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实践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洞庭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洞庭湖做了一次了解,本文将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周围经济,防洪蓄洪的能力和洞庭湖的水利建设,还会从洞庭湖面积的减少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洞庭湖也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调蓄任务,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洞庭湖防洪蓄洪水利工程面积减少

(一)洞庭湖背景介绍

洞庭湖南近湘阴、益阳,北抵华容、安乡、南县,东滨岳阳、汨罗,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湖体呈近似“U”字形,城陵矶水位31.50m时(56黄海基面),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湖泊面积2625km2;最大水深18.67m,平均水深6.39m,相应蓄水量167×108m3。。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封堵)四口分泄长江水,西面和南面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东面有汨罗江和新墙河入湖,经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水系汇水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20.48万平方公里),1995年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与天然湖泊相通的洪道面积1418平方公里。

(二)洞庭湖社周围的经济

1.洞庭湖的社会经济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湖南省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六市的37个县(市、区)。湖北省辖荆州地区松滋市部分、公安县、江陵县和石首市。我省洞庭湖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现有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保护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洞庭湖湖区人口密集,区内总人口1008万,人口密度为全省的2.1倍。洞庭湖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唐宋以来,洞庭湖区就成为农业商品基地,明清两代粮食生产地位日益突出。建国以后,洞庭湖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也是湖南省粮棉经济作物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2005年统计,粮、棉、油、麻、甘蔗、蚕茧、水产产量(未包括湖北省)分别占湖南省的37.1%、83.9%、40.9%、90.7%、75%、78%、55.8%,与农业有关的加工业,如纺织、食品、造纸分别占全省的45%、52%、55%。洞庭湖区(行政区划统计)2005年GDP

达3055.2亿元,占湖南省的47.2%,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洞庭湖经济区位

长江中游地带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京九、京广、枝柳三大铁路干线纵贯全境,

其间又横穿有长江黄金水道,并联结诸多支流湖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战略地位相当突出,对于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自东向西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的枢纽位置;东有工业实力雄厚的华东经济区,西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大西南,东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南有外向型加工业发达、经济迅速成长的华南沿海开放地带,北有重化工业完整、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华北经济区,南北之间表现出巨大的经济部门结构差。洞庭湖区北枕长江一级开发轴线,两侧纵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动脉,东则通江达海,西则上溯川滇。随着我国生产力由沿海向内地的逐步推移,洞庭湖区的经济区位将逐渐改善,发展地位日益突出,既可作为国内第一流特大型商品农业基地,又将成为承东启西、北靠南联的枢纽地带,经济区位非常优越。

(三)洞庭湖防洪重要地位

1.洞庭湖水资源,是世界重要湿地之一

洞庭湖水资源总量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洞庭湖水系和长江上游降水的年际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故入湖径流量和流量亦都相应地表现出年际之间和年内季节分配上的明显差异。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长江入湖水量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

洞庭湖在调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净化污水,沉积泥砂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洞庭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湿地之一,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发地,是长江生物基因库,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对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2.洞庭湖的洪涝灾害

洞庭湖区水网密布,江湖关系复杂,防洪堤线漫长,是闻名全国的治水难点,“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脆弱的防洪治涝体系,决定了洞庭湖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区,建国以来洞庭湖区就有38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从大的洪涝灾害情况看,发生频率明显呈上升恶化的趋势,上世纪50~70年代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大水灾,80年代3~4年发生一次大水,90年代以来洪水发生更为频繁,尤其是1995~1999年5年中城陵矶莲花塘连续发生了4次超长江防洪控制水位的洪水。由于洞庭湖区综合抗灾能力不强,一遇大洪水,洪灾损失巨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1996、1998年洪灾损失分别高达303亿元、197亿元。虽然1996年后开始实施了洞庭湖二期治理,但洞庭湖区防洪治

涝标准依然很低,目前洞庭湖区蓄洪垸、一般垸堤防防洪标准仅3~5年一遇,洞庭湖区治涝标准仅6~8年一遇,防洪减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大大减轻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在高洪水位期间,洞庭湖区蓄洪堤垸还可破垸分洪,削峰效益更为显著。特别是长江干堤得到了全面加高加固后,遇长江大洪水时,沿江分蓄洪区可能难以按确定的度汛方案分蓄洪水,分蓄洪压力绝大部分将转移到洞庭湖,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宝湖,也是一个保国安民的湖,在长江防洪和调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了“胃”和“肾”的作用。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的过水湖泊。它吞吐长江,接纳四水。1951~2005年平均年径流量2916亿立方米(相当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三者总水量还多一半)。其中来自长江的为951亿立方米,占入湖总水量的32.6%,这些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多年平均汛期入湖水量达2240亿立方米,占全年入湖总水量的76.8%,其中汛期长江为920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入湖总量的92%。洞庭湖多年平均承纳长江枝城以上径流量的22.3%、汛期洪水的30~40%,使长江无数次洪患化险为夷,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特别是对武汉和江汉平原的防洪保安作出了重大贡献。洞庭湖区人民也因此承受了十分严重的水患,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四)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建设

1.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园田化

从1949年至1985年,主要进行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等初期建设,洞庭湖区堤垸数由解放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千亩以上堤垸215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公里减少到3471公里,完成了烂泥湖、南湖、冲柳湖、野湖等撇洪河为主的撇洪工程,撇走山洪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同时完成园田化建设500多万亩,基本形成了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

2.堤防除险加固、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

从1986年到1996年,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共完成土方2.32亿立方米,石方316.81万立方米,砼103.53万立方米。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讯报警设施。通过工程的实施,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80年代以前加高了1~2米,加宽了2~3米,可以基本保证在1954年洪水位情况下不漫堤,24个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得到加强,较大地提高了湖区堤防的抗洪能力,在洞庭湖区抗御1995、1996、1998、1999年几次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从1996年至今,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共完成国家投资81.01亿元,主要进行了以下工程:

(1)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重点是针对洞庭湖区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和南洞庭湖、藕池河洪道进行整治等三个单项工程进行建设。总投资规模46.58亿元。工程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到2005年底三个单项工程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