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其思想的深刻,文笔的犀利,更主要的是他的对人生的深刻的洞察与体悟,以及他的那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对现实人生的悲悯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也是消极悲观的。过去,我们避讳谈到这一点,深怕因为这而影响鲁迅的伟大形象。但是无论我们从鲁迅的文章还是从别人的著述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晚年鲁迅曾经对友人说“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我”。阎庆生先生从创作心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家庭的不幸和变故,使鲁迅早年就染上忧郁的气质,使他过多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父亲沉重的疾病,以及其疾病所带给他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少年鲁迅。同时家族的衰落,以及家族成员的一个个的悲剧性的结局,也使得他更多的看到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人生何为?这是不能不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思考和追问,再加之他所看到的种种社会现象,都使他的心如灌满了铅般沉重。这使他对人生社会感到无比的失望,甚而至于绝望。我们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种透心的悲凉,彻骨的寒冷。这与他的这种心理气质和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有极大的关系。他的直面现实人生,正视鲜血的淋漓,使他的作品显得异常的深刻犀利。他总是能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的神经,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异常的的冷静中,见出他思想的锋芒。我想鲁迅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作家,与他的这种思想认识与创作原则不无关系。读其作品,能激发起人们对人类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的深长的思考。同时也使他的作品显出一种别样的格调。

鲁迅总是把自己的目光投注在那些下层人们的生存状况上,写出他们生活上的艰辛与精神上的麻木。平常人的生活,简单,质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都是一些平常的生活小事,但是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正是在中国乡村人们平常的生活情境中,作者把握到

《风波》了时代的脉搏,捕捉到了许多一般人所难以捕捉到的时代信息。刻画出了社会众生相。

就是典型的一例。作者抓住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辫子来做文章,通过辫子风波,把当时社会的现实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闭塞的乡村生活,守旧的思想观念,萎缩的人生,恰如旧社会农村生活一样,让人沉闷得透不过气来,宛如乡村生活的活化石。

鲁迅对人的终极命运的关照上,得出的是空,是悲,是虚无、是绝望。但是,他并不因此而就消极颓废。他在生命的过程性上,却是积极的,他努力使自己短暂的人生发出一点光亮来,为那些悲苦的人们肩住黑暗的闸门,让他们能够呼吸到一些爱的气息,给他们一些生的希望。他并不想把自己的忧郁的气质传染给那些不幸的人们。所以他在绝望中,仍然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悲观是就他自己而言的,积极是就大众而言的。这也就是汪晖先生所说的反抗绝望。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人生的路还得走下去,正如《过客》中的那个过客一样,尽管他知道前面的路途还很迷茫,走下去也不知道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但是他还是要走下去,这“走”就成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他在深刻的体悟着人的孤独,感受着人类精神上所遭受到的巨大的折磨与痛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过上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也就是那种精神上独立,人格上有尊严的人的生活。那种摆脱了一切精神羁绊,心灵上的孤独,地位身份上的不平。这是他的期望,也是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他在为实现自己的这一趟的一个目标而奋斗着,抗争着。他对那些下层的劳动人民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爱,这种爱是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爱,渗透着基督教般的情感,是具有宗教情感的爱。在爱的同时,他不无痛惜的看到,社会还是这么不公平,压榨、杀戮、奴役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像幽灵一样附着在人的身上,如毒蛇一般缠绕着人们的灵魂。让他感到痛惜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看做是合理的,把不平等的看作是平等的。所以他极力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起来打破这牢不可破的铁屋子。所以他在《呐喊》,呐喊之后是《彷徨》,是苦闷。他深刻的认识到,他的一切努力,都如泡影,一个个破灭。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尽管他很是绝望,但是他还要抗争,与这社会,与这人生。鲁迅说他没有一个敌人。确

实,他的反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那个社会,针对那个戕害人类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他的呐喊是绝望中的呐喊,他的抗争是绝望中的抗争。也许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鲁迅作品的多面色调,显出作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来。他的杂感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一切恶势力给予坚决的反击。而在他的小说中,对人的悲剧性命运做了深刻的揭示,并对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做了深入的挖掘。而在他的散文诗中,则体现出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问。他总是始终严肃的思考社会人生,冷峻的看取社会人生。所谓直面现实的人生,正视鲜血淋漓的世界,这就是他的为人,也是他为文的原则。他不施以廉价的爱,也不施以暴力的憎。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的思想的深刻是无人可及时的,确实他有革命的一面,他的对光明的追求,是为了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方法。他的对恶势力的批判,他的嫉恶如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恩怨,而是为了扫荡这吃人的社会和制度。作为一个勇士,他冲锋在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但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却让他看不到一点光明,人们正如处在一间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而大多数人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那儿苟且偷生,在愚昧中生活着,他们在吃人的同时是也在被人吃着。这就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鲁迅正是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深切的感觉到要彻底的破坏这一切,打碎那些加在人们精神上的枷锁,而要打碎这样的枷锁,又是何其困难呀!在深切的呐喊过后,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从而对人生社会产生了极度的悲剧意识。也许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鲁迅有着于别人不一样的清醒的头脑,他从不盲目的乐观。他的痛苦是那么的深广,忧愤是那么激烈。过去我们只是把他作为一个革命家,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触及他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寂寞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那种深刻的失落。鲁迅很革命,也很消极悲观。他的消极悲观和他的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