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体味文化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1.1《体味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1.1《体味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体味文化”这一框,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一)文化“万花筒”阅读教材,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

1.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点(二)文化是什么阅读教材6~7页相关内容,思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特点有哪些?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特点(三)文化的力量阅读教材8~9页的内容,思考一下:怎样认识文化的力量?1.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2.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阅读教材第8页《共产党宣言》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思考一下文化的力量3. 感悟文化的力量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空白的地方。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二、学习过程(一)文化“万花筒”——描述文化现象探究活动一:(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二)文化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探究活动二:1、文化是什么?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必修3

的影响”。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
政治。引导同学们明确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 治之间的关系,感受文化的力量。第二课也包括两个框题: 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帮助同学们体会文化 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
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第一单元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自然界中 的山水树木,但是当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 便具有了文化的含义。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人们在改造
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
活动,就没有文化。
(2)从个人成长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2) 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是 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
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有人说,文化是知识;
有人说,文化是艺术。
请你评述这些观点。
概 念 外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⑥________性质的 部分 延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⑦________的部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⑧________的现象,是人类⑨ ________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⑩________的体验,特 别是通过参与⑪________、接受⑫______而逐步培养 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⑬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 开⑭________
特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 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目标导航·定位方向
知识条目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文化的力量
考试要求 b b
知识梳理·构建体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文化“万花筒”
现象 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 速公路 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 到家,我们可以参加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
答案C 解析题意反映党风廉政建设的影片热播为反腐倡廉传递正能 量,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且没有 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
三、综合题 9随着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走红,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 化生活再次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实,类似的励志故 事并不少,比如云南农民工歌手自创歌曲200多首、40余位农 民工“组团”拍电影、深圳12人“民工街舞团”……当前,新生 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视 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他们的生活追求正在由物质层面向 精神层面拓展。 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6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 落,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拍摄大型纪录片,借此让人们“记 住乡愁”。这体现了( )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素养要在生活中体验和活动中习得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B 解析乡愁文化依托传统村落,通过纪录片来呈现,说明社会文 化离不开物质载体,B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重难聚焦·释疑解惑
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理解
文化是一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从文化的
种精神现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

体味文化说课稿定稿

体味文化说课稿定稿

《体味文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1.本框地位与作用。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三部分的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上逐层推进。

是学“文化”的入门课,尤其是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是《文化生活》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掌握好本框题的内容将为学好《文化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力量;依据: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以及文化的力量是学习《文化生活》的理论基础,也是高考的考试范围,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将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依据:文化内涵是《文化生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好文化意义重大,但是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多达上百种之多,对于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来理解文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将文化内涵的理解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文化的形式,分析理解文化的力量;(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多样性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归纳法。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阅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合作探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最终生成新知。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课本P4~P9页勾画出主要知识,。

3.预习自学部分要求所有同学都能掌握,合作探究部分要求AB层全部完成并有自己的思考,C层尝试完成合作探究部分,课后训练案可先不做。

4.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小组讨论、突破。

【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学习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课前预习案【教材助读】1. 文化现象无时_______,无处_________。

2. 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文化、__________文化。

人人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

3.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

4.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

5. 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

纯粹“_________”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___________的产物。

6.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_____________、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7. 人们的精神生活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

8.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二三
思考探究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韩愈上述论断的合理性在哪里? 提示:韩愈论断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不是天 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 分 (2)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 物 (2)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 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 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 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 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答案:C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文化的力量 从三方面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可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强调文化对 人的激励、指导作用。 (2)影响深刻: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 程中,更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依赖实践:文化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离开社会实践, 文化的作用就不能实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 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345
4.专家指出,南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中山陵、夫子庙、 秦淮河等,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答案 解析 A.南京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南京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精神产品具有经济性
(3)文化既是社会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 ) 提示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 但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思考: 文化都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吗? 提示 不是。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 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 碍作用。
点拨 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经济和 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 化活动。
典型例题
例1 (2016·浙江10月选考)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 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
(2)文化为什么要通过“文化周”等活动和形式来体现? 答案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核心归纳
1.各种“文化”不同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 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 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从文化与社 会的关系看
特 点 从文化与个
人的关系看

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再练一题] 1.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美术馆、书店、 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 市和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 地区,文化生活更具有乡土特色。这说明( ) ①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具 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体验·落实]
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基础·初探] 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_无___时_不在、_无__处__不在。 2.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各自_特___有_ 的色彩。 思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该俗语表明了什么? 【提示】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受此影响,不同地 域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解析】 题目材料主要说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因此应选 ①③。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文化是什么
[基础·初探]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精___神__活___动_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_社___会__实___践_的产物。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__社__会___生__活_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物___质___活__动_,精神产品离不开__物__质___载__体_。
思考:自然景观是文化吗? 【提示】 纯粹的自然景观不是文化,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 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某些文化特质,这就不再是 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了,人文景观是文化。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孟母三迁
墓地附近—— 模仿丧礼仪式
现 象
集市附近—— 学小贩叫卖
学校附近—— 言行举止中规中举,
发奋读书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 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探究问题(P15)
文化对人的影 响不是有形的, 强制的
华盛顿唐人街 南非春节舞狮乐
巴黎华人庆春节
伦敦欢庆中国年
探究:定居海外的华裔在一些生活
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保留中华民族文 化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什么特 点?
深远持久的影响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
深远持久的影响
4、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 美国人会
立即打开礼物表示感谢
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 美国人的
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到小排 欧洲人写
信封,地址从小到大排列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 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 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 形的、强制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一定的文化氛 围、一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交往方式、交往行 为、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主动地参加积极健康的文化 活动,防止错误思想和 活动对自己的影响。这 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体味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体味文化

【教學設計】第一課文化與社會第一框《體味文化》一、教材分析《體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從文化“萬花筒”人手,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內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進而引導同學們增強文化意識,激發同學們為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做貢獻。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識記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3)分析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2、能力目標(1)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培養辯證分析能力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1)增強培養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2)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將來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文化的內涵難點: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學生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

五、教學方法(1)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感悟文化現象,理解文化內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強文化學習的自覺性。

(2)自學探究。

以課本的簡單提示為線索,深入探究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體討論。

針對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探討我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競爭力;討淪為更好地應對文化競爭,作為中學生目前應做好哪些準備。

六、課前準備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並按形式進行歸類。

2、查閱“文化”的含義。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本課導言告訴我們,“文化”雖然是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詞彙,但我們卻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內涵。

比如,有人認為文化是知識,有人認為文化是藝術。

本課就此提出問題:究竟什麼是“文化”?要求我們從“文化”的內涵(即什麼是文化)與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兩個方面去探究。

20XX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最终定稿)[修改版]

20XX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最终定稿)[修改版]

第一篇:2015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5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三、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 (biǎoxiàn)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 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 响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一种不文明没有教
养的表现;小学生为老人主动让座,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是有礼貌讲文明的表现. 3.我们应该摈弃不文明、不道德、不守纪律的行为,树立.
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
第十六页,共25页。
单项选择题
据报道,中国与韩国有关民间团体进行协商合作,
准备把迄今几千年历史的“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这个事例说明( )
(1)不同(bù tónɡ)区域有不同(bù tónɡ)的自然环境
和不同(bù tónɡ)的文化环境
(2)“端午节”文化也就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
(3)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4)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5)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获得和享用
(6)文化具有传承和发展性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zìjǐ)喜欢 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五页,共25页。
1.1体味文化
一、文化(wénhuà)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xiànxiàng):无时不在、无 处从不时在间角度看:人类(rénlèi)社会发展历程表明
第一(dìyī)单元 文化与生 活
第一课 文化(wénhuà)与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中政治第1单元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3【新课推进】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探究提示:(1)略。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

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

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课堂练习: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答案:C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

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探究提示:例如。

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

欣赏艺术品。

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

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

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

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