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精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数学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来说说教材。本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1章第3.1节的内容。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离散型函数是《函数》内容的延伸,也是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此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归纳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比数列的函数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推导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和猜想证明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的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在学法上,我将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指导思想,采取领会法、
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将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我会以生动活泼的例子开始的我课程,为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概念,请同学们观察下以下三个数列:1、1,
2,4,8,16,…;2、1,1
2,
1
4,
1
8,
1
16,…:3、1,3,9,27…看看
以上3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是不是从第二项起,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等比数列(板书)。
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知识,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并顺势引出课题。学生在教师引导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引入新知,高屋建瓴勇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同学解答上一环节的问题。同学经过思考后不难回答:第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2;第二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1/2;第三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3。此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能否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经学生思考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
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 定义完概念后,将进一步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能否探究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这里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等比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 -1)个等式,并将(n -1)个等式相乘。 最终引导同学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n q a a 。
随后将探究等比数列的函数特性。此时我提出以下问题:数列一般具有函数特性,那么等比数列与函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探讨5分钟(板书),随后引导同学发现:等比数列是指数函数上的点,并分类讨论的方法探讨了当首项和a1和公比q 取值不同时,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最后是应用与提高(板书),为了让学生加深等差比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理解,我将和学生共同完成书本上的例题精选。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
环节三,归纳小结,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这一环节,我会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2、等比数列有哪些应用?通过上述问题,学生不仅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当是授之以渔。因此,课堂结束我会布置2组作业(板书):一组课后习题,一组拓展题:
这里,我首先考虑检测全体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组教材中的习题。其次,为了让能力更强的同学去探索,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主要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我的板书(配合手势)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倾听,老师们辛苦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