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的缓凝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预拌混凝土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站按照一定配合比生产的,生产完成后进行运输和施工的混凝土材料。
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预拌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以2000字篇幅探讨冬季预拌混凝土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质量问题1.混凝土强度低:冬季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的凝结反应速度减缓,导致混凝土的硬化时间延长,影响其强度的发展。
由于低温冻结,混凝土的水膨胀会引起内部结构的破坏,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2.表面开裂:冬季温度变化大,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很容易散失,导致表面的混凝土与内部的混凝土硬化程度不一致,从而引起表面开裂。
3.冻融损坏:冬季气候寒冷,预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冻融循环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分结冰膨胀,从而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损坏。
4.钢筋锈蚀:冬季气候湿度大,配制混凝土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水灰比,导致混凝土的含水率较高,容易引起钢筋锈蚀,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二、解决对策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方:在冬季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混凝土的配方。
可以增加水泥的掺量、使用加速剂和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寒性能。
2.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在冬季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可以采用直接加热原料的方法,或者在搅拌过程中添加加热剂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温度,减少混凝土的水分损失。
3.加强保温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加强保温措施,以提供足够的硬化时间和温度。
可以采用覆盖绝热材料、土覆盖、加热设备等方式来降低混凝土温度的散失,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4.控制施工时间和施工环境:在冬季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期,避免混凝土遭受严寒天气的冻融循环。
同时要选择适宜的施工环境,尽量避免混凝土受到寒冷空气的直接吹袭,保持施工现场的通风良好。
5.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在冬季施工时,应加强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在冬季施工中,预拌混凝土常常面临一些与气温和湿度等气候因素有关的质量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1. 低温引起的凝结时间延长和强度降低低温环境会让预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强度降低。
解决对策包括:使用快凝剂或加热水、加入加热骨料以提高混凝土温度、增加混凝土配方中的水泥含量以提高强度。
2. 结冰引起的流动性下降冬季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水分可能会结冰,导致混凝土流动性下降。
解决对策包括:合理调整混凝土的水灰比以提高流动性、增加减水剂的掺量来增加流动性、通过加热灌注管道或加热灌注设备来保持混凝土温度。
3. 冻融循环引起的混凝土损伤冬季的冻融循环可能会对预拌混凝土产生损伤,如开裂、剥落等。
解决对策包括:使用抗冻剂或其他添加剂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加入纤维材料来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养护条件以减少冻融循环的影响。
4. 湿度引起的混凝土表面问题冬季高湿度环境下,混凝土表面可能出现水泡、雾气和水分析等问题。
解决对策包括:增加混凝土表面的保护措施,如覆盖薄膜、使用湿式养护等、加强通风和干燥设备以控制环境湿度。
5. 混凝土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收缩问题冬季施工中,如果没有正确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收缩,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解决对策包括: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避免过快的降温或过快的加热、使用膨胀剂或其他添加剂来减少混凝土收缩。
除了上述问题和对策,还应注意保持施工现场的温度和湿度稳定、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加强质量监控和检验等。
对于低温环境下的预拌混凝土施工,也可以参考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GB 50164-2018《建筑施工质量检验验收规范混凝土工程》等。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预拌混凝土是指事先在搅拌站采用特定的配合比和搅拌工艺,将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搅拌、运输,最后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的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由于温度低、搅拌时间短等因素,容易出现以下质量问题:凝结时间延长、强度低、收缩变形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对策,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
冬季施工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凝结时间延长。
在低温下,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会延长,导致浇筑后等待时间较长,给工期的安排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使用加速剂的方法。
加速剂是一种能够加快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可以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添加,使混凝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凝结。
冬季施工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低。
由于低温下水泥的水化速度减慢,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较慢,对施工安全和结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使用高早强水泥。
高早强水泥具有较快的水化速度和较高的早期强度,可以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强度要求。
2. 使用外加剂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外加剂可以在混凝土中起到增强骨料与水泥胶结的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增强剂、气泡剂等。
冬季施工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变形。
低温下混凝土的水分蒸发速度减慢,收缩变形增大,容易出现裂缝。
为了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合理控制水灰比,避免过多的水分蒸发,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2. 用高效减水剂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
高效减水剂可以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3. 采取温度控制措施。
可以采用加热混凝土、保温、覆盖保护等方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减小收缩变形。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预拌混凝土是一种现代化、高效率、质量稳定的混凝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工程中。
然而,在冬季施工中,预拌混凝土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出现多种质量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冬季预拌混凝土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首先,冬季气温低,很容易导致混凝土结冰,凝固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容易冻住,出现渗水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被侵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选用适宜的预拌混凝土配方。
可以通过调整水泥、砂子、骨料等的配比,增加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以提高混凝土的耐冻性能,确保混凝土在冬季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冻害的问题。
2. 采用保温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表面加盖保温材料,以确保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受太大影响。
可以在浇筑混凝土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棉被、草帘等保温材料,以便保温。
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可以采用专业的保温棚等设备。
3. 做好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前,要通过地面温度、湿度测量仪等工具进行现场检测,确保施工现场地面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此外,在混凝土施工时,还应避免夜间或低温环境下施工,尽量在白天或温暖天气下进行;同时,也要确保现场供应混凝土的质量稳定。
4. 对混凝土强度、质量作好检测工作。
对于已经浇筑的混凝土,应密切注视混凝土的硬化情况,并每隔一段时间对强度、质量进行检测,及时找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总之,冬季是预拌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季节,但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要注重监督管理,加强质量保障,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预拌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预拌 混凝 土常见质量 问题 的分析及对策
任 永 胜
摘 要: 总结 了预拌 商品混凝土在施 工应用过程 中出现的早期强度不够或 裂缝 等质 量问题 , 针对 这些问题进行 了原 因分
析, 并采取 了一些对策 , 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预拌混凝 土质量 通病 的 目的。
关键词 : 预拌 混凝土 , 强度 , 裂缝 , 因分析 , 原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U 5 . T 756 文献标识码 : B
预拌混凝 土是指 由水 泥 、 集料 、 以及根 据需 要掺 入 的外加 2 1 预 拌 混凝 土 出现裂 缝 的三种 类型 水 . 剂和掺合料 等成 分按一定 比例 , 在集 中搅拌 站 ( ) 厂 经计 量拌 制 , 1 应力裂缝 。混 凝土 浇筑后 , 慢凝 结 , ) 缓 由于水 泥 的水 化反 通过预拌混凝土 运输 车在规 定 的时 间内运送 至使 用地 点 的混凝 应 , 内部 温度升高 , 逐渐 产生硬 度 , 在硬 度 向外扩 散 的过程 中, 产 土拌和物 。 生了拉应力 , 而混凝土初期抗拉强度 较低 , 小于拉 应力 , 于是 在混
表面水分蒸 发的速度超 过 了内部水 分 条规定 : 粉煤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的龄期 , 面工程 宜为 2 通 过泌水作用迁移到表面 , “ 地 8d 从 另一方 面 , 由 或 6 ; od 地下工程宜为 6 0d或 9 ; 体积混 凝土 工程宜 为 9 向表面迁移补充的速度 , 而产生混凝 土收缩裂 缝 ; 0d 大 0d
第3 7卷 第 2 期 1 2 0 11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 7 No 2 13 . 1
J1 2 1 u. 01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冬季施工中,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更加常见。
冬季施工环境复杂,气温低、天气变化大,容易导致预拌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就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质量问题1. 基础冻胀:冬季气温低,地面冻土容易出现冻胀现象,导致基础变形、开裂,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 混凝土凝固不均匀:冬季气温低,水泥水化速度慢,混凝土凝固时间延长,容易出现凝固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裂缝:冬季气温变化大,混凝土受到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裂缝,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和外观质量。
4. 抗压强度低:冬季气温低,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抗压强度低,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和结构安全性。
二、解决对策1. 选用适合的水泥:冬季建筑施工中应选用硅酸盐水泥,其水化反应活动度高,适合低温环境下的混凝土施工,能够保证混凝土的凝固速度和抗压强度。
2. 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冬季施工中,可以采用预热骨料、预热水泥、掺加加热盐溶液等方式,控制混凝土施工时的温度,保证混凝土的凝固速度和质量。
3. 保温措施:冬季施工中,可以采用覆盖保温、加热保温设施等方式,保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稳定,防止冷却过快导致的质量问题。
4. 加速早强剂:在冬季施工中,可以适当加入早强剂,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早期使用效果,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5. 合理控制施工时间和材料配比:冬季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恶劣天气下施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骨料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冬季施工中预拌混凝土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引起业界的重视和解决。
通过选用适合的水泥、控制施工温度、加强保温措施、加速早强剂等解决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冬季施工中预拌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处理方法
在混凝土生产与施工中,为了保持预拌混凝土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延缓水泥的水化时间,一般使用复合了缓凝组分的外加剂。
由于某种原因(如计量、超掺、外加剂复配缓凝组分不当等)造成泵送剂掺量过大,就可能出现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超过正常预期时间现象,通常将混凝土凝结时间超过设计预期凝结时间(一般在48小时以上)的现象称之为超时缓凝现象。
这与有意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不同,因为施工要求长时间缓凝是设计预期的、可控制的。
而混凝土超时缓凝是一种意外,是在混凝土生产浇筑过程中难于发现的,往往要在浇筑完毕一两天工人拆模时才发现。
实际上,随着预拌混凝土用量不断扩大,超时缓凝问题在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中时有发生。
如何判断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
①将混凝土的终凝时间作为超时缓凝现象的判断依据,终凝时间大于2d 即认为发生超时缓凝现象。
②根据终凝时间长短和配制强度的富余程度,对问题混凝土的强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做出初步判断。
一般终凝时间在2~3d,配制强度富裕较高(富裕系数大于1.3)的混凝土,28d强度极有可能达到设计要求,该批混凝土可密切观察几日在做处理;而对于终凝时间大于4d的混凝土,其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应立即打掉重新浇筑。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冬季施工对于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凝结时间延长:由于冬季气温低,混凝土水分凝结需要更长的时间,容易导致工程进度延误。
凝结时间延长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对策:可采取加热水、采用复合材料(如早强剂)等方法,加速水泥的水化反应,缩短凝结时间。
保持施工现场温度稳定,减少冷风吹袭等措施也有助于加快混凝土的凝结过程。
2. 抗冻性能差:冬季气温低会导致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水分结冰,容易引起冻胀破坏。
特别是当混凝土内部含水率过高或者流动度不佳时,更容易受到冻胀破坏。
解决对策:应选择具有良好抗冻性能的水泥和外加剂,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施工现场温度,尽量减少冷风对混凝土的吹袭。
对于较大水平面积的施工场地,可以采取覆盖保温材料,形成封闭空间,保持施工现场温度。
3. 早强期强度低:由于冬季气温低,混凝土的早强期强度发展较慢,容易导致施工进度受限。
在一些冷地,还有可能会出现早强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
解决对策:可以采用早强剂、高效凝结剂等措施,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可适当增加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有助于增加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4. 表面开裂:冬季气温低会导致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水分结冰膨胀,容易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由于冷却快,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会很快蒸发,容易形成裂缝。
解决对策: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覆盖保温材料的方法,保持施工现场温度,减少裂缝的产生。
可采用混凝土密封剂等措施,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在冬季预拌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凝结时间的延长、抗冻性能的提高、早强期强度的增加以及表面开裂的防止。
通过合理选择水泥和外加剂、加热水、保温、增加水灰比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冬季预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Ready-Mixed Concrete,简称RMC)在我们的建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RMC施工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尤其是在冬季施工时,常常出现砼温度低,强度低、裂缝加剧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1.低强度:预拌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受温度和水泥水化反应影响。
当混凝土温度低于10℃时,水泥水化反应减缓,混凝土强度明显下降,甚至无法达到规定的强度。
2.受力失效:当预拌混凝土温度低于5℃时,混凝土强度下降,受拉强度急剧降低。
此时,混凝土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失效,容易出现裂缝。
3.温度裂缝:随着环境气温下降,混凝土温度降低,混凝土收缩量增大,从而在混凝土中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方向相反,会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
1.使用高强度水泥:冬季施工时,常用的办法就是使用高强度水泥。
当低温下使用高强度水泥,在水泥的水化反应中,水泥的结晶体形更小,混凝土强度会随之提高,可以达到规定的强度。
2.保证施工环境温度:在冬季施工时,应该保证施工环境的温度不低于5℃,这样可以避免混凝土受力失效。
同时,应该控制施工前的混凝土温度,保证混凝土温度不低于10℃。
3.控制混凝土水分:在冬季施工时,还要控制混凝土的水分。
通常来说,混凝土的水分不应超过水泥重量的42%。
如果水分太多,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会大大降低。
4.加快混凝土养护时间:在冬季施工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该加长,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硬化。
在混凝土采用早强型水泥时,应采取适当的加热措施,以加快其早强期的硬化过程。
5.合理设计结构:在冬季施工时,应该采用一些有利于减少混凝土收缩的措施,如增加钢筋的数量、缩短构件的间距、减小构件的厚度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方向相反而引起的裂缝。
综上所述,预拌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容易出现低强度、受力失效和温度裂缝等质量问题。
预拌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研究
预拌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研究摘要:本文简述混凝土超时缓凝的原因,针对本地区工程案例,研究分析了其对混凝土性能及工程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针对缓凝现象如何避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混凝土超时缓凝混凝土外加剂已成为预拌混凝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缓凝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复合型外加剂,特别是在天气温度高、远距离运输、泵送和施工中得以应用,但有时混凝土的缓凝时间不按设计值来发展,可能出现长时间不凝的异常现象。
通常把混凝土凝结时间在超出理论设计的范围之外,长时间不凝结的非正常现象称之为混凝土的超时缓凝现象。
超时缓凝现象是一种不常见的混凝土异常凝结现象,一旦发生给施工带来诸多困难,本文就超时缓凝现象及如何减少超时缓凝影响进行分析。
1 产生超时缓凝的原因1.1 外加剂中的缓凝组分过量在外加剂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管理的不严密和技术人员的疏忽大意,可能将缓凝组分添加过量,送入混凝土搅拌站后,又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进行检查就用于生产造成了使用该批外加剂的混凝土超时缓凝。
商品混凝土企业使用的泵送剂中,缓凝组分采用有机酸和糖等。
这些缓凝剂化合物分子上都具有一定数量的羟基(OH)、羧基(COOH),它们具有较强的极性,吸附在水泥水化物的晶核上,阻碍了结晶的继续发展,即阻碍了水泥的水化,从而延长了凝结时间。
同时,外加剂中某些减水组分,如木钙、糖钙、木钠等,也都有缓凝作用。
因此外加剂中缓凝组分过量是导致混凝土超时缓凝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水泥和粉煤灰的因素纯水泥熟料的凝结时间很短,因为铝酸三钙(C3A)溶于水时,生成AL3+,与水化硅酸钙凝胶带相反电荷,促使稳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很快产生凝结。
因此,在水泥熟料进行粉磨时,需加入适量的二水石膏以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
石膏与铝酸三钙反应,产生难溶于水的水化铝酸三钙,这种难溶的水化物沉淀在水泥粒子的表面,将熟料粒子包裹起来,使水泥的水化作用减慢,因而延缓凝结时间。
适当的二水石膏是对水泥水化反应有益的,但掺量过大或者采用半水石膏或无水石膏代替二水石膏作调凝剂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凝结时间异常等。
【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一【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1.介绍本文档旨在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旨在提高混凝土施工效率和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原因分析2.1 水胶比过高导致混凝土中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引起超时缓凝现象。
2.2 水灰比过低导致混凝土早期缓凝后的水化反应速度降低,导致超时缓凝。
2.3 混凝土配制过程不严格,导致材料比例不准确,引起超时缓凝。
2.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导致水化反应速度过慢,引起缓凝现象。
3.处置措施3.1 控制水胶比,减少混凝土中可溶性物质含量,防止超时缓凝。
3.2 调整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水化反应速度,防止超时缓凝。
3.3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过程,确保材料比例准确性,避免超时缓凝。
3.4 合理控制施工温度,提高水化反应速度,防止缓凝现象的发生。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混凝土配制记录表、温度控制记录表、混凝土成型过程控制记录表等。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混凝土:指由水泥、石料、砂料和适量的水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均质胶状物质。
5.2 超时缓凝:指混凝土在规定的凝结时间内未能达到预期强度的现象。
二【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1.引言本文档对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置措施。
通过研究该现象,旨在改善混凝土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原因分析2.1 水胶比过高:水胶比过高导致混凝土中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从而引起超时缓凝现象。
2.2 水灰比过低:水灰比过低导致混凝土早期缓凝后的水化反应速度降低,从而引起超时缓凝。
2.3 配制不严格: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如材料比例不准确,也会导致超时缓凝现象的发生。
2.4 温度控制不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若温度控制不当,会引起水化反应速度过慢,从而引起缓凝现象。
3.处置措施3.1 控制水胶比:严格控制水胶比,减少混凝土中可溶性物质含量,防止超时缓凝现象的发生。
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Microsoft Word 文档
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一、材料质量检验
目的:确保不合格原材料不能人库,更不能被使用,所有与质量相关的原材料都应如此,特别是外加剂和水泥。
预防措施:车车留样,批批检验
实施岗位:试验员
归口部门:试验室
负责人:试验室主任
二、粉状材料入库
目的:防止人库错误
预防措施:粉料筒仓均上锁,由司磅员开锁打料,打完过磅时由司磅员检查是否锁好。
实施岗位:磅房司磅员
归口部门:材料供应处
负责人:材料经理
三、计量系统校验
目的:确保计量准确、配比执行到位
预防措施:每月全系统校验不低于两次,每周粉料、水和外加剂秤校验次数不低于两次,如遇异常立即进行校验。
实施岗位:搅拌操作人员
归口部门:生产处
负责人:生产处主任
四、配合比输入
目的:确保输人准确,严格按配比表生产
预防措施:一人输人,另一人校对
实施岗位:搅拌操作人员
检查:质检员
负责人:试验室主任
五、砼在预约、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搞错等级
目的:按工地要求生产砼,确保砼质量
预防措施:
预约:尽量采用书面形式,如电话通知需重复数遍直到做好准确记录;
归口部门:销售部
负责人:销售部经理
生产:在通知生产和打印随车签证单时,仔细核对砼强度等级,以免搞错;
归口部门:调度室
负责人:总调度
运输:在递交随车签证单时,开票员应明确告知所送工地,驾驶员在接单时应首先查看所送工地并确定车辆行驶路线。
归口部门:调度室和运输管理处
负责人:总调度。
预拌混凝土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
预拌混凝土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吴忠圣梁继敏李洪莉(石家庄冀铁混凝土制品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00)睛要】对顸拌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椎据生产实践经验提出科擘防治措施。
睡键词】坍落度损失;离析;缓凝;裂缝伴随着预拌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见质量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根据近些年的生产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坍落度损失过大混凝土搅拌出机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混凝土拌和物逐渐变稠,流动性逐渐变小,称为”坍落度损失”,简称“坍损”。
如果“坍损”过大,将给泵送、浇注等过程带来很大困难,或施工现场为满足泵送要求,随意在泵送或浇注过程中加水,从而造成强度降低:或着造成混凝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麻面。
造成混疑土坍落度损失的原因主要有:1)高温炎热季节施工,混凝土运输或现场等待时间过长,混凝土中游高水份的蒸发;2)混凝土的早期水似尤其含C 3A 高的水、眉,消耗掉部分水份,气温越高水泥反应越快,坍落度损失越快;3)混凝土拌合物中新形成的水化产物吸附部分水份;4)新鲜水泥温度高且其颗粒吸附水分子和外加剂分子的能力都很强,导致新鲜水泥和外加剂的适应性很差:5)水泥生产采用硬石膏、磷石膏等。
由于其溶解速度很慢,水泥水化早期CA 在S 04_2不足的液相中水化,造成混凝土迅速稠化,坍落度损失。
减少坍落度损失的方法主要有:1)配合比设计时,掺加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部分代替水泥,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并且有利于混凝土的泵送和后期强度;2)采用与水泥相适应的复合外加剂。
大多数混凝土在其掺量增大后,不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而且一般不会造成混凝土成型后长时间缓凝,影响工程进度。
3)适量掺入引气剂。
既能提高混凝土保塑性和流动性,又能提高其耐久性、可泵性和抗冻性。
4)尽量避免使用新鲜水泥。
生产实践表明,出厂14d 以后的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能才趋于良好和稳定。
2离析混凝土在搅拌运输车内或入模后其某些组分相互分离、析出的现象,称为离析。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在现代建筑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预拌混凝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
因此,加强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运输与浇筑以及养护等方面,详细探讨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原材料选择1、水泥水泥是预拌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应选择质量稳定、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
同时,要关注水泥的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性能指标,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潮的水泥。
2、骨料骨料在混凝土中起到骨架作用,其质量和级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和钢筋间距合理确定。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应选择质量合格、活性指数符合要求的掺合料,并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合理确定掺量。
4、外加剂外加剂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
应选择与水泥相容性好、性能稳定的外加剂,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控制掺量。
二、配合比设计1、设计原则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工作性能、耐久性等要求,遵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
2、计算方法配合比设计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通过试配和调整,确定最佳配合比。
在计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材料的性能、施工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验证与调整确定的配合比应进行生产前的验证试验,检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不满足,应及时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三、生产过程控制1、计量控制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计量应准确无误。
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的计量误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定,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预拌混凝土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预拌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然而在冬季施工中,由于低温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从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冬季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在低温环境下,水在混凝土中难以蒸发,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
这会导致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影响工程的安全性。
2. 混凝土强度下降:低温环境下,混凝土中的水分容易冻结,形成冰晶,进而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针对这些质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对策:1. 控制施工温度:在冬季施工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
可以使用加热设备加热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加热混凝土,加快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
2. 使用添加剂: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如缓凝剂、防冻剂等,通过调整混凝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耐寒性和强度。
3. 加强施工控制:加大混凝土的拌合力度,增加混凝土中的机械活性物质,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防止冰冻物的产生。
4. 加强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措施,使用保温棚和覆盖物等材料,保持施工现场的温度适宜,防止混凝土受到低温侵袭。
5. 增加养护时间:在混凝土浇筑后,应增加养护时间,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冬季施工易出现的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混凝土强度下降和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中的冰冻物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控制施工温度、使用添加剂、加强施工控制、加强保护措施和增加养护时间等解决对策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
只有做好以上对策的实施,才能保证预拌混凝土在冬季施工中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性。
预拌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技术控制措施
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及技术控制举措预拌混凝土也称商品混凝土,其特色是集中拌制、商品化供给。
近三四年来,搅拌站在中小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为人们对预拌混凝土还不是十分认识和熟习,施工中仍旧以现场搅拌混凝土来对待商品混凝土,在实质工程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争议常惹起生产和使用单位之间的纠葛,在必定程度上对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起到阻挡作用。
笔者现依据自己的实践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商讨。
1、混凝土的强度问题预拌混凝土拥有商品的特征,是“半成品”,从出厂开始至形成最后产品需较长时间(如往常以28天强度作质量查收),其产品的最终形成一定依赖搅拌站与施工单位的互相配合,质量结果不可以在出厂时立刻正确地检测出来。
在实质应用中只需混凝土试件强度不合格,使用单位常常认定是搅拌站的责任,这类看法比较偏颇,其原由剖析以下:现场与规范要求相差大混凝土规范中对混凝土强度试验有严格的试验规程和一致的保养条件,但绝大部分施工单位不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取样不规范,按预拌混凝土标准要求从搅拌车卸料的1/4~3/4之间取样,每次取样许多于,但施工单位用未经上岗培训的民工取样,常常车一卸就取样且取量也不够,缺少代表性;其次是保养条件不切合标准要求,几乎全部的施工现场都不设标养室,不过暂时砌一池子或焊一笼子(防备擅自调动)在自然环境下保养,试件的强度受天气影响很大;第三,为便于操作任意在混凝土拌合猜中加水,加水后再取样,混凝土水灰比失掉意义使强度偏低。
强度统计的问题混凝土强度拥有较大的失散性,在混凝土强度查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中明确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统计评定。
对预拌混凝土站、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和采纳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应按标准规定的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对零星生产的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或现场搅拌批量不大的混凝土,才按非统计方法评定。
按GBJ107-87标准的规定,大量量混凝土按邻近配合比生产的预拌混凝土赞同有5%的试件小于标准值,赞同的最小强度值要依据留样组数来确立。
预拌混凝土的超时缓凝现象和处理方法
预拌混凝土的超时缓凝现象和处理方法超时缓凝现象会对商品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超时缓凝商品混凝土的强度会显著降低。
以C30商品混凝土为试验对象,当泵送剂掺量超掺3倍及以上时,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在28天龄期下降了约40%。
这是由于超时缓凝导致商品混凝土中水化产物严重不足,无法形成足够的水化产物充填孔隙,从而导致商品混凝土强度降低。
3超时缓凝现象的处理方法3.1加快养护时间对于已经出现超时缓凝现象的商品混凝土,加快养护时间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在原有养护时间的基础上,延长养护时间,使商品混凝土得到更充分的水化反应,从而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强度。
但是,加快养护时间也会增加施工周期,增加施工成本。
3.2添加养护剂添加养护剂是另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添加养护剂可以促进商品混凝土的水化反应,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强度。
常用的养护剂有硅酸盐养护剂和聚合物养护剂。
添加养护剂可以缩短养护时间,减少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
3.3加强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也是防止超时缓凝现象的重要措施。
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控制泵送剂的掺量,避免过量使用泵送剂。
同时,应及时检测商品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超时缓凝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选取了C30和C40商品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龄期(3、5、7、14、28、56、90 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结果表明,超时缓凝现象会导致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发展缓慢,且超时缓凝时间越长,各龄期强度越低。
与正常凝结商品混凝土相比,超时缓凝商品混凝土的强度都较低。
同时,随着缓凝时间的延长,强度发展速度变慢,同龄期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也越低。
以C40为例,可以看出超时缓凝时间对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比的影响。
当超时缓凝商品混凝土终凝时间在52 h(>2 d)时,其28~90 d强度可达到正常凝结商品混凝土强度的89%至92%;终凝时间在68h(接近3d)时,其28~90 d强度可达到正常凝结商品混凝土的77%~79%。
混凝土缓凝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混凝土缓凝问题及其预防措施第一篇:混凝土缓凝问题及其预防措施摘要:从水泥与混凝土的凝结机理以及缓凝剂、缓凝型减水剂对水泥与混凝土凝结的影响,分析探讨了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超缓凝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认为导致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或超缓凝的主要原因是:(1)水泥本身的凝结时间过长;(2)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大。
因此,在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选择凝结时间合适的水泥、准确把握与控制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的掺量。
预拌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掺加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以改善其流动性,但有时会出现缓凝乃至超缓凝现象,甚至混凝土不能及时脱模或几天不凝结,有人把其原因归咎于水泥质量不好。
但在上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水泥的质量比现在的差,为什么当时的现场搅拌混凝土对缓凝特别是超缓凝问题反映并不强烈,如今水泥的质量已大有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积普遍增大,凝结时间也已相应缩短,为什么反而会出现缓凝或超缓凝现象? 文中拟从水泥和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机理以及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对水泥与混凝土凝结的影响等角度出发,讨论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超缓凝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1 水泥和混凝土的凝结 1.1 水泥的凝结水泥浆体要达到凝结,必须有足够的水化产物在水泥颗粒之间搭接并连结成网络状结构。
因此水泥浆的水灰比、水泥的活性以及影响水化速率的因素均影响水泥的凝结。
水灰比大,水泥颗粒之间的距离就大,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水化产物来填充并相互接触连生,因此凝结时间要长。
水泥活性提高,水化速度加快,凝结时间则短。
因此,凡是加速水泥水化的因素,例如碱的存在、水泥颗粒细和水化温度高等均可使凝结时间缩短,而缓凝剂如石膏的加入则使水化变慢从而使凝结时间变长。
1.2 混凝土的凝结混凝土的凝结也是由于水泥与水反应所引起的,因此混凝土的凝结与水泥的凝结密切相关,两者在凝结时间的定义上也相似。
混凝土的凝结也是表示新拌混凝土失去施工性能、固化或产生一定的力学强度的开始,其初凝、终凝时间也纯粹是从实用意义出发而人为规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拌混凝土的缓凝问题及其预防措施摘要:从水泥与混凝土的凝结机理以及缓凝剂、缓凝型减水剂对水泥与混凝土凝结的影响,分析探讨了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超缓凝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认为导致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或超缓凝的主要原因是:(1)水泥本身的凝结时间过长; (2)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大。
因此,在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选择凝结时间合适的水泥、准确把握与控制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的掺量。
预拌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掺加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以改善其流动性,但有时会出现缓凝乃至超缓凝现象,甚至混凝土不能及时脱模或几天不凝结,有人把其原因归咎于水泥质量不好。
但在上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水泥的质量比现在的差,为什么当时的现场搅拌混凝土对缓凝特别是超缓凝问题反映并不强烈,如今水泥的质量已大有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积普遍增大,凝结时间也已相应缩短,为什么反而会出现缓凝或超缓凝现象? 文中拟从水泥和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机理以及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对水泥与混凝土凝结的影响等角度出发,讨论预拌混凝土产生缓凝、超缓凝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1 水泥和混凝土的凝结1. 1 水泥的凝结水泥浆体要达到凝结,必须有足够的水化产物在水泥颗粒之间搭接并连结成网络状结构。
因此水泥浆的水灰比、水泥的活性以及影响水化速率的因素均影响水泥的凝结。
水灰比大,水泥颗粒之间的距离就大,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水化产物来填充并相互接触连生,因此凝结时间要长。
水泥活性提高,水化速度加快,凝结时间则短。
因此,凡是加速水泥水化的因素,例如碱的存在、水泥颗粒细和水化温度高等均可使凝结时间缩短,而缓凝剂如石膏的加入则使水化变慢从而使凝结时间变长。
1. 2 混凝土的凝结混凝土的凝结也是由于水泥与水反应所引起的,因此混凝土的凝结与水泥的凝结密切相关,两者在凝结时间的定义上也相似。
混凝土的凝结也是表示新拌混凝土失去施工性能、固化或产生一定的力学强度的开始,其初凝、终凝时间也纯粹是从实用意义出发而人为规定的。
初凝表示施工时间的极限,它大致表示新拌混凝土已不再能正常搅拌、浇注和捣实的时间,而终凝说明混凝土力学强度已开始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强度(约为0. 7 MPa),此后其强度将以相当的速率增长。
混凝土凝结和硬化的发展过程如图1 所示[1]。
但混凝土与水泥的凝结在时间上又有差别,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远比水泥的长,这可从两者的组成、水灰比和测试方法的差异中找到答案。
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的测定是采用贯入阻力试验方法,准确地说,是用从坍落度大于零的混凝土中筛出的砂浆来测定它的凝结时间的。
在凝结时间的测试对象上混凝土与水泥不同,前者为砂浆而后者为水泥净浆。
另一个不同点是水灰比,前者为m (水)∶m (灰)= 0. 24~0. 27 ,而后者范围很大,对于常见的C20~C30 混凝土,其水灰比大致在0. 50~0.65 的范围(与所用的水泥强度等级有关)。
用于测定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试件水灰比越大,则凝结时间就越长。
另外,由于水化产物多为胶体状物质,它会在水化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碍水与未水化水泥的接触,水泥水化进入扩散控制阶段,水化速度和水化产物生成速度减慢,这就使得水泥颗粒之间的水化产物搭接连生,特别是在大水灰比时变得更加困难,凝结将更加缓慢。
此外,即使具有相同的颗粒间距,水泥与砂子之间较两个水泥颗粒之间通过水化产物搭接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
因此,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往往要比水泥的凝结时间长得多。
水泥的凝结时间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关系见表1。
文献[2 ]所研究的混凝土的m (水)∶m (灰)处于0. 50~0.55 的范围,而文献[ 3 ]所研究的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 54 。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1)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比水泥的长,主要是因为两者在测试对象的组成与测试方法上不同; (2)未掺缓凝剂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大体上都比水泥延长1 倍左右,而试验所用混凝土的水灰比均约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两倍左右。
由于影响水泥和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因素很多,且统计数据有限,上述水泥与混凝土凝结时间之比只能作为一般混凝土凝结时间比水泥长的定性佐证,或作为与上述试验条件相近的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参考,又由于是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不宜随便套用。
2 预拌混凝土的超缓凝现象及其原因在预拌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有时凝结时间特别长,有人称之为超缓凝。
例如,宋优春等[4]报导,广州番禺大桥由于是在夏季施工,日晒最高温度为41 ℃,且运输距离长,要求在室外温度下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至少要15h。
最后采用木钙与高效减水剂复合,使混凝土在室内初凝时间达28h15min ,终凝时间达35h16min。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超缓凝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2. 1 水泥凝结时间过长混凝土的凝结主要是由于水泥的凝结所引起,因此水泥的凝结时间就决定了混凝土凝结时间的长短。
一般说来,回转窑特别是预分解窑和旋风预热器回转窑水泥,由于熟料煅烧比较好,C3A 和C3S含量较高,凝结时间都比较短。
就笔者所接触的广东地区这类回转窑的P·O 42. 5R 和P Ⅱ42. 5R 水泥来看,初凝时间大多在2 h 内,终凝时间都短于3 h。
因此这类水泥一般不会出现超缓凝问题,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也都比较好。
但立窑水泥凝结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混凝土凝结慢,特别是在混凝土水灰比大或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凝结时间较长或超长现象,主要是因为在立窑水泥熟料的煅烧过程中加入了CaF2 矿化剂的缘故,相关机理详见有关报导[5 ,6 ] 。
2. 2 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大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大是混凝土凝结时间长甚至几天不凝结的主要原因。
文献[2]和[3 ]说明掺入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后,则凝结时间更长。
王怀春等[7]针对某高层住宅楼5d不凝结的现象进行了试验,发现在某矿渣水泥混凝土中掺入较多的缓凝型减水剂,出现超缓凝现象,试验结果见表2。
国内在混凝土工程中所采用的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主要有:(1)糖类,如糖钙等; (2)木质磺酸盐类,如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磺酸钠等; (3)羟基羧酸及盐类,如柠檬酸、酒石酸钾等; (4)无机盐类,如锌盐、硼酸盐、磷酸盐等; (5)其它,如胺盐及其衍生物。
这类缓凝剂对水泥的缓凝特性与石膏的不同。
二水石膏作为缓凝剂,随着掺量增加水泥凝结时间几乎不再延长,见图2 曲线Ⅰ[8 ] 。
有人认为,对国内的水泥,SO3 含量达2. 5 %后,再增加SO3 ,凝结时间变化不大。
但混凝土的缓凝剂则不同,在掺量较少的情况下就能产生强烈的缓凝效果,且随着掺量增加而呈直线增长或呈指数曲线增长,见图2 曲线Ⅱ。
缓凝剂掺量及种类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见表3[9 ,10 ] 。
柠檬酸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超剂量柠檬酸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见表4[11 ] 。
木质磺酸钙也呈现出相似的特性,图3 为木钙掺量对某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11 ] 。
从图大致可看出,在对比样水泥或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木钙掺量达某一值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呈指数曲线延长。
某混凝土在木钙掺量分别达0.40 %、0. 70 %和1. 00 %时(以水泥重量计),1 d 抗压强度从原来的5. 00 MPa 分别下降至3.73MPa 、0. 78MPa 和0. 20 MPa 。
总之,缓凝剂掺量过大,不但会使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还可能使早期强度发展缓慢。
关于这类缓凝剂的缓凝机理,尚未清楚。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这类缓凝剂含有羟基(—OH)和羧基(—COOH),它们有很强的极性,被吸附在水化产物的晶核上,阻碍了水化产物主要是CSH凝胶的生长。
例如,P. Seligmann[11 ] 的试验表明,1g的C3 A 在7 min 内从5mL 的1%蔗糖溶液中吸附掉99 %的糖分。
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院试验证明,掺入糖钙后并未生成新的水化产物,主要是以吸附作用阻止水化初期时水泥中C3A 的水化,并定性得出糖钙对水化矿物的吸附顺序为C 3A > C4AF >C3S > C2S。
但王培铭认为[10 ] ,蔗糖不影响C3A 的水化,而是加速AFt 的形成,但它延缓了C3S 的水化,延缓了CSH 凝胶的形成。
王善拔等[12 ]认为,所有的水泥水化产物都含有OH- ,一定的pH 值(或OH- 浓度)是水泥水化产物形成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柠檬酸和酒石酸等含有羧基(- COOH),其缓凝机理在于它们的H+ 离子与水化浆体中的OH- 离子作用,使浆体液相中的pH 值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低值,使水化产物形成速度缓慢或无法形成,需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水化产物互相搭接连生,因而缓凝。
2. 3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环境温度低、混合材(或矿物掺合料)活性低及掺量大和水泥过粗等也会导致水泥凝结时间延长。
图4 为环境温度对水泥凝结时间影响的一例[13 ] 。
以该图为例,若以环境温度15 ℃的凝结时间相对值为1. 0 ,那么10 ℃时初凝时间约为1.2 ,终凝时间为1. 4 ;当环境温度下降至5 ℃时,初凝时间相对值约为1. 3 ,而终凝时间约为2. 6。
可见环境温度降低将使水泥凝结时间延长,特别是使得终凝时间更加延长。
环境温度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规律也与之类似。
图5 为环境温度对某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8 ] ,从图可见,当环境温度从23 ℃降到10 ℃时,混凝土拌合物初凝时间延缓约4 h ,而终凝时间延长约7 h。
在掺入缓凝剂的情况下,温度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可能更显著。
因此,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应少掺或不掺缓凝剂,以免出现超缓凝现象。
矿物掺合料的活性低且掺量过大也会使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
由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本身已含有15 %以下的混合材,故在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更应予以注意。
3 预拌混凝土超缓凝的预防除在炎热的夏天且运输距离长外,超缓凝现象一般是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为此应采取如下措施:(1)正确选用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避免掺量过大。
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的选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笔者认为:①对于凝结时间比较长的水泥宜选用缓凝作用不很强的缓凝剂或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磺酸盐类,特别是含还原糖较少的木质磺酸盐且掺量要少,在单独使用时以质量分数0.25 %为宜,不可超过0. 3 %。
掺量过大除了不经济外,更重要的是造成长时间不凝结并引起强度下降; ②羟基羧酸及其盐类有很强的缓凝作用,这类缓凝剂及含此种缓凝剂的减水剂掺量(以水泥质量计)应只为0. 03 %~0. 1 %。
此类缓凝剂不宜在水泥用量低、水灰比较大的贫混凝土中单独使用。
例如,掺加柠檬酸的混凝土拌合物,泌水性较大,粘聚性较差,硬化后混凝土的抗渗性较差; ③糖类化合物掺量在0. 1 %~0. 3 %的范围,此类缓凝剂属天然化合物,价廉、丰富而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