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

合集下载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水质评价

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水质评价
维普资讯
L k c. 湖泊科 学) 20 , 9 3 :8 2 8 a e i(g - i:lks n lsa.n t ∥ w .l e.r.Ema j e@ i a.c c p a l a g
Al t tl 1 tx e e ie t e r m hry t a ln i s o i h,1 l c a ts 5 mol s s 4 i s c s l oa ,5 a a w r d ni d f i f o ti — t wos mp i g s e , f t wh c 8 oi h ee ,1 l k ,1 n e t g u
Si e,W h n4 07 , R hn ) c n s ua 30 2 P .C ia e c
( : rd a col eC ie cdm c ne, ei 0 09, h a 2 Ga ut Sho o t hns A a e yo Si s B in 10 3 P R C i ) e h f e f e c jg n
岸带大部分水体及南部近六 门闸的部分区域水体水质相对较差.
关键 词 : 东洞 庭 湖 保 护 区 ; 型 底 栖 动 物 ; 落 结构 ; 能 摄食 类 群 ; 间分 布 格 局 ; I 大 群 功 空 GS
S ca it i uto l pa t r o a r o be ho a d l in e a ua i n n pa i l d sr b i na te n f m c oz o nt s n pol o ut v l to i Ea t La s ke
步分 析 检验 各 主要 分 布 区域 的 1 水 体 理 化 指 标 , 现 水 深 是 影 响 保 护 区底 栖 动 物 分 布 的 关 键 因 子 , 硫 酸 盐 则 主要 制 6种 发 而

洞庭湖鸟类介绍

洞庭湖鸟类介绍

洞庭湖鸟类介绍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四省交界处。

这里以其丰富的鸟类资源而闻名于世。

洞庭湖周边的湿地环境为众多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以下将介绍洞庭湖常见的鸟类物种,带您一起领略洞庭湖鸟类的美丽。

洞庭湖作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站。

每年春秋两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从南方迁徙到洞庭湖,其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鸟类。

洞庭湖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首先是洞庭湖的水禽。

这里栖息着许多水禽,如白鹭、苍鹭、黑鹳、灰鹤等。

白鹭是较为常见的水鸟之一,它们身体纤细,嘴长而尖,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苍鹭和黑鹳则是较为少见的水鸟,它们身形高大,善于捕食鱼类和两栖动物。

灰鹤是大型鸟类,它们身体呈灰色,喜欢栖息在湿地的浅水区域。

其次是洞庭湖的候鸟。

洞庭湖是许多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站。

每年春秋两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从南方迁徙到洞庭湖,其中包括很多珍稀濒危鸟类。

比如,黑头鸭是一种小型的候鸟,它们喜欢栖息在湖泊和水塘中,以水草和小型水生昆虫为食。

红嘴鸥是一种常见的候鸟,它们羽毛纯白,嘴部呈鲜艳的橙红色,喜欢在湖泊中觅食。

除了水禽和候鸟,洞庭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鸟类。

比如,湿地边缘常见的鸟类有红尾鸲、翠鸟等。

红尾鸲是一种小型的鸟类,它们身体呈褐色,尾巴上有明显的红色斑点,喜欢在丛林和灌木丛中筑巢。

翠鸟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们羽毛翠绿色,喜欢在水边觅食。

洞庭湖的鸟类资源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和野生动物观察者。

在洞庭湖的湿地保护区,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鸟类的生态行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洞庭湖是一个鸟类世界的天堂。

这里的水禽和候鸟种类繁多,栖息地适宜,吸引了众多鸟类迁徙和栖息。

保护洞庭湖的湿地生态环境,是保护洞庭湖丰富鸟类资源的重要任务。

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保护这片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让洞庭湖的鸟类继续繁衍生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高二生物培优练习7

高二生物培优练习7

高二生物培优练习7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心悸、岀汗、进食、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

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成人的血液中,当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为维持其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将会发生的调节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亢”病人出现进食增加、心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为甲亢患者餐前及餐后血糖含量变化(对照组为正常人)。

①通过监测机体腹部皮下组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____间接地反映机体血糖的水平。

②与对照组相比,“甲亢”患者进餐60min后血糖含量较高,而空腹时血糖含量无变化。

原因可能是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显著增加,作用于___________,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4)放射性131碘用作甲亢的治疗,该治疗法可以有效地破坏甲状腺腺泡上皮而不影响邻近组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跑马”成为一种健身新潮流,“跑马”是指跑马拉松,它是一种长跑项目。

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跑马”运动员运动时与运动前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______________转化为葡萄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3)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使靶细胞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

洞庭湖

洞庭湖

3/17/2014
鸡片之味君君 君 下向用头头君 君 称才龟记奇山 君 山 片即功道山山 山 沉水沸色茁山 山 为像︐载色金 龟特 鲜用效清银银 银 ︐面水泽壮挺银 特 蹑畏平︓彩原 产 嫩鸡自香针针 针 茶芽︐冲金直针 产 龟惧时君的名 之 银肉唐甜是鸡 鸡 幼状泡黄︐︐ 之 ︒生藏山君蹑 君 山 针和末美摘片 片 叶如于︐大色 君 人身产山龟 ︐金 君 自 微 透 故 小 ︑ 山 的 于 蹑 岛 万 清 至饮后 与 又龟 山 君 张 明 名 长 香 银 小 岩 电 ︒ 笔 香 清能 杭 叫 银 山 ︐书玻银短︑ 针 孩石︐据金 其针一使白州 形天璃针均味 一之其清甲 味茶滑直人鹤龙 同︔杯︐匀︑ 样中板嘉龟 被 井 精 极炒 ︑ 寺 花 菊 中 享 ︐ 形 蹑 ︐ 中 庆 芽 佳而当神内虾 盛柄︐有白俱佳 芝龟 足 每 断 ︽ ︐ ︒成作振奋具十仁 开芽开金毫︐ 而到摺巴产 贡有 一 出黎之陵于 成茶︒安几样 ︒身始镶完世 ︒明如县秀 汲芽玉整称 菜君神株闻 丽 树 茶 头 之 鲜 四 因 或 蚌 水 志 白山︑ 名 而 上 全 美 亮 美 此 晚 傍 ︒ 后 物 绿银健 全 富 ︐它这产于 徐部称︐︒ 相针胃的国 茶叶 被们种篇神 徐冲︒芽芽 3/17/2014 间鸡 ︒ ︾ , , ,
3/17/2014
3/17/2014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 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 赋诗,或题书刻石,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 石器遗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 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每一 个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记忆,浩气连远古, 衷肠诉神州。特别是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 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李白的“淡扫明湖 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更使君山名声大噪。岛上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仅名竹就有20多种,神奇而 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君山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层层 的茶园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 就产自这里。

经济结构调控湖泊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结构调控湖泊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结构调控与湖泊环境保护探讨摘要:洞庭湖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战略地位十分显要,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在科学分析洞庭湖区经济结构、污染负荷、环境质量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工业、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调控举措,以使区域环境特别是湖泊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和载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又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达到共赢,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1,2]。

如何加快我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3],已成为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洞庭湖区概况1.自然概况洞庭湖地处北纬28°30′-29°31′,东经111°40′-113°10′,跨湘鄂两省,目前湖泊总面积约2625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区涵盖湘鄂两省环洞庭湖区域,为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冲积平原,北与江汉平原相连,中部地势平坦,东、南、西三面为环湖丘陵,地势稍高,地形起伏较大,且分别向湖区倾斜。

区域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16.3-17.1℃之间,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年均降水值为1235毫米。

2.产业结构概况洞庭湖区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

2011年,区域三产比例为17.0:50.9:32.1。

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是区域传统产业,第二产业主导行业以石油化工、造纸、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等为主,同时近年来大力发展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旅游业占据第三产业五分之一份额。

目前区域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1)传统农业化肥农药用量大,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加重了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2)主导产业类型多为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如石化、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结构对区域以河流湖泊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3)湖区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污染控制难度大,主要工业行业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单位产值环境成本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大,工业水资源消耗量大。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Word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Word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生活链接]201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湿地日暨扎龙自然保护区建区40周年主题活动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举行.扎龙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人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

知道:湿地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其重要的生态价值.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应用:掌握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途径,并探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综合思维:总结湿地的环境效应和地球之肾功能;分析湿地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区域认知:理解不同区域湿地价值的差异,湿地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有无破坏湿地的现象,分析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错误!地表或为错误!浅水覆盖的土地。

3.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错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07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自我探究]海洋是湿地吗?[答案]海洋、森林和湿地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有水但水较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海洋不是湿地,而是和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之一。

二、“地球之肾”1.湿地的价值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三、湿地资源问题1.原因、表现及危害(1)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错误!过度开发利用.(2)表现:天然湿地的错误!数量在不断减少,错误!质量在逐渐下降。

《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年总目次

《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年总目次

71第4期第1期古村落中的雨洪利用生态智慧:以山西贾泉村为例王晓军 赵雪荣 田晋嘉(4)北京顺义区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初探高梓洋 许昌 孙丽 吴专 孟羽嘉 刘喜宏(9)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提升方案探析 张漫君 张曼胤 魏圆云 郭子良 王大安 杨思 刘欣艳(13)基于景区情境的西溪湿地游客环境破坏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潘丽丽 蒋祝雅(17)浅析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模式周婷婷 李欣 张影宏 朱铮宇(21)采煤塌陷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以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史丹 张慧 刘静 孔维健(24)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孟羽嘉(27)湖北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周文昌 史玉虎 付甜 庞宏东(31)几种典型湿地的生态现状与修复策略 汪迎春 赵玉连 张志麒 金胶胶 马国飞 莫家勇 熊欢欢 王磊(34)基于中文文献的中国湿地热点研究地区分析胡洵瑀 张爱英 兰志春 王盛 楼毅 初映雪(38)洞庭湖区城镇化与湿地演变进程监测 刘慧 齐增湘 黄傅强 刘倩 周永(44)水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廖宝雄 曾南京 刘观华 李秀明 钱法文(50)黄河三角洲湿地典型盐生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研究郭嘉 陈纪香 于一雷 徐卫刚 马牧源 赵娜娜 李肖夏 朱耀军(55)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滩涂红树林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吴协保 曾晖 谢邦雄 刘伟 卢立 杨克仁 林新军 寇峰(60)甘肃盐池湾黑颈鹤繁殖分布格局 色拥军 窦志刚 杨巨才 王煜民 达布西力特 马志兵 王博驰(64)湖泊水文情势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概述舒薇薇 高耶(69) 《湿地科学与管理》微信平台上线 (26) 《湿地科学与管理》投稿订阅 合作咨询 (68)最美湿地—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封二 扉页)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白鹭 (封面)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黑翅长脚鹬 (封底)第2期库滨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及其工程应用: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冯哲 郑洋(4)美国重现河流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王巍巍(10)东北寒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规划设计:以吉林省金川镇为例徐建胜 白雪原 姜海波 何春光(15)生态理念与技术在岛屿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以重庆中坝岛为例 郑洋 符婵娟 李苏(19)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计敖明舒 刘永杰 赵荟(23)颐和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胡振园 许蕊 丛一蓬(27)北京市密云区湿地资源及生态质量评价 张小玉(32)深圳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何显红 黄清松(35)扬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修复对策曹兆阳 陈瑶 李勇学 张可凡 王中生 邓自发(38)甘肃敦煌西湖湿地现状及野生动物汲水系统建设 袁海峰 陈文业 孙志成 韩栋 吴婷 谈嫣蓉 刘鸿源(42)浅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涂宏涛 李华 钮子鹏 张锦绣 凌威(44)查干湖可持续发展策略与途径 马锋敏 杨敬爽(48)初谈引黄工程持续补水下桃━阿海子湿地鸟类群落的复苏与变化 何芬奇 任永奇 肖 红(51)陕西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汪青雄肖红 沈峰 韩拖考(53)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九寨沟湿地保护区水獭夏秋季活动的初步研究 任锦海 张跃 出塔 肖维阳(57)海珠湿地生态监测体系构建 范存祥 林志斌 钟文(61)黑龙江小兴安岭白枕鹤繁殖栖息地监测研究谷彦昌 李雪竹(64)地质因素对人工湿地规划选址的影响分析王军辉白彬彬 周宏磊(68)国际重要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2)最美湿地—东方红国际重要湿地 (封二 扉页)全球环境基金(GEF)江西省湿地保护区体系示范项目介绍(封三)东方红国际重要湿地 (封面)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 余超 刘观华摄影(封底)第3期仿自然人工湿地系统构建模式与效果初探战楠 黄炳彬 李光远 王利军 刘学燕 赵立新(4)贵州草海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修复工程 张芸(9)湖泊湿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以岳阳南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 朱江 林小莉(12)高寒湿地草原区水文特性及路桥设置研究 吕存杰(17)基于湿地保护的电气设施空间布局:以新疆乌什托什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王梦犀(22)基于PSR模型的闽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陈凤 苏少川 陈妍 李宁 王韧 游巍斌何东进(25)贵州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共管研究侯天文 郭应 邓伯龙(29)杭州市湿地资源保护对策田晓晖 孙庆来 李国志 朱安明(33)高原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年总目次72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第16卷 为例 马国强 李秋洁 杨书宇 张蓉(36)浅析水质净化功能型河口生态湿地构建技术李鑫斐 黄羽(39)互花米草在中国的潜在生存区域预测张静涵 张轩波 沈美亚 王怡道 安树青(42)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湿地保护研究可视化分析吴迎霞 徐鹏 张林 孙伟韬 盛宣才(47)中国西北地区水鸟保护优先区与空缺分析李一辰 王春晓(53)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研究刘欣艳 郭子良 张曼胤 周文昌庞宏东 马国飞 龙水枝梅玉娇(58)中国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刘汉湖 刘奕 宋景辉 张双圣 程涵宇(63)深圳福田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郑梓琼 唐以杰 戚诗婷 吕紫微 黄煜 辛琨(69)河北省廊坊市老龙河人工湿地工程高志永 李凤银 何方杰 焦新莹(38)《湿地科学与管理》微信公众号上线 (46)最美湿地—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封二 扉页)河北省廊坊市老龙河人工湿地工程 李凤银摄影 (封面)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封底)第4期雄安新区府河河口湿地修复工程 陈佳秋 陈美玲 张轩波 杨棠武 安树青 张勇斌 傅海峰(4)寒冷地区人工湿地成套技术的工程实践刘文杰 石玉敏(9)福建省东山湾滨海湿地空间规划分区体系探索颜利 方婧 吴耀建 巫建伟(12)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修复规划 杨棠武 康晓光陈浩 王春林 戈萍燕 安树青 张轩波(16)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水质评价 赵顺 邓婉璐 雷会雄 林路香 赖长斌(20)鸻鹬类水鸟的生境需求选择与生境恢复策略李艳英 田杰 刘红磊 徐威杰 周滨(23)长荡湖水生植物群落组成及分布格局付言言 赵凯 张响 杨建新 徐俊华 田荣伟(27)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育和激励机制: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为例 何显红 黄清松 胡悦(32)不同水分处理和枯落物分解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CO 2释放的影响罗良娟 张林海 陆苗慧(35)北京市房山区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龚明昊 文菀玉 张伟 赵乾龙 王嘉晨 李惠鑫 刘刚 梁国靖 王宇航(41)不同恢复年限向海香蒲湿地土壤全磷含量研究李琳 刘吉平(45)闽南沿海主要海湾和河口湿地上覆水营养盐分布特征 韩智献 仝川 刘白贵 黄佳芳(49)黑龙江三江平原不同退耕年限湿地土壤持水量变化赵琬婧 李海兴 焦健 王瑜 原卉 蔡体久 孙晓新(54)内蒙古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 韩春荣 刘培中 雷光春 韩福忠 包会嘎(58)微地形对小微湿地保护恢复影响研究进展陈新芳 冯慕华 关保华 姚亚芹 王秦浩(62)上海市九段沙湿地科研文献统计分析 周敏杰 吕金桥 朱敏 蔡音亭 吴鹏飞 孙炜 陈秀芝(66)《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年总目次 (71)江西鄱阳湖三趾鸥的新发现 (72)野趣生境环境设计研究院 (封二 扉页)中国湿地博物馆四大抓手深耕生态文明建设 (封三)西溪湿地棕颈钩嘴鹛 俞肖剑摄影(封面)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袁海峰摄影(封底)2019年2月13日在江西鄱阳湖(江西余干县康山大堤江豚湾南739 m,116°23′45″E,28°50′19″N)拍摄到1只三趾鸥(Rissatridactyla )。

北京市十二中2023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十二中2023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B.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和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的合成需要转录但不一定都需要翻译B.酶的合成过程中都产生水并消耗ATP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 D.酶催化作用的原理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3.衰老人体通常会出现白发、老年斑、细胞数目减少等特征。

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衰老是因为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B.老年人骨折后愈合得很慢,与成骨细胞的衰老有关C.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会导致老年人的头发变白D.老年斑的形成是因为黑色素随皮肤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4.运动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和有氧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过程中主要通过分解乳酸提供能量B.有氧运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来自于线粒体C.运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参与了有氧呼吸过程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6.下列关于冠状病毒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DNA病毒B.抗生素对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C.冠状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不能独立代谢D.冠状病毒只感染人体,不能感染其它动物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昆虫有多对相对性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洞庭湖底栖动物结构分析与水质评价

洞庭湖底栖动物结构分析与水质评价
2 4 平 方公 里 。 70
水环 境 质量 评价 指数 法
, l
( 2 )P一言 cf ∑ /
f 1 砷
式 中 P为 综 合 污 染 指 数 ; i 第 i 污 染物 的 实 测 平 均 浓 C为 种
大 型 底 栖 动 物 是 水 生 态 系统 的 重 要 生 态 类 型 并 具 有 多种 功 度 , / S 为 第 i mgL;i 种污 染物 评 价 标 准 值 , gL 采 用 《 表 水环 m /, 地 能 , 可 以加 速分 解水 底碎 屑 , 泥 水界 面 的物 质 交换 和 水体 的 境 质 量 标 准 》 G 3 3— 02 的 Ⅲ类 水 质标 准 值 【 它 促进 ( B8820) 7 1 P 02 。当 < .为 自净 ; 水 生态 系统 营 养生 态位 的 重要 环节 , 摄 食其 他 小 型底 清 洁 ; 也是 既 P在 O2 04之 间 为 尚 清 洁 ; . — . P在 04 O7为 轻 污 染 ; . . 一 P .— . 间 为 中 污 染 ; 0之 P在 1 一 20 间 为 重 污 染 ; > . . O .之 P 20 栖 生 物 和 有 机 碎 屑 , 被 鱼 类 等经 济动 物 所 捕 食 ; 又 同时 , 的 种 在 07 1 它 类 、数 量 与群 落结 构和 所 处水 域有 密 切关 系 。在 淡 水湖 泊 和 河流 为 严 重 污 染 中 , 栖动 物 的优 势种 群主 要 包括 水 生 昆虫 、 体 动 物 、 底 软 寡毛 类 等 , 它们 对环 境污 染 的反 应较 灵敏 , 较 直观 的反 应 水 质变 化 。为 此 , 能 本文 根 据 20 08年在 不 同 水期 对 洞 庭 湖底 栖 动 物 多 样 性 的 调查 结

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

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

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黄琪;高俊峰;张艳会;闫人华;王雁;蔡永久【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域,研究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对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但是缺少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历史调查状况为主要参照系统,构建了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的多参数湖泊完整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四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生态系统调查数据,对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的综合得分分别为66、71、57和57.根据评价等级划分标准,洞庭湖和鄱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状况都达到"好"的等级,而巢湖和太湖则处于"一般"等级;结果显示,该指标能够表征人类活动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同方面的干扰,且能够反映四大淡水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历史变化状况.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综合评价的工具并能够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9页(P118-126)【关键词】浅水湖泊;湖泊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长江中下游【作者】黄琪;高俊峰;张艳会;闫人华;王雁;蔡永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生物完整性指数在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实现生态系统评价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生物监测工具[1- 3],然而,该方法在湖泊和水库等静生态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较少[4- 5]。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2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2

2021级高二下学期四月月考地理试题欧美黑杨的树干高、树冠大,喜光照,生长快,抗病和适应性强。

欧美黑杨木材材质柔软,易加工。

20世纪70—80年代,欧美黑杨作为经济林被广泛引进洞庭湖周边地区,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直到整治前,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欧美黑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1亩≈666.67m2)。

欧美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生态杀手”,严重威胁洞庭湖生态环境安全。

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湖南省洞庭湖保护区展开了史上最大一次欧美黑杨砍伐行动,数百万棵黑杨被砍伐清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洞庭湖周边地区种植欧美黑杨主要是为了利用其()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支持服务2. 洞庭湖保护区大面积砍伐欧美黑杨是因为其()A. 经济效益低B. 加剧了湖区水土流失C. 加速了湿地旱化D. 导致湖水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加强山西中部城市群已形成以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以旅游、物流、商贸、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汇集了全省8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山西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山西省将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进入国家规划,作为该省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在全国版图彰显山西地位的重大战略部署。

读山西中部城市群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山西省其他地区相比,山西中部城市群崛起的突出优势有()①资源禀赋②地理区位③政策优势④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优势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4. 为进一步提高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下列措施中不可采取的是()A. 完善基础交通网络B. 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C. 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D. 发挥太原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欧洲国家把乞力马扎罗山、马尔代夫群岛称为“末日旅游胜地”,这些景观将从地球上消失。

据此完成下题。

5.促使乞力马扎罗山、马尔代夫群岛成为“末日景观”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A.制冷技术的出现 B.矿物能源的消费C.海洋石油污染 D.不合理的垦殖6.下列国际合作有助于缓解上述景观面临消失问题的是( )A.海底石油的合作开发 B.煤炭脱硫技术合作C.太阳能、潮汐能开发技术合作 D.荒漠化治理技术合作输沙模数是指河流断面上单位面积所输移的泥沙量。

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

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

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张屹;王丑明;石慧华;李利强;黄代中;田琪;陈翔【摘要】1988-2013年洞庭湖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229种,隶属于4门7纲,其中软体动物门84种,线形动物门1种,寡毛纲28种,昆虫纲105种,蛭纲7种,甲壳纲4种.洞庭湖所存物种主要是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5.9%和36.7%,而寡毛类、蛭纲和甲壳纲分别只占12.2%、3.1%和1.7%.2000-2013年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数(49种)明显低于1988-2000年(58种),水生昆虫的种类数下降最为显著.1988-2013年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49 ind·m-2,其中寡毛类密度为38in d·m-2,水生昆虫密度为80 ind·m-2,软体动物密度为94 ind·m-2,分别占总密度的15.1%,32.0%和37.8%.近30年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迁,相对较为耐污的种类成为了优势种,如环棱螺(Bellamya sp.)、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洞庭湖软体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南洞庭湖,特有物种较多,但大部分处于濒危状态,洞庭湖的双壳类优势种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近30年来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密度与水体总氮(TN)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都呈显著负相关,洞庭湖尤其是东洞庭湖的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From 1988 to 2013, 229 macrobenthic species (7 classes and 4 phyla) were recorded in Dongting Lake, with Mollusca (84 taxa), Nemathelminthes (1), Oligochaeta (28), Insecta (105), Hirudinea (7) and Crustacean (4). Insect and mollusk species, accounted for 45.9% and 36.7%of whole richness respectively as the major macrobenthic groups in Dongting Lake, while oligochaete, hirudinea and crustacean species constituted 12.2%, 3.1% and 1.7%. The average species number of the whole assemblage from 2000 to 2013 (49 species) was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1988-2000 (58 species), with an obvious decline in richness of Insecta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density of Oligochaeta (38 in d·m-2), Insecta (80 ind·m-2) andMollusca (94 ind·m-2) from 1988 to 2013 accounted for 15.1%, 32.0% and 37.8% of macrobenthic average density (249 ind·m-2) respectively. The macrobenthic composition has undergone a dramatic chang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with pollution-tolerant species (e.g. Bellamya sp., Stictochironomussp. andBranchiura sowerbyi) as dominant. Mollusks are abundant,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Dongting Sub-lake, where the endemic species are much more abundant than other sub-lakes and most of them are endangered. Bivalves are dominant taxa in Dongting Lake and its assemblage composition shifted from unionids-dominant toCorbicula flumineal-dominant commun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acrobenthic richness and d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itrogen (TN) and eutrophication index (∑TLI), which indicated that eutrophic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macrobenthic density and richness in Dongting Lake, especially in the East Dongting Sub-lak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24)008【总页数】6页(P1348-1353)【关键词】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作者】张屹;王丑明;石慧华;李利强;黄代中;田琪;陈翔【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岳阳 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4洞庭湖为湖南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有沟通航运、繁衍水产、调蓄长江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

名家作品选读(十四)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先生

名家作品选读(十四)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先生

名家作品选读(十四)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先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下荆江的南岸,面积2,740平方公里,容积17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它接纳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调弦口已于1958年冬堵塞),由岳阳城陵矶泄入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1661.5亿立方米,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

整个洞庭湖区,以赤山——南山一线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湖区由东洞庭湖(包括大通湖、漉湖)和南洞庭湖组成;西部湖区目前已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所取代,目平湖是西部残存的最大湖泊。

全新世,特别是有史以来,由于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洞庭湖经历着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即由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沉沦为“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1】的浩渺无涯的湖沼景观,最后又淤塞为目前的陆上三角洲占主体的平原一湖沼地貌景观。

在不久的将来,洞庭湖将因自然葑淤而走向消亡。

研究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可以从中掌握它形成、发展以至最后消亡的客观规律,为正确使用、合理整治湖区提供理论根据;另一方面,研究此类大型湖沼的演变模式,认识现代陆上三角洲和湖沼沉积相的建造过程,还可以加深人们对地质时期陆相地层建造过程的感性知识,从而为寻找陆相地层的矿物资源提供有益的依据。

所以积极开展大型湖沼的历史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结合湖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调查和卫星遥感象片,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特别是历史过程和今后发展趋势进行论证,供有关方面参考,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全新世初——公元三世纪)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地堑型岔地,后经老第三纪末的褶皱抬升,新第三纪的剥蚀夷平,湖盆形态基本消失。

随着新构造运动的来临,夷平面在第四纪之初的继承性断块差异运动中迅速解体:湖区外围东、南、西三部分沿复活断裂带崛起成高山;北部自第三纪即已存在的华容隆起发生比较普遍的微弱沉降;湖区中部则因强烈拗陷成湖,重新开始接受沉积。

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刘松林;梅碧球;张纪祥;彭波涌;彭平波【摘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多样化,蕴含丰富的生物资源.西洞庭湖保护区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从生物多样性现状入手,剖析威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措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西洞庭湖保护区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其以法治区、综合管理与执法方面的探索与经验为同行提供了有益借鉴.%The West Dongti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belongs to the type of Inland Lake Reed Swamp Wetland, with diverse wetland ecosystems hosting rich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 wetland has carried out favorable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s i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 biodiversit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hreats analysis,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recent years, the West Dongting Lake Reserve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ts experiences in legally-based administr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provided a useful example for other wetlands.【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8(014)002【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西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作者】刘松林;梅碧球;张纪祥;彭波涌;彭平波【作者单位】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 415900;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 415900;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415900;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 415900;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 415900【正文语种】中文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境内的沅、澧水尾闾,地理位置为东经111º57′~112º17′,北纬28º47′~29º07′,总面积30 044 hm2,其中,湿地面积26 960 hm2,核心区9 061 hm2,缓冲区6 165 hm2,实验区14 818 hm2。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参考文献】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道论》,杨京平主编,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7
2,《洞庭湖的演变、开发和治理简史》,李跃龙等著,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3,《环洞庭湖研究 : 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董明辉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4
4,《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生态修复研究.》,周金星著,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三;带来的危害
洞庭湖的破坏给生态带来的灾难主要有蓄洪能力下降、湿地破坏、野生动植物减少。
1,蓄洪能力下降
据调查统计,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间隔由十年减少为三年,这就意味着整个长江流域的蓄洪能力在减弱。由于水面的抬高增加了水流漫滩的机会,造成了下游河道的滩槽同步淤泥,占据行洪断面,使得泄流能力下降,相应洞庭湖的吐洪量也就减少。资料显示,城陵矶与螺山站在1954年的流量分别为43400、78800立方米/秒,而到了1998年下降为28800、64000立方米/秒,可见洞庭湖的泄洪能力有所下降。
2,湿地破坏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一块十分重要的湿地,也是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13736平方千米,占中国亚热带湿地的1/4。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湖区进行了几百年的过度开发使得洞庭湖湿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洞庭湖湿地破坏的人为因素有:泥沙淤积、水量减少、环境污染。泥沙淤积造成了四大破坏:一是影响洞庭湖的调蓄能力,二是抬高了水位,三是造成垸高田低,地下水位升高,四是河、湖洲滩不断扩大,使得‘湿地’向‘陆地’的天然转化加快。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主要是受到了三峡工程的影响,三峡关闸蓄水使得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流量从2000立方米/秒减少到380立方米/秒左右,水量减少使得浅水湿地面积缩小。环境污染使得大片湿地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的减少。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申幸志;黄峰;韩帅;钱湛;姜恒
【期刊名称】《水文》
【年(卷),期】2024(44)1
【摘要】为揭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拟洞庭湖出湖流量及湖区水位,通过情境模拟开展水情变化归因分析。

洞庭湖1992—2019年9—10月出湖流量大幅减少,主要受长江流量降低的影响。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位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中9—10月平均水位在西洞庭湖、南洞庭湖降幅约1m,在东洞庭湖降幅约2m。

地形变化对中枯水期水位主要起拉低作用,长江和流域四水流量变化在9—10月起拉低作用、在12月至次年3月起抬升作用,其中对东洞庭湖水位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

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申幸志;黄峰;韩帅;钱湛;姜恒
【作者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P333
【相关文献】
1.近30年洞庭湖季节性水情变化及其对江湖水量交换变化的响应
2.近40年洞庭湖区内湖水面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3.19882016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4.1960年以来洞庭湖江湖连通河道松滋口枯水期分流变化特征及应对策略
5.近40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鲟保护及疾病治疗

中华鲟保护及疾病治疗

中华鲟保护及疾病治疗关键字:中华鲟、疾病、治疗、预防、保护、葛洲坝工程。

摘要:中华鲟为典型的江河洄游鱼类,因环境污染及沿江、沿河修建引水工程及筑坝而阻断了其涸游通道,使其数量大大减少。

本文对中华鲟常见疾病做了介绍并针对葛洲坝工程给中华鲟带来的威胁提出了应对措施。

1 中华鲟简介中华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

中华鲟体长形,内骨胳为软骨,头部有膜骨,中轴骨胳为非骨化的弹性脊索,不存在椎体。

体被5行骨板,背1行,体侧和腹缘各2行。

吻尖而突出,口前吻须4条,一字形排列。

口富伸缩性,除在幼鱼期外,无颌牙。

胸鳍第一鳍条已演变为棘,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底附近,尾鳍为歪形尾。

鳃耙短柱状,排列稀疏(13~24);幼鱼皮肤光滑,消化系统结构独特,既有软骨鱼类的瓣肠。

又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

中华鲟主要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中华鲟的食物组成随不同时期和地区而异。

仔鱼期一般吃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食,成鱼期吃鱼类、底栖动物及动植物碎屑等。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自金沙江以下至河口江段。

中华鲟属典型的江一河洄游性鱼类,每年6~8月人江口进行溯河生殖洄游,翌年10~11月在长江上游江段产卵,产后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

2常见疾病通过对救护暂养和循环水系统养殖的中华鲟以及池塘养殖中华鲟的病例研究中,发现中华鲟的常见疾病如下:2.1鳃病及皮肤病2.1.1烂鳃病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的鱼病。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所致典型症状鳃丝外露,末端变黑症,进一步发展出现鳃丝肿胀变黑、外露,粘液增多,鳃裂张开,鳃盖膜闭合不严鳃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

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消瘦,常滞留在水体上层。

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

常见致病原为鞭毛虫性(镜检可看到鳃丝表面有大量鞭毛虫和黏液混合并覆盖鳃丝表面而形成“层状”结构)车轮虫病(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以及气单胞菌细菌(体表正常但濒死时体色暗淡、色彩消失。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

关于洞庭湖的介绍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和湖北省交界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浅水湖之一,湖面面积约为608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2.5米。

洞庭湖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湖区由数百条河流汇入,其中长江和湘江是主要的入湖河流,同时湖区也有出湖河流,最终流向长江或太湖。

洞庭湖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湖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如鲤鱼、鲢鱼、鳙鱼、鲮鱼、鲈鱼、鳊鱼、草鱼、鲫鱼、鲤鱼、鳜鱼等,其中以鲤鱼最为著名。

此外,湖中还有许多鸟类栖息于此,如白鹤、灰鹤、白鹭、苍鹭、鸬鹚、鸳鸯、野鸭等,这些鸟类在洞庭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洞庭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长江和湘江,同时还有一些小河流和地下水源。

湖水清澈透明,湖中的水草丰富,这些水草不仅是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水中植物。

湖水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它们为湖水生态环境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洞庭湖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湖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洞庭湖已经成为了一个以渔业、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的经济区域。

同时,湖区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岳阳楼、君山岛、洞庭山、杜甫江阁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洞庭湖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湖泊缺水、湖泊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这片宝贵的湿地资源,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湖泊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等,以确保湖区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洞庭湖是一片自然宝地,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重大挑战。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洞庭湖这片湿地资源的保护,让它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健康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8): 1348-135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方案项目(WFLY-2009-01-PG05);2014年湖南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2014014) 作者简介:张屹(1982年生),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E-mail: 130858341@*通信作者。

E-mail: tianq31@收稿日期:2015-04-05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张屹,王丑明,石慧华,李利强,黄代中,田琪*,陈翔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 岳阳 414000摘要:1988─2013年洞庭湖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229种,隶属于4门7纲,其中软体动物门84种,线形动物门1种,寡毛纲28种,昆虫纲105种,蛭纲7种,甲壳纲4种。

洞庭湖所存物种主要是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5.9%和36.7%,而寡毛类、蛭纲和甲壳纲分别只占12.2%、3.1%和1.7%。

2000─2013年底栖动物的平均物种数(49种)明显低于1988─2000年(58种),水生昆虫的种类数下降最为显著。

1988─2013年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49 ind·m -2,其中寡毛类密度为38 ind·m -2,水生昆虫密度为80 ind·m -2,软体动物密度为94 ind·m -2,分别占总密度的15.1%,32.0%和37.8%。

近30年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迁,相对较为耐污的种类成为了优势种,如环棱螺(Bellamya sp.)、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 i )。

洞庭湖软体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南洞庭湖,特有物种较多,但大部分处于濒危状态,洞庭湖的双壳类优势种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

近30年来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数和密度与水体总氮(TN )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都呈显著负相关,洞庭湖尤其是东洞庭湖的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 DOI: 10.16258/ki.1674-5906.2015.08.014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5)08-1348-06引用格式:张屹,王丑明,石慧华,李利强,黄代中,田琪,陈翔. 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8): 1348-1353.ZHANG Yi, WANG Chouming, SHI Huihua, LI Liqiang, HUANG Daizhong, TIAN Qi, CHEN Xiang.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uccession during Last Thirty Years in Dongting Lak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8): 1348-1353.洞庭湖为湖南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过水性洪道型湖泊,有沟通航运、繁衍水产、调蓄长江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

近几十年来,随着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其自然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剧,使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富营养化进程日益加剧,东洞庭湖已经出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龚志军等,2001)。

洞庭湖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申锐莉等,2006;黄代中等,2013),一般底栖动物种类与多样性与水体总氮(TN )、总磷(TP )等营养元素呈负相关(陈其羽等,1980;王丑明等,2011)。

研究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底栖动物的意义十分重大,有研究表明大型通江湖泊有利于维持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生产力(Pan et al.,2011)。

然而目前洞庭湖底栖动物方面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个别年份的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方面(戴友芝等,2000;汪星等,2012),以及对某一湖区(江辉等,2007;谢志才等,2007)或某一类群的研究(张玺等,1965;胡自强,1993),但研究年限较短,不足以全面体现洞庭湖底栖动物变化特征。

本文根据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1988─2013年对洞庭湖全湖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其它研究资料,分析了洞庭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所指示的湖泊环境演变,从而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洞庭湖提供依据。

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2691 km 2,另有内湖面积1200 km km 2,洪道面积1013 km 2,流域涉及湘、鄂、黔、渝、桂、粤6省,湖体形状呈近似“U ”字形,岳阳站水位33.5m (黄海基面)时湖长143 km ,最大湖宽30 km ,平均湖宽17 km ,最大水深23.5 m ,平均水深6.4 m ,相应蓄水量167亿m 3,三峡建设之前,洞庭湖水循环周期约18.2 d 。

洞庭湖流域采沙较为严重,因此底质泥沙淤积较多,有机质含量较低,但重金属含量较高。

洞庭湖湿地植被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蓼科、豆科和唇形科以及张屹等:洞庭湖近30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 1349杨柳科等为主,芦苇和南荻是湖岸带优势挺水植物,黑藻和金鱼藻是洞庭湖优势沉水植物。

1 材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988─2013年的监测资料,由于水位变化及国控断面改变等客观原因,监测断面先后进行了一些调整,2002年监测断面基本固定,共设有10个监测断面,具体如下:西洞庭湖湖区的小河嘴、蒋家嘴和南嘴断面;东洞庭湖湖区的鹿角、东洞庭湖、岳阳楼和洞庭湖出口断面;南洞庭湖湖区的万子湖、横岭湖和虞公庙断面(图1)。

底栖动物的采集使用0.0625 m2的改良彼得森采样器,标本的鉴定据参考文献(Epler,2001;Brinkhurst,1986;Morse et al.,1994;刘月英等,1979)。

1.2 数据处理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

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和一致性的检验。

物种损失率计算公式为P=(S-S i)/S i,式中S为本次调查的种类,S i为i年前的种类。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即H=– {(n i/N)log2(n i/N)},式中N为总密度,n i为物种i的密度。

湖泊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和透明度5项,chl-a、TN、TP、COD Mn的测定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透明度采用透明度盘测定。

采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中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方法。

2 结果与讨论2.1 群落结构的演变2.1.1 种类及优势种自1988年以来,洞庭湖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229种,隶属于4门7纲,其中软体动物门84种,寡毛纲28种,昆虫纲105种,蛭纲7种,甲壳纲4种,线形动物门1种。

洞庭湖所出现的物种主要是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5.9%和36.7%,而寡毛类只占12.2%(表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

分湖区来看,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的种类数较多,分别占全湖种类的77.3%和72.9%,东洞庭湖种类数较少,占59.8%(表1)。

近30年来洞庭湖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迁,相对较为耐污的种类成为了优势种。

据统计,东洞庭湖在1988─2001年的14年中有8个年份蜉蝣(Ephemera sp.)都为优势种,该种类为敏感种,一般生活在清洁水体中,然而在2003─2013的11表1 1988─2013年洞庭湖不同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 Table 1 Species number of macrozoobenthos of different lake districtfrom 1988─2013 in Dongting Lake湖区种类总数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其它全湖229 105 84 28 12 东洞庭湖137 54 57 18 8 南洞庭湖167 82 55 20 10 西洞庭湖177 88 57 23 9监测断面:(1)南嘴;(2)蒋家嘴;(3)小河嘴;(4)万子湖;(5)横岭湖;(6)虞公庙;(7)鹿角;(8)东洞庭湖;(9)岳阳楼;(10)洞庭湖出口图1 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采样点分布图Fig. 1 Sampling sites of macrozoobenthos in Dongting Lake1350 生态环境学报 第24卷第8期(2015年8月)个年份中都不再是优势种,取而代之的是耐污能力更高的环棱螺(Bellamya sp.)和钩虾(Gammaridae spp.),它们在这11个年份中有9个年份都为优势种。

西洞庭湖在1988─1995年优势种为钩虾科和仙女虫科(Naididae spp.)的种类,然而在1996─2008年较为耐污的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 sp.)成为优势种,在这13个年份中共有8个年份是优势种,在2009─2013年这5年中则是更为耐污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 i )成为优势种。

南洞庭湖优势种类差别不大,优势种为主要为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出现了苏氏尾鳃蚓,这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

长江流域地区,尤其是大型通江湖泊,如洞庭湖软体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舒凤月等,2014),但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洞庭湖的双壳类有47种,其中35种为我国特有种,优势种以大型种类为主,如楔蚌属(Cuneopsis sp.)、矛蚌属(Lanceolaria sp.)和丽蚌属(Lamprotula sp.)等一些物种(张玺等,1965),2003─2005年调查发现,洞庭湖的双壳类有35种,其中24种为我国特有种(舒凤月等,2009)。

近年来调查发现(2009─2013年),洞庭湖的双壳类有14种,其中7种为我国特有种,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双壳类物种损失率高达70.2%,特有种损失率更高达80%,优势种以小型种类河蚬为主,洞庭湖的双壳类优势种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

根据1989─1992年对洞庭湖的调查,洞庭湖共有腹足类27种(胡自强,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