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

合集下载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 什 么样 的人呢 ?一 是独 立 精神 。“ 立” 人各 有 己 , 而
群之 大觉 近矣 ” 二是 追 求真 实 。 迅 主张 “ 鲁 必须 敢 于正 视 , 才 可望敢 想 , 这 敢说 , 作 , 当 。倘 使并 正 敢 敢
人 向现 代 中国 人的 根本 转变 , 由单个 中 国人的 自立 ,
资 产 阶级革 命 派 的政 治 革 命 论 , 是 他 首先 强 调 要 但 提高 群众 的觉悟 , 变他 们愚 弱 麻木 的精 神状 态 , 改 进 行 思想 启蒙运 动 。“ 凡是 愚弱 的国 民 , 使体 格如 何 即
健全 , 如何 茁壮 , 只能做 毫 无 意义 的示 众的 材料 和 也
( 北 职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编辑 部 , 淮 安徽 淮北 25 0 ) 3 0 0
摘 要 : 鲁迅 毕 生 致 力 于揭 露 和批 判 国 民劣 根 性 , 击 固然 猛 烈 , 是 , 攻 但 反叛 的立 足 点 和 归宿 则 是 “ 立 人” 兴 国” 鲁迅 挚爱祖 国, 以“ 。 高扬“ 民主 ‘ 学 ” 旗 , 窃取 ” 科 大 “ 西方 圣火 , 弃传 统文 化 , 扬 称赞 “ 想 的人 理
突破 口 , 图 唤醒 中 国人 的 主体 意 识 、 试 个性 意 识 , 摒 弃其 自身 劣根性 , 立 新型 民族性 格 , 确 促成 传统 中国
看 客 ” “ 以, 们 的 第 一 要 著是 在 改 变 他 们 的精 ,所 我
神 。[惟 有“ 立起来 , 是 民族 图存 之道 。 迅要 ”1 ] 人” 才 鲁
从 现 实 上看 , 末 正 是 中 国 处在 危 机 存 亡 的关 清 键 时刻 , 许多 仁人 志士 开始 寻 求救 国救 民的道路 , 既 有 洋务 派的实 业救 国论 , 良派 的君主 立 宪论 , 改 也有

鲁迅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迅先 生 了。作 为新 文化运 动 的主要 领袖 之一 , 鲁迅
哉祸 哉 !逝 世前 半年 , 还在《 ” 他 致尤 炳圻 》 的信 中指 出 ,揭 发 自己 的缺点 , 是意 在复 兴 , “ 这 在改 善” l因 此 鲁迅 一生 都将 揭露 国民性 的痼疾 、 掘 民族思 想 挖 道 德素 质 中的“ 根 ”探 索塑造 新 型 民族素 质作 为 病 、
闷和 彷 徨 , 到重 新 振 作起 昂扬 的 斗 志 , 再 从单 纯 的
质、 推进民族复兴的伟业 ,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 明批评 ” 文 明批 评” “ 文 到“ 与 社会 批 评 ” 相结 合 的
过程 。该 时期 他正 确地 解决 了改 造 国 民性 、 造新 塑
型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改造社会的关系 , 以及国民
鲁迅所要 改 造的 国 民性 内涵 是什 么 ? 研究者 认
思想 革命 与社 会政 治革 命 的关 系 , 重 于对专 制 的 侧 封建 意识 形态 所造 成 的愚弱 的 国 民性 的批 判 。 第二
个 时 期是从 1 2 回到 上海 直至 1 3 年 病逝 。 9 7年 96 这

识 有差 异 。 笔者 见解 , 依 国民性或 民族 性 , 就是 国 民 素质 , 基本 的就 是其 思 想 道德 裹 质 , 者 说 国 民 最 或
自己义 不容 辞 的任务 。
在 长期挖 掘 、 判 国 民劣 根性 的 同时 , 仅集 中地 、 批 不
深刻 地探讨 了新 型 国 民性 的 内涵 , 而且 对建 构新 型
鲁 迅改 造 国 民性 、 建新 型 民族素 质 的思想 历 构 程 可 以大 略地 分为 两个 时期 。 第一 个 时期 是从 留学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thought of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早在1903年就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考...现实的教训使他感到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即是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他认为,只有坚持反封建,批判...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改造国民性是什么意思

改造国民性是什么意思

改造国民性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改造人民,使他们变得血性、有气质。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研究学界对他的评价,所以鲁迅先生是想通过文学、通过革命来改造国民的精神、思想,唤醒一个民族的血性。

在那个恐怖时代,或许鲁迅先生仅仅希望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学会呐喊和反抗,或许他成功了,革命取得了胜利。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2、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关于鲁迅评价的几个问题

关于鲁迅评价的几个问题
鲁迅小说文体的第一个特点是“简洁”
鲁迅小说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语句的峭拔
鲁迅小说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情感色调 的冷峻与炽热。
(四)融汇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
底色无疑是现实主义的
《狂人日记》《故乡》等对启蒙精神 的呐喊,《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对 主观精神世界的剖析与展示,又都体现 出一种侧重主观情感抒发,表现理想愿 望的浪漫主义特色。
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 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 何在?”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并决心以文艺为 武器,终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和重建的崇高事业, 这是完全不难理解的。
鲁迅是借阿Q来批判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 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 为正路。……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 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愚昧
(1)夫权观念——夫在从夫,夫死从子 (2)贞节观念——从一而终 (3)迷信观念——土地庙里捐门槛
祥林嫂的悲剧是中国传统妇女悲剧的缩影 。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封建礼教 摧残
(2)知识分子题材
A、旧知识分子
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类,他们是 旧文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和讽刺对象为主人公的作品中 第一人称叙事主要集中于以启蒙知识
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中。
鲁迅小说的重点是揭示下层民众的精神病苦 和展示启蒙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因而他的小 说就弱化了传统小说的情节因素,而开创了现 代性格小说和心态小说的结构体式。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是由“横截面”即场面组 构起来的
在鲁迅的心态小说(主要是《狂人日记》和 《伤逝》)中,叙述人兼主人公的情感逻辑成 为结构作品的主要线索。
第二类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伤逝》中的子君、涓生。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对国民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精神的痼疾,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那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封建礼教的束缚、传统文化的积弊、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得国民的精神状态陷入了麻木、愚昧和怯懦之中。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命运,首先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国民性弱点的生动描绘。

比如,在《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性弱点。

阿 Q 总是通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挫折和痛苦,这种心态反映了国民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和逃避。

又如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这显示了国民的愚昧和无知。

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精神逐渐崩溃,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体现了国民的麻木和顺从。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指责和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唤起国民的觉醒。

他深知,只有当国民意识到自身的弱点,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勇气。

他的批判是一种深沉的爱,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和关切。

鲁迅认为,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是重要因素。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使国民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精神。

其次,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是导致国民性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和屈服,久而久之形成了怯懦、自私的性格。

再者,教育的缺失使得国民缺乏知识和理性思维,容易被迷信和愚昧所左右。

然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并非是对国民的全盘否定。

他在批判的同时,也看到了国民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的力量。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2020Vol.41No.6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刘俊(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从早期的强忍批判国民劣根性,到晚期的既批判国民性的缺点又赞扬国民性的优点,其途径主要以知识分子的引导、道德素质的改造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为主,通过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信心正在逐渐加强,他的思想观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历程的,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给人启迪的,这对于当下及将来的改造国民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意义中图分类号:1210.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6.011—、弓I言民族的发展与国民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封建专制使国民性沦丧,人们甘于做有权势人的奴隶,人性的弱点让人震惊,这些劣根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束缚了国民的思想观念,尽管境况如此艰难,但仍有一群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层出不穷,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自然是功不可没,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变革,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到现代社会为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一)社会背景每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当事人所在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给他后来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打击、镇压、殖民等一系列侵犯,陷入了极度危急的时刻。

在这个风雨飘摇而不知归路的时代里,一些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洋务派提倡实业救国,改良派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提倡革命道路等,这些政治理论的不断涌现、碰撞、发展,正在酝酿出新的思想浪潮。

鲁迅的改革国民性思想及其失败

鲁迅的改革国民性思想及其失败

鲁迅的改革国民性思想及其失败死后被尊为“空前的民族英雄”的鲁迅,在青年时代就从提倡文艺运动的失败中反省,看见了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他又感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而“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2]其实鲁迅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少有的失败的英雄,失败于所为乃是他几乎命中注定的莫大的悲剧。

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一切真正的英雄”“其命运只能是悲剧性的”,[3]而这种悲剧性本质上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4]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

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今天,在21世纪第一年纪念鲁迅的时候,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更应该认识他的伟大,同时不能不深感悲哀。

一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梁启超创立“新民”说,倡导“道德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等文章,都系统阐述了改造国民性的理论主张。

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就是在日本弘文学院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同时,但他思考的重点不是构建理想国民性的体系,而是挖掘现实国民性的弱点和病根。

否定性思维和韧性的战斗是他独具的特质。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感情最热烈,认识最深刻,批判最彻底,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后期比前期有发展,但执着于改革国民性的思维方式和奋斗目标始终没有改变。

鲁迅没有系统论述中国国民性的宏篇大著,他对国民性弱点或曰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要通过小说和杂文进行。

写阿Q就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5]其他文学形象,包括“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6]也莫不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改革国民性的总主题。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浅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浅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 内容摘要 】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 , 鲁迅一生不断思考、 发展这一思想 , 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
揭露和批判 , 是希望“ 揭出苦痛 , 引起疗 救的注意” , 以达到“ 立人 ” 的 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 迅改造国民性 的思想 , 并从 以“ 破” 为主转到以“ 立” 为主 , 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 , 对于全 面提高国 民素质 , 树立 文化 自信 、 增 强文化 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 迅 改造 国民性 思想 的主 要论 述和观 点
鲁迅批判 和改造 国民性思想在不 同时期 的作
品中都有表述 。1 9 0 4 年 ,鲁迅在东京看到幻灯片 中,一群中国人冷漠地看着 自己同胞被杀 , “ 麻木
论睁了眼看》 ) 的劣根性。 鲁迅《 祝福》 、 《 示众》 、 《 复
仇》 、 《 铲共 大 观》 等作 品 中刻 画 了形 形 色色 冷 漠麻 木、 丑 恶卑 猥 的看 客 的形 象 , 其 特 点 是 只要 自己能 够苟 全于 乱世 , 管他 谁是 谁非 。因此 哪 怕是 面对 血
的神情” 与“ 强壮的身体 ” 的强烈对照 , 使鲁迅 “ 觉
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 凡是愚弱 的国民 , 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 也只能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
的材 料和 看客 ” , “ 我们 的第一 要 著 , 是 在改 变 他们
腥和屠戮 , 他们也还是无动 于衷 , “ 只是看 ” 而 已。
【 关 键 词】 鲁迅 国民性改造 思想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 1 2 0 1 9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9 1 0 6 ( 2 0 1 7 ) 0 5 — 0 1 5 l 一 0 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评1、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中,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本文首先回顾了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及相关评论的深入梳理,提炼出鲁迅国民性思想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化、呼吁独立思考、倡导现代人格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鲁民性转型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研究,为鲁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鲁迅的文学成就,更要理解其思想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当代价值。

2、论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产生背景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国内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衰落,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压迫,使国家和民族陷入危机。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鲁迅对民族复兴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独特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亲身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他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目睹了同胞在日本社会的低下地位。

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性的重要性。

他意识到,只有改造民族性格,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

鲁迅的个人经历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成长于封建家庭,亲身经历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精神的制约和压制,对封建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批判意识。

同时,他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痛苦,这使他更加关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病态,从而坚定了他改造民族性格的决心。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从,同样,自己现在说话时也不应该盲目。我 维特点,他不可能读了谁的书就跟着谁走。
们说话要讲究一点科学分析才好。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愿意有理有据地
!!
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做 读到这一日译本了。据此来认定鲁迅国民性
一番考察。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对于 批判思想与史密斯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一
那些以攻击代论述的种种观点,只适合于我 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的原因
们作杂文。学术论争虽然各执己见,并不求 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身感受和受到了近代
一律,但是也首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作为基 旧民主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
础才行。道理很简单:人家没有当真事地跟 太炎、邹容等人的影响。鲁迅对于中国积弱
国民性的科学构思之二柄。梁启超认为, “凡 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思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日本,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
到 年之间他游美洲大陆。他受到西方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
思想影响,形 成 了 他 的 系 统 人 学 认 识。
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
族精神受地理条件影响的见解,有其合理性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观斗》等都谈到反
因素。鲁迅在 年写的《北人与南人》中 对旁观态度。到了 年,梁启超的“新民
说过:“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说”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国民思想,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 我们恐怕不能说这种思想都是来自外国的某
算。可是我们又想:难道我们这么多年以来 是并不是拿来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当做
大家都是蒙在鼓里,惟有他独具慧眼,看出了 宝贝,而是要挑选,鉴别,然后决定自己对它

第三部分-6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的考察

第三部分-6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的考察

随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改造国民性问题,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注意。当时研究国民性的文章著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国民性的病根。一是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办法。揭示病根,大多都围绕探讨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的。如有的人说,“我国之所以孱弱不振者,徒以人民有依赖之性质耳”《论中国人民依赖性之起源》,《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有的人认为,中国不能抵御外患,“一由于自尊,……一由于自弱”《论外患之由起》,《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有的人则认为主要是愚昧:“我社会之现象,至于如此者,虽原因复杂,而其致病之源,则在乎愚。惟愚故堕,惟堕故怯,而种种朽腐卑屈,弱不振,散漫无纪之败德恶行,相因而起。”《论中国社会之现象及其振兴之要旨》,《东方杂志》第1卷第12期。由于研究者所持的社会观点的不同,如果说他们在揭示病根的努力上还大体一致的话,那么在提出如何改造国民性的方法上,就表现了不同的政治倾向。从革命的道路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倡改良主义的办法。如有人主张,要去掉“自尊”、“自弱”之病根,必使“教育普及”、“宪法立定”《论外患之由起》,《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有的人说:“今欲革人民依赖之性,其惟倡西人社会学说,以进化之公理,志其迷信之心。复假祖国陆王之学术,以良知之论,破其凭藉之藩篱。庶国民之奴性可除,而思想不难进步矣。”《论中国人民依赖性之起源》,《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二)提倡复古与宗教的办法。如有人主张要发扬国民性固有之优点,“凭良土性,遇良气候,施良肥料”,庶几可见新国国民性的“开佳花结美果”《论中国之国民性》,《东方杂志》第5卷第6号。。当时的革命骁将章太炎,也提出“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演说录》,《民报》1906年第6号。。(三)提倡革命的办法。当时这种意见是少数的,只有在一些比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文章里,或《民报》那样的刊物上,才能看到将所谓改造国民性问题同革命联系起来,提出医治中国之道,“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未由”《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民报》1906年第2号。。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李忠平奉节师范进修学校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

本文从鲁迅为什么改造国民性和怎样改造国民性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改造国民性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继而决心以文艺为武器,终生不遗余力地改造国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汉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国民性思想改造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大众传播年级 2010级学生姓名王雷学号 **********指导教师宋秀芬二〇一三年四月汉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本毕业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内容摘要 (4)1.引言 (5)2.中国人的国民性: (6)2.1贤者们的国民性格探索 (6)2.2当代人的探索 (6)3.鲁迅改造思想的由来 (7)3.1动荡的社会背景 (7)3.2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8)3.3个人经历与机遇 (9)4鲁迅改造国民性问题涉及对民众的看法 (10)4.1实业救国梦 (10)4.2文艺革命 (11)5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方法与途径 (13)5.1将文艺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利器” (13)5.2依靠精神领袖 (13)5.3道德素质的改造 (14)5.4坚持“拿来主义” (14)6 总结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8)内容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个性,但漫长的封建专制也给我们烙印了民族劣根性,这些思想深深的阻碍着我们民族的进步。

因而从近代其起,国民性改造就成了众多仁人志士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无疑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国民不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仍然已变种的形式存在,这愈加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阻碍。

因此,一个世纪前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仍具有时代意义,当代中国需要鲁迅这样为民“找路”的“精神战士”。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劣根性新民族个性Abstract: 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a great pers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in the long feudal autocracy also give us brand national deep-rooted bad habits, these thoughts have hindered our national progress. So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n modern times, i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many men and women with high ideals explore, Lu Xun's thoughts of nationality transfor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In ou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to the deep water area,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adverse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still has variety of forms, it is becoming a big obstacl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a century ago, Lu Xun's "thought"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still has significance, contemporary China needs the Lu Xun such people "find a way" "spiritual warriors".Keywords:Lu Xun the national incorrigibility new national personality1.引言在一个多世纪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通过发表文艺作品的手段揭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他深刻指出“凡是愚弱的国名,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最然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1]近代中国社会内受封建统治剥削,外受西方列强凌辱。

中国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而不自省。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物,接受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意识到国民劣根性对于一个民族的危害,他终生致力于国民性思想的改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一生。

20世纪处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寻找救国之路。

其中以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最为突出。

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语言,对中国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作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我们民族性的弱点、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痛责。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国民不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仍然已变种的形式存在,这愈加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阻碍。

鲁迅对国民性思想改造的探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如何树立一个民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一个强大的民族在于有一个强大的“民族魂”,我相信,后来者会给出完美的答案。

2.中国人的国民性:2.1贤者们的国民性格探索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以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2.2 当代人的探索1987年10月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但是为什么几百年来,始终不能使中国人脱离苦难?什么原因?我想冒昧的提出一个综合性答案,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都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2]依我所见,这正是中国国民性格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些落后的,消极的思想束缚着广大人民群众。

诚然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们含蓄、中庸的民族个性,让中国成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但往往过犹不及,懦弱、“看客心理”、[3]盲目自大等不好的品质也潜伏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理,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3.鲁迅改造思想的由来3.1动荡的社会背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动荡的社会,思想界越是绽放异彩。

20世纪出,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变动之中,但是国人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关注并没有消退,甚至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当时以《浙江潮》和《东方杂志》为中心,许多刊物都在不同程度地揭示国民性的病根,探索改造国民性的办法。

1903年《浙江潮》第1期、第3期和第8期分三次发表了题为《国魂》的长篇专论,作者介绍了欧美人的国民特性的四大特征:“冒险魂”、“宗教魂”、“武士魂”、明确提出“一民族而能立国于世界,则必有一物焉”;并提出了树立“国魂”的方法与途径,其一曰“察世界之大势,其二曰察世界今日之关系于中国者悉若。

其三曰察中国今日内部大势”。

鲁迅早期人学思想的国内理论源头有两个,首先是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晚清改良主义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继承,当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国民性论述对鲁迅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时就熟读严复的译作,如《法意》、《群学肄言》、《穆勒名学部甲》等。

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风靡一时,梁启超系统论述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积弱溯源论》可以说是鲁迅最喜爱的文章。

早期鲁迅人学思想的整套话语都明显是梁启超理论学说的继承和深化,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谴责、对国民公德的关注,包括用语都像跟梁启超相似。

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4]启超曾指出民之愚同历代民贼呕尽心血遍布罗网的驯民、役民、监民有直接关系。

鲁迅也认为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鲁迅与梁启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3.2 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界对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也间接的影响着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其中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专章《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性格》讨论中国的特性,俄国的巴枯宁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中,也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习惯,终生致力与国民性改造的鲁迅对这些人的鲁迅有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兴趣和深层的思考。

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同他的老友许寿裳探讨国民性时已读过此书。

斯密斯在华传教22年熟悉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性和中国的风土人情。

他认为中国人国民性的根子是“面子观”。

认为中国人重体面、重形式而轻事实爱说漂亮话讲排场颇有些“做戏”的味道。

了解中国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中国人的辫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此鲁迅十分赞同他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中谈到外国人以为面子“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