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操作技巧
1第14期2006-12-12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操作技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
一般说来,提问的最佳时机有:(1)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而提出问题如学生没有疑问则设置疑点,即“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他们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特级教师陈延沛教“摩擦力”时,他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把一只一斤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学生笑着齐声回答:“推不动。
”他又问:“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
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笑着说。
但陈老师仍要大家再考虑考虑,忽然有学生醒悟过来说:“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主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
”课就这样开始了。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积累学生易错的问题,具有探究因素的问题,把它作为打开大门登堂入室的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这类问题,使上课波澜起伏,增强教学效果。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提问例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当学生把解法32×-应用题写成32÷4×3时,教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演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学会了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
(3)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提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
教师应该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把问题提在“火候”上。
例如,教师通常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肢解,也就是给学生设计出一个个思维的“台阶”,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提问一步步走向深入,最终探寻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时学生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一、选择好要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
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
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
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
浅谈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提问的时机把握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提问的时机把握角度,浅谈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一些提问技巧。
提问的时机把握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具备一定的敏锐度和把握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地选择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提问的时机把握还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机把握上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困惑和失落,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时机把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应该具备以下一些技巧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应情况,合理安排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要注重鼓励学生参与和奖励优秀表现。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要不断总结和调整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 时机和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方式作者:***来源:《江西教育B》2022年第06期问题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动力与源泉,有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教师既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做到以问促思,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知识背后的道理,回归数学本质,适时提问,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一)问在“质疑处”,激发学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围绕教学内容来预设问题,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学生有疑问时提出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时,上课伊始,教师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你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的吗。
”几乎全班学生都说知道,教师又问:“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学生的回答有:家长提前告知、自学课本、教师辅导等。
既然学生都学会了,那么这节课学什么呢?若在教学中,学生仅限于知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后退一步”自我反思自己“这节课学什么”,从而促使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我们只知道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公式的意义。
”关键的质疑,推动着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提出真实的问题,进一步对已知的公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只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呢?”从而产生迫切的学习需求。
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学生的学习从公式化的“是什么”走向追求真理的“为什么”,逐步走向深度思考。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时机
老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时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进步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恰逢其时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般说来,老师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及时提问,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学生接触所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之处,老师及时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把学生带
入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并促进其积极考虑,顺利掌握所学知识
或形成技能技巧。
二、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根底上引伸和开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老师通过适时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到达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通用8篇)
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通用8篇〕篇1: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谈谈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考虑、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
为此,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首要的是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兴趣性。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
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才能而冲动、振奋,为探究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二、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防止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习文章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事件和人物及主题思想。
部分的精读,也是为了更深化地理解整体。
整体理解是根本目的,提问必须围绕这个目的,而纷繁琐碎、零打碎敲的提问那么偏离或失去了目的。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p 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拟区分、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
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
三、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才能的开展。
-提问要重现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才能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络实际的问题,防止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
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归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p 考虑判断。
四、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开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程度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开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开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把握提问时机 提高课堂效率
把握提问时机提高课堂效率摘要:把握课堂提问时机,需要从学生课堂积极思维处着手,此处彰显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把握时机;方法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64-1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一、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高考数学中,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与否及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考察,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中,对思想方法的提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函数中常出现f(x)+f(y)=f (xy)这类抽象函数,学生一时难以入手,不妨通过举例函数y=lg x可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再举一例“如果函数f(x)=|x|+a-x2-2(a>0)没有零点,则a的取值范围为。
”不少学生拿到此题毫无头绪,无从下手。
其原因是学生识破不了函数与方程内在联系,即函数零点问题可转化为对应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又可转化为构造两个函数研究交点问题。
课上处理此题前不妨引一变题:“如果函数y1=a-x2(a>0)与函数y2=2-|x|的图象没有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而解决变题的思路即同一坐标系下研究两个函数的图象看何时无交点,学生基本能想到,再看原题,不难发现要使原函数无零点即关于x的方程|x|+a-x2-2=0(a>0)无实根,即构造两个函数y1=a-x2(a>0),y2=2-|x|,研究何时函数图象无交点。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提问是师生思维联系的纽带,是教、学、行为融合的桥梁,通过提问、应答、学生的思维方能步入教学轨道,教学的意图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师生双方的思路,行为才可实现有机吻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反,如果老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
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几种提问的时机应准确把握。
一、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就可通过故事情景导入: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
忽然,大头儿子跑进来说:“爸爸,其他小朋友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才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中产生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这几年才过三年生日?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好奇之心,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形成想学乐学的心态.二、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一个章节,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难点和关键所在.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从而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因此,在教授新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展开议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小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授“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一步可以省略,第二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得数的末尾应写在哪里。
根据教材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一般方法计算,比如计算:145*309,接着问:“哪一步可以省略?”(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再问:“第二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得数的末尾应写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有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从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类运算的简便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冕宁县城厢镇中心校方启美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精心设计,紧抓提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例如:金老师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她首先把问题呈现给大家:“妈妈给一家三口每人烙一张饼,家里的一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三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生:烙饼用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师:要使烙的时间尽可能短,要注意什么问题?生:要充分利用“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这一条件。
尽可能不要让锅空出来。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你看,每个同学都忙着拿出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开始烙饼了。
又如:王老师在上“比较分数大小”时,刚上课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下,他们口渴难耐,孙悟空去找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自告奋勇来分西瓜,他说:“我少吃点分二分之一,悟空多吃点分三分之一,师傅吃得最多分四分之一。
”王老师提问了,“究竟谁吃得多?”我们等一下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探索新知。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疑问。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着他们的错误认真分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周老师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对于同一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情况进行分类时,有的学生只看表象,把没有延长,看似不相交的也分在不相交一类,这时老师请学生回忆什么是直线?(可以无限延长)那你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吗?学生立即把两条直线都延长后再重新分类,得到准确的分类结果。
数学课堂提问时机把握
试论数学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课堂提问是课堂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活动,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恰当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将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要注意以下六个“时机”:一、心理变化时机学生完成一个学习过程,掌握了一个新知识,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后,其心理状态由不平衡趋于平衡。
要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首先要打破学生的平衡心态,使学生产生重新学习的要求。
那么如何打破学生的平衡心态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问题①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对于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通过解方程求出两个根,再求和与积。
此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平衡的。
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问题②不解方程说出方程x2-2007x-2008=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对于问题②,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此时,学生的平衡心态被打破,迫切想知道这类问题解决的“捷径”,就会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二、问题关键时机初中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并且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找准并正确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问题关键时机提问,就是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问。
这就好比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是一个道理。
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2】在教学《工程问题》一课时,我先出示这样一个应用题:一条公路长1200米,甲修路队单独修需30天,乙工程队单独修需20天,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学生计算出需要12天后,我把路的长度改成2400米,4800米,9600米,12000米,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再次计算需要多少天?学生计算后,顿生疑惑:修路的长度一直在发生变化,需要的天数为什么总是12天呢?我顺势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工程问题。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摘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诱导式、追根溯源式、无中生有式、反弹琵琶式、曲径通幽式、由此及彼式等。
[关键词]课堂;提问;时机;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
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
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学是一门艺术,设疑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
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让那些充满个性的回答所闪现的创造性火花得以放大,使新的信息得以交流。
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疑,向学生提出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回答各种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此,本文试图就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式的设计作一番探究。
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时机问题及其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时机问题及其策略提问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遇到提问时机不当、提问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时机问题及其策略进行探讨。
一、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时机是指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以便引导学生思考、巩固知识。
提问时机的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1.知识点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提问的时机应当围绕着知识点的重难点展开。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讲解数学加减法时,可以在学生认识到进位、借位等概念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应用进位、借位的情景,巩固知识点。
2.学生的思维状态提问的时机还应当考虑学生的思维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处于充满好奇心、想要主动探索的状态时提问效果更好。
在学生刚刚学完绘制图形的知识点后,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用两个平行线和一个直线画出一个三角形?”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二、提问的策略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的。
下面将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策略进行探讨。
1.多种形式的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可以有开放式问题、情境化问题、角色扮演式问题等多种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接受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及时纠正错误在提问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
这时,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并给予指导。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当直接指出学生错在哪里,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善于提问,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相关技巧和运用,希望可以提供一定参考。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时要根据所提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找准最佳时机进行发问,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在尚未达到学生想要理解知识而没有得到时不要开导,尚未到学生想要表达自己而又表达不清的时候不要启发,这里说的就是时机的选取。
抓住提问的时机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不然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
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会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
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明和想要获取知识而尚未获得之时,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从而更快接受新的知识,选择这样的时机往往比随意选择的提问时机要更为高效。
2.适度提问尊重学生差异。
小学生受智力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度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顾及到每一位同学。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困难、一般、简单”三个级别的问题,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困难的问题,中等的同学回答一般的问题,而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全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比较活跃。
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
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问题是知识的心脏,是调动思维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认知结构重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教师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除了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还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才能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
一、找准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即摸清前后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找准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
注重新旧知识的过渡。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要清晰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模糊点和兴奋点,预设出与学生实际相匹配的教学活动。
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定位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需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要寻找知识的固着点,也要关注新旧知识的“关联点”,选准新信息进入学生经验世界的“切入点”,找准新知识在原有的知识中的“生长点”。
构建主义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构建开放的新旧衔接,教师要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新知识的植入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固着点”,体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与发展,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理解、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口算“24÷6= 32÷8= ”的得数后,提出如果老师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添上一个0,变成“240÷60= 320÷80= ”你还会计算吗?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很快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
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原则
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原则虽然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
提问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提问原则、运用提问艺术、把握提问时机,才能切实发挥提问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下面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属性探讨提问教学的技巧。
一、把握提问时机一节课什么时候提问、怎样提问是提问的关键。
若教师不管不顾时机、不停地问学生,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激不起思维涟漪,也就难以发挥问题的功效。
因此,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优化提问效果。
提问具有启发、引思等作用。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障碍、发生矛盾时提问。
这时问题就像一道亮光,为学生照亮思维活动的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时的问题就如一座桥梁,将新旧知识有效地架构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一课为例。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既是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的拓展和延伸,又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因此,做好“倍”的教学意义重大。
为了帮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使他们对“倍”有清晰的认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3个2是多少?学生很快就说出6,并列出算式3×2=6。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这一认知,借助摆小棒摆一摆,他们以2根小棒为一组,摆成3组。
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将2根小棒看作一份,共有几份?”学生回答3份。
“6根小棒是2根小棒的几倍?”很明显是3倍。
这样,通过问题衔接,学生从“几个几”的角度认识了“倍”,深化了对“倍”的本质认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进行提问,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加法》一课时,在引出算式“98+25”后,学生的学习陷入僵局,这一算式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提问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态度,还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才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提问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时提问课堂教学开始时,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教师以Free talk的形式,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的学习主题。
比如,学习《At the weekends》一课时,用富有启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导入新课:“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is it after Friday? Do you like weekends?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I often watch cartoons. Do you like watching cartoons, too? ”通过提问,引出对watch、 cartoon等短语和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句型的学习。
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解疑愿望。
比如,在教学“ What time is it?”这一句型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然后提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It’s awatermelon/ plate/ ball……”,接着我在圆圈内点一个小圆点,再问学生时,他们可能会回答:“It’s a pie/ cake……”,最后,我在圆圈内画上长、短针或者标上数字,学生便会马上领悟:“It’s a clock.”从而引出新的句型“ Whattime is it?”。
浅谈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
2012-12理论研究数学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从而导致学生“卡带”、课堂“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对提问的时机进行准确的把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新课程开始时提问兴趣是维持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关键因素。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学生通常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
此时,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有趣的提问能够在引导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快地集中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迥异的,因此,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思维的局限,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差异或理解障碍。
因此,教师在这种时候必须扮演学生的思维向导,尤其在学生无法开展思维活动时,更要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实现思维的顺利发展。
三、在知识的重难点上提问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要比一般的知识点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突破重难点并不仅限于课堂提问这一条途径,但是巧妙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在重要的知识处提问,能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在学习时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在学生无疑处提问疑问是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和积极思考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似懂非懂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疑,势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疑问,因此教师便需要在此时介入,对学生进行提问,激起其心中疑问。
对此,在教学方面造诣颇深的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无疑处创设条件进行提问,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在知识可以迁移时提问学生的成长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也就是说要学生学会学。
数学里面有很多知识是相通的,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就可联系等差数列,学习双曲线时就可联系椭圆。
课堂提问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课堂提问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找准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要注意选择时机,比如在老师讲完某一小段时提问,还有就是当老师讲完这节课还没下课时提问,再有就是当老师明确表示可以提问时提问。
2、问题要问完整
要认识到有疑问是正常的,可能你要问的问题也是其他人想问的问题。
再则,即使是个人的问题,也不要害怕丢人。
因为即使是丢人,这种丢人是暂时的,不懂装懂,结果只会害了自己。
提问之前要把问题想清楚再问,问的时候要问完整,这样有利于老师集中回答。
3、先听后发问
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先听老师的讲解,再举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4、提的问题要明确
尽管提问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学生向老师提问来说,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明确,不能连自己也不清楚要问什么。
注意对所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有了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寻求答案。
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摘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提问的时机把握应该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诱导法、追根溯源法、无中生有法、反弹琵琶法、曲径通幽法、由此及彼法等。
关键词:课堂;提问;时机;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1]。
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应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
师生问答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让那些充满个性的回答所闪现的创造性火花得以放大,使新的信息得以交流。
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一、把握提问时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般说来,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什么时候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一位教师在教《荷塘月色》时,用简短的语言导入课文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
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美、意境美,更显示出作者的人格美。
这种开篇设疑提问,不仅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陈旧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为上好本堂课开了个好头。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
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
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
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可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比如,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
教师在肯定了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后,紧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
3.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比如中学语文教材《孔乙己》这课中,有多处出现了一个“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个“文眼”。
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涵的深意。
围绕着“笑”字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提问,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理解透了。
又比如,教师在讲《过桥》一课时,深情地朗诵了文中的一段:“浪头卷了过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读到这儿,教师久久不语,教室里一片寂静。
突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电影中放映这一镜头,需要一分钟旁白,你想怎么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发言十分踊跃。
4.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人的思维总要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而常规思维大多为顺向思维。
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时是不容易理解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养花》中有一段是讲养花的乐趣的,文中写道:“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喜”、“笑”当然是乐趣,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忧”、“泪”也是乐趣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是一步就可以获得的,教师可以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注意变换角度,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领学生直至到达“理解”的彼岸。
二、讲究提问方法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
这里笔者仅论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法:1.直接诱导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3]。
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
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讲究提问的方法,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
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
直接诱导法,要求教师在提问中不拐弯抹角,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的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路”和“希望”的关系问学生:“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是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会得出: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
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问使学生思而有得,既尝到钻研探求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追根溯源法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或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追根溯源法的方法,从正反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
一位教师在讲《变色龙》时,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提问,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逐步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
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答:“善变”。
师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生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
师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生答:(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见风使舵”。
师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形象(表象),又使先前存储的表象与新的表象(再造想像所使用的表象)沟通融合,从而对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教师的提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进逼,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无中生有法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感觉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有探求。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4]。
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用了很多叠词,读之琅琅上口,听之如鸣佩环,思之心旷神怡,妙不可言。
若就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叠词,并按“AA”式、“AABB”式、“AAB”式等几种不同形式归类,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
若在教学中问:“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与“曲曲折折”互换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上下文,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明确了不能互换,还理解了运用叠词的作用,它不仅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从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可谓一举两得。
4.反弹琵琶法这即是平常所说的“唱反调”。
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也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
比如,“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那样呢?”“反过来会怎么样呢?”有的学生以“弄斧到班门”为题,阐述不耻下问、虚心向内行求教对于提升自己素质的重要性。
这个立意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