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的痴情诗词《赠婢诗》赏析
赏读唐·崔郊《赠去婢》一诗有怀
赏读唐·崔郊《赠去婢》一诗有怀远古,中华上古文明源远流长,我们传承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从汉朝起,唐代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文化格局,它是社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较高地位的一个时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唐朝文学家们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古典诗歌的形式,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感情,既有沉淀感,又有浪漫情怀,是人类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高度的联系。
其中崔郊的《赠去婢》一诗更是唐朝文人才华尽展、言情至极、带给我们浓郁的诗意,以及细微的心灵。
原文:贱婢拜山长,别来隔水蜀;矜寒欲报德,耻归暂结书。
无家应忘机,谁道笑离须。
门庭暗鳞翔,眼前聒红锄。
看见芳蹊处,翻身古溪去。
本诗描述的是一位贱婢拜山长分离的场景,贱婢深知自己的贫困、地位低下,表示自己无家可归,欲报德而只能结书别离。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种分离时的两者深深而又温柔地刻画出来,仿佛感受到远方又似乎触摸到近旁,让人特别触动,也饱含苦涩的情愫。
首先,此诗抒发出的悲情实在让人心碎,贱婢的分离,乃一场离别,无论长久与不久,总是一颗破碎的心,一场失落的深渊,诗人巧妙而温柔地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展示出来,在困境中依旧坚持报答上官惠德,做到尽职,展示出一种深沉的贞洁,给读者们带来无上的感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于婢女贞洁礼仪的认可。
其次,《赠去婢》一诗表达出古人记仇的情怀,出身低微的贱婢,却能够深知自己的身份,也不敢垂帘听政,在分离之际,甚至暗自祝福上官,报恩负义,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渗透着诗人用心良苦的情思,让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古人的认仇思想。
最后,也不得不说《赠去婢》一诗中句句彷徨动人的深情,诗人以最准确的文字,描绘出贱婢分离时心底的困惑、思考与怀念,让人可以体悟到她内心深处真挚的感情,也将真情实感完美地展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首情感感人的经典诗篇。
总而言之,崔郊的《赠去婢》一诗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极具诗意的细腻表现,它使得我们对唐朝社会文化有更多的认知,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古代的深情厚谊,最重要的是,它把古人与我们的心灵拉近了距离,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古人深情的思考和浓浓的意境。
崔郊《赠去婢》
崔郊《赠去婢》崔郊《赠去婢》七言绝句押真韵题注:《云溪友议》云:“郊寓居汉上,其姑有婢端丽。
郊有阮咸之惑,姑鬻之连帅于公頔,郊思慕无己。
其婢因寒食偶出值郊,郊赠诗云云。
或写之于座,公睹诗,令召崔生。
及见郊,握手曰:‘萧郎是路人,是公作耶?何不早相示也?’遂命婢同归。
”引用典故:绿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作品注释⑴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
⑵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
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
⑶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
⑷罗巾:丝制手巾。
⑸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
⑹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这里是作者自谓。
评注《云溪友议》: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悬。
无何,与姑婢通,每有阮咸之从。
其婶端丽,饶彼音律之能,汉南之最也。
姑贫,鬻婢子连帅。
连帅爱之,以类无双,给钱四十万,宠眄弥深。
郊思慕无已,即强亲府署,愿一见焉。
其婢因寒食来从事家,值郊立于柳阴,马上连泣,誓若山河。
崔生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公睹诗,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测也。
郊则忧悔而已,无处潜遁也。
及见郊,握手曰:“‘侯门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制作也?四百千,小哉?何靳一书,不早相示?”遂命婢同归。
至于帏幌奁匝,悉为增饰之,小阜崔生矣。
《唐诗鉴赏辞典》: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效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dí](美好。
古人名用字。
)。
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
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
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遣悲怀三首全文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全文及赏析遣悲怀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赏析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
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的开头两句先概写韦丛的高贵身份和婚后的贫困生活。
谢公最小偏怜女,谢公,本指东晋宰相谢安,这里借指韦夏卿。
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追赠为左仆射(yè夜),即宰相。
偏怜女,谢安最喜欢他的侄女谢道韫,这里用谢道韫代指韦丛。
这句说明韦丛出身高贵,是一个宰相之家的最得宠爱的最小的娇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一个有志节的贫士,这里诗人用来自比。
诗人与韦丛结婚的时候,初入仕途,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小官,俸钱很少,生活贫困。
这句是诗人叹惜妻子命运不好,嫁给自己这样一个寒士为妻,过着贫困的生活,百事都不遂心。
下面四句,具体描述婚后的困顿生活。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这两句是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可怜她搜寻自己的衣物,卖掉自己的金钗,来为丈夫添衣买酒。
一个顾字,真切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一个泥字,生动地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依恋和纠缠,二字极富情味。
这两句诗写出了一对青年夫妻在贫困生活中的亲密无间的真情。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这两句意思是说,妻子生前,日子过得很苦,她也曾拿野菜当饭,靠古槐落叶添薪,但她对这样的苦日子,不仅毫无怨言,反而苦中有乐,从中体味出甜来。
这对韦丛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尤为可贵。
我们从她守苦安贫的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相亲相近的亲密生活和真挚深厚的感情。
以上六句,是写妻子生前的情景。
诗人用如话家常的浅显朴素的语言把妻子在贫困生活中的音容笑貌生动地描述了出来,非常真切动人,使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贤淑的女性。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原文、赏析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出自唐代崔郊的《赠去婢》
原文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如海一作: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诗。
(《云溪友议》卷上、《唐朝纪事》卷五六)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
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创作背景: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
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译文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萧郎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赏读唐·崔郊《赠去婢》一诗有怀
赏读唐·崔郊《赠去婢》一诗有怀古代的中国,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的诗人崔郊。
他的诗作构思精巧、情绪变化多端,纸上谈兵,不乏神韵。
在他的诗作中,最为人熟悉和认可的是《赠去婢》。
《赠去婢》,共六句,语言文采华美,层次分明,把感情关系和情绪的变化表达的淋漓尽致,成为后人拜读的学术经典。
该诗写的是一个人隐居深山,放出一位婢女让其他人领受的故事,意境淡然,但却深入人心。
婢女在分别时,虽然并没有多少情感,但她却乐于去,可见崔郊对主人的赐予有着深刻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心中深沉的感悟。
这首诗自古流传至今,诠释了主人与婢女之间相互见谅和厚爱的深情。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透过一首诗表达出了对人性的观察、对深切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揣测。
婢女走后,其实主人才更能够体会到这份深情。
他认识到,原本只是把婢女给他人抚养,竟能让他们有深深的感情,这种深刻的感受,是诗人写得格外动人。
《赠去婢》用语简洁,但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切感叹。
它既是一首赠与婢女的诗篇,也是对一个凄美而单薄的情感状态的描写,让人感慨万分。
诗中,用词得当,表达了婢女对主人的忠心耿耿和爱心厚厚,以及主人乐见赐与之她而得到的满足感,以及走后更加深切感情。
崔郊之诗,通过鲜明想象,描绘出一幅优美而又感人的图画,让人痛心,热泪盈眶。
它把一种深厚的感情融入诗的情节,表现出人间的真挚和深沉,使人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由此可见,崔郊的《赠去婢》一诗有着深刻的意义,把原本普通的分别升华为有意义的辞别。
它把人性中最深沉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短短的诗中,使之清新而深远,更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崔郊的诗歌的力量。
《赠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赠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爱上美婢,向晋人阮咸学习唐宪宗元和年间,襄州(今湖北襄樊)有个叫崔郊的秀才,家境贫寒,到姑姑家走亲戚。
姑姑觉得这个侄子不错,有追求,又有文采,说不定将来出息成人才,有心格外照顾。
别回家吃粮咽菜了,留在我这里吧,我这里条件好点儿,一日三餐管饱。
崔郊人虽然穷,却生得一副好皮囊,又一身儒雅气质,迅速俘获了姑姑家一众群芳的女儿心。
其中就包括一位婢女,姿容秀丽,歌喉甜润,歌舞弹唱样样都行。
崔郊也喜欢这个婢女,但是二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奴婢,社会舆论还是要顾忌些的。
好在崔郊脑子活泛,想起了晋人阮咸。
传说阮咸生性旷达,情兴恣肆,在男女关系上不计较身份地位。
他十分喜欢姑姑家的一位鲜卑族婢女,姑姑却要搬家去远方了。
起初姑姑答应把那位婢女留下,可临出发却又把她带上了。
阮咸此时正为母亲守丧呢,也不管合不合礼仪,马上借了客人的驴子,身穿重孝,就去追婢女。
不一会儿,两人合骑一头驴回来了,阮咸说:"别的能丢,传宗接代的人不能丢啊!"前有车,后有辙。
崔郊虽不敢明目张胆以阮咸自居,却偷偷与婢女相恋了。
一方诸侯,于頔喜欢沽名钓誉于頔(?-818),字允元,洛阳人,贞元十四年(798)被任命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不久,于頔率兵攻取唐州的吴房、郎山两县,并趁势募集士兵,储备甲杖器械,割据一方,朝廷对他无可奈何。
一个欺上凌下、骄横不法的军阀,却特别喜欢听人说好话,并因此做些善事,博取名声。
有人告诉于頔,零陵太守戎昱家有个歌妓,唱得非常婉转动听。
于頔说,是吗?给我送来看看。
戎昱不敢抗命,拖了一个多月,还是把那个歌妓送来了。
酒宴之上,于頔叫歌妓唱歌,歌妓摆好琵琶,凄切唱道:"宝钿香娥翡翠裙,妆成掩泣欲行云。
殷勤好取襄王意,莫向阳台梦使君。
"于頔感觉不对味,就问歌词是谁写的?歌妓答道,是戎昱所写,琵琶也是戎昱所赠。
于頔叹道:"唉,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做后世楷模,岂能夺人所爱,为自己玩乐?"于是赠给歌妓很丰厚的礼品,送她回零陵,还亲自写信向戎昱道歉。
戏赠崔千牛古诗的解析
戏赠崔千牛古诗的解析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首古诗!
“触发器摇多骨都,忍看翡翠上寒须。
谁教秃鸩毛斑颈,自是先生骨相殊。
”你瞧,这诗写得多有意思啊!就好像是诗人在和崔千牛开玩笑呢。
触发器摇多骨都,这是什么奇妙的描述呀!就好像在说一个有着奇特构造的东西在晃来晃去。
比如说,你想想看,一个奇怪的小玩具,摇起来嘎吱嘎吱响,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忍看翡翠上寒须,哎呀,这翡翠咋还跑到寒须上去了呢,这得多稀奇呀!就好比你看到一只小猫咪戴着个宝石项链在那溜达,多逗呀!
谁教秃鸩毛斑颈,这一句更是让人好奇得不行,到底是谁让这秃鸩的脖子变得毛斑斑的呢?就好像是在问,嘿,那只小狗怎么身上一块黑一块白的呀?
自是先生骨相殊,哈哈,说崔千牛骨相特别呢,这多有意思呀!就像说某人长得特别有特点,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首诗呀,充满了诙谐和幽默,诗人用这些特别的语句来和崔千牛打趣。
感觉诗人和崔千牛的关系肯定很不错呢,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玩的诗来。
这就好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间会互相开玩笑,说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一样。
我觉得呀,这首诗就是诗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
在表达对崔千牛的喜爱和亲近呢。
所以说呀,古诗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呢!。
崔郊 诗词
崔郊诗词
嘿,你知道崔郊吗?他可是诗词界的一颗独特之星啊!崔郊这人,那真的是太有故事啦!
就说他那首,“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哇塞,这写得多绝啊!就好像你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夺走,那种无奈和痛苦,崔郊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诗就给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想想,就好比你最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你是不是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就是崔郊诗词的厉害之处啊!
崔郊的诗词风格独特,他能把那些复杂的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说,他写思念,不会长篇大论地说我有多么多么想你,而是用那么一两句,就能让你感受到他心底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就好像是你特别想念一个人,可能只是看着对方送你的一个小物件,心里的思念就抑制不住了呀!
还有啊,他的诗词里常常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是那种让人绝望的忧伤,而是带着一丝希望,一丝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多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微弱,但却让人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呢!
我觉得崔郊的诗词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了!他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能让我们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他的诗词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让人陶醉!难道你不想去好好感受一下崔郊诗词的魅力吗?。
崔郊《赠去婢》
崔郊《赠去婢》赠去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人小传】崔郊,生卒年不详,史料上只说他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名秀才。
在唐代初年,秀才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但不久之后便废除了秀才这一科。
此后“秀才”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人们仍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称作秀才。
唐代惯例,将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的人称作进士或举进士,通称秀才,对参加进士考试而考中的人称作进士第或前进士,称谓全与后世不同。
在崔郊生活的时代,秀才科已经废除,所以从秀才这个称谓推测,崔郊应该是一名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曾及第的书生。
关于崔郊的生平事迹,史料上仅有一条记载,说他曾经寓居在襄州(今襄樊)姑母家,姑母家有一名婢女,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生爱恋,没想到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dí)。
崔郊对这名婢女念念不忘,但身份悬隔,无法互通音信。
终于在一个寒食节,在大家纷纷出门踏青的时候,崔郊在于的府邸之外等到了外出的恋人,崔郊以一首七绝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于后来读到此诗,感慨万千,既感动于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情意,又很欣赏崔郊的才华,便召来崔郊,请他将婢女领回,并以万贯钱财相赠,这件事于是传为唐代诗坛中一段感人的佳话。
崔郊在《全唐诗》当中仅存诗一首,就是这首以真实爱情为背景的《赠去婢》。
崔郊是仅仅因为一首诗,一个故事,而在唐代诗歌史上留下美丽一笔的人。
【注讲】①赠去婢:诗歌背景见“诗人小传”。
②绿珠:历史上的著名美女,这里代指那名婢女。
绿珠本姓梁,在西晋太康年间,石崇任交趾采访使,途经博白,以十斛珍珠买绿珠为妾,在当时被传为奇谈。
石崇回到洛阳之后,修建了那座历史上极著名的金谷园,石崇于园中作诗以歌咏明妃,绿珠为之配舞,更传为一时佳话。
石崇每有贵客,必以绿珠侑酒,绿珠之美便转眼间名闻皇都。
后来发生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失势。
依附于司马伦的孙秀一直暗慕绿珠,趁此良机便派人向石崇索要绿珠。
崔郊诗《赠婢》赏析
崔郊诗《赠婢》赏析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诗。
(《云溪友议》卷上、《唐朝纪事》卷五六)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忘,思慕无已。
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唐代元和年间,秀才崔郊寓居在襄州(今襄樊)姑母家。
姑家婢女姿容秀丽,是当地出名的美女,崔郊后与婢女互生爱恋,但姑母由于家境原因,不久将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頔(Di)。
于頔: 唐朝宰相,河南洛阳人。
始以门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
建中四年以摄监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
迁司门员外郎兼侍御史,充入蕃计会使。
历长安令、驾部郎中。
贞元七年出为湖州刺史,有政声,与诗僧皎然等唱酬。
十年改苏州刺史,虽有政绩,然益横暴。
十二年入为大理卿,十三年拜陕虢观察使。
十四年移镇山南东道(襄阳),俨然专有汉南之地,凌上威下,骄横不法,朝廷姑息,无可如何。
然善待士人,以市声名,苻载隐庐山,乞百万钱买山,頔遂与之,仍加纸墨衣服等;韩愈亦曾奉书求其援引。
宪宗即位,威肃四方,頔稍戒惧。
请以子尚公主,宪宗许之。
元和三年入觐,九月拜相。
八年坐子敏杀人及其它不法事,贬恩王傅。
九月改太子宾客,十年为户部尚书。
十三年致仕,八月卒,谥厉,后改谥思。
頔工书。
爱情并未就此终结。
崔郊对婢女念念不忘,寒食节那天,他在司空府邸外终于等到外出的恋人,两人百感交集。
崔郊写下诗文抒发胸臆: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于頔后来读到此诗,召来崔郊将婢女领去并赠与万贯,成就了这段姻缘,传为诗坛佳话。
附录一: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七·于頔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县。
爱人错过的诗词
爱人错过的诗词第1首唐朝崔郊的《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唐朝诗人,当时他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容貌俊美,温柔可人,她与崔郊相互爱恋,但很不幸的是这位婢女后来被卖给当时的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忘此婢女,以致茶饭不香,日渐消瘦。
在某个寒食节时,崔郊外出邂逅此婢女,他想起往事,百感交集、遗憾无边,写下这首《赠去婢》。
有人编故事,说这首诗最后传到于頔耳朵里,他很欣赏这首诗,就把这个婢女赠给了崔郊。
其实这只是好事之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满满全是遗憾之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第2首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也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
唐朝书生崔护长得英俊,文才出众,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以排遣落寞之情。
他无意间走进一户庄园,里面桃花盛开,桃花旁有一美丽少女,姿色艳丽,神态妩媚。
崔护借口自己口渴了跟女子搭话,女子默默不语,只是端来水给崔护喝。
就这样两人默默地注视许久,崔护方才起身告辞。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思念女子,再次来到城南的庄园找她。
却发现庄园里桃花依旧盛开,但是大门上的锁已经锈迹斑斑,女子早已不知去向。
崔护感到很遗憾,就在庄园的门上题了这首诗,创造了“人面桃花”这个成语。
有些人,一旦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第3名唐朝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年轻时,和一位十多岁的漂亮少女相恋,但当时杜牧无官无财,他就对少女的母亲说:“你们等我十年,我去京城考取功名,十年后功成名就,一定回来迎娶你的女儿!”杜牧刻苦攻读,但十年后仍未考取功名,他自感没脸面回来见母女,于是继续苦读。
最终十四年后他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就兴高采烈地回来迎娶少女,谁知这时候的少女已经是三位孩子之母了。
崔郊《赠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崔郊《赠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崔郊崔郊(生卒年不详),元和年间秀才,流传下来的诗作仅一首。
据记载:崔郊年轻时曾与姑母的婢女相爱,并私订终身。
不料贪图钱财的姑母把婢女卖给了贵族于。
此后,崔郊对其朝思暮想,始终无法忘情。
一次寒食节时,二人意外邂逅。
百感交集之下,崔郊写了这首《赠婢》。
正是这首诗感动了于,于是他将婢女赠与崔郊,使二人结为夫妇。
崔郊题诗娶佳人的故事也成为佳话。
赠婢【原文】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译文】王孙公子争相追求,美丽的女子泪湿罗帕。
权贵之家门庭深邃如海,一进去便与曾经爱恋的人形同陌路。
【鉴赏】全诗主要是写与情人分别之后的心痛之情。
诗人用语极为概括,并没有过多铺陈自己的悲欢,但也因此使诗的立意得到提升,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由于门第观念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第一句以“公子王孙”的争相追求,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公容貌的美丽。
第二句中,诗人抓住“垂泪滴罗巾”这一细节,写出女子被迫与爱人分离,委身于公子王孙时的痛苦心情。
诗人借用“绿珠”的典故,暗示出女子遭劫的不幸命运,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
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
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向石崇索要绿珠,遭到拒绝。
石崇因此入狱,后绿珠坠楼身亡。
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深沉的感慨。
女子一嫁入“侯门”,深似海的环境使她再不能与外界有什么联系,只能和昔日的恋人形同陌路。
两句话由“一入”、“从此”两个词联结,中间又以侯门“深如海”作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绝望之情,读来更显哀婉,也更容易打动读者。
“侯门”指有权有势的名门望族。
“萧郎”是诗词中的常用语,泛指女子所钟情的男子,这里是诗人自称。
全诗寓意深刻,含蓄委婉,怨而不怒,读之却令人无比心酸。
《赠崔秋浦三首》译文注释及赏析
《赠崔秋浦三首》译文注释及赏析这组诗是赞美崔秋浦的品格与治理地方百姓的贤能政治,表现出李白对人生价值的观念,政治理想,以及为官的品德与才能。
赠崔秋浦三首唐代:李白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
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
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喜欢崔秋浦,宛然有陶渊明的作风。
门前栽上五棵柳树,井上长着二棵悟桐。
山鸟落在厅堂,塘前的花瓣飘入酒中。
留恋你不忍离去,心中充满不尽的惆怅。
崔县令学陶靖节,白天在北窗下睡眠。
有时抱琴弹于月下,取其意趣任它无弦。
见了客人来就倒酒,做官不贪爱钱。
东边田地多种黍,劝你尽早去耕田。
河阳以花作县,秋浦以玉为人。
地方因名贤而显赫,风俗随教化而如春。
九华山瀑布如银河落下,近山好水如新的画屏。
应怜我这来自金门的客人,远投长沙凭吊屈原。
注释⑴崔秋浦:当时秋浦县的县令崔钦。
隋开皇十九年(589年),置秋浦县,属宣州,即今安徽省池州市。
⑵陶令: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其为陶令。
⑶五杨柳:陶渊明宅前有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⑷二梧桐:喻为官清廉。
元行恭诗:“惟余一废井,尚夹二梧桐。
”⑸厅事:即厅事堂,官府治事之所。
山鸟飞到厅堂来,是说县境没有狱讼。
⑹“北窗”句:当夏月,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见《晋书·陶潜传》。
⑺“抱琴”二句:据《晋书·陶潜传》,陶渊明不善弹琴,但藏有无弦素琴一张;诗人在酒酣之余,经常抚弄,藉此表达其心中的情感。
⑻“东皋”二句:一作“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
东皋:晋阮籍曾在“东皋”种黍稷以酿酒。
“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
⑼“河阳”句: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种了很多桃李,人们称为“河阳一县花”。
⑽玉为人:晋裴楷仪表脱俗,又博览群书,精通义理,时称“玉人”。
放下感情执念的古诗句
1、唐代·崔郊《赠婢诗》: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2、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清代·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两汉·卓文君《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5、两汉·卓文君《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崔郊最著名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你一定曾听过
崔郊最著名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你一定曾听过崔郊,唐代诗人,留世作品不多,《全唐诗》仅收录了其诗一首。
《赠去婢》是崔郊为思慕旧日恋人所作,传闻其恋人为崔郊姑母一婢女,与崔郊暗生情愫,却阴差阳错被卖给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舍,思慕不止,于一寒食节外出与婢女不期而遇,于是其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名诗。
尤其是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句,更是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蔚为经典!赠去婢——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文翻译:公子王孙在身后相互追逐,貌美女子的流泪把罗巾都滴透了。
一旦踏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今往后萧郎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诗文鉴赏:“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崔郊在前两句诗中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委婉含蓄、隐山匿水的表现形式衬托出了女子的国色天香之貌。
“绿珠垂泪”,这里其实引用了一个西晋历史典故:相传,西晋巨富石崇得一美妾,名唤绿珠,传闻其"美而艳,善吹笛",被当时的赵王伦手下孙秀得知,逼迫石崇献出美妾。
石崇不从,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造成了一出人间历史悲剧。
诗人此处的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公子王孙的愤懑不满和女子对自身命运遭遇的无奈,让人颇为之爱怜同情!“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最后两句是本诗最经典,也是崔郊最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自古以来豪权相迫,柔弱的女子如同无根的浮萍般浮沉,世事难料,万般无奈,太多人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
诗人在此处将豪门比作深渊如海的牢笼,表达出世事无奈的感慨之情。
相传崔郊曾邂逅一婢女,相约好时间再见,可等待崔郊赴时赶到,婢女已被迫嫁给了一位权贵为妾,作者有感于此写下了此文。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绝望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束缚自由、践踏人性的无情抨击!。
唐代落魄秀才崔郊,凭借一首诗《赠去婢》青史留名,感动宰相于頔并如愿迎娶美娇妻
唐代落魄秀才崔郊,凭借一首诗《赠去婢》青史留名,感动宰相于頔并如愿迎娶美娇妻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要有一技之长,并在这个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取得不错成就,毕竟全才百年难遇。
唐朝是诗人辈出的朝代,按照知名度和影响力,可分为三个档次,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称得上超一流诗人,韩愈、刘禹锡以及李商隐等次之,剩下的则是名气不大的众多诗人。
自古就有“文无第一”的说法,衡量诗人的才华,无外乎知名度、影响力和作品的质量。
古代有些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数量可观,质量却不被世人认可,甚至拿不出一首含金量较高的诗作,乾隆皇帝就是典型代表。
但是,一些看似很懒的诗人,作品数量有限,却因具备极高的含金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唐代才子张若虚,是因为低产高质的大牛,他的那首《春江花月夜》获得无数点赞,甚至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盛唐诗人张继,也是惜墨如金,仅有四十多首诗歌,其中《枫桥夜泊》火遍大江南北。
今天介绍的这位诗人,比张若虚、张继还厉害,一生只留下一首诗,但凭借此诗青史留名,感动宰相并如愿迎娶美娇妻。
他的名字叫崔郊,生卒年月不详,籍贯也未可知。
史书对崔郊的记载寥寥无几,只知道他是读书人,而且考中秀才,居住在姑姑家里,由此推测,崔郊出身贫寒,否则也不会寄人篱下。
《太平广记》:“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汉上,蕴积文艺,而物产罄县。
无何与姑婢通,每有阮咸之纵。
”起初,崔郊姑姑家境富裕,至少称得上大户人家,生活起居有婢女照顾。
姑姑府上有位婢女,天生丽质容貌过人,而且精通音律,堪称方圆十里内最漂亮的女生(其婢端丽,饶音伎之能,汉南之最姝也)。
崔郊长得一表人才,加上秀才的身份,怎么说也是个文化人,婢女对他产生爱慕之意,况且崔郊也对她有意思,两人日久生情,从而陷入爱河。
古代不流行自由恋爱,崔郊与婢女只要悄悄约会,担心被别人发现,这种幸福让两人都感到满足。
天有不测风云,姑姑家道中落,欠下不少债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婢女卖给于頔。
史书记载:“姑贫,鬻婢于连帅,连帅爱之。
唐代崔郊的《赠去婢》史上最贵的诗:诗人不仅凭诗抱得美人归,还赚得陪嫁钱万贯!
唐代崔郊的《赠去婢》史上最贵的诗:诗人不仅凭诗抱得美人归,还赚得陪嫁钱万贯!有个成语叫“破镜重圆”,大家都很熟悉。
它讲的是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遭遇离乱后,又重结百年之好的传奇故事。
乐昌公主虽然贵为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亲妹妹,但是,在大隋的兵锋之下,弱小的南陈是不堪一击的,一旦城破国亡,夫妻俩要想两相厮守,难!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情深,唯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
果然,南陈被灭后,陈后主陈叔宝及其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都成隋军的俘虏。
越国公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家中,赐为杨素小妾。
妻子被虏北上后,徐德言依约进京,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他人不屑问津。
陈德言取出随身携带的另半块铜镜,二镜合一,严丝合缝,正是当初的“离分”的另一半。
徐德言借机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其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注:上网查知此诗作者为南北朝时徐德言,诗名为《破镜诗》)得诗后的乐昌公主,因思夫情切,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想。
杨素得知一对有情人相思苦恋的故事后,决定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一对破镜终于重圆。
后人就用“破镜重加油”来形容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也有个类似的故事发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穷秀才与富家婢女,他们也经历了类似于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一样的“分别”与“重逢”,并且,还为后世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那个穷秀才名叫崔郊,虽有文采,但是,久试不第。
后来,他借住到襄州(今襄樊)的姑母家,与姑母家的一个漂亮的婢女好上了。
那肯定是个花红柳绿的年龄,一对年轻男女在无意一瞥的眼神中,看到了爱情的模样。
一个是寄人篱下的穷书生,一个是委身为婢的落魄女,自己的命运自己都是无法把据的。
解读崔郊《赠婢》:人总得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穷秀才崔郊尚且如此,何况今人?
解读崔郊《赠婢》:人总得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穷秀才崔郊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今天这个故事,如果是喜欢古诗词或者喜欢历史小故事的人,都应该听说过。
崔郊,唐朝唐宪宗元和时期人,《全唐诗》中仅收录了他一首诗《赠婢》,但就是这一首诗却成为名篇,其中“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更是广为传唱。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狗血。
网上流传更多的是范摅(shu一声)所著《云溪友议》中记载的故事,《云溪友议》一书,记载多以异闻野史为主。
《云溪友议》中说,崔郊家境贫寒,不得已跑到了湖北襄阳的姑姑家,姑姑家有一婢女长的特别好看,两人就背着姑姑谈了恋爱。
后来,姑姑家家境出了问题,就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地司空(官职,大致是主管土木水利建设)于頔(di二声)。
崔郊看得恋人嫁给他人而没办法,在寒食节那天,偷偷与婢女相会,写下“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赠与这个婢女。
后来这首诗被于頔看见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被崔郊和婢女的爱情打动,将婢女嫁给了崔郊,赠送了万贯家财。
在《全唐诗话·卷之四·崔郊》中,有比较正式的记载:郊寓居汉上,有婢端丽,善音律。
既贫,鬻婢于连帅,给钱四十一万,宠眄弥深。
郊思慕无已。
其婢因寒食来从事家,值郊立于柳阴,马上涟泣,誓若山河。
崔生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
公睹诗,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测也。
得见郊,握手曰:“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作耶?”遂命婢同归。
至于帏幌奁匣,悉为赠饰之。
什么意思?说住在汉上的崔郊,有个婢女端庄秀丽,还会乐器。
因为贫困,将这个婢女以四十一万的价格卖给了连帅(古代官职),连帅对这个婢女宠爱的很。
崔郊思念婢女但也没有办法。
寒食节时,婢女因出外办事,正好被站在柳荫下的崔郊看见了,马上痛哭流涕、山盟海誓,并赠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唐宋风流:诗人把爱妾当礼物送来送去。
唐宋风流:诗人把爱妾当礼物送来送去。
题记:苏东坡:〝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人的故事,赋予诗歌以灵魂。
而唐宋诗人的故事,又大多与酒和女人有关。
他们和女人之间的故事,大多抹上了一股凄美的色彩。
推杯换盏间,他们随意把爱妾当礼物送给好友和同道,呷呷嘴唇无一丝怜悯和挽留。
一:豪放的唐话说唐朝诗人崔效看上姑妈的一个婢女,但一直欲言又止,因为身份原因,没有机会向婢女表达。
后来姑妈把婢女卖给了襄州刺史于頔做妾,崔效闻之伤痛欲绝,遂作《赠婢》一诗,托人辗转传给于頔,诗曰:公子王孙逐红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朗是路人。
唐朝是个自由开放的时代,阶级歧视其实没后来明显,杨国忠这样的痞子也能当上国相,年轻人靠诗名也可搏上高位。
这首诗被于頔看到了,贵为襄州刺史的于頔马上召见崔郊,不仅把崔郊奉为上宾,而且立即把己成自己爱妾的婢女送给崔郊,并送上万贯〝嫁财〞,风风光光地为平民书生举行了婚礼。
史书曰于頔〝善待士人,以市名声〞。
在当时士大夫看来,大人物的名声,还是要靠士人来传播啊。
在电视报纸还不发达的年代,诗歌作为内容的载体,就是那个时代最有穿透力的自媒体,大人物爱惜羽毛,诗人因而变得金贵。
大诗人李白走到哪里喝到哪里,从皇上和地方上的达官贵人,都抢着请李白喝酒给李白送女人,李白的侍妾丟了一拔又一拔,就象换衣服一样。
我们现在搞自媒体的,有许多才高八斗,看到李白这样的,只有嫉妒恨了。
初唐和中唐还能保持社会秩序和礼仪,女人们在男人之间的流转,也并非是她们阶级角色造成的。
唐代女性地位不低,有地位的女人也玩男人,就象武则天太平公主这样的。
有能力的女人也可以独立,象女诗人薜涛,就独自享一道观,带一侍女,和男诗人们互相唱和,往来密切。
到唐末,兵荒马乱,礼乐崩坏,但唐初文化那强大的余韵还在,社会对诗人仍有尊重。
有个叫韩翃的穷诗人没钱讨老婆,他一个富家诗友就把自家婢女柳氏送给他。
后来他和柳氏因为战争被冲散了。
柳被一番将掳去,纳为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郊的痴情诗词《赠婢诗》赏析《赠婢诗》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赏析】
首二句写女子为王孙公子为追求的深沉痛苦。
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女子的美貌;次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身不由己的痛苦。
“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美而艳,善吹笛”。
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向石崇索取绿珠,遭到石崇拒绝。
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
作者用此典故,一则表明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的美貌,二则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
命运,表现出对王孙公子的不满,对不幸女子的爱怜同情。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多被用来表示恋人因贫富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不得不成为陌路之人。
“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本指善吹箫的萧史,或风流多才的梁武帝萧衍,后来借指情郎或佳偶,这里是崔郊自谓。
这两句是说,贵族之门,其深似海,一旦陷入,就会把旧相识当成陌生之人。
作者在这里没有把矛头指向造成他们分离的“侯门”,反倒说女子对旧情人“无情”,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来切合“赠婢”的口吻,二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显示出内心痛苦无奈而又不敢直言的凄楚。
此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不仅写出自己所爱被劫夺的悲哀,还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因此具有典型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扩展阅读:诗句分析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
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
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
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
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
用此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
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
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
「萧郎」是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此处是崔郊自谓。
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象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
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当然不难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这首诗用词极为准确,在封建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实在恰当不过。
正因为如此,「侯门」一词便成为权势之家的代词;「侯门似海」也因其比喻的生动形象,形成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