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第一朵杏花苏教版

合集下载

2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第一朵杏花(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苏教版四下2《第一朵杏花》2016版

苏教版四下2《第一朵杏花》2016版

读书要求:
自由读文中较难读的句子和段落。
默读课文,想一想,根据时间的变化课 文可以分成几段?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 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 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 第二段:(6-15)学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 一朵杏花开花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第三段:(16)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 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竺可桢简介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 代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10年 考取我国第二批赴美留学公费生。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 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从事气象学研究和教学 工作。 1949年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 事长等职。有‚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之美誉。 • 竺可桢长期大范围地依据复杂的古代资料,应用现代的 理论和方法,作出了古代气候变化定量分析的重大研究 成果。——《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研究》。这项研究无 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深受国内外 学术界的推崇。
第一朵杏花
第二课时
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学习要求: 1、朗读第6自然段,圈画出景物,并组内交流。 2、点出这段话中的动词,说一说好在什么地方。 3、仿照课文说一说秋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提示语。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 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 平易近人 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和蔼可亲 慈祥和善 ‚爷爷,您又看花啦?‛ 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主动探索科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 学的行为已 经成了习惯 的吗?‛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观察记录。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生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植物生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情感体会: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观察描绘:教会学生观察自然,学会用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认知:理解杏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2.教学难点
-词汇运用:学生往往能理解词汇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如何将“绽放”运用到句子中,需要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生动描绘,感受自然美的魅力,提升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精确的词汇和形象的句子,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绽放”和“孕育”这两个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图片和实际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杏花选择在春天开放?”。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第一朵杏花》【教材分析】《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二科,继续承接自然环境的命题,从小小的杏花开始讲述了一个奇妙、美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记述了竺可桢通过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开花,来确定清明节时间的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文按时间的顺序铺叙延展,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竺可桢叮嘱孩子一定要留心观察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故事依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描写细致不失韵味,首先通过竺可桢和小女孩的两次对话和他们巧妙的心理、神态描写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故事内涵,有些句子和内容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细细品味的,其次,对杏花的描绘,特别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故事费了很多笔墨,也赋予了深层含义,这需要老师和同学进一步探索。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四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科学文化积累,对科学文化知识也有着“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的疑问,所以,课文中涉及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要充分展现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的基础,教师要在这个起点上适当引导,挖掘故事的深刻内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这一课是传统的时间顺序的故事,所以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沿着“学习生字,了解人物——展示材料,揭示课题——熟悉课文,了解故事”的学习路线,通过基础知识材料的学习和熟悉故事,为深入理解故事内涵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采用“讲读故事,深入理解——分析句子,深化认识——重点研读,深入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故事本身和关键句子出发,深入理解课文,品味竺可桢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和相关知识背景。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朵杏花一、教学目标1.了解杏花的特点、生长环境等基本知识;2.了解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感受杏花的美丽,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3.通过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加深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5.提高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朵杏花》课文的理解和欣赏;2.杏花的基本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3.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如杏花的文化内涵、杏花节等)。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杏花的基本特点和生长规律;2.理解杏花与中国人的文化联系;3.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阅读、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杏花的基本特点,并针对杏花的美丽、含义等方面开展启发式讨论。

2.课文欣赏(10分钟)请学生收听或诵读《第一朵杏花》课文,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篇课文所描绘的杏花的特点和意义。

3.基础知识介绍(20分钟)利用PPT等多媒体方式,介绍杏花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并引导学生感受杏花花香的魅力。

4.探究杏花的文化内涵(25分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探究杏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杏花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作用等。

5.合作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利用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杏花的生长规律,通过记录、展示等方式,总结杏花生长规律并向其他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6.诗歌欣赏(2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与杏花相关的诗歌(如《春日》、《题杏花》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结课(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1.复习杏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反思在小组合作中的不足之处;2.观察周围的杏花,在观察记录本上记录杏花的生长情况,感受自然的魅力;3.默写一首有关杏花的诗歌或自己创作一首杏花的诗歌,以加深对杏花的感悟和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2.第一朵杏花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出示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出示分段提示:(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 讨论。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2、《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哪?课文的最后一节已经向我们做了暗示。

第一是一个准确的数字,是一个精确数字,没有精确的观察是难以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这恰好与竺可桢精确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严谨精神相一致。

课题第一朵杏花,预示的就是竺可桢的这种精神。

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再来看课文,就会有新的收获。

课文的主体是叙述竺可桢与孩子之间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竺可桢精确观察、一丝不苟精神。

孩子在这篇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为了衬托竺可桢,衬托竺可桢的精神。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我采用粗线条设计,利用自己从语文教学中总结的三基(抓基础、找基点、定基调)四步(初读通;再读懂;精读感悟;品读升华)教学模式施教。

整个教学过程以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1 / 5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标注、勾划、模仿、朗读、说话、评价等形式,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动笔、动口又动脑,在活动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去升华,去创造。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相对城里孩子来讲,可以说是见识稍浅,表达欲望不强。

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

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5 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知识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第一朵杏花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第一朵杏花   苏教版

2、第一朵杏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2、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读。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简介竺可桢。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1、再读课文2、出示分段提示,练习分段。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三段?(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3、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组词记字。

2、重点指导:五、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2、第一朵杏花——春天第一段(1-5)第二段(6-15)第三段(16)第二课时一、导入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相机板书:竺可桢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2.第一朵杏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2.第一朵杏花

第2课第一朵杏花教案1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思路: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2.第一朵杏花(相关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2.第一朵杏花(相关资料)

竺可桢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

1918年获哈法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规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

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时间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在地理学、气象学、资料考察、科学史、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著述多达200万字以上,对我国近百年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如实的记录,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遗产。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

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建国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之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第一朵杏花》课文原文素材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第一朵杏花》课文原文素材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②“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③“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 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④“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⑤“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 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 “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⑥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 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⑦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小学复习课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第一朵杏花》课文原文素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第一朵杏花
①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 (zhú)可桢(zhēn)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 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 的孩子走过来。
“竺爷爷!竺爷爷!” ⑧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⑨““什么时候。”
⑫“刚才。”
⑬“是第一朵吗?”
⑭“是。”
⑮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 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 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⑯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 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 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苏教版小语新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小语新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

精心整理2.第一朵杏花【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诵,经过推测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色。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

联系生活、联合语境或经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构成的新词及要点词语,如:泛出、瞬间间、郑重、精准、大体、推测、预计等。

3.经过品读人物对话,感觉人物质量(要点),从竺可桢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谨慎的科学研究态度,感觉他察看、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4.认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适合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合浸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色的写作方法。

【学情剖析】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也反应了文中那孩子留意察看的好习惯,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法马上理解得这样到位的。

竺可桢爷爷谨慎仔细的科学精神应当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联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打破的切进口。

所以,我想本课教课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

【教课要点】经过品读人物对话,感觉人物质量(要点),从竺可桢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谨慎的科学研究态度,感觉他察看、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教课难点】认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适合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合浸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色的写作方法。

【教课时间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预设】第一课时分课时目标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准时间先后次序分段的特色。

教课过程一、讲话、图片导入1.同学们,有一幅对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季快到了,花儿们都绽开出绚烂的笑容,今日漂亮的杏花也到达我们四( 5)做客了,你们瞧3.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它的模样?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眼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苏教版小学语文4下教案2.第一朵杏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4下教案2.第一朵杏花

第2课第一朵杏花教案1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思路: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第一朵杏花苏教版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少年英才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

童年起,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

1905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1908年春,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将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

此时的竺可桢,正就读于唐山路矿学堂,他“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美国留学
结婚照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任鸿隽、杨铨等人提议组织一个科学社,并创办杂志向国内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

不久,科学社及其刊物就随其创办人一同转到了哈佛大学。

1915年10月,科学社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

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批成员,并积极参与社务活动。

他从《科学》第2卷第2期发表文章以后,成为《科学》杂志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15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在哈佛继续深造竺可桢也是中国科学社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及其刊物《科学》杂志,使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有了相对固定的阵地和代表人物,并最终促使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于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伊麦荪奖学金。

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回国研究
竺可桢回国后,不受官职厚禄,先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

他自编讲义,内容新颖、丰富,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和气象学说,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深得同学爱戴。

他的教学成绩与负责精神,也深为校方重视。

1920年秋,竺可桢改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气象学、地理学等。

这年冬天,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南大学,1921年竺可桢任地学系主任。

在此期间,发表了有关东南亚台风、天气型、历史上气候变迁和阐述发展科学地理学等一系列专著,并当选为中国科学社讲演委员会主任(1923年)、中国气象学会首届理事(1924年)、副会长(1925年)等职。

后因东南大学领导闹派系,竺可桢自1925-1926年曾转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南开大学教授各一年,至1927年重返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

期间曾受中国科学社派遣,至东京出席第三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辞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职务,任气象研究所所长。

出版了所著的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

自此至1936年4月,全力创建北极阁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业务,推动全国气象台站建设,培训气象人才,带头开拓气象研究,8年中发表论著约50篇。

并自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3年参加第五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中国代表团做首席代表,1934年与翁文灏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5年派人设立拉萨测候所,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

国外的竺可桢抗战爆发,敌焰迫近杭州时率校西迁江西泰和。

西迁中,电告教育部并建议将存浙文澜阁四库全书内迁。

获同意,由浙江大学协助运存贵阳。

1938年,敌骑入赣,率校再迁广西宜山,倡立“求是”校训。

1939年冬,敌骑犯桂,12月率校迁黔北。

1940年初定居遵义、湄潭,直至1946年夏复员返杭。

正当竺可桢忙于勘察第三次迁校新址时,他的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相继病逝,竺可桢在这突来的打击下,以极大坚毅忍住精神创痛,顺利完成了迁校任务。

至此6年中,竺可桢锐意发展浙江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扩充院系,设分校,培植良好学风,使浙江大学声誉大增。

1940年3月15日,竺可桢与陈汲在重庆举行婚礼。

1940年12月14日,陈汲生一女孩,小名毛毛,大名竺松。

1946年,组织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增设医学院。

他本人被选为国际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大会。

1947年,“于子三案”发生,而围绕所谓“于子三系自杀”的定谳,竺可桢与国民党当局几成决裂之势。

而围绕安葬和纪念于子三,竺可桢亦与“学运”方面发生摩擦,几乎受到“葛杯”。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4月下旬婉拒教育部长杭立武电催赴沪去台,只身赴沪暂居。

7月应邀至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

8月先后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讨论制订《共同纲领》过程中,提出专列发展自然科学一条的建议,被采纳。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分管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竺可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调整、建立研究机构的原则,并组织实施;选聘研究人才,组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竺可桢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亲自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