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论证要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论证要合理
文题一: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文题二: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一:
首先,明确观点——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然后,找到合适的论据,包括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用其论证观点。同时,要注意论证的思路,对所用材料应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地呈现“观点+材料”。
文题二:
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注意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对“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不管肯定哪种观点,前提是要先对“知足”进行定义。若肯定“知足常乐”,要明确知足不是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计较太多。在物质生活上容易知足,心中自然充满快乐。若肯定“知足未必常乐”,要明确知足就意味着满足现状,不求上进,长此以往,必将使人颓废消沉,当然不会常乐。这里强调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文题三:
本题提示我们要正确看待外因与内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人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坏。旨在说明外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但事实上,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而能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墉等。
本题要求写成驳论文,因此要梳理驳论文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如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要先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突出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称为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得出综合性结论,或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驳论相关知识
所谓驳论,是指文章主要在批判和否定错误或反动观点的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观点。
写驳论文,一般有三种方法:
1.驳论点。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
驳论点也可以间接批驳。间接批驳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归谬法,也叫引申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
驳论点还可以用反证法,即通过证明与所批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2.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如果能够揭穿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片面的,那么,它所支撑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3.驳论证。揭穿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论证不合逻辑,指出由这样的论据推不出这一论点来,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种常见的批驳方法中,批驳论点是主要的,批驳论据和批驳论证最终也是为了批驳论点,三种方法常常交错使用。
驳论文的写作,一般可分五步:“摆”——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析”——分析对方论点的错误所在,揭示其本质;“驳”——选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直接批驳或用归谬法、反证法间接批驳论点;“联”——适当联系实际,亦可挖根源、论危害;“立”——破中有立,立中总结。
文题一:
例文简析
疑问造就人才
陆卓
笛卡尔说:怀疑就是方法。
牛顿应该感谢那砸头的苹果,即便它不是维纳斯追逐的金苹果,也应感激由它而诞生的疑,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假使哥白尼学而无疑,迷信圣人权威,哪来什么日心说?疑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在疑的偶然中,必有新发现的必然。只有那些具备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对“无疑处”产生“疑”,努力探求,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先有“疑”,后破“疑”,再有创新和改革,最终才有进步的。
怀疑产生了学问,疑问造就了英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用名人名言引出论证话题,具有权威性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论证观点
→最后得
出结论,照
应题目,结
构完整
【名师点评】
此文段按照分—总式结构行文,先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观点,再进行总结,呼应标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名师点评】
此文以“知足常乐”为话题,语言简洁明了,开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然后,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例和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形象生动。文章结构完整,题目、结尾遥相呼应,突出了主题。
文题三:
例文简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它强调了外因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这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出一辙。对此,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摆:摆出大多数人的观点
→论:先让步论证,肯定大多数
的确,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考虑到外在环境对孟子成才的影响。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很多光照史册之人,其生活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诱惑也时时充斥左右,他们之所以能近墨不黑,出污淤泥而不染,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更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敏锐的洞察力。屈原在“腥臊并御”的环境中宁愿“愁苦而终穷”,依然“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身在腐败的官场,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守清节,退隐田园。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出身军阀行列,不为军阀习气所染,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锐志进取的改革者,能在奢靡的生活和金钱的诱惑前,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风亮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真正做到了“近墨者不黑”。
由此看来,外因只能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只要近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事物,时时警诫自己,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那么即使是近墨也未必会黑。人的观点
→驳:转入论题,举例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本质原因
→论:举正面事例,进一步论证能做到“近墨者不黑”的观点
→联:联系现实生活,歌颂改革者的洁身自好,进一步论证自身的观点
→结:总结全文,强调内因的作用
【名师点评】
本文先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接着,第二段先退一步论证承认“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概括了外因的作用;第三段语意一转,进入本文“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的论证,强调了内因的能动作用。彼此兼顾,论证严密,不给人以反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