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b021a70915f804d2a16c11c.png)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作者:柯晓玲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2594e70975f46527d3e1b9.png)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b4bfd25022aaea998f0f17.png)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3f7c2730b1c59eef8c7b4ef.png)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一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62bc691b307e87101f696da.png)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9e1136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3.png)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21c572d482fb4daa58d4b50.png)
改造国民性思想thought of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早在1903年就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考...现实的教训使他感到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即是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他认为,只有坚持反封建,批判...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66406c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6.png)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一、本文概述《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旨在探讨《阿Q正传》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通过解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深入剖析鲁迅如何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旧中国国民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鲁迅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接着,将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及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鲁迅在作品中如何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通过对阿Q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将总结《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鲁迅国民性批判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阿Q正传》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本文将揭示鲁迅如何运用小说形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并探讨这种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也将为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鲁迅与国民性批判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在《阿Q 正传》中,鲁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鲁迅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国民性的缺陷。
他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刻画,揭示了国民性中的自私、麻木、盲从和保守等负面特质。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既是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也是国民性缺陷的集中体现。
阿Q的自私和狭隘,使他无法理解和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他的麻木和盲从,使他成为旧制度和旧文化的维护者;他的保守和顽固,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https://img.taocdn.com/s3/m/ac6b40d47f1922791688e87b.png)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c27ae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5.png)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于鲁迅评价的几个问题
![关于鲁迅评价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9dd21d647d27284b735149.png)
鲁迅小说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语句的峭拔
鲁迅小说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情感色调 的冷峻与炽热。
(四)融汇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
底色无疑是现实主义的
《狂人日记》《故乡》等对启蒙精神 的呐喊,《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对 主观精神世界的剖析与展示,又都体现 出一种侧重主观情感抒发,表现理想愿 望的浪漫主义特色。
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 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 何在?”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并决心以文艺为 武器,终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和重建的崇高事业, 这是完全不难理解的。
鲁迅是借阿Q来批判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 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 为正路。……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 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愚昧
(1)夫权观念——夫在从夫,夫死从子 (2)贞节观念——从一而终 (3)迷信观念——土地庙里捐门槛
祥林嫂的悲剧是中国传统妇女悲剧的缩影 。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封建礼教 摧残
(2)知识分子题材
A、旧知识分子
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类,他们是 旧文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和讽刺对象为主人公的作品中 第一人称叙事主要集中于以启蒙知识
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中。
鲁迅小说的重点是揭示下层民众的精神病苦 和展示启蒙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怀,因而他的小 说就弱化了传统小说的情节因素,而开创了现 代性格小说和心态小说的结构体式。
鲁迅的许多小说都是由“横截面”即场面组 构起来的
在鲁迅的心态小说(主要是《狂人日记》和 《伤逝》)中,叙述人兼主人公的情感逻辑成 为结构作品的主要线索。
第二类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伤逝》中的子君、涓生。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eb4f0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3.png)
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2020Vol.41No.6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刘俊(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从早期的强忍批判国民劣根性,到晚期的既批判国民性的缺点又赞扬国民性的优点,其途径主要以知识分子的引导、道德素质的改造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为主,通过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信心正在逐渐加强,他的思想观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历程的,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给人启迪的,这对于当下及将来的改造国民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意义中图分类号:1210.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6.011—、弓I言民族的发展与国民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封建专制使国民性沦丧,人们甘于做有权势人的奴隶,人性的弱点让人震惊,这些劣根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束缚了国民的思想观念,尽管境况如此艰难,但仍有一群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层出不穷,鲁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自然是功不可没,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变革,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到现代社会为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一)社会背景每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当事人所在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给他后来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打击、镇压、殖民等一系列侵犯,陷入了极度危急的时刻。
在这个风雨飘摇而不知归路的时代里,一些仁人志士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洋务派提倡实业救国,改良派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提倡革命道路等,这些政治理论的不断涌现、碰撞、发展,正在酝酿出新的思想浪潮。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87d850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6.png)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鲁迅国民性
![鲁迅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cc6aad98680203d8ce2f249b.png)
1:鲁迅的启蒙主义所针对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所衍生的传统意识,千百年来,中国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推行蒙昧主义,禁锢民众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秩序,求得长治久安的手段。
在鲁迅看来,思想意识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国民是“愚弱的国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其作品都基于改变人民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鲁迅认为:民族兴亡,系于启蒙。
“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集外集拾遗补编》他要以自己的文字来为改变民族命运贡献力量。
剖析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启蒙立人的思想,表面冷静,内心是充满怜爱,主要视角是面向他们病态的灵魂。
当鲁迅匿多的思考如何改造国民性格的时候,他深深的为大多数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萎黄桔死的老百姓的处境而悲哀而痛苦。
于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立人”、为“救人”、为“新人”,鲁迅以全新的反封建的价值观念,向中国封建主义及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了最全面最有力的批判。
震动了一个时代的救救孩子的呐喊。
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强烈呼唤,鲁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以他的永不消逝的文字。
一记得卢叔宁的《劫灰残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看透的人,第一个将中国的真相揭示袒露在人们面前的,人……鲁迅在生前受到无穷的攻击和暗箭,而死后在一些人则庆喜地将其忘却掩灭。
更有一些人则以尊崇他的姿态将其摆在他们宗祠的祭坛上加以顶礼,其目的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神像来装饰自已的门面或驱斥自己的政敌,他们何敢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揭露,入木的批判,不妥协的斗争呢?鲁迅的印着自己、他人、社会刺去的解剖刀变成了专向不祈祷、不跪拜的异教徒的威严的法剑。
鲁迅在生时所无限同情又无情地憎恶的阿Q们,还有那鲁迅用厌恶与蔑视之笔画下的聪明人们(假洋鬼子、奴才)在鲁迅死后,倒反过来将他“聪明地”“阿Q化”了。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https://img.taocdn.com/s3/m/f1c1f911227916888486d724.png)
从,同样,自己现在说话时也不应该盲目。我 维特点,他不可能读了谁的书就跟着谁走。
们说话要讲究一点科学分析才好。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愿意有理有据地
!!
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做 读到这一日译本了。据此来认定鲁迅国民性
一番考察。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对于 批判思想与史密斯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一
那些以攻击代论述的种种观点,只适合于我 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的原因
们作杂文。学术论争虽然各执己见,并不求 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身感受和受到了近代
一律,但是也首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作为基 旧民主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
础才行。道理很简单:人家没有当真事地跟 太炎、邹容等人的影响。鲁迅对于中国积弱
国民性的科学构思之二柄。梁启超认为, “凡 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思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日本,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
到 年之间他游美洲大陆。他受到西方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
思想影响,形 成 了 他 的 系 统 人 学 认 识。
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
族精神受地理条件影响的见解,有其合理性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观斗》等都谈到反
因素。鲁迅在 年写的《北人与南人》中 对旁观态度。到了 年,梁启超的“新民
说过:“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说”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国民思想,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 我们恐怕不能说这种思想都是来自外国的某
算。可是我们又想:难道我们这么多年以来 是并不是拿来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当做
大家都是蒙在鼓里,惟有他独具慧眼,看出了 宝贝,而是要挑选,鉴别,然后决定自己对它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教学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42ab14314791711cc791788.png)
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https://img.taocdn.com/s3/m/1940be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5.png)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发布时间:2021-08-18T11:57:25.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刘善智[导读] 鲁迅以笔为矛,对国民中的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刘善智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摘要:鲁迅以笔为矛,对国民中的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同时对自身进行深刻自省,以一种几近绝望的呐喊试图带来民族新生的希望。
而在这种批判与热爱的悖论,绝望与希望的质疑中,鲁迅进行着他的早期小说创作。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绝望与希望鲁迅思想的出发点是救国救民,提倡通过思想革命来救国,并使中国人成为具有新的国民性格的国民。
其众多匕首投枪式的短篇小说,均以一种彻底否定的姿态对国民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是一旦从鲁迅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入手,又不难看出,绝望的表达其实寄寓他对改造可能性的希望。
而对希望的追求才是鲁迅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动力并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而奋斗的源泉。
一、绝望的呐喊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中,那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声是以批判主题和自知主题的悖论演进来完成的,即是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和自我的反省进行深刻彻底的抗争。
1.深刻的国民性批判。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鲁迅以一位“狂人”、一个“斗士”的形象从事着“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事业,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他对国民性的猛烈批判。
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匕首”,血淋淋的刻出了落后中国人的面貌。
庸众和看客:鲁迅的小说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揭示了庸众和看客的普遍存在。
庸众无情的将他人的悲剧遭遇当作无聊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看客们则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对别人的苦难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冷漠,并带着好奇心伸头探脑地凑“苦难”的热闹。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是以阿Q性格为代表的国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格因素。
其最大的特点是:不敢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妄自尊大的方法麻醉自己,在强者面前甘于忍受屈辱,对于弱者则加以欺负,甚至还自鸣得意。
而通过这些就可看出国民性中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的一面。
鲁迅小说国民性浅探
![鲁迅小说国民性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48172b6b69eae009581bec4d.png)
鲁迅小说国民性浅探作者:朱志成张云鹏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5期【摘要】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同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鲁迅小说中有关我国国民性的思考非常深刻,在《呐喊》所收录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当今国民身上,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国民劣根性的痕迹,对鲁迅小说国民性的探索与研究,对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探究一、近代启蒙思潮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正值青年时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中国惨败给日本,洋务运动宣告终结。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便异常猛烈地开展起来。
首当其冲的是,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事变之函》、《原强》等作品,率先表达了国民意识,并指出,只有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才能够救国图强。
他在《原强》里列举了导致国家灾难的缘由:民德已衰,民智已低,民力己散,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以拯救国家,那就是:汇聚全国的民力、民智、民德,只有上下同心,才能众志成城,才是强国之本,而这其中尤其以民智最为重要。
严复的这些进步言论,对于其后兴起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启超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民”学说。
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极大地影响了处于成长中的“五四”一代,对于后来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主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的创作思想影响很大,这与他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
鲁迅从晚清知识分子那里获得了许多这方面的思想积累,这些积累也成为他国民性批判思想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鲁迅小说在本质主义视域下的国民性看看鲁迅几篇小说。
《祝福》中祥林嫂的孩子阿毛遭遇不幸,她见人就说自己的可怜遭遇,想从中得到人们的同情,从心理上得到慰藉。
恰恰相反,对于祥林嫂人们都是唯恐躲避不及,甚至是厌烦,可见人们的冷漠。
《风波》中的七斤,在复辟运动时被人剪掉了辫子,为此受到赵七爷的辱骂与恐吓。
第一讲 鲁迅四题
![第一讲 鲁迅四题](https://img.taocdn.com/s3/m/3605fa4ea8956bec0875e30c.png)
第一讲鲁迅四题第一节鲁迅的生平及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
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
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第三部分-6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的考察
![第三部分-6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07008314fc4ffe473368ab73.png)
随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改造国民性问题,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注意。当时研究国民性的文章著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国民性的病根。一是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办法。揭示病根,大多都围绕探讨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的。如有的人说,“我国之所以孱弱不振者,徒以人民有依赖之性质耳”《论中国人民依赖性之起源》,《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有的人认为,中国不能抵御外患,“一由于自尊,……一由于自弱”《论外患之由起》,《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有的人则认为主要是愚昧:“我社会之现象,至于如此者,虽原因复杂,而其致病之源,则在乎愚。惟愚故堕,惟堕故怯,而种种朽腐卑屈,弱不振,散漫无纪之败德恶行,相因而起。”《论中国社会之现象及其振兴之要旨》,《东方杂志》第1卷第12期。由于研究者所持的社会观点的不同,如果说他们在揭示病根的努力上还大体一致的话,那么在提出如何改造国民性的方法上,就表现了不同的政治倾向。从革命的道路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倡改良主义的办法。如有人主张,要去掉“自尊”、“自弱”之病根,必使“教育普及”、“宪法立定”《论外患之由起》,《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有的人说:“今欲革人民依赖之性,其惟倡西人社会学说,以进化之公理,志其迷信之心。复假祖国陆王之学术,以良知之论,破其凭藉之藩篱。庶国民之奴性可除,而思想不难进步矣。”《论中国人民依赖性之起源》,《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二)提倡复古与宗教的办法。如有人主张要发扬国民性固有之优点,“凭良土性,遇良气候,施良肥料”,庶几可见新国国民性的“开佳花结美果”《论中国之国民性》,《东方杂志》第5卷第6号。。当时的革命骁将章太炎,也提出“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演说录》,《民报》1906年第6号。。(三)提倡革命的办法。当时这种意见是少数的,只有在一些比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文章里,或《民报》那样的刊物上,才能看到将所谓改造国民性问题同革命联系起来,提出医治中国之道,“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未由”《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民报》1906年第2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一)鲁迅个人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鲁迅后来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贿赂案入狱,父亲周伯宣被革去生员头衔,从此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母亲带着年幼的周家兄弟到亲戚家避难,那些势利的亲戚居然说他们是“要饭来的”。
父亲得病后,小小的鲁迅有三四年的时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典当的衣物首饰,在世俗的轻蔑声中为治父病而奔波。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仅要承担起一部分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还要承受着一些居心不良的亲戚、乡人的流言误语。
家庭的突然变故,使鲁迅如“掉在冰水中”。
世人的势利、冷漠给了年少鲁迅最初深切具体的感受。
为此,鲁迅想去寻找为S城所詬病的“另一类人们”,就去南京追寻“理想的人性”。
然而,南京学堂“乌烟瘴气”的人和事太多,让人总觉得不舒服。
这里既有水师学堂高年级学生“螃蟹式”的趾高气扬、官人姿态,以及校内“关帝庙”之类的愚昧迷信,也有矿路学堂教员不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的无知。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在日本,寻求“别样的人们”的鲁迅看到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让人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仙台医专的电影中见到“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然而他们“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幻灯事件”给了鲁迅强烈的刺激,使逐渐走向成熟的鲁迅真正懂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由此看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源于其灵魂深处的人生体验。
(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启迪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清代末年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一些启蒙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
甲午战争后,严复认为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之故也”,提出“近日政要,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原强》)。
严复的主张旨在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孱弱性,目的是振作中国人的精神,进而振兴中华民族。
严复的观点启发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
康有为的《实理公法全书》:人的本质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中,还存在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康有为致力于建立一种合乎于“实理”和“公法”的理想人性的社会。
他把人的个性自由称之为“人各具一魂”,“人有自主之权”。
康有为的观点已经接触到了人的平等和人的自主权利的真正现实问题。
他的主张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相反,而是倡导个性、民权。
此外,康有为从解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出发,阑述了人性可变,故而应该因势利导的发展观点即国民性的改造应该以“国民性之所利而利导之”。
在认识“国民性”问题上,梁启超对鲁迅的影响很大。
梁启超的革命思想中有比较系统的人学思想。
1896年,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文章《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吾今为一言以蔽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这体现了“新国民”先从教育入手的思想。
1900年,梁启超在发表于《清议报》上的《呵旁观者文》中,深入地批判了那种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的态度,他把中国人的劣性归结为“旁观”二字,并列举了六种“旁观者”:一是“无脑袋之动物”的“浑沌派”;二是自私自利的“为我派”;三是只知道“咨嗟太息痛哭流涕”的“呜呼派”;四是名为旁观实为“后观”的“笑骂派”;五是认为天下没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无所作为的“暴弃派”;六是观望等待的“待时派”。
这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人保守而缺乏进取精神的国民特征。
梁启超认为这些旁观者是“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
鲁迅更是入木三分地揭露和批判这类旁观者的丑恶,在《阿Q正传》、《祝福》、《示众》、《复仇》、《铲共大观》等小说、散文、杂文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旁观者”和“看客”的卑猥形象。
在批判国民性弱点中的“奴性”方面,鲁迅的思想与邹容的观点一脉相承。
邹容在《革命军》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例,剖析了他们的奴隶根性:“柔顺也,安分也,韬晦也,服从也,做官也,发财也,中国人造奴隶之教科书也。
”邹容说:“吾谓宴息于专制政体之下者无所往而非奴隶。
”“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对于扫除中国人身上的奴隶性,邹容提出“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这也”。
“吾愿我同胞,万众一心,支体努为,以砥以砺,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对中国的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的老师章太炎提出的用革命消除民族性格中的怯懦、诈伪、浮华,用革命祛除国民的“畏死心”、“拜金心”、“退却心”的主张。
鲁迅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启迪,一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和探索。
(三)鲁迅受到国外研究中国国民性著作的深刻影响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今译《中国人的素质》),对鲁迅的影响很大。
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同他的老友许寿裳探讨国民性时已读过此书。
史密斯在华传教22年,熟悉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性和中国的风土人情。
他认为中国人国民性的根子是“面子观”,中国人重体面、重形式而轻事实,爱说漂亮话,讲排场,颇有些“做戏”的味道。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中谈到,外国人以为面子“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史密斯谴责中国的“二十四孝”违背人性,是造成早婚、贫困、纳妾等一长串弊端的原因。
他还郑重指出:如果保守主义不遭到重创,那么,中国怎么可能调整自己,去适应本世纪最后25年的全新环境呢?如果中国民族继续将过去时的一代奉为神明,中国怎样能够向前迈出切实的一步?史密斯的这些论述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至鲁迅逝世前14天还念念不忘。
鲁迅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赞美,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26年7月2日《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记录了鲁迅购买到安冈秀父的日文著作《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的时间是1926年7月2日。
鲁迅记下了他对这一本书的意见:“只要看目录就明白了:一,总说;二,过度置重于体面与仪容;三,安运命而肯罢休;四,能耐能忍;五,乏同情心多残忍性;六,个人主义和事大主义;七,过度的俭省和不正的贪财;八,泥虚礼而尚虚文;九,迷信深;十,耽享乐而淫风炽盛。
”从这一篇日记可以看出鲁迅基本上同意安冈秀父在书中对中国人的批评意见。
安冈氏所列中国人的十条毛病也大抵切中要害。
(四)鲁迅受到日本国民性讨论热潮的深刻启发鲁迅明确地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从国民精神的角度思考改造中国社会的问题,始于留学日本后。
日本明治时期的国民性大讨论热潮,对鲁迅具有直接的影响。
日本人通过国民性大讨论,达到了认识国民特性、发扬国民精神、强盛国家的目的。
这时置身于思想启蒙和文艺活动中的鲁迅,每天跑书店、书摊,搜集书籍杂志,读报读书,直接感受并接受了日本明治的思想文化。
处在日本明治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到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的鲁迅却面临祖国挨打受辱日益衰退的危机。
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鲁迅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中国富强的问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的病根何在?”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表现(一)国民性中的奴性人格国民性弱点的奴性人格表现为麻木不仁,混沌无知,愚昧落后;自私自利,冷漠缺乏是非观与同情心,甘当看客;糯弱苟且,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我压抑、生命力萎顿,丧失活力和热情;墨守成规,抗拒变革;尊家族、重门第,尚血统;等级观念重,官瘾大,主奴根性深;疲沓,懒散;狡猾,欺弱怕强;怯弱,逆来顺受等。
凡此种种,其核心就是“奴隶性”,典型代表人物是阿Q。
阿Q作为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负载者,显示着在等级社会在下人性的扭曲。
阿强的“精神胜利法”是在面对种种压迫,一再失败,无力反抗时的一种精神退路,它来自失败者的奴隶生活,是奴隶心态的一种表现。
阿强“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卑怯和奴性心理的混杂,这是封建思想从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长期奴役人民大众的结果。
阿强生活在未庄社会底层,名字都没有,物质生活贫乏,常遭人欺诈。
阿强愚昧落后,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与大也认为是一件羞耻事。
阿强糯弱苟且,自欺欺人,欺弱怕强。
阿强遭到假洋鬼子的欺侮,自欺欺人用精神胜利法以求心理平衡,他欺负尼姑来转移自己的屈辱。
阿啊疲沓,懒散,狡猾。
穷困的阿强到静修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就耍无赖。
阿强冷漠麻木。
他把进城看杀人犯作为向乡民炫耀的事。
阿强墨守成规,抗拒变革。
他维护“男奴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撒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后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鲁迅在阿强身上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揭露了种种国民性弱点。
(二)看客的变态心理鲁迅把各种旁观者和看客对人事的冷漠麻木的“陋劣”当作国民性弱点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来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