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内部审计》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
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总页数】3页(P7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印发《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的通知 [J],
2.基于审计准则框架下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方法 [J], 陈建青
3.审计准则框架下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方法 [J],
4.关于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思考\r——从内部审计定义、具体准则角度 [J],
马艺菡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印发《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部审计准则(附目录)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4)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4)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一般准则 (4)第三章作业准则 (5)第四章报告准则 (5)第五章内部管理准则 (5)第六章附则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 (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 (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 (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 (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 (1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1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 (1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 (1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 (1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1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 (1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1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2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2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2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2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2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30)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3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3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3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37)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39)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 (4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 (4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 (4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4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5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55)第一章总则 (55)第二章投资立项审计 (55)第三章设计(勘察)管理审计 (56)第四章招投标审计 (58)第五章合同管理审计 (59)第六章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 (61)第七章工程管理审计 (62)第八章工程造价审计 (63)第九章竣工验收审计 (64)第十章财务管理审计 (65)第十一章后评价审计 (66)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 (67)第一章总则 (67)第二章物资采购前期审计 (67)第三章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72)第四章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76)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 (77)第一章总则 (77)第二章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 (78)第三章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79)第四章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 (80)第五章审计报告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82)第六章审计报告的复核、发送和保存 (83)第七章附则 (8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处为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以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措施与程序。
第三条根据审计项目的数量、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四条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报主管校领导批准并按计划实施;临时增加的审计项目,报主管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程度及时间限制,选派具有承担该项目专业胜任能力并与该项目审计内容无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确定审计组组长及成员。
第六条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须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审计纪律,忠于职守,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二章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第七条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并根据项目特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八条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情况;(二)单位管理职责或企业经营范围;(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效果;(四)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五)以往接受校内外审计、检查及其整改落实情况;(六)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审前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报告、批复等资料;(四)审计档案资料;(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二)查阅相关资料;(三)征询纪检(监察)、主管部门等单位的意见;(四)其他方式。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年6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一)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第七条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对内部审计督导的规范应遵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审计督导》执行。
第八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
第九条外部评价是由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第三章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第十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三)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四)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要求;(五)其他。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二)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合理分派内部审计业务;(四)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操作规程;(五)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六)进行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七)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八)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14版)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13—09—02 10:00: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与程序负主要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目标:(一)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保证内部审计活动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督导、分级复核、质量评估等方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机构质量负责。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三)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四)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五)其他。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措施:(一)确保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二)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四)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及项目审计方案;(五)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六)建立审计项目督导和复核机制;(七)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八)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九)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第四章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第十一条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二)参与项目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其他。
2019年29个内部审计准则.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第2201号-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材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08-28 08:33:0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作者:李华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3期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
要保证良好的审计质量,务必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必须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指导审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
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如《内审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委,2005年)。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切实规范审计人员的实务操作,建立审计问责制度,推进审计实务的标准化、流程化,减少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
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处理重大审计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审计的质量。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并划分风险等级,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政以及业务管理,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14版)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13-09-02 10:00: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与程序负主要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目标:(一)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保证内部审计活动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促进组织实现目标。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督导、分级复核、质量评估等方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机构质量负责。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需要考虑下列因素:(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三)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四)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五)其他。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措施:(一)确保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二)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四)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及项目审计方案;(五)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六)建立审计项目督导和复核机制;(七)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八)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九)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
第四章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第十一条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二)参与项目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其他。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内审准则完整版
内审准则完整版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2.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4.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体系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约束力(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第1章总则第1条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第2条本制度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部为确保审计质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并运用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机构自我控制和项目自我控制.第3条机构自我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部工作、审计人员配备、上岗资格管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工作底稿复核、审计文书签发、重大事项请示、审计资料归档等全面的质量控制.第4条项目自我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小组开展审计项目时,对确定项目小组成员、确定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审计方案、搜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第5条审计部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重点遵循4个原则:系统性、重点性、可行性、经济性.在项目实施时有效运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使所有审计事项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第2章机构自我控制第6条审计部代表审计委员会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凡集团内部审计事项统一归审计部管理.第7条审计部应当要求并督促全体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第8条审计部要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为审计人员提供适当的专业培训机会.第9条审计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审计项目组长为一级督导责任人,审计部负责人为二级督导责任人,督导人员负有指导、监督和复核责任.第10条根据岗位分工和审计工作需要建立分级汇报制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审计项目组长、审计部负责人汇报,由审计部负责人根据事项的情节轻重出处理.第11条审计部应当加强对委托审计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合理确定委托审计事项,选择信用好、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确保审计质量.第12条审计部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应当考虑自身能力和独立性,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分析审计风险,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咨询.第13条审计部应定期召开部门会议,进行政策和业务学习,同时对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对审计事项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第14条审计通知书、项目工作方案由审计部负责人审批;审计报告、处理建议由审计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审计委员会领导审批.第15条审计部应自觉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积极利用外部力量,建立评价检查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第3章项目自我控制第16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审计准备.2.审计实施.3.审计报告.4.审计处理.5.审计档案.第17条审计项目立项后,审计项目组长应当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内容包括审计目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程序和实施方案等.第18条审计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等.第19条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方案和程序,及时编制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内容完整、格式规范、记录清楚、结论明确.若发现审计方案不适应实际需要时,应向审计部负责人请求调整方案,并按调整后的方案实施.第20条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以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当发表审计意见.第21条编制审计报告.1.编制审计报告必须以相关的、充分的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为依据.2.审计报告的审核审批.(1)审计报告经审计部负责人审核后,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2)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审计小组应当进行重新核实、研究,必要时修改审计报告.(3)审计项目组长应依照授权审批权限依次上报领导审批.第22条审计项目组长在审核审计报告时,应召开审计小组会议,根据不同情况,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第23条审计人员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1.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2.对未执行必要审计程序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承担责任.第24条审计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的审计责任1.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2.对审计事项的定性和政策运用负责.第25条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搜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文件、工作底稿等资料,经审计部负责人复核后,按规定及时归档.第4章附则第26条本制度由审计部负责解释.第27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XXX公司3.定义本程序所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4.职责4.1 内审经理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5.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内部审计督导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5.1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
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5.1.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5.1.1.1内审经理确保以下措施的实施:1) 通过制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职责、权限,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特点等;2) 通过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要求并在人员招聘时予以体现,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符合公司审计要求;3) 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4) 其他。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程序:1《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中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章节,内审经理负责传达给每位内部审计人员;2通过对新进内审人员的带教,每年对内审人员进行内审质量考评,结合考评结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以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3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性、时间限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进行适当的分工,合理安排所需的审计资源。
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
4适当运用咨询手段。
5每半年一次,内审经理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员工绩效考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情况,考评结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体现在员工薪资绩效中。
同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估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提供的审计服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要求,以及满足组织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程序。
本文将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性、内容要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为组织提供可靠的审计服务和建议。
其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内容要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工作的文件和记录、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价等。
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应当科学合理,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审计工作的文件和记录应当完整和规范,能够清晰地反映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应当及时有效,能够发现和纠正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方法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政策,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规范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审计技能和素质水平。
三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定期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是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借鉴外部审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和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组织提供可靠的审计服务和建议,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是:
(一)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
(二)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三)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第七条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
第九条外部评价是由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第三章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第十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
(三)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
(四)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要求;
(五)其他。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二)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合理分派内部审计业务;
(四)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操作规程;
(五)适当运用咨询手段;
(六)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
(七)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八)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
制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
(二)监督内部审计过程;
(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在实施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与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审计项目的性质及复杂程度;
(二)参与该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其他。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列入审计工作手册,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十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考核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
(二)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自我评价;
(三)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组织其他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
第四章外部评价
第二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外部评价制度。
第二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确定外部评价机构,并报经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
第二十三条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客观、保密的原则,并具有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一)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
(二)会计师事务所;
(三)管理咨询公司;
(四)内部审计协会;
(五)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第二十五条外部评价应当定期实施,在下述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延长外部评价的间隔:
(一)自上次外部评价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二)组织适当管理层在近期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六条外部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
(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作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给组织适当管理层。
第二十八条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
(二)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
第二十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工作方案或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准则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