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理教案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第一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2. 让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公民权利的定义和种类。
2. 公民义务的定义和种类。
3.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和种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 让学生理解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 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基本权利。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理解。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2. 让学生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2. 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基本义务。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的理解。
第四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在行使权利的也要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1.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关系。
2. 在行使权利的也要履行义务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例子。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教案范文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教案范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进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摸索、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PPT,地图教学进程(双边活动)(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想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想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
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何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
(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浏览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邻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邻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邻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邻近。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篇一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即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成因。民族的交错居住是由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如何看待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
解释: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民族问题复杂难解。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民族团结是可以不断加强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爱国主义。
1.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民族问题,提高学生整合、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
3. 区域认知: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地区的认知。
(6)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区别与联系、作用与意义等。
4. 实用性拓展
(1)了解民族政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时事观念。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专注听讲,理解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 参与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民族政策的理解。
- 提问与讨论:提出疑问,与同学讨论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 合作学习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解释: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关爱。
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
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公平,民族区域自治,敬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力量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1.使同学熟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进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熟悉,树立各民族一律公平、相互敬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使同学在把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熟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
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
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进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关心同学熟悉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学问要求理解,对其他学问要求识记。
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依据学校详细状况选讲。
让同学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同学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公平的亲热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同学熟识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状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3教学案:六四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含答案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一、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1.主张(1)人是自由、平等的。
(2)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影响: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二、卢梭对“理性”的质疑1.卢梭的质疑(1)主张:①卢梭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
②卢梭认为,人类天性本善,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2)影响:欧洲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卢梭因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2.浪漫主义思潮的评价(1)积极意义:①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②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个性;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③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类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重态度.④它让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2)消极后果:①它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
②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
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1.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1)发展: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2)内容:①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
②要求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③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2.启蒙运动的影响(1)启蒙运动是17世纪和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思想解放运动.(2)在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的人文精神不断地发展、丰富和成熟,对后来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概念阐释] 理性主义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其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2024年合格的小公民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8篇)
合格的小公民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8篇)合格的小公民心理健康教案1(约1190字)一、设计理念: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些都与人的心理品质有关。
能够说,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
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提高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潜力,更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潜力。
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人人都不可避免。
2、初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潜力。
3、每个人都就应以用心、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用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战胜挫折取得成功。
三、活动准备:1、课件(名言、图片、音乐等)。
2、心理小测试题。
心理专家的牌子夹3、学生带好笔。
学生奖品4、相应材料(4*55)5、小花50朵,大花1朵四、活动过程:(一)欢乐篇(学生绘画,背景音乐一)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万物滋润,百花盛开,听,大自然中花开的声音,多么美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你的桌上也有一朵这样的花。
学生拿起教师为他们各自准备的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教师拿起花)师:这朵美丽的小花就代表你自我花是美丽的你同样是美丽的。
(教师放下花)人人都说生命如花让我们来观赏一下花开的情景。
2、(点击课件,欢乐篇):大屏幕上出现一朵、多朵开得绚烂无比的花(要有花开过程的动感美)师(手指画面):花儿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开得是如此美丽。
生命如花,你手中那朵美丽的小花仿佛就是你自我。
(点击课件,回到到主界面)师:人就像花儿一样,并非一路全是阳光和雨露难免要经历“虫害”“风雨”那如何让我们这一朵朵小花在风雨后绽放得更美丽呢3、揭示主题:风雨后,花儿绽放得更美丽(教师口述课题,贴大花)师:把我们的心交给这句话,和教师一齐慷慨激昂地说,……(教师手指课题)【设计意图:让孩子明白小花就是我自我,我是美丽的。
八年级地理民族教案
八年级地理民族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民族多样性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包括不同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文化传统。
2. 掌握地理专业术语和概念,如民族、民族地理、民族分布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2. 探索不同民族的分布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语言等。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2. 分析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地理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图、民族文化资料等。
3. 学生练习册和地理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什么是民族?”2. 解释民族的定义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区域等。
2. 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如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重点介绍其分布特点和文化传统。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参考资料,了解所选民族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传统节日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所学内容。
四、整合与拓展(15分钟)1. 整合学生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比较不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文化传统。
2. 引导学生思考少数民族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并与汉族进行比较。
五、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于民族地理的理解。
2. 学生交流答案,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和文化传统。
2. 邀请当地的少数民族代表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研究成果等。
初中地理民族教案
初中地理民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3. 我国民族政策及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
2. 难点:我国民族政策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族为例,深入剖析其分布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知识的兴趣。
2. 讲授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
3. 分析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以汉族、壮族、回族、满族、藏族等为例,讲解其分布特点。
4. 案例分析:以云南省为例,讲解其多民族共居、互助和谐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民族政策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政策。
6.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民族知识水平。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如问答、小组讨论等。
4. 学生绘制我国主要民族分布图的质量。
初中地理民族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民族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民族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地图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同学,提问:“我们班上有哪些民族的同学?”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打开课本,自主学习第一节《中国的民族》的内容。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等。
三、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中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
2.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拿出地图,分析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
2. 讲解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 学生分析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拿出地图,分析各民族地区的分布特点。
2.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
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
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2教材分析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三节 民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第三节民族课民族题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步骤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师:阐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求学生谈自己认识的民族。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限时2分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学生自主学习:(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人口超过500万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文字、传统节日、传统文体活动。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一:展示不同民族语言书写的“我是中国人”五个字的写法。
小组二:展示汉族的元宵节、本环节的题目设计比较简单,让学生限时完成,是为了培养其快速阅读和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的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高山族的丰收节的图片。
小组三:展示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摔跤、汉族的赛龙舟的图片(如下图)。
教师精讲点拨: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
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
同学们展示的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少数民族文化图片资料,分析讨论教材中的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体活动图片,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考试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这些图片,并且能够通过媒体等搜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料。
延伸拓展: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家可以阅读教材第18页活动第3题内容,了解我国几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
给大家展示两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多媒体展示):(1)朝鲜族农乐舞:“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初中地理民居建筑模型教案
初中地理民居建筑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 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1. 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民居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特色民居建筑,如蒙古包、土楼、木屋等,引导学生关注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居建筑及其特点。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讲解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蒙古包适应草原地理环境,土楼适应山区地理环境等。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民居建筑模型制作(20分钟)1. 教师发放民居建筑模型制作材料,并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民居建筑模型的制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模型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民居建筑模型进行展示,介绍其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各个模型的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民居建筑的特点、制作技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民居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民居建筑图片或视频素材。
2. 民居建筑模型制作材料(如纸板、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制作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地理民族教案
教案设计授课班级:初2015级授课专业:地理授课题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计划课时:1-2课时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大家庭。
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主要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
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中国民族分布图和填表活动,以图析文,图文结合,对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就可得出各民族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使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水平。
2、通过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水平。
3、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树立准确的民族观。
2、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归纳资料的水平。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
同时,这局部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是实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正确内容。
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
初中地理民居的教案
初中地理民居的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理解民居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2. 分析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民居建筑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观察,分析民居建筑特点;2. 小组讨论,探究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民居建筑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民居建筑的兴趣和审美能力;2.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民居建筑现象。
【教学方法】图片观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世界各地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民居有什么特点?它们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二、民居建筑特点分析1. 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建筑特点。
2. 教师讲解民居建筑特点,如:吊脚楼、土楼、四合院等。
三、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小组讨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什么?2. 教师总结:民居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资源等。
四、案例分析1. 展示一个具体民居建筑案例,如:福建土楼。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居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二、民居建筑特点拓展1. 展示更多地区的民居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建筑特点。
2. 教师讲解民居建筑特点,如:蒙古包、藏族碉房等。
三、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拓展1. 小组讨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2. 教师总结:民居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包括: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
初中地理民居问题教案
初中地理民居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学会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民居建筑风格的地域性特点。
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不同地区民居的图片和资料。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
2. 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民居建筑风格的地域性特点。
2. 理解民居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居建筑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2. 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民居的图片,分析其建筑特点。
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居建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一些中国各地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居建筑的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这些民居有什么看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二、讲授新课(15分钟)1. 讲解民居建筑的基本概念,介绍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
2.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3. 举例说明不同地区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老师展示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
2.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民居的图片和资料,分析其建筑特点,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引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年级学生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履行公民义务。
本文将以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为背景,探讨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与方法。
二、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 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的合法权益,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劳动就业权、知情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每个人得到平等对待,并能够在社会中自由发展。
2. 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每个人应当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安全等责任,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公德等。
这些义务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从小事做起,为共同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可以帮助五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们将认识到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权利,并明白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是保障这些权利的前提。
2. 培养良好的品质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能够培养五年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包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德行为,如关心弱势群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在实践中培养出友善、奉献和宽容等品质。
3. 培养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通过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五年级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
他们将明白作为一个公民,不仅要求享有权利,还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从小事做起,履行自己的义务,促进社会发展。
四、学习并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方法1. 教师引导与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透过引导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进行讨论。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公民权利和义务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并明白与其相关联的道德问题。
七上地理民族教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教案课题课型讲课时间___月___日(礼拜 ___)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新授课时)第1时(共 1学习1. 认识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家,认识我国主要的少量民族。
2. 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认识各民族独到的民族风情。
目标 3. 经过判读中公民族的散布图,说出我公民族的散布特色。
要点认识各民族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我公民族的散布特色。
难点认识各民族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我公民族的散布特色。
因素问题与活动自主预习:情景1、阅读课本第一框题《中华民族大家庭》资料认识我国的民族组成、导引语言、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等特色。
2、阅读课本第二框题《民族散布特色》及图 1.19 认识我公民族散布特色及少量民族散布特色。
问题一:我国的民族组成是如何的,少量民族中人数许多的有哪些?活动一:同桌(前后桌)相互校正自主预习题1,教师课件展现集体掌握。
问题二: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活动二:同桌(前后桌)相互校正自主预习题 1,教师课件展现集体掌握。
我国宪法例定,民族无论大小, _____________. 各民族语言和文字 ______,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
问题三:你知道我国的哪些民族节日?思维对话活动三:同桌(前后桌)经过图及地图册有关知识相互校正自主预习题1,教师课件展现集体掌握。
问题四:你知道哪些少量民族文化?活动四:同桌(前后桌)相互校正自主预习题1,教师课件展现集体掌握。
问题五:我国的少量民族散布特色是什么?规则与评论活动自评:独立达成☆充足准备☆填写正确☆笔迹工整☆每次活动全对☆☆发现错误实时校正为☆活动五:同桌(前后桌)察看图 1.19 相互校正自主预习题2,教师课件展现集体掌握。
问题六:我国各民族散布特色是什么?活动六: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迁移知识建构达标反应延长:我国的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同等;2、国家保障各少量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同等、团结、互帮关系;3、国家帮助各少量民族地域加快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民族地区自治; 5 、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民俗习惯的自由,公民有宗教崇奉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讲授— —突出多媒 体教学的作 用。
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好坏,
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晴雨表,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有政治、
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政策、国际民族关系、历史因素等。
10
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内容
战争与和平(互动)引导
目 的 要 求 : 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理 教学方法实 时
解爱国主义的含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
践
间
重
点 :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分
难
点 :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
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国家和平是主流,战乱时
期却又往往是民族大融合比较好的时期,战乱期间整个国家出
现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
合。如:春秋时期,通过战争的接触促进民族融合;东晋时五
胡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是民族关系的基石;
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民族互助、
和谐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是衡量
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
3.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实现的途径、保障
和推动力;
4.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
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民族关系上体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化等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
10
不能因此忽视或否认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内蒙古地区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 各民族对内
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 蒙的发展做
的主要内容。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 出的贡献。
民族关系中的新情况和不利因素,妥善应对,不断巩固与完善
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
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实行民主法治,
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从而把
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实现公平正义,必然
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特别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要提倡诚信
战争:民族掠夺
民族征服
1
平定叛乱
民族起义
和平:和亲:昭君、文成公主 贡赐:
方法 2 案例 10 教学—
互市
会盟:澶渊之盟
汉唐宋明清
三、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代民族政策
15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始终处核心地位。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纷繁复杂,但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
主义精
神,维护
祖国统 一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课后评注】本次课,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掌握怎样正确 处理现阶段的民族关系问题。
通过教学,学生知道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明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族人 民的最高利益。
4
10
民族关系的发展总体上受历史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文化传统、民族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
完善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交流中,各民族共性的东西
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特点、民族发展差距将长期存
在。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注意
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存在着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社会
生活方面的一些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但其性质不再是对
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现在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
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有:
2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授课班级:汽检 1401—1405、汽运 1401、焊接 1401、汽装 1401、中德 1401、
博世 1401、大众 1401、汽服 1401、机械 1401. 汽电 1401
授课日期:2015-9-14---2015-9-17.
授课学时: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课题: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
10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
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 方法 1 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在现实生活
本次课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讲解、讲演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况、叙述事实、 论述原理和阐明规律,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 直观性。 2、案例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穿插实例介绍与分析、课堂小讨论、课堂小实 训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身边熟悉的事件进 行讨论
主权受到外来侵略时,自觉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当国
3
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 争。维护国家荣誉,我们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使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 受侮辱,自觉维护国格、人格的尊严。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必 须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 矛盾是,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孤立于这种社会关系之外,所 课堂讲授—
有的民族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关系。
—突出多媒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 体教学的作
纪元。少数民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 用。
除了各民族内部原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 。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严守国家秘密,当祖国的领土和
因为国家统一是和利益的前提;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
保障。所以,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
内涵
上的民族
内容
中 国 社
关系
主流 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
会
主
民族关系
发展趋势
义 民 族
的确立和 发展
和谐关系
关
系
弘扬爱国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友爱,必然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
团结;要坚持充满活力,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加快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保持安定有序,必然要求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
定;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然要求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
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三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
方法 3:课 10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堂讨论: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
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指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说说:你能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 想到哪些爱 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弘扬爱国主义 国名句? 必须做到:
10
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
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 方法 1 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
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
条件的影响、制约。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 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私有制社会的民 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
实现经济上的互相需要和满足。这种民族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和依赖,又使得各民族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
来越密切,从而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供求发展成为中国历
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国是以汉族人口为多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 方法 3:课
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地域、人口、经济、文 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