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操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14期

2006-12-12

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操作技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一般说来,提问的最佳时机有:

(1)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而提出问题

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即“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他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特级教师陈延沛教“摩擦力”时,他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把一只一斤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学生笑着齐声回答:“推不动。”他又问:“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笑着说。但陈老师仍要大家再考虑考虑,忽然有学生醒悟过来说:“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主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课就这样开始了。有经验的教师经常积累学生易错的问题,具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把它作为打开大门登堂入室的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这类问题,使上课波澜起伏,增强教学效果。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提问

例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当学生把解法32×-应用题写成32÷4×3时,教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演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学会了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

(3)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提问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教师应该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把问题提在“火候”上。例如,教师通常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肢解,也就是给学生设计出一个个思维的“台阶”,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提问一步步走向深入,最终探寻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时学生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如果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平铺直叙讲解,效果显然就差多了。

在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是:

(1)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

3 4

教师发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种发

问方法的优点有三:

第一,这种发问方法,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其余的学生的注意力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这种先发问后指名回答的方法,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以为可能会问到他自己,而不得不预先准备一下。

第三,这种发问方法,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被提问学生的答案加以评论。因为每个学生的心中已经拟好一个答案,他们就会把被提问学生的答案和自己心中的答案相比较,而且加以评论。

总之,教师发问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全班学生的思考,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其余的学生就不肯深入思索了。

(2)发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

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次依次发问,或者依照点名册上的名次发问,这种机械的发问方法,虽然可以使发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是其缺点与先指名后发问的情形相同,因为既然发问有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某生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所以教师发问时,不要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个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班学生就不得不注意了。不过教师发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于全班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发问。

(3)发问时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地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4)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

教师的发问语言,要清楚明确,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就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含义,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5)发问后要留充分思考的时间

老师把问题提出之后,要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而不应当于发问之后就匆匆指定学生回答。发问之后,若某一学生回答不完整,通常要另行指定学生补充,但必须让他坐下静听。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各个领域,同时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密切联系。我们必须对课

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文章摘自顾晓鸣网络工作室报头题字:周克林编辑:孙成林刘宁投稿信箱:jkyjb@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