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合集下载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综合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这说明A.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B.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C.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D.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2.“初,秉忠(刘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倾斜)。

’”因此,当时的科学家()A.创制简仪B.发明了浑象仪C.进行子午线长度测量D.颁布《太初历》3.东林党人顾宪成在谈到中因古代一位思想家时说:“其势必至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

高攀龙则认为该思想家“有扫荡廓清之功”,也“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的危险。

他们评价的这位思想家极有可能是A.韩非子B.董仲舒C.朱憙D.王阳明4.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5.下图为中国古代相关的发明成就。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A.测试温度B.预测晴晦C.明辨方向D.劈山开路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

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A.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B.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C.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D.凸显法律公平与正义7.唐太宗曾组织一批名儒诠释儒家经典,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唐朝科举制始终以儒家典籍为主,官方学校都是学习儒学。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PPT课件
第一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历史背景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2)诸侯纷争,战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动荡纷乱
之中。 2、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展.井 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
3、文化: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对治理社会、
安定人心方面有自己的方案,出现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 学与两 汉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PPT课 件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 学与两 汉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PPT课 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 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1、孔子
①礼:他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 制度的原则
目的: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使社 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
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 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 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 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 的精神,就是“义”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 学与两 汉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PPT课 件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册整理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册整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3、荀子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要 2)性恶论
思 想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 舟民水”
评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约前372-前289) 以及人之幼。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梁惠王下》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1 课_先 秦儒学 与两汉 经学-- 高考历 史总复 习(共24 张PPT)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 世界史部分1-7册 导言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 世界史部分1-7册 导言

世界史部分 1-7册导言 2010-3-19第一分册导言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古文明开始时间、区域】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共性】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各国突出文明】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在15世纪欧洲殖民势力入侵以前,古代美洲的历史大致上是独立发展的。

古代美洲文明的创造者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的文明的顶峰和典型代表是: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地位】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突出方面】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建筑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位】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突出方面】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向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作者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作者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炼整理
【作者整理】
本文档是关于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的提炼整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以下是知识点的概述:
1. 第一章:远古的文明与文化交流
- 人类起源与文明诞生
- 早期文明:亚洲的黄河、长江文明
- 文化交流与疆域扩张
2.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 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
-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传播
- 罗马帝国的崩溃与教的兴起
3.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 教会的权威与教育
- 与东西文明交流
4. 第四章: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
- 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 近代启蒙思想家与作品
- 民主思潮与人权理念的传播
5. 第五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法国封建制度的危机与国王的失守-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斗争
- 拿破仑时代与欧洲格局的变革
6. 第六章: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 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变迁
7. 第七章:近代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与全球影响- 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本文档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上海高中历史第七册考纲知识点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概述。

详细内容请参考教材。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7分册整理上

第七分册(一)中国历史专题1.孔孟之道:见资料2.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武帝强盛:中央集权巩固;经济繁盛;开拓边疆。

2)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3)措施:1设“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定“五经”2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3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管理的后备人选。

4)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

5)影响:1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要求2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3.朱熹的理学:1)背景:稳定发展,文官体制,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科技发达2)概念:两宋儒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内容:1核心是天理论,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2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3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4)实质: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5)评价:(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意识、强调力行(消极)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利轻义、重礼轻法4.王守仁的“致良知”: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5.辐射东亚:1)定义: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2)过程: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约于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3)影响: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

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制度建设,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17世纪,译介初具规模:金尼阁——翻译部分“五经”,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一、“德先生”与“赛先生”1、背景:(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蔡元培●运动中心:北京大学●主要阵地:《新青年》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4、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猛烈的批判了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文化论战1、背景:新文化运动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概况●兴起: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3、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近代科技的引进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增多,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的引入中国。

2、科技成就:詹天佑——京张铁路、冯如——中国第一架飞机。

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报刊业的繁荣1、背景: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

2、1872年《申报》: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交通通讯的改进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化礼仪的传入。

2、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内容: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西服、中山装、长衫、旗袍)、改称谓(“先生”、“君”)、废跪拜(鞠躬礼、脱帽礼)3、意义: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破除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即“新学”的启蒙和建立;●导致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导致了士林风气的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官办、民办资本主义工厂企业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12课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背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

2、进程1928~1930,毛泽东将革命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45,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13课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背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的基本路线。

3、经济体制改革:以粮为纲向农林牧渔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影响: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第14 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2000,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提出科学发展观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一、崧泽文化●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崧泽村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

将该遗址命名为崧泽文化。

二、设县与建城●进程◇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南宋末年,成为上海镇◇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1291年(元),正式设置上海县◇1553年(嘉靖),上海筑城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借的市政1、上海的开埠:◇1842,《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上海正式开埠。

2、租借的市政:●租借的形成: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美、法紧随其后。

●租借状况:◇华洋分处◇1853,华洋杂居◇1854,英美法修改土地章程,建立“政权”;“市政机关”(工部局)产生。

●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工部局的建立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取得了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二、晚清华界的市政1、内容: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2、影响:(积极)地方自治的创办,既是上海华界在晚清发生的一个重要变革,也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消极)在清政府的监督下的地方自治,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经济发展1、背景:上海开埠后,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在19世纪80年代,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二、城市建设的推进(现代化)1、背景: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2、具体表现●公路交通系统:(道路)土路、碎石路→柏油路(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人力车→电车●公共照明系统:煤气路灯→电灯●城市供水网络:江河溪水、井水→杨树浦水厂、董家渡水厂、闸北水电公司第18课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1、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引领着崭新的社会风气。

2、表现:石库门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衍生出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司马迁与《史记》1、[西汉]司马迁:“中国史学之父”(师从董仲舒)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北宋]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2、《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三、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理论家)1、[唐]刘知几:◇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提出史家“三长”说(史才、史学、史识)◇《史通》2、[清]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提出“史德”◇《文史通义》第21课史学的转型(传统→现代)◆梁启超与“新史学”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新史学的宣言书”)◇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2、新史学①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②变化: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3、结果:获得广泛响应,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

不少史学家身体力行,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第27&28课基督教一、起源●时间:公元一世纪左右●地点:巴勒斯坦一带*分裂:东正教(希腊正教)——东欧天主教(公教、罗马公教)——西欧二、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第一阶段: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依存,各得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