、光照(3)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C.寒潮 D.副高控制下的伏旱解析本题图示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分布,“题眼”是“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需要调用的知识有农业的区位分析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早稻春季播种、夏季收割,晚稻夏季播种、秋季收割;冬小麦分布范围较广,以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主(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七年下册地理思维导
七年下册地理思维导地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地球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七年级下册的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向,使他们能够用地理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地理思维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地理思维是指通过地理知识和概念,对地理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事实和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和推理,并能够用地理知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地理思维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对复杂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地理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者采用有效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其次,教学者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并引导他们用地理知识进行解答和解释。
此外,教学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现象。
地理思维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理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知识是各学科知识的基础,通过地理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其次,地理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中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复杂的问题,通过地理思维的锻炼,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地理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地理现象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促进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学者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摘要:地理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地理课程权利的重新分配,意味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与决定性的作用。
地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有:教材资源、师生互动中生成的资源、生活资源、地理教师资源、校本资源、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
关键词: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和途径引言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仅仅是地理教材、参考书、练习册、地图册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单一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学习要特别注重过程和方法。
因此,在地理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现有条件开发切合学生实际的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寻找一切能进入地理课程编制过程中的资源及能进入课程的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地理课程实施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 地理课程资源概述1.1地理课程资源的含义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和存在物。
与此相应,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和直接的条件,它包括直接决定地理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社会对于环境的认识与支持状况等因素。
[1]现实中的许多地理课程资源往往包含着地理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地理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
1.2地理课程资源的分类在地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很广的。
利用理科思维构建地理教学模式
利用理科思维构建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模式需要借鉴理科思维,以理性、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为基础,匹配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目标。
以下是一些构建地理教学模式的建议:
1. 理性思维:地理学科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科学,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来表达和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释地形、天气、人文环境等现象。
2. 实验思维: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充满变化和多变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及其影响,地理教学模式应鼓励实地观察和实验,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地理现象。
3. 观察思维:地理教学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理教学模式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技巧和机制来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4. 逻辑推理思维:地理学科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来全面解释各种现象。
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整合信息,以发现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联系。
综上所述,构建地理教学模式需要运用上述理科思维,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识,并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等多种视角来进行课程设计,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探究思考的潜力,锻炼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地理的读书心得(优秀9篇)
地理的读书心得(优秀9篇)地理的读书心得篇1(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
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
再加上地理在有些人眼里被冠以“副科”,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功夫,考出来成绩不够理想。
怎样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学起来得心应手,我在工作中努力探索着。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角色。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来说,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将书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听,而是应该抓住问题,结合实际,讲学生身边的地理、讲对学生有用的地理,让他们懂得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如在讲解“地图”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所接触到的地图。
联系学生的实际,讲解地图的三要素。
用这些图来辨方向、量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地理既有趣又有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小组画一下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既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创造出奇迹。
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难以下咽。
在地理教学中导入一定要新颖,可以用谜语导入、歌曲导入、问题情境导入等。
如在讲解“经纬网”时,我设置了这样一题:我国的一位小朋友在放暑假以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纬度40、经度116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按照信中所写的经纬度能聚会在一起吗?为什么?如果将经纬度改为:①纬度40、经度0 ②纬度0、经度180,他们能否聚会在一起?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求知欲受到了激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整个课堂处于活跃而紧张的气氛中,为地理原理的讲授创造了适宜的氛围。
三、充分利用书中的图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能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及特性
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及特性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特性与人的一般思维活动结合所形成的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深化学科素养的基础。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的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什么是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的融合。
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论证说明非常简洁,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
如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如:气候变化);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能力就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一般来说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
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正如地理课程标中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学生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地理思维的特性地理区域性思维的特性。
地理自然环境各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人文地理各部门(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在某一地区的特殊组合,形成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区域特征。
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对比分析。
就需要学生在思考时,要懂得辨别区域差异,掌握区域特征,避免生搬硬套地堆砌知识。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的学习过程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特性,以下对其简要分析一下。
高二地理选修2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二地理选修2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二地理选修2课程是地理学科中的一门选修课,主要涵盖了一些与环境、资源、人口等相关的地理知识。
下面是对该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思维导图:一、地球与地理环境1.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2.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3. 地球的气候带和生物带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二、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圈和气候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气候和气候要素-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2. 水圈和水资源管理- 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开发和利用- 水污染与水环境保护3. 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的形成和类型- 农业生产与土壤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4. 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与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人口迁移与人口结构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城市化的影响与问题-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四、经济地理与资源利用1. 地理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地理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可持续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2. 第三产业与城市经济- 第三产业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格局-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3. 跨国公司与地理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地理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利弊与地理影响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分类与制图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构成-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2. 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卫星与航空遥感图像解译- 空间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上是高二地理选修2课程的知识点思维导图,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地理指南:突破地理思维模式,利用区域特征复习(含答案)
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利用区域特征试题通常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
1.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区域地图或某一区域要素图或结合文字材料判断区域名称。
(2)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
(3)结合相关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答案。
2.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前提是区域定位,关键则是区域特征的判断与描述以东北平原、云贵高原为例,进行区域位置特征及自然、人文特征的归纳。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塔里木盆地,它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水汽难以到达,再加上盆地周围为高山,阻挡了水汽的进入,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第(2)题,从图例中的“沙漠、绿洲”以及季节性河流等信息可知,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它们主要在夏季补给,其次是在春秋季补给河流。
【答案】(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季、秋季。
【例2】下图为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
读图回答(1)~(4)题。
(1)M的经度可能为()A.20°W B.160°EC.80°W D.120°E(2)小岛的地势()A.东北高,西南低 B.东南高,西北低C.西南高,东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3)虚线部位的地形为()A.山脊B.山谷 C.鞍部D.陡崖(4)岛上植被分布均匀,甲、乙、丙、丁四处,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是()A.甲B.乙 C.丙D.丁【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先定位再从图中获取其他有效信息。
第(1)题,南大西洋的经度范围大致为45°W~15°E,故选A。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应用3、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探讨4、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视角分析5、谈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全文总字数:17687 字篇一: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将生活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其能够结合生活案例探究地理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引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概述(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对地理事物全面、系统、动态认识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做出一定的解释,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
(二)对地区区域有基本了解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分析、解释和预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特征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人地关系等问题,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发展概念。
(三)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地理调查、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不论是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还是几年前的地理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自然带分布规律的考查较多,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却有些不够。
近几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
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某一要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是外在的人为活动影响。
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滥伐森林,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而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使下游地区的河床水位增高,加剧洪涝灾害;河口泥沙堆积,使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答案: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
七上册地理思维
七年级上册地理: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作为中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七年级地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地理学科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一、地理思维的核心概念地理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地理素质。
二、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维培养策略1. 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理问题,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世界的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强化基础,拓展知识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以及日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启发探究,解决问题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人口分布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地图,提升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和绘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不论是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还是几年前的地理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自然带分布规律的考查较多,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却有些不够。
近几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
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某一要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是外在的人为活动影响。
在各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滥伐森林,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而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使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第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使下游地区的河床水位增高,加剧洪涝灾害;河口泥沙堆积,使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两岸土壤盐渍化加重等。
地理思维模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收-支”模型的建构为例
补给减少
•夏季,流域生产
生活用水过度
图3博斯腾湖丰水期水量变化“收一支”模型
二、迁移拓展,深化思维模型运用
1.拓展应用范围 地理思维模型不应该是一类问题的解决模板,
而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问题共有的思维方法。因
此,在建构水量变化收支模型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深
化,引导学生建构气温变化、河口堆积地貌冲淤变
化、人口变化、资源短缺等的收支模型(见表1)。 在引导学生利用收支模型理解数量变化类地
•蒸发加剧 •下渗增强 ・过度用水
图1河流水量减少的"收一支”模型
由此可进一步概括,一个流域或湖泊水量的变
化受水量收入和水量支出的影响 ,即河流(湖泊)
水量=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在建构该思维模型
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会运
用该思维模型去解释相关问题。
例1•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
减带来的影响以及寻求人文地理中资源短缺 、人口
变化等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提供清晰的思维
九乞环沆
热源I人为:热岛效应等
(天气索统) 气
0;
« 海陆分布
温
温
地形
洋流
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
.人类活动
外部热
地形阻挡或下沉焚风
量输送1洋流!「暖流增温
地热 I寒流降温
图4基于“收一支”模型的气温影响因素分析方式转型
2.拓展应用领域 “收一支”模型除了能解释物质、能量增减变
化的原因,也可以为剖析自然地理中物质、能量增
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往往都要依据一定的思 维方法和思维模型。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相关 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的概括和提炼也蕴含了一定 的地理思维模型。陈诗吉、杜紫贤指岀,“思维模型 是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桥梁”⑴。探寻高 中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过程背后的地理思维模型, 对帮助学生建构和认识相关原理、概念或过程具有 重要意义。
新人教版四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思维导图
新人教版四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思维导图第一章了解地球1.1 地球是个什么样的星球?-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圆球状的天体。
- 地球有陆地和水域,陆地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水域占地球表面的两分之一。
- 地球由岩石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
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一周,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引起了昼夜交替。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第二章地球的水资源2.1 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为淡水和咸水两种。
淡水占地球水资源的极小部分。
- 地球上的水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缺水,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2.2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层、陆地和水域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
2.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节约用水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比如勤洗澡、捉蚊子水等节水行为。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避免水污染。
第三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3.1 中国的人口数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超过14亿。
-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国家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等有关。
3.2 中国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分为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种类型。
- 大城市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众多、发展较快。
- 小城市通常是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区域。
3.3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众多,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
- 城市的分布也不均衡,大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城市较少。
总结通过学习新人教版四年级地理下册,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情况,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内容。
希望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和复习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球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同时也要珍惜地球的资源,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空间思维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空间思维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空间思维观念”强调的是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平面的限制,使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这样的思维观念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而言,会帮助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深入地思考空间中的事物,进而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空间思维观念”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出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着实用的价值。
而高中地理由于其学科特性,对于空间的思维方式有着比较强的依赖性。
学生只有具备了空间思维的观念,才能在学习世界其他地方的地理常识知识时,有更加实际地感受和更加深入地思考。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其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将“空间思维观念”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组织学生绘制地图,了解世界格局分布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得到发展,也就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去绘制地图,以此来了解世界格局的分布情况,进而让学生空间思维观念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其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主题为《洋流》,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当前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格局,进而了解洋流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绘制全球的地图,然后在地图的相应地方将相应的洋流标注清楚。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教材上的洋流分布图为参考,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经常考察的一些知识点,共同绘制出一幅总体的世界地图。
接着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总结自己在绘制地图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去了解世界范围内洋流的基本分布情况。
最后,教师再加以深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洋流的流向以及其对沿岸地区带去的影响。
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学着去绘制地图,就可以让学生对世界的格局和分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形成更好的空间思维观念。
初中地理学习思维拓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学习思维拓展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学习思维拓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地理课程不仅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提升其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地理学习思维的内涵、拓展策略以及实践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理学习思维的内涵地理学习思维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空间思维: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地理空间现象和地理空间关系进行认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地理综合思维: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能够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知识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
3.地理创新思维: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的能力。
4.地理实践思维: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能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地理学习思维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拓展地理空间思维。
3.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测、调查等,提高学生地理实践思维。
5.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三、地理学习思维拓展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1.问题引导: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2.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拓展地理空间思维。
以地理问题为导向的高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研究李潇
以地理问题为导向的高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研究李潇发布时间:2023-05-29T07:35:50.53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李潇[导读]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项目化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的优化所学习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
为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能够在基于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本文重点阐述以地理问题为导向的高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的研究措施,以此达到提升地理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职业技术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项目化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的优化所学习的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
为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能够在基于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本文重点阐述以地理问题为导向的高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的研究措施,以此达到提升地理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中地理;项目化学习;措施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问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用的必要性,通过问题的应用,强化学生在问题当中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问题当中进行思考,构建地理思维,强化探究精神,并以项目式的学习融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的优化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感知学习乐趣。
一、项目化学习概述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方式方法,是在教学当中,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教学,通过真实的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主动性。
五位一体必修二
五位一体必修二摘要:地理实验教学是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文章构建了融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此规范和引导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落实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五位一体”《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强调关注三个方向上的地理实践,即考察、调查和实验[1]。
限于现有的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考察、调查难以常态化进行,因此,实验教学成为落实“地理实践力”的主渠道和关键方式。
地理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精心设计地理实验,大力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提高地理实验教学能力。
本文以“探究城市下垫面对径流的影响”实验教学为例,从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生成性等構建“五位一体”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所启示。
一、科学性是前提科学性是地理实验教学的前提,没有科学性的地理实验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科学性错误的地理实验则对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地理实验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地理实验要能正确反映地理事象发生、变化特点和规律,严格遵从地理学科原理。
实验应该源于实际,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情境,确保实验步骤的严谨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地理实验有定量测算、定性模拟两种形式。
按照科学性的要求,定量测算实验要保留真实、原始的数据,一次实验不成功,要反复改进,多次实验,并对多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定性模拟实验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不能假设和虚构情境。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对于科学性的关注不够,部分地理实验高度理想化,为了得到预设结果,存在着人为修改实验条件、虚构实验数据等现象,违背了实验的科学性要求。
如观摩的有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大多选择在分别装有沙土和水的烧杯底部加热,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不相符,违背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真实原理[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地理思维模式之利用地理原理我们可以把地理事实理解为重要的地理背景知识,把地理规律理解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和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原理则指的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关注“为什么的问题。
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
重要的地理原理:重要的地理原理包括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生态平衡原理、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天气气候原理、洋流成因及影响原理、成土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自然灾害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原理、农业布局原理、工业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聚落布局原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
根据图文信息,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②回忆相关“题眼”原理的完整表述;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③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照试题要求作答。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构建知识小专题、修复知识断层、注意小知识、小节点:即“小网络·大局观”。
如:城市小专题☆城市小专题知识网络节点:(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城市交通环境问题:A、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B、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二者共性措施)(4)逆城市化问题: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5)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6)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
举例如下:1.地势、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2.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3.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也是最重要的地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之一区位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如下:☆例1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随着城市的发展。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有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解析】第(1)题,根据不同高度的农业类型可以题判断该地发展了立体农业,主要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第(2)题,城市扩大后,市场扩大,产值更高、更好的农业生产类型如花卉、乳畜、蔬菜等面积扩大,粮棉种植面积缩小。
【答案】(1)C (2)A☆例2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完成(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②① D.③①②解析: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理,分析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
图中显示的时间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显示同位于一条经线上的三地太阳光线均从南方射来,说明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从三地的太阳高度角比较来看,③地的太阳高度角最大,说明它最靠近北回归线,纬度应是最低,昼最短;而①地太阳高度角最小,则纬度最高,昼最长。
答案:(1)A(2)C☆例3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天气现象也不相同。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A.甲图中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D.乙图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2)我国东部受甲图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长江下游伏旱B.华北平原春旱C.北方寒潮D.江淮梅雨解析:第(1)题,从图中冷暖气流的运动方向上看,可知甲图为冷锋乙图为暖锋。
甲图中暖空气被抬升,会形成降雨天气;故A选项正确。
第(2)题,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主要有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暴雨等。
答案:(1)A(2)C☆例4 下图示意某地锋面过境时等温面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1)~(4)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2)该锋面为()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3)甲、乙、丙、丁四处,位于冷气团中的有()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4)短时间内气温变化最明显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气温由高到低依次为丁、丙、乙、甲。
第(2)题,结合图中的方位提示,可知该地越往北气温越低,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于该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故为冷锋;综上可知,该锋面为北半球冷锋,选A。
第(3)题,锋面应位于等温面的第一个弯曲处,因此四处中位于冷气团中的只有甲处,故选A。
第(4)题,短时间内,乙处将受到冷锋的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
故选B。
答案:(1)D(2)A(3)A(4)B☆例5 下图示意古荆州部分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节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当时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解析:解答此题就应该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即地形、气候、土壤、水源、交通、人口、市场等方面分析。
答案: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较平缓,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大,交通便利等。
☆例6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a、d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
读图,完成(1)~(2)题(1)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劳动力C.科技水平D.原材料(2)在阶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劳动力C.科技水平D.原材料解析:试题提供的信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阶段Ⅰ向两个发达国家投资(图中a、d),这两个发达国家是主要生产地区;阶段Ⅱ向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图中b),这一阶段b是主要生产地区(主要负责装配),a、d为其提供零配件。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需要调用工业布局原理解题。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本题选项中出现了四项内容:市场、劳动力、科技水平和原材料。
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成长期的产品主要受科技因素影响,成熟期的产品则主要受劳动力因素的影响。
第(1)题,发达国家的区位优势是科技水平,这是该跨国公司在阶段Ⅰ将工厂设置在a、d两国的主要原因。
第(2)题,在阶段Ⅱ,从劳动分工看,b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该跨国公司组织的全球化生产中处于加工、组装的环节,其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丰富廉价。
答案:(1)C(2)B☆例7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
读图,回答(1)~(3)题。
(1)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春小麦B.早稻C.晚稻D.冬小麦(2)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及主要影响因素是()A.短、热量B.长、热量C.长、光照D.短、光照(3)在K省收获该农作物期内,N省最有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B.台风C.寒潮D.副高控制下的伏旱解析:本题组图示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分布,“题眼”是“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需要调用的知识有农业的区位分析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第(1)题,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春季播种、秋季收获);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早稻春季播种、夏季收割,晚稻夏季播种、秋季收割,冬小麦分布范围较广,以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主(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据此判断该农作物为冬小麦。
第(2)题,影响农作物生长时间长短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前者地势高,气温低,故冬小麦种得早,收得晚。
第(3)题,K省7月中旬收获小麦,此时N省最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伏旱。
答案:(1)D(2)B(3)D☆例8 下图为世界某平原上的历史名城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18世纪中期,当地开发资源兴起的支柱产业部门最可能是()A.钢铁工业B.旅游业C.高新技术产业D.乳畜业(2)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国家政策扶持,港口服务功能多B.背靠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C.劳动力密集,旅游资源丰富D.河流提供了水源,内河航运条件较好(3)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该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①地貌独特,气候温和湿润②旅游资源类型多样③商业街的形成④陆路运输条件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18世纪中期,当地开发的资源应是煤炭和铁矿,故其支柱产业部门应是钢铁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