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合集下载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

虽然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但谁都必须承认:当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时,其中最深刻最坚韧也最执拗的“真的猛士”独鲁迅一人。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到自己创作做小说并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缘由是他和钱玄同关于“铁屋子”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1]这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往返质疑,典型地表现了鲁迅的思维特点。

正是在这种旋转式的思虑中,鲁迅作出了他的行动选择:虽然带着骨子里的绝望与质疑,但是却最为坚定地加入了新文化的阵营,将启蒙民众、唤醒昏睡的国民的努力坚持一生。

20世纪30年代,鲁迅做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因为他不仅看到“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3]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文学创作中,以“立人”为目的,刻画四千年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以疗救病态的社会。

这样的提法“包含了关心国家兴亡民族崛起的政治意识,又切合文学注重人的命运及其心灵的根本特性。

”[4]在“改造民族的魂灵”这一总主题中,鲁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褴褛的衣着和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5],但又有谁知道在这“灵魂的沟通,灵魂的振醒,灵魂的高大与渺小,灵魂的教育与‘再教育’的互相转化”[6]之中,深刻烙印的乃是鲁迅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启蒙”的意识与精神,而这种“苟酷的自责和虔诚的反省”虽然缺少伏尔泰式的犀利尖刻和卢梭式的坦率勇敢,但也惟有鲁迅“不装孙子”(孔庆东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所以他在《狂人日记》中直陈:“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国民性”一词呈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国民在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犯与侮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

敢于挺身而出的“壮士”寥寥无几。

当时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分子与知识分子便提出了“国民性”——“国民性”个别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部的个性化特征绝对应而言,“国民性”存在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点。

从构造上看,国民性具备体系性,普通的讲,波及结构的多少个层面,即行动方法、文化和社会意理,思路客。

在我国,“国民性”中的来说包含三种:奴性,愚蠢麻痹,吃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实在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奴役。

《狂人日记》中写道:“素来如斯,便对么?”,“我打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细心看了深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而,“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凡人。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大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畸形的心志使其解脱奴性意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凡愚弱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入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思的示众资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悲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毕生崎岖悲伤,封建“四权”一直在残害着祥林嫂。

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容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处分她不守节。

这种痛楚使得祥林嫂求生不得,求逝世不能。

终极勤奋仁慈的祥林嫂在人们祝愿的欢喜氛围中,怀着无穷庞杂抵触的心境倒毙在漫天飞雪之中。

二是卑怯者的精力成功法,代表人物: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就否认本人是“虫”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举之时不躲不逃,耸耸肩膀等着挨打,本能够站着谈话他偏偏要跪着说……等等。

鲁迅研究之——国民性批判ppt

鲁迅研究之——国民性批判ppt


鲁迅在思考国民人生观的文化本质时,发现 了国民对待子女玉帛的特殊态度与方法: 其一是坚壁清野主义式的态度。 “坚壁”实是一种消极的退“守”; “清野”则 是一种积极的破坏。 其二,则是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另一种对待子 女玉帛的方法,即可以“取”彼。 人格构建的自动化(自觉)机制。
鲁迅曾引用李普斯(Theodor Lipps) 的话说:“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 就从人格(空间)发生学的角度点出这一问 题的实质。李普斯应用“移感”理论(美学 理论),提出了人格的“移感说”,即由已 推人或由人推已,是“觉醒的自己‘移入’ 在别人中,是自我人格在别人向上的投影, 也是人类‘共同经验’在‘人格’的映象”。
二、改造国民性的几个范畴 (一)“凶兽”与“弱羊”——中 国人文化人格的复合形象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最典型的文化人格是凶兽 与弱羊品质奇特结合,这是他对中国人的传统文 化人格的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国民缺乏 独立人格和平等思想等的生动比喻,更是对旧有 传统文化人格致命局限的最本质概括与总结。鲁 迅对传统文化人格这一特征的深入揭示,发掘出 了中国国民劣根性中最为深层和最普遍的文化内 容,其它的诸多劣根性都可由此得到文化上解释。
3、人格的哲学分析:扭曲的主客 体关系,乃是对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的一种隐喻。
“他人之人格乃自之人格之变容者也,他人之威严乃 自己之威严也,他人之名誉乃自己之名誉也,他人之
伟大乃自己之伟大也,他人内面之广与自由乃我等自 身之扩张并自由化也。自己益视他人为人格(不视为 单纯之肉体),则其趣益鲜,已为人之意识益明,则 益视他人为人格。故我等对于自己而有所尊重,则对 于他人亦不得不尊重之……道德界之帝王欲他人亦为 帝王,真正之君主人(Herennatur)必恶奴隶主义, 必恶他人之对于已为奴隶与有奴隶之行。至诚之人真 实之价值深入于其心,自憎阿谀卑屈。凡欲使人为奴 隶者,其人即有奴隶根性。好为暴君之专制者,乃缺 道德上之自负也。凡好傲慢之人,遇较已强者恒变为 卑屈。而奴隶有时亦妄自尊大,俨如君主,此乃与追 从之勤勉同根而生者也” 利勃斯《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第二章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鲁迅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批评与启蒙——鲁迅是如何看待国民性的

批评与启蒙——鲁迅是如何看待国民性的
判 , 就是 他 的小 说 。 有 代表 性的 有 四 这 最
性 ” 样呢 ? 怎 鲁迅 不仅 对 “ 民性 ” 进行 了理 性 的揭 国 露和批判 , 而且 还采 用 了 文学 的 手 法 , 通过 典 型 的 艺 术 形 象 的 塑 造 , “ 民 性 ” 象 把 国 形 实呀 ! 乙 己活 着 是 这 样 , 他 的死 自然 更 孔 对 没 人 去 关 心 了 , 怕 只 有 好 心 的 小 伙 计 还 恐 记 得他 。 时 至 今 日, 种 人 与 人之 间 的 冷 漠 , 这 缺 乏 人道 上 的怜 悯 和 同 情 的 情 况 仍 大 量 存 在 着 , 载 , 地 一 青 年 见 义 勇为 , 救 一 人 , 据 某 为
定 义 为 : 民 所 特 有 的 气 质 。 里 有 两 个 要 里 , 乙 己 只是 个 玩 物 , 个供 人 快 活 的 笑 国 这 孔 是 集 中 地 表 现 国 民愚 昧 、 知 、 无 落后 的是 多 祝 药 点 : 是 指 整体 , 一 二是 指 气 质 。 当然 , 同 国 不 料 ,自然 是 个 无 足 轻 重 的 人 。 么冷 酷 的 现 《 福 《 》。 家 其 国 民 所 具 有 的 气 质是 不 同 的 , 就 是 也 “ 国民 性 ” 不 一 样 的 。 么 , 国 的 “ 民 是 那 中 国
祝 福》 主题按过去的理解是揭露 了 的 封 建 礼 教 的 罪 恶 , 这 样 的 理解 , 林 嫂 应 按 祥 该 是 非 常 仇 视 和 痛 恨 封 建 礼 教 的 , 则 不 实 然 , 不但 不仇 视 和痛 恨 , 她 反而 自觉 或 不 自
觉 地 成 为 了 封 建 思 想 和 封 建 礼 教 的 卫 护 者 。 也 是 中 国 封 建 丰 义 历 时 数 千 年 而 长 这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透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透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透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论文关键词:鲁迅劣根性启蒙批判论文摘要: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

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读鲁迅的作品,是在回忆一段历史,又显然是在面对现实,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尤其作为今天与过去的联系而发生作用。

就其“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写作动力和启蒙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并非是个人趣味的选择,而是作为建构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运动,是中国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精神的文学表现。

其关心国事、心系民生的大热心肠掩藏于其严肃的外表、冷峻的文字之内,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尚未觉醒的民众,他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担负起这艰难的启蒙任务,毫不留情的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效的注意,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群众。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视,对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求,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

早在留学日本的初期,他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集中在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上: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的国民性格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病根何在?刚刚二十出头的鲁迅,已经显示出思想家具有的关注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博大胸怀,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广阔视野与务实精神。

鲁迅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涉及面较广。

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正视勇气,不敢、不能正视现实,妥协、消沉。

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这些人有知识,能看清现实,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

鲁迅早期国民性批判的方式:绝望与希望的同步发声发布时间:2021-08-18T11:57:25.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月第11期作者:刘善智[导读] 鲁迅以笔为矛,对国民中的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刘善智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摘要:鲁迅以笔为矛,对国民中的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同时对自身进行深刻自省,以一种几近绝望的呐喊试图带来民族新生的希望。

而在这种批判与热爱的悖论,绝望与希望的质疑中,鲁迅进行着他的早期小说创作。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绝望与希望鲁迅思想的出发点是救国救民,提倡通过思想革命来救国,并使中国人成为具有新的国民性格的国民。

其众多匕首投枪式的短篇小说,均以一种彻底否定的姿态对国民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可是一旦从鲁迅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入手,又不难看出,绝望的表达其实寄寓他对改造可能性的希望。

而对希望的追求才是鲁迅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动力并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而奋斗的源泉。

一、绝望的呐喊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中,那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声是以批判主题和自知主题的悖论演进来完成的,即是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和自我的反省进行深刻彻底的抗争。

1.深刻的国民性批判。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鲁迅以一位“狂人”、一个“斗士”的形象从事着“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事业,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他对国民性的猛烈批判。

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匕首”,血淋淋的刻出了落后中国人的面貌。

庸众和看客:鲁迅的小说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揭示了庸众和看客的普遍存在。

庸众无情的将他人的悲剧遭遇当作无聊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看客们则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对别人的苦难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冷漠,并带着好奇心伸头探脑地凑“苦难”的热闹。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是以阿Q性格为代表的国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格因素。

其最大的特点是:不敢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妄自尊大的方法麻醉自己,在强者面前甘于忍受屈辱,对于弱者则加以欺负,甚至还自鸣得意。

而通过这些就可看出国民性中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的一面。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多元文化论文摘要: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

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

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七十多年了,但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战士,鲁迅不只属于2O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的国民性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探究和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孜孜不懈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出发,特别着重于挖掘国民“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着意于对国民性改造。

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经常与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问题。

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击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人肉筵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人肉筵席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的内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描写,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病态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人可比肩,但鲁迅的创作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没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主要从事杂文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把鲁迅在杂文中多处讲到的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大致准确地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封建等级制度”,“其次是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第三,“屡受外来侵略④”,这就说明,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分析既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同时又是考察了它所形成的历史根源的。

也能够看得出鲁迅自身与传统之间的一种联系,一方面是改革者,另一方面,他自身也在经历着这些传统,显现出国民性理论中深邃的矛盾性,映出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矛盾性。

从而鲁迅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即“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只有在人类进步和自由个性出现的尺度上才能彰显出来”。

国民性改造的具体方式上,鲁迅则认为,用文艺唤醒人的灵魂,是挽救国家唯一的途径。

因此他认为文艺创作时天地间最重要的事,其他一切与此相比都无足轻重。

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这一伟大的人类灵魂改造工程。

他写了大量的
①[美]艾厉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M].王今一译,2012
②郭运恒.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③孙涛.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J]。

科技信息,2010
④王瑶. 5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等,由此来揭露、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劣处。

一篇是在《呐喊·自序》里面的幻灯片事件的叙述。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在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⑤”。

还有一篇《阿Q正传》在,在描写阿Q“造反”的心路历程时,也极力地运用了夸张和想象,把阿Q 塑造成中国国民性的典型。

通过这样的方法,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艺,将国民性问题赤裸裸的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让每个人都无法逃避。

他也将梁启超的“以小说塑造新人”思路真正的贯彻实行起来。

然而,鲁迅等一些思想家的艰苦努力,效果其实并不是很明显。

从鲁迅的文字来看,国民性的某些方面还有越来越坏的趋势。

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责骂越来越激烈。

他原本还信奉进化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他号召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然而,鲁迅眼中的不但青年没有进步起来,反而不断沦陷。

并且由于神上的讳疾忌医本是中国人的通病,五四以来文化保守主义的国粹派、新儒家和政治激进主义的新老革命左派,不谋而合地拒斥改革国民性。

另一方面则是殖民主义思潮再度崛起,借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否定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鲁迅的思想和成就⑥。

这些事实让鲁迅在努力了20几年之后发现,先思想后制度的国民性改革之路是行不通的。

从而鲁迅在长时间的思想的苦闷之后,在晚年时其实他放弃了“国民性决定论”,接受了“阶级斗争论”。

看到苏联建国的成功给了他新的启示,由此他大量翻译苏俄文学,开始相信阶级斗争才能够救中国。

这也宣告着通过“思想革命”来改造国民性的失败。

目前来看,其实与美国或者日本等多国的爱国主义的国民性方面,中国还是稍有落后,并没有把爱国主义的宣传做到最好的程度,但似乎很多学者们都忽略掉这一点了,所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人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工作了。

【参考文献】
①[美]艾厉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M].王今一译,2012
②运恒.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③涛.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J]。

科技信息,2010
④王瑶. 5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⑤鲁迅.呐喊[M].中华书局第一版,2013
⑥张鸣.再谈国民性[M].金城出版社,2013
⑤鲁迅.呐喊[M].中华书局第一版,2013
⑥张鸣.再谈国民性[M].金城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