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走后怎样_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从《终身大事》与《伤逝》分析胡适与鲁迅对易
“娜 拉 走 后 怎样 ?” 的 问 题 , 并 给 出 了 “不 是 堕 落 ,就 是 回 来 ” 的 悲观 回答 。 两 年 之 后 , 鲁迅 在 小 说 《伤 逝 》 中将 他 理 解 的答
案 再 次 进 行 了详 细 的描 摹 ,展 现 一 个 “造 人 ” 神 话 的破 灭 。 而 胡 适 ,作 为 易 卜生 主 义 的 倡 者 , l919年 3月 发 表 了 中 国 第 一
度 ,主流 的观 点 是 没 有 经 济 上 的 平等 权 就 没 _ 彳f真 il ̄fJ', j蝌 放 ,“门 由 固不 是 钱 所 能 买 到 的 ,但 能 够 为钱 而 卖 掉 。”
= 胡适解读的易 {、生主义 胡适在 《新青年 》 刊登韵 长篇论文 《 i、 j义 } 详 细 介 绍 了他 解 读 的 易 卜生 主 义 ,引 发 了 “易 卜 热 ” J月 胡 适 本 人 的话 来讲 , “这 篇 文 章 在 民 国七 八 问 r 足 的兴奋作用 和解放 作用 是 冈为它所提倡 的个人 丰义存 日确 是 最 新 鲜 又 最 需 要 的 一针 注射 。 ” 胡 适 对 于 易 1-生 的 “社 会 最 大 的 罪 恶 莫 过 r 々 人 个 性 ” 的 观 点 十分 赞 同 社 会 里 有许 多 陈 腐 的 习 惯 .老 朽 的 思 想 ,极 不 堪 的迷 信 ,对 那 些 俯 帖 耳 的个 人 ,社 会 将 给 予 奖 赏 ,而 异 见 者 们 , 只能 够 “顺 我 者 禺 ,逆 我 者 1… ,被 庭 、朋 友 ,乃 至 整 个 社 会 侮 辱 驱 赶 了 《终 身 大 事 》 tiI'违 反 了宗 祠规 矩 的人 ,即使 死 了也 不 得 安 宁 ,家 人 需 ” 款 ,
改 田姓 为 申 。 《终 身 大 事 》 的结 毛, HJ小 虮 毅 然抛 卜 rj¨床 ,投 ㈦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是鲁迅的作品,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当中。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酒楼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鲁迅讨论女权的文章
鲁迅讨论女权的文章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女权问题。
以下是鲁迅讨论女权的一些文章:
1. 《娜拉走后怎样》:这是鲁迅1923 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的一篇演讲稿。
文章通过对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出走的分析,探讨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鲁迅认为,妇女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争取经济独立和社会权利。
2. 《伤逝》:这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知识女性子君为了爱情和自由,不顾家人反对与涓生结合,最终却在现实的压力下走向悲剧的故事。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妇女解放的艰难。
3. 《关于妇女解放》:这是一篇杂文,鲁迅在文章中批评了一些人对妇女解放的错误认识,认为妇女解放不仅仅是争取政治权利,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鲁迅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对女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呼吁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对社会的不公和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
名家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先生于1923 年12 月26 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他的杂文集《坟》。
该文探讨了易卜生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出走后的命运问题,引发了当时社会关于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等议题的讨论。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1. 鲁迅观点:鲁迅在文章中敏锐地捕捉到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认为,娜拉的出走就如同一个人从梦中醒来,面对现实生活,要么会堕落,要么会回到原来的生活。
他指出,女性要想真正实现解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济独立,二是精神独立,三是摆脱家庭束缚。
2. 易卜生观点:易卜生作为挪威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以社会问题为主题,其中《玩偶之家》是代表作之一。
易卜生通过娜拉这个角色,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
在易卜生看来,女性应该追求独立、自由和尊严,而不仅仅是作为家庭中的玩偶。
易卜生的观点在于,女性解放的前提是摆脱家庭的束缚,实现经济独立。
3. 丁玲观点: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同样探讨了女性解放的问题。
她认为,女性解放不仅需要摆脱家庭的束缚,还需要摆脱社会的歧视和压迫。
丁玲的观点与鲁迅、易卜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共鸣,都强调了女性在经济、精神方面的独立重要性。
4. 陈独秀观点: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文章,他认为,娜拉的出走是对旧社会制度的挑战,是新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开始。
陈独秀主张,女性解放需要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实现。
5. 胡适观点:胡适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从女性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女性解放的关键在于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使她们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胡适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在女性解放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各位名家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各有侧重,但都认为女性解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经济、精神、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原文及解析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原文及解析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一段令人深思的旅程当鲁迅娜拉走后,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得无所适从。
她的离去让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种空荡的感觉,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抽离出去。
然而,正是在这个空荡之中,我们开始思考,鲁迅娜拉走后,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鲁迅娜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使者,她的离去无疑给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她是一位文学家,她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她的离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她的创造力。
鲁迅娜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她的作品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
在她离去后,我们将失去这面镜子,我们将失去一个触及灵魂的窗口。
鲁迅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的离去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是一位关心社会问题的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来呼吁社会的改变。
她的离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她的声音、她的呼吁、她的行动。
鲁迅娜的声音是激昂而有力的,她用自己的声音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呐喊。
她的声音是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去追求公平与正义。
在她离去后,我们将失去这种力量,我们将失去一位为社会发声的战士。
鲁迅娜是一位教育家,她的离去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是一位关心教育的人,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人们的思想。
她的离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她的教诲、她的智慧、她的指引。
鲁迅娜的智慧是犀利而深邃的,她用自己的智慧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她的智慧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在她离去后,我们将失去这盏明灯,我们将失去一位为人们指引的导师。
鲁迅娜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她的离去也对人道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是一位关心弱势群体的人,她用自己的善举和慈善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离去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她的爱心、她的关怀、她的援助。
鲁迅娜的爱心是温暖而无私的,她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爱心是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去关爱他人,去帮助他人。
在她离去后,我们将失去这种力量,我们将失去一位为弱者奔走的慈善家。
易卜生《玩偶之家》(节选)和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对比阅读
易卜生玩偶之家(节选)和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
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
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海尔茂最终暴露了自己自私虚伪的一面,这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于是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娜拉也许是吧。
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
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
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
(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
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海尔茂(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
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
(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捌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
(围披肩)托伐,再见。
我不去看孩子了。
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拉那就难说了。
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娜拉托伐,我告诉你。
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
娜拉_人归何处_也论娜拉走后怎样
收稿日期:2006-06-20作者简介:覃春香,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6年7月第28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l .2006Vol 128 Special sec .娜拉,人归何处? ———也论娜拉走后怎样覃春香(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之后踪迹何在?这一直是一个伟大的问题。
上世纪初,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立足社会学,义正言辞地给她指出了两条道路:堕落或回来。
在高扬生命个体的今天,笔者略受启发,有了新的思索,试从文本中娜拉的这一个体出发,提出她的另一种归宿———自杀。
关键词:娜拉; 个人意识; 个体性; 社会性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6)专辑-0110-03 易卜生,这位瑰才卓识的戏剧天才,无疑是继莎士比亚以后最伟大最杰出的戏剧大师。
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萧伯纳这样赞赏他:“莎士比亚过时了,易卜生伟大,我是他的鼓吹者。
”[1]易卜生何以享誉全球?这恐怕不得不归功于他的经典之作———《玩偶之家》的问世。
尤其是娜拉最后那砰然一响的关门声,几乎惊天动地。
也正是这一声巨雷,炸出了一个困扰了世人一百多年且至今仍困扰着他人的久久未结的问题:娜拉走后究竟怎样?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便作了颇有见地的演讲,并写出《伤逝》给《玩偶之家》作答。
他给娜拉的未来做了这样的安排:“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2]并以经济为轴,有力地论证了娜拉不可乐观的未来,世人为之叹服。
然而,时易事移,娜拉虽然还是百年前的娜拉,但在生命的个体性得到极度张扬的今天,笔者略受启发,产生了新的困惑。
【独家】娜拉走后怎样?
【独家】娜拉走后怎样?摘要现代用工制度的一个基本预设是把人视为“劳动力”。
劳动力是无性别的抽象的人,是不会生儿育女和不需要照料别人的独立的存在。
这样看上去似乎是从平等出发的设计,但实际上当抽象平等遇到具体差异时,问题就出来了。
娜拉走后怎样?1919年五四运动开场,娜拉的故事在中国舞台初演,引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风暴。
但《玩偶之家》只是以出走为最终结局,出走后的娜拉会怎样呢?鲁迅曾经给出一个答案——“或者堕落,或者回来”。
时间进入到男女平等成为基本国策的新中国,呼吁娜拉回家的声音却一次又一次出现,似乎要验证鲁迅的预言。
什么是“女性回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发生过四次较大的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
第一次是在80年代末,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在农村,大量妇女从集体生产回归到家庭;在城市,国企裁员女工纷纷下岗。
女性被判定为低效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下《中国妇女》杂志主动发起了“就业还是回家——中国妇女的出路在哪里?”的讨论,要为妇女创造起点平等的社会环境。
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郑也夫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提出妇女解放的“超前论”,引发了学界讨论。
孙立平随后发文指出,以减少妇女就业来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是一种代价最小、最可行的方法。
因为1950-1990年代以妇女大量就业为特征的广泛就业制度打乱了社会的角色分工,从而导致社会功能紊乱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
第三次是200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再次提出了“妇女分阶段就业”和“妇女回家”的提案。
与七年前不同的是,此次影响范围已不局限于学界,而是全民的大讨论。
第四次是在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案倡议,部分有条件的中产阶级女性回归家庭。
此外,当前复兴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以秋风、齐义虎为代表的新儒家也提出,要重建家庭,就得改变抹杀性别差异的抽象的男女平等观,重新回到夫妇有别的内外分工制。
他们的设想是实行女性半日工作制,半天在外上班,半天回归家庭照顾父母、丈夫和子女。
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 原文及解析
【主题: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原文及解析】一、引言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一篇备受瞩目的作品就是《娜拉走后怎样》。
本文将对这篇作品进行深度解析,并探讨鲁迅在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娜拉走后怎样》原文解析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在尘世中痛苦挣扎的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主人公罗杰。
作品一开始,罗杰回忆起与娜拉相处的片段,总是情深意重,但渐渐显露出对娜拉的失望和怨恨。
这种情感的转变,揭示了罗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对娜拉离去后的生活的描绘,鲁迅着重展现了罗杰内心的空虚和彷徨。
罗杰在娜拉离开后,尝试找寻新的爱情,却再次陷入了空虚和绝望之中。
鲁迅借此揭露了社会底层人群生活的真实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在作品的结尾,鲁迅通过罗杰的自杀,将作品推向了高潮。
罗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也预示着对这个社会的绝望和对命运的抗争。
三、对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娜拉走后怎样》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底层人群的挣扎和生活困境。
鲁迅通过罗杰的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
在我的看来,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一篇小说,更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和启示。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娜拉走后怎样》这篇作品中,鲁迅通过罗杰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挣扎和生存状况。
作品中透露出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使其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作品也在情感上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在知识上,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文章也颇受欢迎。
有很多读者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讨论,这也充分说明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娜拉走后怎样》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度解析,我们更能理解鲁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更能体会到作品所带来的强烈触动和共鸣。
娜拉走后怎样?
娜拉走后怎样?作者:刘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
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
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
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
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关键词】易卜生主义;健全的个人主义;启蒙困境;“伪士”批判【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一、背景钩沉(一)《玩偶之家》《玩偶之家》描写的是娜拉为了拯救丈夫的生命,假冒已经病危的富商父亲的签名,从银行借了一大笔钱,八年后被人威胁揭发假造签名。
丈夫怒斥娜拉为“伪君子”,却又在危机解除后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
娜拉醒悟了丈夫只把自己当作玩偶的事实,抛下丈夫孩子,只留下了一声“砰”的关门声。
易卜生创作的戏剧形象娜拉作为女性解放的符号,在五四时期广为国人所知,娜拉与丈夫在第三幕中的对话,被很多人称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二)《终身大事》1919年3月,《终身大事》刊登在《新青年》上,剧本的副标题是“游戏的喜剧”,但它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带着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痕迹,表现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的经过。
剧中的女主角田亚梅反抗的是宗法制家庭中的严父慈母。
母亲背着家人去观音菩萨面前求签,然后又请来一位算命先生,得知女儿与爱人陈先生命相相克后就阻止女儿结婚。
父亲看似开明,却因宗祠规定两千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陈田两姓禁止通婚,而害怕被革出宗族祠堂,也阻止女儿与爱人在一起。
鲁迅《坟》杂文集:《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坟》杂文集:《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坟》杂文集:《娜拉走后怎样》引导语:《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坟》杂文集中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娜拉走后怎样①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伊孛生②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
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
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
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
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
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夫人》的。
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
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
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
(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
”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
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
走了以后怎样?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
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
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
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
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原文及解析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原文及解析鲁迅娜拉离开后的情景鲁迅娜拉走后,整个房间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没有了她那热情洋溢的笑容和灵动的眼神,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黯淡无光。
她是那样活泼可爱,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快乐。
现在,她不在了,房间里仿佛少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离别的日子总是让人心生感慨,尤其是对于一段美好的友谊来说。
鲁迅娜拉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会相互陪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她总是那么聪明伶俐,总是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最温暖的安慰。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很困扰我的问题。
我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鲁迅娜拉看出了我的困惑,她坐在我旁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用她那甜美的声音说:“别担心,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只要你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
”她的话语仿佛给我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勇气。
鲁迅娜拉的离去让我感到异常失落和悲伤。
她离开后,我再也听不到她那悦耳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她那灿烂的微笑。
她是那样的特别,总是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给我带来最美好的回忆。
她的离去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珍惜友谊是多么重要,因为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
尽管我对鲁迅娜拉的离去感到非常难过,但我也明白,她离开是为了追寻她的梦想。
她总是有着无限的激情和追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我为她感到骄傲,也为她的勇气和决心所折服。
鲁迅娜拉的离去教会了我很多,她告诉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她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要不断地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她离去后,我也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她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我会一直想念鲁迅娜拉,但我相信,她的离去只是暂时的分别。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友谊永远不会改变。
我会永远记得她的笑容和温暖,永远珍惜我们的友谊。
鲁迅娜拉走后,房间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她的存在。
她的离去让我明白了友谊的可贵和重要。
捕捉兴奋点俘虏听众心——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赏析
捕捉兴奋点俘虏听众心——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赏析捕捉兴奋点俘虏听众心——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赏析捕捉兴奋点俘虏听众心——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赏析热★★★捕捉兴奋点俘虏听众心——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赏析人们所摄取的信息,只要是自己关注的、感受深刻的、有趣的、新鲜的、奇特的,就能引起注意、悬想和兴趣。
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兴奋点。
聪明的演讲者往往善于触发听众敏感的兴奋点,激活其经验、思维、情感和想象,开启智慧之窗,从而牢牢地抓住听众的心。
鲁迅的演讲名篇《娜拉走后怎样》在这方面的特色尤为突出。
1.找准“焦点” 鲁迅是在1923年12月向北京女子高等学校的师生发表这篇演讲的。
演讲就听众熟知的“娜拉现象”生发开去。
娜拉是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的人物。
她厌倦了玩偶的地位和封建的家庭,终于一走了之。
但娜拉走后怎样?这是剧作家留给世人的大问号。
其时,在“五·四”新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妇女解放的呼声,不少中国的“娜拉”反封建婚姻离家出走了。
但走后怎么办?妇女的自由之路究竟在哪里?这些女大学生将来不论出走与否都会遇到这个尖锐的问题。
鲁迅亮出这个众说纷纭的热点,恰恰是新女性最困惑的切身问题,便成了大家最关注的焦点。
况且“续写”名剧本身就足以让人打起精神,拭目以待。
不过,提出焦点问题只成功了一半,还须回答问题。
鲁迅令人信服地回答: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当时的中国尤其如此。
如何免于遭此厄运?那就是:为获得经济权而进行“韧性的战斗”。
在难以摆脱女性的人身依附的背景下,鲁迅的话的确惊世骇俗,催人猛醒。
这篇演讲从提出听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到给出听众强烈期待的答案,以明朗的论证主线,在总体上牵住和串起了听众的兴奋点。
2.悬念丛生“娜拉走后怎样”的总悬念贯穿着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之链:转折(引起期待)——论述(满足期待)——再转折(引起新的期待)……曲折有致,循环推进,波澜迭起,悬念丛生。
《娜拉走后怎样》:在疑问和感叹
娜拉走后怎样》:在疑问和感叹之间我们可以把《玩偶之家》看成是一个伟大的疑问号(?),把《伤逝》看成是一个伟大的感叹号(!)。
前者向我们提出了青年们如何面对严重的压迫束缚,后者则回答了青年们如何面对和反抗这严重的压迫束缚。
而《娜拉走后怎样》则处在《玩偶之家》与《伤逝》之间,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告诉我们《玩偶之家》这一伟大的疑问号(?),是如何发展演变为《伤逝》这一伟大的感叹号(!)的。
缘此我们可谓之是一个伟大的破折号(——)。
下面就上文的有关论述具体阐述如下:一、“大概有领会感动,则一二才士,能使再现,以成作品……再现之际,当加改造,俾其得宜。
”[1]——从《玩偶之家》到《伤势》的主题嬗变《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后,鲁迅最赞许娜拉的反抗精神。
除了娜拉的人格精神与鲁迅的秉性神合外,其呼唤斗争、鼓吹自由的主格调正好迎合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争自由、要平等、反封建的斗争需要,也是其中主要的因素。
因为这正投合了鲁迅“改造国民性”,呼唤闯将“改良人生”、“以启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的需要。
但他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一切僵化的千年古国,改造者的斗争是需要选准目标、讲究策略的。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即使是搬动了一张桌子,改装了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搬动” [2] 。
于是,为了给斗争热情很高,但缺乏斗争经验的青年们指明斗争的方向与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以更切实有效的斗争来改造中国,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邀请,发表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指出了就娜拉的这种斗争方式而言,其结果只会有两种——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抑或是饿死,即所谓的死路了。
鲁迅先生肯定了娜拉的斗争热情,却批判了娜拉的斗争方式。
在其绝无仅有的爱情题材的杰作《伤逝》中,以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优美隽永的文笔,卓越绝轮的艺术感染力,告诉青年们“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的第一要着是求生” [3] ——亦即经济才是爱情的根基,是生命的根基,是人格独立自由的根基。
探寻生命自由--《娜拉走后怎样》的重新解读
!
会有将叛徒处死刑,而大家尚以为是黄金世 界的事,其病根就在人们各各不同,不能像印 版书似的每本一律。”人人各不相同,却又必 须共存一个世界之中,由此产生人与人的“隔 膜”。鲁迅痛心于人与人的“隔膜”,在鲁迅的 各类文体之中,无不涉及到“隔膜”。“隔膜” 在不同人之间普遍存在着。在鲁迅那里, “隔 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悲剧使然,更重要的还 在于人的存在悲剧。所以鲁迅说,“我自己, 倒以为瞿提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 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取其 一的。”!
! “目前的梦”要比“将来的梦”更为复
杂。它包含着鲁迅更为丰富、矛盾、博大的生 命意 识。“ 目 前 的 梦 ”应 该 包 括 这 样 几 个 层 面:
首先是人的愚昧状态。鲁迅强调,如果 找不到出路,还不如回到愚昧的梦的状态,甚 至将这种精神状态看作是伟大的,鲁迅还举 了诗人李贺的例子来说明。“做梦的人是幸 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 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 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 亲说, ‘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 落成 去 了。’这 岂 非 明 明 是 一 个 诳,一 个 梦? 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 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 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 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这和 《呐喊》自序中的“昏睡”是一个意思。“假如 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 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 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 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 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玩偶之家》读后感1140503208陈小菊作者易卜生以“砰”一声关门声就拉上了《玩偶之家》的序幕,对于娜拉出走后过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毕竟作者是作诗的,而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并且做出解。
易卜生敏锐地指出娜拉女权的问题,问题虽然只有一个,但解决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鲁迅先生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敏锐地捕捉到“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而我觉得娜拉出走后,不会堕落腐化,会走上林丹太太的道路。
论点一:娜拉的女权意识娜拉丈夫海尔茂绝对是一个对家庭具有责任心、爱护妻子,甚至对妻子纵容的好丈夫,他称娜拉为“小宝贝”、“小松鼠”、“小鸟儿”。
在丈夫面前,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没有丈夫的庇护,她也可以顶天立地,娜拉可以为丈夫牺牲一切,包括违反法律;海尔茂愿意为娜拉一切,却不愿意违反法律和牺牲名誉。
娜拉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大胆,有见识。
父亲病危的时候,她顾忌到父亲的病情,没有向父亲提及借款担保人的事情;丈夫病倒的时候,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去借钱,她没有抛弃丈夫,反而自己撑起了家庭,虽然伪造签字是违反法律,但他还是愿意去冒这个危险。
律师柯洛克斯泰是一个律师,明知道此行为不可为而为之;而娜拉作为一个普通妇女,虽然不懂得法律,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借据威胁,她毫无畏惧地说:“难道法律不许老婆搭救丈夫的命运吗?我太懂法律,可我想法律总该有那样的条文允许家人做这些事情。
”如此大胆地反驳,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女权主义的立场。
而娜拉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人。
在丈夫的庇护下,她变得很任性,也没有独立思想。
就像她自己对海尔茂说:“我们从来没有正经地谈过事情。
”而海尔茂却说:“正经的事情与你无相关。
”虽然在丈夫眼里,娜拉不应该谈论正经的事情,但娜拉坚持要谈正经的事情。
她说,现在是一个人,至少要先学会做一个人。
就算是离开丈夫和自己的孩子,娜拉还是要坚持出走,娜拉的潜意识里有强烈的女权意识。
五四个性解放前后期的比较——从《终身大事》和《娜拉走后怎样》看五四个性解放
摘要: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都是在易卜生话剧《玩偶之家》的影响下写的作品。
《终身大事》写于五四前期,而《娜拉走后怎样》写于五四中后期,两者从不同角度反映和回答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
本文通过对《终身大事》和《娜拉走后怎样》的文本解读来比较五四个性解放前后期的变化与不同。
关键词:终身大事;娜拉;五四;个性解放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6-0041-031从《终身大事》看五四个性解放《终身大事》这出独幕剧写于1919年初,发表于同年3月刊行的《新青年》第6卷第3号上,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剧作。
该剧写了一个中国式的娜拉故事,上演后,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是为现代话剧的创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剧本讲的是曾留学东洋的田亚梅女士与她在留学期间结识的陈先生相爱,但因其父母不同意而离家出走的故事。
剧本设置了两个矛盾冲突:先是田亚梅的母亲因为观音菩萨的签诗和算命先生的“据命直言”都说田女士和陈先生八字不合而反对两人的结合,继而是田亚梅的父亲以同姓结亲触犯祠规为由而反对,最终田亚梅在陈先生的支持下作出自己的决断,勇敢出走。
该剧首先表现了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想要打破家庭本位主义,勇于争取自由解放的反抗意识。
当时封建君主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是封建正统思想、传统礼教制度仍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血液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封建家长制,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束缚没有改变,孩子的意志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即“君君、臣臣”已打破,但“父父、子子”仍麻痹着人的意识。
所以五四青年开始勇敢地改变这一切。
他们追求个性解放,首先要求个体从大家庭中解放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所以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中提出反“孝”的主张,“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
牺牲个性的第一步就是尽‘孝’。
君臣关系的‘忠’,完全是父子关系的‘孝’的放大体。
出走以后内容概括
出走以后内容概括
娜拉的出走就如一个人的梦醒,当人在做梦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假若醒来,面对的似乎只有现实了。
作者鲁迅。
主要讲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
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之后,娜拉毅然走出家门。
1879年《玩偶之家》在欧洲首演,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亦在后来惊醒了“五四”之后积极探索中国命运和出路的知识分子们。
至此,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时激进女性的效仿对象。
虽然《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易卜生“引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风暴,但《玩偶之家》却只是以娜拉出走为最终结局,门一摔,剧终了。
至于她走了以后会怎么样,易卜生没有答案。
他甚至轻描淡写:“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对此,鲁迅先生提出了一个世纪命题,并发出了一声旷世的质问,即“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先生是敏锐地觉察出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即如果口袋里没有钱,没有经济大权,则妇女出走以后也不外两种结局:一是回来,一是饿死。
只有妇女真正掌握了经济大权,参与了社会生活,
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里,不把婚姻当成女人唯一的职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娜拉走後怎樣①——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伊孛生②是十九世紀後半的瑙威的一個文人。
他的著作,除了幾十首詩之外,其餘都是劇本。
這些劇本裏面,有一時期是大抵含有社會問題的,世間也稱作“社會劇”,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國譯作《傀儡家庭》。
但Puppe 不單是牽線的傀儡,孩子抱著玩的人形③也是;引申開去,別人怎麼指揮,他便怎麼做的人也是。
娜拉當初是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裏的,但是她竟覺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
她於是走了,只聽得關門聲,接著就是閉幕。
這想來大家都知道,不必細說了。
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或者說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夫人》的。
這女人是已經結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個愛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尋來,叫她一同去。
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來人會面。
臨末,她的丈夫說,“現在放你完全自由。
(走與不走)你能夠自己選擇,並且還要自己負責任。
”於是什麼事全都改變,她就不走了。
這樣看來,娜拉倘也得到這樣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畢竟是走了的。
走了以後怎樣?伊孛生並無解答;而且他已經死了。
即使不死,他也不負解答的責任。
因為伊孛生是在做詩,不是為社會提出問題來而且代為解答。
就如黃鶯一樣,因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給人們聽得有趣,有益。
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傳在許多婦女們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來致謝他作了《傀儡家庭》,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啟示的時候,他卻答道,“我寫那篇卻並不是這意思,我不過是做詩。
”娜拉走後怎樣?——別人可是也發表過意見的。
一個英國人曾作一篇戲劇,說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沒有路走,終於墮落,進了妓院了。
還有一個中國人,——我稱他什麼呢?上海的文學家罷,——說他所見的《娜拉》是和現譯本不同,娜拉終於回來了。
這樣的本子可惜沒有第二人看見,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給他的。
但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裏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
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
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你看,唐朝的詩人李賀④,不是困頓了一世的麼?而他臨死的時候,卻對他的母親說,“阿媽,上帝造成了白玉樓,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
”這豈非明明是一個誑,一個夢?然而一個小的和一個老的,一個死的和一個活的,死的高興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著。
說誑和做夢,在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
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倒是夢。
但是,萬不可做將來的夢。
阿爾志跋綏夫⑤曾經借了他所做的小說,質問過夢想將來的黃金世界的理想家,因為要造那世界,先喚起許多人們來受苦。
他說,“你們將黃金世界預約給他們的子孫了,可是有什麼給他們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將來的希望。
但代價也太大了,為了這希望,要使人練敏了感覺來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的腐爛的屍骸。
惟有說誑和做夢,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
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後,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
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麼去?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
她還須更富有,提包裏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別。
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裏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饑餓。
為補救這缺點起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裏,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了。
第一,在家應該先獲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會應該獲得男女相等的勢力。
可惜我不知道這權柄如何取得,單知道仍然要戰鬥;或者也許比要求參政權更要用劇烈的戰鬥。
要求經濟權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許比要求高尚的參政權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類更煩難。
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
譬如現在似的冬天,我們只有這一件棉襖,然而必須救助一個將要凍死的苦人,否則便須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普度一切人類的方法⑥去。
普度一切人類和救活一人,大小實在相去太遠了,然而倘叫我挑選,我就立刻到菩提樹下去坐著,因為免得脫下唯一的棉襖來凍殺自己。
所以在家裏說要參政權,是不至於大遭反對的,一說到經濟的平勻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見敵人,這就當然要有劇烈的戰鬥。
戰鬥不算好事情,我們也不能責成人人都是戰士,那麼,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貴了,這就是將來利用了親權來解放自己的子女。
中國的親權是無上的,那時候,就可以將財產平勻地分配子女們,使他們平和而沒有衝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經濟權,此後或者去讀書,或者去生髮,或者為自己去亨用,或者為社會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請便,自己負責任。
這雖然也是頗遠的夢,可是比黃金世界的夢近得不少了。
但第一需要記性。
記性不佳,是有益於己而有害於子孫的。
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
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這也許與年齡和地位都有關系罷,但記性不佳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救濟法就是各人去買一本note-book ⑦來,將自己現在的思想舉動都記上,作為將來年齡和地位都改變了之後的參考。
假如憎惡孩子要到公園去的時候,取來一翻,看見上面有一條道,“我想到中央公園去”,那就即刻心平氣和了。
別的事也一樣。
世間有一種無賴精神,那要義就是韌性。
聽說拳匪⑧亂後,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謂無賴者很跋扈,譬如給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兩元,對他說這行李小,他說要兩元,對他說道路近,他說要兩元,對他說不要搬了,他說也仍然要兩元。
青皮固然是不足為法的,而那韌性卻大可以佩服。
要求經濟權也一樣,有人說這事情太陳腐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經濟制度就要改變了,用不著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經濟權。
其實,在現在,一個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許不至於感到困難的,因為這人物很特別,舉動也新鮮,能得到若干人們的同情,幫助著生活。
生活在人們的同情之下,已經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個娜拉出走,便連同情也減少,有一千一萬個出走,就得到厭惡了,斷不如自己握著經濟權之為可靠。
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麼?也還是傀儡。
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
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裏,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這決不是幾個女人取得經濟權所能救的。
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⑨,急謀升鬥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別的法。
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然而上文,是又將娜拉當作一個普通的人物而說的,假使她很特別,自己情願闖出去做犧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
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
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
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穌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 ⑩的簷下,Ahasvar不准他,於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
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現在還在走。
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著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適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
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⑾,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
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
但是從那裏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
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刊》第六期。
同年八月一日上海《婦女雜誌》第十卷第八號轉載時,篇末有該雜誌的編者附記:“這篇是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講演稿,曾經刊載該校出版《文藝會刊》的第六期。
新近因為我們向先生討文章,承他把原文重加訂正,給本志發表。
”②伊孛生通譯易蔔生。
參看本卷第60頁注(35)。
③人形日語,即人形的玩具。
④李賀(790—816)字長吉,昌穀(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
一生官職卑微,鬱鬱不得志。
著有《李長吉歌詩》四卷。
關於他“玉樓赴召”的故事,唐代詩人李商隱《李賀小傳》說:“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版,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雲:‘當召長吉。
’長吉了不能讀,[焱欠]下榻叩頭言:‘阿彌女老且病,賀不願去。
’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
’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
少之,長吉氣絕。
”⑤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精神頹廢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統治的黑暗。
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於華沙。
下文所述是他的小說《工人綏惠略夫》中綏惠略夫對亞拉借夫所說的話,見該書第九章。
⑥這是借用關於釋迦牟尼的傳說。
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有感於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惱,在二十九歲時立志出家修行,遍曆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後坐在菩提樹下發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
”靜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種煩惱,頓成“正覺”。
⑦Note-book 英語:筆記簿。
⑧拳匪一九○○年(庚子)爆發了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鬥爭,參加這次鬥爭的有中國北部的農民、手工業者、水陸運輸工人、士兵等廣大群眾。
他們採取了落後迷信的組織方式和鬥爭方式,設立拳會,練習拳棒,因而被稱為“拳民”,當時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者則誣衊他們為“拳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