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墨法刍议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书法“老辣”风格的阐释

王铎书法“老辣”风格的阐释摘要:“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如“苍老”“老健”“浑老”“老成”“老辣”等。
在书法艺术中,王铎书法特别是卷轴类作品一个重要风格便是“老辣”。
本文先简要讨论“老”在书法审美评价中的意涵;再论及王铎的书法美学观与“老辣”的关系;最后对其卷轴类书法作品进行形态分析,对其“老辣”的风格做出阐释。
关键词:王铎书法、书法美学、老明代家居建筑空间的改变,相应的书法形式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其中包括大条幅形式大量出现,书写幅面的扩大为书法艺术带来的新的挑战。
明代重要书法家王铎,也是条幅作品处理能手,跌宕起伏、连绵不绝的行草条幅是其重要特征,书家评其书法“沉雄劲健”,这是王铎书法的一面。
现在,笔者试图走近王铎书法艺术的另外一面,“老辣”的书风,这种书风主要体现在其卷轴作品中。
一书法品评中“老”的意涵中国古代门类艺术评论有一个重要现象,特别是在画论和书论中,风格描述词往往由文论中延发出来。
其实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很多都是诗书画都会一点,典型代表如苏轼、赵孟頫。
分门别类可以说非古人初衷,更确切的说是由于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形成的社会分工,以及对应的学科细化的产物。
因此,对于“老”的考察往往需先由文论或者其他古代经典文献开始。
众所周知,“老”首先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伴随着形貌的改变以及身体功能的衰退,如《论语·季氏》载:“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①同时“老”代表着阅历的丰富和手法的成熟,如“老到”“老练”。
而在后代分门别类的整理的书论中,“老”最先用于书法品评可见陶弘景的《上武帝论书启》载:“伏览前书,用意虽二六,而规矩必周,后字不出二百,亦褒贬大备。
一言以蔽,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
”②而后有孙过庭“人书俱老”,自此“老”便成为书论中一个重要的描述词。
而在人类社会中,对于老者的尊重是共通的情感。
在这种情感下,用“老”来指谓某人作品,无疑是一种崇尚的态度。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和特征

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用笔:王铎在用笔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他善于运用中锋与侧锋的结合,使得线条既具有厚重感,又具有灵动性。
同时,他的用笔速度快,动作简洁明快,表现出草书的流畅和爽利。
墨法:王铎在墨法的运用上尤为独到,他善于运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结体与章法:王铎的结字和章法常常有别出心裁的变化。
他的字形倚侧偏左,看起来险峻,需要很好把握摆的度。
他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使字与字之间产生实连或断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情感表达:王铎的书法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激昂的情感。
总的来说,王铎的书法创作方法强调用笔的速度、墨法的变化、结体的巧妙和章法的节奏感,以及情感的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

书法留白,王铎是怎么做的?1、字间联系字间联系与线条、结构息息相关。
王铎草书线条的运动感,结体正欹、疏密的多变,决定其字间联系形式的丰富性。
尤其是结体的中轴线,可以左侧35度,右侧25度,左右摆幅可达60度,这就大幅度地扩大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
这当然是其“挥斥八极之势”的动力来源之一。
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缘或中间,或虚或实,或连或断。
连则数字、甚至十几字连绵一起,虽在绢素数尺之间,实则展现千里之势。
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有时也像黄庭坚那样,作上下字间的线条穿插。
穿插使字间空间的构形趋于丰富、多变。
但他的穿插没有象黄庭坚那样的频繁、深入,而又强烈,因而,在使字间空间的节奏多样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线条及空间运动的流畅性。
从行轴线的连缀情况看,王铎草书的吻合率很高。
即使单字轴线的间或断裂,也往往是轴线连缀节律的休止符,它使连缀形式多变,而富于节奏感。
有人说“倪元璐等人行轴线趋于垂线,略感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行轴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尤其是奇异连接和二重轴线连接的熟练运用,使王铎草书的轴线连接效果出类拔萃。
单字轴线间的奇异连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得到完善。
在黄庭坚的行书、草书的作品里,也时有出现。
在王铎的草书里,则运用自如。
王铎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其一,偏旁代替单字。
“临”与“忆”、“语”与“故”,有明显的错位。
按“忆”和“故”的单字轴线,本不会与上字轴线相接,但它们靠“忆”的“意”旁、“故”的反文旁的轴线,与上字紧密吻接。
其二,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的边线处。
“何”与“太”也有较大的错位,轴线本不会相交,但“太”的首画起端,刚好是“何”字的边线,它们由此得到了字间的联系。
当然部分代替整体、下字的起端。
位于上字中点的奇异连接方法,也是王铎经常运用的手段。
奇异连接在甲骨文、王羲之之后,已很少书家运用,而王铎运用却非常频繁。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王铎(1900年-1976年),字世臣,号北斋,原籍安徽怀宁,出生于上海。
他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铎在书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享有“近现代最大的书法艺术家”这一称号。
王铎的书法风格简洁、独特、大气、方正,以棱角分明、笔势豪迈而著称于世。
一、“气韵生动”在创作的时候,王铎重视“气韵生动”的表现。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应当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其作品不但讲究笔墨墨韵,更注重气息生动,能够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脉搏。
例如,他的作品《唐诗千首》,用精美的楷书功力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气息,但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另外,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他那种明朗、朴素、诚实的个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魅力。
二、简洁有力王铎的书法作品刻意追求简洁有力,注重字形规范。
尤其是在篆书和隶书方面,他的作品更加强调于此。
笔画极简,把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剔除掉,从而造就了一种规范而不失精彩的作品风格。
比如他的作品《秦字碑》中,用棱角分明的线条勾勒出笔画,刻画出了强烈的骨气,彰显了秦皇帝的霸气和统治力量。
又例如他的《兰亭序》,他采用了史载的九宫格布局并融入自己的创新,运用黄白交相、虚实相生、圆方相间以及间架空截等技艺,使得整篇书法作品更加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奔放豪迈王铎的书法作品风格偏重于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他运用线条的铅灰、黑色、深棕等,光彩夺目,丰富多彩,笔触丰厚,富有沉远之气。
他的奔放与豪迈不是野蛮的、粗犷的放纵,而是一种自然优雅的、充满着气势的表达。
例如《毛公綦序》中,他的钢笔与毫笔并用,线条变化多样,在较为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增强了书法的凝练和稳重,使作品透出一股威严和庄重。
再如他的《祭侄文稿》中,他采用干笔和湿笔结合的方式,用线条厚重的笔法对具体事物用能量表现,以此展现出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王铎书法研究

王铎书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铎书法研究摘要王铎既是晚明著名书法家, 也是明末重臣 , 经历了明清二代的更替。
他诗文书画俱佳,书法饮誉中外, 既是帖学书风之集大成者,也是碑味书风的开拓者。
本文始于介绍王铎的生平 , 进而研究其作为书法家的个性特点以及此特点对书法取法、审美风格形成的影响。
接着在晚明崇古的时代背景中 ,探讨王铎书法取法之源。
王铎临帖接受取法二王 , 本文通过王铎临帖作品中有关笔法、墨法、结体等书法本体构成研究, 能够揭示王铎根本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的书法特点。
追溯王铎书法创作之源是从对王铎书法创作作品的分析研究开始。
王铎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行书、草书上,也是在轴与卷类等型制上。
通过对王铎创作作品形态特点的分析, 既可以看出王铎书法在书法法度上苦学二王, 也可以发现王铎对书法美的“深奥奇变”不凡追求。
在王铎书法作品与米、赵、董等书法家的分析、比较中,得出“神笔王铎”的结论,是他超越前人的突出之处。
王铎书法风格倍受世人瞩目,是魏晋风韵和明代尚态书风相融合的产物 ,因此本文从书法的本体特征来探究王铎书法理论与实践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王铎书法批评是源于古典书法根本二王的帖学批评观。
他书法古今观是以宋代尚意、魏晋风韵和明代尚态书风结合为标准,主张以古迈俗 ,体现了其崭新而超越历史的书法审美追求。
本文从王铎现存的作品集中, 对王铎作品中的草稿、临帖作品和创作作品等分析入手 , 与其书论文献相结合, 深入剖析王铎书法实践阐释观 (品味观、临摹观和创临观等 ) ,分析王铎书法的审美主张是通过根本二王得以表现,揭示其书出之源。
王铎根本二王的书法研究对当下书法继承与创新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王铎根本二王书法本体书出其源I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铎书法研究AbstractWang Duo is a famous calligrapher and high official in Ming dynasty which went throughthe dynasty replacement between Ming and Qing. He was good at poetry ,pianting andcalligraphy which is famous in home and abroad , he is synthesizer of calligraphy model andalso a pioneer of Bei xue. The thesis begi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ang Duo’s lifetime , thusresearch on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calligrapher and which influence to the calligraphy modeland Aesthetic style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Wang Duo’s calligraphy come next. In the background offollowing Acient i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Wang Duo copy and study the calligraphy modelThe thesis can proclaim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calligrapher which copy from TwoWang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Wang Duo’s copy which relatedto the Ontology constitute of Bifa, Mofa and Jieti. If we trace back to the origin of Wang Duo’scalligraphy, we must begin with the research of his work which embody Xing Writing ,Caowriting and Xing-Cao writing and also Zhu ,Juan formation. We can confirm that Wang Duocopy the Two Wang’ s callig raphy hard and his extraordinary pursuiton beauty-profoundcalligraphy by analysis of his work. In the compar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mong Wang Duo ,Mifu ,Zhao Mengfu and Dong Qichang ,Wang Duo surpass the former calligraphers. His workand his character focus many people attention and which is the fusion production of WEIJINcharacter and Shangtai of Ming dynasty , it is a meaningful try that analysis the Ontology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of Wang DuoWang Duo’s criticism was origin by the ancie nt calligraphy criticism of Two Wang ,Wang’s criticism standard by the calligraphy character of Song, Weijin and Ming, he propose lose theform and chase the spirit which shows the new aesthetic pursuit beyond history. This thesis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exsist Wang Duo’s work and combine with his criticism for deeplyanalysis of his copy method and work, thus review Wang Duo’s aesthetic pursuit which comefrom the origin calligraphy, these reaserch will give a utiliy enlightmen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innovation of contempopray calligraphyKey words: Wang Duo, Wang Xizi and Wang Xianzi as the models to follow in calligraphy,the ontological problem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cannot go beyond its scope 。
王铎书法艺术创新之面面观(改稿)

5、取势 王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以势取胜的典范,无论是从图式,还 是从技法,无论是从排列,还是从组合,无论从运笔,还是从用墨, 无论从结体,还是从破体,无论从单字,还是从整体,其间都贯穿 着取势的创新。在其作品中能大能小,能浓能淡,能疏能密,能沉 着能快捷,极力变化,动感丰富。舒缓时如锥画沙,急促时振讯快 捷,茂密时风不可透,疏朗时宽可信马。这种结体上的正与破,布 局上的疏与密,节奏上的快与缓,布局上的挪与让,造成了书法作 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文与款之间,字与印之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映衬,相互盼顾的强烈的对抗和明快的 对比关系,造成了一种险峻,一种气势,一种酣畅淋漓,一种激荡 起伏,一种雄厚豪迈。在王铎书法作品的方寸之间,人们可以体悟 到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浮云行天,雷鸣电闪,其作品独标气骨的 艺术效果一览无余。 四、结语 王铎在明清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书法史上超越传统的革新 人物,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世无完美之说, 在王铎作品当中依然存在着一点微瑕,当然,这与其成就相比可以 忽略不计,我们探索王铎书法艺术的创新意识,宗旨在于从王铎对 中国书法艺术创新获得的成就中的得到一点启示。当前我国书坛潜 心书法的人甚多,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浮躁之气,动辄就想自立门派 自创风格,殊不知要想创新自我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建立起扎实的基本功。王铎创新书法艺术给我们的启发是:师古而 出,就是要综合历代书法家的成就,在笔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 能集各家之长创新自我;博学多闻,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正所谓 直书胸臆,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力,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只凭 惨淡的点墨片字徒谈创新和发展,这是一种幼稚;创新自我,不仅 要扎实功底,增强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长处寻找创新 的亮点,有的放矢方能成功。因此我们期待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更期待在政通人和的当今中国,书法艺术再迎来一个创新发展的巅 峰。
王铎书法临创模式成因新探

新探
.
33
日
,
過 退 翁 親家
,
,
席上 聞 歌
。
,
酒 罪 近 花籬 之 傍
” (
,
再觀此 帖
”
,
喜意發揚
“
,
真乃
希 世之 寳 藏
”
超 邁 無倫
1
王鐸
。
下 有 陽文
1
“
鐸
小印
,
,
及 陰文
,
培 鳳 堂珍
大印
,
1
1
。
)
按
,
孫 承澤
( 1
59 3
—
6 76
)
,
號退 谷
1
山 東 益都 人
,
本 文運 用 王 鐸 書 法實 物
一
對這 個觀點 進 行 了
從 而 解 開 了 其 書 法 寓 臨創 于
體成 因 的 謎 團
”
。
一
、
王鐸稱讚
《
汝帖 》
“
超 邁 無倫
《
上 海博物館藏有
一
本極爲 精彩的
汝帖 》
,
其後 有 王 鐸跋 曰
“
:
庚寅 夏
王 鐸 書 法 臨 創模 式 成 因
,
已 官 至禮 部 尚 書
太 在 投
,
子太 保 了
、
王 鐸 比 孫 承澤 大
(
歲
,
而早 三科 中 進 士
(
由 明 入清 時 王 鐸位 至 大 學
少傅
從
一
品
,
)
王铎书法“涨墨法”的成因探讨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王铎书法“涨墨法”的成因探讨赵永恒(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墨是书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
“墨法是指书写中对墨的浓度,流动性以及水墨渗化状态的控制”。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言:“字之巧处在用笔,成在用墨”。
包士臣《艺舟双楫》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
由此可见,墨在书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继承了前代书家用墨的方法,即在点画之内强调墨色的干、湿、浓、淡,飞白等的变化表现。
在此基础上,王铎更进一步关注用墨变化,他大量运用墨色对比,使墨在生纸上渗化,形成“涨墨”效果,甚至通过水的渗化作用使点画粘并在一起,产生块面,丰富了对比关系。
关键词:王铎;涨墨法;涨墨成因;涨墨运用?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42-01一、明末思想的解放晚明是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
长期以来,封建正统孔孟儒学和程朱理学在这个阶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种新美学观开始突破封建传统束缚而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明后期,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们,标新立异,各具特色,虽书风迥异,但笔下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表现手法以及从中流露出来的颓废情绪,却是那个标榜个性解放思潮和正处于即将崩馈王朝的背景下,普通士大夫文人们复杂矛盾的心理真实写照。
在晚明的艺术理念中,“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晚明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品评标准。
“奇”在晚明文化中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在那个“尚奇”的时代,晚明书家们张扬个性的艺术运动是一种必然。
王铎,在其文论中也多次用“奇”来作为批评的语汇,亦如其他晚明文人一样借以强调“奇”的特质。
他说:“奇者只是发透本题而已。
如发古冢古器之未经闻见者,奇奇怪怪,骇人耳目,奇矣。
不知此器原是此冢中原有的。
他人掘之二三尺,六七尺便歇了手,今円才发透把出与人看耳。
试论王铎的书法创新

王铎( 1592一1652 字觉斯, ) 号痴庵, 又号篙樵, 别署烟
潭鱼史, 河南孟津人, 又称王孟津。康有为评价王铎 书法 “ 笔鼓荡而势峻密, 真元明之劲” 。王铎作为中晚明书法变 革的主要代表对后世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其传世作 品极
的一个方面, 那么他是如何进行这种分解和突破的呢? 《 霎 岳楼笔谈 》 中说: “ 明人草书, 无不纵笔以取势者, 觉斯则纵 而能敛 , 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 非力有余者, 未易语此。可 ” 见对王铎书法“ 的解读是一个关键。虽然势属于行气的 势” 范畴, 但它对章法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 势是结 构和章法之间的一个桥梁, 一个调度整幅书法情绪的有效 手段 , 章法对势起诱 导、 平衡 、 统辖 的作 用, 以张怀灌认 所 为 :作书必先识势。 那么王铎书法的“ 具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 势” 以倚侧 之势以求动荡感。邱振中认为: 轴线几乎可以成为作品情 绪变化的示波图像。因此它可以成为研究作品线结构的一 种模型, 在对王铎与倪元璐的比较中发现, 倪元璐等人行轴 线趋于垂线, 略成单调, 王铎的轴线形式却很有变化, 行轴 线之间的呼应也非常生动, 倪等人一味压缩字与字之间的 距离, 王铎却采用多种轴线吻合的手段来建立单字之间的 联系, 所以尽管外接圆重迭率略低 , 并不曾影响到连缀的紧 密性。他认为王铎行书最大倾角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王铎 以前的书法作品都在十五度之间摇摆 , 而王铎的倾侧度高 达二十五度 , 因而这使王铎书法作品的行轴线表现 出前所 未有的强有力 的弯折与动荡感。由于王铎书法之“ 以 势” “ 险不至失, 危不至崩” 为度, 把书法之“ 调节到最高的表 势” 现极限, 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力、 感染力也就最强和最丰富。 这我们可以从他的《 题柏林寺水》 中看得很( 下转第 10 页) 5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

王铎书法的崇古观念与艺术风格之矛盾的心理阐释张运礼(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由于其在政治上的无望和降清时期处于“贰臣”的谩骂中,内心充满了抑郁和矛盾,反映在他书法艺术追求上崇尚复古思想,内心追求魏晋风韵。
与书法作品风格面貌的矛盾,也就是说他的审美誓言或者说其传达给人的表面的复古心理,与其真实的书法风格面貌产生了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有着深刻的时代动因和心理动因,挖掘王铎书法观念与风格的内在矛盾,阐释其心理动因,对于认识评价其书法风格与成就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崇古观念;追求个性;矛盾性;心理阐释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3—0255—04王铎奇崛雄放、酣畅淋漓、浩瀚磅礴、充满个性的书风,越来越受到书法界的喜爱和推崇。
但是在其充满个性解放的书法风格的另一面,却有一个与其书风相悖的牢固的崇古观念———“独尊羲献”,也就是说他的书法风格与其审美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下面试就其矛盾进行心理分析。
一、王铎的生平简介和艺术成就王铎(1592—1652),字觉斯,其号极多,如:嵩樵、石樵、嵩淙道人、雪山道人、东皋长、烟潭渔叟、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他生长在名门望族,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是年30岁,随后即进翰林院,授编修。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正当王铎擢升礼部尚书时,尚未接任,清军就赶走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福王立,拜为东阁大学士。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即以猛烈的攻势直逼江宁,54岁的王铎和礼部尚书钱谦益同出降,成了“贰臣”和“人品颓废者”,遭到时人和后人的唾弃。
次年任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正月,王铎任礼部侍郎;九年,擢升为礼部尚书,时年61岁。
就在这年三月,病卒于故里,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
王铎、黄道周书法比较——用笔与用墨的不同

王铎、黄道周书法⽐较——⽤笔与⽤墨的不同王铎和黄道周⽤笔有相近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
我们将⼆者纳⼊历代帖学杰作中作⽐较,很容易发现:王铎的⽤笔⾃出机杼,"⽓⾜为壮","不知以何为祖也",黄道周⽤笔则运⽤了⼤量的古典元素,这和他的道媚浑深的书学观是⼀致的。
王铎作书多⽤长铎⽺皇,多逆势裹铎⼊笔,收势回护,⽺毫较软,容易写的绵弱,长铎更难驾驭,但王铎却充分掌握长铎⽺毫和⽣宣洒墨的特性,点画浑厚,不露圭⾓,不拘细节,不显铎颖,线形峨峭多变,但⼜⽆规律可循,常常聚墨成点,粗头乳服。
这样的⽤笔和线条实在⼤胆⽽新奇,甚⾄是主流帖学中所忌讳的,若放在魏晋⾄明中期,⼀定是被斥为"巧道"的。
正是这种⼤胆和独到,使我们看到了⼀种从所未有的⽤笔,其⾏笔中正饱满,笔画中段壮实,⼀反时⼈"中怯"么病,雄壮挺拔,邮健沉厚,且左冲右突,纵⽽能敛,放⽽能收,展现的是⼒度和壮美,启功先⽣论书绝句中赞王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勤。
王侯笔⼒能枉⿍,五百年来⽆此君。
可见,王铎⽤笔线条的⼒度有多强!他也中所渴求的那种雄奇的,能撼天动地的⼒量也只有通过扛⿍的笔⼒展露出来。
王铎对于线条的内部变化的丰富性并不关也,长铎⽺毫也不利于婉转的⼩动作的表达,过多的⼩动作会影响线条的为度。
为了保持线条的"厚"和⾏笔的痛快,单根线条提按起伏变化也不太⼤。
王铎强化了线条的直曲变化和⾓度的变化,更是使笔画么间粗细对⽐极其强烈,常常是⼤块的⾯和细劲的长线交织在⼀起,成功地解决展⽽⼤后的耐看,这种创新也是前⼈所没有的。
王绎⽤笔多以长线条,所谓长枪⼤戟,横⼑⽴马,线条间连绵不绝,断笔相对较少,草书更是"⼀笔书",于转折处,多⽤⽅笔,,⽣拙⽼辣,显得筋⾻强健,似受魏碑⽤笔的影响。
王铎⼀⽣标榜忠实地学"⼆王",若以他的笔画线形以及为度和"⼆王"⽐对,实在很难直接找到"⼆王"的影⼦,甚⾄王铎之前的书史中的任何⼀家也难找到这样的⽤笔和线条。
是"基因突变’也好,还是锐意⾰命也罢,其⽤笔和线条最终被历史所承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变"。
【精品】浅析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

浅析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摘要王铎是墨法的集大成者。
王铎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悲痛屈辱,被扣上了“贰臣”的帽子,可以想象当时王铎的心情和处境是多么的凄惨,但他将心思寄托在书法上,在书法中寻找自己,追寻古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以其独特的标志性的“涨墨法”独行于世,改变了书法章法的对比关系和表现形式。
他的书法因对涨墨的有效控制,使其立轴、手卷和册页等形式别具一格,气势恢宏。
在思想解放的明末,科技、文化等的进步是王铎书法中“涨墨法”形成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明末生宣纸的大量使用,及制墨的改造进步等。
关键字:书法;王铎;涨墨法;成因;表现;形式AbstractWang Duo is the epitome of ink law. Wang Duo experienced the grief and humiliation of the dynasties, was detained on the "turncoat" hat, can imagine the Wang Duo mood and the situation is how miserable, but he put his mind in calligraphy, in the calligraphy search for their own, in pursuit of the ancients, achieved today's achievements. With its unique iconic "rising ink Method" Alone in the world, changed the calligraphy of the comparative relationship and manifestation. His calligraphy is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ink, so that its vertical shaft, hand roll and albums, such as the style of unique, magnificent. In thelate Ming Dynasty,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o 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rising ink" in Wang Duo calligraphy, the use of rice pap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king ink.Key words:calligraphy;Wang duo; Inking method; cause of formation; contributing factor; origin:目录TOC \o "1—3" \h \z \u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王铎书法中“涨墨法”的形成原因2(一)介质与“涨墨法”的关系2(二)篆刻残破的启示3(三)明末思想的冲击3二、王铎“涨墨法”在不同书法形式中的表现4(一)立轴4(二)手卷5(三)其他6三、王铎书法中的“涨墨法”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8(一)对比关系8(二)气势8(三)节奏感9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艺术中“墨法”的表现极为重要,然而墨法真正的高潮出现在明代,用墨的大师诸如董其昌、王铎、傅山等。
“翰墨氤氲”——论书法中涨墨的运用

“翰墨氤氲”——论书法中涨墨的运用李培根华东师范大学摘要:涨墨法起源于中国画,最终成为书法艺术当中的一种墨法,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语言。
经过徐渭、王铎 等书家最终达到了成熟。
涨墨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用笔与结字,目的在于增强作品黑白之间的对比。
并且涨墨对于字形的清晰度有所影响,所以更加需要注重笔力强健,对书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涨墨法的运 用,笔者从材料选择、水墨运用、章法与用笔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涨墨法王铎书法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 )03-0062-02涨墨法,是一种通过涨墨的手段,增加书法中审美 趣味的一种方法。
书法中的涨墨法是由绘画中的墨法 演变而来的,兴于王铎,涨墨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用 笔与结字,目的在于增强黑白之间的对比,从而开创了 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涨墨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晚明汪 坷玉《珊瑚网》:“前史谓徐浩书锋藏画中,力出字外,杜 子美云’书贵瘦硬方通神’。
若用今时笔工虚锋涨墨,则 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
用吴说笔作此数字颇适人意。
”⑴这里所说涨墨是一种缺乏骨力中锋的“虚笔”所作的形似“肥皮馒头”的画法。
这种被称为“时笔”的绘画墨法 自然也影响到了书法创作,并出现了像徐渭、王铎、傅 山、林散之等善用涨墨的书法家。
通过分析他们的作 品,通过材料选择、墨法、用笔和章法三个方面说明如 何运用涨墨法。
一、材料的选择明代中叶吴门书派开启了使用生宣的风尚,在此 之前纸张多用熟纸或半熟纸,渗化能力较差。
生纸相比 于熟纸更易吸墨,渗化性强。
生纸的出现为书画提供了 更多的可能性,在墨色晕染中更能把情感抒发的淋漓 尽致。
比如徐渭就大胆运用生宣,从《墨葡萄》《女芙馆 十咏》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晕染块面和涨墨 的表现。
除了生宣还有绫、绢也能达到涨墨的效果,这两种 材料运用最多的书家是王铎,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 就对王铎这样评价:“其用墨之法,书纸不如书绫绢,书绫绢不如书薄绸。
王铎书法艺术研究综述

何东亚王铎书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王铎是明末清初艺坛和文坛重要人物之一,近些年来,学界对于王铎的研究层出不穷。
这些研究涉及了王铎的生平、心路历程、诗文创作、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艺术思想、诗学思想、交游、著述等方面。
对王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作品和艺术思想的研究,并在王铎的作品分析、技法分析、流派师承、艺术思想上有了巨大成果。
但是要看到在这些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王铎艺术的研究大多为纯技法研究,很少同时代艺术家的技法对比研究;虽多对王铎诗文著述研究,但多为研究文学性,缺少从诗文著述中研究其艺术思想;对王铎的生平、心路历程缺少深入探讨王铎“遗臣”身份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未将王铎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统筹缺研究;乏对王铎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等。
关键词:王铎书法艺术思想王铎(1592-1652),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表字觉斯,号痴庵、篙樵、烟潭渔叟等。
其传见《清史列传》第七十九卷《贰臣传乙》淤。
王铎精于书法,成绩斐然,又善诗词。
但学术界对王铎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缺陷与不足。
本文将摘取近年来对王铎各方面研究较为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及学术观点进行论述。
一、个人经历和心路变迁由于王铎的身历两朝(明、清)五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且浸淫官场、几经沉浮的特殊经历,故而研究王铎个人经历与宦海沉浮的过程就是所有针对王铎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最早的王铎生平年表,是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版)中所附录的《王铎年表》,第一次将王铎的生平经历作了整体考量。
随后又有黄思源主编《王铎书法全集》(河南美术出版,2001年版)中所附录的《王铎年表》和由智超主编《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所附录的《年表》,这两篇年表简单概括王铎的生平,记述了他的重要经历。
由于三个《年表》都是出自书法辑录类的著作,其主要关注点在于王铎政治历程和书法创作。
谈笔法?学王铎

谈笔法学王铎曹利华学习王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越学越看到我们的差距。
常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书法为什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难以推进,简单地概括就是:单纯、单一、单调,而不丰富,看上去很乏味。
“单纯”一类尚可,毕竟还有些味道,比如有点“晋韵”、“宋意”,也掌握了一定的“唐法”,看得出这类作品学习了传统中的某些因素,因此还看得过去;“单一”一类就要更低一级,学习某某就是某某,或古代的,或现代的,学得很像,但禁不住琢磨,一览无余,没有回味的余地;“单调”一类就差多了,表面有点像,实际并没有学到家,还没有真正从文字上升到书法。
笔法是书法的生命,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文字与书法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笔法。
如同人有没有生命,就要看他能不能站立、行走、跑步,人没有了动感,生命也就停止了。
文字是由笔画点、横、竖、撇、捺组成,文字的笔画是书法笔法的基础,笔法源于笔画又超越笔画。
笔画的功能是构成汉字,它的作用是让人们识别事物、交流情感,创造功利价值;而笔法的功能是书写汉字艺术,即书法,它的作用是让人们感受美、愉悦情感,创造艺术价值。
最早的甲骨文字,是原始人识别事物,交流认识、情感的工具和符号,他开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征程,文字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相随、相应地产生了。
甲骨文构成了汉字的最初形式,也创造了美:“羊”、“大”则“美”,肥硕的大羊既满足了原始人实用(吃、穿)的需要,也给原始人带来了情感的愉悦,最初的美源于实用价值中。
上面说到甲骨文的实用价值是原始人认识事物、交流情感的工具,同时也是最初人类对美的创造,甲骨文的美始于文字的形象性,由此而产生线条的合理组合及其力度感,这是书法美产生的基本条件。
但是文字毕竟不同于绘画,越来越抽象的线条更符合文字的实用需要,因此书法美的发展也是由越来越抽象的线条所组成。
书法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力度感,力度感最初源于书法线条的合理组合(平衡、对称、均衡等)以及所使用的甲骨文工具铁器和兽骨的刻划(纵深感)和之后金文的铸造术(厚重感),这都说明书法最初的美感源于功利感。
王铎的“涨墨大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铎的“涨墨大法”到底是怎么回事?谈到王铎莫不想到他独特的涨墨效果,其传世作品也多为此种风格,据研究晚明书法文化的学者白谦慎指出,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长能见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就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
但在王铎许多作品中运用涨墨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精微复杂的艺术尝试,此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
论及书法,固然不可以不谈“二王”,中国书法自“二王”之后,可谓是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深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王铎也在其列。
王铎三一个非常沿袭传统的书法家,但王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乱头粗服,点画狼藉的狂怪用笔,而是大胆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气,使章法极尽歪斜,纵横之能放,造成字势的倾倒紧迫,气势奔放,势不可当。
他把纵列种的横笔突出与大小粗细的提按纵放想结合,造成恣肆任性,摆动强烈的鲜明对比。
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结构的疏密、聚散相互为呼应,含蓄多变,风神洒脱。
“涨墨”重块的体积感与干笔的顿挫的空灵感,使作品出现雄强豪放、苍老粗旷的艺术个性。
狂笔缠绕的连绵与逸笔跳跃的节奏,纵横奇崛,节拍适宜,表现出憾人心魄的磅礴力量,以下将从笔法、涨墨、章法、节奏感、字法造势上来逐一剖析。
一、独特的笔法王铎笔法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他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其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
米芾书法中弧线笔画常常以指折的转笔写成,而折角的笔画均显示出方折之意,而非“二王”的圆转。
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
其次,王铎书法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测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
王铎书法用墨

王铎书法用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用墨是书法艺术重要的技法,用笔难,用墨更难,表现枯湿浓淡的技法尤为难。
书之妙者,墨法的发挥是作品神采之关键,墨的枯湿浓淡,各有用场和妙趣。
古人作书,大多用浓墨,墨色变化不大,有少许枯湿变化也跟客观条件有关,如纸张的优劣等,非刻意为之。
到明代,墨法的意识才苏醒,董其昌淡墨运用甚好,少用浓重沉厚的墨色。
淡墨探花王文治虽用墨淡雅,但落入轻佻之弊;浓墨宰相刘墉虽用墨圆厚,但少雄强,显臃肿。
墨法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炉火纯青的,非王铎莫属,其枯湿浓淡兼用,开创主动运用涨墨法的先河,开拓并丰富了书法的用笔用黑空间,笔触与渗晕交叉又丰富墨色层次,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形成了极尽渲染的视觉艺术效果,是巨帧长轴的表现需要,也是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又一大功绩。
王铎的“涨墨”还在于它的虚灵透澈,绝不是死墨堆积,此法应是王铎取法于画,将绘画的晕染技术引入书法的结果。
王铎运用墨法促进了后世对焦、润、枯、湿诸般墨色技巧的探索研究与应用。
王铎作品中,采用的墨法各不相同,可分成几类:其一,相对平和,墨法表现不强烈。
如《题青阳山庄五律十首册》(图38-1)与前人墨法并无差别;其二,墨色有枯湿但不加浓淡,如早期的《再游灵山诗》《行书轴》(图29-1)作品,其间涨墨法运用不强,旨在表达枯湿;其三,涨墨法运用非常强烈,枯湿浓淡并用,如《雒州香山作》《赠单大年家丈轴》(图35-5)之类的作品从头到尾不过蘸墨几次,每次蘸饱墨,一经落纸,墨便向四周自然晕化,不间断书写数字,渐次枯燥,直至墨尽,才重新蘸墨,墨色不断变化。
加上每次蘸墨,水和墨比例的不同、蘸墨量不一,写的字数也不一,涨中有层次,枯中亦有层次,浓中有枯湿浓淡,淡中亦有枯湿浓淡,相互交错,奇妙乃生。
枯湿浓淡等墨色变化对作品产生的作用有:一、加强章法的层面对比,强化作品点、线、块面的层次。
涨墨法以墨的流动与涨渖粘并笔画,使局部的点线溶于一处,形成块面,加强块面的效果,既简洁了形体,避免繁琐,又加强块面与点线的对比,增加表现力及视觉张力,灵动作品的神采。
论从王铎巨幅立轴书法作品中研究其书法风格特点

论从王铎巨幅立轴书法作品中研究其书法风格特点发布时间:2021-12-08T05:54:31.46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胡焱哲董同烨[导读] 王铎一生取法于二王和各个大家的法帖,其本身天分极高,又加以后天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并得其正传,是明清不可忽略的重要书法家,在书法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临沂大学山东省临沂市 276002摘要:王铎一生取法于二王和各个大家的法帖,其本身天分极高,又加以后天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并得其正传,是明清不可忽略的重要书法家,在书法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铎在其书法创作历程上,经历了不少坎坷,王铎巨幅立轴书法的创新与开拓,不免会被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但最终凭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和对书法的热爱在书法史上确立了屹立不倒的地位。
他不仅追求字法与墨法的创新,还对书法行式上追求多样,他的巨幅立轴书法便是他经典的创新内容,对后人和书法史的发展也影响最深。
本文将以王铎巨幅立轴书法入手,来分析王铎书法风格特点。
关键词:王铎;书法;立轴一、王铎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王铎,处于明清交际时期的大书法家,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95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
一字觉之。
号十樵、石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等。
河南孟津人,又称“王孟津”。
二、王铎巨幅立轴的发展及其兴的原因在明清以前,受于纸张、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的局限,书法作品多以小字和手绢尺牍的形式呈现,也间接性的导致了人们对书法赏析的单一性。
立轴书法的萌芽于唐朝,之后又经两宋发展成熟,然而,早期立轴书法作品可以传承下来的却少之又少,明清到达鼎盛,并出现了一大批巨幅立轴书法创作的大家,如王铎、傅山等。
明清巨幅立轴的发展不仅仅因为书法家对于书法书写形式的开拓,也受于当时各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明清时期造纸术的进步,多样化的纸张种类是书法家得以创作的物质层面的基础。
再者就是受于时代影响,明清交替之际,思想与审美的变迁,出现了新思潮,书法家们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做大胆的创新与改变,才形成了明清巨幅立轴书法不同于之前书法的独特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铎墨法刍议
作者:丁伟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7期
本文中的探讨了王铎的墨法实践,王铎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独创“涨墨法”。
墨法的内涵的扩展,表现了丰富的墨色变化,强化了章法的层次对比,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内涵。
强化了空间对比。
王铎涨墨的运用强化了作品的空间深度和形式表现。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枯湿是指含墨量的不同出现的不同燥润效果。
潘天寿云:“用枯笔,每易滞涩而无气韵。
然运腕沉着,行笔中和,灵爽不浮滑、纤缓不带腻,而气韵自生。
用湿笔,每易漫漶而无古趣。
然取墨清醒,下笔松灵,乱而又理,骨气自至。
”道出了枯湿用墨的方法。
浓淡是指墨色程度的不同。
潘天寿还说,“墨须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即淡而能浑厚,平而不平矣。
”浓者浑雄气势,淡者以温润妍雅,表现高雅意境,淡而能沉厚,浓而不板滞。
1 王铎墨法概述
古人书法墨色变化不大,多为浓墨。
微弱的墨色变化非刻意为之与当时的工具有关。
直到明代才有墨法意识,董其昌善用淡墨。
王文治有淡墨探花之誉用墨清淡但有轻佻之弊:浓墨宰相刘墉善用浓墨略显臃肿。
王锋的墨法表现最为突出,墨色枯湿浓淡变化丰富,独创‘涨墨法’,丰富并扩展了用墨空间,墨色层次丰富变化强烈,形成极尽渲染的视觉效果,是巨幅长轴的需要,加强了书法形式的夸张对比。
王铎“涨墨”取法与绘画的晕染,虚灵透澈而不死。
王铎的墨法实践促进了后世墨色技巧的探索。
王铎书法中墨法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类:第一类墨色变化含蓄相对平和与前人墨法一致;第二类仅有枯湿不加浓淡之变,极少加入涨墨,以表现枯湿为主;第三类极其强烈刺激的涨墨运用,枯湿浓淡变化丰富,如《雒州香山作》等,整体上不过几次蘸墨,每一次蘸墨连续书写,形成强烈的墨色节奏变化。
从头至尾连续书写数字呈现出枯燥的层次变化直至墨尽,才重新再蘸墨。
每次蘸墨水墨比例不同、蘸墨量不同,所写的字数也不相同,有明显的层次变化,浓枯湿浓淡相互交融,妙趣横生。
2 墨色变化的作用
2.1 加化章法的层次对比
墨色变化能加强书法作品点、线、块面的层次。
涨墨法的运用使笔画粘并,点线溶合形成块面,加强块面感.简洁形体,避免琐碎,加强了点线与块面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表现和张力。
2.2 豐富线条的表现手法
书法在表现线条、速度,笔法的同时,墨法的介入又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内涵。
涨墨法墨的浸晕,使得线条若隐若现圆厚饱满。
2.3 闭合琐碎空间的方法
涨墨法的运用,使繁杂琐碎的空间闭合,减少空间个数,强化空间对比。
使空间分割显得简洁、明了、大方。
整体性强而不琐碎。
3 王铎墨法的创新
涨墨的独特运用是王铎书法的一大特色,展现出他对传统墨法的高度总结、继承和创新。
他首创“涨墨”之法,融绘画于书法,涨墨与枯墨的对比,使得作品墨色浓淡参差,枯润相生,浑厚而不失韵致。
传统的点画审美标准有筋、骨、血、肉之说,至到明代才有明显的墨色意识。
古代强调写字,重视书法作品范本的识读与雅玩,墨色的展示空间被局限。
更强调‘中庸’、‘中和’之美。
从王锋对墨色的表现看出,他对墨法极其留心,反复试验。
不是墨趣的偶然所得。
而是对墨法不断探索的必然性追求,用墨技巧已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他的传承和探索创新中,墨法技巧驾轻就熟。
是其书法在创作中的自觉表现。
如此与众不同的墨法,看似光怪陆离,实则和谐有序。
王铎用墨大量使用涨墨、渴墨,而且涨墨量最大。
墨量由涨而湿,由湿而干,由干而渴,墨色变化极具节奏感。
墨法的创造性运用,强化了作品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感,呈现出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之势!
4 王铎用墨处理技巧
王铎用墨大胆,对比强烈,关键是能做到协调到位和谐统一。
墨色变化越大越是难以协。
王铎对于墨法的处理有独特的方法。
整幅作品的枯湿浓淡要相互兼容相互渗透,为了使重墨不显突兀,做到每一种墨色中又有多个层次;每一次蘸墨完成一个完整的墨色节奏段落。
每次蘸墨不能一样匀,或多或少,每次蘸墨形成的墨继段落不能一样长,或长或短。
做到段落之间的长度对比和节奏变化。
墨水协调过渡变化自然;同时还要注意每次涨墨的位置或枯墨的位置不能并列须错开,不可多行在平行一条线上断开或重新蘸墨,否则作品易断层,应做到相邻矛盾枯湿对比,做到墨色及分段参差错落排列;更要注意各种墨色变化在整篇中的分布。
如果整篇相同的墨色集中于一处便无法协调和过渡,一种墨色要做到散点分部,相互呼应且不能相同又有疏密离合之变。
王锋对于涨墨的运用及墨色的变化驾轻就熟,浓中见淡,枯中有润,在丰富的墨色变化中呈现出用笔的筋骨血肉。
王铎的墨法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独创‘涨墨法’,丰富并扩展了用墨空间,形成极尽渲染的视觉效果,强化了书法形式的夸张对比。
王铎书作墨色变化强烈且整体和谐统一。
能在纵横淋漓的墨色变化中顾及细微之处,尽善尽美,浑然天成,实属不易。
王铎的墨法实践促进了后世对墨法技巧的探索,且对追求展厅效果的当代书坛影响至深。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