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即规划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指要在不超出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论证规划实施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和产业园规划决策方意见,提出解决的途径,对产业园规划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和规模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6.1 评价体系6.1.1 评价指标区域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必须体现出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本次评价采用指标评价法来评价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具体分析评价指标见表6.1-1。

表6.1-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一览表6.1.2 评价方法本次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资源承载力=Pi Qi环境承载力=Ei Ei式中:Pi: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某种资源的需求量;Qi:该区域现有自然环境可提供的某种资源量;Ei:当前人们所需求的某生态因子的容量;Ei′:该区域现有环境容量。

当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不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临界状态。

当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不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6.2 规划区域资源承载力分析6.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内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耕地作为一个区域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其数量的变化及其原来的存量关系到当地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生存。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提要]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以灰色系统GM(1,1)预测法为基础方法,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内江市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最主要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那么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否还能继续承载不断庞大的人口数量,是需要人们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不容乐观,必须更加坚定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政策。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

但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

国内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余万军等的《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作者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曹海霞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作者从人均耕地阈值、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分析了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研究方法简介
AFZ法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 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 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 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 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 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 PSCL )的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潜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和分析
气候资源清 查、土壤资 源清查、作 物种植制度 清查、土地 利用现状清 查等;
耕地保护的内容
(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2)耕地地力的保护 (3)耕地环境的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用一补一”
6.4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的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 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6.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计算方式 (2)计算标准 (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引言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

它不仅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也与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方法1. 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测量土壤力学性质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可以测量土壤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从而推算土壤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衡量土壤的力学性质,对于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是评估土地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样,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粒径组成等指标,可以间接评估土壤的负荷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地的评估,具有初步判断土地质量的能力。

三、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方法1. 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承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关键。

该体系通常包括土地负荷能力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土地安全利用指标等。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指标的权重和关系,可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

2.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量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负荷的影响程度,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进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和分析。

首先通过土壤力学试验和土质调查采样,获得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质量指标。

然后,建立土地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考虑土地负荷能力、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等指标。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基于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可以容纳和保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密切相关,其中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城市土地承载力直接影响着人口规模的增长。

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当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使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资源等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求时,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稀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土地承载力就会成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入、房地产政策紧缩等措施,以应对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其次,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例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口的增长还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但是,如果城市土地承载力无法跟上人口发展的速度,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此外,城市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发展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自然环境条件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带动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提升,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来优化土地利用,从而增强城市土地的承载能力。

然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的限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山区、沙漠化地区等地的土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和发展。

最后,针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协调发展。

首先,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前储备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可以提高资源承载力
4)时空内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影响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质量
土地
土地人口承载力
人类
投入水平
生活水平
时间尺度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三、研究方法——AEZ
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化为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 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 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土地生产潜力 的差异一进步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二、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三、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一)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
Yyo• eE a TeMd •K•C•T C• H G
yoFcy (1F)ye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
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Pw=Ymp·W W=1-Ky(1-ETa/ETm) Ky为产量反应系数,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不一样,
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物的最大蒸散 量,ETa为实际蒸散量(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第6章_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第6章_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6.2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3 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作物的生长过程需要一个最适宜的气候环 境条件才能进行完全正常的光合作用,达到最 大的光温(水)生产力。而一般情况下,要使 现实的每一个农业生态区的主要作物及其各种 制度都处在同样的最适宜的气候环境是不可能 的,因此需要对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进行修正。
可以根据当地已有的作物及种植制度,或今 后要推广的作物及种植制度,以及常见的灾害 性气候,进行气候适宜性评价。
6.2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6.2.2 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作物在上述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受到具体区域 的土壤和地形等地学条件的限制,因此也就要对上述的气候 生产潜力进行土壤修正。
2 工作程序和步骤
应用农业生态区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和预 测,一般经历3个阶段:1)土地资源清查;2)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力计算;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计算和分析。
6.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概述
AEZ法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分为6个步骤:
1)查清农业区的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 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吃的资源图 幅;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
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6.3.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1 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方式

第六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第六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温度条件几乎与光能条件一样,是目前技术 条件下很难改变的一个因素,作物对温度有 敏感的反应。 C3植物的适宜温度是15~25℃,临界温度低 于40~50 ℃ 。C4植物的适宜温度和临界温度 比C3植物高10 ℃左右。 所以,需要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 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光温生 产潜力。
概念 研究意义、研究概况(了解) 研究方法 概算方法
第七章
一、 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
区域内,根据其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 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 平的人口数量。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1)土地数量 (2)土地质量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③水分订正系数。最常用的水分订正系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计算 方法,其表达式为: f(w)=1-Ky(1-ETa/ETm) 式中:Ky为产量反应系数,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 物的最大蒸散量,ETa为实际蒸散量。 由于计算实际蒸散量比较困难,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所以,经常根据不同降水条件、不同作物用经验方法直接给出 f(w) . ④土壤订正系数。常用的方法有: f(s)=(F1a1+ F2a2 + F3a3)/∑F 式中:F1、F2、F3分别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的面积。∑F为耕地 总面积,a1,a2,a3分别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产量比值。f(s)实际上 是指影响作物产量的土地质量系数,取决于某地区土地质量构成及不同质 量土地在一般条件下的平均单产。 ⑤投入水平订正系数。投入水平订正系数尚未见特定的计算公式。一般 考虑一些主要的投入因素(如化肥投入量)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求而造 成减产的程度,主要依靠投入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生产经验或专家打 分等方式确定订正系数。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土地承载力

土地承载力
1094.46 1041.80 1024.32
19
2010 年
2015 年
2020 年
3.3农业生态区域法的特点及问题
• 3.3.1、农业生态区域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0
3.3.2、农业生态区域法中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域法主要是从热带地区发展中 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而我国与这些国家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诸如 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东部为季风 气候,西部为大陆性气候,还有青藏高原的 独特气候
13
夏谷 1.05
③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土壤是土地大系统的核心,植物生长的基础与物质来源, 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状况、坡度等直接影响作物水、肥、 气、热的供应状况,同时,土壤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流动、转 化必须以外部的水肥补充、土壤保护为基础,否则,掠夺性 经营,会使土壤失去平衡,导致地力下降,所以考虑土壤和 肥力对作物产量的限制时,不仅考虑了土壤的自然属性,而 且考虑了土地的投入状况,综合拟定修正系数。
• 扣除灾害减产
11
①光温生产潜力
其计算公式为 当ym≥20kg/h㎡· h时 Ymp=CL.CN.CH.G[F(0.8十0.01ym)y0+(1一F)(0.50.025ym)] 当ym < 20kg/h㎡· h时 Ymp =CL.CN.CH.G[F(0.5+0.025ym) y0 +(1一 F)(0.05ym)yc]
35322.0
38505.7 47144.2
714.4
746.2 864.9
808.5
1014.4 1308.2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
土地人口承载力要探讨的是人口、食物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品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织先后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研究两大部分。

[2]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总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2、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4、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
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

土地资源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2

土地资源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2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P160) ECCO(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资源计量评价系统
土地承载力系统分析
ECCO法
建立分析模型 运行模型及仿真结果
建模目的和边界
模型结构、方程、参数 人口、资源、环 境、发展等要素
成功案例: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705-711 张志良.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6-2 研究方法
《农业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理论探索》周兆德。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3月。
第七章 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7.1生态学意义下的人口容量模型; 7.2食物能量守恒意义下的人口承载力模型; 7.3生态承载力递阶原理 7.4基于GIS的人口承载力 7.5基于作物生产潜力的人口承载力计算; 7.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 7.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 7.8基于RS人口承载力; 7.9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将各种物质产品转化为能量和蛋白质总量,求其与人 均应消费量的比值。转化可参考上表。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4.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统计
(1)方法
首先计算出某一农业生态区不同投入水平的土 地生产潜力。再按不同生活标准计算出人均生 活需要和人口承载数量。以行政单位进行统计 ,如以省、市或县,即能统计出不同行政区在 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生活水平下所能养活的人 口。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时间序列分析
对各行政区的今后不同时期内(如2020年, 2050年等)最高的人口承载能力与现实的具体的 人口数进行比较,这就可以看出目前及其不同时 期内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可看出不同地区粮食余 缺的程度。从而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人口 的计划生育等作为决策的参考。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6.1 概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

1 、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PSCL )的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PSCL=[P(e)×A]/N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土地面积;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2、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的必要前提: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概况(1)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个阶段A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接延伸,较有影响的研究当推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威廉·阿伦的计算方法。

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著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了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越其土地负载能力。

第6章_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第6章_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根据以上的原理,土地生产潜力估算一般分为两部分,1)为气 候生产潜力,包括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的计算;2)是 将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壤适宜性修正而演变为土地生产潜力。 对于旱作农业(或称雨育农业)来说,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过 程是光温生产力 光温水生产力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 于水作农业(或水田)来说,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过程是光温 生产力 光温土生产力。
表64投入水平及有关说明评估的作物内容低投入水平中等投入水平高投入水平生产体制现有作物搭配的旱作栽培部分改为最适作物搭配的旱作栽培最适作物搭配的旱作栽培使用的技术本地栽培品种不施化肥或不进行病虫害及杂草的化学防治无休闲期无长期的土壤保护措施有改良的栽培品种施有限的化肥简单的推广一些措施包括病虫害及杂草的化学防治有一定的休闲期某些长期的土壤保护措施高产品种最适的化肥施用量病虫害及杂草的化学防治有一定的最短的休闲期完全的土壤保护措施动力来源人力手工工具人力手工工具或畜力牵引改良工具包括收割在内的完全机械化劳动强度高包括未计成本的家庭劳力高包括本分计算成本的家庭劳低使用家庭劳力则计入成本资本密集程度中等可以获得的条件贷款销售方针自给性生产自给性生产加商业销售剩余产品商业性生产所需的基本设不一定进入市场咨询服务不足需要某些进入市场的机会及得到示范田和服务的机会进入市场机会是必须具备的条件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并应用研究成土地占有情况分散的有时是合并的合并的光温水生产力土壤适宜性修订气候适宜性修订投入水平修订vs
6.2.1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可分为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 前者被称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后者是 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或雨养农业的生产潜力)。
1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 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其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6.1 概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

1 、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 )的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PSCL=[P(e)×A]/N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土地面积;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2、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的必要前提: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同类型的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概况(1)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个阶段A)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接延伸,较有影响的研究当推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威廉·阿伦的计算方法。

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著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了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越其土地负载能力。

C=B:E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福格特断言:地球上土地的负载能力已达极限,耕地太少,已容纳不了现存的世界人口数量。

英国的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给出承载人口的上限。

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它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馈作用, 因此只能作粗略估计。

B)后期(1970年以来)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较具影响的研究有3个澳大利亚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澳大利亚1973年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承载力,提出了可以养活2亿人;若让每个人都生活在高于当时中等以上水平,能养活的人口将不超过1200万人。

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71—1981年间,合作完成并出版了全套世界土壤图(1978年)。

同时,粮农组织还制定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土地评价原则。

在此基础上粮农组织尝试把评价原则应用于世界土壤图,以估算发展中国家适合于生产各种特定作物的土地资源数量,这就可以评估作物产量和投入水平。

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它将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对土地的投人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

指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投人水平)下,可以有不同的人口承载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的ECCO模型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ECCO模型开始设计,并在非洲试运行。

它是由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提出的一种承载力估算的综合资源计量技术,它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2)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6.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第一步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第二步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公认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执行的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简称AEZ)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农业生态区法的步骤(AEZ法)(1)土地资源调查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土地数量、作物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现状等。

(2)划分农业生态区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由气候图、土壤图、地貌图和行政界线图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叠加,或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计算机上生成。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调查图,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中输入了行政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政区内,根据其灌溉地(水浇地、水田)、非灌溉地(旱地)、草地、水域等的面积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匹配而计算出耕地、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力,最后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进一步考虑经济投人的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联系。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按人均(含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工种)统计每人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折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潜力,并通过投入水平系数修正来计算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3、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AEZ法)(1)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2)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6.3、土地生产潜力的测算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光合生产潜力:作物的光合潜力是在假设各种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能产生的生物量(干物质),即仅把光照作为惟一的考察因素,而假设其他因素都不起任何限制作用。

(1)光温生产潜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需要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光温生产潜力。

(2)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水分衰减,乘以水分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生产潜力(3)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衰减,即乘以土壤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是土地自然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人类对土地植物生长无负作用,亦无正作用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它是现实条件下可达到的最低生产力,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下限。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1)实验法根据某一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通过田间实际栽培,来取得作物最高产量;再通过对该地区土地生态条件(包括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养分平衡等)的定位观测,研究各种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典型调查分析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3)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P a =P f ·T·W·S= P T ·W·S= P W ·S式中:P a 为土地生产潜力;T ,W ,S 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 f 是光合潜力;P T 是光温潜力;P W 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3、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1)光温潜力(P T —Y 或P)的计算A)统计型模型:适用于全球范围估算综合的生物生产量的数学模型①用降水量和平均温度估算生物产量的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 ):t ey 119.0315.113000-+=或 )1(3000000664.0p e y --= 式中:y —生物生产量(g /m 2·y )t —年平均温度(℃)p —年降水量(mm)。

计算同一地点的资料,会出现不同的数值。

根据Liebig 定律,最小量因子制约生产水平,因此要选用生产力数值中最低的值。

②用实际蒸散量估算生物生产力的桑斯韦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200009695.013000--=E e P 式中:P —生物生产量(g /m 2·y )E —年实际蒸散量(mm )e —自然对数的底。

B)机理型模型:适用于小范围的估算某些或某种作物产量的数学模型①瓦赫宁根(Wageningen )方法:G CH CT K ed ea E y Y TM o ∙∙∙∙⎥⎦⎤⎢⎣⎡-∙=其中: e c o y F Fy y )1(-+= ses seR R R F 8.05.0-= 主要适用于估算小麦、玉米、高粱、苜蓿等作物的产量式中:y o —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 /hm2·d );F —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y c —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 Kg /hm2·d ),y e —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R se —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 );R s —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 );E TM —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CT —温度订正系数;CH —经济系数;G 为生长期(天);Y 为光温生产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