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国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
【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
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
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
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虽然作品大多数是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而服务,但是仍然无情剖析了很多“正人君子”的灵魂,果断的撕下他们的面具,或接尊孔而复古,或借友邦而卖国,同时对国民病态无情地嘲讽。
二、鲁迅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起源于19世界末的严复、梁启超等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的20世纪初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将其推向了高潮,特别是鲁迅以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五四”波澜荡涤,渐渐的看清了民族的衰落。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国民整体的不觉悟和根深蒂固的思想,并且深知已经是病入膏肓,“中国太难改变”即使是
改变一砖一瓦,改动一个火炉,几乎都是要流血;而且即使是流出鲜红的血液,也未必能够搬动,能改装。倘若不是很大的鞭子抽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根本不会动弹一下。这一鞭子总是会来的。好坏是另一问题,然而总是要被打到的。
鲁迅知难而上,自觉地拿起这鞭子抽打拷问自己,更是在拷问民族的灵魂。在黑暗的夜里探索民族的出路,鲁迅的意义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鲁迅是当代的文学巨匠,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但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思想上,鲁迅的成就更集中在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的批判上。他不仅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更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鲁迅意识到“农民是中国国民的大部分,落后民族的国民性一定带有浓厚的农民色彩”这样的基本国情,所以他把主要视线放在农村的农民身上,其次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亲历了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不了了之,鲁迅观察到国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是显落出愚昧、麻木的状态。感叹“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都只是一个看客。
三、国民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鲁迅先生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的时代已然不是鲁迅所处的“非人间”,从最根本上来看,鲁迅先生的时代被我们继承着,或者我们是鲁迅时代之前的民族。圣人孔孟两家,是有《论语》等专门记载的,但是仅仅劝诫是怎么样做人,怎样为官,已经为两千多
年数代人,上自国君,下至平民,顶礼膜拜,因此发扬光大。孔老夫子的伟大而让你我也伟大起来,自觉不自觉地维持着这已有的传统氛围——传统文花,那怕是东西已经腐烂的透彻。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因袭文化,中国思想史上一部注释先秦经典的历史,中国艺术史是继承了前代遗产的历史。
如果选择传统文化那就意味着悬着停滞的现实,也就是相当于选择虚幻的世界。中国长期是封闭、一元、专制的文化氛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别无选择的指向性作为性格素质已经透到在国人的深层生命当中。倘若不打碎这种别无选择的文化氛围,不反省、剖析、否定国民劣根性,不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人格,对于文化的自由选择也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直至当代,都没能造就一个真正多元的自由选择,只是单一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反复。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是“民本思想”、“孔颜人格”乃至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传统文化中堕性最强,欺骗性最大,对国人危害最深的东西。它彻彻底底灭杀了国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创造的意识,彻底泯灭人的感性生命和各种正常的情欲所求。培养出来的是一种忠诚、顺从的奴性,以维护封建等级专制制度的稳定。传统文化是一块完整的铁板,在先秦奠定了基本的模式之后,根本没有发生过整体结构的实质性的改变,有的仅仅是细节上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天人合一的”理论和实践与大一统的封建等级专制相吻合。因为它理论上以群众、等级、专制、理性作为核心,从精神还有人格上压制国人的主动、冒险、反抗的人生追求。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向着精确化、形式化、个体化的方向前进,使它只是停留在一种普泛化、模糊化的水平上,压抑住了国人巨大的创造力和标新立异的思维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探索,也就造成了国人性格上没有任何的自主和独立的精神,这样导致了国人萎缩性思维方式,没有任何创新意识的大众化思维;也就产生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中庸”。
四、结束语:
如果能够实现完全意义的个体的解放,那么就能把国民劣根性连根拔起,也就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解放和兴盛。
【参考文献】
[1] 王学典.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j]. 史学月刊. 2008(06)
[2] 陈宝云. 《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j]. 东方论坛. 2007(06)
[3] 何方昱. 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之路——以《思想与时代》月刊同人的科学言说为中心[j]. 学术月刊. 2007(10)
[4] 李丽.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 复旦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