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11《地下深林断想》【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
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
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
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X抗抗,1950年生,某某某某人。
1963年考入某某一中。
1969年到某某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某某《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某某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某某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6)我喜欢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7)我喜欢“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
4.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5.品味语言之美:
赏析散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
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品析)
(2)“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 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 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滕碍日晖.翳潭 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 歌《地下森林断想》.
2.把握要点:
1.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hdn y in袅袅ni血鼎盛d ing
沙砾1i万籁俱寂1d啾啾ji口镜泊湖po
嶙峋Imx tn瘠薄ji郁郁葱葱cn沉湎mian
吝啬I in se徘徊pcihud窥测ku1愤懑m®
孱弱ch an簌簌su崛起jue
2.重点难点突破:
沉湎()孱( )弱浩瀚无垠()袅袅()烟云
万籁( )俱寂启迪()徘徊( )( )愤懑()
3.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这就是某某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X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X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n) 沉湎.(miǎn)狼嗥.虎啸(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 (mǐn )簌簌.(sù)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沉湎:深深的迷恋着,不能自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

11.*地下森林断想1.知识与技能(1)积累“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掌握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内容;通过品味,体现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新课导入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二、感知文本1.题解。
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2.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
愤懑.(mèn)瘠薄..(jī bó) 沉湎.(miǎn)孱.(chán)弱窥.(kuī)测郁郁葱葱: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遮天蔽日: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浩瀚无垠:广阔无边。
万物鼎盛:自然界一切事物正当兴旺发达。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
形容声势巨大。
万籁俱寂: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
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蔚为壮观:树木茂盛,呈现出雄奇伟观景象。
莽莽群峰:范围非常广阔的群峰。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1)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预习展示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三>整体感知1.认识下列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Lesson 11 of the nin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地下森林断想范本2、篇章2:地下森林断想例文标准版3、篇章3:地下森林断想范文4、篇章4:地下森林断想模板5、篇章5:地下森林断想模板篇章1:地下森林断想范本【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张抗抗及作品。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张抗抗及作品。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地下森林断想》中的地下森林,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段):对地下森林的奇特感到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地下森林形成的艰辛历史。
第一层(3~8段):火山爆发,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环境恶劣,地下森林生长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面对地下森林的状貌,悟出深刻哲理。
小结:本文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地下森林景象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地下森林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地下森林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爱大自然。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第六至十段,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地下森林的壮观景象。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3)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自我超越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2.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标记出生词和难句,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合作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强调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敬佩。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
2. 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3. 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聆听、进入新课学习
二、速读课 文,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或重要词语写到 黑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明确:本文主要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 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地下森林形 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品 质,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 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 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3、情感: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 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 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 的赞叹和讴歌。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 了。
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 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 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 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 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 词
三、自主探 究,圈点批注
根据课文写到的几部分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片断 从语言或写法上进行赏析,试着加以朗读
明确: a、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 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 它?实践又是如何公正?)
b、“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表达的感情 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人的 审美感受是非常强 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 会赞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1)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关于本文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50年出生。
曾到农场当过农工。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进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了新时期,青年们对不同婚姻爱情的认识和追求。
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一、学习本文,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__________ ┍()__________模┥埋┥┕()__________ ┕()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叠沉湎:深深迷恋着,不能够自拔孱弱:瘦小虚弱4、词语积累。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达了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历史,突出了它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了作者着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3、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用"你"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讲解PPT。
3. 课文主题思想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含义和主题思想。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分享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和表达流畅。
七、作业布置: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练习题。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广东省肇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文章深刻而普通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1、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象了哪几幅画面?2、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3、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13、20、24自然段)(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三、品读课文,体会优美语言(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1、提出品味要求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3、学生活动4、点拨:(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一群巨大的鸟
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
浑圃深邃的山谷
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
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
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
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
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
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
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
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
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
天空,缩成头上一圈蓝光刺眼的年轮
2、峡谷有怎样的性格?它在期待着什么?段结尾的问句有什的幽深的峡谷里的森林。就是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中又黑森森不见阳光的森林。就是长在死火山口的森林。
欣赏图片,思考:
地下森林在几万年的生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了,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内容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态度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地下森林
杨炼
逃不走的落叶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
人教版九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docx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章语言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特点。
2•通过阴读分析,总结概括森林特点和品格。
3•分析森林形象,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礼赞,树立不屈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那就是一一森林(引导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幽暗和沉寂的深谷中生长的地下森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地下森林断想》。
二、初读感知1•播放地下森林样貌的幻灯片,学牛一起朗读,解决生字词问题,对地下森林的面貌有大致了解。
2•师:讲解课本屮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瘠薄(ji bo):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a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a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en):气愤,抑郁不平。
3•大家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朗读读出来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预设:生: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些句子读起來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
/生: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这几句写岀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彖,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
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乂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三、再读评析1 •请生站起来与大家分享描写地下森林的句子,进一步追问,句子写了什么?好在哪里?预设:生赏析: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FI,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写景简练对称,富有韵律之美,以“海”和“墙”设喻, 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写出了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生赏析: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初中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教学难点
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清思路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
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3.讨论解惑
①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知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文章深刻而普通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对本文的初步印象
1、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象了哪几幅画面?
2、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3、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13、20、24自然段)
(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三、品读课文,体会优美语言
(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
(二)品味前三个问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听3—7段课文范读影片
3、学生活动
4、点拨:
(1)是因为什么,地下森林长在这峡谷里?(参考答案:火山爆发,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从哪里飞来?”这个问,还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将这三个问句改成陈述句,再同原句比较,哪种句式更能表达更丰富的感情。
5、朗读
(三)品味第4、5、6问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读第10段
3、学生活动
4、点拨:峡谷知不知道阳光不喜欢它?这几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阳光和峡谷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从上文看,作者无疑而问,以反问的形式,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表达出对峡谷的关切之情)
5、朗读
6、过渡:前六个问句,让我们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没有留下任何生命,阳光也
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书:不幸)
面对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长的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在期待,还在希望。
(板书:几万年)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个问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学生答:长成地下森林)(板书: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学们,从峡谷“几万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长成地下森林”这一生命历程
中,我们可感受到它怎样的精神、品格?
2、朗读13—16段
3、学生活动,完成前三个品格的分析和板书(坚忍毅力、乐观自信、沉着谦逊)(点拨:第
一,抓住第13段中的关键词;第二,14-16段中的长风、清泉、鱼鳞松为什么要帮它?)
4、地下森林还有其它品格吗?(完成第四个品格“无私奉献”的板书)
(地下森林不仅仅热爱生命,要长出来,更可贵的是把自己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5、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句:“你从哪里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回答这
个问题吗?(参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从天上飞来,而是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从幽深的峡谷里成长为一片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因而,前七个问句,不仅仅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同情、热爱,还有无限敬佩之情)
四、课堂小结(主旨)
1、过渡:尽管环境极其恶劣,幽谷里树木的强者在几万年之后终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迪,作者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成长史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明确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
强的生命不会屈服。
不怕命运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11、地下森林断想
坚韧顽强,不怕艰难,不怕黑暗
沉着谦逊,拥有财富,与人无争
咏物乐观豪迈,自信强大,永不消沉咏人
无私奉献,成才献人,装点自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