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合集下载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量检测水平。
促进技术进步: 通过不断优化和 改进计量标准, 推动相关行业的 技术进步和创新
发展。
提升产品质量: 准确的计量检测 能够确保产品的 质量和性能,从 而提高企业的竞
争力。
保障民生福祉:计 量标准考核涉及到 人们日常生活的方 方面面,如贸易结 算、医疗卫生、环 境保护等,对保障 民生福祉具有重要
校准和维护:定期对计 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进 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 性能稳定、可靠。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计量标准的制定:根据技术要求、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需要制定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的验证: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对计量标准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标准的修订:根据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对计量标准进行修订,提高其适用性和准确 性。
证书与标志的管理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颁发 和管理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 期和复审要求
计量标准考核标志的种类 和用途
计量标准考核标志的使用 和管理要求
在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是产品质量检测 的重要依据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在产品质量检测 中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完善的科 技创新和技术 研发激励机制
提高计量标准考核的国际竞争力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的重要性
计量标准考核的国 际发展趋势
提高计量标准考核 的国际竞争力的措 施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在各行业的实际应 用
加强计量标准考核的宣传与推广
计量标准考核的重要性和意义 计量标准考核的宣传方式 计量标准考核的推广途径 计量标准考核宣传与推广的成效与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计量标准考核,提高产品质量 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1069-2012..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1069-2012..

三、申请表格 1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申请书申请机构名称:(盖公章)申请机构负责人:(签字)申请日期:年月日受理申请单位名称:受理日期:年月日经办人(签字):二、承担(或申请承担)法定任务和开展(或申请开展)业务范围三、提供如下文件1.机构依法设立的文件副本1份2.机构法定代表人任命文件副本1份3.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授权证书副本1份4.考核项目表B1——检定项目1份5.考核项目表B2——校准项目1份6.考核项目表B3——商品量/商品包装计量检测项目1份7.考核项目表B4——型式评价项目1份8.考核项目表B5——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1份9.考核规范与管理体系文件对照检查表1份10.证书报告签发人员一览表(D1表)1份11.证书报告签发人员考核记录(D2表)1份12.质量手册1份13.程序文件目录1份14.已参加的计量比对和(或)能力验证活动目录及结果1份(以上文件除提供纸质文件外,其中4~11项还应提供电子文本各一份)附录B考核项目表B1——检定项目考核日期:年月日考评员:考核组长:机构负责人:考核项目表B2——校准/检测项目序号:第页,共页考核日期:年月日考评员:考核组长:机构负责人:考核项目表B3——商品量/商品包装计量检验项目考核日期:年月日考评员:考核组长:机构负责人:考核项目表B4——型式评价项目序号:第页,共页考核日期:年月日考评员:考核组长:机构负责人:考核项目表B5——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项目考核日期:年月日考评员:考核组长:机构负责人:附录C考核规范要求与管理体系文件对照检查表格式考核规范要求与管理体系文件对照检查表第页,共页第页,共页11第页,共页填表说明:1.“管理体系文件编号及条款号”由申请考核机构负责填写,“考核结果”、“考核说明”两栏由考核组负责填写。

2.“考核结果”应逐个条款进行评价。

当某条款符合时用Y表示,当某条款存在不符合项时用N表示,当某条款存在缺陷时用D表示,当某条款该机构不适用时用N/A表示。

最新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最新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最新计量标准考核规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以下是一套最新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旨在确保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规范旨在为计量工作提供统一的考核标准,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适用于所有从事计量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贸易结算、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基本原则1. 准确性原则:计量结果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

2. 公正性原则:考核过程必须公正无私,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

3. 透明性原则:考核标准和过程应公开透明,便于监督和检查。

三、考核内容1. 计量设备:考核计量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计量人员:考核计量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

3. 计量方法:考核计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4. 计量环境:考核计量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适宜性。

5. 计量记录:考核计量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考核方法1. 现场检查:对计量设备、环境和记录进行现场检查,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2. 能力验证:通过与其他计量机构的比较,验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定期校准: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人员培训:定期对计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五、考核标准1. 计量设备应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并通过定期校准。

2. 计量人员应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3. 计量方法应经过科学验证,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4. 计量环境应满足计量活动的要求,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计量记录应完整、准确,并能够追溯到原始数据。

六、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结果将作为计量活动质量评价的依据,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组织或个人,将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督和管理1. 建立计量标准考核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与应用

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与应用

JJF 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与应用n p EL 中国质检出版社和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了 “JJF 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实施与应用”系列图书书目,共10册涵盖长度、温度、湿度、压力、流量、力学、 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化学、医学等计量专业。

111 KIO >1». ;| •:温度计量器具建标指南JJWNb il :吊41/tut 范•畑粕III 压力计量器具建标指南《温度计量器具建标指南》由金志 军,付志勇主编,张克主审。

本书由中 国计量测试学会温度计量专业委员会组 织有关专家和委员共同编写。

全书共3 章,分为基础知识、计量标准建标知道、 温度计量器具建标申请书和技术报告编 写示例。

示例量大面广,内容丰富,既 包含传统的计量标准,又针对近年来温 度计量发展的特点和热点,编写大量应 用及需求迫切的计量标准,供有关从事 温度计量、校准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压力计量器具建标指南》由田旳 主编,张攀峰主审。

本书编委来自天津、 上海、吉林、辽宁、贵州、云南、新疆、 江西、大连等地区的法定计量检测技术 机构以及各行业计量专业机构。

本书结 合基层计量检测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以 及目前计量技术、设备的发展状况,对 常用的压力计量器具检定装置和标准装 置建标文件的编写以及设备的配置进行 规范,具有指导作用,供从事压力计量 校准工作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参考。

同时,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上层领 导及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

彳梓^计量芯
购书二维码。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进行计量标准考核,应当考核以下内容:(一)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齐全,计量标准器必须经法定或者计量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合格(没有计量检定规程的,应当通过校准、比对等方式,将量值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配套的计量设备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二)具备开展量值传递的计量检定规程或者技术规范和完整的技术资料;(三)具备符合计量检定规程或者技术规范并确保计量标准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温度、湿度、防尘、防震、防腐蚀、抗干扰等环境条件和工作场地;(四)具备与所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应当配备2名以上获相应项目检定资质的计量检定人员,开展其他方式量值传递工作,应当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五)具有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包括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度,计量标准的保存、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制度,检定记录及检定证书核验制度,事故报告制度,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技术要求。

2005年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计量标准考核办法》”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有以下四类:(1)要求计量标准设备齐全配套,技术状态良好,并经主持考核的有关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2)具有正常工作需要的温度、湿度、防尘、防震、防腐蚀、抗干扰等环境和工作场所;(3)计量检定人员应取得所从事的检定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件;(4)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手册。

包括计量标准的保存、维护、使用制度、周期检定制度和技术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分别由有关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

考核合格的,由主持考核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并确定有效期。

有效期满前六个月,持证单位可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复查。

复查合格的,准予延长有效期。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3.已建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
4.计量标准考核后的监督管理 4.2 计量标准考核的对象
1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2 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3 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4 计量行政部门授权开展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
4.3 引用文件 规范引用了八个技术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收集使用该八个常用技术文件
文件集定义来自OIML国际文件D8-2004,是国际上对于计量标准文件集 合的总称。
文件集是原来计量标准档案的延伸,内容包括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等18 个方面的文件。
5.3.计量标准考评
在计量标准考核过程中,计量标准考评员对计量标准测 量能力的评价。
计量标准考评是计量标准考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该环节主要是进行技术评价,由计量标准考评员通过书面审 查、现场考评.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JJF1001-2011,7.24]
2.2.修订原则和指导思想 2008框架、格式不变,通过调整补充, 更加科学、合理,增加操作性,提升有效性
2.3.历次修订的情况 1、1992年首次发布,形成JJF1033-1992 2、第一次修订,形成JJF1033-2001 3、第二次修订,形成JJF1033-2008 4、第三次修订,形成JJF1033-2016
注:在JJF1001-2011中将测量范围称为测量区间或工作 区间。
5.6.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
在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中,由计量标准引起的 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它包括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所引入的不 确定度。
几个关于不确定度的术语 1. 计量标准器的不确定度 2. 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 3. 检定或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4. 开展的检定或校准项目的不确定度

JJF1033-2019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

JJF1033-2019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宣贯

新版本的主要变化
对计量标准考核的工作程序和考评时间进行了调整,实现数据采集
电子化,使计量标准考核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的要求。
完善计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和方法,使计量标准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化。
对部分低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实行分类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了
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质量。
为了校准的需要,提出了计量标准器具以校准方式进行溯源时的相
计量标准考核的受理
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收到申请考核单位的申请资料后, 先进行初审,初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计量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 申请资料是否齐全,所用表格是否采用本规范规定的格式式样;
《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填写 的内容是否完整;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于2019年修订了国际文件,对计量标准的
批准、使用、保存、文件集、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原规范中的部分管理要求不能完全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的要求;
原规范的要求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2019年质检总局72号令)中对于计量标准的考核及管理中
的部分内容和要求不相一致。
同时具备才有效。
计量标准考核的考核要求新旧版本不同之处 (五)文件集
文件集是原来计量标准档案的延伸。每项计 量标准应当建立一个文件集,在文件集目录中 应当注明各种文件集保存的地点和方式。所有 文件集均应现行有效,并规定合理的保存期限。
计量标准考核的考核要求新旧版本不同之处 (五)文件集
–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对于构成简单、准确度等级低、对环境条件 要求不高并纳入《简化考核的计量标准目录》 的计量标准,其重复性、稳定性及检定或校 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栏目可以不填 写。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考核讲义一、计量标准考核常用术语1、计量标准计量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标准物质或测量系统;在计量标准考核中,计量标准约定由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组成;2、计量标准考核计量标准考核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评定和开展量值传递资格的确认;3、计量标准的考评计量标准的考评是指在计量标准考核过程中,计量标准考评员对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评价;4、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是指在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中,由计量标准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它既包括由计量标准器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也包括由配套设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5、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计量标准的准确度是指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并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计量标准的等别或级别;6、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计量标准的最大允许误差是指对给定的计量标准,由规范、规程、仪器说明书等文件所给出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7、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被测量,计量标准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8、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9、计量标准的文件集计量标准的文件集是关于计量标准的选择、批准、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文件的集合;二、测量结果的误差、准确度和不确定度1、测量结果的误差测量误差的定义是: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注:·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当有必要与相对误差相区别时,此术语有时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测量结果的定义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注:·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未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根据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因此误差表示一个差值,而不是一个区间;误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系统误差的定义为: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注:·如真值一样,系统误差及其原因不能完全获知;·对测量仪器而言,其系统误差也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随机误差的定义为: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注:·随机误差等于误差减去系统误差·因为测量只能进行有限次数,故可能确定的只是随机误差的估计值;由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定义可知: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或测量结果=真值+误差=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误差之间关系示意图2、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通常简称为测量准确度,其定义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注:·不要用术语精密度代替准确度;·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3、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注:·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有关的分量;1测量不确定度表示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2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者合理赋予给测量结果的;3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4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式·用标准偏差表示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的倍数表示不确定度·用说明了置信水准区间的半宽度表示不确定度4、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区别5、测量仪器包括计量标准的误差、准确度和不确定度三、实物量具和测量仪器的误差、偏差和修正值测量仪器定义为: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仪器;实物量具定义为: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器具;经常用来描述测量仪器或实物量具所提供量值准确程度的主要术语是误差、偏差和修正值;它们的定义分别为: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偏差——一个值减去参考值;修正值—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1、实物量具实物量具的参考值即是其标称值,因此实物量具的偏差就是量具的实际值相对于参考值即标称值的偏离;故有:偏差=实际值-参考值=实际值-标称值实物量具的未修正测量结果即是其示值标称值,实际值即为补偿系统误差后的值,因此,实物量具的修正值可以表示为:修正值=实际值-示值=实际值-标称值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等于量具的示值与真值之差;示值即是标称值,真值即是实际值,于是实物量具的误差可以表示为:误差=示值-真值=标称值-实际值于是可得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误差=-偏差误差=-修正值偏差=修正值例如,标称长度50mm的量块,其实际长度为;即实际值=真值=50.002mm标称值=示值=50mm于是,误差=示值-真值=标称值-实际值=-2μm偏差=实际值-参考值=实际值-标称值=2μm修正值=实际值-示值=实际值-标称值=2μm2、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参考值即是其示值,因此测量仪器的偏差就是实际值相对于示值的偏离;故有:偏差=实际值-参考值=实际值-示值测量仪器的未修正测量结果即是其示值,真值即是补偿系统误差后的值,因此,测量仪器的修正值可以表示为:修正值=真值-示值=实际值-示值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等于示值与真值之差,因此:误差=示值-真值=示值-实际值于是可得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误差=-偏差误差=-修正值偏差=修正值例如:校准电压表;接入标准的100V参考电压时,从电压表上得到读数为,于是标称值=示值=实际值=真值=100V故误差=示值-实际值=偏差=实际值-参考值=实际值-示值=-修正值=实际值-示值=-量具和测量仪器的误差、偏差和修正值四、检定与校准检定与校准的主要区别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一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1、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配置1计量标准不仅要配置计量标准器,还应当配置配套设备;不仅配置硬件部分,还应根据需要配置测量和数据处理的软件;2计量标准配置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完整齐全,不能低配,也不要求高配,做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配置的最终要求是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3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计量特性的要求a、计量特性包括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稳定性、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等;b、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计量特性必须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规定;2、计量标准的溯源性计量标准的量值应当定期溯源至计量基准或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均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二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1、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用该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或量值范围来表示;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量值或测量范围;2、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当根据计量标准的具体情况,按本专业规定或约定俗成用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进行表述;对于可以测量多种参数的计量标准,应当分别给出每种参数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3、计量标准的重复性在计量标准考核中,计量标准的重复性是指在重复性条件下用该计量标准测量一常规的被测对象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计量标准的重复性通常用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差来表示;4、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在计量标准考核中,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用该计量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测量稳定的被测对象时,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只有当存在量值稳定的核查标准,方能进行稳定性考核;5、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包括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漂移、滞后、响应特性、动态特性等特性;不同的计量标准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可能不同;三环境条件及设施四人员1、计量标准负责人2、检定或校准人员五文件集1、文件集的管理2、五个重要文件1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3检定或校准的原始记录4检定或校准证书5管理制度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1、通过对技术资料的审查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2、通过现场实验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Of Measurement Standard本规范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03月02日批准,并自2001年06月01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全国法制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委员会起草单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辽宁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邓媛芳房秀娟徐杰参加起草人叶德培倪育才席德熊高朝楷段军阳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引言为了规范计量标准考核工作,依据《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计量标准和计量标准复查的考核工作。

2引用文献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在执行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术语3.1测量标准计量标准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标准)物质或测量系统。

注:1.一组相似的实物量具或测量仪器,通过它们的组合使用所构成的标准称为集合标准。

2.一组其值经过选择的标准,它们可单个使用或组合使用,从而提供一系列同种量的值,称为标准组。

3.本规范所指计量标准约定由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组成。

3.2参考标准最高计量标准在给定地区或在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

3.3工作标准用于日常检定/校准或核查实物量具、测量仪器或参考(标准)物质的测量标准。

注:1.工作标准通常用参考标准检定/检准。

2.用于确保日常测量工作正确进行的工作标准称为核查标准。

3.4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恒定的能力。

3.5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被测量,计量标准提供相近示值(或复现值)的能力。

3.6[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偏差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注:有时也称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

3.7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种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量值进行的比较。

4申请计量标准考核4.1申请计量标准考核前的准备申请单位在提交《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格式见附录A)之前,必须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选用的计量标准,其计量技术指标应满足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和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有效检定证书;2)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应当试运行足够的时间;3)完成《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格式见附表B)的撰写,其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验证及重复性、稳定性考核的填写见附录C;4)实验室环境条件必须符合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要求,并按要求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的设施;5)配备至少2名持本项目计量检定员证的人员(校准要配备具有校准资格的人员);6)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见附录D);7)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档案(见附录E)。

4.2计量标准考核的申请4.2.1县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各项最高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上一级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其他等级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应当向当地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4.2.2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建立部门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同级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4.2.3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4.2.4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建立本单位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应当向当地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4.2.5申请建立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需对社会开展强制检定、非强制检定或对内部执行强制检定,应当向受理计量授权的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

4.3申请计量标准考核应当向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提供以下资料:1)《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原件一式两份;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一份;3)《计量标准测量重复生考核记录》复印件一份;4)《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记录》复印件一份;5)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有效检定证书复印件一份;6)符合开展检定/校准项目的原始记录及相应的模拟检定/校准证书复印件两份。

5计量标准考核申请资料的审查5.1计量标准考核申请资料的审查受理考核申请的计量行政部门应当对所申报的技术资料进行审查,审查的目的是查阅申报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和是否符合考核的基本要求。

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新建计量标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有关规定;2)申请资料应当齐全,申报资料所用表格应当采用本规范规定的格式式样;3)《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填写的内容应当完整,申请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4)计量标准试运行期间的稳定性考核记录完整;5)计量标准器应当具有法定或授权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证书;6)《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撰写的内容应当完整;7)拟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应当具有有效计量检定规程(开展校准应具有计量技术规范);8)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应健全;9)至少两名持有本项目计量检定员证的人员,校准应当配备具有校准资格的人员。

5.2审查的期限计量标准考核申请的初审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5.3审查结果的处理初审不合格的,通知申请单位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在规定的期改正;合格的列入计量标准考核计划。

6计量标准考核的组织和实施6.1计量标准考核的组织6.1.1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根据申报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组织考核,或授权下一级,或报上一级计量行政部门组织考核。

6.1.2组织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应当将考核任务委派给具有相应能力的单位或考评组承担考核任务,下达计量标准考核计划。

6.2计量标准考核计划的实施6.2.1承担考核单位应当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下达的计量标准考核计划和项目聘请相应的计量标准考评员,考评员应当将现场考核的具体时间通知申请考核单位。

6.2.2计量标准考核每项一般由1名计量标准考评员执行。

6.2.3计量标准考核计划一般在5个月内应当完成。

6.3计量标准考评员的聘用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或承担考核单位根据需要聘用计量标准一级考评员;省级及以下各级计量行政部门或承担考核单位根据需要聘用本行政区内的计量标准一级或二级考评员。

6.4计量标准考核的方式计量标准考核采取现场考核或函审考核的方式进行。

注:对实验室环境条件要求较低或计量器具结构简单,不需要现场考核的项目,主持考核单位应当予以公布,并报上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

6.5计量标准考核的审批6.5.1承担考核单位和考评组应当对考评员上报的考核材料进行审核并在《计量标准现场考核报告》(格式见附录F)有《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中签署意见,报组织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

6.5.2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承担单位或考评组上报的考核材料进行审批。

考核合格的,签发《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格式见附录G)。

考核不合格的,通知申请单位,说明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退回有关申报资料。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3~5年。

稳定性较好的,有效期定为5年;稳定性容易发生变化及函审复查的,定为3年。

7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和评审7.1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计量标准考核内容为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环境条件、人员、管理制度四个方面。

7.2计量标准考核的评审计量标准考核的评审可分为两步进行:1)资料审校计量标准考评员首先对申报的材料进行资料审校、审校的内容主要是:①《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填写的内容是否正确;②申请考核所需要的技术资料是否符合要求;③所配备的计量器具是否满足规定的技术要求,并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④计量标准器的溯源是否有效;⑤是否有开展计量检定/校准项目的现行计量检定规程和开展校准工作的计量技术规范;⑥《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填定的内容是否完整、正确;⑦环境条件是否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

如所报材料能够基本满足申请建立计量标准的要求,则按计量标准考核计划安排现场考核或函审考核。

2)现场考核或函审考核计量标准现场考核的评审内容见计量标准考核评审表(见表1)。

考核时其中的任何一项不符合时,限期整改。

整改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在改正期内,由承担考核的计量标准考评员确认已改正后方可通过考核。

超过整改期限仍未改正者,视为考核不合格。

执行现场考核时,计量标准考评员应当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评审表的内容逐项进行考核。

现场考核结束时,计量标准考评员应当向建标单位说明考核结果,填写《计量标准现场考核报告》,并在《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考核意见栏中填入考评意见。

计量标准的函审考核,由考评员通过考核单位所提供的技术资料,审查所建计量标准是否满足法制和技术的要求,且具有量值传递能力。

如考评员认定合格,即在《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考核意见栏中填入考评意见。

表1 计量标准考核评审表8计量标准的复查8.1计量标准复查前的准备为保证计量标准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为计量标准函审复查提供技术依据,建标单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计量标准器在两次周期检定之间应当进行运行检查,做好记录,并妥善保管;2)参加比对试验,做好记录并妥善保管;3)提供测量重复性试验数据,以保障计量标准的准确性。

4)提供稳定性试验数据,以保障计量标准的准确性。

8.2计量标准复查的申请《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满前6个月,建标单位应当向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计量标准复查。

超过《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仍需继续开展量值传递工作的,应当按新建计量标准申请考核。

申请复查的计量标准应当提供以下技术资料:1)《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原件一式两份;2)《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原件;3)《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内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复印件一份;4)如更换计量标准器或配套设备应附上计量标准变更申报表一式两份;5)至少两份随机抽取的该计量标准近期开展检定/校准的原始记录和检定/校准证书复印件;6)《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内《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记录》复印件一份;7)《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内《计量标准测量重复性考核记录》复印件一份;8)计量标准器在两次周期检定之间进行运行检查或验证比对试验记录复印件一份。

8.3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8.3.1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采取函审、现场复查或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

8.3.2各级计量行政部门接到申请计量标准复查材料后,应当在6个月内组织复查完毕。

8.3.3计量标准复查考核程序按计量标准考核程序组织进行。

8.3.4计量标准复查考核内容与计量标准考核内容相同。

8.3.5复查合格的,由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确定延长《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期限。

8.3.6复查不合格的,由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通知被复查单位,办理撤销该计量标准的有关手续。

9计量标准的更换、封存与撤销9.1计量标准的更换在计量标准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向原主持考核的计量行政部门申报,并履行有关手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