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病CT和MRI特征

合集下载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多灶性血管源性水肿 。随着病情 的进展 ,由于脑 切结合临床病史 。高血压脑病发病急促 ,常表现 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 ,血管壁缺血变性 ,病变 为突发 的剧烈头痛 、呕吐 、意识 障碍等症状 ;体
脑组 织 由血管源性 脑水 肿发 展 为细胞 毒性 脑水 肿,
并可夹 杂 出现 灶 j 生 脑 出血 , 甚 至出现脑 梗死 [ 1 ] 。
参考文献 【 R e f e r e n c e s 】
[ 1 ] S c h n e i d e r J P , Kr h me r S , Gu n t h e r A, e t a 1 . C e r e b r a l l e s i o n s i n
a c u t e a r t e r i a l h y p e te r n s i o n :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RI i n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f 图1 ~1 0 ) 。
现为扩 散受 限 ,高血压脑病通常在D WI 上扩散不
发病 部位 :2 1 例病变位于双侧顶 枕叶 ;1 4 例 受 限 。癫 痫 持 续 状 态 可 引 起 一 过 性 脑 回 水 肿 , 病变位于双侧枕叶 ;3 例病变位 于左侧小脑半球 、 在影像 上易误认为高血压脑病 ,癫痫持续状态引 两 侧 额 叶及 枕 叶 。上 述 病 变 的好 发 部 位 为 双 侧 大 起的水肿通 常位 于脑 的一侧 ,而高血压脑病通常 脑后部区域 ,且均为对称性分布 。
管 源性 脑 水肿 和 细胞 毒 性脑 水 肿方 面 ,MR的DWI 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可在7 2 h 消失 。血压下降一
序列有独到之处 ,血管源性脑水肿表现为等 、稍 段时间后 ,大部分病例影像学上的异 常表现可消 高信号 ,而细胞毒性脑水肿表现为明显 高信号 。 失 ,故本病 又被归属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影像诊断学疑难点分析

影像诊断学疑难点分析

影像诊断学疑难点分析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内部组织结构,发现病变部位,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影像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中存在着许多疑难点,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正确解读。

本文将就影像诊断学中的一些疑难点进行分析,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血压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高血压性脑病是指由于持续的高血压导致的一系列脑部病变,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积水等。

在影像学上,高血压性脑病的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包括脑出血灶、脑梗死区、脑内血肿等。

对于高血压性脑病及其并发症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上常见的难点,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肺部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肺部结节是一种在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病变,其表现多样,包括单发或多发结节、边缘模糊或清晰、大小不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医生需要通过影像学特征对肺部结节进行鉴别诊断,如区分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判断结节的生长速度、边缘形态等,从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三、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难点胰腺占位性病变包括胰腺癌、胰腺炎、囊肿性病变等,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

在影像学检查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表现常常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影像学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冠状动脉造影、CT冠脉造影等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

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五、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及分类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类型,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位置、形态、骨折线的走向等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

高血压脑病 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 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需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综合进行诊断。

高血压脑病是指因血压持续、急剧升高,继而导致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一系列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

1、病史:大部分高血压脑病患者可能会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史,可能存在服药不规律,血压控制效果不佳等情况。

2、临床症状:高血压脑病早期,患者可出现头疼的症状,大多局限在后枕部,也可为全头性疼痛。

患者血压可能会急骤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120mmHg),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等颅内压升高的典型症状,以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和癫痫发作等一过性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3、影像学检查:一般包括眼底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眼底可见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CT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特征性顶枕叶水肿,迅速降压后症状体征迅速消失,不遗留后遗症,一般不难诊断。

一般建议高血压脑病患者及时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进行血压监测、眼底检查、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等明确具体情况,一旦确诊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MRI 表现。

结果5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中脑水肿出现最多的部位为顶叶,比例为95%,其次为枕叶,比例为81%,额叶位列第三,比例为58%,余者颞叶、深部白质、基底节、脑干、小脑及胼胝体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分析病灶出现部位的比例,顶叶及枕叶显著高于其它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水肿是高血压脑病的主要表现,细胞毒性脑水肿、脑出血等现象,提示损伤或破坏脑血管内皮细胞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因此通过MRI检查发现高血压脑病的不典型表现对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高血压脑病;MRI;脑水肿高血压脑病是由于血压突然升高超出了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上限,从而发生一种变化急骤的脑功能障碍,双侧顶、枕叶对称性血管源性脑水肿为本病的典型MRI表现。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MRI资料,探讨MRI在高血压脑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与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男19例,女37例,年龄9~72岁,平均年龄33.6岁;56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2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9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肾动脉狭窄3例[2]。

所有患者发病后均接受常规降压、脱水及解痉治疗,治疗2 h~1天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1周内未见神经功能缺陷[3]。

1.2 方法MRI检查使用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常规行自旋回波序列(SE)横轴面及矢状面T1WI、T2WI扫描,部分患者则进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轴位扫描及磁显葡胺轴位增强扫描[4-5]。

患者发病1~3天内进行MRI首次检查,治疗6~26天内再进行复查;本研究56例患者中,45例患者得查1次,余者11例复查2次。

脑ct和磁共振的区别

脑ct和磁共振的区别

脑 ct和磁共振的区别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脑部临床影像检查诊断方式进入到普通医院中去。

相对于各种高大上的国外影像诊断专有名词,脑部CT和脑部磁共振(MRI)因其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多种脑部疾病的诊断中,所以也被广大脑疾病病友所熟知。

简单来讲,脑部CT是医疗临床影像诊断的一种,其英文名称为COMPUTERD TOMOGRAPHY,翻译过来就是微机断层成像技术,世界上首台用于医疗的CT扫描机是1976年发明的。

同样,脑部MRI也是医疗临床影像诊断的一个分支,英文总成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大家经常听得到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也是影像断层成像技术的一种。

与CT技术一样,MRI技术也是1976年被医学专家应用到医学临床诊断中来的。

在临床医学上,虽然二者都属于医学诊断工具,但是MRI无论从基本工作方式、适应原始病症、影像诊断方法以及成像方式上都比比CT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优势,接下来我们就两者的具体区别做进一步讨论:一、CT和MRI在基础工作方式的不同虽然MRI和CT的中文翻译中都有“影像断层成像”的内容,但其实二者在基础工作方式上的确有很多的不同。

CT的工作原理跟我们以前做的X光有点类似,都是利用准直器和球管发射出的X线束、伽马射线、超声波等光束配合医疗探测器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截界面的环绕扫描,通过光电转换器和A/D装换器将探测器接受到的光信号转化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电信号和数字信号,并最终由计算机输出设备形成CT图像。

相较而言,MRI的工作原理就与之天差地别了,核磁共振扫描仪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的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下,受到低能级别的射频脉冲刺激,再产生的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经过不同的三个方形的磁力梯度场的定位后,由计算机处理重建,最后形成MRI断层图像。

1.CT和MRI在病症的适应度上有所不同1.CT适应症的领域通过对CT工作原理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微机断层成像技术是通过层层扫描人体的断面来确认组织间细小的构成变化和密度差异,所以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CT更多的被应用于对脑骨部位、脑部神经系统以及脑部其他软组织的密度病变观察检测中,CT技术能够更容易的显示出脑部骨质组织的变化,如头骨钙化、颅骨骨折等病变。

高血压脑病1例MRI表现

高血压脑病1例MRI表现

临 床放 射 学 杂 志 ,0 6 2 ( ) 5 l 5 4 2 0 ,5 6 :1-1 .
肿在 DWI 明显 的 高信 号 , 以 MRI 容 易 将 两 为 所 很
3 . C, 8 4 脉搏 1 4/ n 呼吸 2 ri , 3 mi , 8/ n 血压 2 o 1 0 a 6 / 7
mm ; Hg 急性 面容 , 焦躁不 安 , 志清 楚 , 神 言语 流 利 ;
右侧 瞳孔 较 左 侧 略 大 , 光 反 射 略 为 迟 钝 ; 舌 居 对 伸 中, 咽部 无充血 , 侧 扁桃 体 无 肿 大 ; 肺 未 闻及 干 双 双
l 临 床 资 料
患者 , 男性 ,8岁 . 2 1d前 出现 剧烈 头痛 , 头痛 进 行性 加 重 , 发热 、 身 大 汗 , 躁 不 安 , 我 院 就 伴 全 烦 来
诊 , 进 一 步 诊 治 收 住 入 院 。病 程 中患 者精 神 、 为 睡
眠 、 食 皆 差 , 便 量 明 显 减 少 。 查 体 : 温 饮 小 体
压突然 增高 超 出脑 血 管 自动 调 节 机 制 时 , 脑血 管 由
图 1 双 侧 脑 室 旁 、 射 冠 放
收缩变 为被 动扩 张 , 血 流量 增 加 , 恼 灌注 过 量 , 管 血
可见 对 称 性 斑 片 异 常 信 号影 , I 低 信 号 Tw 为
内液体 透过 血脑 屏 障漏 出到 血 管 周 围 问 隙 , 致 脑 导
F R( 抑 制 ) 显 示 清 晰 , 明 显 高 信 号 ; 散 I AI 水 像 呈 弥
加 权
图 3 弥 散 加 权 像 未 见 明 显 的 高 信 号
2 讨 论
高 血压脑 病是 一种 血压 急剧骤 然升 高而 引起血 管源性 脑 水肿 造成 的一种 暂 时性 的急性 脑功 能障 碍 综 合征 , 于任 何 原 因 引起 的动 脉 性高 血 压 。当血 见

CT与核磁共振MRI的区别

CT与核磁共振MRI的区别

CT与核磁共振(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

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简称,中文为磁共振成像。

MRI是把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构成各方位的图像。

CT由于X线球管和探测器是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所以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而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与CT都属于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它使机体组织从单纯的解剖显像发展为解剖学与组织生化和物理学特性变化相结合的“化学性图像”,为一些早期病变提供了诊断依据,常常比C 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灰质和白质,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CT,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显示优于CT,这是CT所无法比拟的;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织内的细小血管;核磁共振在仪器结构上不需要像CT那样有较大的机械口转动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测器,只要通过电子方法调节磁场梯度即可实现扫描;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

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

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手段,对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脑病患者在磁共振成像上的特征表现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一、高血压脑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白质损害: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损害主要发生在脑的白质区域。

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白质损害的范围和程度,如白质微小梗死、脑白质病变等。

2. 小动脉病变:高血压脑病患者可以出现小动脉硬化和狭窄,导致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

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到小动脉的异常改变,如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等。

3. 脑出血:严重高血压脑病患者可出现脑出血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脑出血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二、高血压脑病的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高血压脑病的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磁共振成像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脑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对于白质损害的检测可以帮助确定高血压脑病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

2. 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磁共振成像可以对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预测其预后情况。

通过对白质损害和脑出血的观察,可以评估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和康复潜力,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指导临床治疗:磁共振成像结果可以为高血压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根据磁共振成像的结果,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如积极控制血压、改善脑血流等。

4. 药物疗效评价: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观察高血压脑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的疗效。

通过磁共振成像反复观察,可以评估药物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结论高血压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脑病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脑病是一种严重的脑部并发症,通常由于血压急剧升高而导致。

了解高血压脑病的血压诊断标准对于早期识别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血压脑病的血压诊断标准:1.血压升高高血压脑病患者的血压通常明显升高。

正常血压范围为90/60毫米汞柱(mmHg)至120/80mmHg。

当血压超过这个范围时,应考虑可能患有高血压脑病。

血压升高的程度越高,病情可能越严重。

2.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是高血压脑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血压过高,血液无法顺畅地流经脑部,导致颅内压升高。

这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脑疝,威胁生命。

3.神经系统症状高血压脑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抽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视力障碍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表明高血压脑病已经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

4.脑电图异常脑电图是一种记录脑部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在高血压脑病患者中,脑电图可能显示为异常。

这表明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可能受到影响。

5.影像学异常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高血压脑病导致的脑部病变。

这些病变可能包括脑水肿、出血、梗死等。

这些异常影像学表现可以协助医生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病的血压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神经系统症状、脑电图异常和影像学异常等方面。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高血压脑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脑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脑病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出现在高血压患者中,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高血压脑病的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脑病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并及时应对。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多数患者表现为剧烈持续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2.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症状。

3.视力改变,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表现。

4.其他症状,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促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压测量,高血压脑病患者通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需多次测量确认。

2.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以评估器官功能情况。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增加。

4.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脑部病变情况。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脑病,患者具有急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2.视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水肿,提示颅内压增高。

3.脑影像学改变,头颅CT、MRI检查发现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改变。

4.高血压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并伴有急性脑病表现。

四、诊断注意事项。

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需排除颅内肿瘤、脑炎、脑膜炎等引起的脑病。

2.重视病史和临床表现,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对于诊断至关重要,需仔细询问和观察。

3.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结合血压测量、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总之,高血压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及时明确诊断,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时就医,共同应对这一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脑病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脑病是指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一系列脑部病变,临床上常见的有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减轻高血压脑病的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临床表现。

1. 头痛,高血压脑病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多见于早晨或半夜醒来时,头痛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

3. 意识障碍,高血压脑病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

1. 血压升高,高血压脑病患者常伴有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2.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肢体肌力减退、病理反射亢进等。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

2. 尿常规,蛋白尿、红细胞尿等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1. 脑CT或MRI,可发现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病变。

2.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脑血管痉挛、闭塞等情况。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心电图,观察心脏是否有异常。

2. 脑脊液检查,排除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

六、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可以综合判断是否为高血压脑病。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做出高血压脑病的诊断:1. 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史;2. 头痛、头晕、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3. 血压升高;4.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

临床医生在诊断高血压脑病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部病变,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压、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是预防高血压脑病的重要措施。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重视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和治疗,共同努力降低高血压脑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
详细描述
头颅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 显示脑实质的密度变化和脑室系统的 形态,对于高血压脑病引起的脑水肿 、脑出血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头颅MRI
总结词
头颅MRI是高血压脑病的高级影像学检查 方法,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实质和脑功 能的病变。
VS
详细数成像 的优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实质的细微 结构和功能变化,对于高血压脑病引起的 脑缺血、脑梗死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值。
分类
高血压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高血压脑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 ,而慢性高血压脑病则进展缓慢,症 状相对较轻。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部小动脉管 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有关,进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和 颅内压增高。
病理生理
高血压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脑部小动脉痉挛、脑组织缺 血、缺氧,以及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核医学检查
总结词
核医学检查是一种功能成像方法,能够显示脑实质的代谢和血流灌注情况,对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详细描述
核医学检查通过示踪剂显像技术,能够显示脑实质的代谢和血流灌注情况,对于高血压脑病引起的脑缺血、脑代 谢异常等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核医学检查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损伤和价格昂贵等问题,一般不作为 常规检查方法。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
CT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MRI呈T1低信号、T2高信 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可 伴有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
硬膜下血肿
CT可见颅骨内板下双凸镜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影。MRI 呈T1等信号、T2高信号。血肿范围较局限,一般不累 及脑实质。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检查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检查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检查
头颅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脑部CT 出现局限或广泛的低密度灶脑水肿表现,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偶尔累及皮质。

Schwartz等发现,在高血压并发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常为双侧性,主要位于枕叶,也有位于顶叶、后额叶、小脑胼胝体的带状结构等处。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位于手术同侧的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

高血压脑病缓解后,CT异常所见消失。

2、脑部MRI 与CT改变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显示异常的部位,可见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强烈的痉挛、硬化或有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

5、脑电图出现局限性异常或双侧同步锐性慢波,有时表现为节律性差。

[1]。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引言概述:高血压脑病是一种与高血压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程度可导致脑卒中、脑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

影像诊断在高血压脑病的早期发现、临床评估以及治疗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讨论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原理、技术及进展。

正文内容:一、MRI(磁共振成像)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1.脑灰质和白质的MRI成像2.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病灶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4.磁共振脑脊液动力学成像(MRCSF)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5.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二、CT(计算机断层扫描)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1.脑组织窗和脑血管窗的CT成像2.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3.CT灌注成像(CTP)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三、超声检查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1.脑血流超声2.颅内超声(TCD)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3.颅外超声(TCD)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四、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1.脑代谢PET成像2.脑受体PET成像3.脑神经元PET成像五、其他影像诊断技术在高血压脑病诊断中的应用1.脑电图(EEG)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2.眼底检查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3.无创性脑监测技术在高血压脑病的应用总结: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是早期发现、评估和治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MRI、CT、超声检查、PET以及其他影像诊断技术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脑部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对高血压脑病影像诊断的认识将变得更加全面,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高血压脑病影像学特征分析

高血压脑病影像学特征分析

高血压脑病影像学特征分析陈信坚;谭惠斌;刘忠【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15)5【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确诊为高血压脑病患者的头部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侧重影像学)。

结果 3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阳性12例,阴性23例;35例中18例同时行MRI检查,12例表现阳性,6例表现为阴性。

阳性病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脑水肿,伴灶状脑出血6例。

患者收缩压为180~230mmHg、舒张压为120-150mmHg,均伴有不同程度颅内压升高临床表现。

结论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脑水肿表现,其诊断与鉴别需密切结合临床。

【总页数】3页(P281-282)【关键词】高血压脑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作者】陈信坚;谭惠斌;刘忠【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2;R445【相关文献】1.高血压脑干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李晓秋;曲方;陈会生2.MRI诊断新生儿低血糖脑病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刘凤娟3.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金鑫; 李建瑞; 陆梦洁; 王兴东; 李德龙; 张志强4.携带非半胱氨酸NOTCH3基因突变的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五例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张昊晗; 秦晓明; 吴颖颖; 时英英; 李改; 赵婧一; 高丹丹; 秦伟伟; 张杰文5.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龙美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65期 273
随着神经分子生物学发展,对NF基因诊疗的不断深入,希望通过基因治疗,对神经纤维瘤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如研究发现Merlin可改变神经纤维瘤Ⅱ型的表型,研究显示Merlin过度表达能抑制人类NFⅡ基因缺陷的和正常人的脑膜瘤细胞的增殖,另外,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很重要,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基因突变检测的微卫星技术,避免神经纤维瘤病倾向婴儿出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5]。

虽然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者预后不佳,但早期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和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建伟,刘霞,庄永祥.神经纤维瘤病2型的临床表现与MRI诊断[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2(9):36-38.
[2] 史振乾,黄文起.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J].临床医
学,2011,38(8):99-100.
[3] 马强华,杨晓萍,叶建军.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磁共振诊断价值[J].医
疗卫生装备,2008,28(6):91-92.
[4] 章建林,江华.神经纤维瘤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
志,2005,16(4):240-242.
[5] 李达,郝淑煜,张俊廷.神经纤维瘤病2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
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3):104-107.
高血压脑病CT和MRI特征
1 高血压脑病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出现,高血压的发生率成逐年增加的趋势和年轻化的趋势,由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脑病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高血压脑病是指由于血压急剧增加(中心动脉压>140 mmHg),严重超过了自身脑血流调节的能力,引发自动调节机制崩溃,造成脑的高灌注及颅内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致使颅内渗透性增强,出现脑组织水肿、脑疝等影像表现;高血压脑病患者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临床体征常表现为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表现,而高血压脑病作为高血压病程的一严重病症,因为血压升高急速而明显,临床起病急而且进展速度快,及时治疗则临床症状可迅速和完全消失,若延误治疗,者将直接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脑损害、遗留后遗症,对于一些严重病例,甚至会留下残疾、乃至生命危险;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血压脑病患者采取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高血压脑病影像检查主要包括CT和MRI检查;因为CT和磁共振检查原理的不同、下面分别加以介绍这两种检查方法对高血压脑病患者影像学特征。

2 高血压脑病CT检查特征
CT检查是利用精确X线束,围绕人体进行连续不断的断面扫描,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X线吸收率不同,经计算机处理、形成CT图像,CT检查技术具有扫描时间快,空间分辨率高及密度分辨率高,并有丰富后处理技术与方法;高血压脑病患者经过头部影像学诊断时最主要的表现为脑组织水肿、脑疝;脑组织水肿常发生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以及后循环供血区;常累及双侧枕叶白质以及两侧顶叶白质,可以表现为不对称、也可以表现为非对称分布,颅内高压所致的脑水肿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灰质受累较少;病变范围扩大时可累及小脑、脑干、额叶及颞叶和基底节区等结构。

在CT检查时,高血压脑病患者的CT表现为对应位置边界不清、片状低或稍低密度影,并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室系统受压、变形和脑回肿胀、脑沟裂受压变浅,严重着因占位效应引起中线结构偏移及脑疝形成。

高血压脑病作为一种急重病症,需要快速做出诊断,CT自身扫描速度快,具有一定的优势,容易被患者接受;但CT也同样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一是高血压脑病早期脑组织水肿CT表现并不敏感;二是CT作为有辐射的检查(虽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辐射剂量控制越来越小),对于妊娠高血压所致高血压脑病等,还存在一定争议。

3 高血压脑病MRI检查特征
MRI检查,是一种通过将人体放置与磁场中,通过冲激发人体中的氢原子核产生磁共振现象,通过计算机处理、转换,最终形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图像;磁共振图像反映器官和组织氢质子含量及变化,无电离辐射损伤、具有多方位及任意角度成像的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并且不受颅骨伪影干扰等优点;磁共振检查常规序列包括 T1WI、T2WI、 FLAIR,磁共振还能对脑组织经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是目前唯一非侵入性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技术,高血压脑病所致脑水肿为血管源性脑水肿, 病变呈边界不清片状异常信号,呈T1WI低、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是可见弥散不受限表现并可与细胞毒性水肿(如脑梗死所致的脑水肿)进行区分,而且磁共振基于水分子(氢质子)成像,能够早期脑水肿既可以被发现,可以为高血压脑病诊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但磁共振检查时间长、对危重病人及烦躁不配合病人并不适合,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和体内含铁磁性物质患者存在禁忌症。

4 小结
CT和MRI检查作为目前高血压脑病常用影像检查手段,可以发现病变位置、程度、范围并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以及对于后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CT和MRI检查均具有其一定的优缺点,当临床发现高血压病人出现突发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早诊断并给与经积极降压、 脱水等治疗,预防不可逆脑损害以及后遗症的发生。

向俊才
(崇州二医院)
·科普知识·
投稿邮箱:sjzxyx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