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9级

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的

深刻性与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鲁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下的国民思想精神病态,一针见血的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他通过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对国民性进行的挖掘和分析,揭示出了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上的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其目的在于揭露中国“吃人的社会”,来挽救社会的堕落。,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所抨击的国民性,因此,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国民性深刻性现实意义

目录

绪论 (1)

本论 (1)

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1)

(一)何为“国民性” (1)

(二)麻木,愚昧,冷血,看客心态 (1)

(三)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4)

二国民劣根性探源 (5)

(一)思想上的洗脑.................... . (6)

(二)制度上的压迫 (7)

三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 (8)

(一)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8)

(二)理想的国民性格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绪论

我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自鲁迅在世时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九十年。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革命家代表。198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文化批判到国民性改造》,郑欣森著。之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论文百花齐放,陈鸣树,谭德晶,冯骥才,阎玉刚,荣挺进等都对其批判国民性的价值,特别是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绍兴文学院和鲁迅研究所等高校以及三联周刊,新浪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加深了对于鲁迅的认识,丰富了鲁迅的形象,完整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0世纪以后,起了一阵“贬鲁”之潮。茅盾指出,“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①此后,很多作家从反对神化鲁迅变成过分苛责鲁迅,走向了一个“贬鲁”的极端。1985年,《杂文报》发表《何必言必称鲁迅》,将鲁迅的遗产称为“鲁货”。冯骥才,王朔,陈漱渝等都对鲁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国民性思想过时了吗?鲁迅思想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意义?对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回到作品中,回到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去认识鲁迅,研究鲁迅。

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一)何谓“国民性”?

“国民性”一词产生于清末,当时中国人内忧外患,国内有清王朝的压迫,军阀混战,国外是帝国主义的侵虐凌辱。而反动统治者对外软弱,奴颜媚骨,一味的逆来顺受,人民大众愚昧麻木,忍气吞声,敢于挺身而出的,有远见的,为数不多。

“国民性”即“国民劣根性”,就是国民在社会背景下的不自觉产生并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不健康的思想特质。一般来说,表现为:麻木,安于现状,冷血,愚昧,充满奴性,等负面的精神状态。

(二)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管是人物数量还是对于人物的描写程度,麻木,冷血,愚昧,安于现状的人物形象都是很重要的一种。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之中。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开卷之作,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平凡而悲惨的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处在充满了封建气息的社会里,封建思想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封建礼教不但毒害了每个人的身体,还对每个人特别是封建女性的精神进行摧残。祥林嫂的悲剧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使得她最终变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尝试着逃离,尝试着反抗,但是最终失败。第一次逃出婆婆对她的控制,等待她的是再婚;第二次抗婚失败;第三次丈夫儿子去世,对她进行了一次接一次的打击。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她进行了无限制的折磨和打击。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最可悲的是,与祥林嫂同时代,同阶层的柳妈等人物,他们都是麻木的看客,没有对祥林嫂施加一点点的同情心,反而将她看做笑料。其实,她们都是和祥林嫂一样的悲剧人物。

一群活生生的人,她们没有姓名,没有追求,她们的乐趣就在于“品尝别人的悲哀”,“嘲笑她的伤心往事”,这一群没有姓名的麻木看客,她们同祥林嫂聊“关于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赶来”,听完祥林嫂悲惨的叙述之后,叹息一番,然后“满足的去了”。最可悲的是,“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熟了,便是最慈悲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到最后,全镇都几乎能够背诵她的话,开始厌烦。

①对于她的悲惨遭遇,不是真心实意的同情怜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种消磨时间的工具。将祥林嫂作为寻找开心,寻找刺激的对象。她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祥林嫂的不幸之上。而祥林嫂最终死亡,也没有谁真心悲伤过。鲁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极其生动传神,尤其刻画了她的眼睛和瘦弱的体态。她周围的,也是一群悲剧命运的女性,祥林嫂的悲剧在她们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悲剧。这群麻木的看客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让人对其生恨,却仿佛看到她们无知的眼神,无法沟通。

麻木,愚昧,安于现状的百姓形象几乎出现在鲁迅的每部作品之中。而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看”,做一个“看客”。《祝福》中,鲁迅这样描写到,“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的了的陈旧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过大家的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不单单是祥林嫂,《药》中的革命党人夏瑜被杀害,围观的群众冷漠的围观,《阿Q正传》中阿Q的每次被打都有人围观,《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喝酒的时候,也总有一群看客打趣,观赏别人的痛苦,用来取悦自己。凸显了一种麻木,混沌的社会风气。它不仅仅使得人们可以欣赏好的,坏的,更能够心安理得的欣赏丑恶,痛苦。“看”,是国民劣根性的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在《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②命党人的牺牲被人观赏,充满了戏剧荒诞的情调。不仅如此,《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理水》中的夏禹,作为胜利者回到京城,也免不了被人看。最宏大的观赏场面出现在《铸剑》里,在文中,暴君的尸体和复仇者的尸体难解难分,下葬的时候,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大场面,连尸体都成为了鉴赏,

①《鲁迅全集》,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1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