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作者:柯晓玲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鲁迅的国民性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到他那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

他对国民性的批判,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病症。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他目睹了国家的贫弱、民众的苦难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笔为武器,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国民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普遍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麻木不仁。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描绘了民众对他人苦难的冷漠和无动于衷。

比如《药》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的自由和解放而牺牲,然而民众却对他的死毫不关心,甚至把他的血当作治病的“良药”。

这种麻木不仁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漠视和对自身命运的无知。

其次,是奴性思想。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民众习惯于服从权威,缺乏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不仅是封建礼教的迫害,也是她自身奴性思想的束缚。

她不敢反抗命运的不公,只能在痛苦中默默忍受。

再者,是自私自利。

在《阿Q 正传》中,阿Q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使得民众之间缺乏团结和互助,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还有愚昧无知、保守落后等问题。

这些国民性的弱点,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并非是要贬低中国人,而是希望能够唤醒民众,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奋起改变。

他深知,只有民众的觉醒,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富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国民性的种种弊端,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他的批判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制度等层面。

他认为,封建礼教、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导致国民性问题的根源。

因此,要改变国民性,就必须进行文化革新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提示: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他还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为一个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伟大启蒙思想家,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都闪耀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经常重温、反复品味和时刻警醒!本文摘自《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4期作者:陈延斌胡相峰原题为: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以毕生精力探讨改造国民性或民族性的,莫过于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了。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鲁迅在长期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不仅集中地、深刻地探讨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而且对建构新型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之际,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和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鲁迅所要改造的国民性内涵是什么?研究者认识有差异,依笔者见解,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鲁迅研究国民性,目的正是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他在杂文《不满》中说的那样:“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逝世前半年,他还在《致尤炳圻》的信中指出,“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因此鲁迅一生都将揭露国民性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

分析鲁迅作品,谈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认识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生存、精神境遇的尴尬,而这一尴尬是走向现代的中国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的开端,鲁迅就暗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境遇,这是鲁迅的超前性。

(1)鲁迅是中国批判力量的源泉①残酷的自觉意识鲁迅的批判性来自其以启蒙的视野进行国民性批判,鲁迅做的是深入地挖掘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

为重塑现代中国而自愿成为“历史中间物”,这一批判精神与一种深刻的反省联系在一起。

鲁迅认识到,他并非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的无辜者,而正是他所要批判的世界之中的一份子,这一残酷的自觉早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经显露:疯*子也是吃R的世界里的一员,也参与到吃R的行为之中。

因而,对吃R的世界的否定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

②批判的力量这种批判性使鲁迅杂文也具有匕*首的力量,可以用来战斗,鲁迅对不公世界的揭示,对现代政治的荒谬与残酷的讽刺,使得鲁迅的杂文成为批判性的代名词。

可以说,鲁迅的批判是彻底的,因为他把自身也否定了,这就是为何他是现代中国批判运动的原动力,只有彻底的批判才能够赋予其后继者以继续向前的勇气。

当代中国任何批判力量都试图援引鲁迅,并因此而获得合法性。

(2)鲁迅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永恒的异质性存在正是这种异质性存在,使得直面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方向。

鲁迅的文学与其批判性是同一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也具有了异质性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同质化进程中的现代中国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如果是不断西方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的主体性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时刻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以批判、反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从而为中国确立主体性提供可能,并进而为重建一个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

(3)鲁迅为了达到批判国民性,创作出独特的小说写作艺术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有独特的塑造典型化人物的方法。

鲁迅称他的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杂取种种人”是根据人物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复杂性,充分地、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

一、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一)鲁迅个人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鲁迅后来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贿赂案入狱,父亲周伯宣被革去生员头衔,从此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母亲带着年幼的周家兄弟到亲戚家避难,那些势利的亲戚居然说他们是“要饭来的”。

父亲得病后,小小的鲁迅有三四年的时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典当的衣物首饰,在世俗的轻蔑声中为治父病而奔波。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仅要承担起一部分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还要承受着一些居心不良的亲戚、乡人的流言误语。

家庭的突然变故,使鲁迅如“掉在冰水中”。

世人的势利、冷漠给了年少鲁迅最初深切具体的感受。

为此,鲁迅想去寻找为S城所詬病的“另一类人们”,就去南京追寻“理想的人性”。

然而,南京学堂“乌烟瘴气”的人和事太多,让人总觉得不舒服。

这里既有水师学堂高年级学生“螃蟹式”的趾高气扬、官人姿态,以及校内“关帝庙”之类的愚昧迷信,也有矿路学堂教员不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的无知。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在日本,寻求“别样的人们”的鲁迅看到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让人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仙台医专的电影中见到“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然而他们“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幻灯事件”给了鲁迅强烈的刺激,使逐渐走向成熟的鲁迅真正懂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由此看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源于其灵魂深处的人生体验。

(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启迪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清代末年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一些启蒙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

甲午战争后,严复认为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之故也”,提出“近日政要,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原强》)。

“国民性批判”:论争与重思

“国民性批判”:论争与重思

“国民性批判”:论争与重思李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国民性批判”的论争一度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对这一论争乃至百年来的“国民性批判”进行重思,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这一论争始于90年代初一些学者基于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对“国民性批判”的质疑与否思。

这些学者通过梳理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话语谱系发现,中国百年来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话语有着惊人的一致;而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话语正是在其推行殖民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他们由此认为,中国的“国民性批判”完全是在西方殖民主义话语传统影响下进行的;其所批判的“国民性”,根本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仅仅是一种殖民主义的话语建构,一个“神话”。

它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建立其种族和文化的优势,为西方征服东方提供了进化论的理论依据。

”而中国的“国民性批判”者由于没有看到其中包含的“西方话语霸权”,有意无意地把西方的殖民主义话语内化为自己审视自己的工具,因而中国“国民性批判”的主体性与合法性都是可疑的。

这一观点提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的反驳。

众所周知,“国民性批判”是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些学者认为,鲁迅所作的“国民性批判”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性成果,对于改造和健全国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那种认为鲁迅“拾殖民主义者牙慧”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论争显示着重思的必要,重思的关键则在于中国的“国民性批判”与西方的“中国国民性”话语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中国的“国民性批判”虽然确实受到了西方话语的某些影响,但绝不是对西方话语的简单重复。

首先,中国的“国民性批判”话语的成因是复杂的。

造成中国“国民性批判”话语的首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1840年以来,民族危亡的问题就越来越不容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而梁启超、鲁迅、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先锋,对此感触尤为深刻。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 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对国民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精神的痼疾,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那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封建礼教的束缚、传统文化的积弊、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得国民的精神状态陷入了麻木、愚昧和怯懦之中。

鲁迅深刻地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的命运,首先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国民性弱点的生动描绘。

比如,在《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性弱点。

阿 Q 总是通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挫折和痛苦,这种心态反映了国民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和逃避。

又如在《药》中,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这显示了国民的愚昧和无知。

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精神逐渐崩溃,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体现了国民的麻木和顺从。

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指责和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唤起国民的觉醒。

他深知,只有当国民意识到自身的弱点,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勇气。

他的批判是一种深沉的爱,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和关切。

鲁迅认为,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是重要因素。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三纲五常,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使国民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精神。

其次,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是导致国民性扭曲的原因之一。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和屈服,久而久之形成了怯懦、自私的性格。

再者,教育的缺失使得国民缺乏知识和理性思维,容易被迷信和愚昧所左右。

然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并非是对国民的全盘否定。

他在批判的同时,也看到了国民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的力量。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

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鲁迅的思想影响力深远。

他的思想不仅仅反映着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

这篇文章旨在评析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显而易见。

他强调机械的知识技术,并且主张将实践和知识结合,发展国民素质。

他斥责父权思想侵蚀了近代中国国民的学识和价值观,提出以在务实和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卫生、教育和技术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国民的团结起足色的作用。

其次,鲁迅认为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鲁迅指出,在国家制度变革中,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必须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责任为前提。

他提出,要推动共和国主义的发展向前,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一个实行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的社会体制,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此外,鲁迅还赞扬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不科学的文化是脆弱的,无法实现中国的发展”,以此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他提倡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技能,培养全民参与公共实践的意识,激发群众的创新能力。

最后,鲁迅的思想也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国家自主发展目标。

他极力反对殖民主义政策和地缘政治,先后发表文章,谴责美国、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的虚伪扩张行径。

他主张在国内考虑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以及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民的思想观念,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思想及其价值。

他的思想强调了机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他提倡实践技能的发展,他鼓励国家自主发展,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性,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兼评冯骥才先生的鲁迅论

从,同样,自己现在说话时也不应该盲目。我 维特点,他不可能读了谁的书就跟着谁走。
们说话要讲究一点科学分析才好。
尽管如此,我们也还是愿意有理有据地
!!
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做 读到这一日译本了。据此来认定鲁迅国民性
一番考察。我在别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对于 批判思想与史密斯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一
那些以攻击代论述的种种观点,只适合于我 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的原因
们作杂文。学术论争虽然各执己见,并不求 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身感受和受到了近代
一律,但是也首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作为基 旧民主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
础才行。道理很简单:人家没有当真事地跟 太炎、邹容等人的影响。鲁迅对于中国积弱
国民性的科学构思之二柄。梁启超认为, “凡 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思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亡命日本,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
到 年之间他游美洲大陆。他受到西方 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
思想影响,形 成 了 他 的 系 统 人 学 认 识。
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
族精神受地理条件影响的见解,有其合理性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观斗》等都谈到反
因素。鲁迅在 年写的《北人与南人》中 对旁观态度。到了 年,梁启超的“新民
说过:“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说”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国民思想,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 我们恐怕不能说这种思想都是来自外国的某
算。可是我们又想:难道我们这么多年以来 是并不是拿来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当做
大家都是蒙在鼓里,惟有他独具慧眼,看出了 宝贝,而是要挑选,鉴别,然后决定自己对它

论鲁迅及其文学作品

论鲁迅及其文学作品

论鲁迅及其文学中的国民性批判前言:鲁迅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社会中对他的讨论不再局限在其文学作品之中,因“拜读”了李敖大师《李敖有话说》一书,节目中李敖对鲁迅态度的大表白,在于李敖的精神在于他的言论“除去了一些感情化文字,拿出得全是证据”这一言论,还有因周令飞所引起对种种关于鲁迅的舆论,我觉得很有必要为鲁迅作些适当平反。

还有就是,我想谈谈鲁迅关于国民性这个大问题的一点小小的见解。

关键词:鲁迅李敖偏见国民性正文:鲁迅,在中国思想领域,是很难撇开的人物。

每次我,闲来没事百度“鲁迅”的新闻,总是听到社会上,很多声音,在说道着先生,推崇他精神的,还是咒骂他人格的,讲着他风花雪月的,还是温情感人的,总之林林总总总。

臧克家说的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现在很多人谈论先生,都是受着这些人那些人的左右,在中国这个社会,对鲁迅的评价是两极化的,爱鲁迅恨鲁迅的人,到处都是,还有那些曾经喝过鲁迅“奶”的人也骂起鲁迅,而曾今对鲁迅偏见的人,也在某一刻读鲁迅而有所改观。

这都是很正常的。

鲁迅受过尼采的影响,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说道;“现在我命令你们,忘记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都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鲁迅很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死的时候,去把自己“埋掉,拉倒”,并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见,在他死后,他是不希望别人记住它,也是要等别人都背叛他的时候,他再回来。

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虽然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们。

这就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所做的事情,和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所做的事情,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

不是在神坛上的鲁迅,也不是被某些人贬低得不值一文的鲁迅。

我看过很多人对先生的印象,总喜欢引用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说他冷峻着脸孔、喜欢骂人。

但他们往往忽略他的另一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温情洒脱。

说他“一个也不宽恕”,却忘了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是个矛盾体,但我们该说,对他的一言一行,应该具体到有所指。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篇1现在有些人似乎很“爱国”,说鲁迅批判国民性把中国人说得太丑了。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

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

例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

”(《经验》)还有“奴性”,也是鲁迅认为国民性中最严重的病态。

大家回想一下,在鲁迅的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奴性思想的体现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多元文化论文摘要: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

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

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七十多年了,但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战士,鲁迅不只属于2O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的国民性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探究和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孜孜不懈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出发,特别着重于挖掘国民“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着意于对国民性改造。

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经常与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问题。

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击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人肉筵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人肉筵席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的内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描写,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病态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人可比肩,但鲁迅的创作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没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主要从事杂文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
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
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
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
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
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
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勃古斋地
小伙计,鲁四爷家里的长工,咸亨酒店的伙计,围观之众的
" 哈
哈主义 "式的议论,这些都是被鲁迅所深恶痛绝的极不道德的市 侩风。

二)、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
在鲁迅的许多著述中对国民中那些 " 戏剧的看客 "表达了冷 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 丿

并在其作品中进行严厉地挞伐:
欺强凌弱, 遇强是羊,遇弱是狼, 这是卑劣的国民性的特征之一。

这一点在阿 Q 身上表现得淋漓尽 致。

赵太爷不准他姓赵他忍了, 批他的嘴巴他忍了,秀才的竹杠
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忍了, 但他却不能容忍王胡身上的虱子比
峻的批判,这是国民性中带有极普遍意义的劣根性,必须铲除。

药》中的十字街口是一个特写镜头:人们在观看的是为他们谋利益而被杀头的革命者,场面静得出奇,只有" 轰" 的一声,仿佛说明那里的一堵" 墙" 还是人,让人对这群看客有一种特殊的悲哀和愤激。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她就到处向村民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村里的人也纷纷来听她讲,他们来寻求一种娱乐、一种刺激。

人们从别人的悲惨故事中获得某些快感,从而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屈辱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
遭受的痛苦成功地实现了缓解、麻醉和转移。

这一点恰恰揭示了
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文化的残酷性。

鲁迅先生对世态的变迁
和人情的冷漠、卑怯、苟活以及负义、作假、无聊、庸俗等国民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揭露和批判,让人感觉到的是在荒漠中振臂高呼而无人响应的孤独者的悲哀(《呐喊?自序》)。

三)、对战士情操的热情讴歌
毫无疑问,在如同置身荒漠的" 铁屋子" 里,是需要觉醒者
的"努力前行" 的。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集中了对这样的战士的礼赞和歌颂,这是鲁迅对美好的国民精神的"上下探索" 的表现。

秋夜》中的枣树是鲁迅着意塑造的形象。

在大夜弥天之
际,枣树的刚毅执着的韧性斗争精神,铁干似的枝干如锐利的长矛直指夜空," 这样的战士" 在浴血鏖战,"猛士"看到了天地的变
色,召唤着黎明的到来;《过客》中把坚韧不跋的探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执拗不驯,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在《雪》中孤
独的"雪" 的形象,寄予了鲁迅对新人、新社会的渴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对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思考,是他作为觉醒者的第
特征;《药》里的夏瑜,具有启蒙主义革命者的热情,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是鲁迅所歌颂的民族的脊梁。

这类形
象是鲁迅先生热情歌颂的,他期望着这样的觉悟的战士能呐喊于中而起到"前驱" 的作用,而他自己也在不懈地为他们呐喊助阵。

"生人"
三、结语:鲁迅是冷而热的。

他用"启蒙主义"的思想和"为人
生"的文
学在昭示着国人的灵魂。

他有对中国社会的热切的关注和深刻分析,有对觉醒者的热切期盼和倾情歌颂,有对国人强大国家强盛的热切希望;但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又是十分冷静而冷峻的,他的犀利的笔触所指,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冷峻的剖析,但鲁迅不是消极的,他一生都在探索、战斗,在批判的同时,还塑造着一批新的人格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启蒙特征。

他的思想恰如现代中国的普罗米休斯之火,它是属于灵魂的。

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是,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只是燃烧,燃烧,一次又一次地从覆盖中升腾起来,在黑暗和深寒中显示出初始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