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与湖北学人交游考

合集下载

王夫之与湖北学人交游考

王夫之与湖北学人交游考
王 夫之 称晏 清 “ 宽 和朴 易 , 不 立 嗷嗷 之 名 , 而
武昌后 , 任命奚鼎铉为县官 。邓显鹤《 沅湘耆
旧集》 亦言“ 奚有 时名 , 初 与船 山 为文 字交 。其卒
得脱先生兄弟于虎 口, 亦其力也。 ” ¨ 王夫之《 龙 源夜话 白序》 中言 : “ 九月 , 张献忠陷衡州 , 购索士 绅, 与伯兄夜走南岳之双髻峰 。家君子 已衰不能
熊渭 公 为 王 夫 之 诗 作 序 。 ②王 夫 之 《 南 窗 漫
记》 、 《 病枕忆得》 、 《 广哀 诗》 中均有记载其与 熊
渭 公 的往 来情 况 。 《 南 窗漫 记》 载:
壬 午初 秋 , 黄 冈王 又 沂、 熊 渭 公 会 同人 于黄
和诗赋往 还情 况 , 撰成《 南窗漫记》 。另 外 , 王 夫 之的相 关 诗篇 以及刘 毓 崧 、 王之春《 王 夫 之 年 谱》 、 罗正钧《 船 山师友记》 中亦记载王夫之 的相
酉) “ 熊文学 定” ( 字渭公 , 黄冈人。癸末 武昌陷, 赴通山王府莲池死。 ) “ 黄鹤高楼秋 , 酹酒邀江月 。
当时慷 慨 人 , 荏 苒 埋 白骨 。子 静 如 凝 冰 , 心 警 言
从史老汉为前驱祓道。时方重定读《 书》 说, 良不 暇及 。乃怀 昔 耿 耿 , 且 思 以挂 剑 三 子 者 , 挂 剑 广 生。遂乘灯下两夕 了之。 ” _ 2 。 。 王夫之《 永历实录》 之《 熊舆麟传》 中有关于李芳先 的事迹 , 载李芳先 被 捕时 , “ 守 者敛其 志 义 , 宽 械 系” 。 其五 , 张同敞, 字别 山, 江 陵人 , 张居正 曾孙 ,
王 夫 之 与 湖 北 学 人 交游 考
王 夫 之 与湖 = = : 匕 学 人 交 游 考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王夫之的哲学(第二章)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

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

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

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

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

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

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

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王夫之

王夫之

4.关于博与约的关系

王夫之强调学习要尚博尚实,多闻多见, 要从广博丰富的资料中提炼出精华来,因 此他主张“约有博之约,而博者约之博”, 即把“约”看作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上 的“约”,而“博”则是在“约”的指导 下的“博”,提倡把“博”与“约” 有机 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之中,博学是前提, 是基础;而“约礼”是“一以贯之”,是 提高。
2.教育为治国之本

王夫之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为在 一个国家中,除了政治之外,教育是最重 要的。他说:“王者之以天下,不外乎政 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 也。”他认为明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化日衰”,学校教育“名存实 亡”,由此他希望“谋国者”能记取这个 教训,对百姓除了“宽养”以外,还要施 以“教化”。
2.论知与行的关系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 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他主张行先知 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 可兼行。”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 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他认为在人们的认识 中知与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 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 理。他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行, 必须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否定了传统教育中那 种严重脱离实际、死读书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提出知 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偏废,比较正确地 揭示了人的认识规律。

王夫之运用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去深入探讨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 辟的见解,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The End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王夫之在研究儒家经典,考察历代政治得 失,尤其是在总结明朝覆亡的沉痛教训中, 深入思考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问题,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

黄书(附译文)【清·王夫之】

黄书(附译文)【清·王夫之】

黄书(附译文)【清·王夫之】黄书七篇清王夫之撰。

夫之(公元 1619~92),字而农,号姜齐,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

公元1642 年(明桂王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他起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后从瞿式耕抗清。

瞿式耕殉难后,王夫之决心隐居著述,辗转于湘西、广东一带。

为表达其反清之志,王夫之始终不肯剃发。

为避免清人追捕,他常和湘西瑶人住在一起,并曾改用瑶人姓名。

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王夫之去世。

四十年中,他著书一百多种、三百五十八卷,现通行的有曾国荃刻本和太平洋书店排印的两种《船山遗书》。

《黄书》写于1656 年(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

它犹如一篇“民族宣言”,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博衣、弁带、仁育、义植”的文物教化,充满眷恋之情。

●原极第一夫观初始於天地者,岂不大哉!洋洋乎金以铣之,木以干之,土以敦之,火烜、风挠、水裹以烝化之,彼滋此孕以繁之,脉脉门门,泮涣搏翕以离合之,故盛德行於无疆而不知其届也。

然而清其族,绝其畛,建其位,各归其屏者,则函舆之功所以为虑至防以切。

是故山禽趾疏,泽禽趾幂,乘禽力横,耕禽力枞,水耕宜南,霜耕宜北,是非忍於其泮散而使析其大宗也,亦势之不能相救而绝其祸也。

是故圣人审物之皆然而自畛其类,尸天下而为之君长。

区其灵冥,湔其疑似,乘其蛊坏,峻其墉廓,所以绝其祸而使之相救,故曰「圣人与天地合德」者,岂虚构哉!夫人之於物,阴阳均也,食息均也,而不能绝乎物。

华夏之於夷狄,骸窍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绝乎夷狄。

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

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

天地制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绝其党,则人维裂矣。

是故三维者。

三极之大司也。

昔者,周之衰也,誓谐替,刺雅兴,镐京沦,东都徙,号祭存,纲纽佚,诅盟屡私,数圻日兼,故抱器服而思烹溉者,日恻恻然移玉之为忧。

而圣人之所深长思者,或不在此,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疑号者正其辜而终徕之,外会者斥其贱而等摈之。

宋论——精选推荐

宋论——精选推荐

宋论宋论作者: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0⽉7⽇-1692年2⽉18⽇),别称王船⼭,字⽽农,号姜斋,⼜号⼣堂、⼀瓢道⼈、双髻外史、船⼭病叟、南岳遗民等,汉族,湖⼴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学家、美学家之⼀,为湖湘⽂化的精神源头,与⿊格尔并称东西⽅哲学双⼦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撰。

成书于康熙三⼗⼀年(1691)。

全书⼗五卷,按皇帝在位顺序对宋代⼀些重要历史事变、⼈物进⾏评论,发挥其政治哲学思想。

政治上指责宋代统治者对敌屈辱、苟安。

哲学上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势不可阻挡,指出“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然者,天也。

君⼦顺乎理⽽善因乎天,⼈固不可与天争”(卷七)。

认为“时异⽽势异,势异⽽理亦异”(卷⼗五)。

“知时以审势,因势⽽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卷四)收⼊《船⼭遗书》。

该书清末以来坊间多有翻刻,1964年中华书局据马宗霍、周调阳校勘记整理出版有单⾏本。

卷⼀太祖⼀宋兴,统⼀天下,民⽤宁,政⽤,⽂教⽤兴,盖于是⽽益以知天命矣。

天⽈难谌,匪徒⼈之不可狃也,天⽆可狃之故常也;命⽈不易,匪徒⼈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曲成以制命,⼈⽆可代其⼯,⽽相佑者特勤也。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

诗⽈:“鉴观四⽅,求民之莫。

”德⾜以绥万邦,功⾜以戡⼤乱,皆莫民者也。

得莫民之主⽽授之,授之⽽民以莫,天之事毕矣。

乃若宋,⾮鉴观于下,见可授⽽授之者也。

何也?赵⽒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闲,况能以惠泽下流系邱民之企慕乎!其事柴⽒也,西征河东,北拒契丹,未尝有⼀⽮之勋;滁关之捷,⽆当安危,酬以节镇⽽已逾其分。

以德之⽆积也如彼,⽽功之仅成也如此,微论汉、唐定之鸿烈,即以曹操之扫黄⼱、诛董卓、出献帝于阽危、夷⼆袁之僭逆,刘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诛桓⽞、⾛死卢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首先,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于人性的论断总是在善恶这两方面纠缠,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是在争论之中。

王夫之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这些器官,而后天之性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观念。

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们未能为力,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就是在学与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转型,王夫之指出人“生而知之”这种阐释就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人能够天生就晓得所有。

同时在学和思上他也存有自己的看法,指出自学并不影响思索,人自学得越多,思索的疆界就可以越广为;而思能确保自学的态度和自学的深度,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学和思就是相互促进的,想思量深渊就要博学。

还有就是,理与欲的教育论断。

王夫之是非常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教育论断的。

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扼杀人性,因为天理在于人性之中的,没有人性就没有天理,所以传统理学教育中的灭人欲是非常错误的,在教育中应该更加充分的重视人性,而不是对人性采取压制的态度。

王夫之就是明清交错时期的知名思想家,对于后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存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后世之人受王夫之思想影响的人很多,王夫之思想影响就是非常广为的。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七点: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要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和人性变化论。

可以说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都是非常新颖的,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这些观点中有的是对当时社会中存有的思想展开抨击,有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思索,除了对人性的变化展开具体内容阐释,他的思想涵盖极广。

其中的气一元论就是论述原理和物之间的关系,传统思想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先有理而后有物。

但是王夫之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事实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为理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

这个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让人们对于理和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公元1649年,王夫之30岁,清军南下,占领了湖南,他在湖南衡山揭竿而起,举兵抗击。

从36岁至39岁,为躲避满清政府的缉拿,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于湘南各地。

自40岁至61岁,遁迹林泉,撰写《永历实录》等当代史论。

62岁以后,选择衡阳石船山麓筑草堂以居,发奋著书,撰写了《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庄子通》、《庄子解》、《相宗洛索》、《张子正蒙注》、《宋论》、《读通鉴论》、《俟解》、《搔首问》、《噩梦》、《四书笺解》、《楚辞通释》及《诗话》、《夕堂永日绪论》诸书,可谓著作宏富。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逝世于石船山下的草堂内,时年74岁。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在本体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他强调“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

理是气之理,理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8课《方山子传》习题及答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8课《方山子传》习题及答案

8方山子传苏轼诗歌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文言积累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僮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译文: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僮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逃跑了。

”问:“为什么会逃跑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驰骋.(ch ěnɡ) 当.世(dānɡ) 闾.里(lǘ) 功勋.(xūn) B .著.帽(zhù) 谪.居(zhé) 俯.仰(fǔ) 耸.然(sǒng) C .奴婢.(bēi) 萧.然(xiāo) 矍.然(jué) 蔬.食(shǔ) D .两骑.(qí) 精悍.(hàn) 岐.亭(qí) 倜傥.(t ng)解析:B 项,“著”读“zhuó”;C 项,“婢”读“b ì”;D 项,“骑”读“jì”。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含答案)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含答案)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的著作是( C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闻母病,间道归。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

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

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

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

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炳然如揭日月。

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

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

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

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

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国势阽危阽:逼近。

B.推本阴阳法象之原推:推究。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集大成者,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王家先世以传习《诗经》见长,王夫之的两位叔父在诗歌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王夫之小时就开始教他学习声韵、对偶这些作诗的基础知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很深厚的基础,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面接受了感染。

他少年时攻读的书籍多数是儒家经典,家庭成员笃行礼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古来把忠孝与爱国看做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他后来以一介书生,招募义兵,抗击清人,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王夫之4岁时就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14岁考中秀才。

1639年,王夫之20岁在乡学读书时,与同乡人效仿东林、复社,成立了一个组织学术“匡社”,抨击时弊、评论朝政、议论改革,一心匡时救国。

1642年,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中举。

但是这时张献忠兵至岳州,很快就攻陷城池,王夫之只得倍道兼程赶回衡阳,与兄弟一起簇拥着70多岁的父母逃到南岳莲花峰下避难。

李自成攻陷北都,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紧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把李自成逐出北京,清人福临登基做了皇帝。

南京的守臣马士英伙同东林党死敌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号弘光。

偏安的南明政府并没有因为北都陷落、皇帝殉国而整肃纪纲,守土抗敌,却继续相互倾轧,耽于享乐。

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们不惜身家性命,召募义兵,举起反清复明的义旗。

1646年,王夫之夫人弃世,他的父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忧愤成疾病逝。

王夫之没有受此影响,与童年挚友管嗣裘等决定募集义师与官兵协同作战,收复家乡失地。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他们终于招集起一支义军,于永历二年(1648年)秋在衡阳起义了。

这支义军的领导是一伙缺乏行伍生活经验的书生,战士是一些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失败是从它开始组织的那天起就决定了的,他们苦撑不数月,初冬时节就被清军打败了。

王夫之的名言

王夫之的名言

王夫之的名言王夫之的名言11、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王夫之2、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3、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王夫之4、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5、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王夫之6、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7、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王夫之8、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9、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王夫之10、私欲之中、天理所寓!11、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王夫之12、教不严、师之惰!13、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14、力行而后知之真!15、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王夫之16、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17、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王夫之18、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19、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王夫之20、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类别:读书21、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22、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王夫之23、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24、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25、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王夫之的名言)26、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王夫之27、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28、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29、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王夫之30、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31、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王夫之32、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33、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王夫之34、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35、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王夫之王夫之的名言2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苏轼《贾谊论》王夫之《读通鉴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苏轼《贾谊论》王夫之《读通鉴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节选自苏轼《贾谊论》)材料二: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

贾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斯其时矣。

夫谊而诚欲兴也,当文帝之世,用文帝之贤,导之以中和之德,正之于非僻之萌,养之以学问之功,广之以仁义之化,使涵泳于义理之深。

则天时之不可逆,而正朔必改;人事之不可简,而服色官名之必定;至德之不可斁,而礼乐之必兴;怵惕而不安于其心,若倦于游而思返其故。

抑且有大美之容,至和之音,仿佛于耳目之间而迫欲遇之。

则以文从质,以事从心,审律吕于铢絫之间,考登降于周旋之际,一出其性之所安,学之所裕,以革故而鼎新,不待历岁年而灿然明备矣。

谊之不劝以学而劝以事,则亦诏相工瞽之末节,方且行焉而跛倚,闻焉而倦卧,情文不相生,焉足以兴?礼乐不待兴于百年,抑不可遽兴于一日,无他,惟其学而已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夫之《宋论》(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夫之《宋论》(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夫之《宋论》(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继迁①死,德明嗣立..,曹玮上言:“国危子弱,愿假精兵擒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

”此一时也,固宋室兴替f大机;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云德致,拒玮之谋,降诏招抚。

悲夫!宋之自折人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谋诚假以精兵,推心授.钺.,四州斗绝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间,亦在天下后世心目间也。

德明知其不敌,且敛手归朝,而听我之建置西陲,以掣契丹之右臂;百年逋寇,平以一朝,威震贺兰而声驰朔漠。

固将曰:今之中国,非昔之中国也。

耶律隆绪其敢轻举以向澶州胁盟要赂乎?善用兵者,欲其攻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

舍瑕而攻坚,则挫于坚,而瑕者亦玩。

怯于坚而攻其已瑕,则胜之不足为武,而坚者谅其无能。

夫唯处于瑕不瑕之间,而乘瑕以破其坚,则足以震劾寇之心,而制之以气。

李继迁之强狡,固契丹之所惮也。

而暴死之顷,弱子抚不辑之众,人心离而无为之效死,以为坚而有瑕可攻,以为瑕而人知其坚,不知其瑕。

则功一就,而震叠迄于遐荒,其必然之势矣。

且不但此也。

宋之所以召侮于契丹者,气先苶也。

昔之收巴蜀、入两粤、下江南,皆以众凌寡,乘其瓦解而坐获之。

一试之白草荒原、控骑鸣镝之地,边声一起,而气已先夺。

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报以可就之功,则将视朔漠之骄子,亦犹是可走可馘之虏,气已先增十倍;而又得李氏数世之积,以使趋利而争进。

且以士为吾士,人为吾人,士马为吾士马,使若玮者抚而用之,渡一苇以向云中,则幽、燕在其股掌,南取甘、凉,内撤延、环之守,关中固而汴、雒得西面之屏藩。

何至澶州之警一闻,盈廷项缩,遽欲走金陵,走巴、蜀,为他曰海门窜死之嚆矢..年哉?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

况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尔小丑,亢为敌国,兵姐将死,趣奉金缯..,祸迄于亡而不已。

蚁斗赋第十五段赏析【清代】王夫之骈体文

蚁斗赋第十五段赏析【清代】王夫之骈体文
•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 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 先生。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 岳州之战是关系吴三桂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清朝能否最后消 灭吴三桂,重新统一全国,也取决于此战。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 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 (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 《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 《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其进也如洪河之出孟门,其返也如楚塞之阻龟厄。蟹负 筐而躁,蜂垂螸而整,隼翔高而攫。
………………………………………………………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诏责尚善出师无功,令率所部驻长沙,而以岳乐统军取岳州。尚 善请率舟师克岳州自效。七月,吴三桂部将杜辉等来犯,尚善遣军迎击,并命水师前来会战,于 洞庭湖败叛军,杜辉败走。八月,尚善卒于军。清廷命贝勒察尼代安远靖寇大将军,准备进攻岳 州。察尼制定方略:舟师入湖,断敌饷道,于岳州城四周,围以木筏,立木桩,列火炮,用小船 巡警,长久围困。这一方略得到清廷批准,清廷并令副都统关保前来济师。八月,吴三桂病死。 九月十一日,康熙帝改变原方略,命急取岳州。察尼采采纳降将林兴珠的策略,率领官兵3万、鸟 船百艘、沙船400余艘,以其半泊君山,截常德、华容之道;以其另一半泊扁山香炉峡、布袋口等 地,并沿九贵山立营,以断湘阴、长沙之道。水陆绵亘百里,岳州饷竭援穷。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09王夫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09王夫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09王夫之编辑张书林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还用过其他别号。

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敌人尊称船山先生。

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日(1619年10月7日),生于衡州府城南回雁峰下的王衙坪(今属衡阳市大码头横街)。

王氏有谱牒可稽的始祖王仲一,居住扬州高邮的打鱼衬。

明洪武间,因跟随朱元璋渡江作战有功,授山东青州府(治今山东益都)左卫正千户。

其子王成,参加燕王朱棣为夺取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师”,以功升任衡州卫指挥佥事,迁居衡阳。

到王夫之出生时,已经住上十代了。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多次参加乡试,只取为“副榜”,以后到北京国子监肄业期满,也未授与官职。

他少年时跟随衡阳有名的学者伍定相学习。

伍“为学综天文、地纪、人官、物曲、兵农、水利之书,以淹贯为主”。

王朝聘又拜邹德溥为师。

邹德溥是理学家邹守益之孙。

邹守益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故学主折衷,一方面讲良知,一方面又不愿杂于禅,而兢兢于“戒惧慎独”。

王朝聘受到启迪,“以真知实践为学”。

王朝聘这种思想和治学宗旨,对王夫之有很大影响。

王朝聘有三个儿子:长介之,次参之,夫之最小。

天启二年(1622),夫之四岁,与二哥参之入家塾,从大哥介之受读。

十四岁时考中秀才,十六岁时从叔父王廷聘学诗,接受了“深不喜竟陵体”,坚持“斟酌开、天,参伍黄、建,拒姝媚之曼声,振噌吰之亢韵”的诗歌创作主张。

崇祯九年(1636)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

次年夏,从王廷聘读史于“曳塗居”(王廷聘的居室)。

崇祯十一年,王夫之入岳麓书院肄业。

他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

崇祯十二年秋,赴武昌参加乡试,又落第。

十月间,他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揣摩制艺,互相匡正。

崇祯十四年,王夫之建造乾涛园,潜心读书其间。

这时,湖广提学道高世泰至衡州主持岁试。

王夫之的试卷,为高世泰所称赏,并写下评语:“忠肝义胆,情见乎词”。

未几,他赴武昌参加乡试,以《春秋》试卷列第一,中式举人第五名。

王夫之介绍

王夫之介绍

王夫之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王夫之摘要:王夫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关键字:爱过明志创新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

王夫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

谭嗣同对王夫之作了高度评价,说,“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论六艺绝句》),认为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人之故者。

章太炎也称道说“当清之季,卓然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一家而已”(《船山遗书序》)。

探讨王夫之的人生哲学,对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建社会价值体系,使道德规范重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巨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同时道德规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制约,更多的是体现在规范和引导,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好站好岗,使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一、尽忠爱国,立志高远作为明朝遗民,21岁的王夫之,仿照复社,组建“匡社”,意在匡国济民。

一次又一次试图辅佐南明政权,却一次又一次失败。

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进逼两湖,王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北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

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永历二年(1648)秋,王夫之招集一支义军在衡阳起义。

义军领导是缺乏行伍生活的书生,战士是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苦撑数月,被清军打败。

最后一次抗清斗争失败后,王夫之决心归隐山林,在孤独中做学问。

直到57岁,才定居石船山草堂。

为草堂题写了一副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羌绿湘西一草堂”。

二、淡泊明志,高风亮节王夫之高风亮节,不做清朝官员,转而著书立说,刻苦研究,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姜斋诗话【清·王夫之】

姜斋诗话【清·王夫之】

姜斋诗话【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二卷清王夫之撰。

夫之(1619-1692,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

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十一世祖王仲一曾从朱元璋起兵。

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

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

崇祯十二年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

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

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

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

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

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时,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大顺军攻入北京时,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安宗在芜湖被俘,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开始研读《周易》,后来编为《周易稗疏》。

曾经和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造纸工人、农民等近百人在衡山方广寺参加抗清活动,被湘谭人尹长明击败,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性翰受重伤,王夫之事败逃亡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堵胤锡荐为翰林院庶吉士。

又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人,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春,离开肇庆,赴桂林暂居。

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二月十八日,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永历四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夫之和董云骧上疏,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

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

《古诗评选王夫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古诗评选王夫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古诗评选王夫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

史才固以㯐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此《上山采蘼艽》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

杜子美仿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王夫之《古诗评选》)1. 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6处)史才固以㯐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2. 王夫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 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与史的区别。

【答案】1. 史才固以㯐栝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2. 黄宗羲、顾炎武3. 诗:注重叙写故事、抒发感情,追求生动、形象、逼真;史:追求历史真实性。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本题,句首虚词“而”前断开;“诗则”是句子开头,前面断开;对称结构“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之间断开;“状”字后面断开;“则”前面断开。

【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本题“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考查作家并称知识。

【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

具体考查语段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句子翻译理解语段的含义。

整个语段的翻译是:诗要叙写故事,比史更加不容易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霞, 朱志先
要 :王 夫之 的交游情况 , 《 南窗漫记 》 、 《 王 夫之年谱 》 、 《 船 山师友记》 等著述 中多有所载 。王 夫
之的师友 以湖 南学人 为主 , 其 次则是湖北 学人 。通过梳理王 夫之 与湖北十 多位 学人 的交游情 况, 诸如与 熊渭公、 王 源曾、 奚 鼎铉 、 张 同敞、 李 占解等 学人 的 交往 , 可 以洞悉其 以考试 为 交游 契机 , 与志 向、 性情 相
1以闭门著述为主其受业弟一王夫之与湖北学人交游考述罗正钧枟船山师友记枠记载王夫之的师友为157人笔者据枟南窗漫记枠枟船山师友记枠王之春枟王夫之年谱枠及刘毓崧枟王船山先生年谱枠等著述查寻到王夫之至少与湖北18位学人有所交游
王 夫 之 与 湖 北 学 人 交游 考
王 夫 之 与湖 = = : 匕 学 人 交 游 考
交游 。兹 述其 情况 如下 。 其一 、 熊塞 , 字 渭公 , 黄冈人 , 嗜古学 , “ 尤 喜
序诗 , 以眉 山、 淮海为戒。著《 纬恤》 一帙 , 皆四言 也, 有云 : “ 帝命 元 老 , 黄 屋 左纛 。黄 屋 左 纛 , 命 之 莫保 。 ” 以追 刺武 陵相 荆襄 偾事 而死 也 。 _ 3 J
熊渭 公 为 王 夫 之 诗 作 序 。 ②王 夫 之 《 南 窗 漫
记》 、 《 病枕忆得》 、 《 广哀 诗》 中均有记载其与 熊
渭 公 的往 来情 况 。 《 南 窗漫 记》 载:
壬 午初 秋 , 黄 冈王 又 沂、 熊 渭 公 会 同人 于黄
和诗赋往 还情 况 , 撰成《 南窗漫记》 。另 外 , 王 夫 之的相 关 诗篇 以及刘 毓 崧 、 王之春《 王 夫 之 年 谱》 、 罗正钧《 船 山师友记》 中亦记载王夫之 的相
逢于苍梧_ 1 。随之 , 王夫之 《 和梅 花百咏诗序》
言“ 庚寅夏 , 昔 同游 者 江 陵李 芳 先 广 生 相 见 于 苍 梧, 与洒 山 阳之 涕 。李 侯 见 谓 : 君 不 忘 浮 湘 亭上 , 盖 寻百 梅 之 约 , 为延 陵 剑 耶 ?余 感 其 言 , 将 次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3
I ; ; 学彳 ・ I 2 。 1 4 年 第 1 期
有策 , 谁进席前。 ” 1 6 4 3 年, 王夫之刻《 滟涛园》 诗集 , 其《 述病 枕忆得》 “ 昔在癸未春 , 《 滟涛园》 初刻, 亡友熊渭
公为之序。乱后失 其锓 本, 赖 以 自免 笑 悔 。 ” 1 6 4 7年 春 , 与江 陵李芳先 ( 字广生 ) 饮 于 上 湘, “ 痛饮 忘 昏晓 ” l 1 8 1 。1 6 5 0年 夏 , 又 与李 芳 先 相
按: 此书是王夫之唯一一部 自刻书 。《 搔首问》 中有“ 亡友熊渭公定 , 为余作序 …… , 遗言在耳 , 不 肖终 身 奉 为 蓍 蔡 ” 。对 于 此 句 , 戴 鸿森 注 日:
关交 游 事宜 。王 夫 之 的交 游 除 湖 南 学 人 外 , 与 湖 北学 人 交 往 较 多 。 通 过 梳 理 王 夫 之 与 湖 北 学 人 的交 游情 况 , 对 于探究 王 夫之 的生 平 不无 裨益 。

鹤, 与者 百人 , 各拈 韵赋 诗。渭公 作 四言, 末章 云: “ 试 望 木 末, 好 花翩 翩。清 明佳 气, 勃 发 楹 前。 ” 渭 公 以樽 制 不 与秋 试 , 为 同人祝 也 ; 命 意 不
类者 交往及 以学问相 交游的交友特 点。 关键词 :王 夫之 ; 湖北 学人 ; 交游 中图分类号 :B 2 4 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7 3 8 7 ( 2 0 1 4 ) 0 1 — 0 0 2 3— 0 5
王夫 之后半 生在衡 阳石 船 山“ 穷 居 四十 余 年” , “ 逐跻 自甘 ” ¨ J , 以闭门著述为主 , 其 受 业 弟 子及 交游 者不 众 。1 6 8 8年 , 王 夫 之 追忆 平 生交 游
邵子《 皇极书》 , 颇言未来事 。十六年元旦 , 尽以 所撰《 性理格言》 、 《 图书悬象》 、 《 大易参》 诸 书付
其季弟日: 善藏 之 。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7— 2 4
基金项 目:教 育部 人 文社 科 青 年基 金 项 目《 明代 史 学批评 研 究》 ( 1 2 Y J C 7 7 0 0 7 9 ) ; 湖 北 省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 ( 四库 全书) 湖北采进本 与禁毁书研究》 ( 2 0 0 9 q 1 5 0 ) 。 作者简介 :张 霞( 1 9 7 6一) , 女, 河南新 乡人 , 湖 北科技 学院人文与传媒 学院讲 师 , 历 史学硕 士,成宁 , 4 3 7 0 0 5; 朱志先( 1 9 7 6一) , 男, 河南南阳人 , 湖 北科技 学院人文与传媒 学院副教授 , 历 史学博 士后 , 成 宁, 4 3 7 0 0 5 。
落凡 近 。清 明者 , 岂科 名 足 以 当之 ? 渭公 笃 志 正
学, 有《 与李 文孙论 致知 书》 , 破姚 江之僻 。为余

王夫 之 与湖北 学 人 交游 考述
罗正钧《 船 山师友记》 记载王夫之 的师友 为 1 5 7人 , 笔者据《 南窗漫记》 、 《 船山师友 记》 、 王之 春《 王夫之年谱》 及刘毓崧《 王船 山先 生年谱》 等 著述 , 查寻到王夫之至少 与湖北 1 8位 学 人 有 所
1 6 4 2年 冬 , 王夫之有《 舟发 武 昌 留怀 熊 渭 公
李云田王又 沂朱 静源熊南吉》 , “ 武 昌官柳 旧森 森, 汉北青 峰落 日衔。风起一 江千叠水 , 云低两
岸半 收 帆 。难 忘 清 赏 皆成 恨 , 欲敛 归 心 未 易 缄 。 渺 渺湖 光 千里 白 , 漫 随南 雁望 霜 函 。 ” l 4 王 夫之 《 黄 鹤 须盟 大 集 用 熊渭 公 韵 》 五律 一 首, “ 古 人 已往 , 不 自我 先 。中原 多故 , 含 意 莫宣 。 酒气 撩 云 , 江光 际天 。阳 鸟南 征 , 连翼 翩 翩 , 天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