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Q和祥林嫂为例分析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不觉悟、落后而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闰土,有安于耐劳,安分守己,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大胆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他了解中国农民,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味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病因,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阿Q是一个不觉悟、落后、被压迫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文学形象,阿Q是其中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从阿Q身上最能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

1、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液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毕业论文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目录摘要 (1)1前言 (1)2主要内容 (2)2.1逃避现实的阿Q (2)2.2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爱姑形象 (3)2.3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 (5)3结论 (6)参考文献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国民性”一词呈现于清末,当时的中国国民在封建王朝的盘剥与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犯与侮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

敢于挺身而出的“壮士”寥寥无几。

当时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分子与知识分子便提出了“国民性”——“国民性”个别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和国民全部的个性化特征绝对应而言,“国民性”存在历史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特点。

从构造上看,国民性具备体系性,普通的讲,波及结构的多少个层面,即行动方法、文化和社会意理,思路客。

在我国,“国民性”中的来说包含三种:奴性,愚蠢麻痹,吃人。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实在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狂人日记》中,揭露了经书的本质是“吃人”,而“吃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奴役。

《狂人日记》中写道:“素来如斯,便对么?”,“我打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细心看了深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是对几千年的奴隶史的一种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批判。

因而,“狂人”正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凡人。

鲁迅塑造的“狂人”人格的批判意义和革命价值在于:奴性大众被“正常化”了,就要有非畸形的心志使其解脱奴性意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但凡愚弱国民,即便体魄如何健全,入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思的示众资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悲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她毕生崎岖悲伤,封建“四权”一直在残害着祥林嫂。

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容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处分她不守节。

这种痛楚使得祥林嫂求生不得,求逝世不能。

终极勤奋仁慈的祥林嫂在人们祝愿的欢喜氛围中,怀着无穷庞杂抵触的心境倒毙在漫天飞雪之中。

二是卑怯者的精力成功法,代表人物: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就否认本人是“虫”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举之时不躲不逃,耸耸肩膀等着挨打,本能够站着谈话他偏偏要跪着说……等等。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农民,是社会中职业分工中的一种。

他们的生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以继夜地努力耕作,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

那么这样一种伟大的职业,在作者们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和赵树理先生作品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是稚子都耳熟能详的文坛大家。

那个时代,他深刻同情农民们的遭遇,他深知中国农民具有病态和孱弱之处,所以通过一个个农民形象的塑造,意在振动农民麻木的神经,揭示国民性的弱点,继而引起人们的自救自疗,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的,麻木的,安守本分的,仿佛认为自己的命运就该如此,继而不去斗争,死气沉沉。

比如《故乡》中的闰土一角,他也成为了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闰土天真活泼,敢于同鲁迅玩闹,然后当他长大了,他身上的那种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就浮现出来了,活成了一个精神麻木,少言寡语的人。

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农民的缩影,对此我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有的时候不能怪命运不公,而是这个人就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抗争什么,争取什么,这便是思想的麻木了吧。

对此,鲁迅先生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同情,同情闰土,也是同情和批判那个时代的农民。

这与赵树理先生小说中的旧农民形象是相同的,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锻炼锻炼》中的吃不饱。

他们精神麻木,封建迷信,身上都是封建社会带来的臭毛病。

无论是鲁迅,或者是赵树理都用辛辣的文笔狠狠揭露了那时候农民思想的劣根性,意图激励他们奋发改进,这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共同点。

但两位作者塑造的形象又不尽相同。

鲁迅塑造的另一种农民形象是在《阿Q正传》中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阿Q与闰土的区别是:他进行了反抗,但是却是消极地反抗。

阿Q之所以反抗,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觉悟了,而是他想报复那些轻视欺负他的人,他想获得那些所谓“上等人”拥有的财富地位美色。

与之相同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也是消极地反抗。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阿Q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

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①。

而忧愤深广的主题就通过一系列农民的悲苦人生,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展示出来,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

同时鲁迅也给我们在文学画廊里留下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典型形象深广主题农民命运作家责任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

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LT内容提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鲁迅笔下的农民均以悲剧命运告终,作者刻画这些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社会的注意。

塑造农民这一系列的悲剧形象,从小说中的农民悲剧形象,使我们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艰辛与悲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故乡》、《药》、《祝福》以及《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笔者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农民;人物形象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鲁迅作品的创作年离现在已经遥远,但每当读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

鲁迅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所以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贫困、现实生活的悲苦、农村经济的凋敝,而且还描写了他们的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与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

一、生活每况愈下的农民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刺猹等。

来看看他儿时的画面:他说:“要下大雪才好。

我们那里都是沙地,下了雪,我就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等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绑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鲁迅形象作品中农民

鲁迅形象作品中农民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一、前言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

①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作者:孙登高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

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国民性批判;国民劣根性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39-03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

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中国这一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几千年所沉淀下来文化精神弊端以及畸形的民族心理不断暴露出来:一方面,思想文化转型迫使国民“站队”,中国文化弊端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苦难的中国人民被“生存”所胁迫,病态心理占主导。

鲁迅深刻地意识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将目光聚焦于国民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希望从他们集体无意识的劣根性中寻找到中国陷于危难境地的根源,并尝试探索改造国民思想的新出路,致力于“民族魂”的塑造。

一、国民性批判的焦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家尊严的丧失也顺带掠夺了国民的自尊心。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冲撞以及长期封建压抑下的畸形思想和病态心理爆发,使得国民在苦难重重的生存环境下,性格、心理迅速发生变异,从而衍化成一类典型的中国人。

鲁迅抓住一类人的典型性格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以审视国人的劣根性和落后性。

鲁迅在国民性批判的过程中主要将炮火集中于以下几类性格的人:(一)愚昧卑怯的奴性奴性文化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要的概括。

在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国民习惯臣服于逆来顺受、绝对服从的被统治地位,加上儒家文化“和”思想的渗透,自我意识薄弱、反抗精神缺失,国民的性格之中始终带有愚昧卑怯的奴性。

鲁迅在杂文《坟·灯下漫笔》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主题

论鲁迅小说"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李忠平奉节师范进修学校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

本文从鲁迅为什么改造国民性和怎样改造国民性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改造国民性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继而决心以文艺为武器,终生不遗余力地改造国民性。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也是一位具有现代视野和人格的文化巨人。

鲁迅先生塑造的农民形象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更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他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表现其社会历史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他深邃的思想,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本质灵魂深处,挖掘出病根,展示病态,积极寻求疗病的良药。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

他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深厚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具风貌,栩栩如生,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对于研究汉语言文学有着极其深厚而独特的意义,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

关键词:鲁迅人物形象封建思想农民目录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阿Q.......................................................................... 错误!未定义书签。

闰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祥林嫂......................................................................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

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

鲁迅笔下的人物故事:被社会摧残的命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在他的笔下,有很多人物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被社会的种种不公所摧残,让人深感同情。

本文将探讨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在丈夫去世后,她被迫卖身为奴,为生计奔波。

然而,社会的残酷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孩子,最后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

二、阿Q阿Q是鲁迅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饱受欺凌的底层小人物。

阿Q的性格中充满了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的元素,他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心理。

阿Q 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

三、闰土闰土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青年农民。

然而,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的命运变得十分悲惨。

闰土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四、社会意义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残暴和压迫。

其次,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

最后,这些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之,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的命运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些作品也启示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反对不公不义,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及性格特点作文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及性格特点作文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及性格特点作文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及性格特点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鲁迅笔下的笔墨,总能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刻画出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五感描写,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还原这些小人物的形象。

视觉:在鲁迅笔下,阿Q的身形瘦小,脸色青黄,头发油腻,给人一种卑微可怜的感觉。

而祥林嫂则面黄肌瘦,眼窝深陷,眼角布满了皱纹,反映出她悲惨的一生。

听觉:阿Q总是喜欢自吹自擂,他的声音尖细沙哑,带着几分自卑和虚张声势。

祥林嫂的声音则低沉沙哑,充满了哀怨和绝望,让人闻之心酸。

嗅觉:阿Q身上散发着一股酸臭味,反映了他贫困和肮脏的生活环境。

祥林嫂身上也有着一种淡淡的土腥味,显示出她长年累月的劳作和贫困。

触觉:阿Q的手指又粗又短,指甲又黑又脏,体现出他生活的艰辛。

祥林嫂的手上满是老茧,指纹深陷,透露着她勤劳和艰苦的一面。

大脑:阿Q的思维简单,常常做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情。

他的大脑中充斥着自卑和自欺欺人的想法。

祥林嫂则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善良、坚强,但又饱受生活的摧残。

通过五感描写,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他们的外貌、声音、气味、触感和内心世界,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而深刻的艺术形象。

这些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荒诞。

阿q和祥林嫂的对比作文

阿q和祥林嫂的对比作文

阿q和祥林嫂的对比作文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 Q 和祥林嫂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故事中,却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哀与无奈。

阿 Q 是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角色。

他头上有着癞疮疤,却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别人拿他的缺点开玩笑,他还会和人急眼。

他没什么正经工作,靠着打短工过日子,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但他又有着一套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总在遭遇挫折和屈辱时,通过自我安慰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比如说被人打了,他就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心满意足地走掉。

阿 Q 追求吴妈,那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突然跪在吴妈面前,直愣愣地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把吴妈吓得不轻,他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他的爱情观简直就是一场闹剧,没有丝毫的细腻和尊重,只凭着自己一时的冲动。

再看看祥林嫂。

她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彻底垮掉。

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我真傻,真的……”这句话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会同情她,听她讲述。

可时间一长,大家都厌烦了,看到她就躲得远远的。

她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勤勤恳恳,力气不惜,“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可即便如此努力,也没能改变她悲惨的命运。

阿 Q 和祥林嫂,虽然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但他们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

阿 Q 用“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的困境,看似洒脱,实则是自欺欺人;祥林嫂则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痛苦,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最终被大家所厌弃。

他们的命运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相似的是,他们都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被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所压迫;不同的是,阿 Q 选择了自我麻痹,而祥林嫂则是在痛苦中沉沦。

阿 Q 参加革命,稀里糊涂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却送了命。

鲁迅小学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

鲁迅小学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

论文范文: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国民性分析“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段话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的资料袋中,至今背起来依旧朗朗上口。

那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

觉得有趣又难懂,简单的文字却又富含着深意,让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又爱又恨。

在小学和初中时不可避免的为了考试而背参考书上对鲁迅文章的解析,而真正考试懂得感受鲁迅笔下的文字还是在这次的专题阅读中。

在《少年闰土》中,“我”初见闰土时对他映像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头上戴一顶明晃晃的银项圈。

”在与闰土相处的期间,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我”所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东西,着重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四件事,闰土机灵勇敢,见多识广,朴实活泼的一个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而文中的“我”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书香门第,抬眼“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像井底之蛙,眼见被束缚在角楼中,向往着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

可是在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时,他已大不相同了,“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肿的通红。

”,而当闰土见到“我”时,已不再是幼时那种能够平等的毫无顾及的玩耍的小伙伴了,“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在童年时的鲁迅想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再到闰土的改变,这种转变,让鲁迅大不能接受。

当时的社会思想和封建礼教制度摧残了童真纯洁的闰土,使得鲁迅和闰土间形成了一道厚实的隔墙。

而当鲁迅看到宏儿和水生的两小无猜,如同鲁迅自己当年和闰土般的摸样时,不由得发出感慨,希望他们新的一辈能够打破这种落后的封建思想。

表露出了鲁迅向被毒害至深的中国旧社会人民的痛心嘶吼。

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将永无翻身之地可言。

再来说说看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有两个个女性人物值得我们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阿Q和祥林嫂为例分析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最近在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之前就有接触过,但是对于鲁迅的文字当时觉得是深奥难懂,觉得不会再看了。

这一次专题改变了我对鲁迅文章的看法吧,小说里塑造了很多印象极深的人物,可以说还是迷进去了。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半是以现实生活中人来做模板的,但鲁迅的小说不是。

他是以当时中国国民普遍的、共有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作为创作的基本,所以他的小说人物可以反映的当时中国的国民性。

所以王富仁说他“是治疗中国文化软骨病的专家”,鲁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揭露出国民性的劣根性,强调对国民灵魂的改革。

下面通过几个印象特深的人物来论述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无论读过没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大概对阿Q也是耳熟能详的,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没有名没有姓贫穷,没有固定的工作而且又是受尽欺负。

他却可以常常感觉有优胜感。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当闲人们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甚至斥骂说“你还不配”。

当他被闲人们痛打一顿之后,就在心里设想为“总算被儿子打了”,于是踌躇满志地感到自己获得了胜利,当人们逼着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时,他甚至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从这样的屈辱中竟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就是“第一个”吗?分明失败了,却没有勇气去正视事实,只是在荒谬可笑的假想中寻求虚无的自我满足。

阿Q揭示了国民的狭隘性和盲目性,这不是单单一两个人民身上有的痼疾而是整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弥漫着的雾霾。

清政府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却也是觉得别人是求他的赏赐,将割地视为对帝国主义的赏赐,全然不觉得是在丧失国权。

《阿Q正传》的发表的确引起了国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思考,但是阿Q的时代远远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只要私有制度还没有消灭,只要人们还没有彻底改变自己的狭隘性、盲目性和奴性主义,还没有彻底确立最为科学的现代观念,类似阿Q所患的“精神上的胜利法”就依旧会存在下去”(林非)当今的中国亦是还存在着,社会上的各种“被平均”现象何尝不是一种政府的“精神胜利法”。

人民生活不尽如意没有达到他们所谓的目标,便把社会总资产拿来除以人口。

那些打工月薪也就1500左右的也被平均为3000,但这上涨的一倍是虚拟的。

就像考试30分平均分60分,这样能代表30分的已经及格了吗?平均完就当做国民生活水平成倍增长,然后喜滋滋的向上级汇报。

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也还是存在,国民性的劣性依旧存在。

《祝福》里鲁镇人们的看客形象也是印象极深的。

对祥林嫂的悲剧始终是看笑话的心态,重复的问,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

这确确实实是从古至今根深蒂固的劣根!是历代的统治者的剥削压榨,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恻隐之心好像在就被尘封了一样。

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也是那次幻灯片时间令鲁迅深知国民是灵魂上出了问题,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强杀,围观的国民眼睛里的是麻木还是麻木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涟漪,像看待杀猪杀狗而已。

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都能视为一个故事这样看,我想这也是社会主义理想社会难以实现的原因。

历史上中国的公社化那段时期,想要达到共产主义,在大饭堂吃饭大家一起劳动共享劳动成果。

但是事实证明根本做不到,每个人都抱着看别人做事的心理,自己独享好处,然后拖着一家老小到公社饭堂吃饭,然后这次革命又失败了。

交通事故经常会在身边发生,经常看见一些人首先是先拿出手机拍照然后上传社交网站,会感觉到有点痛心,上传照片的时间足以拿来打给交警或者救护车,在面前的的是血淋淋的生命,而旁观者永远就只充当旁观的角色吗?感到更心痛的是,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发现这种普遍的劣根原来已经在自己的身上发芽了。

一次下雨放学回家,在高速上塞了一个小时的车,是因为前方发生了一起特大的交通事故有九辆车撞在了一起。

当我坐着车终于通过他们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是为自己终于可以畅通的回家开心的唱起歌。

可是一会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对这起交通事故感到一点点悲伤,我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看客了。

这当然是心里不好受。

也就之总结了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形象,国民性的劣根狭隘性,盲目性、奴性以及看客形象。

其中夹杂着自己对当今现象的一些看法,加以表示对鲁迅揭示的国民性劣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