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课件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时推移, 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为人 所称颂。当忠诚不被理解时,他宁死 不屈,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烈形象。 屈原的材料可用于写有关“理想”、 “生活态度”、“坚守”、“选择” 等话题
渔父( fǔ ) 枯槁( gǎo)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ò) 醨 ( lí) 汶 ( mén) 莞尔(wǎn) 枻( yì) 濯( zhuó )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 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 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
渔 楚父
辞
------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安、 见)、虚词(于、以)等文言基础知识。
2、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3、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
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 1、文学常识
❖ 屈原:名 平,字原、 正则,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 浪漫 主义诗人。
屈原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渔父》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父》的文言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
3. 案例分析:(1)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以《渔父》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渔父》。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
• 名句默写
• 1.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 其醨?
• 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6.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埃乎!
•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合作探究:
• 渔父形象内涵很丰富,往往具有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恬淡自适、 超脱旷达、特立独行、孤傲自赏、不与当权者合作等特点。我们 以前学过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描绘了一个陶醉自然恬淡告诫 的隐士风貌,而柳宗元的《江雪》则塑造了孤独忧伤愤激的渔父 形象。在后世文人的笔下,渔父成为一个原型意象,渔父江舟垂 钓,成为一种审美方式和精神象征,寄托了他们丰富的人生感受 和审美理想。(教参第102页)
精讲点拨:
屈原和渔父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详细解析看学案导学第53页)
• 字词解释
• (1)屈原既放 已经
(2)游于江潭 湘江 深水
• (3)行吟泽畔 边走边唱
• (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古今异义)
• (5)渔父见而问之曰
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 (6)子非三闾大夫与
通“欤”吗
• (7)何故至于斯 到这个地步 (8)是以见放 因此
• (9)圣人不凝滞于物
拘泥,执着
• (10)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 (11)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吃 酒糟 饮 薄酒
• (12)何故深思高举 指行为高出世俗
• (13)自令放为 使自己被流放呢?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高二语文《渔父》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五、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2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渔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领会作者通过渔父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一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品中渔父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领会作者通过渔父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理解运用。
(2)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尤其是渔父形象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事迹。
(2)概述《渔父》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品氛围。
(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评价渔父形象。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渔父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渔父的形象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将渔父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拓展思维。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渔父》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渔父》的主题分析和艺术特色鉴赏。
2. 教学难点:(1)《渔父》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领悟作者通过《渔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屈原及其作品《渔父》。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渔父》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体会作品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
(2)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分享屈原式的坚定信仰和高洁品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渔父》。
2. 写一篇关于《渔父》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渔父》的理解、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父”意象肇始于庄子、屈原二人的《渔父》 篇,而尤以屈原的《楚辞 渔父》影响最为深远。 庄子和屈原同是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 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也都居 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两篇《渔父》各具特 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庄子 杂篇 渔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 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着 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 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
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
抬头,月上东山。
写老渔夫襟怀开阔,无牵无挂,扁舟垂钓,怡 然自得,直到月上东山,才高歌而返。
春江钓叟图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样春。一壶 酒,一 竿纶,世上知侬有几人?
一阵春风一叶舟,一纶兰缕一轮钩。花满 渚,酒满瓶,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李煜早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无 拘无束,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渔父的 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 四个“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春江垂 钓”图。
以渔谋生的渔夫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写风涛中作业的渔者的辛酸,寄寓诗人对江上 渔者的无限同情。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吕·山坡羊
元·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 瘦。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 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
手。
写渔者寒冬垂钓,十分辛苦,风雪侵 袭,肌肤冻裂。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杨慎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探究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生存选择
——《渔父》《报任安书》整合学习【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文言知识,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
析,解读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感受屈原与司马迁在生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伟大精
神,陶冶自己的情操。
【今日赠言】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关键在
于你是否有勇气面对。
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
【探究路线图】
情境一:文学素养的养成
1.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梳理文中的被动句并总结用法。
情境二:先贤的人格
悠悠湘江河畔,屈原边走边唱,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最终抉择,本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怎样的形象?显示了两人怎样的人格?
情境三:时间穿越,与巨人对话【探究指导】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不要遗漏要点。
从人物的对话。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
一、 精讲点拨 1. 文中的重要实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以及文化常识等 2. 对比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特点
二、自主检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诵读 1-4 段
(1)屈原既.放
(2)游于江.潭.
(3)行.吟.泽畔,
(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渔父.见而问之曰
(6)子非三闾大夫与.
(7)何故至.于.斯.
(8)是.以.见放
(9)圣人不凝.滞.于物
(10)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11)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12)何故深思高.举.
(13)自.令.放.为.
(1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6)渔父莞.尔.而笑
(17)鼓枻.而去
(18)可以濯.吾缨.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高一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编号
课
渔父
编制
题
审核
目标 导学
1.朗读课文,标注知识点,疏通课文大意,准确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多种文言知识,分析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积累写作素材 3.指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生死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一、引言1.1渔父的文学地位1.1.1《渔父》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1.1.2柳宗元以《渔父》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1.3作品体现了柳宗元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
1.2教学背景1.2.1《渔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学生通过学习《渔父》,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特色。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教学意义1.3.1帮助学生领悟古典文学之美。
1.3.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自由的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柳宗元的生平与创作2.1.1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1.2柳宗元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渔父》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2《渔父》的艺术特色2.2.1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2.2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2.3柳宗元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2.3《渔父》的文化内涵2.3.1作品反映的唐代社会背景。
2.3.2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2.3.3《渔父》在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3.1诗歌欣赏与分析3.1.1引导学生朗读《渔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1.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1.3讨论诗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3.2文学背景与文化解读3.2.1讲解唐代社会背景,理解《渔父》的创作环境。
3.2.2探讨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3.2.3分析《渔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3.3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实践3.3.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渔父》进行深入解读。
3.3.2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写作练习。
3.3.3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1.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1.3掌握诗歌欣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渔父》预习案
【初读文本·标批圈画】
1.快速把课下注释中的生字读音标注到正文相应的位置。一读课文,读顺。
2.将注释中的重要字词(除了时间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外的)的意思写到课文中,并在注释上用红笔勾画出来。二读课文,读熟。
【预习路线图】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文体知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渔父》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将重点词语解释标注到文章中,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它的精彩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
究竟你愿
五月的粽香
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 深邃的面容
一看江山的阳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自我
激 情 演
1.落落大方 2.吐字清晰 3.自然流畅 4.脱稿展示
讲
今日赠言: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关键在 于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 起的尊严。
点拨提升:被动句类型
1.见于
①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见……
是以见放。
③.……于……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为所 ①为……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被 4.语意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 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 的选择!
《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 (身份高贵) 肇锡余以嘉名
(降生瑞奇、美好名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精勤修能)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志向高洁)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独醒)
亦余心之所善兮,
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渔父》整合学习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自主梳理文言现象,归纳 典型被动句式。 2.通过分析屈原、渔父、司马迁三个人物形象, 写出对他们生存选择的认识,能直面人生。
熟读成诵,体味人格.
朗读提示:
渔父 ——淡然,声音悠长 屈原 ——失意,声音沉重
角色朗读,再临其境.
注意:
1.旁白只读开头“屈原既放……渔父见 而问之曰” 和结尾的“渔父莞尔而笑…… 乃歌曰” “遂去,不复与言。”
2.体会屈原和渔父的思想性格。
学习活动 1.课文翻译: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梳理文中的被动句并总结用法。 3. 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司马迁、渔父和屈原的形象。 4.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三个人物进行评价。
受住生命之重,生死无愧
屈 原——壮烈地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屈辱地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地活:隐忍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 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 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 息。
总结:见于为所被语动
人物形象鉴赏
①司马迁是一个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屈辱, 并以超人的毅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坚忍志 士。
②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 义、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士。
③渔父是一位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不强人所难、 心平气和的超然遁世的隐者。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更突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
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 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 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 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文革”中,不少 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 也有一部分存活下来,继续他们毕生未竟之 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 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
—《渔父》
见仁见智 百家争鸣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 ——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 在自己的后半生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 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 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请畅所欲言,展开辩论。
重新认识屈原的选择
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 不如把它看 作是屈原高洁人格的延续,他以 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 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
经典再回味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亦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 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 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
文天祥、闻一多、老舍……——壮烈的死 韩信、 勾践、鲁迅……——不屈的生 庄子、陶渊明、王维……——超然的活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 的悲哀。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他纵身一跃,定 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滋润了 整个民族的灵魂!
直面人生——对话自己
现在你再回头反思,你对人生选择、 考验、苦乐顺逆,你又有怎样的感悟?
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声读读悟悟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政治 家和诗人,他的一生注定 要为楚国操劳。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他有一颗坚定 和勇敢的心,为了坚守理 想宁死也不苟活。他洁身 自好,梦想楚国通过改革 再次强盛,他忧国忧民一 心只为楚国,怎奈现实于 他过于残酷,命运于他过 于不公。他愿把自己的一 切都寄托给楚国,这里的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 他生命的唯一。他生是楚 国身,死是楚国魂。这就 是屈原的价值所在。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
屈原(蔡琴演唱)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 的萧条凄凉
的那般寂寥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 我独自徘徊
尾鱼款款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