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导语: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根源、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即打破传统的小说“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揭露“吃人”社会的现实悲剧,用悲剧的质询与控诉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精神革命。

鲁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他取得这样辉煌的创作成就,除了他透视社会、解剖人生的政治热情和思想深度外,还与他自觉地在小说中运用悲剧艺术有关。

鲁迅的小说正是实现了悲剧艺术的原则,从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审美效果。

下面本人拟就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以及深远意义诸方面谈点自己的粗略见解。

一、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第一社会根源文学是社会的反映,鲁迅的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病态面貌,充分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表现了它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甚至和封建主义相勾结,阻挠革命的发展,因而这个革命最终失败了。

而以“五四”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但由于领导者年轻幼稚以及没有同广大农民结合,所以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鲁迅小说反映的现实,是那个悲剧时代的真实写照。

第二思想根源1925年以前的鲁迅,还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用来解剖人生和社会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进化论和个性解放。

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引申达尔文学说里辩证主义观点,因而进化论使他坚信未来。

个性解放鲁迅也不是把它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

由于鲁迅对社会黑暗消极面看得多一些,对光明积极面看得少一些,所以他的思想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剧精神。

当然,鲁迅思想的悲剧精神绝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闪耀着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辉。

第三作者的悲剧观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对传统大团圆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

从《孔乙已》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从《孔乙已》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生 。 在 作 品 中 , 作 者 并 没 有 对 孔 乙 己 的 内 心 做 过 多 的 描 目 的 , 是 为 向我 们 展 示 平 凡 人 的 生 存 境 况 有 的动 作 和 语 言 , 表 现 他 的 内心 存 状 况 ,来 烛 照 人 们 灵 魂 深 处 的 那 种 渺 小 。 鲁 迅 对 人 生 有
他 的作品更 多的带上 了一 种凄清 的、悲情 的色彩 。他的这 望寄托在 死后而不 得的人 。她对 灵魂有无 的追 问 ,就 是对
种 悲 剧 意 识 ,来 自于 他 对 庸 常 人 生 的 观 察 和 体 验 。 他 的 作 人 生 终 极 价 值 的追 问 , 而 自认 为 读 了许 多 书 的 文 化 人 — — 品 关 注 更 多 的 是 下 层 人 民 的 不 幸 , 他 并 不 是 以 一 个 局 外 人 “ ” , 却 不 能 回 答 她 这 样 一 个 简 单 的 问题 , 也 足 以见 出 我 “ ”在 这 一 问题 上 的 迷 茫 与 困 惑 。 “ ” 自责 与 忏 悔 , 我 我
得有 趣的人们看 来 ,恐怕还 要惊讶她何 以存 在,现在 总算
被 无 常 打 扫 的干 干 净 净 得 了 。魂 灵 的 有 无 , 我 不 知 道 。然
能 让 我 们 看 清 作 者 的 用 意 。 在 小 说 中 , 短 衣 帮 、 小 伙 而 在 现 在 , 则 无 聊 生 者 不 生 , 即 使 厌 见 者 不 见 , 为 人 为 计 、 酒 店 店 主 、 丁 举 人 构 成 了 一 个 小 社 会 , 构 成 了 孔 乙 己 , 都 很 不 错 。 ” 还 比如 《 事 新 编 》 中 的 许 多 历 史 上 有 故 己 的 生 活 背 景 。 作 者 通 过 不 同 的 视 觉 角 度 , 为 我 们 提 供 名 的 英 雄 人 物 , 在 完 成 大 业 以 后 , 即刻 陷 入 了无 事 可 做 的 了 一幅 原 生态 的生 活 图景 ,作 为 一个 不起 眼 的小 人物 ,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鲁迅《呐喊》的悲剧性刍议

鲁迅《呐喊》的悲剧性刍议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 2 ·鲁迅《呐喊》的悲剧性刍议吕俊锋【摘 要】国民性的深刻暴露,灵魂的无情解剖,是伟大作家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核心所在。

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将独立、平等、民主等一系列启蒙思想与人物的悲剧性深深融为一体。

其中,创作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呐喊》在我国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不但刻画出了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而且描绘出了当时充满悲剧性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鲁迅 《呐喊》 悲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悲剧的本质就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其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必然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悲剧就是将人类认知中最为有价值的一些东西毁灭,然后把人性中最为丑陋的一面展现出来。

作品《呐喊》作为现代小说的鼻祖,将生活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的悲剧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悲剧渊源鲁迅对生命、人生、历史以及社会都秉持着悲剧化的认知方式,这是由于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蕴含了不可抹灭的悲剧性色彩,且这种存在方式触及到了对文学悲剧艺术有超强感知力的作家——鲁迅的敏感心灵与意识。

一部优秀艺术品的问世,必然少不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要恰到好处的诠释出这种融合,就必须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艺术修养与人格修养等。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我在青年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变成了《呐喊》的来由。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广大民众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多处于顺从、无奈、消极、悲观之中,鲁迅先生最初也是如此,但由于怀揣着各种“美满”梦想,其最终突破了重重枷锁,并用自身觉醒不断警醒世人,深刻地展示出了其对悲观意识的独特发现与认识。

[1]然而,时代与生活强加给鲁迅的沉重负担,促使鲁迅尽管有着清醒意识以及对道德的理想追求,但依然要承受着异于常人的重量,尤其是他越是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就越是无法做到洒脱。

对鲁迅而言,其对旧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新兴思想抱有极大期望,但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根本无法彻底摆脱旧传统的压力与影响。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释
鲁迅先生认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必然刻划出一个大结局,使人们的心志因它而被引起和激励,同时也使人们深深的淒涩,跟着他的意志,把悲剧的大结局表达出来,而这种深刻的感受,正是悲剧的最高境界。

悲剧,是一种感情,是一种情绪,是一种陶醉,是一种抒发,是一种宣泄,它可以让人们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悲剧中人物的经历,把把这些情感放在自己身上,给自己一个深深的思考,从而领悟到故事中的真相。

悲剧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悲痛,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它是一种悲伤的思考,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带来慰藉的思考。

试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试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义 。本 文 从鲁迅 小 说 的悲 剧根 源 、 说 的 悲剧 类 型 以及 小 说 的 悲剧价 值 三个 方面 来 阐述 其 小 说 的 悲剧 意 蕴。 小
【 键 词 】悲 剧 根 源 ; 剧 类雷峰 塔 的倒 掉》 再 一文 中指 出 ,悲剧 是 将 人 生 “ 有 价 值 的 东西 撕 毁 给人 看 ” 。这体 现 出鲁 迅 独到 的悲 剧 意识 。 “ 人生有 价值 的东 西” 的毁灭 ,既 可 以是 美好 善 良的生命 的毁
最大 的悲 剧性 ,
而鲁迅 所处 的时 代 ,正是 中 国 由近 代 向现代 的 转 型时期 ,
无论 是在 政 治 、 济和文 化上 , 是在 人 们的 思想 上 , 发生 着 经 还 都
灭, 也可 以是 一种 美好 的希 望 、 的毁 灭 , 是 一种 可 贵 的精 理想 或
神、 人格 、 品质的 毁灭 。鲁迅 以一种 深沉 的悲 剧性 意识 , 捉 到 捕 了 当时许 多 无辜 善 良的生命 渐渐 陨落 的悲剧 性事 实 , 并采 用 一 种 独特 的艺 术视 角 , 它们 重新熔 铸成 比生 活 中的悲 剧更 具 有 将 包 容性 的悲剧 形 象和 悲剧性 事件 , 而使 得鲁 迅 的小 说 既超 越 从 了现实层 面 的批 判意 义 , 又具有 了更 为广阔 的对 每个 时代 的共 性 之痛 的揭示 与 启迪 的价值 。
能动性, 来满 足 人类 本能 的欲望 和 冲动 。比如 , 欲是 人 的 本 食 能, 人在 千万 年 的进化 过程 中 , 由最初 的猿猴 的 食草特 性 , 整 调 到 了杂 食特性 。而动物 的食 物性结 构 , 能历 经 漫长 的进 化 而 可 不会改 变其 大致 特征 。正是 因为通 融 的食物 性结 构 , 我们 在 面 对 同样 恶劣 的环境 时 , 生存 下来的 几牢 , 比动 物要 多许 多 : 但是 , 的本能 欲望 总是无 限膨 胀的 。 以 , 人 所 当人 的某种 需 求 超越 了 自然 法则 所允 许 的范围 时 , 悲剧 便发 生 了。 而其 中 , 不

浅析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

文 学 研 究

青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2 0 1 5 年第2 2 期
浅析鲁迅 《 药 》中的悲剧精神
王 子 安
湖 南 省 株 洲 市 第 二 中学 湖南 株洲 4 1 2 0 0 0

要: 《 药 》是鲁迅 先生代表作 中的一篇 ,其写作 背景是五 四革命 时期 ,在 这部作 品 中,作者 用两条不 同的主线为
被” “ 两个 眼眶 ,都围着一 圈黑线 ”等细节描写都可 以看出 这一点 ,再接过华 大妈掏 出的一包洋 钱后 , “ 抖抖地装 入衣 袋 ,又在外 面按 了两下” ,足 以看 出这些钱 的重要性 。在去 买药 的路上 ,看 到一群像是久饿 的人 后 ,他 “ 按一按衣 袋 , 硬硬 的还在 ” ,就连到 了刑场马上要 和刽子手交易 了 ,他也 是 “ 摸出洋钱 ,抖 抖的想交给他 ” ,从这 一系列动作描 写中 我们可 以知道这一包 洋钱对夏老栓来说有 多么重要 ,突出了
参考 文 献 : 『 1 1 杨朴 . “ 恨”与 “ 梦 ”中的童年情结一 《 药》 “ 看与被看 ”的精 神 分析[ J ] 名 作欣 赏, 2 0 1 2 ( 5 ) .
道 儿子为何而牺牲 ,这 体现 了当时 的革命 者脱 离群众 ,革命 没有群众基础怎么 可能成功呢?最讽刺 的地方其实就在 于华 老栓买来治病 的人血馒 头蘸 的是夏瑜 的血 。夏瑜牺牲是 为了 广大人 民群众 ,不仅 没有人悼念他反 而还 将他 的血用来做人 血馒头 。对普通人来说 尚且不能接受 ,何 况还是为 了革命事 业 献身的革命者 。简直 匪夷 所思 ,想想就觉得 极其悲凉 。愚 昧的群众啊 ,竟然相信 人血馒头可 以治痨病 ,对刽子手恭敬 有 加 ,却漠视为人 民奉献生命 的革命 者。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

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69-01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

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

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浅析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作者:严子涵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1期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叙写了大量的悲剧。

在他的小说中,社会环境和封建观念剥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的权利,最终导致人物的毁灭。

这是民众的追求和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冲突的结果。

这些悲剧蕴含着鲁迅对现实的忧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这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以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特色1 引言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鲁迅先生生活在这个十分屈辱而混乱的时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在国外留学,并在学成后归国,坚持写作,终成一代名家。

他是中国现代悲剧小说的开山鼻祖。

先生在看清了世事的真面目之后,十分同情过着艰难、屈辱的生活的普通百姓。

他们忍受着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压迫,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十分痛苦而绝望。

同时,鲁迅先生身为知识分子,他目睹了无数挣扎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十分苦闷,无法面对内心的冲突。

面对中华民族经历的苦痛,鲁迅先生满怀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封建社会的悲愤与焦虑,奋笔疾书,突破中国传统小说虚假的团圆大结局的模式,创作了许多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小说。

鲁迅先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先生尖锐地指出,大团圆的结尾是不敢面对社会民众所忍受的巨大痛苦的表现,这种盲目乐观、自我麻痹、自欺欺人的作品,不应继續存在。

忽略悲剧性的冲突与矛盾,是对现实中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的无视。

鲁迅先生则勇敢地正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战争这段时期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与屈辱,向读者展示那些有着美好未来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的恶势力吞噬而最终走向毁灭的,让读者痛心疾首。

这些作品是我们民族悲剧文化的宝藏。

本文对鲁迅先生的悲剧小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悲剧的局限性。

2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2.1 悲剧人物鲁迅的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往往是底层社会中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冲击的小人物。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
鲁迅在年提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显然这是从价值观这一独
特视角理解悲剧的,其关键点在于“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后还要“给人看”。

鲁迅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敢于直面苦难与荒谬,穿透绝望与虚无,积极地构建生活的
意义,构建个体生命的价值,怀着“与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顽强对抗、坚决创造和捍卫生
命尊严与意义的一种态度、一种愿望”做艰苦卓绝的努力、百折不挠的实践。

他执拗地展
示着人间的疾苦,揭示着人类的弱点,冷眼打量着脆弱的生命在命运戏弄下的挣扎、扑打。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分析朱赫男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摘 要: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大家,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文作,每篇小说都是经典之作,如小说集《彷徨》、《呐喊》与《故事新编》等。

纵观鲁迅的诸多的小说著作,发现其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可估量的,且通常以悲剧呈现。

悲剧是一种美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悲哀、悲谐、悲愤与悲壮,在四个表现中,悲哀是体现悲情美的最基本形式。

针对此项问题,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美作者简介:朱赫男,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67-01文学鉴赏属于一种审美行为,在审美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美学方向。

从美学角度来看,鲁迅小说主要表现为悲剧、喜剧、悲喜剧与正剧。

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悲剧色彩的有《狂人日记》、《伤逝》等。

鲁迅小说作品的悲剧美并不是戏剧的悲剧与喜剧,而是艺术中的悲剧美。

悲剧美具有浓郁情感基调,且能将整个环境都浸染上悲剧色彩,这就是悲剧所具备的魅力。

一、鲁迅的悲剧观之所以鲁迅创作出一系列的悲剧作品,主要与鲁迅独特的艺术审美具有直接性的联系,且在早期,鲁迅就具备了一定的悲剧观[1]。

例如,鲁迅生前对《红楼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该名著与以往的小说不同,打破了圆满结局的惯用方式,且将生活的现实性进行了充分的表述,进一步突出了悲剧美。

另外,鲁迅还认为,不管是悲剧或戏剧,都是对人生发展进程的呈现,都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运行现状。

第一,在鲁迅小说中所涉及到的悲剧人物,都是和现实生活相互对立的。

通过对这些悲剧人物角色的设定,反映出悲剧人物从不同角度来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反映自身的人生是如何被封建势力所毁灭的。

例如,《药》中的夏瑜,革命者夏瑜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并劝解狱卒造反,但是最终被迫害;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经典人物祥林嫂,勤劳、质朴、善良,但是无法被人尊重,受人唾弃,不争钱权,但是饱受身心上的摧残,最终被黑暗的封建恶势力所毁灭掉。

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

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

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作者:佟超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悲剧,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悲剧并不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也不是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而是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提到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是题材广泛的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蕴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小说中的人物的生平、遭遇反映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现状和国民性的弱点;人物的生平遭遇都很悲惨,这种悲惨集中表现在由精神的麻木愚昧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愚昧所带来的可叹经历;他们的生平遭遇能引起注意,震撼我们的精神,引起我们对他们遭遇的同情与对社会的愤慨,和对他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

鲁迅先生的小说的悲剧性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彷徨、苦闷与求索,或者是时代的牺牲品,如吕纬甫、孔乙己;二是农民的悲剧。

他们在社会地位低下,受尽社会的压迫,精神上麻木不仁,是一种精神病态。

他们受尽欺压,却又去欺压比他们更弱小的人,如阿Q。

三是妇女的悲剧。

由于在当时妇女的地位比较特殊,因此本文将妇女作为单独的一类。

她们无力反抗,为生活所迫,她们的人生是一部悲剧,如子君、祥林嫂;四是平民的悲剧。

他们内心空虚,精神麻木,冷酷无情,欺压戏弄旁人,如《示众》中的众人、《阿Q正传》中的城里人。

这些国民的精神病态的反映、国民性的悲剧,深刻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

而这种悲剧性,在鲁迅的《呐喊》以及《彷徨》中最为明显。

第一类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许军.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许军.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学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许军摘要: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练精辟地指出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

鲁迅倾向于现实主义,着重于对“国民性”的研究,他是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艺术的形式现实主义地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他的眼光不仅注视着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英雄壮举”,而且更多的是注意一般的历史进程中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

这就使他的小说中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这也正是鲁迅所倡导的“几乎无事的悲剧”。

小说《呐喊》《仿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鲁迅创作的小说大多是悲剧性的。

所谓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鲁迅的这一悲剧定义提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同时他还认为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冲突的反映,悲剧艺术的现实基础是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无价值的东西的冲突与斗争。

鲁迅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

”○2“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3这也就说明,在鲁迅悲剧观中,悲剧艺术美的基础应当是生活真实,即现实生活的矛盾,因而他坚持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原则,对社会、对人生深刻观察,入微分析,“敢于如实描写”,“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4扫荡“瞒和骗”的文艺,以“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抗争。

《呐喊》和《仿徨》正是他的悲剧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平凡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悲剧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也不同于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他写的是近乎无事的悲剧。

在鲁迅看来,在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是以近乎无事的形式存在着,人们毫无觉察,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被吞噬。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看法和评论作文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看法和评论作文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看法和评论作文《鲁迅先生眼中的悲剧》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对悲剧有很特别的看法呢。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冬天里又冷又饿,冻死在街头。

她本来应该有温暖的家,有好吃的食物,却什么都没有,这多让人伤心呀。

鲁迅先生说这样的悲剧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也能让我们更想变得勇敢和善良,去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看法。

鲁迅先生说,悲剧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它常常会让我们心里很难过。

比如说,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它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可是有一天,猎人来了,把小兔子抓走了,小兔子再也回不了家。

这是不是很悲剧呀?还有白雪公主,她那么美丽善良,却被恶毒的皇后欺负。

这让我们看了都很心疼。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悲剧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不容易,也能让我们更加坚强,去面对困难。

《谈谈鲁迅先生说的悲剧》作文一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鲁迅先生说的悲剧。

你们想想,如果有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他的小玩具车,每天都拿着玩。

可是有一天,不小心把玩具车摔坏了,修也修不好,他得多伤心呀,这就是一种悲剧。

就像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那么相爱,却不能一直在一起,每年只能见一次面。

鲁迅先生觉得这样的悲剧能让我们明白,要好好珍惜拥有的东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来说说鲁迅先生眼中的悲剧。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一直梦想着能去游乐场玩,好不容易爸爸妈妈答应了,结果到了那天,突然下雨了,去不成了。

这是不是很让人失望,这也是一种悲剧。

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那么要好,却不能在一起,变成了蝴蝶。

鲁迅先生说这样的悲剧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柔软,更能理解别人的痛苦。

希望小朋友们能记住这些,做个善良、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鲁迅的悲剧观与喜剧观

鲁迅的悲剧观与喜剧观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真、善、美会是喜剧,假、恶、丑会是悲剧。

这是常理,是我儿时的永恒真理,孩子时代的世界是真的,可能悲剧的东西也是喜剧的,因为孩子的心是未被雕琢。

然而,长久的东西永远是短暂的——每天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周围缤纷的世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恶。

我们在关注着身边的人,所以,自己世界是狭隘的,而自己与周边的世界的关系才是深刻的。

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这里,我们可以从三方面阐述一下鲁迅的悲剧的美学特征,以加深我们对悲剧范畴的理解。

第一个特征,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从《孔乙己》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从《孔乙己》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作为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的必选篇目。

谈到孔乙己,我们就会想到他满嘴的之乎者也、他的自命清高,以及他是站着喝酒的唯一读书人。

我们常常把这些当作孔乙己的标志,甚至是当作笑料来看待。

我们总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人。

的确,我们不否认孔乙己的人生道路是充满悲剧性的。

说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不反对,作品中也确实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的内容。

但是,从整个作品的基调来看,作品所要表达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它的内涵远要丰富得多,深广得多。

这篇作品发表时,篇末有一《附记》,在《附记》中作者这样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写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让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这很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写孔乙己并不是为了要批判什么,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要给我们展示一种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底
作为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的必选篇目。

谈到孔乙己,我们就会想到他满嘴的之乎者也、他的自命清高,以及他是站着喝酒的唯一读书人。

我们常常把这些当作孔乙己的标志,甚至是当作笑料来看待。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试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思想2600字》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试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思想2600字》

开题报告审美价值和作品中的悲剧形象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对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作了详略的分析,也对鲁迅怎样创造“平凡的悲剧”及其意义作了很好的论述,是一部风格朴实的鲁迅悲剧研究论著。

有一些专著虽然不以鲁迅文学的悲剧性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但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如邱紫华的《悲剧精神与人类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一书的第九章第七节中,论述了“五四”悲剧精神和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指出鲁迅笔下的魏连役、子君、涓生等悲剧人物将传统的被动承受的抗争变为积极主动的抗争和超越,将淡化的冲突变为尖锐的否定性冲突,在失败和毁灭中表现出一种九死不悔的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特质。

熊元义在《中国悲剧引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中第五章第一节指出,鲁迅认为的中国小说的悲剧性问题就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的文化批判是对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种腐朽制度的人的批判,但鲁迅还描写了一种具有不屈人格的悲剧人物存在,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发扬了这种昂扬不屈的中国悲剧精神。

赵凯在《悲剧与人类意识》(学林出版社,2009)第四章第四节的最后提到,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团圆之趣”虽然作为传统民族心理特征的真实反映有一定的意义,但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生出“瞒和骗”的文艺,鲁迅的文学创作就是在揭露这种怯弱自欺的民族心理。

刘再复的《鲁迅论:兼与李泽厚、林岗共悟鲁迅》(中信出版社,2001)在第三辑第二节中就集中阐述了鲁迅的悲剧观,提出鲁迅悲喜剧的艺术命运是由真实率决定的,虽然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只是悲剧,还包括喜剧、正剧等,但悲剧是鲁迅创作的主干部分,就题材角度可分为中华民族、贫苦农民、劳动妇女、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悲剧,分析了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鲁迅悲剧的特征就在于揭示了悲剧人物内在的“价值”之美,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结局的虚伪。

在国外,关于鲁迅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以悲剧视角切入的研究则更难以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其思想的深刻,文笔的犀利,更主要的是他的对人生的深刻的洞察与体悟,以及他的那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对现实人生的悲悯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也是消极悲观的。

过去,我们避讳谈到这一点,深怕因为这而影响鲁迅的伟大形象。

但是无论我们从鲁迅的文章还是从别人的著述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晚年鲁迅曾经对友人说“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我”。

阎庆生先生从创作心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家庭的不幸和变故,使鲁迅早年就染上忧郁的气质,使他过多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

父亲沉重的疾病,以及其疾病所带给他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少年鲁迅。

同时家族的衰落,以及家族成员的一个个的悲剧性的结局,也使得他更多的看到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人生何为?这是不能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样的思考和追问,再加之他所看到的种种社会现象,都使他的心如灌满了铅般沉重。

这使他对人生社会感到无比的失望,甚而至于绝望。

我们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种透心的悲凉,彻骨的寒冷。

这与他的这种心理气质和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有极大的关系。

他的直面现实人生,正视鲜血的淋漓,使他的作品显得异常的深刻犀利。

他总是能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的神经,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异常的的冷静中,见出他思想的锋芒。

我想鲁迅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作家,与他的这种思想认识与创作原则不无关系。

读其作品,能激发起人们对人类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的深长的思考。

同时也使他的作品显出一种别样的格调。

鲁迅总是把自己的目光投注在那些下层人们的生存状况上,写出他们生活上的艰辛与精神上的麻木。

平常人的生活,简单,质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都是一些平常的生活小事,但是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正是在中国乡村人们平常的生活情境中,作者把握到
《风波》了时代的脉搏,捕捉到了许多一般人所难以捕捉到的时代信息。

刻画出了社会众生相。

就是典型的一例。

作者抓住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辫子来做文章,通过辫子风波,把当时社会的现实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闭塞的乡村生活,守旧的思想观念,萎缩的人生,恰如旧社会农村生活一样,让人沉闷得透不过气来,宛如乡村生活的活化石。

鲁迅对人的终极命运的关照上,得出的是空,是悲,是虚无、是绝望。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就消极颓废。

他在生命的过程性上,却是积极的,他努力使自己短暂的人生发出一点光亮来,为那些悲苦的人们肩住黑暗的闸门,让他们能够呼吸到一些爱的气息,给他们一些生的希望。

他并不想把自己的忧郁的气质传染给那些不幸的人们。

所以他在绝望中,仍然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悲观是就他自己而言的,积极是就大众而言的。

这也就是汪晖先生所说的反抗绝望。

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人生的路还得走下去,正如《过客》中的那个过客一样,尽管他知道前面的路途还很迷茫,走下去也不知道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但是他还是要走下去,这“走”就成了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在深刻的体悟着人的孤独,感受着人类精神上所遭受到的巨大的折磨与痛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过上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真正的人的生活。

也就是那种精神上独立,人格上有尊严的人的生活。

那种摆脱了一切精神羁绊,心灵上的孤独,地位身份上的不平。

这是他的期望,也是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他在为实现自己的这一趟的一个目标而奋斗着,抗争着。

他对那些下层的劳动人民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爱,这种爱是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爱,渗透着基督教般的情感,是具有宗教情感的爱。

在爱的同时,他不无痛惜的看到,社会还是这么不公平,压榨、杀戮、奴役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

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像幽灵一样附着在人的身上,如毒蛇一般缠绕着人们的灵魂。

让他感到痛惜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看做是合理的,把不平等的看作是平等的。

所以他极力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起来打破这牢不可破的铁屋子。

所以他在《呐喊》,呐喊之后是《彷徨》,是苦闷。

他深刻的认识到,他的一切努力,都如泡影,一个个破灭。

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尽管他很是绝望,但是他还要抗争,与这社会,与这人生。

鲁迅说他没有一个敌人。


实,他的反击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那个社会,针对那个戕害人类的一切不合理的制度。

他的呐喊是绝望中的呐喊,他的抗争是绝望中的抗争。

也许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鲁迅作品的多面色调,显出作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来。

他的杂感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一切恶势力给予坚决的反击。

而在他的小说中,对人的悲剧性命运做了深刻的揭示,并对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做了深入的挖掘。

而在他的散文诗中,则体现出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问。

他总是始终严肃的思考社会人生,冷峻的看取社会人生。

所谓直面现实的人生,正视鲜血淋漓的世界,这就是他的为人,也是他为文的原则。

他不施以廉价的爱,也不施以暴力的憎。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的思想的深刻是无人可及时的,确实他有革命的一面,他的对光明的追求,是为了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方法。

他的对恶势力的批判,他的嫉恶如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恩怨,而是为了扫荡这吃人的社会和制度。

作为一个勇士,他冲锋在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但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却让他看不到一点光明,人们正如处在一间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而大多数人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那儿苟且偷生,在愚昧中生活着,他们在吃人的同时是也在被人吃着。

这就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鲁迅正是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深切的感觉到要彻底的破坏这一切,打碎那些加在人们精神上的枷锁,而要打碎这样的枷锁,又是何其困难呀!在深切的呐喊过后,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

从而对人生社会产生了极度的悲剧意识。

也许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鲁迅有着于别人不一样的清醒的头脑,他从不盲目的乐观。

他的痛苦是那么的深广,忧愤是那么激烈。

过去我们只是把他作为一个革命家,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触及他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寂寞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那种深刻的失落。

鲁迅很革命,也很消极悲观。

他的消极悲观和他的革命是相辅相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