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国民性的点滴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国民性的点滴思考以自我为例关于我国的国民性的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因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理论术语,其具体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古老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随着历史的演变,我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着改变,可是几千的奴隶制度、封建社会制度,也让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民性,随着改革开放引导的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国民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那么,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国民性自然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我自己认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承了一些古老中国就有的国民性,也有他们自己所特有的国民性,下面,我将以我个人为例,简单的谈谈我对国民性的点滴思考。
(一)继承的国民性我们的古老中国人于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压迫、努力制度思想的灌输,有着很强的奴性,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奴性有没有改变呢?我认为没有。
当代的大学生仍然有着奴性,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中体现:(1)我们不懂真正的民主,在古代我们中国人就奉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都愿意做奴隶,只有少数人不愿意做奴隶,到最后的下场就是被抓、被关、被杀。
在当代大学生中对于民主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比如班干部的选举,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拉票,同学们都不是很珍惜自己的选择权,和谁的关系好级投给谁,完全没有把能力作为第一个参考的条件。
(2)我们崇尚明哲保身。
什么叫明哲保身?有两条解释:一是绝不触犯法律,二是在灾难中绝不同情任何人。
说穿了就是做一个聪明的奴隶。
他们不陷害无辜,但也绝不反抗邪恶,他们只求苟安、苟活。
为了苟安,墙倒众人推时,他们跟着推;破鼓万人捶时,他们跟着捶。
这个不良风气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
当代的大学生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怕给自己惹祸上身!对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所遭遇的苦难毫不关心,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也越来越没有温暖,看着路边的老太太没有人敢扶起,看着被汽车一再压过的小悦悦没有人报警,或许有人说这是社会的问题,可是即将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的我们是怎样做的呢?(3)我们缺少原则。
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感
中国⼈的国民性——有感 今天有幸,读到了林语堂的《中国的国民性》,感触颇深。
愿与⼤家分享⼀下。
原⽂附录如下: ⼀ 中国向来称为⽼⼤帝国。
这⽼⼤⼆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
⽼字易知,⼤字就费解⽽难明了。
所谓⽼者第⼀义就是年⽼之⽼。
今⽇⼩学⽣⽆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负的。
⽆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国家和⼈⼀样,总是贪⽣想活,与其聪明⽽早死,不如糊涂⽽长寿。
中国向来提倡敬⽼之道,⽼⼈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理上⼀种成功,抵抗⼒之坚强;别⼈都死了,⽽他偏还活着。
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或死于⽕,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他能保⾝养⽣,终是胜利者。
这是敬⽼之真义。
敬⽼的真谛,不在他德⾼望重,福⽓⼤,⼦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个⽼丐,看见他寒穷,⽆⼦孙,德不⾼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的精神。
所以敬⽼是敬他的寿考⽽已。
对于⼀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还有更可怕的⽂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中国今⽇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
这种地⽅,只可意会,不可⾔传。
同时⽼字还有旁义。
就是“⽼⽓横秋”,“脸⽪⽼”之⽼。
⼈越⽼,脸⽪总是越厚。
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家⼤,脸⽪也⽐⼈家厚。
年纪⼀⼤,也就倚⽼卖⽼,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
张⼭来说得好:“少年⼈须有⽼成⼈之识见,⽼成⼈须有少年⼈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辈,⽽⽼辈襟怀不如少年。
少年⼈志⾼⽓扬,鹏程万⾥,不如⽼马之伏枥就羁。
所以孔⼦是⾮常反对⽼年⼈之状况的。
⼀则⽈“不知⽼之将⾄”,再则⽈“⽼⽽不死是为贼”,三则⽈“及其⽼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是骂⽼⼈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当代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要谈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性就必须对国民性有所了解,虽然国民性一词早在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对这一词的意思还是不太懂。
根据百度百科中对国民性的解释是: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
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用来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概念。
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
又称民族性格。
从国民性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国民性由国民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政治意识、自我意识、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组成。
我没有梁启超先生的博学多才,没有鲁迅先生的尖锐批判的文笔,没有林语堂先生的扎实的文学功底。
要我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民性进行全面的的介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将挑选这诸多方面对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三个方面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我认识进行说明,希望这几点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1、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固然是好的,但其对我们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心理学上中国人喜欢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缺少把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区分出来的意愿、能力、技巧,因而无法做出进一步的分类;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从辩证思维上看中国人喜欢以中庸之道来解释事物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首先,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提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人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我看来,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特点,比如善于折中、注重情感、重视面子等。
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独特方式。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比如内敛、含蓄、重视群体等。
这些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精彩之作,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提到“国民性”这个词,比较官方、正式的解释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它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向每个人的性格与习惯一样也有优缺点,并对该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国民性”的定义、概念及内容,中外的不少学者、哲人、社会学家都大大小小做过不少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民族性格》中将其称之为民族国家的“众趋人格”。
从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夹缝中求生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了“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梁启超的“新民说”更是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清醒想要唤醒国人,让中国真正找到生存富强不畏强敌的道路。
而且,尽管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挣扎与浮沉没有为中国带来直接效应,然而这些对国民性的思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为中国之后一系列的试图改良或是改革的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基础。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对于国民性这个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词语,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追求、价值理念、理想基础、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社区文化、交流沟通、教育公益……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的国民形象,而其中所映射出来的所谓中国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国民性。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氛围。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同时每个人对它的看法或许也不同,它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全球的步伐,变化,升华。
关于对韩国国民性的认知及想法
关于对韩国国民性的认知及想法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干丽201200071021 对于韩国人民中国民众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想法。
比如说,我国民众戏称他们为棒子国,还有他们一个个所谓的明星大都是整容事业线上生产加工的产品。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对韩国所谓的潮流文化趋之若鹜,哈韩风流在中国盛起。
其实,这些都是事实,不能说谁对谁错。
只能说中国与韩国民众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其实现在中国的民众对韩国人民的秉性,深刻来讲,也就是韩国人民的国民性没有深刻的了解。
韩国在它的古代时候,作为中国的附庸国。
现在中国人民见一个小小的附庸国都比自己发展的要好,这不能不说这在我国国内激起了一阵涟漪。
这肯定是不同于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感觉,对于日本殖民者的无耻行为,中国人往往是一边采取愤慨的态度,一边是采取宽容学习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而对于韩国民众。
中国只有一种大大不如人的无奈。
其实就我的看法来说,韩国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而韩国人民的国民性也可以归纳于以下几点。
1.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从汉末到清末的两千年间,朝鲜屡遭外族入侵,但却从来没有接受过异族的全面直接统治。
他们在危险和挑战面前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直接抗争,并且总是从自己的倔强刚强中得到回报。
公元612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率领水陆两部共130多万人浩浩荡荡远征朝鲜。
然而朝鲜人却不懂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选择了“以卵击石”,并且居然凭借难以置信的顽强,硬是在辽东城和平壤城前挡住了隋军,隋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回。
时隔二十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唐太宗又率兵来到平壤城下,然而,同样是三次远征,同样是三次惨败。
朝鲜人就像一把没有弯折过的钢刀,一次次的反抗像一次次淬火,结果是使这把刀越来越锋利。
面对外族,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深刻的屈辱记忆和心理伤害。
所以他们不懂什么叫“屈服”、“隐忍”、“大度”、“圆融”。
他们只知道“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虽然经过了千年死气沉沉的封建统治,他们的血性并没有消磨,他们的骨头一如既往的硬。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2007年第九期东南传播文/李正心从《呐喊》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内容提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
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就成为我们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鲁迅观国民性思考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革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其中,改造国民性是首要课题。
许多有识之士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去寻找原因,并且几乎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据许寿裳回忆,早在日本留学初期,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实际上,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在对这三个命题进行诠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集了他自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14篇,在这里,我们通过《呐喊》中的几篇小说来分析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着重提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弃医从文。
他原本抱着救治苍生的思想到日本学医,企盼回国后能够救治无数像他父亲一样不幸患病的中国人,而就是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改变了初衷,起因是一次从幻灯片上他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个被日本人绑了即将被砍头的中国人,周围是“显出麻木神情”的一群充当看客的中国人。
这使他强烈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于是他“弃医从文”,转而“提倡文艺运动”。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明确指出,“呐喊”二字除了有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帮阵而呼喊之意外,再就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作起小说来》)。
国民性及思考剖析作文素材
国民性及思考剖析作文素材作文一:善良是国民性中的闪光点。
我们中国人呀,有很多很棒的品质。
其中善良这个品质就像星星一样,在我们的国民性里闪闪发光。
我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小区里。
有一只小猫咪找不到家了,它在草丛里喵喵叫,声音可可怜了。
这时候,有个老奶奶发现了它。
老奶奶家里其实已经有一只猫了,但是她看到这只小猫咪那么无助,还是把它带回了家。
老奶奶给小猫咪洗了澡,还喂它吃东西。
她的这种行为就是善良呀。
还有在街上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一些叔叔阿姨在路边摆着小桌子,给那些清洁工叔叔阿姨们送水和小点心呢。
清洁工叔叔阿姨们每天都很辛苦地打扫街道,那些送水和点心的叔叔阿姨们就是看到了他们的辛苦,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
在我们的国民性里,善良就是这样,不管是对小动物还是对身边的人,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去帮助。
这种善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温暖,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炉一样。
我们作为小学生,也要学习这种善良的品质,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忙。
这样,我们的周围就会充满更多的爱啦。
作文二:团结的国民性力量大。
我们中国人特别团结呢,团结起来的力量可大啦。
就像拔河比赛的时候,我们班和隔壁班比赛。
拔河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比赛开始前,我们班的同学就紧紧地抱在一起,互相鼓励。
比赛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气,脸都憋得红红的。
后面的同学紧紧地拉住前面同学的衣服,脚用力地蹬着地。
虽然隔壁班的同学也很厉害,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团结一心,大家一起喊着口号:“一二,一二!”我们班赢得了比赛。
还有一次,我们国家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那时候可危险了,房子都倒了,很多人没有地方住,也没有东西吃。
但是很快,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手。
有的地方送来了帐篷,有的地方送来了食物和水。
很多叔叔阿姨还自愿去那个地方帮忙救援呢。
大家都不认识那些受灾的人,但是都想要去帮助他们。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我们中国人只要团结起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怕。
我们在学校里也要团结同学呀。
浅谈高晓声对国民性问题的再思考分析解析
浅谈高晓声对“国民性问题”的再探索摘要陈奂生系列作为高晓声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以陈奂生这一背负着思想包袱、极具国民性的中国农民为描写对象,深入细致的刻画了时代变化在农民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们既有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也有愚昧、狭隘的顽固缺陷。
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幽默的语言直面历史的严酷与现实的不足,写出了底层群体的真实精神状态和命运遭遇,指出了在光明的大格局中仍存在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这在其他作家都热衷于表现农民翻身的喜悦的时期是难得的。
对于主人公陈奂生,高晓声既批判他身上的劣根性,也殷切盼望着他的转变。
他探索了陈奂生悲剧命运形成的多方面,不仅关注到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现象,也对官僚主义和不良作风进行了解剖。
这些内容的加入使陈奂生系列小说极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对人们研究“国民性问题”具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本人在文章中独到的分析和解剖也为改造国民性这一命题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键词:高晓声;国民性;陈奂生系列小说GaoXiaoSheng’s Rethinking on The“National Problem”ABSTRACT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s ,one of Gao Xiaosheng’s most famous literary works,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se works with ChenHuansheng this burdened with this thought weight,a very national Chinese farmers as the object of description, in-depth and meticulous depicted the traces of the times change in the farmers.They have industrious and kind-hearted traditional virtues, but also have a foolish, narrow and stubborn flaw.The author takes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orous language to face the harsh and realistic problem of history,wrote the real mental state and fate of the bottom group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ad reality of the great pattern of the bright,This is rare compared with other writers.For the protagonist Chen Huansheng, Gao Xiaosheng not only criticize the worst instincts, but also eagerly looking forward to his change. He explored the many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fate of Chen Huansheng,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analyzed the bureaucracy and unhealthy style of work.The addition of these contents makes 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 full of contemporary and reality ,It has great value for people to study "national problem".The author's unique analysis and anatomy of the article also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sis.Keywords:Gao Xiaosheng; national character; Chen Huansheng series novels目录前言 (1)一、“国民性问题”探索的延续性 (1)(一)陈奂生的金钱意识和精神追求 (1)(二)小农意识影响下的陈奂生 (2)(三)陈奂生对“精神胜利法”的因袭 (3)二、底层视角下的陈奂生系列 (3)(一)高晓声笔下的底层群体 (3)(二)陈奂生们的生存选择 (4)三、揭出“国民性问题”的成因 (5)(一)官僚主义、极“左”路线对人的损害 (5)(二)落后农民的精神病态及扭曲心理 (6)(三)高晓声对“国民性”批判的局限性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前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始终不离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
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性格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性格的社会学分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体系。
因此,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也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通常更愿意关心他人,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追求个人的牺牲。
这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中也体现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家族观念的强调以及乡村社区文化的繁荣等。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表现出对权威的尊敬和顺从。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尊重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传统。
中国人通常会遵从权威的指示和规定,对权力的认可和尊重可以使中国社会保持秩序和稳定。
然而,这种国民性也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的不发达和缺乏创新,因为人们待遇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排斥可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另外,中国人的国民性还展现出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教育被认为是中国人获取社会地位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自豪的象征,其中包括儒家思想、孝道伦理以及文人雅士的传统。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人的国民性还呈现出对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和社会等级的接受。
在中国社会中,权力和资源通常被少数人所掌握,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差距。
然而,中国人普遍倾向于接受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并通过努力工作和经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接受可能与中国的封建历史和权力集中的政治制度有关。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表现出对家庭的重视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观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影响。
家庭的传统观念中强调孝道、忠诚和亲情,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权威的尊敬和顺从、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和社会等级的接受以及对家庭的重视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从_呐喊_看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在他的文化批评中,他常常关注国民性这个话题。
他在《呐喊》一书中通过对中国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反思了中国国民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呐喊》中探讨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呐喊》中对中国国民性的揭示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性的思考。
他指出中国人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压迫下,形成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一切对外表现好,对内可能恶”。
这种伪装本质上是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鲁迅用“心怀害人之心,佩害人之刀”来形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暗示了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视。
他认为这种国民性格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遗传本性,“[中国人]短骨节而有法力,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出自《阿Q正传》)。
这个观点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度思考,他认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是源于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反映。
其次,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上。
鲁迅通过一系列的小说、散文描写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贪污、腐败、虚伪等,揭示了人们的养成方式与国民性的关系。
他认为这些社会现象往往是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形成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
他从道德层面出发,反思这些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并呼吁人们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变。
例如,《狂人日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疯人的内心独白,带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国民性格,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还表现在他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上。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陈规陋习,这些陈规陋习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国民性格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具体地指出了孝道观念的负面影响,批判了儒家文化对个体意识的压抑,提出了“革命的孝道”等思想,提倡个体解放。
在《呐喊》中的《无常》一章中,他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犀利地揭示了娶给人们带来的束缚和痛苦,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和迫害给予了强烈批判。
论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 ;国民性 ;思想启 蒙
[中图分类号 ]1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98(2011)0l一0082-03
五四时期 是一个 充满激烈反思和批判 的时期 ,在所有批 判主题 中 ,国民性 的批判无 疑是最 具启蒙意 味的一种 。所 谓 “改造 国民性”,其实就是 要创作 新 的国民人格 ,新人 才能 新 国 ,这是 中国现代历史 变革 中一个 很突 出的问题 。由鲁迅 开 创的“改造 国民性”思想母题 成为后来作家的创作典范 ,老舍 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 ”问题的思考 ,并在某些方 面有些新 的 开 拓 。
格进 行 比较 ,老马 自尊 自傲 、因循守 旧、不思 进取是 老一代 中 高扬 ,展示 了老舍新 的思考方 向。
国人 的代表 ,而英国人务实 、懂科学 、爱 国有 许多值 得肯定 的
真正对理想人 格做 出全 面塑造 的,是 老舍 的巨著 《四世
地方 。在 这种观照 中,老舍认为“理 想人 格”应该是 中英 优秀 同堂》。它不仅是一 部民族 、文化觉 醒的历史 ,更 是 中国人新
务实 、肯干 ,重实 际 ,有爱 国热 情 。老 舍认 为改 造 国 民精神 ,
三 、四 十 年 代
首要 的任务是教导 国民 ,一点 一滴 的改革 ,一 步一 步地唤 醒
抗 战时期 是老舍文学创作走 向全面 繁荣 ,也是其文 化认
民众 。他希望慢慢地 培养 民气 ,把 愚昧落后 的 国民教导成 为 识和人格理想得 到成 熟 的时期 。抗 战 的烈火 对 中国传统 文
一 、 二 十 年 代 五 四以后 ,老舍在致力于批判长期 的封 建专制及 其思想 文化造成 国民精神弱点 的同时;又指 出若要 医治 国民精神 的 痼疾 ,必须树立一种新的 国民人格 。老舍也 创造 了一 些理想 的市 民形象 ,表达了他对重建 国民理想性格 的思考 。 老舍对 中国现代 文化及 理想人格 的思 考 ,主要 表现在他
对日本国民性的感悟
对日本国民性的感悟最早对日本人的印象实在童年看抗战题材的影片中建立的,他们外貌丑陋,总是一副标准的皇军装扮,钢盔,黄色军装,喜欢留一小撮胡子,性格残暴,肆意屠杀中国民众,愚蠢呆板,被红军,国民党军队打的一败涂地。
经常灰溜溜的逃窜。
这奠定了我现在看日本人依然在某些方面带有偏见,但在日本文化概论的熏陶下,我逐渐走出这个束缚,正视日本,日本人。
更是对日本在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特性颇感兴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以在日本发生的两件事剖析其国民性。
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人体育场竟然没有一片垃圾。
全世界的报纸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
敬畏油然而生,一个人有这样的自制力可以理解,但当它放大到整个国家就让人觉得可怕,这个民族是有多讲规矩,多有原则性。
日本人重视规则,一切按原则来,在日本,无论你对企业付出多大贡献,你处于什么职位,你就是拿什么工资。
不多给你一分钱,也许我们很难理解,既然对企业有功,工资提高理所应当,可我们错了,工资的发放是按职位来的,你职位没到那个级别。
你就不要妄想打破这个常规。
纵观日本历史,遵守规则由来已久。
古代武士的清规戒律,忠君爱国,一旦触犯规矩,就得遭受惩罚。
规则在不断地发展进化在日本形成了它的独特性,等级序列与能力平等主义日本人不管有几个人在一起,总是由年龄或社会地位等某种基准意识到相互的序列,行为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
例如,在家里,父母与子女、长子与次子以下子女都有明显的等级序列,这表现在吃饭、入浴、继承等方面;在家族,有本家和分家之别,等级界限分明;在企业,从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到部门经理、副经理等,甚至连哪一年参加工作都有不同待遇,实行严格的年功序列制度。
在政治家也是如此,重视程度、任用等都与当选议员次数有关。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日本人如果没有等级序列就不知道怎么行动。
日语中敬语非常发达,令外国人学习日语者感到特别头疼。
这也是由于日本人重视等级上下关系的缘故。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浅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浅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浅谈中国人的“国民性”内容摘要:作为中国人,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了解自身的劣根性,了解中国人如今在人格上的现状,才能让我们中国社会尽早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如果不深入研究探讨,我们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久了,就会觉得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如果我们不与其他更文明的国度相比较,我们是不会发现我们丑陋的一面的。
揭示国民性的丑陋,不代表不爱国。
正是因为爱国,所以才要揭示。
关键词:劣根性现状丑陋爱国揭示引言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我们会缺乏清醒的思维去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优与劣;沉浸在各种宣扬中国传统美德中,或许我们就那么天真地认为我们民族就是最好的。
可是,我们要清楚地明白,一个政党若想要在人民心中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它就要从文化、思想等方面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然后,不断地宣扬一种有利于政党统治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地服从于它,被它统治。
显然,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认同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爱国,要爱自己国家的文化。
可是,我们现在都长大了,都应该有理智的判断力。
我们要培养自己区分好与坏,优与劣的能力,不能总是一味无知地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开始要认真分析,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值得我们继续提倡传承的,有什么需要我们认识到并且改进的。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必然要爱国,要爱我们的祖国,要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思辨能力。
但是,发现文化中的劣根性,进而从自身做起,告诫别人,从每一个小中国人做起,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好。
这才是正确的爱国方式!一、什么是“国民性”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
两者发福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
我国国民性的特征及其教育学思考
我 国国 民性 的 特 征 “ 国 民性” 一词是 日本 明治维新 时期译 用的西 方词 汇, 是英 语 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或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的 日译 , 由梁 启超等晚 清知识分 子从 日本 引入 , 用来发展 中国的现代 民族 国家理论 , 属于所谓 “ 先 由 日本人 以汉 字的 配合 去 ‘ 意译 ’ 或部分的 ‘ 音译 ’ 欧 美语言 的词 , 再 由 汉 族 人 民搬 进 现 代 汉 语里面来 , 加以改造而成的现代 汉语外来 词” 。通过我 国学者 对 国民性 内
和, 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一行 为结 构, 是 国民素质 的核心 因素 。国民性 好 看 。 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 我国 的国民性既 有优 良的一 面, 也包 括不好 的方 3 . 官本位思想严重 面即所谓的“ 劣根 性 ” 。 中国自古就有 “ 万般 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 中自有 颜如玉” 的思想流传。几千年来 , 人们历来最喜欢 的职业是 当官, 在传统 中 国人的心 底, 似 乎存在 这么一种意识 , 即当官就能发 财、 当官 了才能 光宗耀 古人云 : “ 俭, 德 之共也 ; 侈, 恶之 大也 ” “ 历览 前贤 国与家 , 成 由勤俭破 祖 。 中 国古 代 的 文人 为 了做 官 , 把 自 己的大部分 时 间都献给 了科 举考试 , 由奢 ” 。 勤俭 是 中 国人 的传 统 美德 , 是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传 统 。诸 葛 亮 把 “ 静 只为高中 , 谋个 一官半职 。而现代社会 , 最 热 门的职业就 非公务 员莫属 了, 以修 身 , 俭 以养德” 作为“ 修 身” 之道 ; 朱子 将“ 一粥一饭 , 当思来 之不易 ; 半 很 多 大 学 毕 业 生都 会 参 加公 务 员考 试 , 造 成 了 千 军 万 马 过 独 木 桥 的 尴 尬 就 丝半缕 , 恒念物力维艰” 当作 “ 齐家” 的训言 ; 毛泽东 以“ 厉行 节约 , 勤 俭 建 业 局 面 。 国” 为“ 治 国” 的经验。在经济飞速发展 的今天 , 我 国 仍 提 出 要 建 设 节 约 型 二、 对“ 国 民性 ” 问 题 的 教 育 学 思 考 社会 , 大力宣传节约光荣、 浪费可 耻的思 想观念 , 努 力使厉行 节约 、 反 对 浪 关于“ 国 民性 ” 的 问题 , 很 多学者也 从不 同的角度进 行了研究 和探讨 。 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 角对“ 国 民性” 问题进 行简单 的思考。 国民性是 一 2 . 以 和 为 贵 个 国 家 大 多 数 的心 理 一 行 为特 征 , 是 一 国 国 民 素 质 的 体 现 。 教 育 是 按 照 一
对国民性批判的思考.ppt
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 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挠 《生计问题》 无家可归的惶惑《恋爱的悲剧》 面对死亡的恐惧《大团圆》 一切努力挣扎,投奔革命,都是一次绝望
的轮回
鲁迅对于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
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具有了超越时 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文章风格峻急犀利
重点阅读有关课文,综合比较,分析国民 性批判
一 与改造国民性文化启蒙运动联系; 二 落后农民的典型,革命不会成功的; 三 精神胜利法的寄植者,近代民族耻辱的
象征; 四 民族共同心理写照。
“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强调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 “虽然混杂着农民的原始的报复性,但他
终究认识了革命的暴力”,“毫不犹豫地 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 产”。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 级结构,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 。
带有社会心理研究性质的国民性批判
对“看客”心态的揭示 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 “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
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 《祝福》祥林嫂的不幸,不断神经质地诉
说她儿子阿毛被狼吃了 村里的男男女女反复去听去看,甚至逗她
取乐,把人家眼泪便成自己无味生活的调 料
对于民族落后的根性,说到令人震惊的地 步
对国民性批判的思考
小说、杂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不忘揭露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例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 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 愚昧等。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重点阅读《阿Q正传》
透过阿Q看到落后行为习惯、心理模式、民风民性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读后感《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是一部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专著,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过程,为我们了解中国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和思考角度。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受益匪浅。
首先,作者对中国国民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中国国民性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它既包含了对自身民族特性的认同,也涵盖了社会公德、家庭观念、劳动习惯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案例,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这使我对中国国民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晰了国民性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次,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思想潮流的分析,描绘了中国国民性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从封建社会的尊卑有序、义务和权益的平衡,到现代社会的平等与自由、个人权利的凸显,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过程承载着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变革,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价值观念的追求。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民性变迁的过程,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心理的变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第三,书中对中国国民性的当代表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国民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作者通过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时代表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猜测。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民性逐渐呈现出开放、包容、多元的新特点,而同时也保持了传统价值的传承和认同。
这让我对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国民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国民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呐喊国民性思考
《呐喊》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提纲:一、引言二、一些学者对鲁迅国民性的研究三、《呐喊》中的人物体现的国民性(一)狂人(二)孔乙己(三)阿Q(四)闰土(五)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四、结语《呐喊》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然而作品中无不多角度地透视了中国人的精神素质,揭示出冷漠、狭隘、愚昧、落后的心态和由此产生的种种危害,即旧中国丑陋的国民性[1]。
[关键词]:鲁迅;旧中国;愚昧;国民性批判一、引言《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更有深厚的思想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评论界总是过高地强调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而忽略其思想价值[2],用过高的政治性隐蔽了思想性、文学性,本读书报告认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对作品的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在品读鲁迅作品的同时,应深刻思考其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良苦用心,从而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意义。
二、一些学者对鲁迅国民性的研究鲁迅先生的《呐喊》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旧中国下层人民——农民、农村妇女及小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现状和令人痛心的生活状态,其中,集中对广大农民及农村妇女的灵魂及命运给予了特别关注,从而发掘其愚弱的国民性。
而“国民性”批判(改造)问题是鲁迅先生所思考的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所在[3]。
麻木、冷漠的灵魂是其着力描绘的国民性特点。
鲁迅借狂人、阿Q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及封建制度下愚弱的国民劣根性,具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4],阿Q 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阿Q性格中比精神胜利法更内在更重要的内容是伶俐巧滑的思维定势和深重的奴隶意识,它是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创作意图深刻全面的把握[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提到“国民性”这个词,比较官方、正式的解释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它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向每个人的性格与习惯一样也有优缺点,并对该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国民性”的定义、概念及内容,中外的不少学者、哲人、社会学家都大大小小做过不少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民族性格》中将其称之为民族国家的“众趋人格”。
从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夹缝中求生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了“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梁启超的“新民说”更是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清醒想要唤醒国人,让中国真正找到生存富强不畏强敌的道路。
而且,尽管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挣扎与浮沉没有为中国带来直接效应,然而这些对国民性的思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为中国之后一系列的试图改良或是改革的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基础。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对于国民性这个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词语,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追求、价值理念、理想基础、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社区文化、交流沟通、教育公益……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的国民形象,而其中所映射出来的所谓中国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国民性。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氛围。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同时每个人对它的看法或许也不同,它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全球的步伐,变化,升华。
然而历史发展至今,有一点我相信是不变的,整体的国民性是每个人生活的总和,每个人的生活是整体的国民性的代表与象征。
那么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当代大学生的一员,以我自己来看看国民性的内容,剖析中国的变化、飞腾,尽管只是一家之言,尽管略显小气狭隘,但想必还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首先谈谈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很基本的基础理念,这是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奋斗的方向,那么自然从中也可以看到人心中真正需要什么、相信什么、敬仰什么,以及一系列的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按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成功的定义是很广泛的概念,也可以有很多种,我认为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用奋斗挣取生活的快乐就是成功。
喜欢惊心动魄、豪迈非常的诗句,它们让我有奋斗的动力,宽广的内心,也喜欢宁静淡定的从容,它会让我有思考决策的稳健。
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女强人,驰骋商界,这或许是商品化,经济化的今天很多人的追求,充满火药味的竞争让我们养成了拼杀的习惯,但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心中对平静的呼唤。
所以常常觉得自己是很矛盾的人,一方面渴望“走出去”,一方面又害怕“走出去”,害怕真正有一天迷失了自我,生活只是忙碌,没来得及思考就走过了。
就像今天的社会,很多人用浮躁来形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今中国的国情与风气,很大程度上说,是这样。
人情世故,网络恶搞,道德滑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对中国的各种现象进行批判,毕竟目前来说这种现象还是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的,是有所改观的,但这种现象还是存在,中国历史的国民性像是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生活的艰难迫使人们走歪门邪道而谋取生活的继续发展都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当今的浮躁不能说是生活的迫使,应当说是文化的流失导致的,所以各种恶俗的事物出现而影响整体的国民性。
但我相信很多人心中还是像我一样潜意识里渴望和谐,期盼宁静祥和的社会、生活气氛,追求深邃、典雅的文化氛围。
但是要发展经济还是不得不追求利益、金钱,而把很多富翁的创业历程奉为经典。
我不是说这种做法一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在竞争拼搏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能力,诸如组织协调能力、演讲辩论技巧等都能得到显著提高,生活的经验与磨砺或许能让我们在老年的时候回过头来更加从容。
我只是很自我的认为很多人是像我一样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而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在文化特征上,中国的特点也很突出,这不仅仅是几幅帖、几幅画或是诗词散文单方面的影响。
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中人们的普遍心理,普遍行为习惯,这本身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疑惑、感慨,而用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这种形式也是国民性的一种体现。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含蓄的。
当然不排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民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当中,眼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于是在开放性与直接性上有一些增强。
但是,总体上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还是倾向于含蓄内敛的。
在我的家庭里,可能我会对妈妈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感情,在公众场合也能流利顺畅的表达。
但是,对于很多我们的父辈,像我的父亲,就很少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人甚至是家人倾诉自己的痛苦、烦闷,这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我们看中国人的讲话,像我们平时的交流,当中国人想要表达一些与情境有些格格不入的或是难以开口的话时,常常会采用委婉的方式,出于好意的话可能是不愿伤人,隐藏恶意的话便是话里藏针,这使得中国人的交流显得很是复杂,所以才会有城府极深之人,所以很多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常常因为讲话不当而得到教训,这种语言文化从古延续至今。
在一些礼节上,中国人常常奉行的是谦逊、沉稳的处世态度,希望能有和谐和平的环境,所以看中国的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如果说前面说到的浮躁的问题是经济体制下的负面产物,那么在文化方面的内敛委婉含蓄在我看来是优缺点兼具的。
一方面,他会对整个社会的欣欣向荣的和谐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许不利于真实想法公开而造成误会等问题进而产生一些社会矛盾。
另外,说到文化,不得不提中国的传统文化。
近代中国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从器物救国到制度救国最后到文化救国,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与深刻的过程。
那么在今天,器物与制度蓬勃发展,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前面说到社会的浮躁现象,文化流失肯定是当中的重要原因,各种恶搞的出现让我们思考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以我来看,确实对于好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却并不了解,对此,我也感到很内疚。
相较之下,对于西方的文化及礼仪,像是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很多大学生们包括我倒是十分推崇,纷纷办聚会、过节日,不在乎生肖属相却对星座痴迷不改,这种文化环境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显然是不利的。
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作为中华儿女,不否认我们可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应当始终被我们奉为价值体系的核心,这样社会的浮躁之气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的国家环境即国民性才会变得更加深邃、有内涵。
其次,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
人们自古以来崇敬奉献为公的人,讲究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才算是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是很难做到的。
尤其在今天,还是经济的发展上的问题例如一些贫富分配不均的现象然很多人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不信任,觉得应先为自己谋利益。
我们今天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学雷锋,用心宣扬奉献精神,应当是说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像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评选,那些触动心灵的人物,郭明义、最美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都是行动与心灵的楷模。
但是小市民的心理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心中还是无法完全消除。
不否认,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吃亏,都渴望自己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有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最终希望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建立起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要建立起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善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从我来说看,怎么说,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我不否认,这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谈及道德的问题上的普遍心理,当大多数人都在乱扔垃圾、私敛财物时,你怎么忍心自己吃亏,于是便丢弃曾经信誓旦旦的原则,加入到其中去。
这个时候,保持自身的追求,坚持原则、用行动来践行道德的人绝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出淤泥而不染,确实是难以做到的,那么也就是说,构建一种每个人自觉行动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看看当下的中国,应当说,道德的力量较之从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深刻了很多的。
近些年来,关于公益、关于人文关怀都在大街小巷里传播开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想应该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就开始做好,不再让宣传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背道而驰,让每个人看到希望,同时每个人自身比如我尽力改掉自身的坏毛病,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积极奉献、践行道德,加入到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点点滴滴,从身边做起,不再让摔倒的老人无人扶、偷盗横行却无人理会的现象发生,让大家都体会到关爱与奉献的温暖,让人间充满爱!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中国整体的思想认识在我看来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是,它的不完善性、不合理性却亟待改善。
那么,现在就是该行动的时候了,我愿意和身边的每个人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使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身边真正实现。
纵观以上的分析,在我看来,整个国家的理想即价值体系、文化倾向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国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想指引行动,思想构建和谐,文化深入社会。
当近代中国遭受一系列的民族危机之时,无数的思想先锋们前仆后继用一生去努力,在风云际会之际,军阀割据之时提出改造和重建国民性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启蒙着蒙昧的国人,以期中国能独立自强。
然而,他们所期望的中国的模样是富强的、民主的、自由和谐的,那么我们今天做到了多少呢?存在不完美就要改善,我想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有勇气、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做到更好,这些先杰们和今天的我们都期望看到一个更新更好的中国,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从我开始,一点一滴,我会努力去改变去创造去分享去奉献,奉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充实自己,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相信滴水穿石,相信集体的力量强大到无可阻挡,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大中国,那么就会拼尽全力使她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