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的人品怎样
蔡元培批评傅斯年

龙源期刊网
蔡元培批评傅斯年
作者:江舟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2期
在有关蔡元培的各种传记中,蔡元培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
其实,当碰到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蔡元培先生也会声色俱厉地批评人。
有一年,蔡元培游历德国,正好傅斯年等几位北大学生也正在柏林留学读书。
蔡元培到了柏林,傅斯年和同学们非常高兴,都自告奋勇地表示要接待好蔡元培先生。
傅斯年有一个同学在德国莱比锡读书,是个有名的纨绔子弟,不但脾气不好,而且好赌,喜欢向人借钱,与同学关系极差。
这位在莱比锡的同学得知蔡元培先生来德国,也发电报表示自己要来柏林见蔡元培。
接到这位同学的电报后,傅斯年主张不要让这位同学来,因为担心他会向蔡元培先生借钱。
傅斯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蔡元培,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蔡元培听完,脸色有点不好,过了一会,他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言下之意是批评傅斯年,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人也是会慢慢改变和进步的,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
傅斯年明白了老师话中的意思,立即给莱比锡的同学发了回电,邀他前来柏林。
通过这件事,傅斯年从蔡元培先生那里体會到了为人处世所要拥有的襟怀,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批评,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傅斯年是蔡元培先生的高足,蔡元培不留情面地批评傅斯年,责之愈厉,爱之愈深。
两位大师的师生之情,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只有真情,没有功利,穿越时空,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让人敬仰和回味。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胡适与傅斯年,胡祖望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有风骨、有气节,英年早逝,为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人。
学术与政治品格双重高尚,恪守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
这是民族的脊梁!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总指挥。
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是一位爱国学者。
1.人文品格:爱读书、买书,知识丰富广博;生活简朴;富有血性,爱憎分明;善于修身,为人正直。
2.原因: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3.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傅斯年的真性情

傅斯年的真性情作者:彭忠富来源:《走向世界》2013年第01期“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这是胡适对一个学生的评价。
这个学生就是傅斯年,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之。
傅斯年不仅在学界赫赫有名,在政界也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因为在政学两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人脉背景,加之自己独特强悍的处事方式和能力,傅斯年得到了蒋介石的尊重。
但一些人却称他为“傅大炮”,意味说话“口无遮拦,不留情面。
”不过在我看来,傅大炮的雅号正是傅斯年真性情的体现,因为他所针对的人和事,都是广为世人和舆论所诟病的。
他不过是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已,从而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做人原则。
1938年以后,傅斯年常在重庆的集会场合高谈国事。
有一天,大家谈到国民政府五院院长。
论孙科,说:“犹吾君子也。
”论及于右任,乃是“老党人且是读书人”。
论戴季陶,说“阿弥陀佛。
”论到孔祥熙,则义愤填膺地说:“他凭哪一点?”众皆愕然。
要知道,孔祥熙和蒋介石是连襟,质问孔祥熙,那不等于捋虎须吗?可是傅斯年毫无惧色,还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照样拿傅斯年没辙。
傅斯年后来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蒋介石无可奈何,为了给国民个交待,只得把孔祥熙撤职。
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
傅斯年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
傅斯年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他坚决反对继续聘用日伪时期在伪北大任职的教授。
他认为这些人毫无民族气节,失去了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根本不再具有为人师表的资格。
容庚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算得上一代宗师。
他听说傅斯年的申明后,非常着急,就去找傅斯年理论。
傅斯年以前对容是相当看重的,这时却拍案而起,指着容氏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氏按倒在地架了出去,扔到了泥泞遍布的马路上。
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民国牛人傅斯年

3 0分 , 傅斯 年与 “ 新 潮社 ” 社 员参 加
北 大千人集会 , 4日,他 主持被推举 出的 2 O名学生召开代表会 议,商讨 策划游 行路线 , 1 4时 3 0分 ,示威 开
始, 他担 任游行总指挥 , 扛 着 校 旗 走
个烟斗 、 一顶 呢毡帽 、 一袭 长袍 亦
是其那类不修边幅的典型 , 但却显示
与科学新 思潮的影响 , 1 9 1 8年夏 , 傅
斯年与罗家伦 、 毛准等创办《 新潮》 月
刊, 影 响颇广 , 从 而 成 为 北 大 学 生 会
领 袖之一 。《 新潮 》问世 4个 月后 ,
“ 五・ 四” 运动爆发 。 5月 3日晚 1 9时
带, 外 面罩上一套 哔叽西装 , 而随手
难, 怒斥 孔 祥 熙 私 办 公 司 、 倒卖黄金 、 行贿 等五大劣迹 , 并 郑重声 明 , 愿 意
有人说 , 他 与胡 适一样 , 是一位 “ 誉满天下 , 谤 满天下 ” 的复杂人 物 。 而傅 斯年也姑 妄言之 : “ 谁都 没有 资
想不 遗 余 力 , 终 至 以 身殉 职
誉满天下
文/ 周军
谤满天下
图/ 本刊资料
民国牛人傅斯年
谁都不否认 , 傅 斯年 , 是一个 众 议 猬集 、 褒贬不一 的人物 , 一个 大家
都感 兴 趣 的话 题 。
密 室时 , 请 的就是这两位“ 哥J L f f ] ” 。
远祖傅 以渐是清朝第一位状元 , 父亲
样 评 价傅 斯 年 。说 他是 中国历
代史上三位风云人物 , 被开玩笑地称
作“ 驾马车” 。】 9 4 8 年, 胡适角逐总
统之初 , 在南 京紫 金 山天 文 台点 火 于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_名人故事素材

傅斯年,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的人。
”罗家伦如是说。
“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胡适这样评价他。
他是个胖子,很胖。
他少年时即禀赋异于常人,被誉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后于北大师从胡适。
他是“五四”北大学生上街游行的旗手与总指挥,风云一时。
他留学海外7年,辗转伦敦、柏林和巴黎等地,涉猎文学,西藏学,化学,地质学,史学,数学等,他甚至还跑去爱因斯坦的研究生班听过相对论。
但是,他留学期间却没有拿到一个学位,一个都没有。
然而他的学识却几乎碾压同辈留学之人,当时留学的一批人被碾压得毫无脾气。
他一生特立独行,狂放不羁,在学届和政界都留下了赫赫盛名。
人送外号“大炮”,他的“大炮”之名在当时响彻中华大地,绝不亚于现今“任大炮”之名。
却又博得各方钦佩有加,甚至蒋介石都对他及其敬重,可谓一代传奇。
他的名字,叫傅斯年。
一人之力轰下两任民国行政院长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纵横朝野,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1938年,时任国民参政员的傅斯年站了出来,接连在报纸和国民参议大会上炮轰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
傅斯年毫不留情的公开炮轰直接导致了孔祥熙的黯然下台,一时舆论哗然。
孔祥熙下台后,其接任者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
然而宋子文并不比孔祥熙好到哪里,贪腐依旧。
彼时傅斯年和宋子文还有着不错的私交,然而即使如此,傅斯年依旧站了出来。
傅斯年在报纸上连发《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必须铲除》等大论,一时朝野震动。
傅斯年的几篇大论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各大报纸甚至一度洛阳纸贵。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宋子文亦黯然下台。
一个虚职的参政员,以一人之力,接连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名留青史的对话在傅斯年炮轰孔祥熙之后,蒋介石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请傅斯年吃饭,留下了一段足以留名青史的精彩对话:蒋介石:“你信任我吗?”傅斯年:“我绝对信任。
”蒋介石:“既然你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任用的人。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阅读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张光芒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
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
他也最佩服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
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
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上、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
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
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
”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
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
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
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
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
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他说:“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读后感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读后感这个学期一直在读这本《陈寅恪与傅斯年》,确实读得有点艰难,但读完后,让人心潮澎湃,感人泪下,怅惘良久。
陈寅恪与傅斯年均出生于清代名宦之家,青少年时代留学欧美,后成为耀眼的学术大师,一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一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均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
他们既是真挚的朋友,还是姻亲,更是道友,彼此信任,相互关照。
共同促进学术的研究繁荣。
由于日本的全面入侵,傅斯年与史语所搬迁至重庆李庄,在物质极度匮乏,艰难度日之中,傅力邀陈赴李庄共担大任。
陈寅恪逃离北京,举家南迁,经长沙,至昆明,再辗转至桂林,不幸中途病倒,双目失明,生活极度困顿,不得已转赴条件稍好的成都燕京大学,与李庄无缘一面。
陈傅本当携手共创学术盛业,但在风卷残云的时势下聚少离多经,终至劳燕分飞,阻隔了海峡两岸,相望而不能相聚,一个暴毙在孤岛议会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岭南病榻。
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惊呼历程的心灵史诗。
更让我们后辈们人另一个侧面更加真切地感知历史的真相,感受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剧变,谱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衰歌。
回望过往的几十年,中国能称得上大师的,莫不是建国以前之人,他们真正成长的阶段,莫不是民国成立之后,他们大多留洋海外,有的书香门第,有的性格怪癖,有的颠沛流离,但无一例外的真才实学,学力苍劲,其中如陈先生辈,称得上是学贯中西,高山仰止,而他本人更是被盛赞到乃是历史上三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的才子。
感慨于这些民国时期大师的风骨,首先在于他们青年留洋时期的踏实坚守。
他们为了买书,往往只能连吃数日的干面包以求缓解度日,彼此之间相互扶助,周转救济,然而所有的学生几乎是一般穷,有时到了交学费的日子,更是苦的直叫没法活。
后值国内战乱不断,硝烟顿生,往往国内的资助也再不得见,日子一天窘似一天。
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是乐观的、不懈的用对知识的追求丰富了这贫瘠的日子,孜孜不倦,博通古今,历揽中西,终成一代大师,并且以一种群体式的出现造就了知识分子社会价值、地位与贡献的高峰。
一代学人傅斯年

一代学人傅斯年2005-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来新夏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
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中也多有一定的好感。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地处两岸,他又未及下寿而英年早逝,于是渐渐淡出于内地学术界,甚至有些后起的文史学者已不太熟悉其人。
近年来傅斯年似乎重新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
全集、传记、各种专门性论文的相继问世以及多次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等,均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学者。
综观傅斯年先生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者。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傅斯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奋不顾身地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组织社会各界,讨论“书生何以报国”的严肃论题,强化民族意识。
他更联合一些学者赶写《东北史纲》,充分论证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以驳斥日本散播的“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谬论,其部分内容曾由另一位学者李济译成英文,递交国联调查团,受到应有的重视。
抗战前夕,傅斯年针对当局的退让政策,大声疾呼地号召学人“不南迁,不屈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抗战初期他为故乡爱国民主人士聊城专员范筑先的殉国而写下“一死泰山重”的赞诗,以鼓舞民族斗志,并不断撰写《天朝———洋奴、万邦协和》、《我替倭奴占了一卦》、《第二战场的前瞻》等评论时局性的论文。
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毫不矜持,豪饮闹市,与民众同在街头载歌载舞,共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对反击当前海内外形形色色否定民族意识的谬论,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在心怀叵测的强敌压境时,只有一盘散沙似地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其次,傅斯年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教育家和学者。
诚实待人的傅斯年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
名人故会事傅斯年先生(字孟真)的待人之诚,在学界是出了名的。
抗战期间,傅斯年和陈寅恪都住在昆明靛花巷一个楼上,傅斯年住一楼,陈寅恪住三楼。
院里有防空洞,每次听到警报响,傅斯年必爬上三楼,把陈寅恪小心翼翼搀扶下来进入防空洞。
陈寅恪的眼睛不好,有时候在睡早觉或午觉,警报响了没有听见,即便听到了,也一时难以下楼来,多亏了傅斯年不厌其烦地帮助,才让陈寅恪每次都能顺利下楼并进入防空洞。
陈寅恪后来说:“孟真那么胖的身体,每次有了警报声,他都不顾危险爬上三楼,帮我穿好衣服,又搀扶我下楼进入防空洞,有时一天甚至三次爬上来,累得气喘吁吁,他却没有一声怨言。
那段时间的日子虽然很艰难,但和孟真在一起的情景,一辈子都是忘不了的。
”傅斯年的秘书那廉君也曾回忆说:“以孟真先生胖胖的身躯,爬楼梯已够吃力,而他对朋友能够如此关怀,仅从扶陈先生这件小事看,便可以得到一个证明。
”如果说傅斯年是因为陈寅恪的学问深,出于尊重才去照顾的,那么从与丁文江的关系上,却最能看出傅斯年的待人之诚。
丁文江是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回国后,曾创办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
1926年,丁文江做了半年由孙传芳主持的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的总办,也就是上海市的市长。
当时傅斯年还在欧洲留学,听了这个消息很是愤慨,觉得一个留学生,怎么能给反动军阀当走狗呢?于是在巴黎见到胡适时说:“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丁文江!”直到1929年两人才相见,经过一年交往后,傅斯年看出丁文江不仅有学识有才干,而且人还很耿直,便与他成了极好的朋友。
1935年年底,丁文江在湖南作地质考察时,因煤气中毒住进长沙的湘雅医院,傅斯年获悉后马上赶到长沙组织抢救,并一连几天守在病房。
因病情太重,丁文江最终不幸去世,傅斯年又是发唁电,又是料理后事,还写了两篇文章悼念。
人类学家李亦园,1948年9月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当时傅斯年还没有来台大。
第二年1月,傅斯年出任台大校长。
名人拼搏奋斗励志故事_3

名人拼搏奋斗励志故事傅斯年疾恶如仇,人称“老虎”、“大炮”,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不畏权贵,撰文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两位权贵。
罗家伦曾说,傅斯年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的人。
事实上,傅斯年是个很讲原则的人。
抗战胜利后,他代胡适接管北大。
对于那些在北大沦陷时曾出任伪职的职员,不论多么有名,傅斯年一概开除,并称“汉贼不两立”。
晚年执掌台湾大学,为刹住招生说情之风,傅斯年多次在报纸上发表声明,称假如自己以任何理由答应一个考试不及格或未经考试的学生进来,那就是对校长一职的失职。
他奉劝至亲好友不要向他谈录取学生的事。
不仅如此,他还在校长室门前树一告示牌:“为子女说情者,请免开尊口!”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傅斯年趣闻轶事民国时期“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傅斯年被人称为“学霸”,其实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留下无数趣闻轶事。
作为民国时期学术界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傅斯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轶事。
傅斯年出身名门望族,1913年入北大预科部,师从黄侃、刘师培等,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
1920年,傅斯年入伦敦大学跟随史培曼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同时兼及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物理学、化学等。
1923年9月,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研习相对论、比较语言学等。
傅斯年留学海外7年,但却不拿一个学位,是真正的“读书种子”。
傅斯年被称为“学霸”,实际上他很看重有学问的人。
傅斯年十分钦佩陈寅恪的学问,曾对人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抗战时,傅斯年与陈寅恪在昆明同住一栋楼。
傅斯年住一楼,陈寅恪住三楼。
每次“跑警报”的时候,别人争先恐后地往楼下的防空洞跑,傅斯年却摇晃着肥胖的身躯往楼上跑。
他是怕陈寅恪睡觉听不见警报,加之陈寅恪视力不好、行动不便,怕他遇到危险,所以急忙上楼搀扶陈寅恪下楼。
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筹备成立民族学研究所,拟聘史语所李方桂出任所长,李方桂坚辞不就。
中研院代院长朱家骅委托傅斯年前去说服。
“民国嘴炮”傅斯年:一个活活“气死”在讲台上的可怜人罢了

“民国嘴炮”傅斯年:一个活活“气死”在讲台上的可怜人罢了北大少有的暴躁胖子1950年12月20日,一代民国文史界的暴躁胖子傅斯年与世长辞了。
他的死亡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他是开会时被人活活“气死”的。
有人说,傅斯年是民国知识界“最强嘴炮”,斥责贪官污吏,怒骂人间不平事;有人说,傅斯年相当有才学,但他不够专一;还有人说,傅斯年是近代少有的卓越学者,心怀正义,但把他的才华用错了地方。
笔者倒是认为,傅斯年是个有才华的可怜人。
或许在他去世前的一刹那,他的思绪又回到了3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一眼望不到头的游行队伍,遮天蔽日的横幅传单,那是傅斯年最为意气风发的岁月。
那年,他23岁。
肥胖的傅斯年手持大旗走在最前面,十分显眼,他时而怒目圆瞪,时而坚毅直视。
这胖子号召力极大,他说走,整个游行队伍就走;他喊停,大家就都得停下来。
最后,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两大卖国贼的职务,曹汝霖的家被烧了,章宗祥更惨,被一群学生殴打,差点没逃出来。
这都是傅斯年这个暴躁胖子让大家干的,因为他是“五四运动”总指挥。
而且,他还是山东人,与曹章二人不共戴天。
傅斯年在北大时就是一枚妥妥的“超级学霸”,任何考试都是第一名,威望和号召力甚至高过了北大校领导。
当时的北大是什么氛围?学生要是不满意老师,可以直接把他赶走,不管这人地位多高,学问多深。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学贯中西的学界耆宿辜鸿铭不差点也被赶走吗?小说家沈从文第一次登台上课时,被众多慕名前来听课的学生吓住了,竟在讲台上呆呆站了好几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却只用了10分钟就讲完了。
面对一脸懵的学生,无奈的沈从文在黑板上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事儿传到胡适耳中,他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胡适26岁能在北大站稳脚跟,除了校长蔡元培的支持,和傅斯年的认可也是分不开的。
“这个人(胡适)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你们不要闹,他的方向是对的。
傅斯年的风骨

傅斯年的风骨作者:周礼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19期傅斯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有着“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傅圣人”之美誉,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不畏权贵,常常不拿蒋介石当回事,堪称有风骨、有血性的知识分子的典范。
1937 年,傅斯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任职期间,傅斯年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他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虽未取得成功,但却震撼了朝野。
后来,傅斯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罪证,并在国民参政大会上公开检举孔祥熙。
孔祥熙是蒋介石的亲属加亲信,蒋介石自然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希望他能撤销对孔祥熙的指控。
饭后,蒋介石对傅斯年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回答说:“我绝对信任。
”蒋介石又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
”傅斯年回答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蒋介石无奈,只好革了孔祥熙的职。
尽管这件事令蒋介石不悦,但他对傅斯年的赏识却并未改变,一心一意想拉傅斯年入政府当官。
1946 年,蒋介石与陈布雷商议,欲在北方人士中补充一位国府委员。
陈布雷认为,北方人士中没有合适的人选。
而蒋介石却摇着头说:“找傅孟真(孟真是傅斯年的字)最相宜。
”陈布雷担心地说:“他怕不干吧。
”陈布雷了解傅斯年的个性,让他做官,简直比登天还难,但蒋介石不相信傅斯年会拒绝这样的美事,他信心满满地说:“大家劝他。
”结局果然如陈布雷所料,无论蒋介石如何利诱他,傅斯年就是不为所动,坚决不肯加入党国。
蒋介石自知强扭的瓜不甜,索性放弃傅斯年,转向另一位大师——胡适。
谁知傅斯年不但不领情,还从中作梗,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
?“大炮”傅斯年

“大炮”傅斯年
陈寅恪视他为挚友,
感叹“天下英雄独使君”;
胡适视他为最得意的弟子,
称赞他“无论何处,都是一个道义力量”。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称他是“天地间的一种正气”。
他以“大炮”、“老虎”闻名天下,一生怼人无数,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傅斯年。
他的炮口对准了孔祥熙。
孔祥熙又是何等权贵?
民国四大家族之一,掌管国家经济命脉,可谓权倾天下。
而傅斯年呢?不过一介读书人,单枪匹马,无权无势。
朋友们很担心,劝他别冒险。
傅斯年笑了:“我何曾惧过?”
他的老师胡适从美国来信劝其道:“世间多少不平事,咱们哪能管过来,这件事太危险了,不要惹祸上身!”
傅斯年反问: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杀敌,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连他最尊敬的老师都拦不住,别人也不白费劲儿了。
傅斯年反躬自问,只要正义站在我这边,纵然面对千万人的阻拦,我也义无反顾。
义之所在,无惧无悔。
在他的猛烈强攻下,孔祥熙终于下台了。
傅斯年是个铮铮山东汉,不畏权贵,不怕风险,他认准的理,九头牛也拉不会。
因为性格的粗矿,难免有不细致的地方。
有一次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引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其中将“醉人”误写为“罪人”,胡戏作打油诗。
嘲
之:是醉不是罪,先生莫看错。
这样醉糊涂,不曾看见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傅斯年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傅斯年走近傅斯年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
一、生平经历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
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
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
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
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
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
傅斯年的性格与人格

话: “ 孟真的天才 , 是朋友之 中最杰
话, 的确 如此 , 他 意识 到 了 , 就 这 么
他的前辈 也是愿意 承认 的。胡适 的, 他 的 记 忆 力最 强 , 而 不 妨 害 他 的 说 ,
而傅 斯 年 死 判断 力之过人 , 他能做第一流 的学术 就 说 只有 傅 斯 年 敢 骂 他 , 就 听 不到 了 。 研究, 同时又最能 办事 , ……我 每想 后 , 起 国 内领 袖 人 才 的 缺 乏 , 想 起 世 界 人 l 9 l 9年 5 月 4 日, 上 午 的 游 行筹 下 午 开 始 的 才 的缺乏 , 不能不想起孟真的胆大心 备 会 议是 傅 斯 年 主 持 的 , 游 行 , 总 指 挥 也 是 傅 斯 年 , 他 扛 着 大 细, 能 做 领袖 … …”
一
体现着一种正 义感和责任感 . 而且他 神 ,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和尊严 。 因惊恐而高度 能把正 义感直接化为责任感 , 使伸张 国 民党败退台湾之际 ,
正 义成 为 自己 义不 容 辞 的 责任
警惕 , 住学校肆意逮捕 师生 。傅斯年
不 准 军 警 入 校 捕 人 。 国 民 蒋 梦麟 说过 : “ 他心里 想说什 么 挺身而出 ,
他拒绝在 就 说 什 么 。 他 说 一就 是 一 . 说 二 就 是 党政府 下令实行联保制度 , 说: “ 台 大 师 生 南我 一 人 担 二, 其 巾毫 无夹带 别的意思 , 但 有 时 台 大 实 行 , 此, 有人撰 文攻击他在台大优 因此会得罪人 。” 这 正是他的耿 直之 保。” 傅斯 年 著文反驳 , 义正辞 处。 他的耿直使他不愿 隐瞒 自己的观 容共产党 , “ 我不是警察 , 也不兼办特 点 ,不 会做那 种八 面玲 珑 的乖巧 之 严地宣 称 :
《觉醒年代》:三两句话说名人(四)

《觉醒年代》:三两句话说名人(四)傅斯年:54岁,山东聊城(水浒阳谷县所在地)人。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两大特点:胖、急。
胖是身体,急是性格,人称“傅大炮”。
学生时代就是风云人物,不仅妥妥是学霸一枚(各门功课是第一的常客),更是各类活动的积极组织者。
五四运动其就是学生领袖之一,是运动的急先锋,但后期受到胡适影响退出学运回到学术研究中。
说到他对胡适的态度,属于“迷弟”,胡适年纪轻轻能在北大学生里站住脚跟,他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曾经说过胡适“谁都不能骂,只有我可以骂”的话。
后来胡适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因身在美国未能及时归国,也有他暂时代理校长,期间还做出大胆决定清除了校内的日伪分子,为后来胡适接任扫清了障碍。
他在学界地位很高,台湾大学为纪念他还设立了傅钟,此钟每到下课就会被敲响21下,概因他说过人的“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用来沉思”。
性格上的“横行霸道”让他对看不惯的人绝不姑息,曾经状告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宋子文,直到把他俩赶下台才罢休。
连老蒋都怕他几分,据说有次聚会,他在老蒋面前照样我行我素,翘个二郎腿高谈阔论,不知道的人看这场面肯定以为他才是总统钱玄同:52岁,浙江湖州人。
厉害了,老师章太炎倒在其次,三代以内亲属里出了不少人才。
儿子钱三强(两弹功勋)、儿媳何泽慧、孙子钱思进均是著名物理学家,侄子钱稻孙著名翻译家作家。
他和鲁迅关系深刻,首先他爸和鲁迅他爷爷是清同科进士,算是有了渊源。
其次他俩都曾师从章太炎,属于同门,又一起留学日本,所以前期两人可以算是关系极好的朋友。
有一段时间鲁迅很消沉,得亏他在旁边鼓励加油才让鲁迅振作起来,也有此诞生了中国白话文史上的巨作《狂人日记》。
但是后期两人因误会隔阂越来越深,互相看不对眼,以致后来鲁迅与兄弟周作人反目时坚定站在了周作人一边。
文字上他主张简体字和拼音、说普通话,一度倡议取消汉字。
为人比较激进,曾说过“人到四十,应该枪毙”的话,后来到了四十,他照样活得悠哉悠哉,朋友们不干了,纷纷给他写挽联写悼文借以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斯年的人品怎样
傅斯年是20世纪初期著名历史学家,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
他有什么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人品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傅斯年的人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傅斯年的人品
傅斯年生于清朝末期,早年间受到民主与科学的影响,创办了中国早期的一些杂志和月刊,开始不断的提倡新文化,摒弃封建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颇为广泛,从而也成为了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这对他后来成熟的人文品格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说道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胡适的一些话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他说傅斯年理解力强,学业优异,有大刀阔斧的远见卓识,也有心细如丝的精细之处,在事情面前组织和协调能力高人一筹,有足够的感情张力,每件事情都会热情高涨,感情和理性并存,温柔可爱,又不失理智和调理,并且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矛盾体的合理共存,他就真实的出现在你眼前,出现在历史中。
傅斯年的矛盾体还体现在同一时期人对他不同评价,他的老师胡适认为他是最优秀最稀有的人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最难得一见的人才,认为他是最可爱可亲的人,但是与他老师争锋相对的是周作人,他认为傅斯年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外表的热情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软弱。
但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处在新时代和旧社会跟新交替的矛盾体。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傅斯年,可是他的影响现在至少还在持续并且一直持续。
傅斯年简介
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
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傅斯年少年时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刚满20岁的傅斯年升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学府北大,在这里他怀着一腔热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年代里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不断的磨砺自己,曾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学习结束后回国任教,大量优秀学生出自他门下,同时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钻研,发表了诸多的文献著作,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继续教书育人,他与北大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傅斯年曾经担任北大的临时校长。
1942年1月,战争原因历史语言研究所要迁到台北,傅斯年也迁至台北,随后继续育人出任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
在做台长期间,整治学风,提倡注重科学研究,为台大注入了一股新的学术之风,台大优秀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晚年的傅斯年身体每况愈下,先后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
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早上,他去参加议会,一位议员当时对教育行政提出质疑,傅老先生因太过于激动气愤的回答突发脑溢血逝世。
一代学者就这样突然离开,年仅55周岁,一位学者曾因感佩写下“天下英雄独使君”的诗句。
对傅斯年的评价
对于傅斯年来说,他只是一个知识份子,有血有肉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感情和理性并存,学术和政治并存的高尚人格,可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傅斯年产生不同评价,也许是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相同的人。
在家庭中,傅斯年是一个极致的儿子和丈夫。
傅斯年的母亲脾气不是很好,即便当时傅斯年事业风生水起,回到家里他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每次母亲生气,傅斯年都会长跪不起,等母亲消气了再慢慢的跟母亲讲述事情的缘由。
遇到了喜欢的俞大綵,傅斯年也是敢爱敢恨,绝不含糊。
可以说家庭是他的港湾,而对于家庭来说,傅斯年是坚强的支柱。
就个人而言,对傅斯年评价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他的老师用十个最来形容傅斯年,他说傅斯年是人间最稀有的人才,他最大胆却也最心细,最温柔却也最理智,情感最后热力却也最有条不紊,最理智最可爱可亲,集人世间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而对于
周总人来讲,他却是一个最外强中干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虚弱的内心和灵魂。
看起来风生水起,其实是闻风哭泣的。
理性的时候带着感情,感性的时候却带着理智。
两个人的评价似乎不可调节。
其实人们对傅斯年评价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共生体。
或许是因为他的矛盾,人们对他心怀崇敬,或许是因为矛盾,人们也跟他格格不入。
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历史的星空里,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