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第25讲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解析
练案25古代文化常识一、对点练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⑯曰:“有复( 禀报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 举一羽;明(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整车的柴火 )。’则王许( 相信 )之乎?”
⑰曰:“否。” ⑱“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偏偏,却 )何与?然 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 表示被动 )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 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不为也,非不能也。” 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表现 )何以( 怎么,用什么 )异 ( 区分 )?”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缺少对“悌”的解说。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四、文言翻译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我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 当然的啊。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答案: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
D.觳觫,原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
《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
解析:A项,“及其弟子。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 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 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 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 父母为孝。
⑬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 谓我爱也。”
⑭曰:“无伤也,是(这,指以羊易牛 )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 子远庖厨( 厨房 )也。”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原文信息
分析
锁定具体信息区间: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晋文公的请求超越上下的名分,不合礼制。
结合材料一核心观点: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文本二
文言文阅读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联系语境。在遇到阅读障碍时,要注意根据前后内容加以推断分析。可以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多方面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4. 转换语言。文意理解题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整体阅读ppt
【参考译文】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今河北辛集市)人。孟业家境原本贫寒低微,年轻
时任州府官吏。他秉性廉洁谨慎。他的几个同僚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 匹给他,孟业拒不接受。行台郎中郭秀对他总是以礼相待,刚要向上举荐他, 不巧,这时候郭秀去世了。
【答案】 A (长史裴英起密告的是王四德、董惟金二人,不是 孟业。)
(1)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业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 【答案】 我身为典签,是州中的一个重要职位,有的人想向我 贿赂财物,只担心没有机会罢了。
(2)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业)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迭 相吊慰”。
齐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 ,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处,谓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补河间王 国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河清三年,敕人间养驴,催买甚切。业曰:“吾既 为人父母,岂可坐看此急。宜权出库钱,贷人取办,后日有罪,吾当当之。”后为宪 司所劾。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迭相吊慰。送业度关者,有数百人,至黎阳郡 西,方得辞决。攀援号哭,悲动行路。诣阙诉冤者非一人,敕乃放还。武平九年,为 太中大夫,加卫将jun,寻卒。
使动用法
C.止患无方便耳
意动用法
D.岳心鄙其渺小
意动用法
【答案】 D (A.本身就有动词用法,B.没有使动用法,C.没有意 动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因马肉一事被长史裴英起秘密告发,于是神武皇帝就 写信责备了魏彭城王韶。 B.孟业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凭借自己的办案水平,赢得了清河 王岳对他的高度肯定,被提升为河间王国郎中令。 C.由于孟业能够为百姓着想,所以在他被弹劾拘捕后,不少百 姓深表同情,更有人替他鸣冤叫屈。 D.孟业为人廉洁谨慎,齐神武帝对他非常信任,长史刘仁之也 非常器重他,曾大力把他举荐给崔暹。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案(1)精品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考点扫描: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二、方法例谈:1、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2005年辽宁高考试题第14题A项: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
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
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
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
"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
"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
"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
古代诗文阅读25古代文化常识课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尚书,傅为 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 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 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 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 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 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 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古代诗文阅读25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高考语 文大一 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25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高考语 文大一 轮复习
应用
体验
(2017·全国卷Ⅰ)阅读《宋书·谢弘微传》,完成 1~4题。
D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
成祖入京师,福迎附。
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
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皆报.可。
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数召父老宣谕德意。
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
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
骐诬福有异志。
帝察其妄.,不问。
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
福在交阯凡十九年。
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
明年兼掌南京兵部。
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
隆用福言,政肃民安。
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
成化初,赠谥忠宣。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
历事六朝,多所建白。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
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
”无少贬。
(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报.可报:上报B.帝察其妄.,不问妄:荒谬C.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赞:辅助D.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孚:信服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福“关爱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②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③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④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⑤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⑥忧国忘家,老而弥笃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福作为六朝元老,颇受皇帝器重。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上册课件
6.利足:_善__于__奔__走_____。 7.致:___到__达______。 8.无以:_没__有__用__来__…_…__的__,__无__从______。 9.功在不舍:舍,_停__止__、__止__息______。 10.锲:___刻______。 11.镂:_雕__刻___。
二、再读文本,系统把握下列知识点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寄__身__、__容__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一词多义 ①声非加疾.也 劲疾
(1)疾② ③ ④问 君 庞有 之 涓疾 民 恐.所 其 在贤 疾 腠.苦 理 于己小痛,病苦疾.,之忧妒患忌 ⑤疾.风知劲草 急剧而猛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广__博__地__学__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鸟__兽__的__)爪__子__和__牙__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读文本,系统把握下列知识点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受__”__同__“__授__”__,__传__授___ (2)或师焉,或不焉 _“__不__”__同__“__否__”___
2.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求__学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专题25《古代文整体阅读(一)》新人教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专题25《古代文整体阅读(一)》新人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专题25《古代文整体阅读(一)》新人教古代文整体阅读〔一〕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1.依据选文特点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
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5天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二)
第25天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二)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纮,字世缨。
景泰二年进士。
授南京御史。
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等使。
权贵忌之,蜚语闻。
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
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
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
帝重违王意,逮纮下法司治,事皆无验。
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
帝叹曰:“纮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
小王子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
纮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
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
弘治元年以王恕荐,擢左副都御史,督漕运..。
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
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
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
”帝悉从其请。
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
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
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
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
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纳。
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
居数月,起南京户部尚书。
十一年引疾去。
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
言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
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
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
十七年加太子少保,以年老连章力辞,乞致仕。
诏赐敕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
明年九月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秦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B.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C.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D.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解析:选C“纮”为主语,“驰至”作谓语,意为快马赶到,“固原”为地名,作宾语,句式完整,“固原”后应断开。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
2.阅读纪事本末体史传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划分层次,明确何人、何时、何地、 例如
何事、何果 确定文章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后,应
2022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选段, 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出使楚国、劝说 楚王、计谋成功。
该厘清事件因果关系,明确写作目的,
“①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
2.阅读纪事本末体史传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出处,分析篇名,明确事 件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 中心来确定和写作篇目内容的史 书体例。因此,依据篇名或出处, 一般可以确定文章叙述的是哪一 历史事件。
例如 • 2023年全国甲卷的文言文篇目节选自《隆
平集·儒学行义》,由出处可知文章所选 的是主人公周尧卿躬行仁义的一系列事件, 那么周尧卿都做了哪些事情,从哪些方面 体现出仁义,其他人对他有什么评价是本 文应该重点梳理的事件内容。 • 2023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篇目节选自《唐 太宗李卫公问对》,可知文章核心事件是 围绕唐太宗和李卫公的对话展开的。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啁宗族朋友, 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 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 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Hale Waihona Puke 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
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
根据文本逐层梳理事件的叙述过程,具 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②张仪劝说楚王如果跟齐
国断交,他就去劝说秦王献上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
体分析文本涉及何人、何时、何地、何 样一来,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
全国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5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含解析
文言文的归纳概括与分析综合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高校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
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
”拱喜曰:“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砦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背,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
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值国,以学颜细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有改动):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高校士高拱举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时,得到了其他官员的一样认可,于是高拱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课件
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中
潜移默化的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榜样的引领作用。
3.选文关联:关联教材,注重迁移,以本为本。
选文虽都出自课外,但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都与教材有一定的关联
性,以课本文本,目的在于引导广 大师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
命题趋势
夫下在课堂内,有效做到教考衔接。
•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 “贵”用法相同。
•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 “亲”意思不相同。
•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 用法不相同。
64 6
纪事本末
乙卷
《通鉴纪事本 末·贞观君臣论 治》
60 2
纪事本末
命题变化
材料字数上 ,2022年又回到 了原来2020年的 600字左右,2021 年曾经增加了50 字左右,2024年 字数普遍增加 50—100字。
2.选文主题:着眼立德树人,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选文注重文质兼美,尤其在内容主题上能够让考生感受祖国
年份
卷别
出处
字数
体裁
考 情分析2023
新Ⅰ卷
《韩非子·难一》 《孔丛子·答问》
657
先秦诸子散文、 杂记
《百战奇略》
军事理论专著、
新Ⅱ卷 《唐太宗李卫公
583
问对》
问答体兵书
甲卷
《隆平集·儒学 行义》
671 纪传体史书
乙卷
《韩非子·十过》 578 先秦诸子散文
命题变化
【高三】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三】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复习教案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阅读复习教案古代文整体阅读(二)上一讲主要介绍整体阅读的要领,这一讲主要说读文和答题的技巧。
一、阅读文章的技巧这里介绍一种技巧。
这种技巧可称为“倒读法”,虽不“正规”,但行之有效。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这是一种辅助方法。
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题面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选说筛选信息的试题。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15题干中说“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组是”,这里的“清慎”就是胡质、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达的中心意思;2001年全国卷第15题题干中说:“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这“兵不厌诈”是田单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胜的法宝;2002年全国卷第14题题干中说“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苟’的一组是”,这“宽缓不苟”是李广的性格特征之一;2021年全国卷第13题题干说:“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两个侧面,也是司马光发议论所凭借的事实。
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说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
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有的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
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也是大致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5课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5课含解析6、2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千乘(chèng)喟然(kuì)莫春(mù)师旅(lǚ)B.沂水(xí)率尔(shuài)比及(bǐ)曾皙(xī)C.鼓瑟(sè)冠者(ɡuàn)饥馑(jǐn)铿尔(kēng)D.侍坐(shì)小相(xiàng)哂笑(xī)舞雩(yú)【答案】C【解析】A项,乘shèng;B项,沂yí,比bì;D项,哂shěn。
2.对下列画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答案】C【解析】撰:才能。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宗庙之事,如会同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B.莫春者,春服既成C.早缫而绪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答案】D【解析】A项,“希”通“稀”;B项,“莫”通“暮”;C项,“而”通“尔”。
5.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如会同,端章甫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 D.鼓瑟希【答案】B【解析】B项为形容词做名词,A、C、D三项为名词做动词。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第25讲古代文整体阅读(一)南京一中孙芳铭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1.依据选文特点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
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
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
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
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
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
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
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
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
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
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
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
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
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
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
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
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
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
”“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
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
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迁安化知县。
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
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
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
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迁潍州知州。
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
”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
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
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
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这是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
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
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
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
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
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
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
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
D 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
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
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
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
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
(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三、练习与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会里人邹亻叔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